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感怀的散文(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0:3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日感怀的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日感怀的散文》。

第一篇:春日感怀的散文

这个春天,我哪里也没去过,成天呆在家里,除了看看书,喝喝茶,便是去小院里走走。

由于初春的一场疾病,使我整天整天地咳嗽得厉害,饱受了病痛的折磨,神情也有些愰惚起来,我甚至感到自己大限已至,身心疲惫。我内心隐隐地感到遗憾:我错过了初春最美好的时节。我的身体状况正告诉我说:“你已经不是一个青年了,你得承受心理和生理的折磨。”

我躺在病床上,默默地看着那挂钩上的点滴,一滴一滴地流入我的身体内,我那时莫名地感到一种恐惧,我对妻子说:“我们大多数的人,垂暮之时,都是滴着这个东西离开人世的——那冰冷的躯体里,除了凝固的血液,一定或多或少还有这些液体,它们是生命的侵略者,我不需要点滴的!”妻子说我想得太多,无事总爱胡思乱想。

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在医院输水,我坚持着,希望自己能快点好起来。

直到有一天,我正在病床上打着点滴,窗外一阵清脆的呢喃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努力地直了直身子,向窗外望去,一对南回的燕儿,黑灰色的身子,泥黄的腹部,一身油亮的羽毛,正停留在窗外的电线上。两个小家伙有一双明亮的小眼睛,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它们时而用喙梳理着翅子下面的绒毛,时而把头靠向对方,“叽叽”地轻声交流着什么,显得十分地亲密和友好。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倾听它们的交谈。我想它们定是一对热恋的情侣,从北向南归的路途上相识,经历过千山万水的飞行,终于相濡成伴。也许它们是一对兄妹,去年在这里出生,春天里便随同父母从北方归来,正在寻找往日的家园。我被它们温馨的场面感染着,似乎身体的病痛也好了许多,第二日,我就再没去医院打过点滴了。

我的思绪一时被放飞了起来。我年年春天都享受着大自然花草树木给予的美好,从我记事以来。我虽一年一年地步入不惑,而大自然的景色,却是每年春天如期而至的。

在那些美好的春天里,我曾带着孩子拾过草地上的桃花,嗅着那馥郁的味道教孩子读过“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也曾在微风中穿过布满樱花的小径,任一片片粉红的花儿飘落在我的肩头与发间,我对孩子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我曾在春天背着鱼具,踏过开满油菜的田野山沟,走向那河清水,我偶遇了一条美丽的鲤鱼,红尾巴,光滑的身体……

而这个春天里,我想也如往昔一样美好,只是可惜,我不能去田野山岗感受它的一切。

昨夜无眠,我倾听着那一场春雨轻敲着我的窗沿——淅淅沥沥又滴滴答答。偶尔还有春雷的轰鸣,声声地呼唤着大地一切沉睡的生命。

白日里,我坐在书房的飘窗台前,沐浴着春天美好的阳光,那阳光透过窗玻璃,把温情暖暖地送到我的身边,我一下子感受到了无比的舒服与温暖。

我家窗外正对面是小区的洋楼,历经年月,那房屋的墙体已经斑驳得厉害,失去了昔日的光景。只有那洋楼院里种的几株玉兰,正盛开着洁白的花朵,远远望去,犹如一团团待融化的雪花,点缀在绿叶树枝之间。我对玉兰花并没有特别的好感,只是觉得那花儿的名字——白玉之兰,似乎是在冰雪的世界里,有一股幽幽的香气正从雪地里渗透了出来,白雪含香,是多么唯美与浪漫呢。

小院里那株靠窗的樱树,已经开过了初春以来的芬芳,它们伸长的枝叶向四面八方蔓延着,甚至伸向我的窗台,如果没有窗玻璃的阻隔,我想它们一定会与我共享一间书房的。它们舒展着黄绿的嫩叶,在阳光下,那些嫩叶闪动着亮眼的光芒。

有些叶子上还残留着昨夜留下的雨水,悬在叶尖上,摇摇欲坠般。一阵微风过去,它们便迅速地脱离了叶子,消失在干涸的土壤里。那嫩叶在微风中,舞动着优美的身姿,把藏匿在叶片下形似豌豆大小的青果给露了出来。

啊!春风不曾偏爱过任何一种生命,花儿何曾辜负过春风?只要花儿开过,便会有丰硕的成果!

我终于变得清醒了起来。春天来了,纵然我是一朵平庸的花儿,但春风依然故我,我便无所顾忌地绽放。美丽的春天,靠那些鲜艳的花儿撑着,也要那些平庸的花朵衬托。


第二篇:重阳节感怀散文

重阳节感怀散文五篇

【篇一】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

九是最大的数字,被视为尊贵的象征。九与久同音,有天长地久之意。九九重阳的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政府将其定为敬老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这一天为老年节。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现实需要。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最后必然要步入老年,完成生命的过程,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中国已然进入了老年社会,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

小时候背着书包上学,老师教导说要尊敬师长,尤其是要尊敬老人。于是,我们见了老人行礼,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看到老人过马路主动上去搀扶……

参加工作以后,我们这些新徒工对老师傅都很尊重。老师傅对我们也关爱有加,手把手地教技术,像父母对子女一样嘘寒问暖。那时候,风华正茂的我们面对年过半百的师傅,望着他们佝偻的身影和饱

