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材料(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12:1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材料》。

第一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材料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已经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建设水平。在此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公务

员在线)昆山获得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经验,这对于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昆山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践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之初,昆山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对外封闭、产业结构单一的农业小县。1978年的生产总值仅有24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当时苏州地区所辖的8个县中倒数第一。在底,昆山已经成为一个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工商城市。昆山人均gdp达到785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19元,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从1979年到,昆山经济总量增长了235倍。按照江苏省制定的四大类18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来衡量,昆山已率先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开始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阶段性特征和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是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变。1978年,昆山的农业在三次产业比重中占51%,工业仅占28%。他们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推动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吸引外资企业逐步进入,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92年,工业比重上升到562%,农业比重下降到127%,表明昆山已经摆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进入了工业化发展时期。

二是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从1984年开始,以自费创办工业开发区为标志,昆山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资企业开始大量涌入。90年代初以后,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开放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形成招商引资的高潮,平均每年引进外资的增幅超过50%。到90年代末,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0%以上,外资已经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主要动力。

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实现了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昆山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了90年代中期,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受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的明显制约。他们较早地认识到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他们采取集中规划、集中开发的办法,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引导区域经济社会集约发展。在招商策略上,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不仅看重投资强度、科技含量,更看重产出效益、生态效应,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形成了布局更加合理的现代化产业格局。这次转变使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四是十六大以来,实现了由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共进的转变。近三年多来,昆山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在创下三年跨出三大步骄人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以养老、医疗、失业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高达99%以上。目前,昆山城乡居民收入高,贫富差距小,登记失业率低,社会治安满意率高,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比翼齐飞”,进入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轨道。

昆山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丰硕成果,使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得到高度评价。昆山人说:“小康不小康,不是干部说了算,也不是哪个部门的数字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自己说了算”。据调查结果显示,732%的昆山群众认为,昆山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他们普遍反映,这20多年来,特别是近3年来,是昆山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他们享受发展成果最多的时期。用昆山老百姓的话讲,他们现在“居住讲舒适、出门讲方便、饮食讲营养、生活讲宽裕、举止讲文明,日子过得很舒心”。这说明,昆山所达到的全面小康是老百姓认可的、惠及千家万户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中央党校调研组、江苏省委调研组都对昆山的成功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5月,胡锦涛总书记到昆山视察时明确指出:“都像昆山,小康社会就实现了。”

昆山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率先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这是江苏省推进“两个率先”历史进程的写照,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缩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型。昆山的成功之路,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深刻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实现途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昆山的发展模式,对全国其他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昆山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践经验

昆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过程中,创造了

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途径,以富民优先、成果共享为目的,不断朝着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方向前进。昆山经验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坚定、思路明确

昆山的党员干部反复强调,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经过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必须紧紧咬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放松,使昆山的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他们结合昆山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外向带动、全面发展”的基本发展思路。20多年来,昆山的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领导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昆山的发展目标始终没有变,发展思路始终没有变,发展方向始终没有变。没有变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在保持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发展的具体方式进行创新和提升,做到了既继承前人,又大胆开拓,避免了那种“书记一动、思路重弄”的现象。他们深有体会地说:“稳定就是速度,连续就是效益”。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昆山之路不断地得到拓展和延伸。

(二)率先发展、勇于创新

抓住机遇就能率先发展,丧失机遇就会踯躅不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昆山总是善于抢抓机遇,做到能快则快,能超则超,能先则先。他们先后紧紧抓住了中央批准创办沿海经济开发区、邓小平南方谈话、上海浦东开放开发、台湾产业转移、国家对服务业开放等重要机遇,及时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服务业跨越三大战略,做到了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对外开放中牢牢保持先发优势。昆山人强调,要实现率先发展,就必须突破陈规,胆子要大,步子要快,敢为天下先。他们凭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昂扬向上、争先创优”的“三创”精神,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百折不回,艰辛探索,成功解决了政策、资金等重重难题,一次又一次实现了新的超越。从兴办出口加工区,到实行网上报关;从“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取消农民动迁宅基地置换,到集约用地、集中开发;从创办农村富民合作组织,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轨,等等,许多举措都是昆山的原创,也是全国的首创。昆山的创新已不限于某一方面,而是涉及观念、政策、体制、科技等全方位的创新,其中每一种创新都蕴涵着昆山人的勇气和胆识。正是凭着这种创新精神,他们不断冲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始终走在了发展的前列。

(三)统筹城乡、合理布局

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昆山也提前遇到了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现实矛盾和问题。他们立足于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合理调整建设布局,解决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许多难题。他们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统一规划、协调推进,打破城乡壁垒,推进户籍、就业、教育、土地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实现了城乡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初步展现了一幅城乡共荣的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他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较早摆脱了单纯强调经济建设的做法,做到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努力挖掘和弘扬以昆曲为代表的“六大特色文化”,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布局。

