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功利主义
浅谈功利主义
范冬妮
20110061
哪一个会更痛苦呢?是现在去看牙医,知道牙齿完全补好,还是牙痛之后拔牙,以及随后没牙的烦恼?
哪一个带给我更多快乐呢?是一本十分好看的书,还是去参加一场自己毫无兴趣的聚会,但是有非常好吃的零食?
有时候,在一种情况下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又相互矛盾的事情,但两者似乎都是对的,有时候,做一个选择是那么困难以至于我们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不是诱惑或怀疑主义,而是事件本身真正的道德困境。处理这些困难的事件,并且给行动制定规则以便告诉人们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我想要归于功利主义。
或者让我们来看一个更让你难以抉择的问题:一列火车正从远处驶来,你身边是可以改变轨道的手柄,在火车的正常轨道上有五个正在玩耍的孩子,另一条上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十分危险的情况,而火车已经来不及刹车,这个时候,你又会怎么选择?
“我相信,人们平时对功利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偏差,那是阻碍它为人接受的主要障碍:假如能够消除误解,哪怕仅仅是比较粗浅的误解,问题就会大大得到简化,它的一大部分难题也会被消除。”穆勒在他的《功利主义》中如是说道,的确,我想在我读这本书之前也只是从报纸或人们口中接触到这个名词,而它多数是贬义的,倘若没有查阅资料,我一定会把这样的概念带入坟墓,即功利主义就是忽视人性,忽视道德,忽视社会制度从而得到更多的私人利益。这是令人惊讶的自私,而且还得到那么多名家的支持。
尽管我本人对功利主义还是有所保留,但是我不得不说,就穆勒或边沁所述的功利主义的概念实际上恰恰是一种“伟大”的观念。与世人狭隘的定义不同,它指的是我们应该始终努力去使尽可能多的人获得尽可能多的幸福。由于这个缘故,它有时又被称为“最大幸福原则”。让我将它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唯一好的理由就是增加人类经验中快乐的总量,或者至少减少痛苦的总量。衡量一件事时的原则是:它是促进幸福还是抵制幸福。
这么看来,功利主义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做困难抉择,我们能将一个不可能的道德困境转换成一个加减法的问题。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很久以前的农业社会中,那是还没有发明几何学,每年,当河中的洪水消退之后,为了春耕,就很有必要重新划分土地,这些小块土地必须是三角形的。在划分过程中谁的土地更大,谁收到了轻视,使得争端不断,有智慧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大量的祷告和冥想,也没有人真正地满意最高祭司的裁决。忽然某人发现了这个简单的几何学定理——一个三角形面积等于底边乘上高的一半。现在想想它会意味着什么。所有那些道德的和宗教的争论会在一瞬间化解成一个计算的过程。测量员只需要测量计算出各块土地面积,这样每户家庭都能得到同等的面积。边沁希望他的“最大幸福原则”对于现代的法官和律师们能发挥同样的作用。他认为,各位理性的立法者,运用功利主义的原则,就能制定出促进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法案,而非一头扎进他们的法律书堆里到处搜挖先例,他们可以走出去并搜集一些事实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一个想要离家自立的青年人需要在留在家里或是离家自立之间做出选择,他把任何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留在家里所经验到的所有快乐与痛苦相加,并将每一个离家自立的快乐与痛苦之和相比较,然后他就能够选择正面总和最高的可选择项。离开家,他将获得高度快乐,而他的父母也承受的了,即中度痛苦;留在家,他将忍受高度的痛苦和父母中度的快乐,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离家自立的决定。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曾经或将来会提出很多反对意见,但是我们应该正视功利主义的力量。一,功利主义假设每个人都想获得幸福。二,功利主义用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术语来解释幸福。它说幸福就是快乐,不幸福就是痛苦,而快乐越多或痛苦越少就越好。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我也很赞同的反对意见。如果总量的幸福是世上所有人经验到的快乐总和减去他们所遭受的全部痛苦,那么一个由10亿个具有些微幸福的人组成的世界,在道德上就会好过一个由100万个具有极度幸福的人组成的世界。关键在于:如果非常幸福的人仅仅比轻微幸福的人幸福500倍,那么第一个世界中10亿倍的小幸福,在总量上将大于第二个世界中100万倍的巨大幸福。而这是错误的。因此边沁的真正意思也许是使得已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所经验到的平均幸福最大化。那么一个由100万个非常幸福的人组成的世界显然比另外一个世界更有意义,因为其幸福的层次——平均幸福更高。但是问题是假使我们能够使一些人非常快乐,但其实是通过使另外一些人痛苦来达到(奴隶制就是这样一种社会体系),这样的社会会是最佳的选择吗?如果不是,究竟怎么样才能保证让所有利益相关人获得最大幸福呢?事实上,似乎根本不存在这样完美的社会制度。
有时候生活给我们提供一种可以让所有人感到高兴的选择,但更经常地是,我们所做的会使一些人更高兴,而其他人更不悦。如果我们能同时使自己和其他人幸福,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边沁来告诉我们去做什么了,但是功利主义就应当给我们一个方法来处理好这样的事情,在其中,一个人的快乐必须与另一个人的痛苦想权衡。这就又冒出了一个难题,究竟怎么去衡量幸福与痛苦的程度?并没有什么标杆或尺子来量出具体的数目,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感觉或是常识,经验来判断,而人和人毕竟不同,得出来的结果也不相同,又怎么能要求法律把所有人一一照顾到呢?所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听起来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它并没有成功地发展出一条规则来为我们解决任何难题。
其次,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如果折磨所产生的幸福,在总量上比向我们开放的任何其他选择都要大,那这就是件绝对正确的事。假设我们制作一期电视节目“整人秀”,其中的受害者是真正受到折磨,受害者都是从大街上随便抓来的路人,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如果有足够的观众热血沸腾地观看这个节目,那么他们的快乐一定超过受害者的痛苦,那么我们就认为,上演整人秀不仅是正当的,而且在道德上也是必须的。你认同吗?
