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信息工作思维理念的一些基本认识
关于信息工作思维理念的一些基本认识
在大家都能够理解接受的前提下,有价值的思维理念可以作为共同的认识和感受,用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思想方法决定他的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累思想方法的过程,创新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创新方法的过程。推进工作、落实工作、创新工作的水平高低、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方法的正确与否。信息反映表面上看是写作技巧性的问题,实际从根本上体现了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怎么认识把握、怎么驾驭处理的问题。一些地方信息工作难以有较大的起色和进展,除了业务工作本身缺乏生机与活力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报送反映信息的思想方法存在问题,或者存在思维定势和工作定势,有“路径依赖”现象。
一、信息工作要适应领导需求
信息工作是保持上下联系沟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按照信息工作的功能作用定位,应当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服务:给上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与同级同行进行交流沟通,对下级基层传递指示要求。身处当今知识迸发、信息爆炸的社会,不管是领导层面、管理层面,还是执行层面、操作层面,在掌握和获取信息的范围和途径上都已经多元化,不仅仅有内部的纸质信息,还有公开的报刊、音像、网络等,尽管处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但只要积极主动、善于学习,基本上能够同等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但是,目前在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传统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领导了解掌握情况的方式还是习惯采取文案、书面、纸质的形式。由于管理范围和时间精力所限,上级领导不可能经常下去搞调研、听汇报,也不可能经常去看一个地方长篇大论的总结材料,对一个地方的认识和判断,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经常性、动态性、简要性的信息反映,而且往往局限于内部自成一统的渠道传递信息。同时,鉴于目前政治体制运行的方式和特点,很多工作的推动都比较注重领导的“批示”和“指示”,而信息工作就是这样一个“直通车”和“快车道”,可以超越层级直接摆放在领导案头上,比较快捷地进入领导视野,进而引起领导层面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推动突出问题的解决、促进面上工作的开展。为了对应和适应领导层面的这种需求和特点,目前无论是党委系统还是政府系统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甚至财力来抓信息工作,层层施加压力,提出要求,下达任务。在信息反映的内容上,强调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是在信息的终端服务上,又要明确对准上级关键人物的思路和兴奋点。因此从领导的需求角度讲,信息工作的定位是:工作决策的“情报部”,掌握进度的“显示屏”,观察态势的“晴雨表”,反映问题的“预警器”;从反映报送信息角度讲,信息工作也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工作面貌、工作状况的形象展示“窗口”。因此,信息工作又是:展示思路与方法的“窗台”,体现生机和活力的“舞台”,提供锻炼与探索的“平台”,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擂台”。既然信息工作的作用定位主要是为领导服务,那么信息的反映报送就一定要围绕领导需求,要以领导需不需要、适不适合、满不满意作为检验信息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
——以有所作为争取领导重视,以领导重视来加大工作力度。领导重视是信息工作之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抓”为“我要抓”,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状态。信息工作不能仅定位于完成信息任务、信息指标,还应当能够切切实实地进入领导视线,引起领导重视,让领导在百忙中拿起笔来评价几句,即使不签批,也能够形成点点滴滴的印象积累,进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作用和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报送的信息被上面采用了,进而又被领导批示,表面上是为上级领导服务,实际上对下面工作也是有力的回应和促进。能够起到这种连锁反应,领导层面就会对信息工作刮目相看,从而更加重视、支持信息工作。
——站到领导层面思考问题,超越领导层面报送信息。向哪个层面的领导报送信息,就要站到哪个层面的领导角度来认识思考问题,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现在领导活动情况的透明度都比较高,往往通过公开的媒体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报道。只要善于做有心人,大体上都能够获取、了解领导在关注什么,兴奋点在什么地方。但是,报送信息也不能仅局限于领导已经了解、获取的信息,还要适当超越他所处的层面,能够在他没有了解的范畴提供他所需要的一些新鲜情况。作为领导就应该做到“超越梦想、引领未来”,在思想上站立起来,带领大家去奋斗和追求。信息既然为领导服务,就要围绕领导的思路和意图来反映具有思想性的理念和要求,体现具有前瞻性、方向性、发展性的情况。但要注意信息反映超前的思想又要适度,要做到“顺潮流而动快半拍”,如果太快了与社会发展脱节了,领导就无法理解和接受。
——多报领导需要了解的,发掘需要领导了解的。要经常有针对性地进行换位思考,按照领导的决策程序,做到决策前有预见、决策中有依据、决策后有反馈,使提供的信息供领导所需、适领导所想、补领导所缺、释领导所疑。另外,还要积极发掘需要领导了解的信息。有可能按照现在的职能职责定位他不一定感兴趣,也可能按照现在的工作部署还没有进入他的视野或列入议事日程,但从这些工作的前瞻性、发展性的角度又需要领导了解,引起他的关注和重视。要坚持“眼睛向上抓住兴奋点,眼睛向下找准结合点”,即在吃透上情的基础上找准领导的兴奋点,同时又在吃透下情的基础上找准基层信息反映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围绕工作抓信息,抓好信息促工作。信息反映的总体基调就是强调务实,就是要结合工作实际。真实、实际、实用,是信息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信息工作是业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应该是相融互动的关系,不能就信息工作抓信息工作,就业务工作抓业务工作。要把信息工作作为一个思考工作、研究工作、开发工作甚至纵深推进工作的过程,坚持“以一流的信息反映一流的工作,以一流的工作支撑一流的信息”。要以质量来促进数量,以数量来提升质量,不要辛辛苦苦制造平庸、落后的“垃圾信息”。宁可以一当十,不可以十当一。
二、信息反映必须体现思想内涵
思想上无形的收获远远胜过任何有形的收获。不反映思想、不能给人留下回味和思考的信息,是没有价值、没有生命的,也是不会引起领导重视、产生良好的终端效果的。
——思想的高度决定信息反映的深度。信息反映思想,不是要反映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求真务实的表述,反映出具有前瞻性、方向性、发展性的理念和要求。只有具有这样内涵支撑的信息,才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和反思,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形式服从于内容,内容服从于思想。一篇好的信息能真正打动人的,正是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因此,一篇信息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形式上的处理,一定要服从于实实在在的内容,内容又要*思想来引领、提升、提炼。但是把好的形式载体与好的思想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要*逻辑条理来穿插和引领。“文章的魅力=思想魅力+逻辑魅力”。好的信息就是诗人般的敏锐加上匠人般的技巧。