经风霜的面庞,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根本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会变老。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看到童年的伙伴们一个个白发苍苍,父母相继辞世,子孙长大成人,方才意识到了人生的真谛。

想当年二老健在的时候,自己忙于工作和家务,除了每月送去有限一点孝敬钱外,几乎很少有空再去看望。逢年过节带着孩子大人回去一趟,买些糕点水果,还要蹭一顿饭。我们在家里逗留的那点工夫,还没有母亲准备饭菜的时间长。

父亲去世晚于母亲两年。为怕老人感到孤独,我打算把他接来同住。可父亲却说,他一个人生活挺自在,让我别惦记,等他需要的时候自然会找我。万万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夺去了他的生命。

日月穿梭,转眼十五年过去。眼下各方面条件都好了,我手里不缺钱,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可老人们偏偏又都不在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想想就让人心里难受,真有点欲哭无泪。

逝者如斯夫!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拼搏奋斗,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不息。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话,老年人已经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老龄化将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个阶段的重要社会问题。

而今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以为,自己应当调整好心态,既不能悲天悯人,又不能自暴自弃。优越的社会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了如此有利的环境条件,即使不能老有所为,也不应该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担。一个人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别人。你要善待子女,善待家人,善待一切人;同时还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要给大家添麻烦。

古语说得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篇二】

九九重阳节,看着窗外,天有些阴,我的心情不好,往事闸门忽然从脑海决提涌出,我禁不住感怀泪流满面。

这些天,不知为什么,精神恍惚,想起十年以前的事。特别是想念,我故去亲人的那些事,活着时的酸甜苦辣咸,亲情的缘分无以替代。人生如看了一场戏,情节悲欢离合,命运变化多端,日子在情愁中消磨挣扎。

想起自己想念的人,帮着自己渡难关的人,总有无处诉说的隐情。能伸出手拉你一把,那是亲情中的贵人,拉不了你,却用泪水洗面的牵挂,那是亲情中的至亲。父母离婚,缺少爱的孩子,是可悲的孩子。我熬到大,结婚成家,我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继母,一个是婆母,还有一个是生母。按说离开生母在继母手下,养育之恩应大于生育之恩,可事实上有后娘就有后爹,当他们有了孩子,视前窩孩子眼中钉,虐

待无以承受。

我的生母,在婚前她是家境比较好过的人,爷爷在世定的娃娃亲。爷爷因病去世在南朝鲜,奶奶和三个孩子,孤儿寡母无人帮衬,贫穷的日子可想而知。后来父母牵强结了婚,父亲又参加了八路军,但父亲脾气暴躁,可能与生活压力有关,常常打骂母亲。再后来他们以性格不合离婚,村政府把我判给了父亲,把弟弟判给了母亲。我被父亲带到了大连投奔大姑家,弟弟则被母亲带到姥姥家,此后十几年不相见。

在我懂事以后,有回我同大姑走亲戚,那个院子里都是家乡人,有个姨偷偷告诉我“你走了,你妈天天哭,想你。”又说“老家有讲究,离婚的女人,不能住娘家过年。你妈改嫁了。”辛酸,或许每个活着的人都有过,可辛酸和辛酸不一样,程度不一样,厚重不一样,情节不一样。有点欣慰的是,母亲改嫁他村的人,也是个老八路回乡的,家境虽贫寒,但为人老实性格平和。

母亲那么些年呆在农村,和我接触时间有限,我能感悟到,骨血的亲就是不一样。都说“能跟要饭的娘,不跟做官的爹”这话千真万确,是实践总结出来的现实。曾经我的生活很困难,对母亲的帮助不大,如今生活好过了,母亲不在了。有时我去桑拿洗浴,偶尔让人搓搓背,每当这时我会想到我的母亲,她这一生没人给她搓过背。有时女儿给我过生日,我会想到我的父母,他们是勤劳而不幸的人。

上辈恩恩怨怨的亲人基本不在了,泪水挽不回曾经的岁月,也挽不回曾经没说透的话。婚姻,本是陌生人牵手组成的亲情;同船渡,本是百年的修行才扬帆起航;性格不合,拜拜还在各有各的不幸家庭继续上映。重阳节,是关爱老人的节,是晚辈对长辈感恩的节。重阳节,也是怀旧想念故人的节,更是家和万事兴儿孙同喜同乐的节。

家乡的外甥,和我很亲,因我老做故人亲情的梦,便对他说“亲情的想念,有时看看星光。”外甥立马回复我“大姨你和俺姨夫有时间了回来玩!家里什么都方便!”心有灵犀,外甥知道我想家想亲人。家是有母亲的地方,母亲不在了,骨肉连着的筋断了。我告诉外甥“今天是重阳节,我老的有点迷路,在梦中寻找亲情,有点在乎。”

我上一辈的亲人,还有一个小姑,挺好的,我常去看她。走了的人,我不烧香烧纸不搞空气污染,祭奠只送一盆鲜花。活着的人,多去看望温暖着活的心灵;故去的人,只有怀念回忆往事慰籍自己空虚的心灵。如今,我也老了,老的就如当年我还没过世的母亲。且先不说小辈对长辈的孝和敬,也不说亲情间的忠和义,在我的心里,孩子过好了,自然就有了平和顺畅。

