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彦博洞中取球教案
课题:文彦博洞中取球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故事,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2.认识要求认识的10个生字,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增识汉字.教学难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彦博机智、聪明和善于思考得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的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初读感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体会
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共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3.表演体验.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尝试表演,体验人物角色.师生共同评价,重点体会在其他人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文彦博世怎样开动脑筋想法的.4.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5.实践活动.收集古今中外善于动脑、善于思考而解决问题的事例的有关资料,在班内交流。
第二篇:比一比文博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画(竖勾)和一个偏旁(提土旁)。
2、? 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 反义词:我们学了很多反义词,现在我们来对对反义词歌。(课件出示)上对()远对()? 高对()? 黑对()? 有对()
2、? 游戏:请高的同学和矮的同学比身高,哪个高?哪个矮?高的同学和老师比身高,哪个高?哪个矮?
3、? 通过两次比较,我们发现,高矮要通过比较才知道。
4、?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 第一课 比一比》。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比一比。
请注意看王老师是怎样书写比字的。一会儿我要让同学起来复述它的笔顺。
好,谁来复述?是的,汉字写法里有先横后竖的原则,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正确地书写它才能体现我们对祖先的尊重。
二、导入新课
1、认识动物。今天,一个小朋友丁丁邀请我们去他乡下的家里做客,大家想去吗?瞧,这就是丁丁家的小院。看,都有哪些动物在欢迎我们?
2、认识水果。小动物们这么热情地欢迎我们,小院的小主人也是非常的热情啊,早就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了一些果子,有(生:苹果)师:有(生:红枣)师:有(生:桃子)师:还有(生:杏子)。
3、哇,丁丁家的小院里的东西真多啊,瞧,有(请生读词语)
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型说一句话吗?【句子训练:有...有...还有...】谁能连起来说一段话。小院里有很多水果,有...有...还有...三、自主识字
1、? 你们想认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字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2、? 齐读词语。
3、? 老师来考考你们,我指到哪个你们就读哪个。
4、? 小朋友们读得真热闹,词语朋友也玩热了,瞧,它们把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认识它们吗?(生:认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 王老师啊,有点粗心,把动物和水果都混起来了,这下小动物和水果们肯定不高兴了。你能把它们重新归类吗?动物有哪些?水果有哪些?
6、?为了奖励大家把水果和动物重新归类,丁丁送给我们一些聪明果。这些聪明果上有我们这一课需要认识的12个生字,你们都认识吗?听清老师的三个要求:
1、自己读一读,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黄
二十一块田露头,八月金灿灿。
稻谷黄又黄,丰收喜讯传。堆
土堆边像小主人,主人身上多一横。
冬天堆个雪娃娃,娃娃长得多迷人。
我们不仅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字,还可以发挥你的想象,自己编儿歌来记字。
(3)瞧,好多五颜六色的气球啊,气球上的生字宝宝比较孤独,你能给这些生字找好朋友,组组词吗?(4)强化记忆
好,下面我们来个比眼力的游戏,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厉害!下面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谁的小火车开起来?
四、学习儿歌,积累量词
1、? 生自读儿歌。小朋友们刚才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这些淘气的生字又跑到一首儿歌里去了,咱们去找一找吧,请同学们端起书来,自己把这首儿歌读一遍。
2、? 儿歌读完了,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儿歌里有几句话吗?一句话的标志是什么?
3、? 细读儿歌,学习反义词及量词。(1)?? 指名读第一句。
(2)?? 一头黄牛和一只小猫。它们在一起比什么?(大小)(出示课件)(3)?? 大小是一组什么词?(反义词)
(4)?? 你帮它们比一比,一头黄牛和一只猫,那个大那个小?(5)?? 黄牛用头,花猫用只来形容,一头和一只都是数量词。
我们来看一看最后一个字,谁来拼一拼它们两个的拼音?xiao niao 发现了吗?他们的韵母都是谁?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朗朗上口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好,现在让我们再读一遍,男生读蓝色字,女生读红色字,共同读黑色字。读出朗朗上口的感觉。
(6)?? 指名读第二句。
(7)?? 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它们在一起比什么?(多少)(8)?? 你们想想,多少是一组什么词?