——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可以受限制,但自己的思维层面绝对不能受限制。也可能你只是个小人物,但是你只要有超越你所处层面的大思维、大境界,就能写出让大人物感动的信息。你的思想认识能够放到什么环境去衡量,你反映的信息就在什么范围内发挥作用,所谓“思想有多远,自己就能走多远”,信息就能发送多远。从一定程度上讲,系统思维比单一思维更重要,抽象思维比具体思维更重要,横向思维比纵向思维更重要。对于信息反映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要树立和增强全局意识、大局意识,置身于一定的大环境、大背景来看待一些事情,站立起来思考问题。要做到“三个清醒知道”:清醒知道今天干什么比始终记得过去干过什么更重要?穴现实性?雪;清醒知道别人在干什么比只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更重要?穴比较性?雪;清醒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只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穴约束性?雪。坚持“四个并重”:获取区域内信息与获取区域外信息并重;获取系统内信息与获取系统外信息并重;获取纵向网络信息与获取横向网络信息并重;获取主渠道信息与获取社会渠道信息并重。发散思维要求看一个事情不能简单地只看一面,还要发散开来,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与上情、与下情、与领导思路、与群众需求等多方面实现对接,从而找到信息反映的着力点、结合点。逆向思维不是要唱反调、对着干,而是强调一项工作的实施运作要想到它另外的一面,从而保持思维的完整性。
——小信息,大学问。信息文体看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叙述文体,但是它蕴涵的思想量、反映的信息价值,恰恰体现了作者相当多的积累和素养。“功夫在诗外”,写出一条信息要有十倍的信息积累。信息积累不是简单的重复,不仅有文字功底的积累,还有思想方法、社会经验等方方面面的积累,是集中整合了许多社会信息、工作信息甚至生活信息后作出的一个综合判断。“眼界决定眼光,底气决定悟性。”所谓“见多才能识广,厚积才能薄发”。一方面要大量地获取信息、占有信息,一方面还要善于嫁接组合、提炼处理信息。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处理信息比获取信息更重要。“信息+思考=见识”,在广泛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只要用心思考,提炼成属于自己的系统认识和判断,就成了见识性的东西。
三、信息撰写要讲究表述方式
△找准切入点:
有了好的事实不一定有好的信息,有了好的思想也不一定写出好的信息。关键在于怎么把握角度,怎么找准切入点。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反映信息要有高度,要站到一定的层面去分析判断这个信息的价值。但是,写信息的切入点又要小,不能面面俱到,要以小见大、举一反三。为此,要掌握三点:一是切口要小,入手要低。现在的信息反映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干了什么工作就反映什么工作,而不善于作纵横交错的对照比较,下功夫去寻找信息反映的侧重点、切入点。而且还有一个通病,就是铺排太多、面面俱到,大而全、小而全,题目入手大、排场结构大,哪怕是一个很生动具体的事情在表述时也要把它肢解开来,生拉活扯地铺排罗列成几个要点。当前基层工作都是在大的氛围和背景、大的趋势和潮流下实施运作的,一般不可能在整体上实现突破,只要是在小的细节、环节上有点创新和进展,快了半拍,就算有一定的信息反映价值。也可能信息反映的这个细节,只是全过程的一个很小的侧面,但就是这个侧面体现了亮点,是全局全貌的折射和缩影,从而引起了领导的关注,产生了对整体、全局的好印象。即所谓“一滴水见太阳,窥一斑而见全豹”。二是精心选择好角度。角度不同,效果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角度美也是人生之美,任何一个人都有优缺点,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审视他,效果就不一样。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角度可以决定一篇信息的生命,有了好的角度就知道怎么切入立题、怎样取舍材料。信息反映的关键就在于发现亮点、寻找可取之处,以最佳的角度、最新的视角、最优的表述,去反映比较好的信息内容,而不是向上级领导写一篇立体式、全方位的汇报材料。三要坚持“独特情况单个反映,普通情况综合反映”。发现信息点子、苗子,如果情况比较独特,哪怕是一个村组群落、一个街道社区,也要不折不扣地反映出来,而不要贪大求全、牵强附会、以偏概全地搞成“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所谓“综合信息”。如果这种情况面上已经全面推进实施了,就不能再只是反映一个点上的动作,而是要从整个面上来综合、提炼,更多反映发展性、方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情况。
——发现正常情况外的异常情况,寻找规定动作外的自选动作。作为领导,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问题,因此他需要有更多的问题性信息进入他的眼界、视野。社会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实际情况是发展变化的,上面的政策规定只能作出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方向性的描述,制定一个大概性的制度框架,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环节,解答所有的问题。这就给我们的信息反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要避免简单地反映贯彻落实上面精神的情况,就要坚持“围绕重点、突出特点、抓住亮点”,更多地反映基层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的情况。要坚持以“对上回答问题,对下解决问题”作为基本方法去开发信息、去琢磨信息:
一方面要对准领导层面在思考、关注的问题,努力在实践中寻求答案;
一方面还要针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供领导参考借鉴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要坚持“经常性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去找原因,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制度上去找原因”,尽可能弥补制度缺陷、解决工作难题。要努力推出特色、展示亮点、打造精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日光灯放在太阳光下是看不到光亮的,只有放在对比强烈的背景下才能显现出来。反映信息一定要有独特的内容和视角,两三个人说行,立即行动;五六个人说行,加大力度;七八个人说行,立即转向。要善于把反映的信息内容放到一定的环境中去比较: 一是放在大范围、大系统中去综合考察,看有无普遍性、典型性的意义;二是与周边左邻右舍横向比较,看有无独创性、特色性;三是放在本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去纵向对比,看有无创新性、突破性。另外,对于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你能把它反映出来也是独特,所谓“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
△讲究表述方式:
信息反映和工作报告是有区别的,从文章体裁来说它是最简单的一种文体,是公文的一种变体,不需要什么文学语言、修辞手法或者新闻笔法,更多的是叙述工作,有时还比较刻板,是以“白开水”的形式来表述有滋有味的东西。但信息还是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表述方式和要求。
——题好一半文,眉清目传神。所谓“看人先看脸、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看皮”。当今世界,发展力的竞争就是注意力的竞争。对于领导来说,每天案头上文件堆积如山、目不暇接,要关注一条信息首先就是看标题。角度可以决定一篇信息的生命,标题也可以决定一篇信息的生命。通过网络报送信息更要增强标题的吸引力,标题好才会有下载下来、编辑处理的冲动。有的信息标题太空洞、太抽象,大而化之,老脱不了固定的格式和框架,比如从什么入手、采取几条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等。真正好的信息标题就是一个浓缩的点,一眼望去,甚至可以不再看下面的具体内容,就已经获取了相当多的信息量。对于一些比较独特的情况需要全面反映工作过程,可以用二级标题。要“以八股格调定框架,以务实笔法装内容”。汉语言文字习惯讲究韵律美、格式美,八股格调有它死板的一面,但对于提炼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又是有帮助的。
