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再往前一步是上善美文
一位年过花甲的母亲,经常到古刹的简朴的招待所里小住,坐禅或者帮忙,一心向善。女儿前去看望母亲,停留一日,目睹了她是怎样在点滴小事上做到了上善。
凌晨五点多,大家开始吃早饭。虽然已经交过食宿费,母亲仍然坚持自己刷碗,还找机会替别人刷碗、烫碗。母亲说这是“顺手的事儿,到了这儿,要跟自己家一样”。
女儿帮母亲收拾房间时,看到用过的一管胶水和一支水笔,准备扔掉。母亲阻止说,这些东西是她走到隧道外很远才买回来的,留下来,就免得下一拨人用时又跑那么远去购买,更不能浪费东西。可是当女儿放好时,她又担心服务员打扫房间时当成垃圾扔掉,立刻跑到楼下,交给总台,再三叮嘱。
这位母亲不仅在古刹是这样,以往在家也是不厌其烦地“多走一步”。一株滴水观音,新生出很多叶子,叶子挤着墙壁折弯下来。她看到后,定会在第一时间冒着闪腰的危险,努力挪开花盆,让叶子舒展起来。家里谁将一件衣服以领子朝下的姿势挂着,她也会过去重新挂好。连一双鞋子,她也不允许东一只西一只,或者一只扣在另一只上面,否则,她会为鞋子感到不舒服而睡不好。家人带她去吃火锅,她提前告诉服务员,不要那种竹签穿起来的基围虾。人们吃荤时,“杀生是难免的,但要痛快点儿。”她说。
这位母亲爱孩子完全出自“我自己的需要”,不感到辛苦,也不唠叨他们以后报答自己。她待朋友们好,“只是因为他们人好”,从未想过对方有无用处。哪怕自己拮据,她也常常捐款给陌生人,“这样我心里好受些”。曾经,她捐款给寺庙,别人含蓄地告诫她,现在连寺庙也商业化了。她则说,师傅们也要生存。她将善良进行到底的底气是:“哪来那么多坏人?我要是怕失去,防人家,别人也防我。”
对比母亲,这个女儿不由感慨万分:如果助人之举太麻烦,自己可能只做到第一步,不愿花费精力去做第二步,或者根本想不到还有下面的步骤。而这一步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善和上善的差别正在这里,在善的基础上多走一步便是上善。上善若水,因为温柔至极的水绝不犹豫最后一步,更不保留最后一步,哪怕只剩下最后一滴,它也要留下自己爱和慈悲的履痕,行之最后,行之更远,行之上善。
第二篇:善是融化的雪美文摘抄
这个社会应该有善的滋润。我把善比作融化的雪。雪融化成水,渗透到土壤之中,就看不见了,对大地是一种滋润。
但儒家将善道德化了,就很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伪善。而道家对伪善批评是很严厉的。道家也讲善,但道家的善让人有一种亲切感。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是对善最亲切的解释。为善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名声,只是因为热爱善,就自然而然去做,这样为善,自然就不会堕入伪善。殊不知,很多人为善,生怕别人不知道,那就很容易堕入伪善。因为功利心太重了之后,好的东西也会变质变味。所以我读胡质的传记,当魏武帝问他的儿子胡威:“你和你父亲都以清廉闻名,但哪个更清廉?”胡威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我父亲清廉,唯恐被人知道;我清廉,唯恐别人不知。以此推导,我远远比不上我的父亲清廉。”我很欣赏胡威的直,毫不矫饰,我更欣赏胡质的淳朴。胡质是从骨子里热爱清廉,不是摆出来让人看的,更不是为了仕途。一个求善的人,能有胡质的那份淳朴那份自然就很了不得了。
当善润物细无声的时候,才是真正地渗透了人心。看不到善的时候,恰恰是善开始起作用的时候。很可惜,有人天天口头上高喊要行善,就是不见行动。而一些人即使行了点滴之善,又唯恐大家不知,于是夸夸其谈。在一个时代里,当善成为一种标签,当善停留在口头上,当善成为一些人求名的工具,这善就成了塑料花,美则美矣,却没有香味。
“为善无近名”,多么淳朴、自然、低调、实在。善不是高头讲章,善不是巧言令色,善就是善,实实在在。把这些实实在在做好了,就是大善。我觉得特蕾莎修女说得真好:“一生之中,你可能做不了什么伟大的事情,但你可以用伟大的爱做一些小事。”特蕾莎修女不过是给那些绝症患者、乞丐一口饭吃,给一个屋檐歇息,为他们尽量减轻病痛和临死的恐惧,让病人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她没想到去获诺贝尔和平奖,虽然后来她真的获得了。特蕾莎修女的善,像甘冽的雪水滋润着苦难的灵魂。
善也许默默无语,却能心心相通。善一旦走向张扬,一旦变得华美,善就开始变质,滑向伪善,甚至滑向恶。善与恶,本来就是近邻。当刘备在临终时告诫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时候,我想在他的内心,善不是一场华丽的表演,只为博得掌声和鲜花。善是一场无声的雪,融化了,就能滋润大地,润泽人心。