(四)富民优先、成果共享

能否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发展,是摆在昆山人面前的一大现实难题。昆山的历任领导都牢牢坚持富民优先、安民为重的政策导向,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利益和谐,用他们务实的行动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他们说,“手里有钱了,就要代表老百姓利益干事”,“宁可少修一段路,少造一座桥,也要回报人民群众。”他们强调,一切工作都要做到“富民为先、亲民为本、安民为重、智民为要、益民为旨”。“百姓不富,农民不富,我们的gdp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政府鼓励农民投资入股,组建富民、社区股份和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闲散资金和闲置土地建设标准厂房和出租楼房,并在每年拿出万元专项资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购置公益性工作岗位,实现了“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政府每年还拿出近6亿元,构筑了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五道保障”,实现了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解除了百姓的后顾之忧。坚持亲民亲商并重,既维护投资者合法利益,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融合新老市民,实行就业、子女上学、居住、社会保障方面新老市民无差别待遇和亲情服务,增强了新昆山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不断创新富民举措,缩小了贫富差距,社会中间群体日益扩大,全市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的已占到65%,低于元的仅占11%,真正做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五)结合实际、注重转化

总结昆山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与昆山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具有昆山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之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有效克服了那些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教条式做法,杜绝了那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他们始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既注重经济建设的成果,又注重社会进步的成果;既注重经济总量的增长,又注重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既注重当前的发展,又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既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又注重党的建设的成效。昆山经验对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三、昆山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启示

昆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创造出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启示。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把握科学发展方向,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如何结合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昆山在这方面作出了非常有成效的探索。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与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密不可分。从深刻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到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昆山人对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发展思路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发展模式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对发展方向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发展思路,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又快又好发展的轨道。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目的昆山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贯穿着一切为了人、一切满足人、一切提高人的理念。这是昆山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质和核心。人民群众既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坚持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的各个环节中,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努力兼顾各方面利益,切实照顾各方面关切,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途径

昆山多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成就,为解决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性课题,提供了科学答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符合广大农民的要求和意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来,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素质,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精神支撑

昆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离不开富于区域特色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在昆山,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巩固文化建设成果,二者相映成辉,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形象地说:“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使区域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必须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注重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类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昆山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保持社会稳定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昆山,没有稳定就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稳定是影响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昆山深刻认识到保持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单位改制、劳资纠纷、外来人口、家庭问题等方面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各类人群和谐共处,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必须协调各种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利益和谐共赢,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必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六)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政治保证

昆山发展到今天,关键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他们没有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当做一句空话,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到领导干部的选拔配备上,落实到提高党政干部的素质上,落实到提高行政效率效能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对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必须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使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四、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昆山率先完成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面向未来,昆山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调研中,昆山的干部群众清醒地说,成绩值得自豪,但不值得骄傲;变化值得回味,但不值得陶醉。已经取得的成就,不是今天的结果,而是明天的起点。昆山要在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更繁重的任务,承载着老百姓更高的期望。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亟须在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中解决。比如土地、资金、人才等硬性约束依然严重;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新农村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仍需不断加强,等等。面对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昆山市委、市政府认为,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经济强劲快速增长势头的同时,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推动昆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和谐昆山。这些新思路新做法,必将对昆山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进。就全国范围来讲,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昆山的实践探索是初步的,对昆山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初步的。要结合昆山未来发展新的实践,进一步研究、思考和总结,不断概括和提炼昆山经验的理论内涵,不断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撑。昆山经验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学习和运用昆山经验,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研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着重掌握和运用昆山经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着重学习昆山的创新精神和实干作风,防止盲目照抄照搬。

昆山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践经验,也给我们进一步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有益启示。大家一致认为,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意义非常重大。通过调研考察,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表示,一定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回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理论成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矛盾增多。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环境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

由于缺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或是有了这些技术而又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致使我们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投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消费来提供公共服务。对全社会投资重监管、轻服务,缺乏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宏观产业导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诱发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危机。公共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而农村缺医少药仍很严重。强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高涨,而贫困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呼声往往被忽视。

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基数大、增长偏快、素质偏低、“未富先老”,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多重经济社会压力必将接踵而至。

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差距。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还没有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将不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全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

五、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各国和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持续,并且可能发生分化重组。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带来持续的贸易摩擦。今后我国还会遇到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新贸易壁垒”。

此外,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鲜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威胁。这种复杂局面必将对我国完善趋利避害的机制和艺术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篇: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

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

内容提要: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经常出现执行标的物或被执行人的财产由第三人占有或第三人主张所有权的情况,这就涉及到物权的善意取得制度的运用问题。为正确把握实务中遇到的物权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本文着重分析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探讨物权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实务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作者:杨涛

民事执行程序是法院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除了要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权益外,更要甄别被执行人为了逃避执行的恶意行为。为正确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物权法》的内在精神,剥开善意与恶意的伪装,平衡真实权利人和第三人的利益,不因我们理解的错误和判断的失衡,引来对物权善意取得制度有失公正性的评判。因此有必要对民事执行程序中善意取得制度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对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确保执行活动顺利进行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善意取得的涵意及适用条件

(一)善意取得的涵意。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物(动产或者不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如受让人取得该物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1]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协调财产所有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立的。在商品交换日益频繁的时代,为保证交易安全,善意取得制度以牺牲原所有权的利益为代价,确保善意受让人交易的安全。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对于执行机构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提炼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要件,从《物权法》第106条可知,善意取得的适用条件为:

1、转让人为无处分权人。无权处分是指无处分权人未经处分权人(原权利人)授权或同意而以自己名义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的物权行为。其具体包括以下2种情况:

(1)处分权人本来就无处分财产的权利。如不动产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而处分共有物;如基于原所有人的意思而为他人占有的物,主要包括因租赁、借用、承揽、保管等合同而交付他方占有的动产。[2]