这个提议错在哪里呢?真正让人感到这是不道德的原因在于,社会没有权利来使一个男人或女人仅仅为了其他人的娱乐而体会痛苦。所以通过加减快乐和痛苦的总量来找出该做什么是错误的方法,如果那些观看节目的施虐狂们必须承受失去这心爱节目的痛苦,那么对他们而言这是最糟糕的事了。这让我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讲述的事A城的公主十分美丽,B城的国王想娶她,可是公主已经有了心上人,不愿意出嫁,于是B国王出兵征战,由于实力悬殊,A城很快就濒临破城,此时B国王提出,如果送公主出来他就可以收兵回城。此时应该作何选择?如果通过功利主义的加减法来计算,显然A公主出嫁是最优选择,可是为了城市,而剥夺一个人自由的权利,这是对的吗?
“善”并不等同于“快乐”,所以当我们进行社会算数时,为了评估一项社会政策而把痛苦和快乐加起来,我们最好不应该吧施虐狂的快乐放在正值的那边,他们并没有权利得到这样的快乐。诚如康德所说,有一些思考比对快乐和痛苦的思考更重要,就是对正义和自由的思考。这个整人秀既侮辱了受害者也侮辱了观看者的人格,因为它仅仅把他们当做工具来对待,而不是作为自在的目的本身。
第二篇:读后感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读书报告
读了密尔的《功利主义》,似乎觉得这本书比他的《论自由》更加好懂一些,可能是因为对我来说自由有些抽象了,功利具体一些。第一次看到“功利主义”这四个字,脑子中的第一反应就是现实主义,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做的一切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私利,人们一般只关注自身的利益。
所以呢我就郁闷了,在我看来功利主义说白了就是财富,名利至上,那么为什么如此浅薄的伦理道德观念会在西方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得读起《功利主义》来,读后才发现真的是一叶障目啊。在《功利主义》中,密尔所指的“功利”并不是我们世俗地对功利的理解,即“狭隘的仅仅存在于口语中的意义上使用的一词,将其看作快乐的对立面”抑或是“把一切都交给快乐来处理,而且是交给最粗俗的快乐”。书中密尔认为:“功利主义的标准不是指行为者自身的最大幸福,而是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所以我们不能光从“功利主义”四个字去肤浅地理解《功利主义》,否则很可能误解和曲解,庸俗地认为功利主义仅仅是追求个人功利和幸福的个人主义。
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和矛盾,包括信仰缺失、贫富差异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各地的雾霾频发不断)、道德底线不断被践踏„„面对这种种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的一些所谓的公知往往谈及这些问题时说,这些矛盾就是由主张功利主义的思想导致,急功近利的发展导致社会的不协调的发展,导致社会出现裂痕,最终只是恶性循环。我不能否定他们的观点,但是我想说的是他们在这里说的功利只能说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并不是密尔书中所指的功利主义。这种用功利主义批评功利主义的情形屡见不鲜,说明人们很容易想当然将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混淆,同时也说明人们这种典型功利主义已经根深蒂固,只要一提起功利主义人们潜意识里就将它与典型功利主义等同起来。
无独有偶,一些人针对密尔的“最大幸福原理”: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人员的最大幸福。他们说“如果按照密尔口中的功利主义标准来看,倒不失为共产主义的伦理基础。人人皆为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采取行动,而对那些造成危害的人给予惩罚,则世界大同不远矣”。这种观点我就不敢苟同了,这里的密尔所说“最大幸福原理”并不是要人们追求所谓的绝对公平主义,只是实现社会的最大幸福,那我们来想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只有社会实现了最大的福利个人才会有最大的幸福,虽说社会有最大的幸福,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社会没有最大的幸福,个人更不可能有最大的幸福。所以密尔的“最大幸福原理”一方面肯定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调顾及他人利益,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即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而绝对公平主义是理想化的,真正的绝对公平主义虽然不存在贫富差距,但是社会大同人们就不再有动力去追求“功利”了,这样社会只会原地踏步踏甚至退步。所以密尔的“最大幸福原理”与绝对公平主义显然是不同的。
