第一篇:《包炮苞饱泡》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偏旁和形声字归类识字,课文由插图、生字组成的词语。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创设情境。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这一点。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识字、识词,从而让学生认识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其次,在词语对比后,我先让学生在儿歌中找一找那几个字,同时说出了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孩子就很快知道这些字和偏旁的意思了,在情境中指导孩子认识这课生字时,帮助学生在掌握了比较中理解,理解中记忆的方法。最后让孩子自己去观察、探究、发现,引导孩子自己观察发现这些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主要是从字音、字形上引导分辨这样的识字教学比较有趣味性。
当然,在教学中难免也有疏忽的地方,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在指导孩子学习生
字的时候关键是让他们自己掌握规律,可能要比老师一位的讲解要好的多。
第二篇:中炮开局教学反思
中炮开局
------简单开局之顺手炮1教学反思 《简单开局之顺手炮》是拓展型课程象棋—中炮开局中的第一种开局方法。在之前讲解“炮”的子力价值中初步涉及到。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 交流、操作了解中炮开局的重要性,以及中炮开局的利弊,从而形成全局的判断意识。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常常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需要教师好好琢磨。通过多媒体导入的方法,使学生对“炮”产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入了课堂的学习之中来,为新一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二、合作探究、加强操作
本节课我在学生初步了解顺手炮的开局步骤之后,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 一议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顺手炮的特 点的过程,然后再通过全班讨论、交流、师生、生生互动等环节,真正把学生推 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借助以前的知识,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顺手炮两种开局方法的特点和区别。汇报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各抒已见。气氛非常活跃。
三、实战演练,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为己有。本节课我把大部分时间利用在实战当 中,并通过设疑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探讨,从而使学生逐渐爱学、会学、想学,并形成自我的发展方向。
课是结束了,但思索后,仍觉有些许不妥之处:
1、在讲解顺手炮开局中只讲了前三步的走法,学生对后面棋局的发展模糊不清;
2、学生总体对子力价值的把握还不够;
3、学生对下棋时的习惯保持的不好;
4、部分学生对子力两翼的平衡发展了解不深刻,对全局的解读能力还比较欠缺等等。
总之,我会多汲取他人之经验,补自己所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突破。我会继续努力。
查山小学于超
第三篇:包公审驴 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杨晓丽
《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智谋‛为主题展开。本文主要写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将驴告到官府,包公利用驴能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地‚审‛驴捉住了小偷,表现了包公断案如神。这则故事无论包公还是王五甚至小偷都使用了计谋,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正地方。这则故事趣味性强‚审驴‛看似荒诞,实则包含了小人物的无奈和包大人为民做主,巧用计谋的大智慧。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四篇: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巴金用手术刀般的笔一刀一刀的解剖自己,在反思中忏悔,在忏悔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在宁静中打扫心里的垃圾。同时,也将那个疯狂的年代架上审判台,看似平静的叙述,内里涌动着深深的控诉,用他的文字建起一个文革博物馆。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希望疯狂不再。
初上讲台,自己以为有的是激情,眼里有的是学生。可一堂公开课,却使我的缺陷展露无遗。
课前,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备课,看了很多的资料,借鉴了很多优质课堂的一些好的方案。于是,见到好的,都想为我所用;见到新颖的,都想在公开课上尝试。
给年级语文组长一看,组长很是委婉的提了一些建议。在朱老师举重若轻的点拨下,“菜鸟”形象原形毕露。
给师傅吴老师一看,他详细的表达了他的意见,我的教案显示的都是上的内容,却少了这些内容该怎样去让学生领会。教学的经验果然不是热血就能够替代的,他是一个成功老师多年打磨下来的教学智慧。而这,正是年轻老师所缺少的。
给同事一看,问题就显露的更加无遗。备课,备了教材,备了自己,就是没有备学生。
一、老师的讲大过学生的学,眼中没有学生。一直知道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可我一上课,就啪啪啪的机关枪扫射似的。设置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在课堂上充足时间的思考,稍微让一个学生回答了下,害怕学生冷场,就自己啪啪啪的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答案,展示了答案也没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好好咀嚼。或许内心觉得并不紧张,其实无意识的还是表露了紧张。
