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贯彻实行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民主集中制由列宁和他所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用。它从苏联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了近90年的历史。在90年中,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的内涵规定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即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研究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认识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民主集中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从1921年到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当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时,就把民主集中制确立为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党的创始者对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有着基本了解的。陈独秀在提交给中共一大讨论的党纲中就明确提出,“共产党应该是民主集权制”。这里的“民主集权制”,即是指民主集中制。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文规定,“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所谓苏维埃形式,就是鲜明地体现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组织形式。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宣布,中国共产党完全承认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即“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上,首次确认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1927年6月党的五届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自此后,党召开了六大、七大,在每次大会制定的或修改的党章中,都对民主集中制有所阐述,其间不时则有重大的理论认识发展和制度上的改进丰富。
具体地说,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在第三章“党的组织系统”中,专门规定了“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其他支部一样,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并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三条根本内容:一是下级和上级党部均由党员选举产生;二是各级党部向党员定期做报告;第三,下级党部一定承认服从上级党部的决议。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部分写道:“中国共产党是按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是以自觉的、一切党员都要履行的纪律联结起来的统一的战斗组织。”“在党内不容许有离开党的纲领和党章的行为,不能容许有破坏党纪、向党闹独立性、小组织活动及阳奉阴违的两面行为。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注意清除自己队伍中破坏党的纲领和党章、党纪而不能改正的人出党。”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规定,七大党章在第二章“党的组织机构”中,专门写了一条:“党的组织机构,是按民主集中制建设起来的。民主的集中制,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并提出四个基本条件:“
(一)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制产生。
(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向选举自己的党组织做报告。
(三)党员个人服从所属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
(四)严格地遵守党纪和无条件地遵守决议。”
以上党的七大制定的党章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和条文规定,显然受到苏共党章中对于民主集中制解释和条文规定的深刻影响。1934年苏联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对民主集中制明确作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定:“(一)党的一切领导机关,由最低的到最高的,都由选举产生;(二)党的机关向自己党的组织定期作工作报告;(三)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少数服从多数;(四)下级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对照苏共十七大党章就不难看到,苏共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条文规定给中共七大党章留下了多么明显的烙印。当然,中共对民主集
中制也有创新之处,这就是给民主集中制作了一个定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完整地论述了民主集中制是一个过程,即要经历“民主→集中”和“集中→民主”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将循环往复而无穷。根据民主集中制中包含着民主和集中两大部分的分析,大体上说,这四条规定的前两条体现了民主的内涵,后两条体现了集中的内涵。
这一时期,毛泽东在解释民主集中制时,还明确地认为,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和集中这两大部分,就是民主制与集中制的相统一。在党的方面,毛泽东指出:“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在反动和内战时期.集中制表现得多一些。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在政府方面,毛泽东指出:“政府一定要有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也-定要能够自由地去支持政府,和有一切机会去影响政府的政策。这就是民主制的意义。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集中化是必要的;当人民要求的政策一经通过民意机关而交付与自己选举的政府的时候,即由政府去执行,只要执行时不违背曾经民意通过的方针,其执行必能顺利无阻。这就是集中制的意义。只有采取民主集中制,政府的力量才特别强大”。至于民主制和集中制的内在关系,显然应该主要强调集中制的方面,即侧重于集中和纪律的方面。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作这样的理解,也与苏联有关。苏联在解释民主集中制时就明确指出:“苏联共产党党章中明文规定的民主集中制,把布尔什维克的集中制和民主制不可分割地统一起来。”可见,苏联明确地把民主集中制解读为民主制和集中制两个部分的相加和结合,并把集中制置于民主制之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国民党反动的白色恐怖之下和内战的武装斗争环境中,没有民主活动的条件,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主要强调其中的集中制,这是必要的、无可厚非的。不过,毛泽东也指出,随着情况的变化,党的民主集中制要由集中制转向民主制,将更多地实行民主制。
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及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民主集中制中作出了新的阐释。中共八大在党章总纲中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党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发扬党内民主,鼓励一切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上下级之间的生动活泼的联系。”这个规定与七大党章把民主集中制完全侧重于集中制,侧重于集中和纪律方面已有所不同,它首先把民主集中制侧重于民主方面和民主制,并且把七大党章中“集中领导下的民主”,改成为“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从而把集中与民主之间由领导关系变为指导关系,这个论述一直沿用到现在。
