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

时间:2019-05-15 07:0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

第一篇: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

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

【摘 要】本文从中国画山水技法之一――“云”的画法表现中探讨教学思路。阐释了历代的山水画家如何处理“云”在画面中的氛围营造,并引发了山水画教学中对“云气”的成功处理所营造山水画的诗意之美、理想之美的艺术形态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画;云;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75-02

中国画重在“意”,“虚实相映”“以虚代实”,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法上不着意于再现客观景物表象的真实性,而在于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侧重于表“自然之性”、图“内涵之神”。云作为自然景观、自然之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其它自然形象统一于组合形象时空结构中,以构成完美的艺术意象。在中国画山水教学中,“云”在山水画面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云”的表现技法、画面氛围的营造、空间意识和艺术处理等,都要体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云”的“留白”的理解和对“云气”的掌控能力。这种中国画中独特的审美意识、大胆的空白意识是中国文人画对画面清淡、无为、含蓄的深情告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画表现云的一种意会性的手法。

一、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

“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笔者认为这是对“云”和“山”两者在山水画中有所作为的赞美罢了,我们在中国画山水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云”是山水画审美观中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学生在山水画中画云时,要注意画面的空间处理和意境创造,注意“疏中密,密中疏”的“云”之布局。云是游荡、漂移、悠闲之类的形体,忽而如涛远流,忽而聚密如团,瞬息万变,“无常形而有常理”。苏东坡认为:“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他的美学见解是颇有深意的。

本是自然界中的不同图像,但在山水画中,常被广义地归结到云的表现范围去处理,这也和中国画重在“神似”的艺术处理手段和工具性能的特点有关。山水画大都以“云气为象”来概括表现。宋代的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夫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云烟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通气”。一幅山水画的着墨部分以山为主,要注意脉络连贯;空白的部分则“以云为总”,这就是要求注意气脉相通。二是通过云烟以“助势”。山石树木是静的,而云烟则是动的,以云势助山势,则山势更加高峻峥嵘,正如郭熙在《林泉?{致》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画云不单是意境、气韵的需要,也是画面布局的需要。一般来说,一幅山水画的树木山石往往是相对较实的部分,而云水则往往是相对较虚的部分。因此,烟云可以起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作用。清代的王概在《芥子园画传》中说:“一丘一壑着意太闲处,乃以云忙之。”又说:“古人谓云乃山川之总,亦以虚无浩渺中藏有无限山水皴法,故山曰云山,水曰云水。”由此可见,云气的成功处理,对于加强山水画的诗意之美、理想之美的艺术创造,对于以有限的画面去展现丰富、无限的意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在教学创作中,对云烟的形态情致、因气候变化和季节变迁而产生的不同差异,要在画面中有所体现。

以上大都是从精神意象层面上对平凡又有奥秘的云进行概括的,这些经验在教学创作中有利于让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拓展山水画的意境、丰富山水画的意蕴和提高作品的情趣。在山水画的构成中,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山之有云犹鱼之得水,自然空灵,因此云气处理在加强诗意美的艺术创造方面,不论是从自然变化中烟云笼罩的朦胧美,还是烟云隐现的虚实美,都能于有限的画面中表现出更丰富的意蕴。

二、写胸中之丘壑,画笔下之云烟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是不断演变的。在距今约两千多年的马王堆汉墓中的彩绘棺椁上有这样一幅画面:五彩描绘的流云漫卷在宇宙太空,在云层变化间穿插着一百多个神怪和奇禽异兽,用云的自然流动的结构空间来组织画面,想象丰富,以质朴、稚拙的手法,将云作为主要意象来表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构思意图。魏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主要是表现人物,但通过其中人物背景所描绘的山水形象,可窥探我国山水画在魏晋时期的萌芽阶段逐步从人物背景中解放出来的历程。图中云水皆以圆弧形匀称的中锋线条勾出,用笔细劲古朴,云水之间有“不问云耶水耶,笔之所主,意以为云则云,意以为水则水”的感觉。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以青绿为格,岭上山腰云朵穿插,以勾线填粉的图案、古拙造型的手法,在背面或正面施以不太重的白粉填染,这种画云的方法和画面工整纤细的装饰意味很协调,对后世特别是宋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五代时水墨山水画兴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画风。宋代对文人画的提倡,使得水墨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趋于成熟。山水画画派逐渐增多,勾、染、皴、点等多种技法产生,描绘方式由六朝时单纯的线条框廓发展到笔墨融洽、多种墨法的运用,能更好地、有效地表现出山川四时朝暮、风、晴、雨、雪的不同气象。随之在云气表现方面也有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变革,在这方面,“二米”父子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山水画教学中画云有工笔和写意两类,水墨山水则多用空云及染云,或染勾兼用,染有内染、外染、又有墨渍、粉渍、干擦、湿染之别。“董源、巨然”以来的江南画派,大都着意于云峰出没的岚光山色,十分重视以云霞烟霭来丰富画意,以致于云气的表现形成了一种一脉相承的艺术处理手法。

