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语文高三质检答案
2017-2018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质量分析
备课组成员:蔡佳境、许韵恬、冯成、王芹、卓朝红
5、第五小题考的是人物形象,本次学生们基本明白了答题模式,懂得先写性格,再配以相应的解析,除了“深谋远虑”这个方面比较少人答到之外,“宽宏大量”和“正直无私”这两点学生都基本能答到。此外,还有比较好的答案,如“有责任感”,“一心为民”“沉着冷静”等也是可以得分的。未分点的有扣分。建议:继续强调分点答题。表述完整。
6、本道题出现一些文理科差异,比较多的文科班学生懂得从不同角度入手来答题,例如“效果上”“情节上”“人物上”“主旨上”,有这样的表述会比较规范,相对来说,理科班的答题条理比较混乱,观点杂糅,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分点答题。有一部分学生整题只答了一点。有部分学生能写出“断桥”的“双关”含义,值得表扬。
建议:强调答题格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继续强调分点答题。教会学生看分值答题,根据6分的分值判断至少三个得分点,以避免整道题只答一个点的情况。
9、本题是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的难度适中,难度值0.6。从答题情况来说,学生的答题状况良好,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学生对题目的赋分判断失误,本题答案4点4分,而一部分学生误认为2点4分,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就可以了。
13、翻译:
(1)这道题的答题情况很不理想,基本上得分为0,从采分点上来看,“趣”“虞”“自树”三个字的难度并不高,而答题情况的不理想,主要是来源文本的难度,以及学生没有养成根据上下文推断句意的习惯,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点。
(2)这道题难度比较低,学生答题情况很不错,主要问题在于粗心,将常见的文言知识不能运用的考试中去。
15、诗歌鉴赏:
本次诗歌选择陆游的诗歌,学生对陆游比较熟悉,故而对诗歌的理解大致正确,得分率比较理想。存在问题为:
1、没有分点作答意识,只围绕一点展开去写。
2、答案毫无条理,没有按照四联的顺序逐句分析下来;
3、没有结合诗句来分析,略过分析过程直接得出观点。
反思:需再次强调答题的规范性,强化分点答题模式,增强踩分意识,强调表达的条理性,增强审题意识,训练分析题的答题模式。
16、默写:
存在问题:错字比较多的是“阑”“驾”“匏”“樽”,第2题写错句子的很多,1、3相对得分率较高,但部分学生还存在对句子的记忆不够准确的现象,出现词序颠倒,同音字误用等问题。
反思:第二轮默写复习要注重句子、词语的准确性,力求背诵、书写准确。同时要加强对句意的理解,以免在规定的情景中填错句子。20、句子补写:因为题干没有那么明晰的线索,所以这次补写的2、3小题得分率偏低。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在上下文中的隐含信息查找相关的线索,确定应答的内容,再学会组织。
21、逻辑题:题干解读难度不大,大多数学生能够把握得较好,得满分的不少。仍然有个别同学把几乎把原句抄一遍而忽视客观的说法得了0分。
从2017年来看,考查的是推理。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是:第一,明确题目涉及哪些推理;第二,用题干所给的前提(许多时候需要揭示隐含的前提)组成推理形式;第三,根据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22、作文:
得分率较低,平均分约为43.4,年段最高55分,个别同学无法完篇。大部分同学能就事论事,写议论文,基本符合高考写作要求。
主要存在问题:论证平面化,没有必要的概念界定,没有对话意识,不够深刻,不能包容异见,合理质疑;没有升华论证,现实意义单薄,不够丰富。观点肤浅,缺乏逻辑,条理混乱,更谈不上审辨式思维。大多数学生不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不住矛盾对立的关键点,分不清“形式感”(仪式感,源自内心的认同、尊重、敬畏)与“形式主义”(只重表面,无实在内容)的区别,纯粹为反对而反对,一味地批判“形式感”,缺乏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眼光,不懂得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教学建议:
1、务必加强“任务型”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结构等的指导。
2、强调限时当堂作文训练,保证能拿及格分,不让作文拖自己后腿。
3、强调书写工整和卷面美观。
4、优生作文升格,争取更多同学作文能上50分。【优卷】
形式乃手段,回归阅读方为核心
高三10班 黄凌钰
“读书形式感”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仪式感”的又一次应用。对于这次新的尝试,我个人十分认同。不仅因为“形式感”作为一种强烈心理暗示是一种有力手段,更是由于通过这种方式,看到以书店老板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呼吁大众回归阅读本质的渴求。
首先,以形式感作为培养习惯的强力引发剂这一点,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形式感是一种通过反复在特定情景下重复某种“预备行为”,并使行为与愉悦、兴奋等情绪进行关联的“绑定式心理暗示”。正如书店刻意营造宜人的环境,就是要将“愉悦”与读书行为相绑定,以达到有效普及长期读书习惯的效果。