今天的社会,人们之所以听到善就会掉过头去,我想根本的原因,一是将善变成一种抽象的道德教化,一是将善变成一场华丽的演出。而真正的善是阳光下融化的雪,是无声浸入大地也浸入人心的沉默,是一个渐次消隐的过程。善的这个过程,与儒这个字的本意很相像。儒者,濡也。濡就是浸润,就是用一套成熟的礼仪对人心的一种渗透,让人变得文雅,变得举止得体,变得平和稳重。而善同儒一样,是一种无声的浸润,大音希声,大爱无形。
我无意批评央视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真正的感动,是过程中的感动,不是事后的追忆。当一个小小的善举,在领受者的内心,引发对崇高的向往,那么,善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无论事后给多少荣誉,都显得多余。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不仅是救人一命,那更是在被救者的内心播下一颗善的种子。善播种善,于是善到处开花结果。
最高的善,从来不张扬,它只是一场融化的雪,无声浸润人的内心,并在人与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没有善这股融化的雪水浸润心灵,每个人都是孤岛,每个人的心都干枯着,寸草不生。
第三篇:以善唤醒善美文
在一个村子附近的公路上,常有载满物资的货车经过。
贫穷的村民打起了公路的主意。
他们把公路刨得坑坑洼洼,过往货车必然减缓速度,他们便趁机哄抢车上的货物。
一天,有辆载满袋装淀粉的货车途经这条公路,村民们又一次将淀粉哄抢一空。
货车司机没有迅速报案,而是紧跟在抢他淀粉的村民后面进了村。
他请求村民们还他淀粉,村民们非但不还,还叫他快滚,否则就乱棍打死他。
司机说:“你们不还我淀粉也行,但你们千万不能吃它。”村民们说,抢来的东西我们想吃就吃,想卖就卖,关你屁事。
有个村民甚至当着他的面,扯开一袋淀粉的缝线,抓起一把淀粉就要往嘴里塞。司机吓坏了,大声制止:“不能吃,这是工业用的淀粉,有剧毒!”那个村民愣住了,硬生生把手收回,他半信半疑地牵来一只狗。狗尝过淀粉后,立即倒地而死。
村民们都震惊了,他们震惊的不是狗的死亡,而是司机那颗善良的心。
村民们惭愧地把抢来的淀粉一袋不少地送回了司机的车上。
从此,再也没有一个村民当车匪路霸,这条公路又恢复了以往的安宁
第四篇:善泳者美文
他十岁那年,家中为了“究竟要不要他去学游泳”发生争论。他父亲相信“艺多不压身”,游泳也是一门技术;他母亲却说“善泳者死于水”,人学会了游泳就欺侮水,玩弄水,轻看了水,遭水的报复。
双方都有格言做后盾。
十八岁,他变成了游泳比赛的选手。二十一岁,大水泛滥,冲垮了家,他全家躲在屋顶上,眼见尸体漂过去,家居漂过来。也看见在水中挣扎的人,近在咫尺,露出祈求的眼神。屋顶上的人只有他能游泳,他义不容辞地跳下去,拨开水中飘浮的杂物,一夜之间救出十八个亲邻。
后来,也许是他太累了,也许是他真的轻侮了水,他跳下去没能再游回来。
水退以后,那一带的年轻人兴起一阵学习游泳的热潮。他们说,不错,“善泳者死于水”,可是——那是在救活十八个人之后。
第五篇:因快乐而行善是上善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选调生考试的考核阶段,考生们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热点问题,学会根据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并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考生们顺利备考,现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申论热点并进行解析,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谢海琴是陕西省榆林市一家制衣公司的总经理。她巾帼不让须眉,凭借不服输的创业、敬业精神,秉承“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人生信条,赢得了员工和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有4000余名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群众、残疾人、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她的帮扶关爱,截止目前已向社会慈善捐款、公益资助、帮扶弱势群体达210多万元,荣获首届“榆林好人”——爱心企业家称号。2014年10月,谢海琴荣登“中国好人榜”。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人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强调的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依此出发,累计向社会慈善捐款、公益资助、帮扶弱势群体达210多万元的“好老板”谢海琴,不仅不是庸庸碌碌之徒,更是一个值得广泛学习的榜样。这是因为,一个企业家除了为公司赚钱,为社会创造财富之外,另一个社会责任就是要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做一个被人尊敬的企业家,例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好老板”谢海琴无疑用行动体现了新一代中国企业家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的思想境界和高洁情操。