密尔在书中也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如果那个傻瓜或猪有不同看法,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那个方面的问题。”我只能说icouldn’t agree with him more。常听别人说懒人创造了世界,的确比如说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他是个程序员,懒的读书,他就退学了。他又懒的记那些复杂的dos命令,于是他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人们懒的爬楼,于是他们发明了电梯; 懒的走路,于是他们制造出汽车,火车,和飞机;懒的每次去计算,于是他们发明了电脑„„这些懒人虽然懒,但是不满足现状,于是他们改变了世界。所以只有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社会才会不断得前进。一旦整个社会满足现状那是怎么可怕的现实,那我还会有电梯乘坐吗?还会有电脑来查阅资料吗?还会有3D电影可以观看吗?想想都可怕。看来这个社会是很需要密尔的功利主义的,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人对政府不满,对这个社会不满,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是希望它们更好。因为有不满足,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农业税收制度2006终于告别舞台;双规制度今年也开始取消了等等。因为不满足,这些都有了进步。但是还有腐败问题,官员财产公示问题,空气质量问题,民主问题„„我们依然在不满足的道路上„„
第三篇:边沁功利主义报告
边沁的功利主义
从杰里米·边沁说起,他被称为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密尔对于边沁和他的功利主义这样说到:
像边沁哪种方式的运用的功利原理,确实成为把我的分散零碎的只是和信仰融合在一起的基本原理。使我对事物的概念统一起来。我有一个信条、一个学说、一种哲学和宗教,值得作为一生的重要目标。我有了一个宏伟的想法,就是那个理论将改变人类的现状。
--约翰.密尔
从边沁提出系统的功利主义直至今天,这种学说仍然活跃在今天的西方,虽然它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等下我们也可以试着稍加思考,不过,功利主义仍然风采依旧。
(一)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亦称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哈奇森与休谟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以及休谟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首先由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他被认为的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1871年他的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在伦敦出版,功利主义的原则第一次得到了明确的表达。继边沁之后,他的学生密尔对功利主义进行了发展和修正。
(二)杰里米·边沁
(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
边沁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边沁出生在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被视为一个神童,因为他作为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便已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起英格兰历史并且在三岁就开始学习拉丁文。
边沁在1760年入读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并在1763年和1766年先后取得他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修读法律并于1769年获得律师资格,但他很快就认为英国法律缺乏理性基础而厌倦了。他认为英国法律是就事论事,主观武断。他希望法律的指导原则能从科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像18世纪那样为纯粹的特权、自私和迷信所支配。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和帮助以后,边沁开始研究法律并着手写书。《政府片论》是他最早发表的一部著作,也是第一部较系统的将功利原则运用与政治思想领域的著作。
在边沁的一生之中,他曾先后提出或支持过以下的观点:(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2)国教分离,(3)言论自由,(4)女性的平等权利,(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括儿童),(6)离婚权,(7)自由贸易(8)爱高利贷,(9)同性恋的合法化。
由边沁发展出来功利主义学派有着一些重要的追随者,他们是:詹姆士·穆勒、其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包括罗伯特·欧文(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在内的一些社会改革者。
(三)主要著作
1776年发表《政府论断片》
1789年在英国发表其杰作《道德和立法原则概述》,因而闻名于世。
1811年用法文发表《赏罚原理》,后分为《奖赏原理》和《惩罚原理》,用英文出版在俄国时用书信体裁写成《为利息辩护》一书。
1823年,大力支持宣传哲学激进主义的《威斯敏斯特评论报》出版。
晚年著作《宪法典》,生前未及完成,仅第一卷于1830年出版。
由友人和学生整理出版的著作有:《谬误集》、《司法证据原理》、《新逻辑体系》、《义务学》和《行为的动力》等。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导言
前言
第一章 功利原理
1.人类由快乐和痛苦主宰
2.什么是功利原理
3.什么是功利
4—5.什么是共同体的利益
6.什么是符合功利原理的行动
7.什么是符合功利原理的政府措施
8.什么是功利法规或功利命令
9.什么人是功利原理的信徒