当然,普及阅读只是“形式感”的目的之一。但是,这个形式对“慢节奏”“深思考”的要求,正是体现了其希望大众回归阅读的良苦用心。在日越快节奏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下,物资需求得到大大满足,但同时,文化饥乏和审美滞停等等精神层面的问题暴露出来。综艺娱乐最大化的时代,“读书”反而被视作一种“苦修行”,成为一种高不可攀的习惯,更不论有多少人能“静,慢,沉”的阅读。这种对阅读本质的模糊和漠视一旦成为社会常态,后果将不堪设想。
总体上看,“形式感”仅是回归阅读的第一步。要想树立爱读书的风气,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在人才选拔上重视这种个人素质或许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培养文化自豪感,形成读书的风气,是后续更为广泛有效的计划。
辩证地看待”读书形式感”,不过分依赖,应是群众及书店都该有的态度.“形式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一来受众面积不大,二来因人而异,三来对后期深层次的阅读益处不大,需要大大简化。正因此,我虽认同“”读书形式感”是一种好的尝试,但其形式内容不应死板,大众可以自行尝试或简化其形式过程。在达到习惯养成后,未必需要刻意重复,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我认为“读书形式感”不失为一次好的创新尝试,但应因人而异灵活应用。最重要的是,了解形式乃手段,回归阅读的渴求方为核心,不要流于表面而止于形式。读书:用形式感造一方宁静天地
考生优卷一
傅雷言:“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书店的读书活动,正是创设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进而转入精神活动之中,此乃读书的形式感。
有着如此雅趣的行为,让人感到读书的神圣与读者的虔诚,我赞同这样寻一方净土静静地品书的形式感。
无可否认,许多人会认为过分追求形式显得古板繁琐,无疑是我们在庸人自扰,与当今快速的信息化时代格格不入——读书不过是极普通的小事,何需形式感?然而,读书缺少形式感,只会让人在或懒散或速读中走马观花,恐有违读书需专、博的初衷。
需要说明的是,形式感的需要,外界环境的舒适感自是重要,首先是因人们内心持有的庄重感。所谓形式感,即进行某种形式时产生的感觉,它是庄严、静穆的,亦可与外界静谧舒适的环境相匹配。读书的形式感的存在,代表读者对读书的重视与认真。读书从来就不是随便的事,智慧及知识的力量需要以特定的审慎框架托起方显其厚重与珍贵。
再者,怀有读书的形式感,更体现了对作者、对知识,甚至对智慧本身的敬畏感。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这“圣人之言”亦可指承载先哲智慧的书籍。在汲取知识的同时,羞愧于自己的无知,从而产生对编写著作的先贤大师们的敬意。如此,方能做到谦虚做人,踏实读书。
更重要的是,怀着形式感沉下心来,沉浸于书本,可以更好地拥有一种体验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先哲苦虑精思,将“稍纵即逝,如兔起鹘落”般珍贵而深邃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留待后世以继读探究、突破。怀着形式感读书,可穿越时光之河,与作者作倾心的交流,借圣贤之眼观察大千世界,以臻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其实,又何止读书需要形式感呢?从春节除旧迎新的祭拜,渔夫出海捕捞前的开渔祈祷仪式,再到近年来设的国家公祭日......种种仪式所带来的形式感早已成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静穆的形式感,让人们从喧嚣繁杂的一地鸡毛中走出来,在干净的精神家园中小憩,让人们在压力与焦虑之外,品尝到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潜移默化,由外而内
考生优卷二
当你兰心慧质时,再披上一条端庄素雅的围巾,营造一种庄严的形式感,应该更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吧。如果有一条漂亮的围巾,或许会促发我们去关照我们的心灵。读书形式感的作用,或正在于此。读书的形式感是在为读书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心聚神凝,从而融入书的境界之中。
不可否认,这是个向往实实在在的年代,善良的人们看不惯过分的修饰,看不惯华而不实的东西,人们厌恶繁琐的形式,厌恶不重内涵只看形式的做法,进而厌倦形式感,因为,我们曾深受刻意制造的形式感伤害!
喧嚣的背后是一地鸡毛,秦皇的泰山封禅,形式感十足,可是“受命于天”的形式背后,却是阿房宫下累累白骨;隋炀帝扬州之行,阵势荣光的形式感背后,是老百姓的民不聊生;乾隆多次浩浩荡荡南巡的形式感背后,是清朝由盛而衰的开始,人们厌恶,并没有错!
只是,当我们痛恨形式感,转移到读书的形式时,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此形式感非彼形式感!的确,读书的形式感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心灵宁静之人,又深爱着读书,原野也好,陋室也罢,是否焚香沐浴,并不是重要的,书籍中悠长的韵味,读来自是点滴在心头!况且,书中的深长之味的确不是完全靠形式感就可得来,有时,甚至需要你苦思冥想,方有所得!
读书,读有内涵的书,读有灵魂的书,是需要读者心灵深处与作者的契合,凝神专注,心有灵犀是最为主要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国人读书氛围还不浓厚,时间紧,工作压力大,书籍鱼龙混杂,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低头看手机,却很少看到低头读书的,然而手机的阅读绝大部分是片段的、零碎的,于心灵的滋养恐怕不是最好的,快节奏的时代,需要我们挤出时间来精心阅读,让我们的心灵不会在水泥森林里变得僵化、僵硬。
可是如何才能唤醒人们读书的欲望呢?我想,读书形式感的作用便在于此,在一个宜人的环境里读书,在一种静谧的环境中品读,的确或多或少可以唤回快节奏的人们驻足,愿意去找寻那段失落的诗意,“让心飞一会儿”。或许,在不经意之间,便进入了读书的境界!