三、结语

古人云:“山无云不秀,山无水不活”;“山以水为血脉,以烟云为神采”。山水的奇妙姿色,多在晨夕烟雨云水变幻当中表现出来,古今山水画家都在表现云水方面展露出技巧与功力。云的画法要求我们在学习描绘一幅重峦叠嶂的山水画时,巧妙地运用云烟,穿插分割于其中,使画面整体有分有合、有虚有实。中国画不染天而染云,并擅长画云。云岚、云海、烟云、祥云、白云等都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创作中,我们时常遇见真山真水,有时见云,有时不见云。见到真山真水没有云,但在画面中要加上云,这是画面的需要所造成的,所谓“太实了,以云烟虚之”。因此,我们平常在创作教学中画云不单是意境、气韵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画面布局构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宇文洲.青绿山水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2]丘挺.中国历代名家技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3]王克文.山水画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作者简介:

谷利民,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第二篇: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摘要】师徒相授是传统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更替,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与融合,21世纪,西方学院教育逐步在中国迅速发展,各地纷纷组建高等教育学校,学院教育替代师徒制教育而成为中国画传承的主要方式。两种方法在当下时代各有优劣,学院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师徒制符合传统中国画的传承方式,如何吸收与平衡两种教学方式关系到中国画在当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师徒相授;中国画;学院教学

一、齐白石师徒相授的传统教学

传统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师徒制,师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徒弟心领神会,观摩识记,这种传承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流传了上千年,各行各业都有师徒相授的情况,早在原始社会的巫术传承就初见端倪。齐白石作为近现代传统中国画的大家,影响甚广,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成就斐然的佼佼者,比较著名的有李可染、李苦禅、陈大羽、王雪涛等人,这些人都为当时画坛主流画家之一。齐白石教学生也遵循传统的师授方法,学生需要正式拜师,确立师徒关系后方可进行授业传道。在授业期间,弟子必须遵照师父的旨意,国画大家李可染就曾为齐白石磨墨理纸十年之久,这种情同父子关系的师授方法,可以使徒弟纯正地传承师父的艺术思想。在师授期间,徒弟带上画作让师父指点一二,述其优劣,徒弟再遵循师父的意思去改正。同时师父示范,弟子细心观摩,识记于心,私下揣摩,久而久之,弟子就能领略到师父的要点,对师父的画画技法、作画步骤以及创作思路都能得心应手。在与师父朝夕相处的同时,学习画画的技法只是一个方面,另外对师父为人处事、高尚人品,以及他对艺术的态度也都能了然于胸,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良好习惯。好的师父在传授知识、技法、方法、做人及做事等等方面都影响着学生,名师出高徒也正是在于此。传统师徒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师父的画画经验,学生对老师的作画过程直接观摩,耳濡目染,这使得徒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直接获得师父的技法,再者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当面亲授,比理论文字和看画册要便捷许多。齐白石的教学效果显著,徒弟多数都能很好地掌握到师父的技法,传承着齐白石的艺术风格,也有个别资质优异者也能在“齐派风格”的基础上别出新机、自立门户,这都是齐白石的师徒相授教学方法的成果,他培养出了一大批画坛执牛耳的人物,如李可染、李苦禅及王雪涛等。齐白石的师徒制教学优点是凸显的,缺点也是不可掩盖的,在“齐派”众多弟子中,能跳出齐白石风格藩篱的仅三四人而已,所以这种教学是存在缺点的,师父的影响越大,徒弟越是以师父的风格与准则为最高标准,就越难跳出师父的藩篱,使得学生画出来的作品和老师的一个样,缺乏独立的创造能力。

