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4:4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第一篇: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姓名:杨雪

班级:艺术设计学院 环艺08-3

学号:200809051052

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1944年,于成都唐墓,发现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

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

而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后来王祯创制了木活字。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

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很多国家的印刷技术或是由我国传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是在中国之后最早发展印刷技术的国家,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朝鲜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高丽穆宗时(998~1009年)就开始印制经书。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我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朝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

我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而建立这一伟绩殊勋的莫大光荣属于中华民族。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第二篇:印刷术对文明的影响

印刷术对文明的影响

2012级新闻学张云帆

20122114084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与它给世界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

印刷术最早的雏形是我国早在先秦就出现的印章,章体较小,字数少,多为人名或者为官名,分为阴阳两种形式,印文均反刻在印章上,这种反刻的形式成为日后早期印刷术的特点之一。拓片和印染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印刷术的产生,直到隋唐时期(7世纪左右),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正式开始了印刷术的历史。宋代(11世纪左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术史上一次重大飞跃,它弥补了雕版印刷术费时费力,不易保存等缺点,极大的提高了印刷效率。400多年后,德国商人约翰•古登堡在毕昇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法,同时还造出了印刷机,虽然它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但它已经具备了机器的某些特点,所以部分人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部分启迪是从印刷机上得到的。古登堡将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合理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并采用机械方式印刷,这套印刷术采用的原理和技巧,部分仍沿用到了今天。它的出现,开启了印刷技术的新时代,也成为现代印刷技术的起源。

印刷术作为一种媒介,极大的促进了文化成果的共享以及思想的传播,当然它的出现也是建立在造纸术的发明之上,印刷是乃是一种大规模的复制,它首先要求有足够的载体来承载它所复制的内容,所以在提及印刷术的作用时,总要提及造纸术的发明。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后,唐朝的诗歌典籍,故事文献等有关文字的记录,都大量的保存了下来,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宋代出现的活字印刷术更是有力的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空前繁荣,宋朝所保留下来的文字记录也躲过唐朝,从唐诗宋词的数量上可以略窥一二,虽然不同朝代文献的数量和它们距离现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关系,同时也受部分文物尚未出土、当时战乱的破坏、统治者政策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笔者认为,印刷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效率不断提高,复制品规模不断增大,使古代书籍存留几率升高,保留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和传统文化;印刷术繁荣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印刷术减少了手抄本的错误;印刷术对文字普及,交流知识、共享文化成果、传播文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45年,日本“大化改新”,向中国派遣大量的“遣唐使”,雕版印刷术随之传到日本。到了宋朝,高丽国也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术,公元14世纪,朝鲜人从《梦溪笔谈》中,了解到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不久之后便掌握了此项技能。此后,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均开始学习并使用中国的印刷术。

印刷术不仅对亚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变革以及社会转型时期。

11世纪左右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有力的推动了14世纪时期文艺复兴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在文艺复兴的前期,普及了文化知识,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教育水平,同时让当时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观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发展减少阻碍。1477年,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已经传遍欧洲,为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15世纪末期,文艺复兴逐步由意大利发展到欧洲各国,金属活字印刷术成为各国先驱思想交流的桥梁之一,它在欧洲各国的普及性以及便捷性,推动着文艺复兴走向鼎盛时期。文艺复兴是欧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被认为是欧洲历史的序幕。纵观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印刷术的不断完善,成为推动文艺复兴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自此,中国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力由直接转为间接,最后逐渐消失,而德国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杠杆,影响力逐步扩大。

继文艺复兴之后,另一场轰轰烈烈且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开始在德国兴起。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希望可以将《圣经》发放给普通民众,让民众直接与上帝对话,而不是通过第三人作为媒介来和上帝沟通。此时需要大量的《圣经》,而印刷术在又经过一个世纪的完善后,勇敢的接下了这个重担,它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复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资产阶级的诉求,打破罗马教廷对广大人民精神的专横统治。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①”。

在《圣经》广为流传的同时,德语也在不断统一,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印刷术间接为德国的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的产生。

在宗教改革的同期,新闻事业也利用这种新型技术,在悄然间飞速猛进的成长。17世纪初期,定期报刊的兴起,成为了近代新闻事业正式诞生的第一个标志。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日后的文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7世纪后期,印刷术应用到了纸币之上,而印刷纸币的出现为日后资金流通,各国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18世纪,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次机遇下,印刷术又一次迎来了春天,在此次大革命中,印刷术从手工工具转变为机器,开启了印刷术机械化的时代。机械化的印刷术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牟取的利益之高,使得它迅速随着工业革命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并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回到了中国,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在西方国家扩展殖民地的过程中,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让落后地区逐步与世界文明接轨。

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被加进印刷术中,加快了印刷术现代化的发展。

电子媒介的出现,曾对印刷行业出现打击,广播和电视出现的时候,人们预测报刊将很快消失,可是现在报刊事业依旧红红火火。网络媒体的迅速壮大,令这种预言再次出现,认为纸质书籍,报刊将会像泡沫一样消失,可时代发展至今日,书籍报刊依旧存在,而印刷术在不断完善中,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普及文化,传播知识,同时仍在不遗余力的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土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所以说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离不开印刷术,而印刷术对文明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其积极影响体现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期待印刷术的下一次飞跃,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新的血液。

① 吴伟:《文化西游印刷术》,华文出版社,2009

第三篇: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历程及影响[推荐]

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历程及影响

一 在东方的传播

东亚和东南亚的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不仅与中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而且与 中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关系 非常密切。他们使用中国的汉字,效仿中国的政治乃至科举制度,同中国一样地信奉佛教、尊崇儒家思 想。他们经常、大批地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和佛教徒,从中国索取或购买佛经和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印刷术发明后首先传往这些周边临国是自然而又必然的 事情。中国早期印刷品流入这些国家也在情理之中。

