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时间:2019-05-15 10:0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篇: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 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有这样几类:

1、含义深刻的句子,深沉含蓄有哲理;

2、言约意丰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

3、表现中心的句子,画龙点睛,揭示本质。理解这些句子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这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熟读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内容,并在阅读中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弄清关键词的本义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耐心”这两个关键词去理解课文。这两个 

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到灵车绝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 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些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种句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联系上下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才可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草原》一文中有一句话:“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如果从句子本身看,我们会认为这句话是写作者初次看到草原美景时的心情的。但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却很肤浅、笼统。草原的景色奇异而美丽,是作者从未见过的,景色的美丽出乎他的意料,所以他才感到惊讶,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景色。“愿久立四望”反映了作者想尽情欣赏的心情,此时作者的感情已由初见草原时的激昂豪放转为细腻深沉,心中充满了遐想,他被这“奇丽”的美景陶醉了,所以“低吟”一首小诗最能表现此时的心境,而不再是“高歌”一曲。通过贯穿前后,上下联系,就会由浅层次的认识发展到深层次的理解,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以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

三、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内外联系”是指在理解句子意思时要围绕句子的关键点,将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必要的思维补充,产生具体感觉,领悟句子含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身达半个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这样一联系更让我们觉得遵守纪律、意志坚强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

四、通过修辞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些句子可以通过分析作者修辞手法的运行进行理解,这些句子一般都要首先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面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动”形容就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掌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步骤和顺序。一般来说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分以下四步:

1、分析句子的字面意思。

2、分析重点词语,从句子的内容出发,理解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意思和感情色彩,为理解句意打基础。

3、分析句子的层次,领会语言内部的逻辑关系。有些句子逻辑关系比较复杂,还需要分层次,弄清前后几个句子的内在联系。

4、分析句子表达的意图,一要联系篇章或段落的整体,二要从结构内容实际出发。

回答人:whxyf90 | 回答时间:2011-11-18 16:19:39

             

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类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2)运用了某种特殊修辞、起到某种表达效果的句子;(3)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情感的文眼句;(4)内涵较为丰富,难于理解的句子等。

【答题思路一】从所处位置明确句子的作用。

(一)位于开头: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4.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二)位于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照应前文。

(三)位于文末:1.总结全文;2.首尾呼应;3.点名主旨,升华情感。【举例】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到秋天,从迎春花到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但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她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香气却好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下来。她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大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考题: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 

【答题思路二】从文章内容明确句子的作用。这类句子一般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1)在记叙性的文章中,主要起点题、点明主旨、强调作者的主要感受、深化或升华中心、发出倡议或号召等作用;

(2)在议论文中,主要起点名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的作用;(3)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依据。

【举例】

81岁时,爱迪生到了佛罗里达。在他生日那天,纽约的游人们在阿斯托饭店内举行欢宴,但他本人却不能参加。他发来了一封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可洛夫特站起来向大家报告爱迪生的“工作”:

“由于他那天赋的彻底精神,他现在正探索着一切关于橡胶的种植和制造的知识。他的目的是想从美国南部各州和其它在冬季冷至零下20度的各州中所产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杂花中提出橡胶来。爱迪生先生已经在进行着这一个伟大而艰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这一个工作,他依旧以他的彻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热忱去处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已经研究了60年的物理学,而我现在所从事的确实一些全然不同的学科,因此,我觉得很高兴。’而现在他在福罗里达州的确处在最紧张的工作中。这次他带去了实验室中的7个助手。临行前,已经收集并试验了945种植物,他发现有很多种植物中含有橡胶,现在他将试验更多的植物,也许是一倍,也许再多些。”

考题:文章开头写爱迪生81岁寿辰时纽约的友人举行欢宴,起了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三】从表现手法明确句子的作用。

在分析这一类句子时,我们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一般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

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现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1、比喻、拟人、夸张——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2、排比、反问——能增强语言的气势;

3、反复——是为了强调;  

 

 

  

   

  

4、对比——为了突出;

5、象征——是为了揭示寓意。

写作技巧的效果: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

【举例】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的房内,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儿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木器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要睡过去了。

考题: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山里,那一片竹林

前不久,我到山区调研,下榻宾馆的右前方有大片竹林,它们依山而存、傍山而立,远看是山,近看是竹林;虽称不上林海莽莽,也颇具气势磅礴之韵。

清晨,我和同事冒着寒风,踏着霜冻,来到竹林。顺着山间小道直入竹林中去,瞬间,几个人淹没在竹林里,被竹子为了个“水泄不通”。

每根竹子高大而笔直,须仰视才能看到梢部;蹲下身,细细看着竹根、竹节,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竹子深扎土中,丝毫找不到刚出“茅庐”可食用的那嫩嫩的竹笋。我兴趣盎然地观察着,不停地和同事谈着自己的一孔之见。

同事来自竹乡,于是侃侃而谈。竹子种类很多,可分为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单就散生型,便有紫竹、方竹、淡竹等。我们见到的是毛竹,高大、笔直、粗壮,是园林建筑的好材料。竹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竹鞭纵横交错,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良好功能;其“依依君子德,无处不  

    

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更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一番介绍,让我茅塞顿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成为“四君子”,竹子均列其中。竹子虽没有鲜花艳丽的色彩,散发不出浓馥的香味,亦无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娇艳,但它昂首挺立,宁折不弯。置身于竹林中,“枝疏叶柔清丽俊秀典雅的婵娟风姿,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令我如痴如醉。