(2)处分权人虽有处分权,但处分权受到了限制。如所有人的财产被查封、扣押后,所有权人即成为无权处分人,因为依法查封的物品,不能成为交易对象。但应注意的是,所有权人在此种情形下所为的无权处分行为,并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是查封和扣押具有公法上的效力使然。

2、受让人通过有偿交易行为取得物权。该条件表明善意第三人需通过交易行为,并且是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才能取得物权。交易行为主要指通过买卖、互易、出资等具有交易性质的法律行为,即当事人实施的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意思表示。那些通过先占、继承、遗赠等行为取得的财产,不能产生善意取得的效力。比如,被执行人甲为了逃避执行,将其所有财产赠与儿子,并办理了过户等手续。因善意取得是以有偿取得为前提,应以相应的财产或金钱支付给出让人。甲的儿子无偿取得财产,不适用善意取得。在有偿取得的前提下,合理的价格,也是衡量财产取得是否有善意的标准。财产转让一般应以市场对价为条件,违反这一规律的财产转让,就可以引起人们对该项交易是否是善意的合理怀疑。[3]

3、第三人须为善意信赖登记。[4]作为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善意”的判断首当其冲,并且更为关键的是,善意的判断是执法的难点。从总体上分析,作为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善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为推定善意。由于这种善意是基于物权的真实拟制性而产生的,建立在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的这种公示方式上。这种推定善意实际上是对一般交易情况的认同,即除了有反证证明第三人是恶意的情形之外,均被视为善意的交易者,其无需为这种善意负担举证责任,只有否定这种善意推定的人,才负担举证证明物权受让人主观上为恶意的义务。因此,“不知”足以构成善意,至于不知的原因是否出于过失,在所不问。

(2)为客观善意。这种推定善意的物质基础是不动产登记这个客观事实,由此,其也被称为“客观善意”,是为了与罗马法中善意取得制度中的“主观善意”相区分。[5]与动产的受让人的不同的是,不动产的受让人除了需要了解登记簿的状况之外,无须承担额外的审查义务,当事人主观态度已不再是被关注的唯一焦点。因此,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使第三人善意的判断标准显得非常宽松。

二、善意取得制度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应用

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因金钱给付义务转化为对被执行人所有的物的执行或者法律文书所指定的财产就是执行标的,由于物的流转在执行前后均有可能发生,对这些物的执行就有可能出现第三人取得或占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的是正常的交易行为,有的是为了逃避执行恶意流转等等。为使善意取得制度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得到正确应用,下面从不动产和动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不动产。不动产以登记为对抗要件,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意味着登记即权利。如果在法院采取查封措施前,第三人基于买卖、互易等交易方式取得被执行人的不动产,并办理了转移登记手续的,执行中第三人主张所有权的,根据登记公信原则,可确认第三人善意取得不动产的所有权。反之,如果被执行人通过交易方式取得第三人的不动产,并办理登记手续的,则可认定系被执行人的财产。对于被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无偿转让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时,对申请人造成损害的,申请人可以行使撤销权请求撤销被执行人的转让行为。只有在转让行为被撤销后,执行机构方可对该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在分析不动产物权是否善意取得时,着重分析买卖不动产时未办理产权过户但已全额支付房款并实际占有的问题和登记瑕疵的认定问题。

1、关于全额支付并实际占有的房产能否视为善意取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十七条规定:“被执行人将其所有的需要办理过户登记的财产出卖给第三人,第三人已经支付部分或者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但尚未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第三人已经支付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但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的,如果第三人对此没有过错,人民法院不得查封、扣押、冻结。”显然《查封规定》第十七条对物权变动的法则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也突破了物权法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物权法要求善意取得必须是转让不动产的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而《查封规定》第十七条仅要求支付了全部的价款并实际占有,对已支付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的,虽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也保护善意取得第三人的利益。在物权法实施后,此条的规定应作修改,对于尚未办理产权过户的,除非是登记机关的过错造成,否则不能认定第三人

已善意取得。

2、关于登记瑕疵的认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借助登记的公信力来维护交易的安全。只要是已登记的,就产生公信力的效力,不管其是否登记瑕疵,对于买受人而言,没有审查登记是否存在瑕疵的义务。因此,对于登记瑕疵的物权,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变更登记,但在更正登记之前,原登记对善意第三人仍具有公信力。只要真正权利人未在有效时间内申请变更,这就意味着登记记载的权利人可按登记簿记载的内容行使处分权的权利,第三人依据登记簿的公信力可以取得物权,其结果导致真实权利人丧失其物权人的地位。[6]我们发现,不动产登记不能杜绝登记时的瑕疵现象,造成不动产登记瑕疵的原因有以下二种:

(1)由于登记机关的错误登记,使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物权并非真实的物权人。

(2)不动产登记以外的法律变动。如本是不动产的所有权人,但其不愿用自己的名义办理所有权登记,与自己的朋友乙约定,而将房屋所有权登记为乙,此种约定非赠与或放弃所有权的意思表示。

(二)动产。根据物权公示原则,动产谁占有即可推定谁为所有人,在执行过程中若动产由被执行人占有,就可以推定为系被执行人所有,可以执行该动产,除非第三人有充分的证据证实由被执行人的占有的动产系其所有,方可阻却法院的执行。在分析动产物权是否善意取得时,着重是厘清以下二个问题。