——行内话要少说,新鲜事要多讲。信息工作主要在系统内部运行,是给同行中人看的,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些过程章节、有些道理性的话,内部人知道的就不要口罗嗦重复,实际上领导影响范围内,你工作推进的步骤和套路,即使你不说他大概也能猜想到,他更多地关注你突破性的动作。如果这个动作是创新性的举措,就要多说一点,背景要说够、情况要说透。根据什么、依据什么、针对什么要交待清楚,让人明白开展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判断其价值意义。要少讲道理,多说事实。除了适当地介绍一些背景情况,信息反映一般不需要直白地讲道理,主要是以事实来说话。而且有些道理本来就是上面讲出来的,就不能再向上级领导反馈道理,更多地要反映按照上级讲述的这些道理怎么去贯彻落实的情况,要通过强有力的事实来支撑、证明领导讲的道理的合理性和可实践性。要做到“虚得有高度,实得有亮点”。信息也是个虚实结合的文体,“虚”是要表现思想,而且所反映的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实”是以事实说话,而且不能是一般化的动作,要有特色、有亮点、有新意。需要指出两点:一是信息反映的这种思想不是直观地论述,不可能像一篇论文一样给人指出明确的方向,更多是采用叙述性的语言,通过强有力的事实组合,让阅读者自己去认识和判断,感觉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思想情绪。二是信息不是就事论事简单平面式地反映情况,而是把要反映的事情放在一定的层面和环境去研究、思考、把握,从而在撰写报送信息时尽可能地把这种思想意识体现得更充分、更实在。
——报送信息要跑在前面,撰写信息要站在后面。报送信息要有时效性、敏感性,要冲在前面、报在前面,但撰写信息时就不能把自己主观地摆进去,要“以事实来说话,让别人去评判”。目前的信息反映主体多数是基层单位,是建立在上下级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上级对信息所反映情况的真实性,一般不需要直接到基层来调查核实。而且,信息内容的表述通常是以第三者的语气出现。事实胜过任何夸张的表述,信息的真正魅力是*客观事实支撑起来的。所反映的信息内容有没有价值、行不行、好不好,要让读者自己通过客观表述的事实去认识判断,不能由作者先站出来自我鉴定、自我认可、自我表扬一通。
——信息反映无禁区,报送出手有讲究。报送反映信息是我们的职责、任务、要求所在。既要实事求是,也要讲方式方法。一方面反映的范围应当不设任何禁区和障碍,有什么领导需要了解的或者需要领导了解的情况都应该反映、报送。但是另一方面还要讲政治纪律,出手之前一定要认真审核把关,防止低级错误和政治错误。特别是通过网络报送信息后,更要注意工作的严肃性,不能不负责任地重复报送或抄袭制作虚假信息,造成工作上的误导和被动。要坚持做到“成绩要报足,问题要报全”。反映一项工作进展情况,不仅要反映运作态势,还要反映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报送问题信息要更多地关注宏观性、普遍性、前瞻性、发展性的情况,侧重反映非正常情况、制度性缺陷和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提请上面予以重视、给予关怀、加强指导。
(《应用写作》2005年第1期)
第二篇:认识物理思维
对物理思想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 物理思想是人们在研究物质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世界观。为了更好地实现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培养,强调学生螺旋式发展形成科学的物理思想,掌握实验手段和物理思维方法的灵魂。本文认为以物理思想统领高中物理教学,对于高中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物理思想 螺旋式发展 物理教学 1.对物理思想的认识
1.1物理思想是人们在研究物质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世界观。是要通过对宇宙万物真实面目的不断探究揭示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形成合乎事物原理的世界观。是自始至终贯穿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观念和逻辑定式,甚至是看待问题的情感、态度。物理思想是对物理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理性本质的认识,是物理思维方法的灵魂,对物理的发生、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思想方法”包含“思想”和“方法”两个层次的概念,较上位的是理念、哲学层次的,本文称其为“物理思想”,较下位的是方法、技巧层次的。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物理知识虽然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有区别。物理知识是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时所依据的材料和解决问题的结果。物理方法是指从物理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是物理思想的基础,也是物理思想发展的前提,物理思想是一类物理方法本质特征的反映和灵魂,它须通过物理方法表现出来,在强调指导思想时候称为物理思想,在强调操作过程时称为物理方法。譬如守恒,在强调其价值时,我们认其为思想;在强调其应用时,我们认其为方法。物理思想是物理方法的提炼与简化,是“升级版”物理方法。前者是内隐的,后者是外显的。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合二为一的,应该是水乳交融,不存在脱离物理知识的物理思想,也不存在缺失物理思想的物理知识。事实上,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是同时呈现的,在教学中,如果把三维目标看做一个坐标系数,教师应该以物理思想为源点,来指导确定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在学习中,学生螺旋式形成物理思想,完成三维目标不是象坐标轴相分离的过程,而更应该是象一个四面锥体一样,以三维目标为三个面,在上升过程渐近靠近统一成一个顶点形成物理思想,也是学习的终点。
但当下,在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重物理知识技能,轻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大行其道,物理思想的巨大价值被掩盖,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迷茫。学生学习后,没有形成自已的物理思想,缺少思想的统领,脑子里只留下支离破碎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名称,或公式及解题技巧,没有达到物理课程目标的要求。研究物理思想的渗透策略,成为当务之急。欲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前提就是要厘清头绪,准确深刻地领会物理思想的含义。1.2思想、教育思想、学科思想与物理思想
思想,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人因思想而伟大,人因思想而崇高。只有思想才是永恒的,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思想的人。
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2]
学科思想,学科思想是指由学科专家提出的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是“知识”背后的“知识”。学科思想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基本观念和思想。
物理思想,它是物理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是学习过物理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想,只有牵住了学科思想这根红线,才能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认识到其中的规律,再“教”知识或学知识,才能纲举目张。
思想是总纲,以教育思想为基础,在学科思想中体现,具体在物理学科思想中实践。1.3不同时期物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物理思想:以物质运动及其与时间,空间,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及物质本原为研究对象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重视近身事物的具体观察,强调思维逻辑的作用,首先引用数学方法来考察具体物理定律。