 我还品尝过竹子的滋味。那是一次到山里看农家旅游。茂密的大山里,栋栋小屋就竹取材建在山腰上,屋子里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凳子、椅子、台子等摆设几乎全是用竹子做成的,整个小屋一派天然、清香、中午在农民家就餐,吃的是有生以来首次吃到的竹筒饭。蒸熟的米饭有特殊的香甜味,吃起来满嘴清香中夹杂着淡淡的甜味,现在回想起来,口中还充满着那种挥之不去的清香味。

徘徊在竹林里,竹子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竹子的风姿撩拨起我的思绪。历代文人墨客醉心竹林,流连忘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尤以“扬州八怪”郑板桥为代表,他以竹抒发内心感情:“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特别是郑板桥在山东淮县做七品县令时,送给巡抚一幅竹画,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周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以竹抒发内心情感和忧思,正是郑板桥为人做官的独到之处。

我爱竹子,更爱那片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竹林。

1.毛竹“是园林建筑的好材料”,请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语句。

2.第四段中画线句提到鲜花、松柏、桃李有何用意?

3.第六段引用郑板桥的诗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想象描写”题解题技巧 

             

 让考生依据阅读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所提供的场景或情景作出想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考查句子的方式便是“想象描写”题。它一方面考查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题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题型】

1.创设一个情景,假设考生是故事中的人物,让考生描述某种场景、讲述自己的感受、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等;

2.让考生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人物的风度神情、描绘未来的发展态势等;

3.根据某一原因或结果,揣测想象出几种结果或原因等。

【答题思路一】联系上下文内容,想象描写情景。

从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再加以整理和描绘,做出合乎情景、合乎情理的解答。

【举例】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言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抚摸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晴,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考题: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她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些什么。

【答题思路二】结合人物身份、处境、性格等,想象描写情景。答题时要符合材料交代的人物特点以及材料的情节和主题,答题语言也要做到通顺、精练、生动。

【举例】  

    

 

  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初的梦想,但因为各种原因,有可能失去或者根本就不具备完成这个梦想的能力。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诚实面对,积极努力,即使不能完成最初的梦想,也会打开另一扇梦想之门。”说完,威尔斯蒙住杰克的眼睛,把一个石膏像放到他的手里,“色彩虽然千变万化,但不是绘画艺术的全部;除了鼻子上的眼晴,画家的双手也是另一双眼睛。为什么不试试用双手‘看’色彩?”

那天之后,威尔斯再也没有见过杰克。直到6年之后的一天,威尔斯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巴黎现代艺术作品展的报道,文中写道:年轻的雕塑家杰克曾经因为色盲症无法考取著名的美术学院,但在一名导师的启迪下,他用自己的双手代替无法辨别颜色的眼睛,在雕塑界一举成名。他非常感谢这位给了自己方向的导师,虽然他没有给他上过一堂绘画课,但是却为他的梦想之门打造了一把高贵的钥匙„„

考题:杰克听完威尔斯教授的话后,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进行描写。(字数不少于40字)

【答题思路三】移植生活场景,想象描写情景。

生活往往是我们的老师,考题中有许多要我们想象描写的画面或情景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抒情的语言再现生活的场景。表述是2语言要简洁、紧凑而有层次,并注意结合材料内容,避免生搬硬套,否则可能会出现脱离实情的硬伤。

【举例】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备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考题:他们一家在吃告别饭时,作者写到“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请你联系文中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他们“彼此嘱咐”的话语。

 

   

 

 

     

魔法妈妈

已经一个多月了,西恩每天都吵着要养一只小狗,但爸爸的态度很坚决:“绝对不行!”西恩的妈妈夹在这父子俩中间,既不想让儿子伤心,也不愿让丈夫生气。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削土豆准备晚饭,坐在地板上的西恩又哭着问起了这个已经问了一千遍的问题:“爸爸为什么不让我养小狗?”

“因为它会给我们添麻烦的,”妈妈回答,“好孩子别哭了,说不定爸爸哪天会改变主意的。”“不,他不会的,起码在一百万年内我不可能养小狗了!”西恩抽泣着说。看到儿子哭花的小脸,妈妈突然灵机一动,对他说:“我有个办法能让爸爸改变主意。”“真的吗,妈妈?”西恩连忙擦干泪水,瞪大眼睛问。

妈妈递给了西恩一个没削皮的土豆,俯在他耳畔笑声说:“___________________。”西恩双手捧着这个神奇的土豆,好奇地问:“可是,妈妈你怎么把土豆变成小狗呢?”“嘘,妈妈会魔法!”妈妈笑着打发了儿子,她可不想让正在屋里看报纸的丈夫听到有人在“算计”他。西恩按照妈妈教的办法,两天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爸爸妈妈正在准备午饭。妈妈表情严肃地对爸爸说:“看来我们真得给他买一只小狗了。”“你为什么这样说?”妈妈不解地问。“因为儿子这几天一直随身带着个土豆,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沃立’。他说那就是他的宠物。他和土豆枕一个枕头,现在又给它系了根绳子。拽着到处跑。”妈妈回答。“什么?一个土豆?”爸爸忙向窗外望去,只见西恩正拉着土豆在散步。“而且,每次我削土豆的时候,西恩都哭喊着说我正在杀害‘沃立’的家人。真不知道,等土豆烂了,这孩子会多么伤心!”妈妈忧心忡忡地说。

这时爸爸再也听不下去了,激动地说:“我的儿子竟然把土豆当宠物?他简直是疯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否则他怎么会给土豆系上绳子,还拽着它在花园里到处跑呢!”妈妈附和道。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今天晚上我就把狗买回来!” 