形式感的作用在于召唤,虽有噱头之嫌,但其用心良苦,我们不能不察!召唤人们阅读,不管形式感的营造有多不堪,但我们是否扪心自问,我们可以拒绝读书的形式感,但我们真的不需要读书了吗?
读不同的书,不同的读书目的、不同的读书人,并不都需要读书的形式感。这种观点貌似合理,但却混淆了形式与形式感的本质区别。形式重外在,形式感重内在。在这个全民快节奏的生活下,阅读渐行渐远,人们对读书的一种淡漠态度并不鲜见,书店的良苦用心就是在茶香的氤氲中,在深呼吸冥想中唤醒人们内心对久违的阅读的亲近与认同,对书籍的敬畏与尊重,从而使读者找回读书的趣味,获得阅读的真正意义。这不是在追求形式,更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而是在唤醒读者心中的形式感,更确切的说是仪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为书店的初衷点赞!
如果,我们在重视形式的同时更不忽视内容,甚至更重视内容,不走形式主义,不折腾,如果这样,我们反而会更包容形式。形式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内容,社会也会更加和谐。那真是善莫大焉啊!
潜移默化中,读书的形式感,可以帮助引导不爱读书的我们去读书,由外而内,或许我们看到一个好读书的民族出现在东方,那是国之大幸!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反对读书的形式感。
三更有梦书作枕
王清铭(莆田作家)
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天堂有路,也就是静心阅读,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此时即身在天堂;地狱无门,有人自来。拒绝读书,让自己变得如黄庭坚所说的“面目可憎”,或者读书而急功近利,恨不得把字里行间的书香都兑换成金钱的铜臭等等,即为此类。读书人身陷名利之囹圄,大概已经堕入阿鼻地狱。
读书时的浮想联翩,应该以书中的文字为媒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不是某书店读书活动要求参与者的“读后闭着眼睛作冥想状”。这样矫揉造作的姿态,适宜自拍,而不是读书。读书是私人化的事,要耐得住寂寞,如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几个人围在一起读,更适宜作秀,能读进心去的大概不多。读书需要一定的环境,欧阳修的“枕上、马上和厕上”之说,更多是用来砥砺人们要多读书,读书人闻一点怡人的花香也无妨,古人也有焚香读书之习惯,只要你能在书的世界中心花怒放;精致的茶点,可放在读书前或后大快朵颐,否则胃一大心就小了,估计这一来你的舌尖鼻翼只有美食的芬芳,等待饕餮精神食粮的灵魂还处在饥饿状态。
“读书的形式感”,这种说法本身就是装模作样、作秀以博眼球的噱头。读书需要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形式感”,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仪式感,特别是在文化越来越荒漠化的现代。这仪式感首先要唤醒的是人们对书籍和文化的敬畏之心。吾乡莆仙历来有“地瘦栽松柏,家 贫子读书”的传统,乡人把读书当做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重要途径,连乡下妇女都敬惜每一片字纸,我的文盲祖母就曾告诫我说:有字的纸不能随便用来揩屁股。对书籍的敬畏,让读书人孜孜兀兀苦读,莆仙也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再次,这种仪式感应是一种心灵沐浴的方式。余秋雨 说现代人“心底的文化垃圾”太多,现在随便一本书可能都比古人学富五车多,但收获远逊于古人。心灵沐浴,就是要清除心灵的污垢,让灵魂纯净如初。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繁文缛节、灯红酒绿,诸如此类,都应在清除之列。最后,这种仪式感应是心灵宁静的打开方式。这世界越来越喧嚣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林徽因那样在内心“修篱种菊”,但最少要学会闹中取静,打开一扇心门,将尘嚣关在门外。
读书活动举办者应是有文化传播使命感的文化人,仪式感与形式感虽只有一词之别,却暴露了他们对书籍少了敬畏之心的毛病。或许,他们的初衷是唤起人们读书的热情,但这无法掩饰他们文艺营销的马脚。他们宣称这“形式感”能让灵魂离开书籍,到达什么“时间之外的幽静森林”,什么“让灵魂坐在草地上”。我看他们的宣传策划用以瑜伽或王林大师的气功广告更合适,这种矫枉过正、夸大渲染的做法背后离不开一个“利”字。大概只能骗骗一些自诩的“文艺青年”,从他们口袋中淘一点钱,其他的意义寥寥。我顺便送文青们一帖老中药——刘向的名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近来北上广有一个毁誉参半的“地铁丢书”活动,它是《哈利·波特》女主演艾玛参与倡导的伦敦“地铁藏书”活动的山寨版,艾玛在读书方面身体力行,伦敦也掀起了地铁读书热,中国版的“地铁丢书”,一个“丢”字无意中就暴露组织者的浅薄,其结果可想而知。
要真想读书,少耍点形式,多一点心灵投入。先在心里树立一种仪式感,点一瓣心香,这就够了。读书是顺心适性之事,我读书不拘泥于形式,也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余光中先生乱堆放书籍,“书斋”经常闹“书灾”,我学问不及先生十之一二,但也附庸风雅地闹点书灾。夜深了,带一本书上床,这大概就是台湾女作家琦君所说的“三更有梦书作枕”吧。
第二篇:厦门高三语文质检作文
厦门高三语文质检作文范文
发布日期:2014-01-21 17:19:04点击次数:1038次
比较才有鉴别——作文类型卷
保有“古老的敌意”(66分)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然而社会中生活中似乎并不总是这样。我们追求善意,却有城管对乞儿拳打脚踢的暴行;我们提倡热情,却有十几路人自受伤的小悦悦面前走过的冷漠;我们宣传正义,却有媒体谋一己私利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现实中那些存在的现象,许多不合情不合理地让人痛心,而我们心中所认为的合理,又往往与现实中的许多现象背道而驰。这不免令人疑惑,黑格尔的话错了吗?
