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江保卫战苏教版语文教学反思
激情唱响抗洪歌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战士们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主要做了哪些事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保卫大堤、勇救群众”两个词,言简意赅。再让朗读第一小节,进一步感受了灾情的严重,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我们说,学课文要抓灵魂,只有抓住了关键点,学起课文来才会“万变不离其中”。为理解抢险的惊险,我让学生在第二自然段里找一个最能表现大堤抢险场面惊险的词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惊心动魄),抓住了“惊心动魄”,就抓住了第二小节的灵魂,此举“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了抓手。
第二小节中,“嶙峋”一词的意思与本意稍有差别,应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学生虽然查了词典,也知道了词典上的解释。但学生仍然没有真正理解,甚至连词典上的注释都不能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相关语句,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读中检索与“嶙峋”有关的信息。学生找到了“片石割破了脚趾”,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嶙峋”在课文中的特定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适时地加以推广,从而“授之以渔”。
在理解句子“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民子弟兵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品质,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这一跳,也许。
这是一个无痕的说话训练,通过这段心灵对话,孩子们的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真正走进了战士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意”“文”兼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几点遗憾:1.学生的朗读总感觉还不到位,也许是碍于家长在旁,也许是体会得还不够深刻,课后还要继续加强引导、练习。2.在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很仓促,理解上没有到位。
第二篇:《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课文分为三个版块:险情、抢险、救人。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第一版块——怦然心动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优美动听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所以,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用实况录像,用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叙述,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第二版块——情动辞发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第三版块——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第三篇:《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1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在教学此文时,我主要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研读的主题,开展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即让学生进行批注式的阅读,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要进行批注式的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减低。《大江保卫战》一文的研读主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以确立,即“人民子弟兵们是怎样保卫战的?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们的一种什么精神?”学生根据研读的主题开展批注式阅读。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
最后,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文本并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地深入。如在汇报“在这危急关头,几十万……”时,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批注情况,有的说“说明解放军叔叔不畏艰险,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的说“解放军叔叔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白天黑夜地忙着赶路,日夜兼程,多么伟大呀!而我们呢,只要是略微晚了点睡觉,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白天上课的时候甚至还打瞌睡。”……通过班级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可见,批注式阅读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学习是高效的,课堂是充实的,活跃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资料,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2
课文讲述的是长江沿岸遭遇洪水侵袭,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抗洪抢险的事。表现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子弟兵全体,也抓住了黄晓文这个典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展示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着想的英雄气概。
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便借助媒体,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感人的录像,一曲《为了谁》激昂的歌,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保卫大堤与勇救灾民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地获得文本信息。
在教学黄晓文这个典型事例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感受。一根铁钉扎进脚底,问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受伤情况吗?学生摇了摇头,但他们说曾被针扎过,被刺扎过,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的?首先想到的是把刺儿拔掉。黄晓文扎的是铁钉,可能有生命危险,他怎么做?我让学生找出了6个表示他当时动作的词语:咬、拔、扯、捆、扛、爬,引导学生运用换词比较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再注意这些词:猛地、随即、三下两下、二话没说、转身、又。为什么?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所谓“抢险”是从时间的紧急中救出人民群众的一切啊!这就是“全然不顾”!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3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文章结构严谨,夹叙夹议,重点突出。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从四方面入手,理解这个片段的显著特色。
一、调动生活积累。
