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思考论文
【摘要】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是一种文化学习,我们可以从国画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和政治等信息。所以,国画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笔墨技法与造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素养,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关键词】中国画 临摹 教学思考
一、中学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Emstkris)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1.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2.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2.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4.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马蒂斯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象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利于产生联想和创造思维激起等。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轻易评价,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所言:“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保平.中国画教学设想.2007,6.[2]转引自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3]清.董起云.画学钩玄.[4]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二篇:中国画临摹教案
中国画菊花临摹
教案名称: 中国画菊花临摹 教案科目: 五年级美术教案 教案版本: 人教版 执教人:王文英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菊花各色图例
(让学生体会古人热爱菊花,将菊花作为君子的象征,不但常常赞美还画菊花。)
菊花自古以来就是诗人赞美的对象,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陆游诗:“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纷纷零落中,见此树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古今名人都喜欢菊花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博斗,它的勇气令人折服。
另外菊花虽没有茉莉的芳香,没有玫瑰的引人注目,却有自己的美。它美,不只美在外表,美在那不屈不饶的精神,更美在它的奉献上。它的花瓣可以制菊花茶,清香宜人,还有药用价值。
2、今天这节中国画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菊花的画法。(板书解题:菊花中国画)
正式学习前我们一起回忆中国画荸荠和樱桃、西瓜等写意画法。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由刚才老师的介绍,你们知道菊花什么时候开花吗?(指名回答)
生:它是深秋时独自开放。
师:深秋之日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为什么菊花还会开花呢?
师(补充):因为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故它能在深秋独放,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且不同心境的人均可从中寻觅出不同的寓意。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你们看,一朵小小的菊花竞然寓意这么大,今天我们就用菊花这种傲然的精神来学画菊花吧!
2、读画 菊花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到处可看到各种各样的品种,又因近代以来经过园艺家的精心培育,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然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的黄色小菊花。
(出示范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菊花,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 生:菊叶、菊枝、菊花。
再看看菊叶有什么不同?菊花又有什么不同?菊枝呢?
生:菊叶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
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 生: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2)再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1页中菊花和菊叶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
生:先勾花瓣、后填色,先侧锋画出菊叶,未全干时勾出叶脉。
3、讲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
写意花卉使用生宣作画。讲究用笔筒练流畅状物形神兼备。其作画程度不像工笔画那样。把色、染步骤分得那么清楚,往往根据绘画艺术效果的需要,综合勾、皴、擦、染、点等手法表现对象。而今天所学的“菊花”为小写意画、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
4、师示范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菊花的花和叶,均需枝干支撑,花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花头,后穿枝条。而后添叶,也可先画花头,次画叶,最后穿枝。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画后板书](出示分步步骤图)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鸟画真实、生动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5、带领学生临摹
①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几朵菊花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概(起草稿框架),以便掌握整体。
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画叶:用大白云湿毛尖蘸少许的墨在盘中间调几下(可调少许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画叶(这样画出的一笔,就有深有浅,墨色比较活)。
②师巡回检查一遍,是否符合,及时表扬与纠正。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要领: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1、欣赏以菊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菊花的,怎样通过菊花表达作者思想感想的?