党的八大还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分为民主原则和集中原则两种,全面解释了民主和集中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第二章“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中,又具体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六个基本条件:“(一)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由选举产生。(二)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在地方范围内是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代表大会负责并且报告工作。(三)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研究他们的经验,及时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四)党的下级组织必须定期向上级组织报告工作。下级组织的工作中应当由上级组织决定的问题,必须及时向上级请求指示。(五)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重大问题都由集体决定,同时使个人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六)党的决议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党员个人必须服从党的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组织必须服从上级组织,全国的各个组织必须统一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从而把苏联传统的四条解说,扩展为六条。大体上说,这六条规定的前三条体现了民主的内涵,后三条体现了集中的内涵。
党的八大提出了“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那么,怎样理解“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科学内涵呢?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的宋任穷同志在八大的大会发言中,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解释。他说:“在问题尚未决定以前,允许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辩论;但在问题已经多数决定和上级批准以后,就需要完全服从,坚决执行。”这就说明,民主和集中是实行党内民主集中制的两个过程,民主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集中的过程则是对民主议论商讨进行表决的集中,即少数服从多数作出的决定,这种集中乃是体现民主的权威。因而,正确分析民主集中制的两个方面,需要强调民主是贯穿两个过程的重点。由于大家对“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歧义,而需要着重解释的就是什么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能合理地解释为,就是用已经形成的某个决议或决定,约束一些人有违合理集中的所谓自由的、绝对的“民主行动”。当然,就是已经形成的某个决议或决定,也不是不可更改的,如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可在下一次进行商议,通过又一次的“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形成新的决议或决定。新的决议或决定通过后,仍然同样地具有约束违规行动的功能。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运作,就是如此地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八大对民主集中制作出的科学解释和倡导的向着民主的方面和民主制的转型,以及逐渐开展的党内民主实践,显示了民主集中制正确的发展趋势。可惜的是,随着不久后1957年开展的反右斗争扩大化,这一趋势被打断了,而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把彭德怀等同志打成反党集团后,向着民主的方面和民主制转型,实行党内民主就更难以实现了。民主集中制实际上仍然以集中和集中制为主,而鲜有民主和民主制。由于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导致196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1969年召开的党的九大和1973年召开的党的十大,因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党内生活极不正常,所以九大、十大党章在总纲中根本没有及提民主集中制,在第二章“党的组织原则”中仅规定:“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具体条文也只是重申了“四个服从”的集中。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从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曾经透彻地说道,“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 一句话,党的八大以后党所实行的民主集中制,事实上等同于集中制。这就说明,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民主集中制问题上走了很大的弯路,背离了它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
三
1977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大,是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后不久召开的,虽然还有“左”的东西影响党的建设,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在党章总纲中又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沿用了八大的提法。但在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中,只是提了“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以及“四个服从”,而没有具体说明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原则和要求。十一大党章没有具体阐述民主集中制,但在叶剑英同志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内容,基本上恢复了八大的内容和要求。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真正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中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并且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不久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1982年的十二大。十二大党章把民主集中制表述为:“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这里没有强调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强调了民主,这对当时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拨乱反正,把民主集中制重点转向民主和民主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修正案》,没有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修改。1992年党的十四大党章,第一次在总纲中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宗旨并提。民主集中制也被进一步表述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中,也专门列一条全面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特别强调了“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这六条使民主的内容和集中的要求都得以体现,并且将中心移到民主和民主制方面,是对八大党章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六条要求的丰富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已开始逐渐重视并加大了党内民主和民主制的成分时,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最高命题。可以说,由于这一命题的确立,使民主集中制制度鲜明地体现了民主制的三大特点:第一,坚持民主决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第二,尊重少数人。民主集中制虽然实行的是多数决原则,但绝不是多数人可以侮辱、惩罚少数人,而是要尊重少数人。为此党章规定,“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下次再表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将争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报告,请求裁决。”只有尊重少数人的权利和意见,才不至于发生鸦雀无声的可怕现象,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第三,强调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为了具体阐述作为党的生命的党内民主应具有的要求和表现时,更明确地提出了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在党不断强调民主集中制要重视并加大党内民主和民主制的同时,学术界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实行民主集中制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就集中地表现为,民主集中制究竟是以民主制为主,还是以集中制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思维的惯性,很自然地使我们的党员还以为仍然是以集中制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阻滞着党内民主的发展,或在发展党内民主过程中疑虑重重,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有学者认为,“一般说来,在地下秘密斗争和革命战争环境中要强调集中制,在合法斗争中尤其是在成为执政党后的和平环境中则要强调民主制;社会主义建设越向前发展,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程度也要越高。”因此,我们须认清,“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和核心是民主制,而不是集中制。”又如,有学者指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实行民主制的民主和集中的两个过程统一起来,这是正确的,但要认识到集中是民主的集中,体现民主的权威,因而民主集中制的实质仍是