1、机动车、船舶、飞行器等特殊动产。这三类特殊动产中涉及机动车的案件最多。一般不动产和动产的买卖,采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当事人之间除有债权合意外,必须以登记或交付的法定方式进行公示后,才能完成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转移,即登记或交付使得物权变动生效,并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而我国《物权法》对于机动车、船舶、飞行器等交通工具的物权变动,采用混合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即以交付作为机动车、船舶、飞行器等动产的所有权转移生效要件,而以登记作为机动车、船舶、飞行器等动产的所有权转移公示要件。故机动车等虽然是动产,却必须经过登记才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这点区别于一般动产物权变动以交付为公示方式的特点。

2、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或取得。[7]对此,执行实务中较为常见的做法是,由执行机构向第三人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其履行,若第三人拒不交出该动产,即将协助义务上升为给付义务,这实际上是法律文书执行力的一种扩张。为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主要是以被执行人是否对第三人享有物的交付请求权为区分标准,只有被执行人对第三人享有物的交付请求权,执行机构才可对第三人占有的物进行执行。对于享有占有权的质权人、保管人、寄存人等,可以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原理,可以对该特定物进行执行,执行力及于第三人。但执行中应保留第三人相应的权利,给第三人以适当保护。

三、善意取得制度在执行程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善意第三人的甄别。笔者认为:“善意”作为人的主观活动状况,不显于外部,难于判断。但作为法律概念,必须具有可度量性和可操作性,应有其具体的衡量标准。《物权法》第106条第1款仅规定了“受让人的善意”,其标准过于原则,“善意”的标准应是“受让人对于公示的瑕疵不知情。”在物权受让人明知登记的不正确时,即为非善意,不能发生

善意取得。因为在明知的情况下,物权受让人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真实正确的法律状况,不必去取得实际上不存在的权利。

2、如何判断“合理的价格”。执行实务中,对于何种价格系合理的价格,存在着争议。笔者认为,在现实交易中,只要当事人基于意思自治,双方是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完全是依据自己的意愿实施转让行为的,只要它符合法律生效的条件,理应受保护。因为低价交易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只要交易不违背诚信原则,不违背公共利益,不损害他人权益,我们没必要对价格是否合理进行过深的干预。

3、关于查封后能否适用善意取得?从理论上讲,法院采取查封措施,将查封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中送达有关单位或者对动产采取张贴封条、公告进行公示,是不会产生善意第三人问题。有些因执行人员工作上的疏忽,在采取查封后没有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或张贴公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善意第三人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26条规定:“人民法院的查封、扣押、冻结没有公示的,其效力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该条明确规定要对善意第三人予以保护。但笔者认为此条规定值得商榷。查封是法院利用公权力所采取的强制措施,目的是为了债权人的利益得以实现,维护法律的尊严。而善意取得制度的侧重点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在债权人的利益与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权衡中,我们应考虑到:债权人先通过诉讼取得执行名义,然后申请执行,其中花费的费用和精力远远大于善意第三人,债权人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仰,如果因执行人员的一点疏忽导致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并使被执行人在法院的眼皮底下转移了财产,那使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不得对抗法院的查封。如果被执行人转移的是法院已经查封的财产,不管是审判阶段查封,还是执行期间查封,不管被执行人是善意还是恶意,一律可以追回。

从解决执行难角度考虑,如果保护了善意第三人,则在客观上纵容了被执行人的非法处分行为,容易使被执行人钻空子,与第三人勾结,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这对执行工作的全局来说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使法院查封的财产绝对受保护,这也是查封具有公法上的效力使然。[8]

4、拍卖成交后发生执行回转买受人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关于此问题,在《物权法》没出台前一直存在争论,认为拍卖成交后发生执行回转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而《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对于经过法院拍卖取得物权的买受人来讲更应适用善意取得。法院拍卖是法院作为强制执行机构本着公权力,依强制执行程序,对债务人的财产公开拍卖。基于法院拍卖的公信力,买受人应免除审查权属的义务,均能因信赖法院拍卖有公法上之效力,而原始取得拍卖物之所有权。即使发生执行回转,也要保护案外买受人的权益,保护拍卖交易市场的安全。

[1]李建伟著:《民法60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2]尹田著:《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页。

[4]常鹏翱著:《物权法的展开与反思》,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页。

[5]孙宪忠著:《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7]丁巧仁主编:《执行改革理论与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318页。

[8]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办:《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第四篇: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李刘春 赵志平贺强 张宏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新加坡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榆林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3月6日至3月20日,榆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尉俊东带领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负责人一行23人,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14天的学习培训和考察。

在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学员们听取了多名教授专家的十堂讲座,主要课程有:《新加坡国情与李光耀治国之道》、《政府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政府的企业化经营》、《城市规划体系与现代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及环保政策》、《水资源与新能源的开发》等,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诸多方面,实地考察了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公园局、城市重建局、建屋局、新生水厂、裕廊化工开发区、滨海湾新区、达士岭组屋社区等。在紧张的学习考察过程中,大家感受颇深,亲身体察了发达国家艰难而惊人的步履,深切的感受到了榆林发展的沉重责任。

一、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成就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710多平方公里,人口508万,其中有100万外来人口,永久公民和居民408万人,华人占77.6%,依次是马来人、印度人及其他人。新加坡原系英国殖民地,1959年自治,1965年从马来西亚脱离成为独立国家。主要优势资源只有港口和普及英文的人口。40多年来,在李光耀为首的精英团队带领下,以忧患意识为动力,以人民福祉为最高目标,不断创新转型发展经济,以高效廉洁的管理服务于社会,以优良的教育和环境保障作为竞争优势,把政治管理与自由经济相结合,把共同理想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把一党独大及党内民主与争取民众相结合,克服了许多困难,创造了经济腾飞、政治清廉、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邓小平比他人更早认识到新加坡的不凡之处。