在我看来,谢海琴的爱心源泉来自两点,一是感恩,二是快乐。先说感恩。数十年起早贪黑、艰苦创业,谢海琴勤俭积累,一步一步由服装店小老板发展成为民营企业家。在手头逐渐宽裕后,谢海琴将帮扶贫困群众视为自己的责任。“多亏了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的支持。我要做的,就是更多的回馈社会。”很明显,这个责任并非她的个人义务,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利欲的美德——感恩。感恩是社会互助的具体体现,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并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如果人们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也就不可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社会,进而很难想象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总有一大批“谢海琴”,这些人“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社会”,践行并发展着弥足珍贵的公民互助理念。
值得指出的是,有关行善的动机,一直就是个敏感话题。如果说“感恩”只是一个行善者体现美好品德的必选动作,那么“快乐”无疑是个人思想境界的升华。因为当一个人将行善视为一种乐趣时,他的思想境界已然超越交换互助层面——更为单纯的“因为快乐而行善,因行善而快乐”,自然更为纯粹地体现出了品德之高尚。“做企业赚钱,让人有成就感,做公益事业帮助别人,让人有快乐感!”由此可见,行善已经成为常怀感恩之心的谢海琴的一种道德本能——任何人,都本能地需要快乐;从谢海琴身上我们看到,快乐不仅是行善的结果,也可以是行善的动因。这恰恰是人们所崇尚的做慈善的最高境界,甚至可以说是现代慈善事业的真谛所在:做善事,无需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只要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就行,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事情呢? 说到底,之所以大力褒扬谢海琴的“快乐行善”,是因为它提醒我们,行善绝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哪怕一个人再贫乏,但只要你能够从帮助他人中获取快乐,抑或因为追求快乐而帮助他人,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令人崇敬的好人。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12月22日媒体报道了湖南一女子从年轻时开始做善事,至今已热心公益34年。听此,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位女子是富二代,或是有钱的企业家。恰恰相反,她实际上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直到现在,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和丈夫一起一年的拼搏也只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但她每年都会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近万元,用来助人行善。她孜孜行善的理由十分简单:帮助他人就快乐。
总之,快乐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快乐于施与的人。谢海琴的快乐行善再次证明了莎士比亚这句格言的真理。我想,只要真正理顺和把握行善与快乐的关系,任何人都是好人,也都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