晚上,爸爸果真给西恩带回了一只小狗。每个人都很高兴:__________________。

1.读完全文,你知道西恩妈妈的魔法了吗?请你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四段横线上补写出妈妈教给西恩的方法。

2.西恩按照妈妈教的办法会怎么做呢?请你发挥想象,在第五段横线上描写出西恩的做法。

3.爸爸透过窗户看到自己的儿子西恩正拉着土豆散步,你能推测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他的脸上会出现怎样的神色?

4.选文有意略去了原文的结尾,请根据你的理解,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要注意是“每个人都很高兴”哟!)

三、“感情揣摩”题的解题技巧

从特定的句子中体会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题目,主要考查我们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因此,解答此类题前一定要先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作答时要注意抓住不同文体的基本目的:

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表现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件的情理;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定情感;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等。

【答题思路一】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情感。

有些语句已将作者的内心情感直观地反映出来,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因而,在阅读时,直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能迅速、准确地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多么想念那天生丽质、自然朴素的小河,我又是多么珍惜那温柔动人、善解人意的小河啊!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呵护那条永远属于我,在我心中不曾污染、永不干涸的小河!

考题:这一段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用文中三个关键词作答。

【答题思路二】联系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存状态是影响其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所写的文章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时代的烙印。有时甚至政治原因,作者不便于将自己的情感直白地表露出来,而是隐含于文句之中。

【举例】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    

 

    考题: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三】概括环境特征,揣摩作者的情感。

我们经常说“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在一篇文章中情与景是相互交融的,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先导。有的文章,在叙事、抒情过程中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加以描绘,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自然融入到所写的环境当中。只要我们抓住这些环境描写,并概括其特征,就能帮助我们准确地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举例】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有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 

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萧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     考题:从文章开头描写北京冬季的环境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四】结合主要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举例】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考题: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思路五】深掘词句含义,揣摩作者的情感。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如刻画表情、动作,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

【举例】

如今,10年过去了,20年过去了,走下病榻的母亲在生命与时间的较量中,显然是一位大赢家,母亲在收获着生命。应该说,她走下病榻的这20年漫长的路程走得仍不轻松,她收获了生命,却又把这收获无私地给了我们,收获即付出,付出即收获,在母亲的人生哲理中,这是一条永恒的定理。

一年又一年,母亲依然在收获着她顽强博大的生命,同时收获的,还有儿女给的温暖和希望,为儿女奉献了一生的母亲,该收获了。

考题: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  

 

    

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花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的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不了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的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梗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 

 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个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呆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西照在玻璃窗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 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2)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

2.从孩子画的这幅画中,你看出孩子怎样的情感?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夕阳,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4.文题为“忽略”,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达到什么目的?

总结归纳:

1.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 

 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

暂时写到这里,以后陆续增加新的内容或体会。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 

  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所以接着分析为,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           

 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   

 

    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 

 

 

 

 

 

   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   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

 

第二篇:手机在公共事件中所起作用调研报告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市区的手机用户为样本,进行了关于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所起作用的调查。我们通过广泛调查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发现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上所起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

手机的基本使用情况

1.通过对调查分析看出,手机用户大多已拥有手机数年,对手机及其使用并不感到陌生。他们的手

机普遍用来日常联络、商榷工作事宜和倾诉感情,仅有10%的比例显示,手机是用于获得新闻、资讯和知识。

2.手机消费主要集中在通信费和短信费两方面。手机用户每月在这两方面的消费占到手机单月总消费的80%,其主要用途都是日常联系和交流情感。

3.随着手机报出现,人们通过手机来读报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手机报这一新功能作用不大。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手机用户表示没订阅过手机报,从而可看出虽然手机普及率很高,但它还是主要承担一种通讯工具的作用,它作为新兴媒体的功能开发尚未取得广泛效果。

公共事件中的手机

1.消息来源可信度待提高。针对媒体渠道可信度的调查显示,市民较信赖传统媒体上登载的新闻信息,认为具有高可信度的信息传播渠道是传统媒体,而手机传播渠道的可信度仅占5.6%。由此得出结论,人们不太相信手机媒体所传递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这反映出信息发送者的身份需要得到信息接收者的确认,才能保证其消息的进一步传播。

2.公共事件发生时手机的效用。针对公共事件发生时手机的效用问题,我们进行了个案调查。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信息知晓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3.5%的人是通过手机第一时间被告知的。但在调查关于突发事件发生时首选的信息传递方式方面,选用手机传递信息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达到76%。

从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手机媒体在告知新闻信息方面远不及其他媒体占的比重大,但手机通过其两大功能——通信和短信息,在传递最新公共事件消息给自己的朋友家人时还是产生了可观的传播效果。

3.政府权威短信息对手机用户的影响。通过分析政府权威短信息对手机用户的影响可看出,在公共事件发生时68%的人表示接收过政府部门发送的信息,这其中72.1%的人认为这类信息很有用,仅有4.4%的人觉得这类信息没用。

由此看出,对于公共事件的发生,政府利用手机进行信息发布的影响效果利大于弊,人们较认可政府作为信息源的形象。同时,政府官方信息在告知某件事情、稳定人民情绪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手机短信息转发的可信度。由于手机短信息的群发和转发功能,使得手机用户便于同一时间将自己接收到的公共事件消息再次群发或转发给其他亲人或朋友。据调查,34%的人表示会转发有关重大事件的信息,66%的人表示不会转发相关信息。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众多被调查者认为,要是真实的重大事件发生,发布信息的会是权威机构,发给他们信息的同时也会发给其他手机用户,所以自己没必要再次转发给别人;