在我看来,黑格尔的“合理”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合乎道理”,而是说“符合原因”。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都是由某些原因发展而来的结果,而人们活动所产生的原因,也必然会发展为现实中的某些结果。因此,我们要改变现实中不如人意的地方,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应从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处着手解决。许多人批判着现实的功利、虚伪、冷漠、阴暗,却仅仅是口若悬河,无所作为;更有些人,打着“无为”的旗号,本着得过且过的精神,安于现状,不思改变。
正如鲁迅所言;“从来如此,便对么?”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化逐利化似乎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人们一边抱怨,一边心甘情愿地沉沦。熟不知正是人们普遍的无所作为使这种趋势逐渐成为主流。要改变现状,单单抱怨无济于事,我们需要转变那“必然趋势”的观念,学会质疑质问,从而改变现状。
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曾引用过古希腊诗人“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的诗句来表明自己对人与社会的观点。在他的诠释中,狐狸代表逐流,让你合群且衣食无忧;而刺猬则代表一种看似愚笨固执的坚守。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在现实与伟大的作品间,总存在古老的敌意。”刺猬便象征着这样的敌意。
这种“古老的敌意”的消褪成了现实中一切不合理的源头。当今社会中刺猬稀有而狐狸成群,人们失去警惕而盲目顺从,独立的思想与怀疑的态度湮没在功利、现实主义的洪流下。人们不会思考,不会反抗,随波逐流,大众的就是正确的,因此滋生了许多恶果。
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改变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应如黑格尔所言,溯现实之流抵达合理性的源头。我们应保有那看似愚笨固执的“古老的敌意”,保有独立的思想与批判现实的精神,在社会浩浩荡荡的洪流中保持着清醒成为时代精神独立思想的中流砥柱。正如鲁迅所言,对那理所当然理应顺从的东西多一份怀疑与警惕,当每个人都保有一丝古老的敌意,社会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合理与清明。
简评:本文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提出问题时基于材料又能联系现实,凸显矛盾,构成思考的起点。作者在分析说理时首先界定了“合理”的概念内涵,并以此内涵支撑全篇文章的说理。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由浅入深,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直指问题的实质。借“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的诗句阐释矛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推出“古老的敌意”回扣材料。文章逻辑比较清晰,能辩证思考问题。分析有层次,有理据。文章拥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又不囿于琐屑的具象分析,有说理的的高度又不凌虚高蹈陷入术语的漩涡。
剔除存在的不合理(66分)
万千世界,往往无法单一而论。万物似乎都有其两面性,如印度的“双面佛”。由是,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无可否认,一个事物的存在有其因果必然,但由此片面得出“存在即合理”便是正确的吗?
恐怕并非如此。众所周知,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的事物往往迅速消失,“存在”也是瞬息万变的。譬如曾经的封建思想在今日已经难以理解。若认可“存在即合理”,那么无疑将导致评判标准的朝令夕改与价值观的瞬变。更为严重的是,如此观点极易导致相对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对错,只要存在便是合理,如三岛由纪夫所说“一切都在事先被原谅”——沽名钓誉是合理的,社会上存在的出卖良心以求利益也是合理的,为自我实现而祸害众生也是合理的,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有其因果必然的。相对主义将必然导致伦理价值的模糊化与价值观的缺失。
但相对主义是错误的,“存在即合理”也是错误的。千百年前柏拉图已为我们证明了这点。他说,理念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拥有这一理念的事物并不存在。千百年后,索尔仁尼琴又向我们重申了这一点。他说:“我绝不认为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真理、一个对正确与良善的评判标准,它不仅存在,而且不是朝令夕改的。”绝对真理的存在便否认了仅以事物存在与否来判定是否合理的诡辩的价值观。
并且,正因为认识到这点,认识到“存在不等同于正确,只要存在的事物不符合真理与正义,它便是错误的”,鲁迅才对存在着的非正确事物提出了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也正因为如此的质疑,使他觉醒而致力于将存在了千年的封建思想与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麻木与懦弱的人性劣根作纠正。
否认“存在即合理”,进而选择用真理与永恒的善与正义的标准,来将存在的不合理事物剔除,才能逼近真理。米兰昆德拉说:“人类的历史不是循环的圆,而是一条飞速向前的直线。”正是在不断剔除当下存在的非合理事物的过程中,人类得以进步。如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对神权束缚与非理性的剔除,人类价值与理性得以显现。因而,梁文道说:“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是最糟的,由是批驳,由是进步。”因为对存在事物的不断质疑,并在质疑过程中始终以善与正义的价值观与真理贯穿,人类才得以进步。
批驳,并将真理一以贯之,人类才得以逐渐逼近真理,而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便是在对存在的不合理的剔除中体现的。