民主制,而不可能是集中制或专权。”
以上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将近90年的历史中,认识和运用民主集中制的过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认识和运用民主集中制的不同情况与党内民主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可以归结到一点:什么时候对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制方面认识的多一点、深一点,党内民主就发展的好一点、顺一点。因此,从理论上肯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制,就是十分的必要。
肯定和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制,一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组织原则和制度规定,1947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实行了包括盟员平等制、各级组织选举制、党代会年会制、工作报告制、服从多数制、撤换制和开除制等在内的民主制;另一方面也符合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未来发展方向的预示。在俄国社会封建专制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提出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是民主集中制,既有源于马克思主义民主制根据的一般性,也有与马克思主义民主制相区别考虑到俄国实际情况的特殊性。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多次论述和实践努力已充分表明,民主集中制必须向着民主制发展,回归民主制。
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上,曾经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在于专政、不在于暴力,这与一般人把无产阶级专政看成就是专政的观点很不一样。一般人把无产阶级专政看成就是专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列宁的观点很出乎他们的意料,但列宁是高明的、正确的。如果在特殊的情况下,在过渡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情况下,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镇压功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之后,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当然就不在于专政、不在于暴力,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的,如果说在革命时期,民主集中制更多强调集中制的话,那么,和平建设时期,就要肯定和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制。
当前,肯定和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制,对于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至关重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一,它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表现,是对“文革”极左路线的彻底纠正;其二,它是对历史的总结和与时俱进的表现,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其三,它是解开妨碍党内民主发展总症结的需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制的认识下,党内民主将会得到迅速、有效的发展。总的来说,这是从理论上解决党内民主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篇:中国奶业发展过程及趋势分析
中国奶业发展过程及趋势分析
胡朝阳北京四方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十一号文件,这对于促进奶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中国奶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而且也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措施。
一、中国奶业发展过程
(一)奶牛养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为散户饲养、小区饲养和规模化饲养。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6年,这时期我国奶牛养殖模式一直处于“散”、“小”、“乱”的家庭式养殖,全国90%以上的奶牛由农牧民饲养,且饲养手段以手工劳动为主。当时,乳品企业的规模很小,对原奶的需求量较少,因而奶牛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农户只是把奶牛饲养当作一种副业收入。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0年,这时期主要是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品企业提出的“公司+农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小区饲养管理模式,较散户传统饲养模式有了显著发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与千万个奶户建成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了大市场,同时也提高了奶农抵御风险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原奶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当时来说,这种模式非常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先进性和引导性。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以后,此阶段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大型牧场饲养管理模式。虽然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饲养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原奶质量难以保证,环境污染不易解决,人畜混居,卫生防疫、品种改良等服务体系跟不上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1年以来,各乳品企业在品牌效应的推动下,协同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第三方投资者,在奶源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又进行了战略性的转变。把以往村村镇镇、一家一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大型牧场”的新模式,逐步实现由大群体小规模向大规模小群体方向转变,走科
学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奶牛饲养道路。
(二)乳品加工
中国加工乳制品的品种主要有液态奶和固态乳制品两大类。液态奶包括鲜奶、酸奶和其他花色奶;固态乳制品主要有全脂和脱脂奶粉,而黄油、干酪和炼乳产量很少。现在国内牛奶正在朝高端奶市场发展,如蒙牛的特伦苏、伊利的金典。
近几年来,中国乳品加工企业加大了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强强联合等方式组建了一批有实力的奶业集团,如内蒙古伊利、蒙牛、上海光明、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等,初步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使中国乳业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三)乳品消费
乳品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快速成长,已成为市场消费热点。2006年,全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21.6kg,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达到32.5kg,比2005年增长28%。由于消费需求旺盛,2006年共进口乳制品25万t,相当于150万t鲜奶,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12%左右。
中国奶类的人均消费与世界人均消费100kg、发达国家人均消费300公斤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二、中国奶业发展前景展望