二、语调平直,语速过快。语文课堂,语言的华彩,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感染力,是撑起语文课堂的支柱。而我的课堂,自以为语言饱含着情感,语言不会过于苍白。但听起来,所有的同事都说我的语言平直,苍白无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还真是自己以后必须提高的地方。
三、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架作用。语文的课堂一方面是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新的语文知识;而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起到引导和支架的作用。我在设置的问题上,自以为有学生的预习,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没有难度;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是老师知道,学生未必就能理解。现在回想,我的课堂,一向都是输灌大于引导和启发。的确,学生在这方面是有不足,这不正是老师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引导学生跳起来去摘可以摘到的桃子,这是作为一名教师价值所在。在学生每一次跳跃的过程,教师提供方法,做好引导;那么,在学生的每一次跳跃中,学生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课堂脱离了书本。多媒体多做的是很充分,容量也很大;可是,整堂课下来,却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去让学生阅读,没有引导学生去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现在想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精心去设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而且课堂上没有带手表,准确的计时。自以为准备很充分,一旦真实的展现,很多细节的不足也就展露无遗。
我的笔,肯定是没有巴老自我剖析的那份功力。但通过自己的反思,也能总结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很开心自己今天能暴露出这么多不足,真正的明白自己在讲台上还是个“菜鸟”。不再眼高手低,踏实的上好每一堂课,虚心地求取教育的“真经”。
第五篇: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篇一: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巴金《小狗包弟 》教学案例反思
巴金《小狗包弟 》教学案例反思
作者:刘立军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3年第11期
摘要:文章通过《小狗包弟》教学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探究,以加深对作者情感理解的深度。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案例;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31-02
一、案例背景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这篇文章写于“文革”结束后,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作者通过小狗的悲惨遭遇,也表达了深重的歉疚和忏悔之情。
本课教授的重点,自然要放在对文中所流露的情感的品味、分析上。笔者对文中的某些词句有了自己的体会,于是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探究,以加深对作者情感理解的深度,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二、案例描 述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走进作者给我们书写的世界里,让文本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载体。本节课,就是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所作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三、案例过程
师:课前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只有三四个同学没有举手。)
师:读了文章,大家能否体会作者巴金的情感?
生:读过。
师:把文章读过三遍的同学举举手。能体会到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吗?
生:我感到作者起初对小狗包弟充满了喜爱的,后面对小狗的遭遇又充满了歉疚。师:从何而知?
生:从第5段第3行“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和第8段第4行“我却暗暗的流泪”等感受到的。
师:你善于抓住文中抒情性的句子来感受作者的心情,读书很仔细。我们知道文章主要是在写巴金与他的小狗包弟,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第一自然段要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呢?
师:下面我请咱班的女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认真听,等女生读完后我有问题要问你们,明天又是周末了,你们要是回答得好,我就少给你们布置点作业。
(女生齐读,男生认真听,读完后先请一名男生点评朗读。)
生:读得好!没有读错的字,声音大、整齐。
师:请大家都把书本合上,听老师挑读这段文字中的两个句子,进行选词填空。“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到他跟前,”这句中的小狗是向“我”?扑?来,还是?奔?来?
生:“奔”好,符合小狗的动作特点。
生:“扑”好,因为“奔”只是一个动作,而“扑”有身体的接触,带有一种喜爱的情感。师: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的表述也很精彩。文本中用的就是这个“扑”字,一个“扑”字传达出了一种喜爱之情,流露出一种信任之感。例如,生活的小孩在受到伤害时,总是哭着扑向母亲的怀抱;女生在遭受挫折时,也经常会扑在自己好朋友的怀里痛哭。没有奔向某某怀里之说吧!
师:“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这句中的,是用脚掌“搔”“抓”还是“抚摸”?
生:应该是“抚摸”。
师:为什么?“抚摸”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翻字典查查。
生:学生翻字典,解释。抚摸:用手轻轻地按着,来回地移动。此处用抚摸,作者赋予小狗以人的情感,与文中那些认识这位艺术家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那些认识他的人,在看到他遭受迫害时有怎样的反应?