2、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板书:
菊花中国画临摹
一、定位
二、画菊花
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
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第三篇: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摘要】师徒相授是传统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更替,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与融合,21世纪,西方学院教育逐步在中国迅速发展,各地纷纷组建高等教育学校,学院教育替代师徒制教育而成为中国画传承的主要方式。两种方法在当下时代各有优劣,学院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师徒制符合传统中国画的传承方式,如何吸收与平衡两种教学方式关系到中国画在当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师徒相授;中国画;学院教学
一、齐白石师徒相授的传统教学
传统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师徒制,师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徒弟心领神会,观摩识记,这种传承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流传了上千年,各行各业都有师徒相授的情况,早在原始社会的巫术传承就初见端倪。齐白石作为近现代传统中国画的大家,影响甚广,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成就斐然的佼佼者,比较著名的有李可染、李苦禅、陈大羽、王雪涛等人,这些人都为当时画坛主流画家之一。齐白石教学生也遵循传统的师授方法,学生需要正式拜师,确立师徒关系后方可进行授业传道。在授业期间,弟子必须遵照师父的旨意,国画大家李可染就曾为齐白石磨墨理纸十年之久,这种情同父子关系的师授方法,可以使徒弟纯正地传承师父的艺术思想。在师授期间,徒弟带上画作让师父指点一二,述其优劣,徒弟再遵循师父的意思去改正。同时师父示范,弟子细心观摩,识记于心,私下揣摩,久而久之,弟子就能领略到师父的要点,对师父的画画技法、作画步骤以及创作思路都能得心应手。在与师父朝夕相处的同时,学习画画的技法只是一个方面,另外对师父为人处事、高尚人品,以及他对艺术的态度也都能了然于胸,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良好习惯。好的师父在传授知识、技法、方法、做人及做事等等方面都影响着学生,名师出高徒也正是在于此。传统师徒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师父的画画经验,学生对老师的作画过程直接观摩,耳濡目染,这使得徒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直接获得师父的技法,再者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当面亲授,比理论文字和看画册要便捷许多。齐白石的教学效果显著,徒弟多数都能很好地掌握到师父的技法,传承着齐白石的艺术风格,也有个别资质优异者也能在“齐派风格”的基础上别出新机、自立门户,这都是齐白石的师徒相授教学方法的成果,他培养出了一大批画坛执牛耳的人物,如李可染、李苦禅及王雪涛等。齐白石的师徒制教学优点是凸显的,缺点也是不可掩盖的,在“齐派”众多弟子中,能跳出齐白石风格藩篱的仅三四人而已,所以这种教学是存在缺点的,师父的影响越大,徒弟越是以师父的风格与准则为最高标准,就越难跳出师父的藩篱,使得学生画出来的作品和老师的一个样,缺乏独立的创造能力。
二、学院教育的教学模式
学院教学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雏形,如宋代设立的画学,制订一定的考试制度招收学生,学生录取后进行专门的培养,培养的画家进入画院直接服务于皇室与宫廷贵族,画院是古代宫廷绘画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方式。古代绘画的种类分为院体画、文人画及民间画三大类型,院体画通过画院进行传承,而文人画由于出自于文化人聊以自娱的心态下,它的传承多是采取文人的著书立说、画作流传以及师徒相授等方法,民间艺术由于地位较低,通常表现为师徒制和作坊制的形式流传。宋代画学与现在中国画的学院式教学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下大部分的综合院校及师范院校的中国画教育的学院式教学,实质上是以西画教育理念为基础而嫁接过来的变种,它有符合时代发展与顺应社会需求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当下中国画的学院式教学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代表着人民大众的意愿,符合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需求,所以在艺术生基数众多的情况下必然进行学院式教学,同时学院式教学的班级授课制可以便于教师系统地传授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其次,它的局限性也是很大的,如今的学院教学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同一种教学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使得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再者,课程门类多,教师队伍素养也是参差不齐,每个老师上完规定的课时后就像完成一定的任务,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多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来传授,往往会出现同一问题见解不一致的地方,此时学生会出现一个矛盾的心理,不知道听谁的;最后,如今中国画的学院式教学没有做到符合中国画自身传承与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基础教学练习是借用西画的基础教学,素描、速写以及色彩并不能解决中国画的造型、笔墨以及章法问题,西画与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追求以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三、当下学院教学对师徒相授的取长补短
当下中国画的学院教学效果日渐式微,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应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权衡学院式教学与师徒相授教学的优缺点,理性回归与适当吸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解决当下中国画的学院式教学的方法之一,研究生教学的导师制度就是一个回归传统师徒制的一个范例,显然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受众面小,在大多数的本科教育中无论从课程教学方式还是课程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本科阶段的学院教学的低迷现状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的几点随想:首先,中国画的学院教学可适当建立老师带学生的合理机制,创造学生与老师一起学习的更多空间,由特定的老师来进行综合的授业,这不仅仅包括专业上的学习,还包括做人做事、人生道理以及如何面临生存问题等方面的学习,老师的身体力行具有较强的榜样示范作用,无形中传授给学生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成长,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艺术的正确认识;其次,要合理优化中国画学院式教学的课程门类的结构体系,应建立符合中国画自身发展体系的基础教学,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修养,没有文化、没有思想自然也就难于流露出高格调富有意义的作品,所以要加大传统知识的学习,而不应该以机械的素描为主要基础进行训练,比如书法的学习就比较符合中国画自身发展的轨迹,应该加强,经典的古诗词及古文学也应该适当映入课堂,自古诗书画于一体,对书法与诗词文化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意境,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画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古代诗词的意境与中国画的意境是有相通的一面,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再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建设,优秀的老师不仅在专业上影响学生,他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观念也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不会误人子弟。
结语
中国画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如何求得继承与发展,是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既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又要符合中国画自身的发展,“笔墨当随时代”是好的,但若偏激地迎合时代而忘了传统根本,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面对中国画传统的教学也是一样,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我们不能完全拿来照搬照抄,但一定的借鉴与改良是有利于中国画自身传承与发展的,这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实践行动才能得以实现。