10.如何理解应当和不应当、对和错等等 11.无必要亦无可能证明该原理正确 12.但难得有人始终如一地遵从该原理 13.绝对无法首尾一贯地反驳该原理
14.为克服对该原理所持的偏见而需采取的途径
第二章 与功利原理相反的原理
1.功利原理以外的所有其他原理一概错误
2.一项原理可以什么方式成为错误的 汉
8.禁欲主义原理从未被上述任何一类人坚定地应用于政府事务
9.禁欲主义原理恰恰来源于误用功利原理
10.禁欲主义原理绝对无法贯彻到底
11.什么是同情和厌恶原理
12.这与其说是实在的原理,不如说是对一切原理的否定
13.厌恶原理的信徒有何种情感
14.就是非标准而形成的各种理论体系皆可归结为该原理
15.该原理往往会和功利原理相符
16.该原理最易失之严苛
17.然而在某些场合失之宽纵
18.什么是神学原理?它不是一项独立的原理
第三章 快乐和痛苦的四种约束力或四种来源
第四章 如何估算快乐和痛苦的值
第五章 快乐和痛苦的类型
第六章 影响敏感性的状况 第七章 一般人类行动 第八章 意图 第九章 知觉
3.什么是禁欲主义原理
4.什么人是禁欲主义原理的信徒
5.该原理在某些人那里出于哲学缘由,在另一些人那里出于宗教缘由 6.宗教狂奉行该原理的程度甚于道德家
7.该原理的哲学表现在文人雅士中间影响最大,其宗教表现则最吸引俗人粗
第十章 动机
第十一章 论人类的一般性情
第十二章 有害行动的后果
第十三章 不适于惩罚的情况
第十四章 惩罚与罪过间的比例
第十五章 一套惩罚所应有的特性
第十六章 罪过的分类
第十七章 刑法的界限
(四)作为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石的----功利原理
系统的功利原理,最早是在边沁匿名发表的第一步著作《政府片论》中被提出来的,该书在形式上批判英国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律诠释》。边沁认为,布莱克斯通对法律的叙述,至多不过是说明法律的现状,实际上是在阐述的伪装下为现状辩护。而法理学的真正职能是对法律制度进行批判,目的在于求得改进。这种批判的标准只能由功利原则提供,即只能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标准去判断是非。在《政府片论》中,边沁在评论布莱克斯通对法律所作的分类时指出,在法律科学中,一种自然的分类应当首先抓住那些我们称之为法律或制度的目的与行动的趋向或背离幸福的特性。法律制度之趋向或 背离幸福的性质,是最容易吸引观察者并抓住他们注意力的。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就是功利.而背离幸福的倾向则是祸害。关于法律特别有所规定的行为,惟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
而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功利原理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边沁在第一章就明确地提出什么是功利原理,他说
‚功利原理是指这样的原理:它按照者来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我说的是无论什么行动,因而不仅是私人的每项行动,而且是政府的每项措施。‛ 这里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
一是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指个人,还指一般的共同体,至于二者利益的关系,如果没有个人的利益,就没有共同体的利益的存在。同时,又不能局限与个人利益,应当建立“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起码不能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二是如何理解这里的幸福概念,以及它与快乐的关系,“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的结合” 边沁是这样定义的,‚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样一个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痛苦、祸患或不幸。如果利益相关者是一般共同体,那么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 三是功利原理不仅是知道私人伦理的法则,而且是政府从事实践工作、指定各项措施的原则,这就突破了私人伦理的局限,把它应用到立法、行政等领域,而后者才是边沁真正使之发挥作用的场所,他的立法理论就是以这一原理为基础的。
(五)作为功利原理的理论基石的----苦乐原理
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的一开始就声明:功利原理承认人始终被快乐和痛苦所支配,并且仅仅把快乐和痛苦当做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他说:
‚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人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再受其支配,但实际上他照旧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 也就是说,边沁首先确认所有的人都受快乐和痛苦主宰,都有一种趋乐避苦的自然天性,由此得出了他的功利原理,即一种评判人的所有行为的标准。一种行为是否合理,关键在于看它是否导致了人的快乐或幸福。于是,功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快乐主义,因为功利原理说到底就是快乐或幸福原理。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可以思考一下是否真如边沁所说的那样,人们做所有事最后的动因都是趋乐避苦的,有没有违犯这一原则的例子?)