简评:朴素不求雕饰的文字中,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聪敏的作者以黑格尔所言为思辨对象,以鲁迅之问作思考指引,在两组看似对立的语言材料中找到焦点:正因为“存在并不完全合理”,所以要质疑;更要在质疑后剔除“不合理”,从而走向“合理”。纵深式的论证结构,令写作思路清晰可见:从对材料的简析入题,论题分明。→在具体的分析中由表及里,揭论题之误——“相对主义”的危害性。→先驳后立,引经据典,提出“绝对真理”——永恒的善与正义的价值观。→顺势结论:以“绝对真理”质疑“不合理”,剔除“不合理”。
美中不足的是,部分语言有失精炼。
面对现实,追求合理(56分)
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梁漱溟先生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问题:一是人与物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问题,三是人与社会的问题。近代中国在贫穷中跋涉,尚无暇审视社会。而今,在物化条件已经不是社会问题,和谐关系逐渐树立之时,思考现实乃是社会对人的号召。(语言表述不太精确明白。开头引入段落对后文价值不大。)
黑格尔认为现实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然而,是否现实皆为合理的,值得彼此深思。倘若现实皆为合理,当代人就没有改变现实改善社会的必要。但事实上,表面“合理”的社会正如平静的大海,海里暗藏汹涌。以“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审问,面对现实,追求合理,才是应有之态。(对“从来如此”,上文没有较为充分的铺垫,论点立足比较牵强。对“合理”缺乏厘定。)
赫胥黎曾言:“拥有斗争精神之人,欢迎雷霆与阳光。”斗争的存在性,即昭示了现实的不一
定合理。(开段引用不太恰当,“斗争”与“现实不合理”逻辑不畅。)当神创论的思想塞满了欧洲人的头脑,赫胥黎勇于接纳更为合理的进化论学说,推翻神创论对人欲的禁锢。敢于剖析现实,追求合理,铸就了其享誉后世之名。(对素材的分析——“从来如此”的不合理之处;质疑剖析的价值——符合题意论点,但稍显不够充分。)同样,正是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种种对现实的质问,引领世人以犀利眼光重审现实,拆去包装,窥见其中不合理的点滴真相。今日的繁荣富强下,同样有诸多不正之风,急需你我揭穿。(选材举例得当,却没有针对具体材料详细深入分析来强化观点。)
因而,面对现实,应树立质疑现实的观念。伽利略勇于挑战亚里士多德,为物理史留下珍贵财富;哥白尼不惧教会权势,以身殉道,换来天文学真知。质疑现实,是改变现实,追求合理的起点。只有当我们勇于针砭,不合理的、不为人知的,才能在我们的眼前展现;更合理的,更利于人的美好光明才有实现的可能。
当代人对待现实,有两种态度必须舍弃:逃避和一味指责。前者懦弱,以谎言遮盖现实,自欺欺人,如此举动早已遭人鄙视,无需多言。然后者姿态,实为大众普遍弊病。诚然,人们擦亮双眼,看清现实,早已不同于曾经沾沾自喜、唯我独尊的无知。此种转变已是一种进步,但就此不前,却仍是一种新的退化。指责和谩骂倘若变成一种宣泄,于救世无益,更于自我无用。一味的控诉不合理,却不思考改变的方法,也是对现实的逃避,对责任的推脱。人人都有追求合理的权利,以“舍生取义”之勇,维特根斯坦舞蹈之豪情,黑格尔的精神力,追求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呼应切·格瓦拉对我们的号召: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是的,当“追求合理”成为人人之理想,面对现实,我们便可以看到更美的未来。
简评:文章综合两则材料,提出论点,立意恰当;有较为充分合理针对观点的集中议论,第一部分举例分析“质疑不合理,针砭现实”的意义,第二部分对比分析两种面对现实的态度,进一步强化观点,两部分思路较为清晰。
文章选用的材料与其分析没有紧密勾连;两部分之间缺乏过渡。
细节问题见上文括弧内旁批。
以理性目光审视现实的合理性(56分)
国人总喜欢说:“本来就是这样”“事实就是这样”来反驳批斥他人的建议或观点。(应该自然切近材料“从来如此”。)诚然,“现实”是一个很好的挡箭牌,任何模糊不清或有争议的话题,只要以现实存在为界限,似乎都可以分清对错,但是,难道现实都是合理的吗?抑或者,这只是人们强词夺理的说辞?(应该以稍许精练的语言评价这种托辞的心理或者文化动因,使开头更饱满些,并且自然引出后文观点。)
不可否认,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此处“合理”是什么意思?应予以厘定。)但这并不等价于那少部分的“现实”也是合理的,否则,也不会有几千年来王朝的更替、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正是因为其中有它的不合理性,才会使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学习中对现实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不断改进。所以,现实不一定是合理的,而合理的也非都是现实。(此处因果缺乏思辨和逻辑上的合理支撑。)
从古至今,都有一些不合理的现实存在于生活中。十年文革、食品安全、腐败赌博„„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因子成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导致社会的衰退或停滞不前,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用理性、冷静的态度去裁度现实存在的合理性。这不仅需要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提出质疑,更需要的是我们以清醒的头脑对待事物的存在价值,既不盲目推崇、人云亦云的随便接受,也不是以极端的偏见主义色彩对任何现实都予以否定,如“愤青”一样痛斥所有,而是对外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思考、审视。(界定概念——何为“理性”?)因为冷静的“过滤”
可以避免因为头脑过热而一时兴起的肯定,不致于使我们变为智慧唯唯诺诺应承的“旁观者”,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的是可以为它指出利弊,指出现实合理与否的“理性人”,而不是两极化思想的“旁观者”。