【彭育龙,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第四篇:中国画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
程
名
称_______中国画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思考__ 指
导
老
师________贺双求__________
姓
名_____邓希_______ 学
号____2012210126_____ 班级名称__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__ 学院名称___旅游管理学院_____ 交阅时间____2014.05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思考
论文关健词: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各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中国画是其中一颗光华璀璨的珍珠。在中国画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画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中国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意义深远。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课堂充满小组协作学习的“声音”,研究性学习得到重视„„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新突破。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又该怎样结合课程改革,以及在此过程中间怎样进行文化传承?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院校中国画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当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追根溯源,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词语,古往今来,对于“文化”的诊释很多。中国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的释义是这样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一词德语是Kultur,英语是Culture,两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义是指耕种和植物培育,后来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的奇葩。毕加索曾说:据我所知,世界上有四个国家的艺术最具魅力和影响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国和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大多源于中国。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而且是绵延了五千年的鲜活的生命体。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文字: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对于我们每一个爱好中国画的人来说,中国绘画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幢辉煌的艺术殿堂。我们应该带着仰视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去领悟、去解读、去品读、去学习,指导学生继承传统,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熟知其特点和艺术规律,使学生成为各方面都很丰富的、修养全面的最优秀的人材。
三、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中国画作为民族绘画,属于传统文化中间的精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是典型的师徒制,师父教徒弟,徒弟的数量一般较少,较之现代的学校班级授课,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很多。成语“青出于蓝”就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徒弟比师父更有成就。但在这中间是以师父的“教”为主的,徒弟只是“旁观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反驳”的机会,只是在学,在模仿师父的技艺。学习的时间一般较长,明显长于现今的学院教学。客观地说,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谈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如师父带徒弟时间较长,徒弟学得较扎实;徒弟人数少,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师父交流,因而能够掌握更多。从其效果这方面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教师(师父)也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教学生(徒弟),故“出蓝”者亦为数不算少。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制,就是类似于先前的师徒制。另外,在师徒制教学中,更注重“身教”及“意会”,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拈花一笑”式的意会、意念相通,这和中国画讲究意境、讲求写意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与其他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生多师少”。
当前的教育情况(侧重于中国画教学),一般大中专院校的中国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在大学选修中国画课堂上,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国画专业课教师只有一人,由于中国画的专业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师示范演示来展开教学的都没法实现。
2.文化修养:“营养不均”。
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方面能力较弱,这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并不新鲜的问题。美术距离学生有多远?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因为他们在中学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据,而且是被默许的,很多学校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只好占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或者是其他类似的“副课”。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乡镇中学,很多学生在升人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美术课。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表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术课只能被“牺牲”。
通过课堂提问发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如先秦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及画论等了解不多。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所学科目较多,当然这并非主要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所学科目较多,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然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到趋利避害,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他们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统筹规划,就完全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四、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1.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进校之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情况与课程设置情况,任课老师可以制定相关的阅读书目印发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计划,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间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让课堂文化的传承得以更顺利、更“可曰”。这是因为中国画本身就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比如在讲授写意梅兰竹菊等花卉时,就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及古曲,利用音乐和诗歌作为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内涵,让课堂教学的层次变得更加有韵味,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的认识会更深刻,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在讲授写意菊花时,选择了学生熟悉喜欢的周杰伦的《菊花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增加了咏菊的名诗欣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
