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师美文
阳光透过晨雾,照在山顶,一株迎客松立于陡峭的岩石旁,遒劲的枝干斜逸而出,似在欢迎远方的香客。
寺院里,一位长须老僧正在打扫寺院里的落叶,门边炉上的水正在嗡嗡作响,似已翻花要开了。
一负剑壮汉闯入。
你就是号称武学天下第一的了尘大师吗?我击败你,做天下第一。壮汉拔出宝剑,喝问道。
老僧看了看壮汉,继续扫着落叶,扫到壮汉面前,轻轻地说,大侠,请让一让。
壮汉让到一边,说,等你扫完就动手。
扫完院子,炉上的水也烧开了,老僧不慌不忙地净手,拈茶,冲泡……
壮汉举起宝剑,在老僧身边舞出了一片凌厉的剑光,剑尖不时从老僧的脸上、胸前划过,剑气吹动了老僧的眉须。
老僧视而不见,拈须而立,闭目静等茶叶在水中慢慢地舒展开。
突然,壮汉扑通一声,跪在了老僧面前,拱手道,大师饶命啊,您在剑光笼罩之下还能气定神闲,悠然等茶,您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晚生冒犯了!
大侠请起,与老僧共同品一品这新摘下来的茶吧,茶能静心嘛,老僧微笑着说。
惭愧,惭愧!壮汉哪里还有心思品茶呢,辞别老僧,匆匆地下了山,老僧自己倒了一杯茶,细细地品了几口,很满意也很满足,又继续扫他的院子了。
壮汉有所不知,了尘大师已于三日前去世,那位老僧只不过是一位双眼失明的杂役僧人,并不会武功。
第二篇:大师背后有大师美文
李苦禅年轻时投师于齐白石,生活无着,靠拉洋车求温饱。某日拉车到王府井大街,路过一家书画店,恰遇齐白石从店里出来,李苦禅拉车想躲开,却被齐白石喊住:“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李苦禅心急慌忙,说:“我,这,给老师丢脸了……”齐白石正色道:“丢谁的脸?谁不知我是鲁班门下出身?靠劳动吃饭不丢脸。”他叫李苦禅把租来的洋车退掉,让他搬到自己家,腾一间厢房给他住,并挑出他的几幅画,亲笔题款,送去画店。画上有了大师的墨宝,熠熠生辉,被争抢一空。李苦禅脱离困境,从此一心一意学画,尽得老师的艺术精髓。
齐白石初来北京时,也困顿不堪。租不起房子,住在法源寺,画价低得可怜。在《白石老人自述》中,他说:“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生涯落寞得很。”受美术大家陈师曾鼓舞,他“衰年变法”,历经十载,自成一格,画风全新,但他却仍被孤立于北京画坛之外。守旧的画家讥诮他的画为“野狐之禅”、“俗气熏人”,虽然佳作迭出,却很难出手。
杰出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929年来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一眼就看出了齐画的艺术价值:格调清新,妙法自然。在画展上,率先把“徐悲鸿定”的字条挂在齐白石画下。此后,他为齐白石编画集、写序,送到上海出版,又聘请他为教授,并每日派马车去接。车轮碾过胡同的石板路,蹄声,惊醒了京城的清梦。
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位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他高调地将齐白石推上了艺术的高台。齐白石在给徐悲鸿的一首诗中,感激地说:“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独倾瞻徐君。”在给他的一封信里更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感念之深,发自肺腑。
不独齐白石,傅抱石也深深得益于徐悲鸿。当青年傅抱石彷徨于生计和艺术的十字街头时,徐悲鸿决然把他拉向艺术之途,极力肯定他的画作,坚定他的艺术人生,并资助他东渡日本留学。傅抱石学成归国,与齐白石齐名,“南北二石”在中国画界交相辉映。
那么,谁又是徐悲鸿背后的大师呢?徐悲鸿早年客居上海,地产大王哈同征集仓颉的画像,为了生计,徐悲鸿精心画了一幅应征。哈同请康有为鉴定,康看过后,为之激赏。康有为学养深厚,维新失败后,专心治学,后游历欧洲,学贯中西,为一代国学宗师。他不唯文理经史,书画亦是大家,学子仰慕。
很快,徐悲鸿与康有为建立了师生关系,成了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住在辛家花园康宅。康有为拿出自己的珍藏:古今善本图书、绘画、金石、碑帖、雕刻,供徐观览,并一一讲解。在老师的指点下,徐悲鸿造诣日深。
康有为常在花荫下喝茶,手捋胡须,观看爱徒屋内用功。纳徐悲鸿为弟子,是他晚年最为得意之事。此后。他又动用京师人脉,辗转促成徐悲鸿公费留学法国。
需要指出的是,康有为是最早提出“美术革命”的人,他改革中国画的思想对徐悲鸿影响甚深。徐悲鸿美术观念的形成,并最终成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康有为的作用绝不可低估。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外,站在背后鼎力支持他们的大师功不可没。
第三篇:师从大师美文摘抄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动着,喃喃自语,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十只手指头奋战、奋战、奋战........琴间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挑战。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
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第一份乐谱,交给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眼神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结果发生了,连学生自已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歇止难度渐升的环境,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
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力。
有了这层体悟与认识,会让我们更欣然乐意地面对未来更多的难题。
第四篇:星云大师有四怕美文
对于“天不怕,地不怕”,星云大师有自己的看法。他说:“雷电交加,风狂雨骤,你不怕吗?地动山摇,桥断路塌,你不怕吗?四周黑暗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独坐屋中,你不怕吗?”世间一些可怕的事,只要鼓起勇气、信心,就觉得不可怕,这是用精神战胜了可怕。
但是,有一些难以克服的事,还是令人害怕,实属正常。如果一个人真“天不怕,地不怕”,那么这个人非常可怕,因为他已经不正常了。保持害怕,心有敬畏,才能小心翼翼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才能凡事循规蹈矩,有什么不好呢?