我国奶业比往年的快速增长放缓了脚步,增长速度还在继续有所下降,但国家和农业主管部门对畜牧业、特别是奶业发展继续采取支持政策,品种改良使产水平有所提高,奶业养殖成本增势得到缓解,原料的奶价格在受奶源竞争的推动会有所上升,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和需求增长的刺激下,发展奶业仍然是当今畜牧业的发展重点,预计我国奶业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一)奶牛养殖
如今中国的奶业已经进入由传统拴系饲养模式向现代化散栏饲养过渡的转型期,未来奶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向朝集约化、规模化和一体化迈进,目前国内外奶牛饲养工艺趋势是自由散栏饲养,这种饲养方式更加符合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能够使奶牛全天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使奶牛获得最大的舒适
度,提高奶牛福利,增加产奶量。
奶牛的饲喂由人工饲喂向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转变,全混合日粮饲喂实行分群管理,简化饲喂程序,避免奶牛挑食,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约劳动力、降低饲料成本,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挤奶由人工挤奶、管道式挤奶向挤奶厅并列式、鱼骨式、转盘式挤奶转变,奶厅集中挤奶做到了奶牛饲养区和挤奶区的完全分开,保证了牛奶卫生和质量,在挤奶过程中能够利用先进技术对各头牛只进行全面监控,做到牛奶质量的在线监测,最终实现牛奶品质的提高。牛舍的清粪由原来的人工清粪转变为机械自动清粪,保证牛舍二十四小时的清洁干净,为奶牛和优质奶源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未来的现代化生态牧场以奶牛养殖为载体,以有机、环保技术为支撑,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科技型的牧场。牧场通过对奶牛粪污实行综合处理,在保证消除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牛场的废物利用,经固液分离后的残渣进行堆肥发酵、干燥,可以作为牛床垫料或制成有机肥,垫料回收后可以继续利用,有机肥用于各种有机花卉、蔬菜、周边饲料基地和农田的施肥;废液送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作燃料,此时“废物”变为“绿色能源”,沼液经暴氧、好氧处理后,用于绿化和饲料田的灌溉,实现污水零排放。与此同时,使用了有机肥的饲料基地的作物和农田内的副产品又被用来饲养奶牛,最后奶牛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奶,由此形成了循环的生态产业链,并且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通过生态科技牧场的建设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循环链,使牧场走向了产业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生态科技牧场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生态奶业的样板,也是未来奶业及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乳类消费的总量将继续增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乳品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日趋扩大,乳类消费总量将继续增加。
1.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刺激乳品消费。据2006年国家计委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所作的调查,居民收入每增加10%,乳类消费量就相应增加0.32%。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特别是国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乳品消费和开拓农村乳类消费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中国居民的奶类消费基数依然很小,据估计未来5年内,消费年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15%以上。
2.政府的支持和对乳品宣传力度的加大为乳业消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奶业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奶业,各种新闻媒体也对乳和乳制品进行了大量报道和宜传,这些都促进了奶业的良性发展和乳品消费的增长。在大中城市,乳品正在成为生活必需品。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乳品营销网络的深入和扩大,乳和乳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3.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的实施将推动奶类消费市场的发展 目前全国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根据计划,到2008年可望有1500万中小学生喝上奶,年消费牛奶约110万t。
4.有机奶的需求增加:
(1)有机奶是未来食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健康食品的潮流;
(2)国内市场空白很大,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富裕农民的增加,我国潜在的牛奶消费市场很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消费的追求,有机牛奶在我国将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3)国家商务部发出通知对有机食品实行减免政策;
(4)跨国零售业、大卖场订购纯天然食品,满足上层人士购买欲,树立卖场形象
目前,欧洲市场上的有机牛奶价格要比普通牛奶高37%。而在德国,有
机牛奶的价格却往往要比普通牛奶高出40%。因此,本项目所产生的有机乳制品必然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这也符合人们追求安全天然食品的心理,可见市场潜力巨大。
(5)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走向健康化、安全化
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牛奶已经作为健康食品被接受。据调查,大多数有
机食品的购买者,愿意或可以为有机食品多支付20%-25%的额外价格。
(三)乳品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
1.中国入世对奶业带来一定压力 根据中国人世谈判中有关奶业的承诺,人世后乳制品的关税将逐步降低,进口乳制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势必对中国乳制品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对那些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品种单
一、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较低的中小乳品企业影响最大。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产品是奶粉,一些保质期较长的保鲜进口奶也会增加,奶酪和黄油由于消费量不大,影响相对较小。
2.国际乳业集团瞄准中国市场,采取各种方式积极抢滩登陆 国际乳业集团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奶类新兴消费地区拓展市场的历史告诉他们,中国将成为下一个海外大市场,这些企业已经开始以各种方式争占中国市场。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奶业生产大国拥有成本优势,把直接出口产品作为主要策略,目前中国进口乳品的64%来自这两个国家。其他地区的跨国企业则直接在中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企业已经全部进入。瑞士雀巢在中国经营10多年,拥有多家独资和合资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网络,其竞争优势正在初步显现。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趋于并购重组 以抢占奶源基地和争夺市场份额为核心,国际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角逐,竞争日趋激烈。光明乳业首先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设奶源基地和加工厂,带动各大乳品企业掀起抢占奶源基地的热潮。
4.乳品市场细分化程度提高,品牌效应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在乳品消费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乳品品质和种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乳品市场细分将不断强化,以质量、信誉和服务为核心的品牌竞争将日益激烈,品牌效应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在液态奶市场,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属于领先品牌;在奶粉中低档市场,已打造出了三鹿、完达山、伊利等全国性品牌;其他的固态奶如奶酪、黄油等伊利和光明也有所突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乳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将不断增强,乳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必将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