1、传入朝鲜

从现存文献来看,朝鲜是最先接受中国印刷术的国家。历史上,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至为悠久。到公元前二、三世纪时,两国的交往已相当密切。七世纪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那时正值中国的唐朝。他们经常派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学生回国时往往带走大批书籍,同时也 学到不少先进的工艺技术。印刷术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缺乏记载,人们还难以断定朝鲜出现印刷术的年代。从现存记载看,比较可信的说法是 十一世纪。公元1237年,当时的高丽翰林学士李奎报(1108-1241年)撰有《大藏刻版君臣祈告文》,称 "高丽

显宗二年始雕经版。可断为半岛出版的最早印刷品,是高丽朝总持寺1007年刻印的《 宝箧印陀罗尼经》。"已故韩国学者安春根教授在《新罗时代的印刷出版问题》一文中,建 议:"有必要确认1007年出版的《宝箧印陀罗尼经》是我国(按:韩国)最早的印刷物。"至 于1966年在南朝鲜东南庆州佛国寺发现的、刻印于七八世纪之交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专家们考证,认为它是中国唐朝武后时期的印品。为由中国传入品。

朝鲜最早出现的印刷术是用来刻印佛教经典的。显宗王询时,契丹人大举入侵,显宗王询南 行避难,契丹屯兵松岳城(今开城)。当时显宗兵力不足,难以退敌。便与群臣商议,想借助 于佛力退敌,发誓刻印《大藏经》。自显宗二年(1011年)起,历经德宗、靖宗以至文宗,到公元1082年完工,历时71年。这部《大藏经》,主要根据宋《开宝藏》和辽《契丹藏》 刊刻而成,全藏六千卷,刻成以后,经版藏于符仁寺,世称高丽"大宝"。

1232年,蒙古入侵朝鲜,焚毁了高丽"大宝"。其时蒙古兵力强大,高宗束手无策。于 是又效法显宗,重新刻印《大藏经》。这次刻印工程,起自1237年,成于1251年,全藏6,7 91 卷。这部经版后世几经修补,一直保存至今,即有名的《高丽藏》。与此同时,还在靖宗八 年(1042年),刻印了《两汉书》和《唐书》;靖宗十一年(1045年)刻印了《礼记正义 》 和《毛诗正义》;更于1058年刻印

了《黄帝八十一难》、《伤寒论》、《本草备要》等书。从此,中国的儒家经典、史书、医书等各类书籍,在朝鲜陆续刻印,广为流传。朝鲜半岛不但采用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而且还采用了毕升发明的活 字印刷术。他们先后应 用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铁活字(图11-1),还有后来创制的瓢活字印书。其 中最有成就的是铜活字。

大量铸造金属活字,是朝鲜印刷史上最突出的成绩。它们铸字的方法,可能受中国铸铜币、铜印和制作锡活字的影响,因为朝鲜铜活字采取的雕木字模、作细沙 反模,然后浇注铜液等基本方法,与中国铜币铜印铸造法,几乎是一样的。

朝鲜半岛大规模铸铜活字,是从十五世纪开始的,韩国学者孙宝基教授认为朝鲜半岛的金属活字始于十三世纪初的高丽朝,比中国文 献记载中国南宋时期出现的金属活字锡活字印刷约晚一个世纪。而且都由政府主持。当时太宗李芳远感到中国书不能完全传到朝鲜,雕版又不能尽刊天下之书。所以他要"范铜为字"来刷印群书,并在1403年2月设立了"铸字所",几个月内就铸成数十万字。那年是明永乐元年癸未,所以称这年所铸之字为"癸未字"。

朝鲜半岛不但很早铸铜活字,也是较早采用铅印的国家。世宗在公元 1436年"命世祖大王书 纲目大字,范铅为字。这次制作的铅字,字身特别大,约3.5厘米宽,3厘米长,字形略高。

此外,在1688年,朝鲜人还铸成铁活字,铸造铁活字在技术上是比较困难的。由此可见,中 国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后,朝鲜人民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 发 展,尤其是在金属活字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们可以从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 《 直指》(图11-2),可见朝鲜半岛于十四世纪时铜活字印刷水平之一斑。为印刷术的推广应 用 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创新、发展与发明是两回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从活字制作,到拣字排版,到刷印、拆版和还字,有着一整套完整、科学的工艺方法。后来中国乃至朝鲜 出现的泥、木、锡、铜、铅、铁等活字,除材质的不同外,工艺技术上与毕升发明的活字印 刷并无实质性不同。拿木活字来说,毕升于制作泥活字之前已试用过 木活字,只是因木字遇 水膨胀故,改木而用泥。此后不久木活字又被采用,这有西夏文木活 字印刷的佛经实物为证。西夏木活字印刷与毕升泥活字印刷除材质之外,工艺技术上无多大区别。再以金属活字中 的锡活字为例,元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介绍的、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活字——锡活字,时在宋末,与宋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相比,除材质和活字制作上略有不同外,就是排版时 采用以铁条贯之,界行印书,作为活字印刷的整个工艺,亦无实质性 不同。此后出现的铜活 字、铅活字、铁活字,铜、铅、铁与锡同为金属,在活字印刷工艺上能有多大的区别? 故" 发明"一词是不宜滥用的。滥用则有背历史的真实,反倒让人莫明其妙。

2、传入日本和琉球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同朝鲜半岛一样,日本使用中国的汉字、崇信佛教和儒家思想,学习和使用中国的典章制度,与中国交往甚密。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制墨术、印刷术,在这种密切的交往中不失时机地传入日本,是很自然的事情。关于印刷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日本学者秃氏佑祥博士指出"是通过公元754年东渡日 本的中国人鉴真(687-763年)大和尚一行人的传授"。据日本古书《三国传记》载,鉴真和 尚在日本主持过三部律典的印刷。虽然此书晚出,但鉴真及其随行弟子在日本传授印刷技术 的可能性不可否定。况且,刻印佛经、传播广远,乃当时佛教徒对佛祖虔诚的一种被认为是 功德无量的事,鉴真一行即历尽艰辛到了日本,在日本刻印和布施佛教经咒是情理中事。故 此时传入日本之说是可信的。