201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330亿美元,人均水平达到4.6万美元,仅次于日本。目前,有7000家外商投资企业,有超过40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全球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码头,第二大海底石油钻井平台生产基地,第三大炼油中心,最大的计算机硬盘生产基地,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亚洲第三金融中心,国民均拥有自己的住房,教育水平世界一流,城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世界花园城市的美称。在2010年全球综合竞争力70个国家中排名第一,政府廉洁程度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一。在短短的40年里,由一个贫穷落后且没有资源的弹丸小国,跃入发达国家行列,令世界瞩目,是可持续发展的鲜活范例。

二、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加坡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大多数生产生活资料依靠进口,市场依靠出口,加之历史地缘形成的种族冲突,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与邻国有着极深的矛盾,不加快发展必有生存之虞,民族生存危机激发了国人强烈的发展意识。政府为了国家殚精竭虑,精英治国、贤能制度、实有主义、亚洲价值观溶为一体,国人遵纪守法诚实信用,勤奋工作。新加坡政府把国家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全体公民须服兵役两年,以先进的教育和严格的法律提高公民素质,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许多生产生活设施,例如:填海造地、水资源、能源、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都是站在国家生存的层面上考虑,每年的国家安全与外交预算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48%,与德国、日本有相似之处,是根深蒂固的民族忧患意识,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二)把握机遇创新求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新加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五个转型升级阶段:

第一阶段(1959-1965年),新加坡作为自由港,转口贸易占居经济的主导地位,随着英军撤离,转口贸易的衰落,失业率大幅升高,政府及时作出调整,积极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为工业化创造条件,转型发展以纺织、衣服、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第二阶段(1966-70年代中期),在失业率下降之后,又重新选择了出口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大量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发展造船、修船、钻油设备、炼油厂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第三阶段(70-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基本实现了全民就业,经济稳固,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政府及时调整发展重点,研究与开发电脑及其附件制造业、第三产业向专业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第四阶段(80年代中期-1997年),经过高速的发展,以建设投资为拉动的经济实现衰退,新加坡继续求变,以全球商务中心走向世界。一方面发展世界总部经济,面向全球服务;另一方面投资海外,开拓更广泛的国际经济空间。仅2010年入股海外银行及证券业的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向开放的外向型经济转变。

第五阶段(1998-现在),面对国内形势的变化,敏锐地分析研究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全面进入创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七大战略:技能与创新经济;环球亚洲枢纽;建立有活力的多元生态;加强科研与成果转化;开发新能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独特环球都市。致力于成为创新驱动的经济体,减少对低端电子业的依赖,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原材料科学、生物制药、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高技术朝阳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第三产业,打造贸易、航空、会议、医疗保健、理财、金融、教育等一系列区域中心,进入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

新加坡的制度创新贯穿了整个发展阶段。其管理制度是由英国的殖民制度逐步转向特定意义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是国家企业化运作管理。公民具有双重身份:公民是股东也是国家所有人,利益是分红;公民是顾客也是政府产品服务的购买者,要求的是服务;公民也是顾员,是劳动者,要求的是报酬。新加坡经济经营模式是外资和私有企业的自由经济与政联企业混合经济,工业开发区模式是新加坡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80年代亚洲有新加坡裕廊、马来西亚槟城、台湾新竹、中国深圳、印度班加罗等五个著名工业开发区,前三个都是新加坡开发建设的,目前在中国建设的还有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也是中新合作的成果。新加坡是全球国有资产管理最好的国家,主要体现在政联企业的运作上。所谓政联企业就是政府利用国有资产投资和控股的公司。一个是淡马锡控股公司,主要管理新加坡的公积金;一是政府投资公司,主要管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淡马锡下设33家大型控股公司均为上市公司,总资产超过1590亿美元,主要投资钢铁、电信、航空、航运、交通、港口、金融等高附加值行业,年均回报率高达18%,对新加坡GDP的贡献率超过10%以上。保障经济与社会发展最有效的基本行政、法律制度。有: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土地征用、政府公积金、财税收支分配、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环境保护等制度。政府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这些管理法规,以支持和保障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与时并进,创新求变是新加坡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精心营造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加坡所营造的经商发展环境位处世界前列,其全球化指数、经济自由度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网络化指数也名列世界前端,连续多年被列为全球最佳创业和宜居城市,这也是这个城市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主要体现在:

1、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政府确定的战略规划目标及政策能够高效的贯彻与执行,他们实行政府企业化管理模式,分工明确,同时引入了最先进的“平衡计分卡”管理模式,把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身上,并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领导方法上,引入“引爆点”和“鱼缸”领导法,全面迅速的调动关键人物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定期召开政策战略执行民主检讨会,及时调整改进政府管理。新加坡政府的危机管理也独树一格,极具特色。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生存靠政治稳定,靠高级官员的廉洁与效率,强调廉政立国。国家有一系列廉政法律、公务员选拔录用升迁处罚管理制度,廉洁高效和强有力的政府管理是可持续发展之魂。