第三篇: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学前教育1008110042 建国后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时期的。
陈丽华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 前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特点:
1.强调以解放区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并于次年颁发全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前教育基本上是解放区学前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多是通过总结归纳出一系列法政法规。并没有针对当时的中国学前教育的形式的特点而更改,学前教育制度还不是很受重视,以继承为主。
2.全面学习苏联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倡导全面向苏联学习,尤其是在课程政策及其内容上充分而完全表现出苏联特色,如倡导分科教育,强调幼儿具有差异性,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是很少经验的,大多都是借鉴国外一些教育政策制度,在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有些却可能不是很能适中国国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不断实践中改进。
3.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
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和内务部发出的《关于托儿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指出,全国的保教事业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发展方针不明确,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界限和领带关系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制度,缺乏经常的监督和领导,说明了中国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现到了很多问题,并提出了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积极的发展托儿所和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问题日益显著而受到关注,而后来制定的《关于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托儿所的作用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儿所的领导和管理,积极改进工作,使之巩固和发展,各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更能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需要。
4,。学前教育政策体系基本成型
整个世界的学前教育政策,基本有制度政策(包括体制、管理、办园条件、人员组成等方面),幼儿保护和发展政策,幼儿教师政策,幼儿园课程政策以及针对具体问题出台的政策组成,这五种政策共同组成了整个学前教育政策系统,而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所出台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来看,无论是制度政策还是幼儿园课程政策,有些方面是向外国学习的,引进外国的教育政策,课程政策等,有些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不断提出新的政策去改善学前教育状况和教育,因此,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体系基本成型。
二.改革开放初至今的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特点(1978年至今)
一.学前教育政策的范围进一步扩展
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政策的范围扩大了很多,1979年中国又制定颁发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1980年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并与卫生部联合发出了《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试行草案)等文件,对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及各班的教育方法均给予详细论述,使这个《纲要》成为全国幼儿教育工作的依据,学前教育政策的关注点不仅更加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明确规范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及内容等,而且还更加注重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另外政策的范围进一步扩展,涉及到学前教育由3岁—6岁延伸到3岁前以及入小学后,由关注教师的职前培训扩展到关注教师的职后培训,由总体关注幼儿园的开办及教育扩展到关注不同地区的学前教育的发展等等,这说明了国家更加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明确了学前教育对于国民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开始从各个方面完善学前教育,使更多儿童能科学地接受学前教育,增强国民素质。
二.政策的制定更加敏感和具有针对性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如1991年,针对当时学前班教育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就学前班的性质、举办原则、领导和管理、保育和教育要求、改善办班条件的要求以及教师的管理和培训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说明和规定, 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开始能够针对中国的国情而制定相关的政策,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完全吸收西方的一些教育政策,因此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更具实时性、敏感性和针对性。
(三)政策的制定开始走向法制化
进入80年代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幼教领域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1989年6月,国家教委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同年9月11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有关幼儿教育的行政法规,1996年正式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到2001年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而1989年的《幼儿管理条例》的颁发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开始走向法制化建设的道路,而此后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开始颁布实施.从学前教育发展的这个角度来看,各种政策的颁发更加有利于学前教育的法制化发展,这更有利于从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作了进一步的规范,使其健康而快速的发展。
(四)更加关注儿童的发展及自我保护
2007年,针对幼儿园接送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事故凸显出幼儿教育的安全问题,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出多部文件,进一步强调幼儿园教育的规范性,要求充分保障幼儿的安全。为了提高家长的素质。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颁发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就家长如何教子做人,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等内容予以规定。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不仅关注儿童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在关注儿童的生存、保护及自我发展方面,真正体现了把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发展放到第一位的思想。