伽利略物理思想: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且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世界。他把科学实验方法首次引入物理学中。他运用数学知识首次提出了惯性原理,加速度等概念,他发现了摆的等时性,自由落体运动。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天体,获得许多重要发现。他的发明和发现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牛顿物理思想:牛顿的科学观是因果决定论的科学观。在牛顿力学中只要知道质点在初始时刻的位移和速度,根据牛顿定律就可以预言其后时刻的运动情况,这是典型的因果描写。牛顿采用因果性的解释在物理学的发展中是重要的一步。爱因斯坦指出:“在牛顿以前还没有实际的科学成果来支持那种认为物理因果关系有完整链条的信念。牛顿建立了物理因果性的完整体系,从而揭示了物理世界的深刻特征。”在决定论科学观的基础上,牛顿确立了他的物理框架,所谓物理框架就是对物理现象解释的一种标准。牛顿框架的核心是力和力所决定的因果性,认为找到了力的规律就是找到了对运动现象的解释。
爱因斯坦物理思想:他坚持了一个自然科学家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吸收了斯宾诺莎等的唯理论思想以及休漠和马赫的经验论的批判精神,经过毕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科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求得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的理解,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统一性思想、简单性思想、相对性思想、对称性思想作为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和广泛
应用于他的科学探索之中。[3]
2.以物理思想统领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2.1物理思想统领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从物理思想的视角和高度来把握高中物理教学,站在物理思想的高度看问题,可能获得“由授人以鱼变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物理思想是打开物理课程之门的“钥匙”。以物理思想统领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师生从纷杂物理概念规律定理公式中跳出来,站在更高的、更系统的视角看待物理课程,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研究真实、典型的科学过程,客观全面地理解物理课程的教育价值。强调在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关注物理学家如何提出科学问题,他们在思考和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环节;关注在物理知识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思想方法、研究规范,如何形成了知识系统;关注物理学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天成了什么思想,这些思想又是怎样发展并演进成为今天的物理思想。[4] 2.1.1高中物理学科体系设置的客观要求
爱因斯坦指出:“在建立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观念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物理书上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是起源于思维与观念,而不是公式。”由此可见,物理思想观念在物理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爱因斯坦,英菲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物理体系性强,综合性大,注重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同时,高中物理学科十分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同时学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学科间知识学习综合能力。物理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物理学思想上的“危机”都孕育着物理学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而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会强烈地在当代乃至下一代的物理思想方法上留下不灭的印记。一个重要的物理学定律或定理的产生往往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而在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总伴随着新的物理思想方法的产生,或用新的物理思想方法作为它的世界观的支撑点。物理思想方法是在物理学各个发展阶段中逐渐萌发出来并成长为这个阶段物理学最重要的,对促进和发展以后物理学认识有突出影响的物理学的主流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既体现在物理学家对他们研究领域和研究工作的思考、理解、认识以及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与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比较、切磋、争论以及逐渐为同行所认可的过程中。在一个时期占有突出主体地位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不仅给那个时期的物理学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对以后物理理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所以,物理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同时要有物理思想理论指导作用的必要性。2.1.2高中物理学习兴趣的保障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忽视了学科思想的教学:强调知识的教学,却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陷入庞杂、零散而缺乏整合;强调解题技巧的训练,却又使学生的技能学习停留于浅表、机械的水平而缺乏创造。而物理知识一般来讲是枯燥的,只有钻入其思想方法和物理哲学的境界,才能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进入高中,如何才能保持对物理的兴趣,关键就是能否在“思想方法”和“物理哲学”层面上去学习物理。若不上升到这个层面上学习,物理的知识本身会给学生以“枯燥无味”的感觉,没有了色彩,没有了生气,进而也就没有了对物理的感情。而“思想方法”和“物理哲学”犹如调味剂,它能把学生带到快乐学习的境界之中。物理思想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必要工具,特别是高中物理:用力学,也只能学的一般,用心学,才能学的优秀。所谓用力的学,可理解为单纯的、机械的学知识,那么用心的学,则是学思想方法、学物理哲学。思想方法、物理哲学是由于物理知识深刻性的引发,而升华到“方法”、“哲学”层面上的思想认识。在此层面上学习物理,回头看一些具体的物理知识层面的问题时,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能给物理规律以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以致提高人看问题的敏锐性和正确性。物理学与哲学可以说是同系一个源头,很多哲学思想来源于物理学科内容,一些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始于物理规律的发现。就是思想方法的问题也是与物理知识交织在一起是分不开的,甚至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揭示物理规律的,是哲学思想向物理学延伸的最好例证。波粒二象性、量子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内容,与思想方法、物理哲学交融在一起。特别是高中物理里面有些知识体系本身是比较深奥和复杂的,对于高中学生,要求系统掌握是不现实的。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时,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渗透这些知识之中的思想方法和物理哲学。2.2以物理思想统领高中物理教学的探究 2.2.1高中物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渗透的物理思想有:
一、等效思想。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力的相互作用是等效的思想。等效电路、等效电源。
二、数理思想(包括极限思想、微分思想)。在运动合成与分解中,化曲为直思想。
三、守恒思想、转化、转移思想。在能量转化转移过程中,能的守恒,物理学发现的这个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和最普遍的法则,支配着迄今我们知道的从石块的下落到原子核反应以至宇庙的演化等一切自然现象,为我们看待一切自然现象提供了统一的观点。每一种守恒定律,必然有其伴随的物理对称性。
四、对称思想。在电磁场理论学习中,空间场的分布对称性。
五、模型思想(物理模型、理想模型)。质点、点电荷模型的建立思想。2.2.2螺旋式发展过程策略,形成科学的物理思想
布鲁纳提出“螺旋式教学”,就是采用与学生思维方式相符的教学形式,随着学段的提升,不断拓广和加深学科的内容,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态势的教学模式。“螺旋式上升”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内在要求,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核心追求,通常是课程设计者的指导思想。设计者在课程设计和教科书编写过程中注意到了物理学科的螺旋式特征,他们重视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连续性,通过“螺旋式”的课程和课程内容设置,为教师的“教”
和学生的“学”创造条件。[6]
高中物理知识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掌握复杂概念、深层知识等系统理论。物理学知识体系螺旋式发展,物理教材初高中螺旋式按排,学生的物理思想、思维能力必须按螺旋式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物理思想进行有效的联系和对比,需要构建螺旋式上升高中物理教学体系,“螺旋式发展”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解水平的阶段性的综合反应,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思想。只有通过螺旋式发展完善物理思想,才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绽放螺旋中心的花朵——伴随学生终身的物理思想。
在物理思想形成上遵循螺旋式发展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学开始以前,先全面考虑学生初中学习情况和高中阶段要求,进行高中教学整体规划,对学生的学习物理,形成物理思想实行阶段性目标管理。
首先,初步掌握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及思维特点,进入物理思想螺旋式上升的第一快速上升期。这阶段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是从初中物理的学习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包括初步熟悉进而掌握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形成初步的物理思想。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水平,物理思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合适的阶梯,让学生逐步体会初高中物理在知识要求、学习方法和思维特点方面的异同,并慢慢掌握之,逐步形成物理思想雏形。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问题大多是单一的对象,单一的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教学则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对思维能力要求高,要有更高的全面完善的物理思想的指导。
其次,熟练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及思维特点,形成比较成熟学生自己的物理思想。牢固建立理想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理解物理规律、公式的意义和应用条件。以上目标总体要求宏观表现为学生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环境,从螺旋的快速上升期过渡到螺旋的平衡发展期,初步形成学生自已的物理思想。接着,实现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及思维特点的物理思想的再次转型上升,进入第二个物理思想螺旋的上升期,到高二阶段,充分利用电磁场、守恒定律等物理知识学习形成学生物理思想的第二次转型升级,以期达到能力的再次大幅上升,全面发展学生自己的物理思想。在电磁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将学生带入“场”的想象中,进入微观世界的思维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从场的对称性和力学的等效思想分析入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场和微观世界的物理思想,实现物理思想的转换。通过力的平衡、机械能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内容学习,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既考虑部分又
考虑整体的物理思想,实现物理思想的再次飞跃。体会牛顿经典物理简单和谐完美的思想。通过原子物理的学习,活跃学生的思想,初步实现从经典物理的思想向量子化思想的转变,体会爱因斯坦的物理思想。
最后,高三总复习阶段,是全面实现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物理思想完善的阶段,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螺旋,也是升幅最大的一个螺旋,为进入高校深造,进入更大一个螺旋的学习和研究做好准备。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能站在物理学的高度看待力、电、热和原子物理,形成综合能力。既能用牛顿的物理思想运动规律和天地统一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也能用守恒定律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分析解决问题。既能用理想化模型,抓住主要问题来思考问题,又能用控制变量全面思考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把握物理知识的这种螺旋式结构,并通过探讨螺旋式结构与物理教学之间的关系,认清物理学习,思想形成的螺旋式发展的特点,注重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的层次性建构,使学生对物理思想的形成,实现“螺旋式发展”的高效性。2.2.3联系、对比、整体统一形成物理思想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学生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以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唤起学生思维,思维的作用就是将模糊的、疑难的情况转变为清晰的、确定的情境,也就是形成科学的物理思想,指导物理学习过程。[6]
物理思想是一种智慧,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也不表现在思考的结果上,而表现在经验的过程,表现在思考的过程。智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身经历,认真感悟过程,自主建构物理知识体系。高中生获得物理思想的基本方式与目标要求是“感悟”。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领悟,有的则是瞬间开悟。学生只有内化物理方法,才能领悟物理思想。