当我们学到黄晓文的脚被一根铁钉扎了一下,忍痛拔出,继续扛沙包时,我问学生:“你们曾经因不小心被小刺儿或小钉儿扎过吗?请说一下当时的感受。”学生谈得很多,有的讲自己被花刺儿扎时的疼痛,有的谈划破脚时的难受,有的谈被小木刺扎后的痛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便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黄晓文被铁钉重重地扎进脚底后的剧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体会他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二、凭借插图想象。
本篇课文中有好几幅插图,第二幅表现的就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的情景。我告诉他们黄晓文就在这个行列里,想象一下他会怎样做。有的说:“黄晓文脚底钻心地疼痛,他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但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根据插图展开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为感人。
三、体会用词准确。
作者描写黄晓文这位典型人物时,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充分显示了人物的可贵精神。当讲到黄晓文“扯下一绺布条”时,我请他们换成其他的动词“撕”或“拉”等,可他们说:“不行,‘扯’字表现了黄晓文撕布时的速度非常快,因为他想快点包扎好,快点去保大堤。”有的说:“‘撕’字太斯文了,似乎没有多大力气。”有的说:“‘拉’字更不妥,让人觉得黄晓文力气也没有了,怎么还能去扛沙包呢?”……后来,我们还对“捆”字进行了换词训练,同学们也发表了很多看法。通过这些换词训练,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今后写作中的'准确用词。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黄晓文事迹,在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迹的基础上,播放李向群的相关录像,那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迹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最后,伴随着感人的图片,一曲感人之深,颂扬抗洪英雄的歌曲《为了谁》,在学生与文本交融、激昂的情绪中骤然响起,让积淀学生内心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歌既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也唱出了学生对子弟兵的无限敬意。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4
的那场洪水对于我们来说记忆犹新,但是学生对于那场灾难却所知甚少,甚至对于其中某些语句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在教学开始之初,我便找来一段抗洪时的视频,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体会洪水的肆虐,接着范读文章第一段,把学生带入到这个万分紧急的情境中,让学生感觉当时刻不容缓的形势,为下文的`教学打下基础。在下文的教学中也采用了多媒体展示了洪水中的人民子弟兵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在教学的尾声部分,我播放了歌曲《为了谁》,将教学推入到了高潮,体会战士们勇于奉献的精神。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向倡导以扎实平实为重,但是对于这样的文章,离学生如此远,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资料,学生、教师、文本很难融入到一起。有一次听公开课时有幸听到这一课,执教老师热情高涨,下面却有学生在笑,我想就是因为没有将学生引导文本中来的缘故。
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第2-5节,划下让你最为感动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教师在平常经常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理解课文,此时会轻松不少,学生汇报感受,教师加以提炼和引导就是了。教师在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要清楚地明白重点在哪?难点在哪?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要有敏锐的感悟力,在学生的感悟和回答中了无痕迹地落实重难点,跟学生一起经历学习感悟的过程。
美读感悟是教学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学生如果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说出体会,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对于这样激情澎湃的文章,学生若能走进文本,相信定有至深的体会,并深深为之感动,多花些时间在读上,会觉得花得很值得。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各年段学生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我想就一节课的朗读谈开去: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夏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在抗洪救灾前线的英勇事迹。第一自然段介绍事件的起因,渲染了“急”:告急、危急,解放军急在心头,日夜兼程。
本段的`朗读指导如果仅仅停留在“急”上做文章,哪里都是急,怎么读,学生就只能在语速上做文章,且随着教师的“我觉得还不够急”更加加快语速。
笔者认为,在研究教材时如果能抓住“日夜兼程”一词挖掘开去,引领学生走近——走进文本,使情感浸润于文字之中,将情感与外在语言表现相一致,朗读指导会水到渠成:
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解放军战士为什么日夜兼程?
想象一下白天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夜晚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战士们会休息吗?
采访“士兵”A,军官B:你们担忧什么?信心在哪里?
由此本段的情感主线进一步明了:忧——急——有信心战胜困难。对“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九江告急!……”的朗读,学生就不仅是语速的加快,而更多了一层沉重,将子弟兵与百姓心连心的情、急人民之所急的意,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坚强决心一并表达出来,语速由慢而快,声音由低沉而高昂,再加上对重点词的处理,相信朗读指导的效果一定会有所区别。
有效朗读指导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基础之上,建立在注重学生内在情感的浸润与外在语言表现相统一的基础之上。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6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课文分为三个版块:险情、抢险、救人。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第一版块——怦然心动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优美动
听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所以,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用实况录象,用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叙述,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第二版块——情动辞发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第三版块——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7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读一读,再抄写”中的词语。
2、让我们看看子弟兵怎样战斗的?战斗的结果如何?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描写场面1:大堤抢险
2、画出描写子弟兵动作神速、奋不顾身、豪言壮语和英雄气概的词语。
3、讨论:“惊心动魄”可以用在哪些情况下?
4、男生、女生分层次朗读。
三、精读第三、四自然段
1、描写场面2:铁汉本色
2、你认为黄晓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顾全大局、意志坚强、动作敏捷)
3、指导朗读。
四、精读第五自然段
1、默读,找出四个排比句,圈出排比词。
2、说说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3、“闪烁”可以用来形容什么?