舍己救人,边沁会说,帮助别人时你得到更大的快乐。
虔诚的动机,他说,看圣经里对天堂和地狱的描述,那就是趋利避害最好的写照,可见创造宗教的人就非常了解人类的这种心理,不然他们不会用哪种方式描述天堂和地狱。
不过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叫罗伯特诺齐克的人提出的,就是假如有一种机器可以和人相连接并且控制你的感受,让你一直保持快乐。(各种提到的快乐)没有任何痛苦和副作用,那你愿意将自己与那个机器永远的相连接么。这样你一生都在快乐中度过。为什么人们不愿意?
1缺乏自我控制和自由,失去自由将是一个很大的痛苦。
2人们不能确定到底结果如何,谁来控制电脑?这种不安全感。也是痛苦的来源。
对快乐的论述古已有之,而边沁的不同之处在于从感觉经验出发,对快乐进行分类计算,建立了他苦乐原理。他的快乐是从经验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并对快乐进行了归类。
边沁认为快乐和痛苦通常有四种可辨认的来源,它们分别是自然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宗教的。而且每一种来源的痛苦和快乐都能对法律和行为规则产生约束力。自然的约束力来自寻常的自然过程,既没有人为的干预,也没有最高存在的非凡介入;政治的约束力来自代表一个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意志的人控制;道德的约束力来自共同体内某个人的自发意向,没有任何已确立或者共同商定的规则的根据,亦称为俗众的约束力;宗教的约束力则来自最高的存在,无论是在现世还是在来时所产生的力量。在四中约束力中,自然约束力是政治和道德约束力的基础,而宗教的约束力如果是在现世对人的苦乐产生影响,那么也要通过自然约束力起作用。可见快乐和痛苦可以因为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力量而产生,这些都是可以观察和体验到的,除了宗教约束力对人的来世的影响。苦乐可以有不同的来源,性质上都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不同,正因为如此,它们可以进行比较和估算。
对快乐和痛苦的估算要考虑到七个方面的情况①强度②持续性③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④其邻近或偏远⑤其丰度,指随同感觉而来的可能性即乐有乐随之,苦有苦随之⑥其纯度,指相反感觉不随之而来的可能性,即苦不随乐至,乐不随苦生。⑦广度,即苦乐可以影响的人数。其中强度和持续时间这两个指标最重要。
对单独一个人来说,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多大多小,他认为依据这项快乐的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或不确定性、邻近或偏远这四种情况来确 定。也就是说,要估算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我们需要考虑它的强度、持续的时间长短、确定性或不确定性,以及它的邻近或偏远。这里所谓的邻近与偏远是指快乐或痛苦的发生在时间上的远近。这是在估算每一项快乐或痛苦的时候所要考虑的四种情况。在单独估其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时,并不需要考虑后两种情况。仅仅是在估其一项行动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快乐或痛苦时,才需要把它引起的快乐或痛苦的丰度或纯度考虑进去。对一群人或一些人来说,苦乐值的大小,除了需要考虑前面六种情况以外,还需要考虑快乐或痛苦的广度。
此外,边沁把苦乐分成“简单”和“复杂”两类。他把简单快乐分为以下共计14种类型:(1)感官之乐;(2)财富之乐;(3)技能之乐;(4)和睦之乐;(5)名誉之乐;(6)权势之乐,(7)虔诚之乐;(8)仁慈之乐;(9)作恶之乐;(10)回忆之乐;(11)想像之乐;(12)期望之乐;(13)基于联系之乐;(14)解脱之乐。他同时把简单病苦分为12种类型:(1)E乏之苦;(2)感官之苦;(3)棘手之苦;(4)敌意之苦;(5)恶名之苦;(6)虔诚之苦;(7)仁慈之苦;(3)作恶之苦:(9)回忆之苦;(10)想像之苦:(11望之苦;(12)基于联系之苦。简单痛苦的第12项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初版中没有,是在1823年版中增补的。边沁自信以上列举的这些苦乐类型,是人性可感觉的若于简单苦乐的一分完整的清单。而“复杂的苦和乐”是由数种简单的苦和乐汇合而成,复杂的快乐是简单的快乐在量上的扩大,它们之间并没有质上的区别。小孩子的游戏所提供的简单快乐和诗歌所构成的复杂快乐在性质上并没有区别。
而事实上,大家认为快乐是否存在质上的区别? 似乎密尔在这点上对边沁的理论作出了修正。
边沁对快乐的分类及其计算,都是想把行为的标准建立在客观量化的基础之上,用苦乐计算的结果来决定行为的取舍,衡量行为的价值。他反对形而上的思辨,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经验分析之上。虽然对快乐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在苦乐的七个特征当中,有一项即强度,却无法找到度量的方法,强度又是估算快乐的重要指标,简单快乐和复杂快乐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的,缺乏确定性,同时,也缺乏一种衡量体系来检验这种估算的结果正确与否。尽管这样,快乐估算方法贯彻边沁整个理论体系,理解这一方法,是理解边沁的前提。
(六)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在阐述功利原理的时候,发觉这个名称有诸多不便之处,主要体现在“功利”一词不像幸福那么清晰的表达快乐和痛苦的概念,它也不引导我们考虑受影响的利益的数目,而这两点却是边沁功利原理的核心内容,整是因为这种表达上的却是,边沁考虑换一种提法,‚我在《片论》中使用的功用原理,是从休谟的论文中借用过来的……我和休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用这个词描述的是‘是什么’,我则是‘应当是什么’,那之后,佩里没有注意到,我也在用这个词,并且是在我使用这 个词的意义上来用的。我所做的就是吸收普里斯特利的概念—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不管是他本人也好,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没运用过这个概念。‛ 可是,“最大多数人”这个概念可能比“功利”还要模糊,容易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和混乱。最后边沁又将概念改为“最大幸福”原理,他思考过后,对“最大多数人”给出的最终解释是“政府在任何情况下的目的都是组成它的个体的最大幸福”。他始终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称谓。