2、严格的遵法制度。新加坡实施的是依法治国政策,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从各方面规范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为,倡导“法律之上没权威,法律之内最大自由,法律之内没有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行”。严格的法律环境为招商引资和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完善的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新加坡具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公路、港口、航空、地铁、公交、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备,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私人交通、鼓励公交、城市交通管制等以人为本的管理措施,保证了整个城市交通便捷,树立了现代都市交通发展的典范。供电保障率达100%,通信业发达、宽带网全国普及,地表上看不见任何管线。特别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管理已走在了世界前列。新加坡十分缺水,并受马来西亚控制,影响国家安全。他们采取收集雨水、新生水、海水淡化、购买外来水很好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李显龙总理指出: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努力新加坡已成功把水危机转化为优势,不仅解决了人民的食水问题,而且把开发出来的水处理技术输出国外,在国际水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迈入了水治理先进国家行列。

4、最具竞争力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引进联合国和世界一流国家的专业人才,为新加坡的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出谋划策,使新加坡成为最具经商和宜居的绿色城市。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规划具有科学的前瞻性,他们把创业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城市的生命线,高起点、高质量的编制出城市概念性的发展规划,从发展概念定位、生产功能布局、空间布局、时限确定,制定出发展总纲,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并按照5-10年进行修订,确保连续性、现实性和先进性。从直观上看,新加坡尽管土地非常紧缺,但发展空间很大,产业区功能明确,一点也没有拥挤的感觉,定位十分超前。二是注重规划的权威性和民主透明性。强调规划的法律地位,注重民意,做到民主科学决策。三是注重规划的协调性。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基础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居住功能区规划、水资源及垃圾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规划,衔接的十分紧密,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如:非商业区不准设临街商铺、公交港湾停车、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小区社会化综合服务设施、各种管线下地、给水、排污、绿化等,处理得十分有序和超前。四是特别注重环境的绿化美化。国家设立公园局,专门负责城市的绿化与保护,把绿化作为生产性投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绿色竞争力的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竞争力的灵魂和根本原则,而绿色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完善体现。在十分紧张的土地上留出大量的土地设立为自然保护区,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的草地、花卉、绿树和优美的建筑相互映衬,每颗树、每片绿地都进行档案专人管理,绿地面积占到40%以上,是一座真正的花园城市。五是强化城市的建设管理。建立了一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体系和制度,加之公务员的高效负责,规划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不以领导人的意志作无原则的更改。

5、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新加坡十分尊重各种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实行多元文化兼容并存的政策,确保各民族的团结稳定。此外,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惠及了广大民众,实施了一系列的民生工程。“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为84%居民提供了保障住房,17%的居民购臵了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22平方米,使国民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国民储蓄率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5%以上,实行失业再就业培训制度,失业率在2%以下。实行了国家公积制度为主的社会养老、医疗、住房保障制度和亲民和谐的社区管理制度,使国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和有社区,万人犯罪数低于60人,社会祥和稳定,是世界上最安定的国家。

(三)实施人才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李光耀强调:人是新加坡可以挖掘、开发的最重要的资源,治国必须靠精英人才。新加坡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个领袖人物李光耀,还有他挑选的一批千里马式的精英,如吴庆瑞、吴作栋、韩瑞生、唐义方、严崇涛等均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新加坡从国内国外两个渠道培养和引进人才。在国内,高度重视教育培养,拿出财政的四分之一用于教育,教师均为公务员。一方面,有计划的从小学到大学选择一批未来治党治国的高级精英人才送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回国后予以重任。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一大批实用人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终身技能培训制度和优秀人才晋升制度,全国有3所国际一流大学,有近50所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教育国际综合竞争力报告世界第一。在国际上,新加坡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和聘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国家设立了国际人才通往新加坡大门的网站,为有意在新就业、创业和受教育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近十年来,新加坡外来拥有雇佣准证的拔尖国际人才就达8万人之多,仅淡马锡公司高管九名董事中就有7名是外国人,网罗天下英材为我所用,使新加坡占据了制高点,把握了主动权。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因素不在于自然资源的多寡,不在于种族和肤色的不同,也不在于文化和文明历史的久远,而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和优秀的领导人才。

三、几点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有许多特定的条件,不可复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地区间资源环境条件也有所差异,我们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吸纳和借鉴新加坡经验当中最精华和最本质的东西。

(一)强化危机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的责任感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过度依赖煤油气资源的原始挖掘和输出,装备制造、能化产品的深加工、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不足,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增大。二是水资源、土地、交通、生态环境、城市服务承载力弱,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经济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滞后。资源配臵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公平,资源开发补偿不到位,开发建设与群众的矛盾凸显,各级政府战略政策执行力差。四是市场要素水平低下。招商引资质量不高,一些民营企业家富不思进,小富即安,企业综合竞争力弱。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榆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亲眼看到新加坡的发展,便知差距不仅在速度和质量上,更在发展方式和综合竞争力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能只看到成就,更要认清市情、面临的危机和困难,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知差距而奋起直追,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化为强大的动力,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动员全市人民一致行动起来,力争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