亲情之间,不如意之事常有,无需要求太高,彼此只要心里有点在乎的意思就好。

【篇三】

今天九月初七,过两天才是重阳。我都等不到那天,想写点东西。

印象中,一直觉得重阳是一个很庄重严肃的节日,从它的名字就能感受一二。金庸小说里有个王重阳,道教一代宗师,全真七子的师傅,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暂不论武功修为如何,光名号听着就足够响亮气派,感觉后来的革命先驱孙中山都有效仿的嫌疑。不管如何,行走江湖,又想成就一番事业,有个好名字是很重要的。刚好区县直属单位一领导的名字也叫重阳,只是不姓王,每次见到他,总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重阳的来历跟除夕类似,免不了一个怪兽扰民,然后先祖想尽办法最终予以击败的套路,只是刚好大结局发生在九月初九这一天,而且再强大的怪兽总有软肋和命门所在,就跟端午节蛇怕雄黄一样,那只怪兽刚好怕的是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于是它俩又顺理成章的成了重阳节的信物。

重阳节定在九月初九,可能还是有正儿八经的深刻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9”向来也是备受推崇。经商的喜欢“8”,做官的喜欢“9”,“9”在阿拉伯数字中为最大,意为尊贵和长久,你要稍加留意领导干部的手机号码,大多是喜欢“9”胜过“8”,九五至尊就是这么来的。据说重阳节的雏形也恰好在红墙高堂,最早可以推到汉代。传说在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后来才传入民间,流传至今。五个“9”是皇帝,两个“9”挨着在一年之中也只有一次,自然贵不可言,刚好与中国民间以老为尊,祈求长寿的风俗文化不谋而合。由此重阳节的核心要义应该在于“敬老”。

时下的重阳佳节,显然大都已经迷失了它的本意。这样的情形,又何止重阳一个。不能动辄说是一种悲哀和后退,任何事物的存在,更多还要看到其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的一面,不可随便同日而语,更无须深究效仿。同样是度重阳,古代的登高、插茱萸和饮菊花酒,更多是一种仪式,既跟当时封建社会注重尊卑等级和思想文化相对单一有关,也不无娱乐方式不多的因素,所以才倍加珍视。放在现在,国人越来越不重视仪式感,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重阳、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落个有名无实和徒有虚名,实属再自然不过。

重阳跟其他传统节日相比,不算特别惹人注目而富有纪念价值,一来,不像清明、端午那样有利用价值,给你半天假期,或者高速免费。二则,不像七夕、中秋那样有商业价值,所以被我们现代人演绎运用得其实并不多。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说,好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总是需要一种形式和契机的。单纯靠代代相传和口授文载,与时代飞速发展变革相比,与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相比,力量无疑有些苍白薄弱。好比纪念春节、元宵和中秋这样的主流节日,好不好看是其次,每年央视都还有一台联欢晚会,而对于重阳这样的非嫡系物种,总觉得做得还是少了或弱了一些。

好在,还有古人的诗词名句来加以弥补,这也是我们现在传承重阳的为数不多的载体和引子。首当其冲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得小学老师上到这一课的时候,并没有跟我们强调这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似乎再次证明,跟骆宾王七岁作《咏鹅》和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年少老成、情感丰富是成为文学大家的先决条件。但也不是全部,骆宾王和王勃生卒年相当,身处乱世,国家不幸诗家幸,才有赋到沧桑句便工。等到了王维那个年代,天下已初定,为谋取功名独在异乡,才有那个闲情雅致伤秋感怀。

重阳固然为敬老而立,也大可不必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这可能也跟重阳无关,只是刚好到了深秋季节,落叶凋零,大雁南归,难免有所触动。细想之下,重阳设在九月初九,真正做到人的特质与气候变化相吻合,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效果。人上了点年纪,历经岁月沉淀和世事沧桑,基本都能够淡然看待万物消长和季节更迭,所以在那片金黄的落叶之上,走过半生的老两口携手同行,哪怕只是模糊背影,你感受到是生命之美和时间之美。

去年的重阳,我在办公室值夜班,有诗为证:

秋来朝露为霜,人去相思成愁。为赋新词上高楼,却把风景看透。

东篱菊花依旧,不见南山五柳。只等重阳酒入喉,哪管蟹肥人瘦。

今年的重阳,我多半还是在办公室,但不会再度过一个失眠的夜晚。因为,我又老了一岁,经历了一年,至少要对得起重阳这个节日,心事重重过后,还是要尽量阳刚一点。

【篇四】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已经被商业化,失去了文化底蕴。往年的重阳,都没有放假,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这个节日去登高应节,去缅怀故人。所以,渐渐地,重阳节演变成了老人节。我们90后也已经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同样由于工作的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明年的重阳,又将会怎么样呢?如果有空,就回家看看吧,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赏菊。让父亲的牵挂,母亲的期盼,落在你的心上,因为和家人的时光就是最美好的时光。

【篇五】

时至深秋,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对于重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为人们所传颂。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地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便时时怀念故乡的人,特别是遇到佳节良辰,思念便会更加地让人难以承受。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的情形,而唯独少了自己在其中,当然诗中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当时学这首诗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并不能理解诗人当时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觉得诗写得很美。

其实“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儿时过重阳,印象中也有这样的活动。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外婆总是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为一家人蒸重阳糕。外婆曾说吃了重阳糕,一切都会顺心顺意。重阳糕自然要配菊花酒,外婆的菊花酒做得也是格外的香甜可口,以至于喝了总想再喝。