(五)发展规划性的政策明显增多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这一时期发展规划性的政策明显增多.学前教育政策用于指导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明显加强。如。90年代中期,原国家教委颁发《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规定,到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45%,大中城市基本解决适龄幼儿入园问题,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园(班)率达6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又制定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就指导思想、具体目标、措施保障等提出了基本要求。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等带有对未来规划性质的政策和文件。这一系列的文件的
出台不仅提升了学前教育地位,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学前教育,还有助于国家未来学前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有明确计划的执行,使更多儿童能接受到学前教育,而不是盲目地发展,使学前教育能更好地发展。
(六)与时代和国际接轨
纵观我国制定的学前教育政策,始终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 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始终是与世界和时代同步而行,中国的学前教育政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第四篇:中国民主集中制的发展与建设
中国民主集中制的发展与建设
摘要: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要使民主集中制原则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就必须可行、完整、准确地理解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正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指导建设党内民主和其他各项事业。
Abstract: democratic centralism is the fundamental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real, it must be 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complete, accurate, adhere to concentrate and focus on a democratic basi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democratic, according to democratic centralism correctly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er-party democracy and various other utilities.关键字:民主集中制来源含义原因表现形式 问题 发展完善 Key word: democratic centralismoriginmeaningreasonpattern of manifestationquestiondevelopimprove and perfect
一、民主集中制的来源、原因
1.民主集中制的来源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其中民主是指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充分倾听各方面意见,畅所欲言,实行表决制的选举制。集中是指在民主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正确决议,并在执行决议的前提下进行组织活动,而这是辩证统一的。
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的是列宁。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开始提出的为“集中制”。列宁说“要实行彻底的集中制和坚决扩大党组织内的民主制”①由此可见开始列宁所指的民主集中制仅指集中制和党内民主制。后期到1905年列宁申明集中制有专制主义的、官僚主义的集中制,而俄国实行的是民主的集中制。1906年俄共四大所通过的党章规定:“党① 列宁 《列宁文集》第11卷 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5页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从而确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地位。
2.中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因
(1)文化传统的影响
早在我国古代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了“民本”、“仁爱”、“兼爱”等的一些接近民主思想的主张,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历代被君王一人独断统治。朝代不断更迭,唐朝太宗皇帝明白“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对民本思想有所发觉。从而我们可以了解到个人的独断专行不能是国家政权稳定,更不使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三民主义反映了旧民主主义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也反映出了民权的内容,同样诠释出民主权力的重要性。
(2)理论渊源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期列宁提出民主集中制作为后期的中国共产党实施的理论。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利,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
3.中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将民主集中制确立为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在中共六大将民主集中制正式写入党章,规定“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其他
②支部一样,其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并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三条根本内容:
一是上级和下级党部均由党员选举产生;二是各级党部向党员定期做报告;三是下级党部一定承认服从上级党部的决议。
中共七大在党章第二章“党的组织机构中”中,专门写了一条:“党的组织机构是按民主集中制建设起来的。民主集中制,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③这一概念对民主集中制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中共八大将民主集中制原则分为民主和集中原则两种,又具体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六个基本条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真正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会议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中共十二大时提出“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至此。我国民主集中制还在不断发展完善。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力,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讨论环境。”
二、中国民主集中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对其本质含义解读
1.中国民主集中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严密组织结构和纪律严明的组织,其领导核心的作用不能改变尽管在建党初期由于党的中央领导犯了错误,但绝不能因此混论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必须坚持党组织的统一集中领导。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如今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向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执政党转变。正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持才是革命与建设的难题一一解决。②
③ 中央纪委 《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论民主集中制》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4年,第285页王贵秀 《论民主与民主集中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第117页
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一些领导干部犯了民主集中制方面的错误,与制度方面的缺失、漏洞是有一些关系的。在民主集中制度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下大力气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对于违背民主集中制的人加以处罚。