公元770年,日本曾刻印《无垢净光经根本陀罗尼》等佛经一百万卷,分藏在一百万座小塔 里,置于十大寺院内,至今尚存。鉴真大师将印刷术传入日本不久,日本即兴师动众,进行了如此巨大的刻印工程,难以让人置信,加之此后二三百年间日本没有发现有关印刷事业的 记载,故一般学者对此百万经咒是否为日本所刻印,尚持怀疑态度。其实。此次大规模佛教 经咒的刻印工程,事出有因:

公元七世纪末,武则天既老又病,为灭罪延寿,决定翻译《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汉文,以广为抄写或刊印,普施供养,广做功德,达到神祗保佑、消灾延寿。此后在中国兴起了长 达数百年的刻印《无

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热潮。这股热潮很快传到与中国交往甚密而又崇 信佛教的朝鲜和日本,势在必然。

时隔不久,日本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吕武装叛乱,当时的日本称德女皇派兵平叛,并 发愿造百 万佛塔,每塔置陀罗尼经咒一枚,以求护国、驱恶。遂于平叛后调动全国工匠三十一万五千 余人,投入大量资金,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到公元770年完成此项工程。日本造百万小木塔,刊印百万经咒,时在鉴真大师赴日之后,且鉴真大师与称德女皇和主持这次刊印工程的太 政大臣道镜和尚有着十余年的交往,加之日本百万经咒刻印尚不娴熟,据此可以 认为此百万经 咒系在鉴真影响下由日本人刻版印刷。值得一提的是,据潘吉星先生 考证,此百万经咒所据之 底本与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所据底本为同一个版本,即中国武周时期的原刻 本。若此,则日本雕版印刷的起始年代要早于朝鲜半岛。然此毕竟还是推论,因刻印百万经 咒并无日期记载。在日本有年代可考的印刷品,是1088年(宋哲宗元 佑三年、日本崛河天皇 宽治二年)所印的《成唯识论》。这是宋版书传入日本以后的产物。历史上自唐迄宋,有不 少日本僧人和商人从中国带回佛经和书籍。譬如:日本僧人宗睿入唐多年,于公元865年回 国时,曾带走佛经和书籍七百余卷,其中就有印本书《唐韵》和《玉篇》,宋太宗太平兴国 十二年(983年),宋太宗将刻印不久的佛教经典《开宝藏》一部赐给日本僧人 大周 然,带回日 本。无疑,这对日本以雕版印刷事业为主的印刷业的兴起具有推动作用。此后,由于日本笃 信佛教,需要刻印佛教经咒,雕版印刷逐渐兴起。出现了"

春日版"、"高野版"、"五山 版"等版本。内容多是禅僧语录、僧史、僧传等。

日本雕版印刷兴起后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不少中国刻工到日本从事刻书事业。他们除刻印 佛经外,还刻印了不少小学课本、字书等其他书籍。据日本印刷史家长泽规矩也着《和汉书 ◆印刷◆◆◆历史》记载,元末明初一段时间中国到日本从事印刷业者多达五十多人。质量较好和刻书较多者首推天台的陈孟荣和俞良甫。其中:陈孟荣刻书质量甚佳,除自己单独 刻印外,有时也同别人合刻,并在刊记中刻有"孟荣妙刀"、"孟荣 刊施"等字样;俞良甫 系福建兴化路甫田县人,在日本刻书长达三十年之久,刻印《唐柳先 生文集》(图11-3)、《集千家注 分类杜工部诗》等多种,一般刊记中刻有"中华大唐俞良甫学士谨置"、"大明国俞良甫刊 行"等字样。

印刷术传入日本后,中国刻工东渡日本,对日本印刷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 于日本的活字印刷,出现较晚,可能与日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日本称活字版为" 一字版"、"植字版",或仿照中国称"聚珍版"。

日本采用活字版印书,不仅比中国晚,而且比朝鲜半岛、甚至比欧洲 都晚。这是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1597年,日本用木活字排印过《劝学文》一书,书后有"此法出朝鲜"一 语。有人认为日本的活字印刷传自朝鲜,或系以此 为据。但尚有日本于1593年用活字

排印的 古文《孝经》一说。故日本的活字印刷究竟传自中国还是朝鲜还难成定论。

日本的活字印刷业始于十六世纪末年,当时从两个方面传入了不同的活字印刷术。一方面,丰臣秀吉在十六世纪末侵占朝鲜平壤时,把李朝铸字中的铜字劫往日本,使日本熟悉了朝鲜 的活字印刷术。另一方面,意大利教士范利安于1590年从印度果阿带了一部西洋铅字印刷机 到日本,第二年便用以印书。因为后者是作为传教工具,所印又是西文书,因而没有发生什 么影响。而由朝鲜传去的源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则大受欢迎。得到广泛流行。1593年日本就 仿照朝鲜活字版的方法制成木活字,用来印成古文《孝经》一卷,这种印书法很快扩展开来。由于当时日本所印的书都是汉文书,也由于两国文化联系极为密切,由中国传去的活字印 刷术也就容易为日本人所接受。这种情形直到十九世纪西洋印刷术重行输入日本以后,才有所改变。

东方海上的琉球(今日本冲绳),同中国大陆交往甚早,并采用中国文字。十四世纪后半期(明太祖洪武年间),琉球成为明朝属国。明朝大批航海人员迁到琉球,琉球的对外交通有了 改进。琉球国王经常派遣学生在北京国子监读书,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瓜留学生 到南京留学;清末北京国子监仍有琉球学生在读书。他们回去时往往携带着大批书籍。同时,当时明朝政府也定期派遣使节到琉球去。使节的船上照例带着刻字工人,以便临时刊印 文告。他们在琉球要

