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须让一步与人行美文
今年十一,在黄山,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我和儿子及同行的司机从天都峰向玉屏楼游行去。
行过一处几十米的缓坡,忽然前方出现了一条陡峭的人工栈道,及至我们爬上栈道时,前面遭遇一位挑山工。他挑一担米面青菜,脚步沉稳,缓慢,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登。我们被阻在后面不能快行,我跟在所有人的身后,实在按捺不住,我就冲着挑山工的背影大声地喊:“师傅,让一下行吗?”挑山工嘴里答应着,但并未回头,而是立在原地,用肩膀一点点将扁担摆成和栈道平行的方向,我知道这是让道的姿势。儿子乘势侧身从挑山工身边超越过去,接着司机也过去了。
当我接近挑山工正要超越时,不想,险情发生了:挑山工犯了一个判断错误,突然把扁担横了过来——他竟然没料到要越位的是三个人,因为他那时低着头,并没有看我们一眼。而他的扁担正向我的头横扫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千钧一发,我“啊!”的一声尖叫,本能地抬手推开扁担,我抢身蹿了过去!当我做完这个“特技动作”后,想回头怒斥挑山工的刹那间,可怜的挑山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我那一推,连挑子带人在栈道上重重摇闪了几步,有几次另一只脚已经离开了石阶,差一点掉下了深谷,好容易才稳了下来,幸亏这个挑山工一身好功夫,换了我早成崖下之鬼了。
抢过栈道的我,当场惊得失了三魂丢了两魄。逃过一劫的挑山工半天才缓过神来,对着我骂了一句,尽管当着司机面让我很难堪,但我并没有生气,我能理解他的愤怒——是我让他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
之后不久,我和家人有幸去了寒山寺,我和父母一行人沿着狭长的走廊向钟楼趱行,忽然,迎面走来一位身着鹅黄袈裟的老僧。我走在队伍的最前端,当行至距老僧有三步远的时候,本来我已经做好了与老僧交错的准备,不想这时老僧却突然停立下来,竖掌靠胸,身子侧向石阶,目光垂地,嘴里徐徐念道:“施主,请……”老僧做出一副相让的姿势。见此情状,我的心底深处突然被狠狠地撞了一下,无暇多想,赶紧穿越过去。待我们穿过狭窄处蓦然回首时,再看老僧已转正了身子,淡定从容向前走他的路了。一时间,我怔在老僧的背影里,脑海里的屏幕上倏然浮现出那一幕可怕的情景来……
今天老僧的让道,无形之中又给我的心底造成了一次不小的冲击,我为什么不能主动地为他人让道,而非要抢先一步呢?
凝神静思,那天的黄山抢道如果不是自己当时心浮气躁,可以说根本就不会发生那样的险情。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时也像是过栈道,有的时候,过道处就是那么狭窄,如果我们都能如老僧那般豁达相让,大家依次渐进兴许彼此都从容得多。再说了,又有多少大事情一定要争个我先你后呢?记得有一句话:“行至狭窄处,须让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须让三分他人享。”
第二篇:一步与半步美文
说来不可思议,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就蕴含在人们的一个普通动作里。这就是行走,即日常所说的走路。
男男女女,从小到大,从生到死,走了一辈子,除了开始那一步,每跨出一步,前进的只能是半步,无一例外。迈出右腿,必须依靠左腿支撑全身;迈出左腿,则必须依靠右腿保持平衡。每前进一步,一定要将半步留在后面,仿佛不这样,就不能获得半步前进的“势”。
而尊严、严谨、性灵、信仰、理想、情操,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要素,都蕴藏在一步与半步、半取半舍里。
迈一步,进半步,留半步,就因为除了目标、手段、速度,人还要考虑到人应该拥有的尊严。有尊严的举止,有尊严的谈吐,有尊严的风度,有尊严的生活,都是人与人交往的信用券或者通行证,都是能否被这个整体接受、信赖的桥梁或平台……德,是社会人共同制订并遵守的契约,它负载着人的尊严。要不,古人怎么说“厚德载物”?而且不是一点点,要求的是“厚德”。如果不考虑人应有的尊严,只盯住目标而不择手段,就会出现信任背离现象,这叫德不配位。
迈一步,进半步,留半步,就因为除了目标、手段、速度,人还拥有人特有的智慧和严谨的思维。而这些智慧、严谨的思维,都是建立在对自身的把握之上的。把握自身,才能把握世界,主宰世界,运筹、协调万物,所以它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这一顺应自然、主宰世界平衡的三大哲学命题之一。迈一步,进半步,留半步,正是人类掌握自我、控制自我艺术的真实写照,是人类生存、发展哲学的最简朴、最形象化的诠释:善于掌控自身,不能说什么都能获得,但能够使拥有的不会失去。