当前,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家长制、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等作风问题,既有思想教育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制度的保证作用没有发挥好的原因,以往的一些领带干部犯了制度方面的错误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来制约,就成为制度的盲区。
长期以来,坚持“议行合一”的党委领导体制,受其体制的束缚,没有很好的对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利尤其是对党内民主发展不充分和党内的监督乏力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仅影响了民主集中制,无视组织纪律,大局观念淡薄,有的在执行上级决策和政策上搞实用主义,脱离实际,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在封建社会中,“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极为神圣和尊贵的字眼,官本位思想始终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与我国民主集中制要求的“民本为”根本对立的价值取向。作为党的干部,想问题,做事情,做决策必须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这才是真正应该提倡的。
2.民主集中制的含义解读
我国现行《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一规定确认了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概念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多数人的正确意见作出决定的一种决策方式。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组织规律对民主集中制这个科学组织形式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将作为我们党内和国家生活中的一个根本组织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机构来说,民主集中制主要表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生活的内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防止和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的现象。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中国民主集中制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国家机构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都由它产生从属它。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上,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全国人民代表由省级人大选举产生,不由选民直接选举,就行政机构而言,国务院的主要人选由全国人大选举,并对人大负责。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经全国人大选举产生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全国人大制约着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而后者无权对前者进行制约。
在人民代表大会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
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贯彻执行。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其经验,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人民代表大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就是因为这一制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能够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及时的进行改革和完善。努力探索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各种新体制和新形式。
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追求,在当代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方面,保障实现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只有权利与自由得到保障,蕴藏于人民群众中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国家权力要相对集中,因为只有权力集中,才能统筹兼顾,实现发展。
三、民主集中制的发展与完善
1.对策
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常抓不懈,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反对把民主和集中对立起来的官僚主义和无政府的两种主要错误倾向。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先生指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各种组织所实行的组织原则,不管有多少具体形式和名目,也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概括起来都不外乎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多数服从少数为
④基础的专制集中或者官僚集中制;一是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
第一,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始终是民主集中制问题上坚决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从历史上来看,官僚主义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一种政治制度,是专制制度的产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封建遗毒的影响,官僚主义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不能马上消除。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同官僚主义做了不懈的斗争,对官僚主义也有过许多详细的阐释。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官僚主义的表现、根源以及克服官僚主义的对策。官僚主义有诸多危害,且对民主集中制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地加以抵制。同时,还必须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剖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与之进行斗争。所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首要任务就是反对官僚主义,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果不彻底消灭官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真正实现。消除官僚主义,我们首先应该从思想教育入手,提高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对官僚主义及其危害性的认识,从思想上消灭官僚主义,树立正确的制度观念,并且建立健全各项法规,确保人民能够充分有效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因此,我们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其实,反对官僚主义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努力建设民主集中制的过程。第二,反对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一词来自古希腊,本意是无领导、无政权,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根本对立的。现代意义上的无政府主义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其基本理论是反对一切国家和权威,主张建立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其表现形态为:反对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离开集中谈民主,离开纪律讲自由,离开义务讲权利、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而且目无组织和纪律。无政府主义还主张放弃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认为这是把集中凌驾于民主之上,把民主的实现看成是为所欲为的个人行为。除了个人意愿之④ 王贵秀《论民主与民主集中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第106页