吃过重阳糕喝过重阳酒,有着阳光的午后,外婆总是会带着我一起外出走走,特别是离家不远的小山坡,那是我们时常去的地方。外婆说秋天来了,温度也非常的适宜外出走走,于是我们一老一小,便走向了那条小路。路边开着不知名的花,我在前,外婆在后,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山中央。在山上我会采摘许多花朵拿给外婆,而外婆则会在山上挖一些花儿回来自己摘种起来。虽然说是过重阳节,倒不如说是外婆带着我秋游。趁着这美好的季节,去看大自然的好山好水好风景。

当时重阳只是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并没有和现在的重阳敬老联系在一起。大约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再后来每到重阳的时候,我总是会给外婆买些礼物,拿着礼物的外婆很是开心,笑着说我懂事了。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此时的外婆,再也不像我小的时候那样,带着我外出爬山了,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家里等着我为她过这样的一个节日。时光如流水,此时想想,竟让我是那般地怀念曾经的一切,怀念故乡的那个小山坡,怀念外婆的重阳糕和重阳酒。

第三篇:春日感怀的短篇诗歌

当春天来临,世界慢慢地变得清新,温柔的阳光轻抚大地,满山的树木斑斑疏影。

我沿着春日温柔的风儿,漫步于轻轻浅浅的丹江溪畔。

梦里的小城春光四射,顿生思绪万千,可不知怎的?

都化作了一声莫名其妙的叹息。

时过境迁,美丽的花儿,依旧倾城,华满人间。

苦命的人儿,依旧迷茫,落魄红尘。

时光轮回,岁月无痕,即使有心,也难觅归程。

红颜咫尺,望而却情。

趁着暖日,趁着清风,愿一切黑暗随风而去,愿一腔愁绪了却无痕。

归还你我,全新的一春!

第四篇:散文:春日垂杨

散文:春日垂杨

第十四小学 刘彩军

垂柳一直很受文人墨客青睐,特别是四月垂杨,像披着长发的翩翩少女,婀娜多姿,美丽动人。其实,中国历来有才子佳人之说,也不怪文人墨客喜欢。

杨柳,一般指垂柳,因枝叶翠绿,树影婆娑,很得诗人的青睐,并由此幻化出无限的意境。不过,“杨柳”并不是杨、柳的并称,而是“柳”姓杨。关于杨柳的由来,这里面真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

冯梦龙的《古今潭概》中就有记载:相传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竣工后,在民间征选十五六岁的少女五百人,泛舟河上,让少女和羊一起用彩绳牵船。正值盛夏,炀帝的幸臣虞世基献策,在汴梁河段的两岸堤上栽柳树,一来护堤,二来歇凉,三则牵船的羊有树叶吃。炀帝很高兴,给民间下诏书,每棵树可卖一匹细绸子。百姓们争着献柳,炀帝带头,亲栽一棵,群臣随之,百姓响应,很快栽定。栽定后,炀帝亲笔赐垂柳姓“杨”。呵呵,可能这就是“杨柳”的来历吧?隋炀帝乘龙舟观景,有“羊”和“柳”相伴,自然乐此不疲,怪不得人间还有“寻花问柳”一词,我想大概也源自隋唐吧!

柳,既然有了姓,而这个姓,声韵又好听,所以,把“柳”叫做“杨柳”也就不奇怪了。有时还直接把“柳”叫做“杨”,把“垂柳”叫做“垂杨”,这也就无可厚非了。既然柳树不仅有曼妙的身段,而且还掺杂着风流皇帝的故事,招人喜欢,也更无可厚非了。有诗为证,“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以此观之,柳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柳树很容易存活,在南方几乎到处都是,特别是有水的地方,一旦没有柳条相依,就感觉却少了什么。北方也不少见,就算没有,随手截取一截柳枝,找到有充足水分,有阳光和泥土的地方,一插,便活了!而且会越活越矫健美丽。

我们克拉玛依的公园,小区里,垂柳也很常见。而春天的垂柳,应该是最美丽的。

春日垂杨,像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温柔而娇美,轻松而写意。春天的杨柳,像极了抹了淡妆的女孩,就着春风,微微长上几粒碧玉般的嫩叶,超凡脱俗,又不锋芒毕露,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惬意之极。“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四明狂客的诗,足以让我们享受到这种美。

柳树有美人的姿态,更有女人的脾性。春末夏至,垂柳已是翠色欲滴了,仿佛一个花枝招展的少女,逐渐成为身段丰腴,情窦已开,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夏日垂杨,“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此时的柳树似乎不如春天的潇洒,反是充满了多愁善感,也给诗人们平添了无尽的愁与怨。或许是柳叶的增多,蛛网相结,让柳树纤细的身段平添了枝节。也或许是美人的姿态、才情招来无尽的追求之后,换来了难以抉择的痛苦。更或许是经历了一场春雨与柳絮的邂逅,从而陷入深深地颦蹙,也难说。总之,夏日的垂杨,多了两盏愁绪,少了三分清纯。

柳三变姓柳,也喜欢借柳抒发自己的风流才情。《雨霖铃》中确有好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道出了与恋人惜别时,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场景。熟悉的杨柳岸边,垂柳依旧轻扬,却即将物是人非。昨夕的柔情似水,只剩晓风残月,换来满怀轻叹。是啊,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怕也只能与这晚风中的垂柳倾诉。品读时,我担心这是夏日的柳,要不然怎会引来诗人如此苦痛。