二、学院教育的教学模式

学院教学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雏形,如宋代设立的画学,制订一定的考试制度招收学生,学生录取后进行专门的培养,培养的画家进入画院直接服务于皇室与宫廷贵族,画院是古代宫廷绘画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方式。古代绘画的种类分为院体画、文人画及民间画三大类型,院体画通过画院进行传承,而文人画由于出自于文化人聊以自娱的心态下,它的传承多是采取文人的著书立说、画作流传以及师徒相授等方法,民间艺术由于地位较低,通常表现为师徒制和作坊制的形式流传。宋代画学与现在中国画的学院式教学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下大部分的综合院校及师范院校的中国画教育的学院式教学,实质上是以西画教育理念为基础而嫁接过来的变种,它有符合时代发展与顺应社会需求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当下中国画的学院式教学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代表着人民大众的意愿,符合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需求,所以在艺术生基数众多的情况下必然进行学院式教学,同时学院式教学的班级授课制可以便于教师系统地传授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其次,它的局限性也是很大的,如今的学院教学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同一种教学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使得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再者,课程门类多,教师队伍素养也是参差不齐,每个老师上完规定的课时后就像完成一定的任务,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多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来传授,往往会出现同一问题见解不一致的地方,此时学生会出现一个矛盾的心理,不知道听谁的;最后,如今中国画的学院式教学没有做到符合中国画自身传承与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基础教学练习是借用西画的基础教学,素描、速写以及色彩并不能解决中国画的造型、笔墨以及章法问题,西画与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追求以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三、当下学院教学对师徒相授的取长补短

当下中国画的学院教学效果日渐式微,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应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权衡学院式教学与师徒相授教学的优缺点,理性回归与适当吸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解决当下中国画的学院式教学的方法之一,研究生教学的导师制度就是一个回归传统师徒制的一个范例,显然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受众面小,在大多数的本科教育中无论从课程教学方式还是课程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本科阶段的学院教学的低迷现状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的几点随想:首先,中国画的学院教学可适当建立老师带学生的合理机制,创造学生与老师一起学习的更多空间,由特定的老师来进行综合的授业,这不仅仅包括专业上的学习,还包括做人做事、人生道理以及如何面临生存问题等方面的学习,老师的身体力行具有较强的榜样示范作用,无形中传授给学生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成长,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艺术的正确认识;其次,要合理优化中国画学院式教学的课程门类的结构体系,应建立符合中国画自身发展体系的基础教学,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修养,没有文化、没有思想自然也就难于流露出高格调富有意义的作品,所以要加大传统知识的学习,而不应该以机械的素描为主要基础进行训练,比如书法的学习就比较符合中国画自身发展的轨迹,应该加强,经典的古诗词及古文学也应该适当映入课堂,自古诗书画于一体,对书法与诗词文化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意境,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画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古代诗词的意境与中国画的意境是有相通的一面,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再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建设,优秀的老师不仅在专业上影响学生,他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观念也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不会误人子弟。

结语

中国画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如何求得继承与发展,是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既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又要符合中国画自身的发展,“笔墨当随时代”是好的,但若偏激地迎合时代而忘了传统根本,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面对中国画传统的教学也是一样,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我们不能完全拿来照搬照抄,但一定的借鉴与改良是有利于中国画自身传承与发展的,这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实践行动才能得以实现。

【彭育龙,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第三篇: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造型.表现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造型.表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中国画的中锋、侧锋、托笔和逆锋的运笔要领,学会调和“焦、浓、重、淡、清”等不同墨色。

2、通过欣赏名作、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通过实践和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3、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树立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教学难点:中锋用笔方法和淡墨干笔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练习。教学方法:欣赏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讨说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中国画动画片片段,学生欣赏动画片,说说动画片是用什么方法绘画的,简单描绘画面特征。引出课题: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二、讲授新课

1、中国画名家作品欣赏:

《泼墨仙人图》(梁楷

宋代)了解早期的写意画作品。

《双鸡图》(李苦禅 1950)着重用墨

《兰竹图》(郑板桥

清代)着重用笔 《墨荷图》(王震 1926)齐白石的《杂画册》是笔墨的综合表现。

三、中国画的笔法

(1)教师演示并讲授运笔要领:

①中锋:运笔时笔尖在线条中间藏而不漏,线显得均匀圆润。

②侧锋:运笔时笔尖在线条一侧,笔头侧身接触纸面,线显得扁平。③拖笔:运总时笔头在纸上自由描维,线条灵活且多变化。

④逆笔:笔接触纸后,手推笔头由右向左逆向运笔,笔意粗滞朴拙。

四、中国画墨法学习

教师演示并讲授调和“焦、浓、重、淡、清” 等不同墨色的要领:

①焦墨:砚好的墨经放置一段时间,待水分蒸发一部分,剩下的墨焦黑浓重。②浓墨:砚好的墨,不加水直接用,墨色浓墨。

③重墨:墨中少加水调,虽然仍显得黑色较重,但比浓墨稍浅。④淡墨:水多墨少,墨色透明浅淡。

⑤清墨:以水调极少一点墨,使墨色刚能看到。

五、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笔法和墨法。笔法练习注重运笔要领;墨法练习注意用水技巧,要控制好笔的干湿程度。