2.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
由于学生很多,最佳办法是采取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这样效果比较好,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时间允许,教师可给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最佳办法是集中授课时间,可以借鉴美术院校的做法:每学期把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如中国画、素描、水粉、版画、油画等)集中时间,每周的专业课皆为同一门课程,进行分时间分阶段授课(例如:素描每周安排两天半时间,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这样,教师的总课时并不变,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深人学习,趁热打铁。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或创作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五、如何在中国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
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画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具体描述如下。
1.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比如我在给学生上《写意菊花画法》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关于菊花的相关诗词和知识,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笔墨精细地描写的一场特别的诗社活动。史湘云做东主持品蟹赏菊宴,正是蟹肥菊黄之时,这是再妙不过的创意之举了。曹雪芹花了浓笔重墨写了多首咏菊之作。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丰富了知识面,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了民族艺术的伟大。在讲《写意牡丹画法》内容时,介绍牡丹,给学生推荐阅读明代李汝珍的神话小说《镜花缘》。
2.给学生安排诗词赏析,丰富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结合中国画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诗词歌赋的赏析,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在讲授写意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相关的古代诗词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吟颂,体会诗人的乐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比较,能够体会梅兰竹菊的高尚品德与节操。譬如“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为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诗》),通过松来比喻刚直不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借菊抒怀,表达归隐田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生命自由。古人的这些诗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古典乐曲或影视片段或着歌曲,深化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六、结语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挖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像林则徐先生所说的“睁开眼睛看看世界”,此外还需要“拿来主义”,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是有用的、可用的,就可以借来使用,推陈出新。在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人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保持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借鉴前人智慧,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要体现出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世界意识。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能够去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因为,“继承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的中国画教学应该紧紧抓住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一个是现代。对于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来说,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应当做到把科学发展观渗透于中国画教学之中,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借用下面的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回眸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借古开今;面对当代,转型接轨,交流互动,全面发展;展望未来,再创辉煌,刷新时代,彪炳寰宇。
第五篇: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它是一种笔墨写型艺术和视觉欣赏艺术,其表现内容本质是偏重于精神性、哲学性和文化内涵的,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和文化底蕴的笔墨表现艺术学科,同时又是画家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创作行为。中国画的创作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从形式到内容处处都充满了精神现在作品内在意蕴和整体所透射出来的精神内涵的释放。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从画科内容上分,亦可以从用色上分。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而从画科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画、人物画等。
一、中国画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二、中国画在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 1
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
三、中国画以线造型。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四、中国画重自然。中国几千年来以儒教为中心,虽然儒教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国艺术之发展和孕育中国艺术之精神的应该是道家思想。士大夫之崇尚自然应该相信是山水画发达之原因同时也是道家思想发展中之美景。中国人如果永远不放弃山水画,中国人的胸襟永远都是阔大的。
五、中国画重人品、重修养、并重节操。北宋以后绘画益盛,文
人如黄山谷、苏东坡等都主张画是人品的表现。这种重人品弃形似的思想影响以后中国绘画。这种重修养、重人品的条件本是中国画一贯的精神,尤其在北宋以后特别抬头。写意的精神,中国画画一个人不只是画外表而是要像这个人的精神。一般人所谓“全神气”即是要把这人的精神表达出来。所以中国画要画的不是形而是神。这种写意的精神,是产生于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尤其是中国人的思想。
六、中国画重气韵。六朝时南齐有一位人物画家谢赫,他是中国画最早的一位批评家。谢赫的气韵之说,最初的含义或是指能出诸实对而又脱略形迹。笔法位置是自然的一种完美无缺的画面。
关于中国山水画写生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择写生的景物。合于自己的兴味才能触景生情。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我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因为她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累积和沉淀下来的,在时间长河中,古人对其进行选择和创新,可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所以说经过如此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留下的每一样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