生:纷纷逃离,装作不认识,生怕自己受到牵连。
师:试想,如果你也是那位艺术家的朋友,面对那样的情景,你会和那些人一样吗? 生:可能也会那样做,因为当时的客观环境„„
师:是啊,文革十年,确实是一个畸形的时代,一个人心被扭曲、精神受伤害的时代,我们从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中看到了狗的人性和人的兽性,这也正是悲剧之所在。
师: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巴金真的无法保护一条小狗,所以只好把包弟送上了解剖台。对于这种做法,我们该怎么评价? 生:当时迫于政治压力,在那种艰难的处境下,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牺牲包弟的做法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
生:不可原谅。这显示了巴金当时的自私的念头,他害怕包弟会给他带来麻烦。
师:虽然同学们的观点不一,但都有道理,因为观点没有对错。逆来顺受,出卖自己的良心,我们可以说这巴金性格的软弱,这在书中能否找出原句?
生:“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很多的人变成了我。”
师:生活中的我们也总是习惯于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到客观的环境上,我们的悲哀就在于不断地抱怨环境,而巴金的高明却在于从不抱怨社会,抱怨环境,只在抱怨自己。在文革那个说谎成风的时代,巴金能够那么勇敢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是难得可贵的。这也正是作者巴金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小狗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深重的歉疚和忏悔之情。所以,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了文坛的震动,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这也是本文真正的价值所在。
四、案例分析
在备课时,笔者发现作者情感的流露,不仅仅是文中明白可见的对小狗包第的“喜”和“忧”,还有在文革背景下所流露出的苦闷、内疚和无人理解的孤寂,后者更含蓄委婉。所以在学生初读把握情感主线后,笔者又安排学生默读深入品析,学生是善于分析体会的,他们的表现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
五、教学反思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笔者发现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将主动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的。如果总让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易疲惫,易形成思维的懒惰。问题从学生中来,学习才更符合学情。当学生不能解答时,教师的指导才显得必要;当学生的解答欠准确时,教师的引导纠偏才显得重要。
因此,教师应放开手,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品尝主动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中应少一些精心设计,多一些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教师的价值才显得更为可贵。
在教授本文时,笔者给学生发表言论的自由,尊重、理解学生的感情,积极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感悟,采用换词法并联系生活体验,在师生的相互补充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探索,学习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个教学片断带给笔者以下思考:
1.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有指导性的点评,使学生的回答不仅仅是谈自己的感觉,更要在符合我们的生活体验的同时,能够谈出自己的根据,做到以书为“本”。
2.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细读,用心品读课文,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3.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只做一名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在新课改的引领下,真正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篇三:《小狗包弟》的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是巴金先生在晚年回忆“文化大革命”时的心路历程的一篇散文。文章借一条名叫“包弟”的小狗的遭遇,再现“文化大革命”的残酷与荒唐,可谓以小见大。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但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缺乏了解,这就给他们深入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情感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文本的研读上,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探讨”。首先是我给他们讲一个文革中荒唐的故事,接着让他们研读文本,以复述故事的方式,认识小狗包弟,弄清它的遭遇,并让学生概括文中发生的主要事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探究主旨,体验情感。本文是一篇散文,教师板书出学生所归纳的文中主要事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课文主旨,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一大特点。再用一些类似的资料进行拓展延伸探究。自我感觉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方法较为得当。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还有点遗憾:
1.没能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
2.对部分问题的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的自我反思不够深入,流于形式。
3.缺乏教学经验、对课文深度的挖掘不够,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没能在指定的时间内结束课程,导致在课末,仓促结束课程。
4.在讨论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理解得到的地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将可能产生不同看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吸收别的同学的思想精华,形成完整的认识,而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去讨论。
一节课时间讲这篇课文确实很紧,只能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课堂上给学生读书的机会就少了些,这应该是一个遗憾。篇四: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巴金用手术刀般的笔一刀一刀的解剖自己,在反思中忏悔,在忏悔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在宁静中打扫心里的垃圾。同时,也将那个疯狂的年代架上审判台,看似平静的叙述,内里涌动着深深的控诉,用他的文字建起一个文革博物馆。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希望疯狂不再。