(9)?? 小朋友们找一找,找出这句中的两个数量词。
(10)?? 很多只鸭子合在一起我们就叫一群。三个以上的人或者动物聚在一起就叫做一群。比如:读一读(课件出示)这一句有没有押韵呢?谁来说一说?压哪个韵母?又是压ao音。那我们再来分开读一读吧!(11)?? 指名读第三句。
(12)?? 一个苹果和一颗枣,哪个大哪个小?(13)?? 这句中的数量词小朋友能找出吗?颗作为一个数量词呢是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比如说(出示课件)还有一个量词也念棵,是一棵树,为什么树用这个棵字呢?(14)?? 小朋友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找出来了。押韵吗?齐读(15)?? 指名读第四句。
(16)?? 一堆杏子和一个桃子,哪边多哪边少?(17)?? 你能找出这句中的数量词吗?
(18)?? 很多杏子堆在一起我们可以用一堆形容。???
4、现在我们把这首儿歌从头到尾读一遍。
五、学写生字 牛 羊
第三篇:比一比文博教案新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画(竖勾)和一个偏旁(提土旁)。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初步知道押韵。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反义词:我们学了很多反义词,现在我们来对对反义词歌。(课件出示)
上对()远对()? 高对()? 黑对()? 有对()
2、游戏:请高的同学和矮的同学比身高,哪个高?哪个矮?高的同学和老师比身高,哪个高?哪个矮?
3、通过两次比较,我们发现,高矮要通过比较才知道。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 第一课 比一比》。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比一比。
请注意看王老师是怎样书写比字的。一会儿我要让同学起来复述它的笔顺。
好,谁来复述?汉字写法里有先横后竖的原则,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正确地书写它才能体现我们对祖先的尊重。
二、导入新课
1、认识动物。今天,一个小朋友丁丁邀请我们去他乡下的家里做客,大家想去吗?瞧,这就是丁丁家的小院。看,都有哪些动物在欢迎我们?
2、认识水果。小动物们这么热情地欢迎我们,小院的小主人也是非常的热情啊,早就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了一些果子,有(生:苹果)师:有(生:红枣)师:有(生:桃子)师:还有(生:杏子)。
3、哇,丁丁家的小院里的东西真多啊,瞧,有(请生读词语)
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型说一句话吗?【句子训练:有...有...还有...】谁能连起来说一段话。小院里有很多水果,有...有...还有...三、自主识字
1、你们想认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字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2、齐读词语。
3、老师来考考你们,我指到哪个你们就读哪个。
4、小朋友们读得真热闹,词语朋友也玩热了,瞧,它们把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认识它们吗?(生:认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王老师啊,有点粗心,把动物和水果都混起来了,这下小动物和水果们肯定不高兴了。你能把它们重新归类吗?动物有哪些?水果有哪些?
6、为了奖励大家把水果和动物重新归类,丁丁送给我们一些聪明果。这些聪明果上有我们这一课需要认识的12个生字,你们都认识吗?听
清老师的要求:
1、自己读一读,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黄
二十一块田露头,八月金灿灿。
稻谷黄又黄,丰收喜讯传。堆
土堆边像小主人,主人身上多一横。
冬天堆个雪娃娃,娃娃长得多迷人。
我们不仅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字,还可以发挥你的想象,自己编儿歌来记字。
(3)(气球组词)瞧,好多五颜六色的气球啊,气球上的生字宝宝比较孤独,你能给这些生字找好朋友,组组词吗?(4)强化记忆(气球词语)
好,下面我们来个比眼力的游戏,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厉害!下面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谁的小火车开起来?
四、学习儿歌,积累量词
1、生自读儿歌。小朋友们刚才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这些淘气的生字又跑到一首儿歌里去了,咱们去找一找吧,请同学们端起书来,自
己把这首儿歌读一遍。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确,不添字,也不漏字。
2、儿歌读完了,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儿歌里有几句话吗?一句话的标志是什么?