大师说:“冷不怕,怕风,寒暑冷热是气候自然规律。天气太热,可能造成中暑;天气太冷,也可能引起伤风感冒。不过寒冷不怕,只要多加一件厚衣就可以抵御。倒是有时候出门,一阵寒风冷不防吹来,真是寒入心扉,令人浑身发抖,所以冷不怕,怕风。”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没有做好“怕风”的思想准备,在“一阵寒风冷不防吹来”时,就可能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应对是好。很多时候,我们患伤风感冒,就是因为预防不当,准备不足。
大师说:“穷不怕,怕债。当一个人穷途潦倒,家无斗米,衣食不全的时候,真是苦不堪言。尽管有的人乐天知命,并不以穷为苦,例如安贫乐道的宗教人士、采食野菜为生的山民,乃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但是穷人家遇有债主上门,那就不好受了。”欠债还钱,对一个人来讲,一定是压力,一个很大的压力,若不能及时还上,有可能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很多人就是走不出债的阴影,才一事无成。
大师说:“病不怕,怕痛。人活一世,几乎无人不病。有的人以病为苦,有的人以病为借口,拒绝宴会、访问等不必要的应酬,可见病对人也有帮助,所以现在有人提出‘以病为友’的口号。确实,病不可怕,最怕的是病了以后痛苦。”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论现在的医疗技术,只要不是不治之症,就一定能治好,但谁能保证一点不痛?有一种说法,叫做刮骨疗伤,人意识清醒,却感觉刀在肉和骨头间行走,谁人能忍受这样的剧痛?
大师说:“鬼不怕,怕人。一般人都怕鬼,其实鬼不但不可怕,还很可爱,例如太太叫先生‘死鬼’,妈妈叫儿女‘小鬼’。鬼应该是没有形像的,一般人看到的鬼,都是‘装模作鬼’,或是失去人性,就用鬼来形容,例如酒鬼、色鬼、赌鬼。其实人比鬼可怕。人一旦失去人性,恶毒、残忍,设计陷害他人,甚至家人、朋友之中,也有‘人心难测’的人士,不是都比鬼更可怕吗?”谁见过鬼出来害人?到是经常有些人面兽心的人,出来伤人害命。
星云大师在佛法上造诣颇深,他在世上尚有“四怕”,我们作为平常人,真的就能做到“天不怕、地不怕”吗?一个人重要的是管好自己,从自己开始,做一个好人,做一件好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这并不是很难。只要管好自己的内心和欲望,就一定能够做得到,慢慢就会做得很坦然,就会在任何时候,在每一件事上,都不会失去人性。
“天不怕,地不怕”,会不会从此对“天不敬,地不敬”?大师说:“人生在世,你可以什么都不怕,但不能不怕因果,因果是大自然的法则,它不是佛创造的,也不是神仙发明的,而是自我的行为决定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是不能不知,不能不怕的道理。”
一个人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规律,到怕天,怕地,怕规律,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收敛;由怕天,怕地,怕规律,到敬天,敬地,敬规律,是一个进步,一次思想上的飞跃;又由敬天,敬地,敬规律,到畏天,畏地,畏规律,则是思想上的升华,行动上的高度自觉。
第五篇:细微之处看大师美文
谈起大师之美,人们往往会想到学识宏博、造诣高深。其实,透过若干细微之处,我们能品味到别样的美。
儿子舒乙回忆说:一次,已是而立之年的他要到东北出差,特意向父亲老舍告别。在说了许多关心的话语后,父亲出乎意料地问:“你带了几根腰带?”儿子不解地说:“只有一根呀!”老舍先生摇了摇头故作严肃地说:“你们年轻人考虑问题就是不周全。我问你,万一那根断了呢,那不抓瞎了吗?来,把我这根也拿上!”说完,假装要解腰带,随之父子俩都哈哈大笑。多年后,舒乙仍能从浓浓的爱中体会到父亲的童心。
在孩子面前,钱钟书不再是大师。他会趁女儿熟睡,在她的肚子上用毛笔画个大花脸,被钱母训斥后,才不敢再画。继而每天临睡前,又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玩具、镜子、刷子等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开心地大笑。这些把戏天天玩,钱钟书却百玩不厌。在清华期间,钱钟书养了一只猫,甚是喜爱。他特备一根长竹竿,倚在门口,半夜听见别的猫叫闹,就急忙出来,拿着竹竿帮自己的猫打架,一时在清华传为笑谈。
1940年的一天,美国普林斯顿市,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对一位老人说:“父亲说您就是伟大的爱因斯坦,可穿的衣服并不合适呀?”老者看了看自己的装束,冲小女孩儿做了个鬼脸说:“噢,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就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些东西,你肯教我吗?”小女孩儿将妈妈教的穿戴要领说了出来,又来到了他的工作室。小女孩儿手把手地教:“书应这样放,文具该这样摆,您得学会照顾自己。”爱因斯坦看着小女孩:“啊,小老师,你安排得很有科学性。”从那以后,小女孩每天放学后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一坐。一天,小女孩儿的妈妈遇到了穿戴整齐的爱因斯坦,好奇地问:“你是伟人,她是小孩,你们经常谈些什么?”“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布置房间,最近还常带些小甜饼给我。我什么也帮不了她,只能给她辅导数学作业。”洋溢在爱因斯坦脸上的是开心的笑,那一刻俨然是一个孩子。
大师亦是常人。细微之处看大师,他们如同身边人一样,让我们感到可亲、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