例如,力与运动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科学家的物理思想认识不同对比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提供不同观点之间自由讨论、争论、启发的机会,使学生明白问题出现的思想原因,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不单单是知识性问题,它涉及到人平时生活中的观念甚至是处事哲学。不懂物理的人,往往被错觉所左右,如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伟人都如此。就是现在的学生,并不受亚里士多德的直接影响,但却有亚里士多德一样的认识。以致有的学生一方面能机械的做着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题,另一方面却又违背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学生一旦碰到比较复杂的题则“一定”做错,其实还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牛顿第一定律的思想地位,要远远高于“单纯知识性”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的人文思想,这有利于学生激发灵感,形成专心致志、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学术思想精神。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必须让学生得到更好表达观点的机会,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严密的逻辑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螺旋
式发展”形成自己的物理思想。3.总结
我们后人应用科学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归纳前人的物理思想,应该依据物理思想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结合教育思想理念,有效融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螺旋式发展”形成科学有用的物理思想。参考文献: 1.倪光炯、王炎森《物理与文化: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高等教育出版社.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3.牛顿的科学思想方法(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爱因斯坦)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OrPvJT8cNDcZkaLs86TZVueMoyGEYuHf1ZCsjVxlpnqIDPL_VZ9pELacEYZJ9xQnlxocGD1CCNf2ubIki2dMfkT30K-qe4pQz1SaiF82S-K 4.冯华.以物理观念统领物理教学 《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10 5.夏良英.构建螺旋上升式高中物理教学体系的探讨 《物理教师》2014.9 6.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林锡波 男 中学物理高级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 66337949@QQ.COM
第三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目的是要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从方案的设计到主题选择、活动实施,都应把学生的兴趣需要放到首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能再作“讲师”,充其量只能是“辅导员”。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反思提高。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可以从旁指导:选什么样的活动主题更好,方案怎么设计更合理,活动实施中要及时发现新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及时反思总结、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等等。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经验的课程,因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要求。这一基本理念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生活的完整性,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接触完整的生活,解决学科教学分科太细、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问题;二是强调生活的现实性,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当前真实的生活,在现实面前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认识;三是强调生活的实践性,要把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主动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上。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目的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一种实践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实践——体验——感悟——再实践”,是以实践行动为主线的学习活动,是学科教学书本知识探究学习的必要补充,所以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提升,用实践中获得的感悟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能。
总之,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信息简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简报
王庄寨镇卫生院 第一期 2017.04.07
2017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活动
关爱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免费为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其中一项,是在国家实行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切实履行好社区卫生服务职责中的重要一项,依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按照卫生局安排部署,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和村委会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下,在规范要求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完成王庄寨镇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任务,并安排了对老年人健康问题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工作。
我院对本辖区3768位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活动,体检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能、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B超检测。在下发体检结果后,为了避免老人对体检结果的不理解,我们在每位居民信息卡上统一填写了相应责任医生的电话,并要求责任医生24小时接收老人的健康咨询;并在村委会的组织下给予安排相应的责任医生对受检居民逐一进行了面对面的健康咨询、讲解应注意的健康知识,得到了老人们的认可及好评。
抄报:县卫计委
第五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音节;认识大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实物肢体语言)、电教媒体、实验操作等。