停留一段时间,这对琉球的刻书业是不会不产生影响的。相传在十六 世纪初期(明武宗正德年间),琉球国王就已翻刻过中国的《四书》,随后又刊印《五经》、《小学》以及其它书籍。起初只是翻刻中国所印的图书,后来也将本国学者着作雕版付印,这样中国印刷术就在琉球扎下了根。

3、传入东南亚各国

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之后,陆续向其它周边邻国传播,在东南亚各国,较早接受中国印刷 术的是菲律宾、越南,之后才传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其它南亚国家。

1.向其它南亚国家的传播

中国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一带居民,自宋代开始就陆续飘洋过海,到南洋诸国谋生。到了 明朝,中国人到南洋各国的越来越多。他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纸张、笔墨和 文化知识,对南洋诸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明代史书记载,南方诸国诸如泰国、柬埔寨、爪哇等,在明初都曾得到明朝政府所赠送的 "历书大统历"和"大明宝钞"(明代通行的纸币)。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曾命礼部印 制《列女传》一百本,分赐诸蕃,暹罗(今泰国)、柬埔寨各得到一百本。中国印刷品

直接传 到南 洋各国,包括中国刻印工匠在内的中国沿海居民直接到这些国家经商或定居,必然会引起当 地对印刷术的兴趣,促使他们开始并发展他们本国的印刷业。

二 向西方的传播

中国的印刷术不仅传到东、南各国,而且还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西亚而影响了非洲、欧 洲,进而传到美洲、大洋洲。尽管现在还没有得到欧洲印刷术是由东方传去的直接证据,但 许多事实可以证明,欧洲印刷术的产生,不仅仅是晚于中国印刷术数百年,而且是在中国印 刷术的深刻影响下诞生的。这一点已为大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

一、元朝时期欧洲人和中国的接触

中古的欧洲对中国一无所知,阿拉伯国家无形中形成了隔绝东西的壁垒,十三世纪初期,成 吉思汗打破了这坚固的壁垒,使中国和欧洲在短时期内正面相对。在中国印行书籍已有近六 百年的历史情况下,欧洲才萌发了对书籍的需要。出现了最初的雕版印刷。关于雕版印刷如 何进入欧洲,目前尚无明确的文献证据。但在蒙古人统治时期,欧洲人已经感受到来自远东 的影响。有人据此对印刷术传入欧洲的路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1.蒙古人的印刷

蒙古人是通过维吾尔突厥人开始接受印刷技术的,成吉思汗征服的西夏帝国,是 采用印刷的民族,主要借助印刷术来翻印佛经。当时西夏的国教为佛教,所有汉文和西夏文雕版印刷的 经文,都奉国王命令刻印。目前所发现的文物中,与汉文和西夏文经文在一起,还有两种用蒙古文字印的经文和一些纸币,反映了征服者如何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被征服者的文化。

蒙古大军向东推进时,经常接触到懂得印刷术的民族,他们所接受的文化是以印刷为基础的。蒙古人开始征服中原时,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正处在历史的兴盛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原以后,印行书籍的数量并未减少。蒙古人不但用汉文,而且还用他们本民族文字译印中国古代文籍。

蒙古人征服中国北部之后,又转而向西,深入波斯和俄罗斯,军锋直抵匈牙利和波兰,统治 势力逼近到威尼斯、布拉格和巴伐利亚等城市;而这些城市恰恰是后一世纪欧洲最早推行印 刷活动的地方。蒙古人是否曾留下可以启示印刷的东西呢? 鉴于当时蒙古人尚未达到高度文明,以及那时的战争多为袭击性质,没有与当地人民进行较多的文化交流,似乎还难予肯定 的回答。然而,那印刷的咒符或纸牌等物品,随军传入,是完全可能的。况且,蒙古军队中 的维吾尔人,也完全可能随身带有像宗教画像等比较重要的印刷物。

最早提出中国印刷通过俄罗斯传入欧洲的,是历史学者约维斯。他在1550年说:"在广州的 印刷工人采用与我们相同的方法,印刷各种

书籍,包括历史和仪节的 书,……教皇利奥曾将 这样一本书赐阅。这是葡萄牙国王连同白象一头送给教皇的礼物。因而我们可以很容易相信,早在葡萄牙人到达印度以前,基种人和莫斯科人已经把这一种对学问可以发生无比帮助作 用的样本传给我们了"(见《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第136页)。

欧洲最早的印刷品,是十四世纪末在德国纽伦堡出版的宗教版画。现存最早且有年代可考的 欧洲最早的木刻版宗教画,是现藏英国曼彻斯特市赖兰兹图书馆的"圣克里斯托夫(St.Chri stoph)及耶稣像。此画印刷于1423年。画面刻着圣克里斯托夫背着手捧十字架的年幼的耶稣 渡水图,图的左下角有从中国传去的水车;图下有两行文字,意为:无论何时见圣像,均可免遭死亡灾。

欧洲人雕版印刷书籍的方法,是先在木板上雕刻阳文的文字或图画,上面蘸墨,然后铺上纸张,用刷子轻轻刷拭,印成书页;所用印墨,同中国一样,也用烟炱和胶混于水中制成;印页均为单面,在一块版上同时印出两面,然后对折。其印刷工艺、原材料等和中国雕版印刷是完全一致的。这一切都表明,欧洲的雕版印刷术是在中国影响下产生的,而且在技术特徵上和中国也是完全相同的。

在中国开始推广应用雕版印刷八百年、发明活字印刷四百年后的1440-1448年之间,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印刷术。这时雕版印刷术在欧洲已相当普遍,谷腾堡的发明是在中国影响 下出现的当无疑义。但是,有的西方学者迄今还坚持谷腾堡的独立发明权,认