由此,边沁的功利主义又称为“最大幸福原则”边沁认为,边沁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切社会活动都建立在快乐和痛苦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感情是以善恶为划分标准。边沁主张的善就是一般幸福,而且每个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最大幸福原则。边沁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是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个人利益才是具体,不能因为抽象而牺牲具体。如果个人利益都牺牲了,那就没有社会利益可言了。所以,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是以社会利益为起点,以个人利益为终点。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冲突时,只能按照功利原理取大舍小地实现社会利益,因为社会利益意味着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此外,根据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边沁在其法律思想及其他思想上都得到了现如,立法的目的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性情的好坏取决于效果,取决于增大或减少社会幸福方面的效果。”这些主张都能够体现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
根据这种最大的原则,将会如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个人A和B。A比B的效用大,那为了增加这种最大幸福,大家应该把所有书都给A。这好像涉及到了分配的问题。同时让我联想到过去我在经济学中学到的一个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指。。
由此功利原则似乎仍然合理,因为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同一个人A。
那现在我们来聊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一个穷人很可怜,一个富人很有钱,那么根据功利原则我们应该如何。拿到两人的效用平等为止。
这是功利原则带来的财富分配问题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向下分配的原则。这样就对富人造成了一种巨大的冲击,想象,假如你是那个富人,你愿意这样么?事实说明很多富人,宁愿把财富毁掉也不愿意分给那些穷人。
这样我们是不是陷入了某种悖论?遵循功利原则之后,将减少社会的最大幸福。富人会降低积极性,那么最大幸福就会减少。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后来也有不少人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
(七)自然主义思想 边沁在早于达尔文(1809-1882)半个世纪前就写下了他的准则,并以人类生存的需要为基础,他认为这种趋利避害的原则,有一个自然的生物基础。尽管前面我们提到他认为快乐和痛苦有政治、宗教、道德等来源,不过他认为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物质上的,作为政治,道德和宗教的基础也包含在其中。
他还提出,人们会被功利原则所束缚,就像自然法则会无意识的束缚人的身躯一样,当我们对于行为的解释与效用原则不符时,我们也会感受到这种束缚。
他在《经纪人的心理学》中提到:
‚如果我们没有遵守功利主义,人们就不能继续存在了,及时不在几天或者几周之内,但在几个月内,我们会需要它‛ 也就是说,功利主义表达了我们作为生物的客观利益。
以上是一些关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也许边沁是这样一位思想家,即使再他死去的一天,也没有一个人会完全地被他说服,但是他存在的价值不容忽视。在功利主义上,他吸引你去了解这种观点,并且最终你会给它加上一些限制,因为边沁的理论也许超越了某种限度,如果人们一直试图去发展和修正这种理论,你将会看到它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八)对边沁功利的阐发和修正
1密尔的发展与修正
2密尔之后西方伦理学家对功利主义的继续阐发和修正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现代新功利主义伦理学得到全面发展。主要的新功利主义伦理学家,除了英国哲学家威廉斯,还有在英国受教育后迁居美国或澳大利亚的哲学家如麦金泰尔、斯马特等人;也有纯粹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布兰待、罗尔斯。这些学者理论修正的出发点或者理论批判的对象,都是英国古典功利主义即边沁功利主义理论。这一时期西方伦理学界对边沁传统功利主义的阐发、修正和补充,主要采取了行为功利主义、准则功利主义和社会契约功利主义这三种形式。1行为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与传统功利主义有最直接的继承关系。边沁的古典功利主义理论是行为功利主义的早期形式,密尔的理论是带有某些准则功利主义特点的行为功利主义,西季威克的理论则是典型的行为功利主义理论,在西季威克之后的伦理学家如摩尔等人都遵从行为功利主义的方向。秉承传统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行为功利主义坚持用行为的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行为的道德价值;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元伦理学派的批评,采纳非认识主义的立场来分析道德行为,不再把道德看成是与人的情感和态度无关的纯理性的功利计算。这样,行为功利主义便使自己成为从古典功利主义向现代功利主义过渡的第一个环节。行为功利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斯马持,其代表作是《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概述》。在这本书中,斯马持 重申了传统功利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即效果论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并根据反对者的批评对上述两太原则做了某些修正和补亢。2准则功利主义
准则功利主义不赞成行为功利主义把对效果的可能性的理性计算作为行为选择的惟一依据,而主张合理吸收义务论和元伦理学的某些积极成果,来弥补传统功利主义的不足,并建立适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体系。推则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布兰特,他在1959年出版的《伦理学理论》一书中较早地对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做了区分,后又在1979年出版的《善与正当的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准则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