我们不能因为迈一步只能前进半步而气馁,而推卸责任,为惰性开后门。你可以将幅度迈得大一些,再大一些,让前进的半步扩展到最大限度;你可以迈得快一些,再快一些,将双腿转换频率提到最高档,最大限度地加快前进半步的节奏;也可以让步子迈得稳一些,再稳一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有个词叫“起跑线”,眼下,不少人正为这条起跑线上的输赢而烦恼,被牵着鼻子走,这都是因为没有把一步与半步的哲理悟透。生而为人,只要把迈一步只能进半步而必须留半步的道理悟透,将进半步留半步的技巧运用、发挥到极致,也就把握了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起跑线,在你双腿迈动的那一刻,公平公正的上帝就给你划定了,只是你能否发现、领悟与接受而已。
第三篇:退后一步是向前美文
你注意没有,船舶前行,双桨却往后划动。看船夫点篙,或者双手顺着竹竿一节一节地后移,或者身体抵着竹竿在船边一步一步地往后走。
箭拉得越往后,射出的距离越远。一支蜡烛亭亭地立着,一豆光亮却使它不断地消减自己。虔诚的佛教徒进佛寺进香,离开时总是弯腰后退,以示他的恭敬。后退的美丽和美丽的后退时常相伴着人们,启人哲思。
你注意过人生的第一步是如何走的吗?孩子在八九个月开始学爬的时候,动手动脚,手脚并用,目的是想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但整个肌肉运动结果都是使他向后倒退。“退步原来是向前”,此禅语对人之初迈出的第一步作了最好的注脚。
“向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是人生……”这是一首流行歌曲《伤心太平洋》中的歌词。任贤齐在歌中唱的好像是爱情,但我听起来却觉得是在唱人生。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是能够懂得回头的道理却显得更为重要。
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大家只知道向前行走,而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其实,人生有两个方向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一个是回头的世界。如果你能够同时把握这两个世界,人生便更能臻于完美。
某家来了客人,父亲便叫儿子上街准备菜肴以供食用。儿子出去许久未归,父亲按捺不住,就亲自前往街头探个究竟。出乎意料的是儿子与一人面对面站在桥中间,眼睛互瞪,双手叉腰,谁也不肯退让。父亲目睹此景,叫儿子先回,自己竟接替儿子与那人继续对峙。
如此不肯退让一步,结局不得而知。如果事事能忍让三分,能够转念“你有理,我有过失”,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加完美了。若如此,世界一定更为宽广,待人处世也更加圆融无碍了。
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粉身碎骨。”所以,低头的人生,转身的人生,回头的人生,退让的人生,都蕴含着无限微妙的道理。“退后一步是人生”,有时“退步”(退让)的真正目的是向前,而世间确有不少人不懂得“退一步”的哲理。
在分秒必争、名利挂帅的时代,常有人把谦卑看作消极,退让当成胆怯;即使有修养的民众,也只是把谦卑与退让当成一种品德修养来看待。然而禅师的千古名句“低头便见水中天”、“退步原来是向前”透露出的却是谦卑能更高、退让能更远的宏观智能。
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若能开阔心胸,谦让容忍,退后一步,将使紧张关系转为和睦。尤其与邻人相处,更应相忍为和,相互扶持,共同建立温馨安详的居住环境。毕竟远亲不如近邻。故待人能谦退礼让,定能赢得彼此的尊重。因此,退让或为人设身处地,常使人生道路变得海阔天空。能够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向前才至尊至贵。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这里的“退步原来是向前”正是一种阴柔、内敛而又洞达、通透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存和处世的智慧。
第四篇:一步与一生
一步与一生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至今我国还未在考试上改革。我们也只好无奈地听从他们。考试意味着什么?谁愿意考试?