为他的发明和中国的印刷术,甚至和欧洲的雕版印刷术都无关系,显然这是一种偏见。谷腾堡的活字印刷,晚于中国毕升的胶泥活字四百年,而此时的东西方接触之频繁远非昔日可比,况且此时中国雕版印刷已应用八百余年。各国学者们提出的谷腾堡的铅合金活字印刷和欧洲的雕版印刷 源于中国的论据的可靠性姑且不谈,仅这四百年到八百年的漫长岁月,在东西方多渠道接触的情 况下,说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没有给欧洲带来影响,本身便是离奇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总之,中国发明的印刷术,首先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其后通过中亚传入中东和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或蒙古军队进攻欧洲的战争传到欧洲,最后通过欧洲传到美洲、澳洲以及世界更多的地方。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时间将会为这一历史事实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

第四篇:中国奶业发展过程及趋势分析

中国奶业发展过程及趋势分析

胡朝阳北京四方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十一号文件,这对于促进奶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中国奶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而且也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措施。

一、中国奶业发展过程

(一)奶牛养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为散户饲养、小区饲养和规模化饲养。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6年,这时期我国奶牛养殖模式一直处于“散”、“小”、“乱”的家庭式养殖,全国90%以上的奶牛由农牧民饲养,且饲养手段以手工劳动为主。当时,乳品企业的规模很小,对原奶的需求量较少,因而奶牛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农户只是把奶牛饲养当作一种副业收入。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0年,这时期主要是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品企业提出的“公司+农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小区饲养管理模式,较散户传统饲养模式有了显著发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与千万个奶户建成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了大市场,同时也提高了奶农抵御风险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原奶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当时来说,这种模式非常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先进性和引导性。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以后,此阶段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大型牧场饲养管理模式。虽然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饲养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原奶质量难以保证,环境污染不易解决,人畜混居,卫生防疫、品种改良等服务体系跟不上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1年以来,各乳品企业在品牌效应的推动下,协同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第三方投资者,在奶源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又进行了战略性的转变。把以往村村镇镇、一家一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大型牧场”的新模式,逐步实现由大群体小规模向大规模小群体方向转变,走科

学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奶牛饲养道路。

(二)乳品加工

中国加工乳制品的品种主要有液态奶和固态乳制品两大类。液态奶包括鲜奶、酸奶和其他花色奶;固态乳制品主要有全脂和脱脂奶粉,而黄油、干酪和炼乳产量很少。现在国内牛奶正在朝高端奶市场发展,如蒙牛的特伦苏、伊利的金典。

近几年来,中国乳品加工企业加大了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强强联合等方式组建了一批有实力的奶业集团,如内蒙古伊利、蒙牛、上海光明、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等,初步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使中国乳业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三)乳品消费

乳品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快速成长,已成为市场消费热点。2006年,全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21.6kg,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达到32.5kg,比2005年增长28%。由于消费需求旺盛,2006年共进口乳制品25万t,相当于150万t鲜奶,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12%左右。

中国奶类的人均消费与世界人均消费100kg、发达国家人均消费300公斤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二、中国奶业发展前景展望

我国奶业比往年的快速增长放缓了脚步,增长速度还在继续有所下降,但国家和农业主管部门对畜牧业、特别是奶业发展继续采取支持政策,品种改良使产水平有所提高,奶业养殖成本增势得到缓解,原料的奶价格在受奶源竞争的推动会有所上升,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和需求增长的刺激下,发展奶业仍然是当今畜牧业的发展重点,预计我国奶业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一)奶牛养殖

如今中国的奶业已经进入由传统拴系饲养模式向现代化散栏饲养过渡的转型期,未来奶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向朝集约化、规模化和一体化迈进,目前国内外奶牛饲养工艺趋势是自由散栏饲养,这种饲养方式更加符合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能够使奶牛全天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使奶牛获得最大的舒适

度,提高奶牛福利,增加产奶量。

奶牛的饲喂由人工饲喂向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转变,全混合日粮饲喂实行分群管理,简化饲喂程序,避免奶牛挑食,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约劳动力、降低饲料成本,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挤奶由人工挤奶、管道式挤奶向挤奶厅并列式、鱼骨式、转盘式挤奶转变,奶厅集中挤奶做到了奶牛饲养区和挤奶区的完全分开,保证了牛奶卫生和质量,在挤奶过程中能够利用先进技术对各头牛只进行全面监控,做到牛奶质量的在线监测,最终实现牛奶品质的提高。牛舍的清粪由原来的人工清粪转变为机械自动清粪,保证牛舍二十四小时的清洁干净,为奶牛和优质奶源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未来的现代化生态牧场以奶牛养殖为载体,以有机、环保技术为支撑,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科技型的牧场。牧场通过对奶牛粪污实行综合处理,在保证消除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牛场的废物利用,经固液分离后的残渣进行堆肥发酵、干燥,可以作为牛床垫料或制成有机肥,垫料回收后可以继续利用,有机肥用于各种有机花卉、蔬菜、周边饲料基地和农田的施肥;废液送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作燃料,此时“废物”变为“绿色能源”,沼液经暴氧、好氧处理后,用于绿化和饲料田的灌溉,实现污水零排放。与此同时,使用了有机肥的饲料基地的作物和农田内的副产品又被用来饲养奶牛,最后奶牛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奶,由此形成了循环的生态产业链,并且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通过生态科技牧场的建设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循环链,使牧场走向了产业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生态科技牧场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生态奶业的样板,也是未来奶业及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乳类消费的总量将继续增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乳品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日趋扩大,乳类消费总量将继续增加。

1.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刺激乳品消费。据2006年国家计委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所作的调查,居民收入每增加10%,乳类消费量就相应增加0.32%。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特别是国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乳品消费和开拓农村乳类消费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中国居民的奶类消费基数依然很小,据估计未来5年内,消费年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15%以上。