(二)强化创新意识,大力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源于思想大解放,源于开拓进取。李金柱书记在市委二届七次会议上指出:要在全市再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依靠解放思想开放理念打造榆林发展的战略高地。我市“十二五”的战略目标已明确,需要我们真抓实干,以务实的精神,努力打造“四区一地一极”,即:把榆林打造成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先进区、城乡统筹实验区、公共服务示范区和内陆开放开发的战略新高地,成为陕西发展的重要一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坚决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九个转变”转型战略,即:以科教催生创新、以创新推动转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开发型向集约型、消费拉动型转变;产业结构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产品结构由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向深度转化产业链条终端产品转变;市场开拓由初级市场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转变;发展理念由经济价值取向向富裕百姓转变;推进社会发展从城乡二元型社会向城乡统筹协调型社会转变;从城市功能缺失向聚集、辐射和服务功能完善转变;从群众利益矛盾多发向利益关系协调转变;从传统粗放型社会管理向以人为本、和谐共处转变;努力实现榆林在更高起点上的新跨越。具体有几点建议:

1、全面提高政府的战略执行能力。学习新加坡的实用主义高效管理模式,将“十二五”战略规划的每项目标和任务,按照“平衡计分法”的管理办法,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企业、每个人,并严格考核奖罚,以求实效。

2、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榆林要成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能化基地,必须在拥有自我科技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建议:一要建立企业科技研发基金。规定全市范围内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必须要提留当年产值的5%作为企业科研和技术改造基金,基金实行企业所有权自有,政府统一征留和监管,制定使用实施细则,专项用于科研和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要求大型企业如神华、陕煤、兖矿、延长、有色、鲁能、华电等大型企业在榆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基地。二要建立政府科研基金。主要用于重点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配套扶持。三要与著名院校、科研机构结对子,鼓励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四要制定贷款融资优惠政策。五要成立榆林新材料科学院,同时改革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中等专业学校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实行校企联合,培养专职人才。六要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在职人员公费留学培训力度。六是强化政府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中介服务、风险投资体系、科技园软硬件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科技创新环境。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使榆林的自我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3、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久的将来,榆林必然面临资源枯竭,因此,要未雨绸缪,及早研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要及早依托现有资源开发优势,积极引导产业转型,步入投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高效服务型产业经济发展阶段。重点培育能化装备制造业、配套精细化工、物流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种制药等)、传统毛纺、服装、建材、食品等产业,综合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商业、饮食、娱乐等)等八大产业。此外,要及早开发晋陕峡谷黄河水利资源,这一再生资源常常被人们遗忘。黄河流经榆林六个县,长达430公里,按照国家黄委会的总体规划,在晋陕峡谷将建设碛口、古贤两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电装机容量均在180万千瓦以上,而且高峡出平湖,可以改变黄河两岸生态环境,将形成以文化旅游、娱乐、休闲度假、宜居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和经济增长点。建议指定专人,拨出专项经费,积极主动同山西省吕梁市共同合作,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及早推动该项重大工程建设。

4、重点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为了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两廊”、“ 两区”、“多园”的工业化布局,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并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在具体机制上,建议向新加坡裕廊和苏州工业园运营模式学习,采取政府以股份投入,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统筹规划与建设,积极创造“三通一平”及生产安全配套条件,实现李书记提出的“五个一体化”发展要求(即产品循环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5、大力实施惠民工程。让快速发展的经济惠及广大群众,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最不稳定的人群是大量农民工和失业的城市居民,他们面临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老人安臵抚养四大难题。因此建议: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重视就业培训工作,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对口培训,全面推行就业上岗认证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对此项任务要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一票否决,力争短时内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任务目标。三是对本区域内工作生活的农民及其子女在教育卫生等社会福利方面一视同仁,体现社会公平。四是大力实施多层面、多样化的养老院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城乡全社会面临的养老困难问题。

6、健全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发展生命线,要结合自身发展条件,研究出台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一系列产业政策、资源开发政策、招商引资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差异化政策。政策就是资金,例如山西省实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办法、开征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就是从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中获取了一笔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制度和政策的创新需要胆识和气魄。

(三)全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个绿色宜居的富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障。榆林现有的城市发展与规划,有许多地方已不能适应榆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议:一要超前谋划调整市区范围,宜以一小时经济圈规划,探索并逐步实施撤县设区(包括榆阳、横山、靖边、神木、米脂、绥德),实现一市辖六区的区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二是调整修编榆林中心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新加坡经验表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认识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他们对城市规划规定5-10年进行不程度的法定修编。我们的城市规划也必须进行重新调整。三是改进修编方法。采取民众加专家的方式,先从详到总再到详,从专业到总体再回到专业的办法,强调规划的超前意识和可控制性、可实施性,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注重细节决定成败。比如:处处设有临街商铺,停车设施不全,交通如何顺畅;住宅小区没有社会服务功能,如何宜居。四是改革城建管理体系。实行审批、建设、监督、管理相互分离和制约的管理机制,建立市区政府职责分工明确、部门协作配合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加大城市征迁改造力度,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作用,努力提高政府经营和管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建议在榆溪河整治改造上,要大气魄、大手笔,挖田成湖,描绘一幅“塞上名湖”之作,整体提升榆林的灵气,使之成为真正的塞上公园城市。

(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因素是第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创造者。新加坡把精英团队和普通劳动者完美结合起来,做到人心其才,才尽其用,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考察学习期间,新加坡人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他们待人诚恳守信,注重礼仪,遵守规则和纪律,讲究团队协作、环境整洁,做事严谨负责,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和素质,使新加坡人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我们应当结合“书香榆林”,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方面的教育,全面提榆林人民的综合素质。此外,要特别注重培养领导精英,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好“伯乐”,更要注重现有领导干部的培训。建议市委专门设立培训基金,聘请先进国家的专业教授来榆传经送宝。另外,要全面加强中小学教育,把教育作为一项及其重要的朝阳产业来培育,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大城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努力培养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同时,要畅开胸怀,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纳外来人才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次学习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可持续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进步。看国外知差距,看国内知快慢,快一步,快一个时代,慢一步,慢一个世纪,我们要紧抓机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榆林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分别为榆林市发改委副主任、靖边县纪检委书记、府谷县委组织部部长、绥德县政府副县长)