情有多长,柳枝来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主要把“柳”视为友情或思乡的象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折柳一枝送与君,长路从此孤漫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思乡之切,也在这柳词中响起。这些耳熟能详的优美句子,常常让我们我们听到离别思乡之痛。看来美女终究是非多,就算柳树喊冤,也无人能解了。

其实,不管柳树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是增添了愁绪,都是次要的。因为,柳树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她婀娜的身段,也不在于她清逸的情怀,而在于她的动作——垂柳,低垂是她最永恒的动作,也是他最可贵的举止。

读了《白杨礼赞》,对高原的士兵,我们赞叹不已。“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叶也是片片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挺直。”人们对轻松也是赞赏有加。“要引凤凰来,先载梧桐树”……梅树,李树,枣树等等,这些树都有可贵的精神值得人类去学习。我就想,难道柳树就只是一个柔弱小女子,难道柳树就只是一个哭哭啼啼的怨妇?

不是的,柳树才是真正的伟丈夫——能屈能伸,从不忘本。

但凡我们赞美的树,它们一贯的动作大多都是向上。因为向上好啊,积极进取,攀登高峰,实现目标,大展宏图。只要向上,古木可以长到参天,红杏也可以长到出墙。

但是在公园里,有些树,茎还在使劲的往上爬,但却忘了下面的根本——根早已露出来,裸露在炎炎的阳光下。这些树都是靠最底层的泥土养活的,它靠最下面的根,吸收养料,不断向上,终于攀到高处,最终却对下面不予理睬,这是怎样的一种向上呢?自己翅膀硬了,只管风光的在高高在上,享福作乐,却忘了回顾一眼处于泥土中的根本。上面依旧风光,下面的根却残破可怜,不堪重负。有许多树,花开得貌似欣欣向荣,在阳光中翩翩起舞,但它的根却即将腐烂,真是可怜,可悲,可恶。

这些都不是伟丈夫,至少算不得树中的真汉子!

那是不是说杨柳就不向上长了呢?不是的,只要有泥土,有一点点水分和阳光滋养,杨柳就毫不挑三拣四的成长起来,而且长得很快,也很高。为什么要长得很快?长的快了,下垂的越快啊。像懂事的小孩子一样,心里着急父母操劳过度,要赶快长大,弯下腰来搀扶父母,孝敬父母啊。像一心为民的官员,虽然身居高位,眼光却始终向着底层,他要为民请命啊!杨柳是懂事的,越长的高,越垂的低,永远那么谦虚,那么执着。所有的柳条都是商量好的,没有那一条自私的往上长,条条反哺着地上的根本。杨柳不论多高多大,都平易近人。有时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韬光养晦,滋养一方;有时又像一群小孩子,围绕着母亲做游戏。时而依偎,时而躲闪;时而低声呢喃,时而互诉衷情,让人见了也觉得舒畅。

难道杨柳还不够伟岸吗?正是有了这种下垂的动作,杨柳的根才永远扎的那么深;正是有了杨柳这种下垂的动作,下面的根本也不愿意看着在上面的枝条枯萎啊,它要不断汲取养料,让柳树长得更高、更繁盛。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对于那些一味求高,却忘了自己所倚仗的的根,只顾不择手段拼命向上的树木,也确实算不上高明。

人也是这样的。

只是说句心里话,倒希望你我之间,社会之中,多有些像垂杨一样的伟丈夫。因为,垂杨绿了,春日也就来了!

——记于2013年春?克拉玛依

第五篇:清明节优秀感怀散文

清明节优秀感怀散文6篇

【篇一】

“杏花艳蕊落泥尘,绕篱彩蝶急回身。黄英花菜争妍色,姹紫嫣红总是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桐花开放,天清地明,在仲春与暮春交替之际,又一年的清明节伴着浓浓春的气息莅临人间。

清明既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它也一直为历代治国者所高度重视。从唐代开始,朝廷就有清明放假的规定,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不等的假期。宋代是人们生活日趋都市化,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方便人们能更好地在清明节踏青、扫墓,特规定太学可以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民间习俗,现在,清明节也被政府确定为我国的国假日。

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民间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后又被历代沿袭成为习惯。古人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春光美景,还附有戴柳、射柳,并进行打秋千、放风筝等文娱活动,以此来增添生活的情趣;祭祀和扫墓原本属于清明前寒食节的活动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悼念亡臣介子推,因寒食与清明两节前后相接,后来逐步演变成为一个节日,踏青和扫墓这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也就慢慢被人们融合为一体了。

千百年来,当清明节来临时,人们或伴着明媚春光举家出游,或与三两个好友结伴同行,置身于山野郊外,品笼罩大地的浓浓绿意,赏吐艳百花的各式姿态,听鸟儿在林间婉转鸣唱,让春色和春意涤荡身心,尽享清明踏青之乐。“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也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带来的独特意趣,桃红柳绿的清明时节,自是户外踏青活动的难得良机。