2.政府的支持和对乳品宣传力度的加大为乳业消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奶业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奶业,各种新闻媒体也对乳和乳制品进行了大量报道和宜传,这些都促进了奶业的良性发展和乳品消费的增长。在大中城市,乳品正在成为生活必需品。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乳品营销网络的深入和扩大,乳和乳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3.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的实施将推动奶类消费市场的发展 目前全国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根据计划,到2008年可望有1500万中小学生喝上奶,年消费牛奶约110万t。

4.有机奶的需求增加:

(1)有机奶是未来食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健康食品的潮流;

(2)国内市场空白很大,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富裕农民的增加,我国潜在的牛奶消费市场很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消费的追求,有机牛奶在我国将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3)国家商务部发出通知对有机食品实行减免政策;

(4)跨国零售业、大卖场订购纯天然食品,满足上层人士购买欲,树立卖场形象

目前,欧洲市场上的有机牛奶价格要比普通牛奶高37%。而在德国,有

机牛奶的价格却往往要比普通牛奶高出40%。因此,本项目所产生的有机乳制品必然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这也符合人们追求安全天然食品的心理,可见市场潜力巨大。

(5)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走向健康化、安全化

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牛奶已经作为健康食品被接受。据调查,大多数有

机食品的购买者,愿意或可以为有机食品多支付20%-25%的额外价格。

(三)乳品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

1.中国入世对奶业带来一定压力 根据中国人世谈判中有关奶业的承诺,人世后乳制品的关税将逐步降低,进口乳制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势必对中国乳制品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对那些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品种单

一、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较低的中小乳品企业影响最大。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产品是奶粉,一些保质期较长的保鲜进口奶也会增加,奶酪和黄油由于消费量不大,影响相对较小。

2.国际乳业集团瞄准中国市场,采取各种方式积极抢滩登陆 国际乳业集团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奶类新兴消费地区拓展市场的历史告诉他们,中国将成为下一个海外大市场,这些企业已经开始以各种方式争占中国市场。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奶业生产大国拥有成本优势,把直接出口产品作为主要策略,目前中国进口乳品的64%来自这两个国家。其他地区的跨国企业则直接在中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企业已经全部进入。瑞士雀巢在中国经营10多年,拥有多家独资和合资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网络,其竞争优势正在初步显现。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趋于并购重组 以抢占奶源基地和争夺市场份额为核心,国际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角逐,竞争日趋激烈。光明乳业首先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设奶源基地和加工厂,带动各大乳品企业掀起抢占奶源基地的热潮。

4.乳品市场细分化程度提高,品牌效应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在乳品消费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乳品品质和种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乳品市场细分将不断强化,以质量、信誉和服务为核心的品牌竞争将日益激烈,品牌效应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在液态奶市场,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属于领先品牌;在奶粉中低档市场,已打造出了三鹿、完达山、伊利等全国性品牌;其他的固态奶如奶酪、黄油等伊利和光明也有所突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乳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将不断增强,乳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必将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

第五篇: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浅析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内容摘要:鲁迅是现代中国最具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文学巨匠,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 , 先生以其深髓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对他关联的那个时代做了素描、以其独特的感情体察时代,对中国文学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其杂文创作的成就最高,受到广泛的推崇,在“黑暗”时期赢得了“投枪”和“七首”的美誉。也使先生成为无畏的“战士”。而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也极为巨大。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

小说

艺术

现代化

贡献

现实主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这位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历史巨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七十三年了,而在先生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不仅留给我们丰硕的文学作品,而且也为厉世留下了价值无从估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着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做着不解的努力。

作为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鲁迅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显示“五四”革命实绩的当推他的小说。从数量上看,《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计二十五篇作品,加上三十年代结集出版的《故

事新编》,总计不过三十三篇。可是这些作品中极为厚重的现实主义涵盖和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国民灵魂”的深透开掘,摇撼呐喊以及他拓荒式的构建和开创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纪元,使他在文学史上占到了永久的地位。没有鲁迅的《呐喊》、《彷徨》,就没有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所跨出的第一阶段最坚实的步伐,鲁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正在这里。鲁迅先生终其一生,在文学创作中杂文的成就最高,“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其杂文不仅具有“史诗”的价值,而且已超越了过去所谓的“史诗”。透过对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勾勒。映现出了历史发展的某些侧影。它们凝聚着鲁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反思。然而,先生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却还是其小说的创作。它们不仅真实地刻画了鲁迅先生执着求索的心灵轨迹,反映了他对于历史选择的杰出思考,而且“文起百代之衰”,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石,树立了典范。

鲁迅先生自一九一八年五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开始,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从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连续写了十五篇小说,于一九二三年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一九三零年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所作小说十一篇,收入一九二六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一九三六年一月又出版了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除把《呐喊》中《不周山》改名为《补天》收入外,另收入小说七篇。终其一生,虽未有长篇小说问世,但我们仍能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一、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所塑造的人物艺术形象及其所反映深刻历史主题。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用其塑造的一个个典型人物反映了在历史转折关头一个先驱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感悟,他第一个获得了对封建礼教和愚昧封建文化最为深刻和实质的认识。一九一八年五