8、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9、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0、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4、“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融合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15、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
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 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16、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7、课堂即时评价对 调控教学、激励学生 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 终结评价 积累素材。
18、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
二、基本概念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2、自主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4、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
5、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6、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景。简面言之,凡是以活动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答:在人文学科中,语文和历史等学科有所不同。历史由大量的史实和历史观构成历史知识系统,而语文课程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得清楚的,而且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语文教育应考虑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再者,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语文课程又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答:新课程中教师应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6、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一)意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定位
1、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而不是其他学科性活动
2、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
3、它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而不是‚纯粹‛的理性学习
4、它是一种自主的文化生活,而不是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
5、它是一种过程性的、非线性的语文实践,而不是结论式的、直线式的知识掌握。
8、教学目标有哪几种叙写方式?
(一)教学目标的两种叙写方式: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
(二)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 :
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9、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答: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生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7、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8、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教学重点。
12、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3、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14、(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5、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6、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1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21、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2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4、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分解式目标和交融式目标。
25、‚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26、‚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27、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2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效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4、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8、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它可以理解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的一切课程资源。
9、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11、动态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12、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5、《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能力并没有削弱。
6、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10、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13、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4、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1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9、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20、什么是课程资源?答: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1、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 答: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2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答: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23、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
(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的结果。又如:
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24、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
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臵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四、观点论述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