每逢清明,身居海外和异乡的游子们,或风尘仆仆前往大西北黄土高原,拜谒有中华人文始祖象征的黄帝陵,寻根溯源,表达对先祖的真挚崇敬之情,感受中华悠久绵长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凝聚力在此时此刻又得以提升;或带着淡淡的乡愁、寻着熟悉的乡音回归桑梓,与族人和亲朋祭拜祖上、为逝去的先人扫墓,追思感怀,寻本溯源,追念先人功德,遥想他们创业的艰难,深感如今我辈守成的责任,这个节日又体现出了国人重视孝道、缅怀、感恩和不忘根本的道德意识,在感恩情怀中追求生与死的精神沟通、人与人的和谐,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支柱,也是清明节一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清明是凸显国人人伦情怀的节日,也是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重温传承多年的家训、家风,家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亲朋彼此的感情纽带更加牢固,这样的祭祀和扫墓活动,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它的形式本身,已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容和情感内涵。

我国的传统节日,绝大部分都是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节日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春秋时期,曾随公子重耳流亡并且割肉救主的介子推,功成不受赏,宁可被烈火烧死在绵山,也矢志不移。他不求任何报答,只希望自己的主子日后能成为一位清明的国君。犹如端午节推重屈原一样,清明节也应大张旗鼓地推重介子推。如果把屈原定格为“高洁人格和爱国精神”,那么,介子推可定格为“不受富贵志在清明”。政治清明,不仅是古人的宿愿,而且是当代人的诉求,这也应当是清明文化的另一重要内涵吧。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这是古书《淮南子》里的一句话,风雅的古人,从风里都可闻出乐声来。古往今来,每逢清明时,总会引得众多文人雅士艺术灵感大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逢国势没落时期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是以清明为题材众多诗篇中令人印象最深、也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佳作之一,诗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特定环境中,出门在外行旅之人的思绪和愿望,全篇不事雕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花正红,树正绿,最美人间四月天!来自民间并深得皇帝徽宗赏识的北宋画家张择端,也是在清明时节,用他手中精巧绝伦的画笔,绘成了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称的国画长卷“清明上河图”,这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的现实主义杰作,以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寻常百姓过清明时的热闹场景,画中的百态人物,有骑马或坐轿去郊外柳林中扫墓的,有在肩负漕运使命的汴河两岸游走或在河桥上俯身向下看热闹的,王朝发达的经济文化及繁华都市生活的不同侧面,都被画家淋漓尽致的渲染开来。

“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清明时节,提示人们停下行色匆匆的脚步,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清明节没有元宵节的喧闹,也没有端午节的红火,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从清明节这本“书”中用心领悟生命的意蕴和真谛。不忘往者,激励生者,培养来者,自己纪念先人,同时也希望后人纪念自己。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久存,精神生命无限却可以久传,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能够流芳千古永存不朽?这种意念也就会激励自己,提高生命价值,尽量延伸精神生命。

依着时令变化,清明前后天高云淡、惠风和畅、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播下希望的好时节,民间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仔”,植树造林又荫及子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还被赋予了播下希望和为后人谋福祉的另一层含义。

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的立家立国之本,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之一,而节日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悟清明,从传统的节日文化中为家庭兴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汲取精神养分和力量,让千万个家庭之树永远枝繁叶茂,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巍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蒙蒙细雨随着微微地寒风顽皮地从天空中滑了下来。

清明的雨,是那么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有时密密的斜织着,像一块无色的丝布;有时直往下掉,像一个个无色透明的降落伞快速地降落。

清明的雨,是那么柔和,它像一眼静静流淌的清泉,轻轻地滋润着大地。它又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温和地抚摸着树叶、小草和花朵,所谓是“润物细无声’’

清明的雨,是那么快乐,它像一个个舞女,穿着透明的纱裙,旋转着,跳着轻盈的舞蹈。又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雨中蹦呀,跳呀,同时变成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不一会儿,街道上水淋淋的,好像一条条闪闪发光的缎子。

清明的雨,是那么顽皮,一会儿跳到屋顶上,腾起朵朵银花;一会儿蹦到路边的积水里,溅起一个个小水泡;一会儿又落在树叶上,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珍珠。

清明的雨,如同一位弹琴高手,拨弄着春天的弦,奏出了春天的欢乐,带给大地一片生机。

【篇三】

春雨霏霏,岁岁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缅怀亲人、踏青郊游等习俗。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而慎终追远也是清明节延续千年的内涵,或缅怀先烈或传承家风,或凝聚亲情,在习俗中感悟清明文化的灵魂,追远思今,传承弘扬。

作为清明节的“规定动作”,祭扫祖墓、追思先人的民间习俗由来已久。后人通过对先人墓地的清扫、添土、拜祭、献花,既表达对逝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更祈求先人降吉祥于子孙,庇佑后代事业有成、身康体健,同时也让先人的墓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虽然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时清明节基本内容,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名族的清明节也各有特色:壮族对扫墓祭祖非常看重,都是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香纸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风,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藁,洗净切细后,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叫做“清明粑”。

有的人表示:清明节似乎已经简单地等同于“烧纸钱、放鞭炮”的仪式,让昔日充满文化气息的节日多了些烟火味。焚烧纸品、燃放炮竹表达哀思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有环境保护和公众安全。每逢清明节,人们总要去扫墓,祭奠家中逝去的亲人。各地因为扫墓引发森林大火的事件也不在少数。因此,我们既要保留一些传统的祭祀习俗,更要选择一些文明环保的祭祀仪式,比如用鲜花、植树等方式,这都能够寄托对亡者的哀思。这种方式既庄重节俭又文明环保,对逝者也是最好的安慰和纪念。让我们一起倡导文明新风,文明祭祀,科学祭祀,环保祭祀,节俭祭祀;让我们一起弘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威”其实,不管清明节的形式如何衍化,无论社会文明如何变迁,这种内在文化底蕴中的感情追忆始终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清明之际,用心去感受清明节背后的文化韵味,勾连起现世与往世的情感对话。