3.社会契约功利主义
准则功利主义为了摆脱传统功利主义的困难而援引义务论的积极成果并取得了实际的成效,但是准则功利主义尚未能彻底解决功利追求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问题。于是便出现了一种试图从契约义务论出发来解决这一难题的理论倾向,其代表人物就是罗尔斯,其代表作就是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
此外,功利主义在现代的影响还表现在实际道德生活方面,这一点,我们从英国、美国的职业或部门伦理学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来。例如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一些人肯定节育和人工流产的道德性,就是认为这些措施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有的人反对试管婴儿、无性繁殖,其理由也是这些做法将会带来不利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灾难性后果,等等。所以,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些伦理学家仍然指出:时至今日,带有相当传统性的功利主义不是没有它的辩护人的。
第四篇: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思维
目录
功利主义的发展 功利主义的主要概念 功利主义的派别 功利主义的应用 边沁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思维,就是在思考任何事情的时候,本能的首先第一念头反映就是“这事能给我本人带来什么好处?” 人类受制于苦与乐的统治,只有这两个主宰才能给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这两个主宰是人的本性,因而人类的基本规律主要是“避苦求乐”,即功利主义原则。(边沁的观点)
功利主义概述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主要哲学家有约翰·史都华·米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义的发展
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Richard 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Cesare Beccaria)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19世纪末期的功利主义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认为功利主义来自对“常识”的道德系统的反省。他论证多数的常识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他也认为功利主义能解决常识学说的模糊和前后矛盾而产生的困难和困惑之处。在20世纪功利主义虽然经过摩尔(G.E.Moore)的批判,但英美哲学家与英国自然科学家兼伦理学家图尔明(Stephen Edelston Toulmin)、牛津大学的诺埃尔·史密斯(Patrick Nowell-Smith)、厄姆森(J.O.Urmson)、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罗尔斯以及澳大利亚的斯马特(J.J.C.Smart)等人仍为功利主义辩护。功利主义的主要概念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功利主义的派别
功利主义根据应用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情境功利主义(act-Utilitarianism)
普遍功利主义(general-Utilitarianism)规则功利主义(rule-Utilitarianism)
有人认为,普遍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本质上都属于情境功利主义的一种。功利主义的应用
功利主义的影响甚为广泛。它在法律、政治学、经济学方面更有特别显著的重要性。例如在惩罚方面,功利主义反对“一报还一报”的“报应”理论。功利主义者认为惩罚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造罪犯或保护社会不受罪犯破坏,从而避免发生更多的犯罪行为,同时也使其他人因惧怕受到惩罚而不敢犯罪。在政治哲学上,功利主义者赞成将民主作为使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取得一致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每个人的最大自由和其他人的同等自由是一致的。不过也有人因为强调政府利益的一面,而走向保守主义、甚至独裁主义。另一方面,也有人因相信人性本善,认为最大的幸福是来自社会的根本变革,从而走向无政府主义的共产主义,如威廉·戈德温。在经济学上,所谓边际效用分析学派如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则是从边沁那里吸取了许多思想,所谓“福利经济学”是以“比较爱好”代替“比较效用”,也表现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在经济政策上,早期的功利主义者倾向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涉。后期的功利主义者由于对私人企业的社会效率失去信心,又希望政府出面干涉来纠正私人企业的弊病。在当代的讨论中,人们对伦理学语言的分析,以及对边沁的“快乐计算”均已失去兴趣;功利主义出现了种种修正的和复杂的形式。边沁的功利主义
强烈,持久,不可避免,飘忽,充实,崇高—— 苦、乐皆具此特征,人生本该寻快乐,众人都应乐中生,避苦就乐乃真性,如苦必降但愿少而轻。
上面是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综括。
功利主义是指以超阶级的功利作为人们行为标准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J.边沁创立,对西方经济学研究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出发点和前提。边沁之前,A.斯密在启蒙学派的“自然秩序”和“理性观念”的基础上,把人性归结为个人利己主义,认为个人追求一己利益,便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全社会的利益。边沁在《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1789)一书中进一步阐明功利原理,并把它应用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判断一切行为和立法措施的准则。