4、男生、女生分层次朗读,齐读。
5、练习背诵:试背,齐背。
五、精读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完成练习
1、画出感人的`语句,自读。
2、造句:回忆使用情境和对象,自己造句,交流,修改。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片断。
2、完成《练习册》。
3、完成《拓展阅读》。
4、完成感想文。
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强化语文诵读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需要画面丰富自己的认识。
小学生的性格具有情感性的特点,他们需要激情点燃自己的智慧。
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要重视“读”,读出画面来,读出情感来,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时间充分保证,练习层次递进,让诵读成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语文训练,成为学生喜欢参与、主动参与、全身心参与的重要学习活动。
《大江保卫战》一文情感丰沛、语言生动,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问答,多一些感情诵读、情境体验,让诵读声声在课堂回荡!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8
《大江保卫战》里叙述了在的夏天,长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吞噬村寨……的情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解放军战士与洪水勇猛搏斗的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时,还引导学生去明白这洪水为什么会形成?原来,这是因为由于长江上游的人们乱砍乱伐,使长江两岸“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贫瘠的沙土”,暴雨使沙土大量流失,日积月累,河床抬高,河道淤塞,碰上特大暴雨,就引发了洪水。由此可见,植树造林多么重要!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是发人深省的,现实展示的景象是触目惊心的`。人类破环环境,环境也会给人类以致命的打击。教学时,学生纷纷联系实际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学生说,看看我们村里的环境,人们把垃圾随意扔,到处污七八糟,再看看公园里,湖河变成了臭水河,冬天还好,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虫飞舞;有学生说,因为我们住宅旁边有工厂,他们把废气直接向空中排放,我们那儿的人家一般都不开窗户,那气味太难闻了……学生们通过课内、课外的新闻感知和亲身体验,对环境污染、破坏的现状获得了感性的认识,深深地唤起了他们对环境污染、破坏的忧患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紧迫感。因此,利用语文课加强对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9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课文浓墨重彩的再现了19夏天,长江沿线军民抗洪救灾的盛大场面,再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保护人民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课文场面盛大,涵盖深广,感人至深,既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最佳范本,又是对学生进行人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绝妙素材,针对文本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年龄特征,以“情感线、语文线、习作线、”三线并举设计本课教学,三条线相互交错,相互融合、丰富的情感积淀,扎实的导读感悟,有机的习作渗透相辅相成、在实现教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习得了表达方法,建构了一个有情、有景、有疑、有智和谐课堂。
一、关注情感积淀
课文语言优美,字字含情,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因此,充分发掘课文的人文性,使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文、人合一,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一条线,新课开始,借助媒体出示大江水“告急”示意图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带着这份情感品读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品读第五节,设计了一系列教师谈话引读课文,利用多媒体画面再现课文场面,让学生产生情的共鸣,结尾在充满深情的歌曲声中结束,学生在这浓情的渲染下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课堂处处充满了情感味。
二、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特别关注语文双基训练,使语文课真正姓“语”。本课教学,特别重视和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品读第二节中,利用读读、画画、议议、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口味课文的词句,珍视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在品读黄晓文的事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读懂课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研读五节时,又充分引导学生熟读感悟,熟读成诵,重视学生语言积淀,使课堂充满了厚重的.语文味。
三、强调读写结合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是本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是课堂预设的学习目标,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在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促读、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有机的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10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上这一课时,四川灾区的残酷,让世界人的目光又对准了我们的人民子弟兵,通过本文的学习和解放军在四川灾区的表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优美动听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所以,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用实况录象,用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叙述,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以读代讲”使学生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上完这一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强化语文诵读训练。因为:
1、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需要画面丰富自己的认识。
2、小学生的性格具有情感性的特点,他们需要激情点燃自己的智慧。
3、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要重视“读”,读出画面来,读出情感来,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诵读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时间充分保证,练习层次递进,让诵读成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语文训练,成为学生喜欢参与、主动参与、全身心参与的重要学习活动。
5、《大江保卫战》一文情感丰沛、语言生动,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问答,多一些感情诵读、情境体验,让诵读声声在课堂回荡!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11
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课文的导入设计。然而在《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中,我发现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假如设计是从教师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为起点,那么,就会造成本课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冷场”局面。建够主义理论又一次提醒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文本,绝对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语文课,有了“抠”课文,是否需要“开”资源?