【篇四】

又到一年清明,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先人。

随着年岁渐长,我们需要追忆的人越来越多:从小时候,懵懵懂懂中,只需要到苏州去扫爷爷的墓;到现在,爷爷、奶奶双双躺在地下,外公也过世了,我爸爸还要到锦溪去扫他的外公、外婆的墓,他的小舅母的墓;结婚以来,我先生的小姨、舅舅、大姨、大姑妈也相继离世了,再加上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浩浩荡荡的先人的队伍呵!老一辈人一个个如瓜熟蒂落般凋零在岁月的缝隙中,虽万般伤感,却也无奈。

我家的整个扫墓过程从清明前一周,到清明后一周,间杂错开,陆续不断。

这些先人,有的是和我有血缘亲情的,我们在一起生活,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丝万缕,别看我当时只是个孩子,可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锐的。在敏感的孩子的心头,印下了一个家族不同人不同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还有些先人,我从未见过,只停留在长辈的讲述中。当然,长辈的讲述也都是删繁就简,有所选择的。故事中的祖先大部分都勤劳朴实,在艰苦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尽量把日子过好,尽人子、人女、人父、人母的绵薄力量,虽普通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后代:光明磊落、正直勇敢、克己忍让、勤劳节俭,在祖先千丝万缕的故事中,有相互帮衬、有扶持救济、也有感恩戴德、尊重念怀……我认为,这就是清明节的意义了: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感恩祖先,并且把先人好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仪式传承下来。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随着年岁渐长,我也开始考虑生死、考虑人生价值、考虑以何种方式告慰先人。

祖母在时,我知道她的愿望是子女平安、和睦,如果孩子们能掌握更多本领,做大点事业,更有出息当然更好。

有时候,老人听到外面世界的新鲜事,也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常常遭到子女的嘲讽。其实,现在想来,完全可以好声好气地说。这个风流激荡的时代,确实有很多可能,也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五年前,我上《少年王冕》公开课,反复揣摩教材,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动容。说是王冕十七八岁,经济独立了以后,“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真正的孝顺,不一定是豪车豪宅、华服美食,有时候相互理解、和颜悦色说话、端一碗煮得烂烂的家常小菜、生病时悉心搀扶长辈医院就医、春天的时候陪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也就可以了。用心岂在奢华!

做长辈的要能理解,这就是孝顺、是情感,切莫攀比:做子女的大部分是普通人,来于普通,归于普通,并没有能力做多大“光宗耀祖”的事。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参与祖国的建设,教导好子女,尽好自己的责任,对国家、对单位、对家庭有担当、有贡献,平常做的点点滴滴就是告慰祖先。先人在心头,时时感怀,适当传承,先人当欣慰,又何须大张旗鼓搞纪念活动?更何况,今年清明风大,我们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也要考虑消防的压力,多为公共安全分担、多为他人的平安考虑:鲜花一束、清酒一杯、水果若干,心存感恩,即可。

以为祖先能收到金山、银山、豪宅、手机的孝心真该移风易俗了!

我有一次在《新民晚报》的公众号上,看到老一辈越剧艺术家范瑞娟离世,生前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她走的时候像一片落叶归根,更像梁山伯化蝶西飞。只有一群粉丝守候在华东医院门口送她上路。如此情谊,让人感佩!

仙魂一缕离尘去,当带笑颜无悔恩。

大师平静而淡然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和她热爱的舞台,这是她选择的人生舞台上最好的谢幕方式。人固有一死,像落叶一样离去,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一天。但是,能不能做到落叶般宁静和优雅,又是另一回事;若是,还能做到如王阳明所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憾!”,觉悟又该更高——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我们的一生都不虚度,每天都朝着心中的理想努力,进一步,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精进自己的技艺,真到了生命终止的一天,可以无悔带笑,坦诚无憾。

做晚辈的,也要多换位思考,和颜悦色劝勉,多把新时代的新思想与老人沟通,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在平时。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该怎么祭奠先人,其实还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让我们还是不要打扰他们,心中默默惦念、感恩,就好了。

【篇五】

当鹏哥告诉我他舅舅还是走了,且在这清明之际,一时间我竟无语凝噎,这时节祭祖扫墓,纸钱飘飞,本就最是伤神,看着鹏哥黯然的样子,又踌躇的样子,深沉如夜的叹息,我不知道怎么着手,写下劝慰的药方,词穷到有点手足无措,果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能坐在他身边,口不出声,默默陪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哀伤的味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正可谓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尚且不知道他舅舅在弥留之际,是不舍,是伤心,是遗憾,是欣慰,我想大抵都有吧,终究每个人都会有走上这条路,阴阳界限,如此清晰可辨,这是自然法则,不可违不可逆,有始有终,故而圆满。