可悲的是,社会中能够清醒认识现实的存在合理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大多数国人或是人云亦云跟随大流,或是将现实的存在全盘否定,整日在网络上痛批社会,鄙视外界所有的人或事。所以,越来越多不合理的毒瘤在社会风气中弥漫却无人知晓,却有空暇自以为是的围哄浪费时间。一个只靠少数“理性人”审判社会现实的国家,一个都是不加思考的“傻子”与针锋相对的“疯子”在上演闹剧的社会,有谁敢预言它的未来,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现实。
农耕文明的粗陋简单早已远离文明的时代,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以理性目光审视现实的合理性,带领社会前进。
简评:文章先立足现实问题引进材料并解读材料,从而引出观点,这是材料作文处理材料的合理方式;文章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论点——理性审视现实的合理性,选取了比较具体的写作视角,比较容易展开,但是对论点伸展不够,几乎在同一层面纠结;文章有大量说理议论,而且也依据现实,但是缺乏具体而较为详细典型的材料来延伸或强化观点,也造成了思维打开不够,这是最主要的问题;议论性文字不够凝练,所指不够清晰,对思维的伸张没有足够的贡献(如第三段)。
不甘于现实 追求合理(48分)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这没有辩证地看待事情,是片面的。现实不一定合理,所以要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开篇指出材实的不足,开宗明义)
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分论一,指明会如何)古代戏曲家梅兰芳,现实对他来说很不合理,他天生生了一双斗鸡眼,无法演戏。但是他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坚持不懈地在镜子面前练习,最张他克服了“斗鸡眼”的称号,(克服天生的缺憾,成就自己的事例解说并不能佐证观点)不仅使得自己成为聒噪一时(用词不当,应“名噪一时”)的大戏曲家,也推动国家戏曲艺术达到了当时的顶(鼎)盛。(病句,“达到”不能搭配“鼎盛”)倘若梅兰芳认为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不去改变,那他将是一一辈子停留在斗鸡眼的程度了。正因为他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使得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例证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从小残疾了,他也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刻苦奋斗,最终使得自己当上了总统,使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由此可见,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说不通。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可以使得国家繁荣、鼎盛,使得国家进入新纪元。(例证二。本段对事例的分析和上文一样,将克服自己缺憾当成是不甘于现实,把促进国家的进步当成追求合理。至于如何追求合理,事例解说中并未体现。)
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分论二,指出如何做1)梅兰芳做到了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是因为他每天坚持不懈地对着镜子练习,最后取得成功;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到了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是因为坚持不懈克服自身的疾病,最后取得成功;陈寅恪不甘于自己所有的书籍、笔记被烧毁的现实,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最后两本藏山名作问世了。他成功了。所以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回扣前面的例子,证明此段的论点)
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还不够,还要拥有深厚的知识。(分论三,指
出如何做2)罗曼·罗兰不甘于现实,坚持并通过学习,让自己拥有深厚的知识,最后更好地追求合理;海伦·凯勒不甘于现实让自己学习多国文化知识,最后更好地追求合理;许多人虽然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但他们没有拥有深厚的知识。所以最后没有摆脱现实,追求合理。(再次运用例证法佐证此段观点。)
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会让社会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会让国家屹立在世界之森,强大不倒。由此可见,不一定“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要敢于不甘于现实,追求合理,使得自己绽放人生的光彩。(总结上文,再次重申中心论点。一个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的原因并非是单一的,这么说过于绝对化了。)
简评:文章从作文材料中的黑格尔的观点分析入手,指出其问题所在,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接着从“会如何”和“怎么做”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并运用丰富的素材来佐证观点;每段都回扣中心论点进行解说;结构清晰,观点一目了然。只是对材料的分析并不能佐证观点,解说牵强。
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48分)
鲁迅曾问:“从来如此,便对么?”我并不喜欢鲁迅的这一发问。相比黑格尔曾说:“凡是现实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便是现实。”黑格尔更加一针见血。(对比中突出自己的观点)现实即是存在。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佛家讲究因果,存在便是果。
世上没有无风而起的浪,社会的种种存在都有理由,鲁迅在他的时代认为若有人在大街上晕倒了,一定有看热闹的人,帮忙的人却是没有。鲁迅处于一个国家动荡时代,人人自危,每个人能有口饭吃尚不能保证,帮助他人,舍生取义等大事自然没有几人愿意去干。许多道理都记载在书中,而当人们斗大字不识几个,有几个人能做到深明大义?因此,围观看热闹的存在,理由充分。(本段承着上一段的“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进行阐释,重申观点,点明这种存在的合理性。在表达上最好更简练清晰一些。直接指明存在的现实是什么,合理性是什么。但“不认字”与“做不到深明大义”并不成因果。)