另一方面,要是自己的朋友发给自己关于重大事件的信息,信息源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因为朋友也可能是接到其他人发给他的信息,再转发给自己的,所以最初信源的可信度如何不知道。愿意转发信息的手机用户也表示,就算他们转发了信息,自己也会对信息的可信度怀疑,信息接收者也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心存疑虑。

5.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影响。从手机媒体在近些年公共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影响的调查发现,32.5%的人认为手机在关于公共事件的传播上起积极作用,所产生的正面效果大于负面效果,27.5%的人认为正负效果相当,33%的人表示不太清楚。

这些数据显示出,人们对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所产生影响的态度还是相当模糊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所起的正面效果,但还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关注过手机媒体的影响力,只是仅仅把它作为一般的通讯工具来看待,并不太在意它的其他功能和作用。

对手机作为媒体的认知评价

1.对手机媒体的认知。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有68.5%的人赞同通过手机媒体来传播新闻信息,也有13.0%的人表示不赞同。对于是否会用手机发布自己亲眼所见的新闻,76%的被调查者对此持肯定态度,1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手机用户还是对手机作为新的大众媒体形态持肯定态度的,并对用手机这一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和发布表示可以接受也愿意接受。调查显示,手机用户对手机媒体的认知态度是积极并且乐观的,他们愿意接受这一新媒体形态。

2.对手机媒体优越性的认可度。手机发布新闻信息及时,传播内容图文并茂,传播形式也很新颖。那么,这些传播优势能否使它在传播重大新闻事件上同样具有优越性?调查结果显示,59.1%的被调查者表示手机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中比传

第三篇:浅谈各类因素在个体健康中所起作用及感悟

浅谈各类因素在个体健康中所起作用及感悟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健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养生、健身、粗茶淡饭、断食排毒、戒酒戒烟等等关键词出现在人们的健康计划上,可是人们往往是只关注到了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却忽略了其他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在个体健康中所起到的作用。影响个体健康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四类: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卫生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

一、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极为密切,改善行为可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感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也与行为密切相关。据WHO估计:1992年全球60%的死亡是由于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造成的。美国通过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而取得的。正如数据所显示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会给个体健康带来的重要影响,而该因素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注意到、最容易改变的一类影响因素。

二、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遗传、生长发育、衰老、个人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形态和健康状况等)。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现已查明除了明确的遗传病外,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亦包含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性对这些疾病来说是促发因素而不是限定因素。发育畸形、寿命长短也不排斥有遗传方面的原因,同属生物性致病因素范围。此种因素通常是无可避免的,难以改变的,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亦是最深入的,应对此类因素对个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依靠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进行治疗。

三、卫生因素

卫生服务因素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卫生经济投入以及合理的公平的卫生资源配置,均对人群健康有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卫生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缺陷,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治居民的疾病,促进其健康。这类因素属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类建设问题,主要与之相关的是人所生活的区域的建设水平,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个体主观意识的因素,如个人是否定期进行体检及疫苗注射等医疗卫生服务。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气候、地理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对健康十分重要,污染的环境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危害机制比较复杂,一般具有浓度低、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人数多、后果重,以及多因素协同作用等特点。社会环境又称文化-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也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疾病的发生和转化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环境因素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环境对个体健康而言,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是大,社会环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各种社会因素时时刻刻对人的心理产生着影响,影响人的心情,影响人的想法,改变着人对自身压力的感受……外部自然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注意到的,日照强烈天防晒、雾霾天带口罩等,可是在内部环境——室内这个小的环境中,存在着一个很多不引人注意却会对个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已导致全球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我国平均每年约有11万人的死因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室内空气污染正在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房市的火热相应带来了装修行业的高峰,隐藏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物、氡、氨气等随着呼吸进入人的体内,大多数物质都有致癌性、毒性,积累之下会对人体产生严重损伤。除此之外,烟草烟雾、燃料燃烧产物,吸入体内易发生各种呼吸道疾病对人的呼吸道、肺部问题等。相对危害较低的尘螨、毛发等也会引起过敏反应。影响个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多数是隐形的杀手,在无形中将人的身心一点点击溃,是人们最易忽略亦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我们单纯的注意饮食、加强锻炼的时候,却不知身边对我们身体有严重影响的因素无处不在,最易被忽略的东西,往往是最可怕的。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要敦促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标准,要学会疏解压力、以轻松地姿态徜徉在人际关系中。影响个体健康的因素是综合性的,然而在我们细致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时,便已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第四篇:中等收入阶层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中所起作用

中等收入阶层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中所起作用

一 中产阶层的迅速壮大

中国经济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后遗症正逐渐显现。新加坡《联合早报》就说,中国在经历30年的经济改革之后,出现了相当显著的贫富差距。

报道指出,目前贫富差距最小的是北欧国家,中国的基尼系数接近0.5,接近于拉丁美洲和非洲。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该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越低,说明分配平均程度越高,贫富悬殊越小;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分配平均程度越低,贫富悬殊越大。

贫富之间的巨大鸿沟逐渐成了人们抱怨的焦点。据报道,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就维持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而个别企业高管的薪酬更是天价。

中国社会整体逐渐这样塑形,“洋葱头形”——那就是底层仍然很大,中间阶层成长不良。

2008年,《每日电讯报》刊文称,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威胁经济发展。文章指出,收入、医疗以及教育这些可以衡量一个人财富水平的因素,在中国富裕城市,比如上海都已经接近欧洲国家的水平,但是其他一些地方还相差很远。

于是,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我们需要‘橄榄形’结构的社会”,让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社会中间阶层迅速成规模。