桌上堆着一本本关于测验的书,灯日日夜夜地陪伴着它的主人,笔在纸上动个不停。做个学生好苦啊!每天睡得很晚,一天两个黑眼圈,反倒成绩赶不上,身体就累了。父母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有个好成绩,希望着他有个好老师,好学校,往后能有个好工作。当父母的谁不希望孩子学习好?
时间在闹钟秒钟悄悄走过,时间在汽车喇叭声中飞过,时间在街道歌声中逝去。仿佛一眨眼就到了中考场中。中考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一生。是工作?还是学习?如果笔尖还停留在半空中,那么就会被父母骂一顿,就会对不起自己。如果奋笔疾书,父母就会看到希望,我们就会自信的面对未来。一笔决定一生,一步决定一生。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
我们曾经珍惜过时间认真读书,认真复习过吗?我曾经有过。但它已经过去了我现在还能坚持到底吗?为什么自己有想过要赶上来却心有余力不足呢?没动力?没压力?难道只有到了火烧媒介的时候才知后悔莫及,连伸手可得的都得不到?我曾向母亲倾诉过这种问题,她语重心长的对我说:现在做的事千万不让自己后悔!我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自从初二年级时我的信心就溜走了。我明白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可是我每次都做了让自己都后悔的事。而小学同学进步了不少。
考试只是一种测验我们学习效果的形式,我们应认真对待它,不应把它当儿戏。中考成绩决定一生。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它。只要我们珍惜时间,那时的我们就不会后悔。加油!
益阳市一中高一:617300203
第五篇:古龙的争与让美文
有一次,古龙和金庸与日本的出版商谈论新书出版事宜。古龙发现对方在客气的外表下总透着一股傲慢,尤其瞧不起中国当代文学。
酒过三巡,对方的酒兴渐渐高涨起来,不停地催服务生上清酒。古龙和金庸两人都有些不胜酒力,开始推辞起来。不料,对方忽然露出了鄙夷的神色:“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嘛!”
金庸紧张地看着血气方刚的古龙。让他没想到的是,古龙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走出房间取来三个脸盆摆在大家面前,然后在盆里倒满清酒,说:“来,用这个,干!”
说着,古龙端起盆,仰头猛灌起来,日本出版商看得傻了眼。
古龙喝到一半,对方忙跑过来拉住他,说:“古先生,我佩服你!不要再喝了!”
事后,日本出版商再也没有过傲慢的表现。
金庸问酒醒后的古龙:“真的能喝得下那么多酒吗?”
古龙一笑道:“当然喝不了,但这个时候事关民族的荣誉,喝不下也要喝。”
随着古龙名气的与日俱增,他的小说越来越受欢迎。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开始效仿他,甚至有人开始冒充古龙写小说。
当朋友拿着盗版书找到古龙时,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却没有生气,反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朋友按捺不住了,问他为什么不追究。
古龙微笑着说:“这本小说,我一看风格就知道是谁写的。我也非常反感这些抄袭、模仿、盗用笔名的龌龊行为。可我知道这个作者,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不过是以此来糊口罢了。如果我去举报他,那他全家人都可能饿肚子。得饶人处且饶人。”朋友听完他的话,唏嘘不已。古龙最后也真的没有再追究这件事情。
古龙的争,不是莽夫之争,而是血性之争;古龙的让,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心怀博爱,让人佩服。
人生一世,如苍鹰翱翔,血性与宽容,就是苍鹰的两只翅膀——不争,不足以立世;不让,不足以成功。懂得争与让的真谛,才让古龙一生翱翔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