到现在,自从新中国成立,便有扫盲行动。让每个人都识字,每个小孩子都有书念。文化普及率高了,现在有谁听说有人见死不救?(这个反问不成立)
一个身价过亿的老板,为救自己醉酒跃入湖中的员工而牺牲自己,“最美老师”为救学生导致自己的残疾等等的事实,无不表明我们已经和鲁迅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现在存在的事实便是:“若有人在大街上晕倒,一定会有上前帮忙的人。”(虽然作者是善良的,传递的是正能量,只是这个想法还是会受现实的质疑。文章中心是“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要论述的是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本段的两个例子未做“存在的合理性”的分析。)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蒙娜丽莎的笑,一千个人,各有不同。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便造成个性人才。(病句,动宾搭配不当,“造成”不能搭配“人才”。对现实不同的理解与人才的培养并无直接联系。)现在的社会中,人才如过江之鲫。人才太多了便产生了众多怀才不遇之人,也由此发出类似“读书无用论”的言语。现在的社会,人才素质高了。不可否认,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若因此而认为“读书无用论”却是大大的错误。若你怀才不遇,也必定有你怀才不遇的理由。不去寻找原因,却在抱怨存在的事实,完全就是舍本逐末。(表达拖沓,扣紧论点直接阐释存在的合理性即可。本段与上段之间缺乏过渡。)
存在的理由是每个人打破既定存在的重要线索。(不明所以)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是不断发展的。现在的存在也许下一刻就会消失。当有人像鲁迅一样发问:“便对么?”便是找到了前进的路了吗?鲁迅对他们时代人的评价到我们现代人的品行,无不证明,存在有存在着的理由。许多改革者便是看到了这些理由,他们成功了,便名流千史(应为“名留千史”,写改革者目的何在?)
不要抱怨存在的现实,鲁迅曾抱怨,但他却走了出那个牢笼。(自相矛盾)我们既然存在,就有不断打破现实的理由,因为存在的理由便是不断被打破。(末段没有回扣中心论点,不知所谓。)
简评:本文在众多“质疑”声中另辟蹊径。观点有其独到之处。行文基本能扣着“存在有存在的理由”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从原卷卷面上看,文章从第六段后写得比较匆忙,因此造成了文章最后两段游离在论点之外,甚至出现矛盾的表达。作者对命题是有思考的,但没弄清“存在即有存有的理由”,这里的“理由”应该指向的是“人的需求”,而鲁迅则是从人的追求,人生的价值角度去质疑的。
第三篇:2018年莆田质检语文答案
2018年莆田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评分意见与建议: ①主观表述题的答案不必强求与参考答案一致,言之成理或意思对即可。
②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唯一,提供的“示例”仅是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回答的例子而已,评卷时宜选出学生的答案实例进行分类,拟定评分等级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悠然见南山(2)长风破浪会有时(3)心忧炭贱愿天寒(4)病树前头万木春(5)会挽雕弓如满月(6)柳暗花明又一村(7)宫阙万间都做了土(8)入则无法家拂士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0)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填对一处得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满分12分)2.(2分)B 3.(6分)(1)(2分)A盎(每小题各1分)(2)(2分)AB(每小题各1分)(3)(2分)示例一:如一首婉转的歌曲,吟唱出抑扬顿挫的旋律。
示例二:如一幅秀丽的山水画,绘出浓墨重彩的色调。(句式1分,内容1分)
二、阅读(70分(一)(5分)4.(3分)B 5.(2分)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愤慨)之情。(二)(16分)6.(4分)(1)偏爱(2)偶然(偶尔)(3)将要(4)违背 7.(3分)C 8.(5分)(1)(3分)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1分),传到我耳朵里的(1分),可得下等奖赏(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即可)(2)(2分)越国打算在吴国未发兵之前去攻打吴国。(“伐”翻译正确1分,句意正确1分。)17.(6分)(1)把阅读当作习惯。
(2)保持对文化(书籍、阅读、读书人)的尊敬。(3)要提高标准,自我超越。
(4)注意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五)(10分)18.(3分)D 19.(3分)移动支付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0.(4分)(1)为条码支付业务开展提供统一的规范和标准。(2)防替换、防盗刷
显著提高条码支付的安全水平。
(3)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合规经营、合理创新↓有序竞争。(4)防范资金和信息泄露风险,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六)(5分)21.(3分)(1)√(2)×(3)
22.(2分)牛魔王。他因答不出红孩儿的生辰,被红孩儿识破。
三、写作(60分 23.(60分)参照2017年福建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017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25-21分
二等 20-14分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三等 13-8分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四等 7-0分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符合题意 内中心突出 容