日本《日经新闻》就援引苏海南的话说,如果中国人的工资每年能至少增长15%,那么5年能翻倍。

有人干脆给“中产生活”来了个总结:中产者是这样生活的:三分之一以上月收入过万;开着日本轿车;住着明星楼盘;使用国际品牌笔记本电脑办公;用苹果或诺基亚的智能手机;经常出入于中国大饭店、北京嘉里中心、上海新锦江大饭店这样的豪华酒店;无论是购物还是娱乐,都习惯刷卡消费;最向往的旅游地点是法国、东南亚以及东部非洲。

不难发现,民众对中产阶层的议论纷纷,主要还是因为中产阶层并没有一个权威标准让大家都来称一称自己。而国外界定中产阶层,是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指标来衡量。二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内涵解读

当然中等收入阶层的受教育程度也是越来越高。如果说在改革初期,有许多知识水平不高,但靠把握时机能力强,能钻政策漏洞与法律空隙而发家的人或“暴发户”等,没有显示出知识化、智能化、技术化倾向。在市场化逐渐走上正轨,理性回归,法制相对越来越完善的今天,想要跻身中等收入阶层,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即知识、技能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回报率呈正相关性。据最新调查显示,人力资本存量对社会和个人都会带来较大收益,目前中国教育回报率大约为6%-7%,也就是说,多接受一年教育,收入就会增长6%-7%,这个水平已接近欧美国家。从现有的中等收入阶层的知识构成上看,中等以上学历的人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构成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员文化、技能方面的人力资本占优势。但能不能说具有较高学历、较高技能的人一定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一分子,这可从发展趋势去看。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人数与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关系是供过于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甚至一毕业就待业的现象。但从发展趋势看,他们最终会凭借已有的人力资本,加上初期实践摸索出经验,日后获得较好工作岗位、得到较高收入和良好社会地位的可能性远大于低学历或无学历者。因此,中等收入阶层的组成从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上去看,智能与技能也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本质内涵之一。

消费模式也被认为是判断是否属于中等收入阶层的标志之一。这其实依然是经济存量引发的。因为,不管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它始终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拥有度和持续拥有度作基础。同时,社会保障覆盖广度与深度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消费模式。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都影响着个人的消费模式。因此,消费模式并不能单独的成为衡量是否属于中等收入阶层的标准,它依附于其他标准之上(经济收入、从事职业、社会地位等)。但物质水平、社会地位或职业类型相当的人群在消费模式上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从而构成阶层特征,甚至会引导社会消费模式的同向发展也是确实的。而从这个角度,也可以从消费模式上作出初步判断,认其为中等收入阶层之一员。国内学者在消费模式上引进细化指标,如从家庭消费品档次,分不同等级消费品拥有度来判断不同层次的消费模式,进而判断不同阶层属性。但笔者认为消费模式更适应于在其阶层属性已有定论的情况下去分析。

中等收入阶层的政治学内涵

中外学者对中等收入阶层结构功能的共识是: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及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时,实际已隐含了中等收入阶层的政治学内涵。“政治参与、对权力的限制以及对法律的倚仗”使得美国的民主传统经久不息。与美国社会已经成熟的中产阶级相比较,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由于内部同质化程度还不高,政治参与积极性参差不齐,对政治与社会事务的影响力也只是在逐渐显示并有强化的倾向中。但中等收入阶层的由于其对现存社会秩序和政治主体的依赖性,它所包含的政治学内涵越来越明显了。作为社会中间层在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在社会两级中的缓冲作用,一直以来基本上没有引起太大的异议。马克思从工人运动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认为“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阶级的存在,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 当然,我们今天研究的中等收入阶层已经没有了阶级斗争的色彩,历史已经有了巨大的转变。但有关中间层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中等收入阶层不可能与现实政治脱离,它产生于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必然的依附于政治权力以及政治权力主体所给予的政治空间生存。那么温和与激进、保守与进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更多的表现在哪一方面呢?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环境是特殊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政府始终是推动变革的那双手。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领域内的诸多变化都与政治力量的参与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也与政治环境、政策空间以及政府作为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而很多中等收入阶层成员本身就是积极的政治参与甚至是政策提议与制定者。早期投机发家而跻身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对政治参与态度是暧昧的。他们的既得利益正是利用政策的模糊边界与法律法规的缺位或不完善而获得的,因此,他们的政治参与态度更多的是隔岸观火,并不真心致力于改革与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与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投机空间越来越小,加上知识经济的崛起,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等收入阶层的组成性质上的根本转变和规模化,中等收入阶层的政治参与态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了。中等收入群体依附于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每一项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都与他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迫使中等收入阶层内部各个利益集团积极向政权靠拢,向政策制定部门表达利益需求。在表现出权利诉求的一面,中等收入阶层也表现出权利认同的面。作为过去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受惠者,他们并不轻易否定国家政治权力的运用。即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采用温和的手段去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而拒绝暴力式的革命式的手段。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中有一块是由国家公务人员组成的,他们本身就是现行政体的积极实践者、是政治权力的掌控者、是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是政治体系本身的微细胞,也就更能表现出与现行政治模式的认可度。因此,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政治态度应该是温和的、保守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政治参与却是积极的、进步的。

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能否成为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进步和民主力量,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有形的社会力量能否担任起这样的“政治使命”,现在还没有定论,原因是起步晚: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真正意义上现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小:中等收入阶层目前占社会人口总数不到20%;同质化程度低:一开始就是由利益、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等彼此各异的成分组成的异质性群体,而且加之他们在社会结构变迁中具有较大的社会流动的可能性,他们存在一种内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由于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是在后发的、外来式的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出于本性上对自由、民主的渴求,中等收入阶层会为了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中谋取更大空间从而表现出积极、进步的一面,而在社会结构基本趋于稳定之时表现出安于现状的保守的一面。事实上,由于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与表现尚未完全成熟和定型,还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跟踪研究的地方。