初上讲台,自己以为有的是激情,眼里有的是学生。可一堂公开课,却使我的缺陷展露无遗。
课前,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备课,看了很多的资料,借鉴了很多优质课堂的一些好的方案。于是,见到好的,都想为我所用;见到新颖的,都想在公开课上尝试。
给年级语文组长一看,组长很是委婉的提了一些建议。在朱老师举重若轻的点拨下,“菜鸟”形象原形毕露。
给师傅吴老师一看,他详细的表达了他的意见,我的教案显示的都是上的内容,却少了这些内容该怎样去让学生领会。教学的经验果然不是热血就能够替代的,他是一个成功老师多年打磨下来的教学智慧。而这,正是年轻老师所缺少的。
给同事一看,问题就显露的更加无遗。备课,备了教材,备了自己,就是没有备学生。
一、老师的讲大过学生的学,眼中没有学生。一直知道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可我一上课,就啪啪啪的机关枪扫射似的。设置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在课堂上充足时间的思考,稍微让一个学生回答了下,害怕学生冷场,就自己啪啪啪的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答案,展示了答案也没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好好咀嚼。或许内心觉得并不紧张,其实无意识的还是表露了紧张。
二、语调平直,语速过快。语文课堂,语言的华彩,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感染力,是撑起语文课堂的支柱。而我的课堂,自以为语言饱含着情感,语言不会过于苍白。但听起来,所有的同事都说我的语言平直,苍白无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还真是自己以后必须提高的地方。
三、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架作用。语文的课堂一方面是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新的语文知识;而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起到引导和支架的作用。我在设置的问题上,自以为有学生的预习,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没有难度;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是老师知道,学生未必就能理解。现在回想,我的课堂,一向都是输灌大于引导和启发。的确,学生在这方面是有不足,这不正是老师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引导学生跳起来去摘可以摘到的桃子,这是作为一名教师价值所在。在学生每一次跳跃的过程,教师提供方法,做好引导;那么,在学生的每一次跳跃中,学生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课堂脱离了书本。多媒体多做的是很充分,容量也很大;可是,整堂课下来,却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去让学生阅读,没有引导学生去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现在想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精心去设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而且课堂上没有带手表,准确的计时。自以为准备很充分,一旦真实的展现,很多细节的不足也就展露无遗。
我的笔,肯定是没有巴老自我剖析的那份功力。但通过自己的反思,也能总结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很开心自己今天能暴露出这么多不足,真正的明白自己在讲台上还是个“菜鸟”。不再眼高手低,踏实的上好每一堂课,虚心地求取教育的“真经”。篇五: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和林格尔县民族中学 赵杰
本文通过一条名叫包弟的小狗的遭遇,来彰显文革这个时代,并由此作者反思了人性的弱点,可谓以小见大。狗的故事好理解,但学生对“文革”背景知之甚少,人性反思更是难点。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阅读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会和感受。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
1、读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也就是你读懂了什么?
2、读了这篇文章,大家还有没有什么疑惑呢?读起来有什么障碍、不太懂的地方?
两个问题不仅可以统摄课堂,也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更能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能读懂的内容让学生交流,略讲;有疑惑的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重点讲,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激发其思考探求的欲望,探求所得容易成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二、然后通过同学们的体会和感受,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来深入分析。
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作为统筹:
1、小狗为何会让作者一家人胆战心惊?
2、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
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可能更重要。如第一段学习,重点品味了“揪、批、斗、打、说”等词语,通过这些动词的赏读,使学生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文革”是一个没有法制、没有人性的时代。因而结合小狗包弟的旧主人及出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者一家人胆战心惊的原因。再如通过作者解剖自己的思想,能梳理展示出作者自己人性的弱点和忏悔之情。能够理解到一件件反思,一件件总结。
三、在本文收尾处以2003年感动中国中对作者的颁奖词来收尾,领略作者的人性光辉。
每一节用心备的课也都难免有不足的地方,在本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下思考: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文革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考虑到当时极为复杂的社会背景绝非自己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道明白,因此,我只用文章第一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来引进。但课后有学生向我提出了她的疑问: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文革
的终结催生了部分中国人平时很少流露的忏悔意识?学生的问题让我讲课中存在的缺失暴露无遗。我觉着我应该更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待这篇课文,全盘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的疑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这些疑问,而不是完全地任由自己的主观情感主宰自己的授课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学会更多地从学生切身实际出发,来多方面更换立场角度思考,才能真正设计出优秀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案,才能真正让课堂精彩纷呈,让学生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