外,不需要接受任何领导,也没有任何需要服从的权威。实质上,这些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很大谬误,无政府主义对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危害极大,它的存在以至泛滥,必然影响民主集中制的健康发展。因为它抹杀了民主集中制和官僚集中制的本质区别,从而主张废除一切集中和权威。否定党的领导,这样容易使党的事业陷入无序状态。所以,当前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无政府主义,这样才能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是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在集中指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民主,与无政府主义所宣扬的极端民主化是不相容的。
2.新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新进展和经验总结
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其目的就是要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维护党的团结,并增强党的凝聚力。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允许自成系统,各行其是,更不允许搞地方保护主义。无论各级党组织或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遵守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性,尤其是在当前执政条件下,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又要保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来行动,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
我们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坚持党对民主的集中统一领导,还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纪律,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倾向,因为没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任何民主措施都无法实行。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通过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精神,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责任意识。
发展党内民主要在民主集中制的框架内进行,不能越过民主集中制的界限,更不能否定、放弃或取消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领导制度和政治原则的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点、构建基础和发挥领导作用的制度依托。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将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因而其政治架构、组织原则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构建的。这是党始终维护长期执政的领导地位的制度基础,也是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重要源泉。
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推进党内民主,还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党内民主以及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总论: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民主讲集中,集中就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会导致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离开了集中讲民主,民主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导,就会导致分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民主集中制是合理的制度,就在与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能够克服专制主义的不合理性,又能克服无政府主义的片面性,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列宁:《列宁文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许耀桐:《民主集中制的认识与发展》《新视野》期刊,2010年第4期
应克复:《“民主集中制”的由来与演变》《炎黄春秋》期刊,2012年第10期
王贵秀:《论民主与民主集中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篇:《国家与国际组织》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专题四】基础知识: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含义: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
国家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和司
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
2.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地位及含义:
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民主集中制原
2)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体现:
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监督,选民或原选举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一方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另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责,受它监督。另一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
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一方面,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充
3)必要性。☆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
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不能采用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而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4)怎样坚持民主集中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方面,民主是
集中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另一方面,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
保障。离开必要的集中,民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在集中的指导下,才能有健全的民主生
活。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
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
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我国人民
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成为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
进的可靠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区别。
经济基础的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西方议会民主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4.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制度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上。
阶级实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维护和实现两者权力运行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西方议会民主制度按照三权两者实施效果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避免权力过于分散、相互消耗牵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分立原则建立。而导致低效率;西方以后民主制度下国际权力由不同国家机关掌握,难免相互消耗牵制,降低了效率。
5.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的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反对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