总之,中等收入阶层成长于我国特殊的土壤中,有着工业化背景形塑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共性特征,也有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中国特色。中等收入阶层既对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缓冲器”与“助推器”的作用,本阶层的发展也与和谐社会构建是同步的,当然,中等收入阶层的内部同质化特征还有待实践与经验的共同发展和进一步的研究。

三 中间阶层与政治稳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例证

政治学鼻祖、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述了中间阶层的政治功能和作用。他认为:“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小康之家)比其它任何阶级都较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别人的财务,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样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杀,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因此,他主张大力发展中产阶级,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来建立良好的合理和稳定的国家。

对社会中间阶级阶层进行现代性理论研究的,首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马克思在着重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同时,还考察了处于这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马克思生前曾多次使用“中间阶级”、“中间等级”、“中等阶层”、“中产阶级”等概念。据有关专家初步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9卷)中,有83处直接论及中间阶层。马克思的一个基本判断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间阶层”将分化并转入两大基本阶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提到的中间阶层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中产阶级。同时,由于财富的积累,社会公平观念的普及,社会活动频率的加快以及权力与财富的分离,西方社会结构由传统的下中大、上面小的“金字塔”型向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现代社会结构转变,中产阶级已经成为影响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关于中产阶层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政治稳定有着积极意义。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中产阶级可以防止极富阶层的骄横和极贫阶层的“越轨”,保持政治的稳定。当代西方研究政治稳定理论的权威人物以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为代表,他认为政治稳定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与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他在著名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分析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时指出:“中产阶级与稳定的关系,颇似富裕与稳定的关系一样,一支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犹如普遍富裕一样,是政治上的一支节制力量。”显然,古今中外许多政治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中间阶层视为一支有助于政治稳定的力量。

在当代世界许多国家,中间阶层都是促进政治稳定、维系社会安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力量,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从世界各国发展和基本现实来看,一个规模庞大、构成总人口主体的社会中间阶层,是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美国的中间阶层约占总人口的60%,日本更有“一亿皆中流”的说法。相反,中间阶层数量和规模偏小的社会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和社会动荡。巴西、阿根廷、秘鲁、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曾于20世纪60、70年代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被誉为“拉美速度”,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阶层结构没有出现相应的现代化转变,城乡差别急剧扩大,造成贫富悬殊,中间阶层未能成长和壮大,结果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未能享受经济高速发展之惠,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造成政治纷争不息,社会至今动荡不宁。

从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发展的基本现实来看,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国家就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反之,便难以抵抗各种风险或危机,难以迅速从各种社会危机中恢复过来,也难以获得持久的发展潜力。如在应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是应对危机的能力最强、恢复得也最快的国家,学者普遍认为这与韩国存在一个作为社会主体人群的中间阶层的社会结构有很大关系。而印度尼西亚,迄今仍未真正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社会矛盾重重,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与该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社会中间阶层比例太小不无关系。

四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在维护政治稳定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也相应处于分化、调整和组合过程中。中间阶层的生成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必然结果。

根据许多专家的研究,中国当前社会的中间阶层主要由以下四部分人构成。一部分是新生的“中间阶层”,其基本特征是:年龄比较轻,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有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专业知识,懂外语,通电脑,有管理技能,大多就职于新兴行业、新兴职业,如金融、证券、信息、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收入普遍较高,有很强的高消费倾向和能力。第二部分是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以及效益好的其他类型企业的管理层和职工层。第三部分是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该部分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中间层,收入稳定,上升机会较多,上升空间较大,在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有较好的条件。第四部分是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在城乡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中小工商业业主、独立经营者、中小公司经理、乡镇企业家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社会收入较高、在政治上日见活跃的社会群体。

目前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比重太小,据有关专家分析研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15%左右,无论在人口比例上还是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上,都显得弱小,但是,作为一支正在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中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中间阶层对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间阶层在维护我国政治稳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中间阶层是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推动力量。中间阶层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其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政治稳定,其今后的发展也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治上的稳定密切相关。中间阶层拥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较为宽裕良好的生活条件和质量,这一切决定了他们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主观上自觉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反对和抵制阻挠改革开放的观念和行为,要求政治稳定,反对社会**。为了进一步开拓事业,发展自我,他们既希望有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又要求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他们壮大事业、实现自我创造更为宽松、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因而又是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者。

2. 中间阶层是有效缓解社会各阶层矛盾和维护政治稳定的调节力量。在我国当代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呈拉大之势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中间阶层是政治稳定的积极支持者。作为介于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地带,能预留社会政策调整空间,削减缓解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中间阶层有社会稳定的“调节器”之说。具体而言,中间阶层的壮大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极大地减轻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摩擦和利益冲突,从而缓解社会对立和社会矛盾,使社会经济处于一种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中间阶层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是与执政党保持一致、支持和拥护现有政策的一支政治力量。从其切身利害关系出发,他们并不排斥渐进的变革,但不赞成通过剧烈的社会变革等手段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更不希望发生政治动荡和不安定,因而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注重理性判断,对社会冲突的态度较为克制,对矛盾的处理较为理智。所以,只要社会中间阶层不断壮大,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标,另一方面也推动和利于社会保障政策及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缓解可能发生的社会对立和矛盾激化,使发生政治突变或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和几率越来越小。随着中间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社会阶层结构成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现代化社会结构形态时,社会就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态势。那时,作为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深刻、本质地反映中国整体的现代化水平。