3、细读儿歌,学习反义词及量词。(1)指名读第一句。
(2)一头黄牛和一只小猫。它们在一起比什么?(大小)(出示课件)(3)大小是一组什么词?(反义词)
(4)你帮它们比一比,一头黄牛和一只猫,那个大那个小?(5)黄牛用头,花猫用只来形容,一头和一只都是数量词。我们来看一看最后一个字,谁来拼一拼它们两个的拼音?xiao niao 发现了吗?他们的韵母都是谁?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朗朗上口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好,现在让我们再读一遍,男生读蓝色字,女生读红色字,共同读黑色字。读出朗朗上口的感觉。(6)指名读第二句。
(7)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它们在一起比什么?(多少)(8)你们想想,多少是一组什么词?
(9)小朋友们找一找,找出这句中的两个数量词。
(10)很多只鸭子合在一起我们就叫一群。三个以上的人或者动物聚在一起就叫做一群。比如:读一读(课件出示)这一句有没有押韵呢?谁来说一说?压哪个韵母?又是压ao音。那我们再来分开读一读吧!
(11)指名读第三句。
(12)一个苹果和一颗枣,哪个大哪个小?
(13)这句中的数量词小朋友能找出吗?颗作为一个数量词呢是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比如说(出示课件)还有一个量词也念棵,是一棵树,为什么树用这个棵字呢?
(14)小朋友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找出来了。押韵吗?齐读(15)出示第四句。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前三句,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前三句的?(先找一找谁和谁比;找出量词;看看是否押韵;再美美地读一读)那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自己来学习第四句吧!
生自学。谁能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堆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掌声送给勇敢的小 老师!现在请同桌两个互相当小老师说一说。
4、整首儿歌学完了,现在我们把这首儿歌从头到尾读一遍。
五、考察
现在老师增加了点难度,有些生字宝宝藏起来了,你还会读吗? 生自己读。指生读。
六、学写生字。
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该让小手活动活动了,出示牛字,这个字念什么?要想把字写好有三个步骤,同学们还记得吗?(一看二写三对照)好,现在进行第一步,大眼睛---看看看,仔细看,你想提醒大家写的时候注意什么?指生说。(悬针竖在竖中线上,长横在横中线上)
请看老师范写。下面请在课本上描写,练写。展示。练写羊字。
七、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今天比较了大小,学习了量词,还学会了押韵。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同学们敢不敢接受考验?要求:出示题目之后,每个人要安静地思考,老师问的时候再举手,能做到吗? 考验开始!
第四篇:常州文博教育语文教案
常州文博教育
文言文:2010年中考知识点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
《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
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第五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米中取物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工具,把花生从米中取出来,激发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2、能积极参与活动,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初步尝试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大盆6个、小筐、夹子、漏勺、托盘、花生、小米等物每人一份。记录图表。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烧饭的阿婆不小心把花生和大米混在了一起,她想请咱们班小朋友帮助她把花生和大米分开”,请小朋友想想有什么办法。
(2)、出示各种工具,与幼儿共同认识工具以及简单的功用。(夹子、小筐、漏勺)
二、猜想预测:请小朋友猜猜看,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
问题探讨: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
(1)、幼儿自选工具,把花生分拣到托盘里。(停止时,要求幼儿把工具放回原处整齐)
(2)、幼儿分别来讲讲用工具分花生和小米的情况。
(二)第二次实验
(1)、提出要求:仔细想一想哪种工具你还没试过,请再换种工具试试。
(2)、记录再次实验用的工具(看看这是第几次,在哪个格子里记录)
(3)、观察记录结果,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记录在表格中。
四、讨论总结:
“今天我们发现用小筐分花生和小米又快又干净,为什么小筐能分得那么快?”
幼儿观察小筐并与其他的几种工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小筐有眼,可以把小米漏下去,把花生留在筐里,所以分得又快又干净;漏勺也有眼,但眼儿太小,小米漏不下去,所以不能把花生和小米分开;夹子能分开,但是一次只能夹一个,太慢了。所以说,哟内蒙古小筐分花生和大米最快最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