月,先生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描绘了一个恐怖的吃人世界,深刻揭露了在“仁义道德”薄纱掩盖下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没有神奇出众的英雄。“那里面有的,只是些极普通,极平凡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 【注1】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中的揭露和呐喊,构成了领挈其后所有作品主题的总纲,在狂人身后,孔乙己、祥林嫂、阿Q、魏连殳、子君等众多被食者的形象相继走出,历史的吃人本质在这里复原了一个斑驳陆离而有血肉丰盈的悲惨世界。他的小说“取材于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注2】在狂人身上,作者博大的历史眼光已无暇顾及而且也不可能顾及他的个性特征,急于表达的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激愤之情才是其最直接的目的。《狂人日记》不仅奠定了整个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实际上也是新文学革命的艺术宣言,“实为文学革命之急先锋”。【 注3】由于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核对历史的深刻感悟,鲁迅在《呐喊》、《彷徨》中接触到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两大问题: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正是在这两大问题上,先生敏锐地感悟到了文化启蒙者与作为国民多数的农民之间无法在预期目的上进行沟通的新的历史悲剧。在《彷徨》中,鲁迅以较多的笔墨揭示了启蒙者本身的悲剧及其痛苦的求索。如《在酒楼上》里的吕伟甫和《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先前都曾是反抗日世界的干将,但曾几何时,一个重返故道,一个则以对生命的自戕而告终。在面对连自己也不能不受其支配的历史运行怪圈时,他们体验了深刻的孤独,感受了先行者的悲哀。而在《孔乙己》中,有一个细节是孔乙己极高兴及自豪的告诉“我”,“回”字有四种写法,这表现出孔乙己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意义。语形是汉字书法的居所,就语言的意义而言,它却是最边缘性的,改变不了语言本身,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固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和文字,并守住其意义,从而似乎就拥有自己的话语特权,当孔乙己为自己知道“回”字有多种写法而沾沾自喜时,象征其生存意义的无根状态和悲剧命运已昭然若揭。

在《阿Q正传》这部不朽的作品中,鲁迅所刻划的阿Q及其 种种弱点,应当永远是我们的警钟。哪怕是在今天,只要我们良知未泯,并有一双睁开的眼睛,就会看到贪官污吏、地痞无赖、江湖骗子、封建迷信、无知等鲁迅为之作战的社会丑恶现象仍是那么多——身穿破衣的阿Q在农村在街头走动,身穿名牌西装的阿Q在办公室在豪宅里享福;无论贫富贵贱、平民高官、文盲或大学毕业,都那么敬畏神佛,跪拜着妄图给自己带来好运。甚至乎以为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求神拜佛就可以得到宽恕,并且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去干„„总之,阿Q这个人物即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又概括了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却又处处存在,从而能使人们自警。众所周知,国民性问题一直是鲁迅所痛心疾首思考的问题,并以此为轴心建构了他极富有历史启示的小说世界。在他的小说中,尽管对赵太爷、鲁四老爷、四铭先生和七大人等食人谱系中的成员施行了分寸

得当的挞伐,并不惜揭露出他们潜意识中的卑鄙来公开展览;但更多地还是着眼于对愚弱国民的严峻剖析。尤为残酷的现实是象祥林嫂、阿Q等被人吞噬的对象都无时不在自食,更有柳妈一类的人在被食时同时也在食人。鲁迅通过这些普通平凡的人事,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从而发现和体味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注4】

总之,鲁迅用一个个塑造出的鲜活人物形象表达出一个先驱者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对国民性的深刻感悟,而其一篇篇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艺术精品。

二、鲁迅先生对于小说艺术形式的突破与创新。

鲁迅借鉴西方文学形式转化传统文学手法,经过自己不断创新和实验,开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形式,在他看来“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文艺的”【 注5】因此,他主张“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注6】大胆吸收异域的文学营养是鲁迅小说的艺术经验,他吸收了西方文学表现心理的多种手法,如对梦境、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如《狂人日记》有成篇的大段心理描写,表现出“狂人”复杂的心理感受;《阿Q正传》也大量表现了阿Q心理的潜意识与显意识,如对革命成功的想象性满足,从自卑到自尊的心理转化,而精神胜利法则是以主观想象和虚构的胜利法则是以主观想象和虚构的胜利来代替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失败;小说《肥皂》、《白光》、《伤逝》等都大量使用了心理

描写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心灵的深度。另外鲁迅还吸收了西方文学的象征和隐喻技巧,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统。如《狂人日记》中的“月亮”与“夜”,《药》里的“药”,以及其作品中的“**”、“祝福”、“示众”和“离婚”等都有着象征的意义。

而《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也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鲁迅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加以演绎,“新编”而成,它以反时空,反逻辑,反理性的创作方法大胆地进行小说的文体实验,把杂文笔法,戏剧程式,故事演义混在一起,把历史人物与现实场景、英雄事业与世俗生活、客体对象与自我感受融汇为历史、文化意义的解构,对现实、生命的复杂体验,因此,有了《故事新编》,中国就有了另一种历史,有了另一种文化,有了真正的中国现代派小说和寓言小说。

鲁迅说过:“在中国,小说不算是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注7】因此,正是出于对历史使命的特定理解,鲁迅选择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原则,一扫传统文学中“瞒”和“骗”的陈腐之风,主张“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由此开创并引导了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文**流。同样还是出于对历史使命的特定理解,鲁迅还冲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局囿,吸收融汇其他创作方法和文学观念。使现实主义获得了更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这是鲁迅的一大贡献,茅盾曾称赞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注8】而当代作家叶文玲也曾说:“我个人感觉,中年以上的中国作家,是在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而鲁迅先生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他的著作、思想为人以及斗争精神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作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小说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是在他们那个时代,也在我们这个时代。

三、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语言的创造性贡献。

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又一重要贡献就是在小说中运用现代形式,实现了白话文的写作,从而确立了现代小说在文学殿堂中的显赫地位。鲁迅先生一方面自觉地借鉴西方近现代化小说表现形式和中国文学传统手法,并通过自己的感悟,独特的个人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化小说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作为现代汉语写作范式的创建人,鲁迅先生在小说写作种寻求汉语的新生。使语言熔议论、叙述、描写、感觉、想象、梦幻等于一炉,使汉语写作尽量表现人物心灵的多层面。这种影响力是深远的,当代许多作家们致力于在汉语写作中追求中国文学的自觉与成熟,他们一方面注意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感,一方面留意中国古代文学的创造性成就,并在写作中重视汉语作为母语的自豪感,以充满自信的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使中国作家不断成长的同时,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学。