六、展示优秀作业,互相交流总结。

第四篇:浅论中国画教学

浅论中国画教学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它不仅为我国历代各族人民所珍爱,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漫长的发展中经过对自身表现形式的反复锤炼、升华而**臻完善。

一、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内涵

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具丰富意蕴的发展体系,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传统的中国画在造型艺术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国画家乐于在画内题写诗文并加盖印章,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历来国画大师几乎同时是书法家和诗文家。中国画家素来将画视同诗文。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既说明了诗与画的不同特质,同时又阐释出诗画的同一性。近代齐白石说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与文学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审美趣味、思想倾向上关系极大。从艺术形式上看主要表现为: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上的完美结合,在创作思想上明确蔑视对自然的模仿和表面的形式,在审美观方面吸收了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的丰富营养。历代中国画家都著作了极丰富的画论,在世界美学、艺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绘画史上有“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十里蛙声出山泉”之类的故事,中国画极具平面性,无法创造再现物象物质性的立体效果。它靠文学性的支持,传达物象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心象。在诸多大家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应推王维,如他的《山居秋暝》诗,不仅点明时间是秋天傍晚,交代地点是空寂的山林,还描绘了明月朗照,清泉漫流,使人仿佛看到弯月透过松枝洒向大地的清光,仿佛听到泉水在石上流过的潺潺声,俨然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附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中国绘画的造型往往通过改变客观事物原有的艺术变形方式,即意象造型,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艺术家感受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内涵。

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写意画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而达到一种主体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漠视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精神。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而达到一种主体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漠视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精神。可以说,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不追寻物象的写实关系,而是确立了“墨线”——这一古老又纯朴的“意象”符号,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形成中国画与西洋画从形式到本质的区别。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中国画受特定思维影响所造就的“写意”式造型表现,正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写意画在长期发展中,造成了主客观结合的独特方式,在再现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结合中,主观世界的表现成了主导方面,画家是用“写意”主导“传神”的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要点是不走极端,既抽象又具象,“似”是像对象,是重客观,“不似”是像主观感受,也更重视主观,既不与照相机争功,又不是绝对不似,总之是重在主观表现。石涛说过“画者从于心者也”。画家虽然要以客观世界为依据,但不是被动地模拟对象,画中的客观对象已经经过了画家心灵的陶融,注入了自己的感受,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有所不同。

三、培养学生的“写意”造型观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而是形象的概括性和类型性;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在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时,注重含蓄,强调的是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可以说,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中国画教学以引导学生的“意象”思维及“写意”造型为主,并不是不学技法、脱离技法,而是依此指导技法的正确运用。因此,在中国画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驭技法,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得以正确贯彻。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地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第五篇:中国画教学反思

中国画教学反思

来到新学校后得知中国画是本校的艺术教育特殊,对领导的抉择很是佩服,因为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传承与发展中国画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中国画我自己在小学时也接触过中国画,可能那时不懂,所以没有太多的感触。现在不但自己画,还要教学生画,才发现中国画教学是一个如此磨人的工作。每节课前我都会认真的进行示范练习,让自己将中国画的技法熟记于心后,再在课上进行熟练的示范,很多学生看到我的示范都表现出很佩服的语气,这样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计划中九月份我们重点学习水仙花的表现方法,第一节课我首先对室内卫生进行了要求,对学生个人卫生进行了要求,然后针对国画课中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要求,让学生牢记于心。在之后新内容的讲解示范过程中就轻松了很多,在示范水仙花的叶子表现方法时,我不但在实物投影下进行了全体的释放讲解,然后又在每组分别进行了示范,但是有些学生在执笔与运笔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我想经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在美术的技法上会有所提高的,我想经过这样的教学我的中国画绘画水平也会有所提升的。

下载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画教学反思

    中国画教学反思12篇 中国画教学反思1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水墨画也有了一席之地,从三年级开始就有了水墨画基础教学,而且新课标也明确提出:“美术课程要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

    中国画教学反思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本课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段及审美创作理念有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的中国画实践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

    初中部中国画教学

    新苑中学部中国画社团活动方案 文波 活动目的: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以书法的写法和画法溶为一体,以中国的诗魂炼就画意,以至......

    中国画教学反思

    中国画教学反思 中国画教学反思1 国画课一直的我不敢尝试的,因为我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国画一般都是临摹一些画,然后教师一笔学生一笔,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在听了几节小......

    关于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思考论文

    【摘要】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是一种文化学习,我们可以从国画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和政治等信......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7.《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

    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篇一:像山那样思考_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主要就是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