依稀记得就在前几日,鹏哥给我说起他舅舅可能有点坚持不下去了,我还用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一句话安慰他,所谓父母子女一场,终须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只是我没想到的是最后在一起的日子竟然如此短暂,今年的清明节,难得的艳阳高照,不似以往那样阴雨连绵,乍晴还阴,纵然美景美色,杨柳依依,但还是透露着一丝伤感,春花再好,也是黯然失色,桃李再艳,也会触景潸然,忧伤迭起,悲悲戚戚,思念在心底蔓延,不思量,自难忘。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每每清明,思念成殇,想起十三年前的那个夏天,凄怆覆盖了我的天空,多少次在无望中抬头,看见的都是无星无月的漆黑,爷爷走的让我猝不及防,唯独没能见我一面,乃至今我心中仍有不甘,这么多年过去,依然能想起当时跪在爷爷灵柩前的那种哭天抢地,歇斯底里,只知道,那一别,只能梦中相见,只知道,爷爷走了,永远永远…

童年的时光因为有爷爷,打小教我做人的道理,教我识字看书,我比同龄孩子出色一点,邻居街坊都说我爷爷把我教的真好,那时的我是何等的幸运,如果时光倒流,我还能承欢爷爷膝下,那该有多幸福,每次回家,看到墙上爷爷永远笑意盈盈却一点一点泛黄的照片,看着我却永远也不会说一句话,眼角惹满尘埃,也许爷爷在那边过的很好,春花烂漫,鱼儿能飞上苍穹,也许在彼岸早已遗忘了红尘纷扰,回返本真,种下再世的缘,惟愿来世的爷爷长安常安。

都说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却也给我们当头一棒,就在前两天凉山火灾,三十位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他们守护的那片森林,铺天盖地的消息令无数华夏人民为之惋惜落泪,无法想象当时的他们被无情的大火覆盖,内心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绝望,魂断异乡,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回忆煽动悲伤,时光见证苍凉,伏愿英雄,一路走好!

时光婉转,逝者如斯夫,大多时间一点也不仁慈,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人而停留,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尚在,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缅怀已故亲,恩情永不忘,仰望高远蔚蓝的天空,心怀感恩,思念化作春风雨,捎给已逝的亲人,双手合拢,祝愿他们永远身体常健,幸福安康。

人生无常,众生有情,良辰美景尚未赏透,我们怎么敢离去?

【篇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着杏花村。

天阴沉沉的,淅淅沥沥的小雨,如丝如缕路飘落在大地上,织起一张无涯的绿茸茸的大地上,织起一张无涯的绿茸茸的大地毯,整个大地一片绿意,坟墓四周一片幽静,两旁的松柏展着绿色的枝叶,贪婪的吮吸春天的雨露,守卫在这坟墓前,这里虽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处处春意盎然,可我们却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只是默默地站在姥爷的坟墓前,哀思。

爸爸妈妈和几个亲戚摆好蜡烛,香台,以及等祭祀用的点心、水果,爸爸还把鞭炮、烟花放在墓旁,妈妈也默默地把一包包用黄袋子装好的纸钱点燃,刹那间熊熊烈火燃起,我轻轻地上前抚摸着姥爷的墓碑,想起以前姥爷那粗糙的大手为我盛饭盛汤;慈祥的眼睛关注着我每一天的成长,心里像倒翻了五味瓶似的,阵阵酸痛,眼泪在眼眶里滚动着热热的泪珠,最终泣不成声,任由泪水尽情的流淌下来!

我在心里默默地对姥爷说:”姥爷,安息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完成您对我的期望,报效祖国。”

下载春日感怀的散文(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日感怀的散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怀端午散文[共5篇]

    粽子的香味氤氲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绿绿的粽叶里包着白白的糯米,里面还有花生核桃枣子甚至腊肉之类的食品,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妻子买下一大串带回家,我们一家三口就完全进入了节......

    家乡感怀

    家乡感怀 漠阳碧水绕群山,秋尽春城雁未还。纵目苍茫千里外,追思坎坷卅年间。山前斋舍骨犹劲,道畔捻花鬓已斑。盛日搁书聊纵酒,飞蛾伴我醉朱颜。注:漠阳即漠阳江,春城—阳春县城飞......

    延安感怀(★)

    延安感怀 延安,革命的圣地!曾是多少热血青年向往的神圣地方,也是我心中魂牵梦绕的地方。多年来,说到延安,脑海中涌现的是那巍巍的宝塔山,滚滚的延河水,莽莽的高土高坡,错落别致的窑......

    母亲节感怀

    母亲节感怀母爱,人世间最无私的爱;母爱,人世间最仁慈的爱;母爱,人世间最宽容的爱;母爱,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在母爱面前我们是那么的渺小,我们对母亲的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当我出生的时候......

    五一感怀

    五一感怀 ——高智文 天暖花开,草长莺飞, 五一劳动节迈着轻捷步伐走来,学校内外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菜农们在忙着耕种,工友们又在填砖加瓦,学校领导们筹划着新校区的绿色工程,园......

    毕业感怀

    毕业感怀 看着这个盖着鲜红印章的证书,我心中并不全是预期的激动和欢喜,还有一丝丝苦涩,有一种说不清理还乱的思绪。 校车缓缓驶离校园,突然间心中充满了惆怅。直至今日,我发现这......

    重阳节感怀

    重阳节感怀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时光如白驹过隙.去年重阳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又重阳了!啊,岁月老人的脚步迈得如此之快,让我猝不及防地一下子踏进了老年人的行列.我是老年人......

    五四青年节感怀

    五四青年节感怀 儿时,对“六一”情有独钟,五月底学校便开始张贴着各种条幅“欢度六一儿童节”...文艺节目更是层出不穷;这一天中,无论哪一堂课,哪一个老师,总会笑眯眯的对我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