鲁迅小说的语言也有创造性和实验性,除了成功的实现了在小说

中的白话文写作外,他也对语言有着“洁癖”,追求语言的节俭,含蓄和凝练,善于巧妙的运用动词和副词,甚至是标点,可以说,鲁迅作品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所蕴含的表达的可能性与中国人的生活最为贴近,构成了鲁迅作品的哲学诗性内涵,独特的文体形式,也构成了鲁迅的文学创造精神,当然,在表达情感的繁复与痛苦时,他也不吝啬使用语言的冗长与重复。含蓄凝练是鲁迅小说的主流。复杂、冗长的笔墨也时有所见,二者交替、混合,各显其长。

四、鲁迅对中国小说贡献的原因。

在陈腐的传统文学观念尚未完全打破时,鲁迅先生第一个做起小说并且一发不可收,固然有着其对文学本体意义上的革命意识,但更主要的目的却是用它来参与社会的变革,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几十年是一个呼唤伟大的时代,从清政府的卖国求荣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欺压,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到辛亥革命成果的最终被窃取,一幕幕破坏社会进步的触目惊心的现象,使鲁迅等一批先驱者们感悟到新文化启蒙的重要社会革命价值,改变未觉悟者们的精神,乃是革命的“第一要素”。故鲁迅说:“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抱着“为人生,而且要改变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注9】所以,先生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有“精神痛苦”的人们。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苦痛和麻木的灵魂,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缘由与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文学家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作家对于个人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对于忧国忧民的鲁迅来说心中挂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医学家、文学家或作家之类的头衔,他痛恨国人“东亚病夫”的现状,就决定学医,但当他认识到国人麻木的灵魂更急需医治时,当他意识到医师虽能救一个个病体,而文学却能唤醒和救治一代人的灵魂,他抉择时何曾犹豫?有几个自称“大家”的,能这样无私地服从社会需要吗?在当时,一针见血的杂文或短篇小说就像“投枪”和“七首”一样,更能省时,更有效率,更入木三分地剖析专制落后的时弊,更旗帜鲜明地表达传播先进的思想,此时以他的性格怎可能因唯恐别人说不够“作家”格 而去选择长篇?因此,鲁迅所深切关心的本来就是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他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性的行动和期待,必然蕴含着浓重的历史意识,容纳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一个小小的茶馆里,即可见出难以排解的重大历史矛盾,从一个新近裹了脚的农村小女子的蹒跚而行,仿佛可以听见历史沉重的叹息;而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花环,却又分明可以看到无望中的希望。

正是生活的沉淀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民族的极其关注,造就了鲁迅思想的伟大、深远,也是其所有贡献的最基本缘由。

以上,我试着从四个不同方面浅析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的贡献。我们能深深地感到先生对中国小说、对中国文学、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影响,不仅仅只是这些。他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形成写“人物第一”的创作原则,以及他的哲学思想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仍是

当代作家学习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在新文学运动中,鲁迅先生是先驱者;在当代,鲁迅先生仍然是我们民族的“楷模”,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们要禀承先生的意志,使我们的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壮大,鲁迅先生在《热风》中写到“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会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光,此后如责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着人类,连我都在内”。先生的意思很明显,他只希望文章与时弊早日消亡,人人都做应该做的事,“不必等候炬火”去“发一分光,发一分热。”这就是我们今天再读鲁迅、写鲁迅、谈鲁迅的最主要的目的。

鲁迅步入文坛,就是以小说显示其光辉业绩的,一般读者接触鲁迅作品并对它产生感情,也往往是首先被他小说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所吸引。鲁迅作品的意义在现实读者的不断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鲁迅思想及其传述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丰富性的证明。阅读鲁迅小说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的和历史的意义还原,更需要有对其精神灵魂的探索,并在探索中实现思想的熏陶和生命的自觉,要在真实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能大胆而真诚地直面自我的现实和人生,在理解鲁迅的实质中实现阅读的意义,读鲁迅的小说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的小说,又在阅读中理解自我和现实。接近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最便捷而恰当的方式就

是读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体验吃人的痛苦,理解他那真实而丰富的灵魂。

注释

1,4 张定璜 《鲁迅先生》原载《现代评论》1925.(1)2,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3.许寿裳《鲁迅先生年谱》 5 鲁迅《论睁了眼看》 6,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7, 鲁迅 《鲁迅书信》致董永舒,1933年8月13日 8, 茅盾

《读<呐喊>》 9, 鲁迅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参考文献: 《鲁迅作品手册》四川省鲁迅研究学会编著 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9月 《鲁迅小说 散文集》 同心出版社 2000年9月 3《鲁迅全集》

鲁 迅

1981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4《鲁迅选集小说散文卷》

孔范今选注

1990年版

山东文学出版社

5《鲁迅研究月刊》1997、2000年版

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辑出版

6《被亵渎的鲁迅》

孙郁

1994年版

群言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史》唐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5月 8《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年4月

9《从<药>看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马树春

广西又将民族师专学报第15卷第2期

下载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 (2014-05-07 15:22:36) 转载转载 ▼ 标签: 分类: 历史与地理 原文地址: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作者: 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

    烟草种植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及农业的贡献

    烟草种植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及农业的贡献云南省烟草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作者:车 科更新日期:2003年8月27日摘 要 本文分析了烟叶生产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贡献。指出应公正、客观地......

    中国的传统印刷术体系的形成

    我国的传统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所以总体我国的传统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论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

    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树立了一个丰碑。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他叫邓小平。 他是这样一位被我们念念不忘谨......

    戴望舒对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

    戴望舒对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 浙江省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张向光 摘要:本文主要来探讨现代诗人戴望舒对中国新诗发展重要而独特的贡献,认为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家......

    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简述印刷术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发展,科技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传播极广,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活字印刷的发明无疑是世界......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学前教育1008110042 建国后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时期的。101 陈丽华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 前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的分析报告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 分析报告 2015年3月14日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的分析报告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的分析报告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