边沁的功利原理有两个出发点和前提: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②自利选择原理。关于功利原理,边沁认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不仅私人行为受这一原理支配,政府的一切措施也要据此行事。按照边沁的看法,社会是由各个人构成的团体,其中每个人可以看作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的总和。社会的幸福是以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来衡量的。如果增加社会的利益即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倾向比减少的倾向大,这就适合于功利原理。边沁把功利原理应用于经济学,各种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恰当与否以功利原理作为权衡标准。
所谓自利选择原理,按边沁的说法是: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每个人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什么是幸福也是各个人所知道的。各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同时,各个人追求一己的最大幸福,是具有理性的一切人的目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利的选择占着支配地位。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自由放任主义
边沁以所谓功利原理和自利选择原理为依据,在经济方面鼓吹自由放任主义。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以个人的活动自由为原则,国家应为之事,只限于保护个人活动的自由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安全,除此之外,不应作任何干涉。按照边沁的解释,在经济上实行自由放任,生产上将会得到最大量,分配上将越趋于平等,从而使幸福也达到最大量。如果安全与平等不能两立,就必须放弃平等,而维护私有财产的安全。边沁功利主义的影响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深深影响当时和以后英国及欧洲大陆上许多经济学家如J.B.萨伊、D.李嘉图、J.密尔、J.S.密尔、A.L.C.德斯蒂·德·特拉西(1754~1836)、W.S.杰文斯、A.C.庇古等。J.S.密尔从小受到边沁功利主义的熏陶,始终坚信“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并且是人生的目的。但在他生活的年代,阶级矛盾比边沁时代尖锐化了,他同情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因而对功利主义作了新的解释,认为人生的目的应脱出图谋一己幸福的范围,而去关心他人的幸福和人类状况的改善,也就是从 “自利”转变为“自己牺牲”。他晚年写的《功利主义》(1861)认为人类有为别人的福利而牺牲自己的最大福利的能力,如果是不能增加幸福总量、或没有增加幸福总量的倾向的牺牲,不过是白费。他强调功利主义在行为上的标准的幸福,并非行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与此有关系的一切人的幸福。当你待人就象你期待他人待你一样和爱你的邻人就象爱你自己一样,那么,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就达到理想完成的地步。他幻想通过某些改良主义措施,来调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中出现的边际效用学派仍以边沁功利主义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英国边际效用学派代表杰文斯认为经济学的目的是求以最小痛苦的代价来购买快乐,而使幸福增至最高度;要求对快乐和痛苦进行计算,因而把经济学叫作“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
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功利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仍然发生影响。由英国庇古奠定的福利经济学,就认为一个人的福利是他所感到的满足的总和,社会福利则是各个人的福利的总和,各个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满足成为最大量。
第五篇: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
以我对这两者的理解,我认为“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冲突的。
功利主义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都应当是使“功利”最大化的。“功利”则指的是“快感,以及痛苦的缺失,这里考虑的是所有人的“快乐”,而非自己一个人的。功利主义由分为两派:行为功利主义以及规则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认为,当且仅当某个行为能使功利最大化时,我们应当这样做。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的要求过于苛刻。如果你的行为无法使功利最大化,那么你所做的就是“错”的,是“不应当”的。
规则功利主义认为,当且仅当某个行为遵循能使功利最大化的规则时,我们应当这样做。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能否存在破例的情况?如果能够破例,那么所谓的“规则”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不能破例,那么这就很难称为功利主义了,因为其行为的目的不再是使功利最大化,而是遵守规则。所谓“规则功利主义”则会成为一种“教条主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功利主义对人们的行为要求是很苛刻的。而自由主义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的去决定自己的人生。这明显是相冲突的。
但是我又认为,功利主义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我们为什么要自由?是为了要促进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功利主义的要求。那么我们要如何实现这个人类的终极目的呢?通过自由主义,如果能够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也就能实现功利主义的要求。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而已。至于题主给的密尔那段话,我认为密尔是给出了一些对功利主义的错误看法,对少数人的自由的侵犯或许在某个特定情况下会增加更多的效用或者说功利,但长久来看,是不利于功利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