第五篇:在目常的销售保健品的工作与学习中所体验的一些经验分享

在目常的销售保健品的工作与学习中所体验的一些经验分享。

一、葡萄籽:

过敏体质想、延缓衰老的人和长期接触辐射的人、希望美白、静脉曲张的患者甚至是水肿的孕女都可以向他推荐葡萄籽,因为葡萄仔(OPC)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和葡萄多酚、芦丁和柑橘生物类黄酮它们是最好的对搞自由基的产品,现在医学表明万病之源都是来自自由基,而自由基就是一些具有不配对电子的高度活泼的基团,具有高度攻击性的垃圾在人体内漫游,任何与其接触的细胞和组织都会受损,而自由基对细胞和组织的损害与人类绝大多数疾病有关,包括心脏动脉硬过敏、关节炎、早老性痴呆、癌症等。

在谈到美白时可以举例:如欧洲国家中法国人的皮肤是最白也是最细腻的,因为法国是全世界饮用红葡萄酒最多的国家,它虽然是食用红肉非常多的民族,但法国人发生动脉与心脏疾病比其它西方国家少。而且在红葡萄酒中的OPC今含量很高,可以抵抵抗自由基,是一种强有效的天然搞氧化剂,它是维C的20倍,维E的50倍,它还可以保护胶原蛋白维护皮肤的弹性,避免皱纹的过早产生,减少皮肤黑色素,祛班美白。

在谈到过敏体质时,首先要了解过敏是一种机体的变态反应,是人体对正常物质的一种不正常反应,比如花粉、粉尘、化学物擀、紫外线等,有些过敏甚至查不到过敏原,但它的发病率确占人口的20%,各个年龄都有可难发生,想要预防和控制过敏原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食用有OPC的食品,而葡萄特别是红葡萄是含量最高的。

另外葡萄籽还可以防治心脏病、中风和血管痉挛性头痛、眩晕,消除黑眼圈、静脉曲张的病状,还可以保护眼睛,降低因糖尿病造成的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所以葡萄籽是全球目前公认的搞衰老营养补充剂。

日常销售中在爱美的人士可以搭配胶原蛋白、多种维生素、芦荟、羊胎素。过敏性疾病可以搭多种维生素与蜂胶。在心脑血管方面可以搭配维E、鱼油、卵磷、蜂胶和钙、银杏叶。防辐射可以加胡萝卜素与螺旋澡。

二、蜂胶:

蜂胶是慢性炎症的天敌,所以人们又叫它为紫色黄金。它具有对搞各种炎症的功效。如前列腺炎、女性妇科炎症、抗肿抗辐射、鼻炎、扁桃体炎、慢性皮肤炎、降血压、降血脂、改善糖尿病病发症等。

在日常销售中我们经常碰到有糖尿病的人群过来买药,当他们购买完日常所需的糖尿药品时,我们可以询问他最近眼睛看东西怎么样,有没有感到不清晰,脚有没有水肿,血是不是不稳定,腰是不是酸,晚上是不是尿多,如果有就说明,他们在长期服用糖尿病的药品时没有注意到,这些药对其它器官的损坏,已经出现在病发症,这时可以介绍他们购买蜂胶与六味地黄丸(注意是无糖型的),还有因为他们长期饮食不合理,维生素类和钙也要配合服用,还可以加葡萄籽抵抗外界自由基,加鱼油和卵磷脂防心脑血管。

在日本癌学会、玉川大学等研究发现,连续服用蜂胶3个月至1年后,多种癌细胞能够失活,因为从蜂胶中已分离出数种可以直拉抑制、杀死癌细胞的天然物质(PRCA)使用权得蜂胶对肿瘤、息肉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下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材料(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材料(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认识与发展过程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贯彻实行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民主集中制由列宁和他所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用。它从苏联传入中国......

    赛达作文取得满分的经验分享

    SAT作文取得满分的经验分享 在去年11月的SAT中得到老师青睐,作文竟然得了12分.不过小生的一位朋友也得了12分,可见作文满分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下面谈几点建议。小马过河国际......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八年级阶段,两极分化已经日趋明显,有些同学越学越有劲,有的对学习则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不想再读书了。 各位家长,你们一定要......

    在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

    在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 摘要: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英语教师面对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弃之不忍,教之无策。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变被动为主动?本文是笔者经......

    浅谈交通管理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当前,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在维护道路安全畅通方面,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

    浅谈各类因素在个体健康中所起作用及感悟

    浅谈各类因素在个体健康中所起作用及感悟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健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养生、健身、粗茶淡饭、断食排毒、戒酒戒烟等等关键词......

    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 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有这样几类:1、含义深刻的句子,深沉含蓄有哲理;2、言约意丰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3、表现中心的句子,画龙点睛,揭示本质。理解这些......

    一年中所有的节日(共5篇)

    一年中的所有节日、纪念日详细说明 阳历节日: 1月1日:元旦 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 1月5~6日:小寒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麻风病日 1月20~21日:大寒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月4~5:立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