3. 中间阶层是促进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由于社会各阶层所处的地位、所掌控的资源和主观感受不一样,处于社会两极的阶层往往更容易采取激进或过激的方式来进行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占社会少数的富有阶层或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由于掌控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为了保护其得益于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缺陷而带来的利益,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合理的财富分配原则,甚至可能会利用其政治关系、经济优势和社会影响来抵制民主政治建设;而占社会多数的底部阶层,虽然有着向往和追求民主的政治要求,但由于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程度及素养等因素,一方面可能采取非理性的、激进甚至激烈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能表现为对政治的冷漠和拒绝,从而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阻力。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了这一点:“平民群众和财富阶层之间时时发生党争,不管取得胜利的是谁,那占上风的一方总不肯以公共利益和平等原则为依归来组织中间形式的政体,他们把政治特权看作党争胜利果实,抢占到自己手中后,就各自宁愿偏向平民主义或寡头政治而各行其是。”这就是说,在两个阶层之间的斗争中,富人取胜会建立寡头制,穷人得势会建立极端民主制,而这与现代民主政治原则是相悖离的。

不同于两极阶层的激进或极端的思想和行为,中间阶层大多数人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学识水平和个人素质,更富于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更注重理性思考,更倾向于运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处理矛盾和冲突。一般而言,中间阶层对于现代民主政治和国家法制建设的认知和判断较为深刻、客观。对现存社会政治秩序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对实现自我价值有着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为自觉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而通常会采取合法的、体制内的政治参与方式,不主张也反对通过激进的变革来否定现有秩序,因此往往是稳健、渐进式改革的支持者。中间阶层一般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多数人也具备一定的参与政治、管理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较好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视野,也使中间阶层通过前苏联垮台的教训和一些拉美、东南亚国家民主政治的现实,意识到改革、民主可能带来的政治动荡、黑金政治等负面效应,从而以理智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和方式支持、参与和推动当代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这就使中间阶层发挥了既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又推动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的双重功效。

4. 中间阶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示范力量。中间阶层的大多数人具有不断开拓的进取心和事业心,敢于干事业、求发展。他们往往通过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勤奋的工作来实现收入的增长和地位的提高。一方面是渴求成功、追求更大成功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切身感受到现代社会流动频繁带来的竞争压力,处于中间阶层的人一般会自觉地提高和充实自我,充分地展现和发挥自我的特长和潜能。因此,力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敬业精神,造就了中间阶层的性格特性和思想主流。中间阶层所从事的大多是适合时代潮流,适应时代要求的科技开发、经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商业贸易、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与时代和社会进步同步的职业,因而具有时代性或先进性。较高的素养、收入、地位和生活质量,使中间阶层大多具有自觉的现代公民意识,在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价值观方面对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感,是现行社会规范价值观的奉行者和遵守者;在社会生活中,崇尚公平竞争和能力准则,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品质;平和、开放,既不甘落后又拒绝激进的心态;在公共事务领域,讲文明、讲公德、讲规范,大多乐于参与有益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社会公共事务;较为宽容,尊重个性选择,同情和以适当方式帮助弱势群体;以合法手段积累社会财富,适时适当回报社会,等等。这些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社会行为符合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导向,因而对其他社会阶层有示范引导作用,是维护政治稳定的社会价值和规范要求的示范力量。

5. 中间阶层是增强社会公众对未来的信心、引导和维持社会消费水平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中间阶层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较固定的经济来源,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对物质和文化生活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他们较为强烈的消费欲望和要求体现品位、价值的消费倾向,因此,中间阶层是稳定的消费群体,其较强的消费能力和不断上升的消费趋向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贷款购买、分期付款、超前消费等消费方式已为中间阶层所普遍接受,中高档日用消费品,如轿车、高档次住房、教育、文化、旅游的主要消费者也是以中产阶层为主体。中间阶层已成为我国当代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不仅改变着国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而且引领着社会的消费潮流,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社会庞大而稳定的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我们相信,随着我国中间阶层的不断壮大和其消费能力的持续增强,中间阶层必定能够进一步对扩大内需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充分发挥边际消费倾向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正向乘数效应,促进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而这正是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国家未来的信心进而维护政治稳定的一种政治效应。

五 培育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整合和制度调节

中间阶层在中国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然而,由于中国当代社会的中间阶层尚在缓慢的成长和壮大中,因而尚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些功能和作用,也难以有效地担当其应有的政治和社会使命。应该看到,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巨大社会活力和所带来的自由空间特别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是中国当代社会中间阶层发育、生长的环境和土壤,这使中间阶层的成长具有明显的自发性质。尽管中间阶层已经开始了从自发性演变向自觉性发展的过渡,但我国中间阶层的规模与现代社会“橄榄型”的阶层结构所要求达到的占总人数40%以上的标准相比,还远远不够。中间阶层的成长与培育,需要国家这只“有形的手”,需要政治整合,尤其需要恰当的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的调节、引导。