以前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只要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有所体验,语文课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了。《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使我明白,如果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学生学习语文这个层面上,起点应该是很低的。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广开各种有利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的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能获得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
语文课,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如何穿上新鞋走新路?
综观全过程,我发现,情感激发的“忽冷忽热”主要是我教学理念的“钟摆式”造成的。采用“电影镜头特写”的方式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未读文就先有其情”,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开端,披情入文,直奔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然而我却“浅尝辄止”,回过头去释题审题,硬生生地把原本以进入扮演角色的演员拉出了剧本之外。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使我屡次错过了把课堂的“情绪场”推向更高层次的最佳机会。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12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课文浓墨重彩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文章的重点在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赞扬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歌颂人民子弟兵。为了让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战、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我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观看视频,耳闻目睹
1998年的抗洪救灾,对我们教师而言记忆犹新,但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却是陌生遥远,因为那年他们才刚来到这个世界。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想就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身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了奔腾咆哮的洪水肆虐村庄,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视频,观看了人民子弟兵扛沙包、堵大堤、救群众的视频,学生看得很认真,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
二、阅读故事,感人肺腑
为了让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战、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我收集了此次抗震救灾的种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鲜活的事迹,如:《惊涛骇浪中的六龄女童难灭求生欲望》、《周运兰老师获救记》等,让学生在感动中去品悟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让他们在情的激励下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三、潜心会文,震撼心灵
如果说观看视频、阅读故事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于是,在我营造了这样浓浓的感动氛围之后,再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我想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视频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视频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于是,我再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学生的心灵在诵读中得到震撼。
四、欣赏歌曲,激情飞扬
课的最后,我还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为了谁》,这首歌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而写的。再次目睹那热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学生的情感在歌词中涌动!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第四篇:大江保卫战 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语文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课文分为三个版块:险情、抢险、救人。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一.以学生实际需要为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课文的导入设计。然而在《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中,我发现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关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建够主义理论又一次提醒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文本,绝对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本人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应该播放相关录象,引导学生未学其文,先入其境。二.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准点
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任何一个设计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依据,不能过多的拔高要求,不然,“过高的桃子”学生就放弃摘了。就算有些聪明的孩子积极动脑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堂也就失去了本该有的价值,因为,教师眼里应该装有所有的学生,每节课堂都应该关注所以学生的发展。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列小标题的训练,教师本想通过此训练,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也帮助了学生更好的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可是,这种训练对于大多学生来说都比较难,所以,这个训练花费了课堂的很多时间,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有没有完全完成。其实,本文只要教师带领学生简单的认识到:课文故事的起因部分是第一小节,描写战士们抗洪抢险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感人的事迹是第2-5小节,并且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而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提升,这就起到了教学的原有目的。三.以学生实际发展为钟点
以前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只要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有所体验,语文课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了。《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使我明白,如果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学生学习语文这个层面上,起点应该是很低的。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广开各种有利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的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能获得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
思索或许是令人痛苦而备受煎熬的,然而,如果没有实践以及在此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又怎么会有成长的喜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个育人者,一个文明火炬的传递者,我们不仅要成为一个实践者,更应成为一个思考者!
教师:刘如燕 2007-5-20
第五篇: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之一: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课文的导入设计。然而在《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中,我发现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假如设计是从教师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为起点,那么,就会造成本课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冷场”局面。建够主义理论又一次提醒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文本,绝对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之二:语文课,有了“抠”课文,是否需要“开”资源?
以前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只要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有所体验,语文课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了。《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使我明白,如果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学生学习语文这个层面上,起点应该是很低的。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广开各种有利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的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能获得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
之三:语文课,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如何穿上新鞋走新路?
综观全过程,我发现,情感激发的“忽冷忽热”主要是我教学理念的“钟摆式”造成的。采用“电影镜头特写”的方式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未读文就先有其情”,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开端,披情入文,直奔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然而我却“浅尝辄止”,回过头去释题审题,硬生生地把原本以进入扮演角色的演员拉出了剧本之外。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使我屡次错过了把课堂的“情绪场”推向更高层次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