7、《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但并不是不指导。作为教师,既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8、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你是怎么看待的?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9、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10、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16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17、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书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
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二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三是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从中可以知道: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并不是说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网络设备,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比城市学校少。我们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并投入到这充满热情与创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获与城市老师同样多的语文课程资源18、有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书上的内容就能把语文学好,教师不必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赞同。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因为这样而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和所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断收获精彩。
19、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就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答:《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语文知识。《新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适当教学;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主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新课程改革也好,传统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淡化语文知识的教学,只不过是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教学是可有可无的。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仅供参考)
20、你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答: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为体现‚自主‛而放任自流,教师对于学生的感知或是听之任之,或是蜻蜓点水,或都予以肯定,缺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和在感情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有时自主学习又华而不实,我们看到的自主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虚假的自主,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更多的时间实践,每次只是匆匆而过,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获取知识、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还创设了自由、平等、活动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进取精神。但目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合作中优生唱独角戏,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合作;合作时间没有保证,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结束了。教师对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合作学习没有明确分工,不能提高学生合作技能等。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带领学生走上了新的学习旅程。但许多教师对探究学习是雾里看花,教学中安排的探究环节设计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甚至离开教材与学生进行空对空的交流。有时的探究活动是教师信手拈来,不能引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过于随意,或是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交流中产生各自为阵的局面,这些都不能实现应有的探究效果。
4、体验学习‚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在我们看到的体验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因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文本内容中有价值的东西。(仅供参考)
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写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因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当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无节制地沉湎与学业以外的活动,放任自流的行动方式,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管不着的‚天马行空‛式的学习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缺乏有效支持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履行这种方法。所以如果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一味地对学生放任自流,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支持性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决定了‚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除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串联教学环节、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师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包括:(1)组织:组织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2)教学:教师应提供学习目标或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提供反馈,解释学习中的理论概念。(3)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向更独立、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的过渡。总之,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