1.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表明,市场经济是中间阶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是中间阶层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达到“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都与中间阶层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一重要论断和要求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分配制度的改革,道出了培育中产阶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重要特征和基础的意义。显而易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六个更加”的目标,关键是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使中间阶层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主流阶层,让他们代表未来中国的富裕程度,代表时代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而一个中等收入者群体亦即中产阶层的主体不可能通过分配手段创造出来,只能通过公平、完善、健康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生长出来。因此,只有加快推进市场改革,真正形成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防止少数利益集团通过特权垄断和非法聚敛社会财富,使利益、阶层分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使全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断扩大,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全社会成员都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从而最终形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2. 制定培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推动中间阶层发展的社会政策。合理的、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不可能靠自发而形成,必须建立带有战略性的、能够在长远上起根本作用的、长期坚持的社会制度。一是要改革任何阻碍社会流动的制度和政策樊篱,建立健全开放的社会结构和公正、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所谓社会流动机制是指引起、维持和促进社会流动的环境、原因与条件。引起和促进社会流动的机制主要包括教育、就业、资本、权力等几个方面。判断其是否合理健全,主要看获得教育、就业、资本以及权力等条件是根据先赋性原则还是成就性原则。我国当前由于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的类似先赋性原则的因素和作用,使教育、就业等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平等现象。因此,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不同所有制、行业、单位以及人事档案等存在的歧视性政策,促进社会成员有公平、充分的机会实现流动;二是要切实解决教育领域的不公正问题。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的进步和向上流动的重要阶梯。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高度发展。一是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为每一个适龄学子提供平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二是要努力造就发达的高等教育。大学是造就中产阶层的机器,要使大多数青少年都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拥有和分享进入中上层社会的资源。三要构筑起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人才成长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促使他们在适应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同时步入中间阶层;三是要规范权力与资本的获得。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不健全,一些人所以占有权力、资本,并不是由于其能力或成就,而是因为某种先赋性的因素,或者类似于先赋性的制度性因素如行业垄断等在起作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行为中不断滋长蔓延的腐败现象皆与此相关。因此,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加权力和资本获得的竞争性和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规范其获得方式,以减少权力与资本获得中的先赋性因素以及不合理的制度性安排,消除腐败行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总之,从社会流动机制方面入手改革就业、教育、权力与资本获得方面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才能形成公平、公正、开放、竞争、有序、稳定的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发展充满活力,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3. 加快营造培育中间阶层成长壮大的法律和人文社会环境。一是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导向,促进全社会成员认同知识和技术的价值,支持、引导和鼓励掌握并拥有知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不断提高收入,率先加入到中间阶层队伍中来,优化中间阶层的内部结构,改善并提高中间阶层的整体素质。二是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体系,特别是财产保护法等法律,保护个人合法收入和财产的合法权利,鼓励财富的创造、积累和合法继承。三要在政治上创造合法的平台和渠道,给予中间阶层更多的意愿表达空间,尽可能稳健有序地吸收中间阶层加入到现有的政治系统中,规范其政治意愿和政治参与,使之成为建设民主政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和主导力量。四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社会手段在中间阶层中倡导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规范和道德要求,创造良好消费环境,鼓励中间阶层积极消费,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培养中间阶层的群体阶层意识和文化认同,从而为中间阶层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软环境。

第五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所起作用的证明材料

关于胡胜军同志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所起作用的

课题名称:“诵读经典”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影响的实践与研究 主研人员:任德君 黎家标 潘光英 谢英 袁丽霞 黄小娅 胡胜军

课题来源: 2008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语文阅读学习”课题之县级子课题(达教发【2009】134号,达教研【2009】7号)

胡胜军同志是本课题的主研人员,具体负责本课题资料收集和整理、协调处理及日常事务、结题及研究成果的撰写等工作。他是我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办公室主任,是目前我校多项课题的具体操作及实施者,有教育科研研究的基础,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敏锐性,特别是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关注,长期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现状,调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尤其是《“诵读经典”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影响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和鼓励,学校所有教育科研课题,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胡胜军同志多次与主研人员一起召开研讨会,就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磋商、辨析,提出修正方案,多次深入班级了解研究进展情况,组织开展有关活动监测研究效果,多方协调,召集参研教师相互交流研究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思路,有力地促进了课题的顺利实施。在结题过程中,该同志更是积极主动,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提交翔实的研究资料,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首肯。

总之,该同志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为课题的成功立项,组织实施,顺利结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证明人:

二0一四年九月十二日

具证明人:段玉奎,男,汉族,36岁,系达川区石桥镇列宁街小学副校长,是该课题领导小组副组长。

达川区石桥镇列宁街小学 二0一四年九月十二日

下载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描写敬业的文段句子

    导语:让敬业成为习惯。敬业者事竞成。在这个社会上有着许多敬业的人,他们值得每一个人去敬佩。以下是描写敬业的句子,欢迎参考!1、啄木鸟嘴尖能捉松中害虫,安全员敬业能除事故隐......

    描写花的优美句子和文段

    1.在绿油油的叶丛中,月季花显的是那么高雅,那么让人陶醉。说它粉红吧,又渗透出淡淡的黄色;说它黄色吧,又似乎有一种白色“蹦跳”出来。月季花的质感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无法概括......

    在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

    在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 摘要: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英语教师面对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弃之不忍,教之无策。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变被动为主动?本文是笔者经......

    社区在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中所发挥作用

    我国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全国城市低保已经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各地的城市贫困居民大都纳入了城市低保范围,享受了低保救助。今后城市低保工作的重点,将从原来......

    浅谈交通管理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当前,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在维护道路安全畅通方面,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

    人寿保险在您生命中所发挥的功用

    人寿保险在您生命中所发挥的功用: 人寿保险是必需品?选择品?还是奢侈品? 俗语说:“花无千日红,人无百日好。”意外事件,往往始料不及„„ 请问:我们是生活在始料不及的意外中,还是表......

    论激励在当代企业中所产生的作用

    论激励在当代企业中所产生的作用 激励是什么?直白地说,一、满足员工需求;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D集团公司产生问题的原因是D集团公司根本就没有......

    浅谈多媒体在安全教育培训中所起的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安全教育培训中所起的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一两年,公司的每一场职工培训都离不开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