内容充实 25思想健康 基础分
感情真挚 等级
50分 表符合文体要求
达 结构严谨 25语言流畅 分 字迹工整 特发展丰富
征等级有文采
1010分 有创意
分
(一)作文评分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法评分,先评“基础等级”后评“发展等级。
(二)基础等级评分
“基础等级”从“内容”和“表达”两个层面各分为四等,四个等级不要求完全对应。
与题目“每个站点都有风景”及作文材料含义涉及的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三)发展等级评分
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3项13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1.丰富:(1)材料丰富(2)论据充足(3)形象丰满(4)意境深远。
2.有文采:(5)用词贴切(6)句式灵活(7)善于运用修辞手法(8)文句有表现力。
3.有创意:(9)见解新颖(10)材料新颖(11)构思新巧(12)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3)有个性特征。
(四)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五)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第四篇:2012福建省质检语文答案
一、(27分)
1.(6分)(1)衰民生之多艰(2)悠然见南山(3)梧桐更兼细雨(4)故不积跬步
(5)孰能无惑(6)皓月千里(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谊处不给分)
2(3分)B(价格)
3(3分)D(①是“先王父”的境况@是“先父”的境况)
4(3分)B(这些描写未体现作者“志向”的高远和“志趣”的高洁)
5.(6分)
(1)这是贫穷的读书人不得已而做的事。(大意对、语言通版,1分;“为”1分,句式1分)
(2)家族中就有人对“砚庄”存有觊觎之心而想侵夺占有它。(走意对、语言通顺.1 分;“攘”和第二个“之”各1分)
6(6分)
(1)(2分)对此地雄浑遒丽的瀑布、清凉幽雅的环境的钟爱之情,以及寄情山水的隐逸
情怀。
(2)(4分)赏析要点:
挂:点明了瀑布所处位置极高,瀑布之水从山顶直下,整体美妙入画。
倾:写出了瀑布水量极为充沛,水势峻急,极为壮美。
垂:写出了瀑布之水来势高远、柔美、流丽。
落:极写瀑布声响充盈天地,境界高壮。
(举出-例赏析,给2分。如菩…飞’写瀑布之水流速极快,气势夺人”,给1分)
二、(16分)
7(5分)A C(A项:瑞珏感到无限悲伤,但并没有“拒绝到城外分娩”;觉民当为觉
慧。C项:“接家里规矩办的丰盛午餐”有误,应是“一桌家里从未有过的丰盛午餐”。)
(茎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培5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8(5分)要点:
(1)曹操伪作徐庶母亲手书,叫他来许昌,孝子徐庶离开刘备。(2分)
徐庶到许昌见到母亲,知道中了曹操奸计,此后虽在曹营,终身未替曹操出谋划策。(2分)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1分)
(2)柳湘莲家中传代之宝鸳鸯剑。(2分)
柳湘莲梦见尤三姐,醒来后被旁边的道士点破迷关,然后截发出家。(3分)
9(6分)
(l)(2分)德才兼备的人。(意思对即可)
(2)(4分)孔子肯定这种^讲话守信、做事果决,具有一定的美德;但认为这种人拘泥
于“信”和“果”,不善变通而器量狭小,层次不高。
三、(24分)
(一)(9分)10(3分)B(作者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并没有强调理论曲须联系
实际。)
11(2分)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或:阅读的真谛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12(4分)围绕阅读车身的意义展开论述.先通过对古希腊哲人观点的肯定、补充与拓展,论述阅读是知也是行,本身就是目的,是财富和幸福;然后举高尔基的事例,强调阅读
可以成就人。
(二)(15分)(甲)
13(5分)C E(c项:王洛宾与三毛爱情传说的兵宾性,作者并没有确定。E项:无池
“默默无语”并非”冷漠”,而是默默地接受。)
(5分。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4.(4分)(气势、格局、气象。②象征王洛宾非同寻常的艺术创造以及历经沧桑却饱含
热情的人格美。(意思对即可)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 4页)
15.(6分)示例:
看似矛盾,实不矛盾。①王洛宾的故事虽然悲壮,却富有浪漫色彩,而他的故事又
发生在新疆,符台标冠“天池浪漫曲”的选材要求。②王洛宾创作的爱情歌曲和传说都
是浪漫的,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入在对天池浪漫的叙写之中,体现了“浪漫”的审美取
向。③王洛宾对新疆歌曲以及新疆的热爱,反映出他的浪漫情怀与追求,以“天池浪漫
曲”为标题,是王洛宾浪漫故事的升华。
(观点2分;理由4分。答时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乙)
13(5分)B E(B项:文中没有反映当时父亲欣赏儿子“坚持”的信息,E项:本文时
空交错,并采采用倒叙的手法。)(5分。答对一项培3分,答对两项给5分。)14.(4分)交代一同获奖的还有西姆斯,并以西姆斯的惊喜来突出萨金特的淡定。写西姆
(甲)
13(5分)C E(c项:王洛宾与三毛爱情传说的兵宾性,作者并没有确定。E项:无池
“默默无语”并非”冷漠”,而是默默地接受。)
(5分。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4.(4分)(气势、格局、气象。②象征王洛宾非同寻常的艺术创造以及历经沧桑却饱含
热情的人格美。(意思对即可)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 4页)
15.(6分)示例:
看似矛盾,实不矛盾。①王洛宾的故事虽然悲壮,却富有浪漫色彩,而他的故事又
发生在新疆,符台标冠“天池浪漫曲”的选材要求。②王洛宾创作的爱情歌曲和传说都
是浪漫的,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入在对天池浪漫的叙写之中,体现了“浪漫”的审美取
向。③王洛宾对新疆歌曲以及新疆的热爱,反映出他的浪漫情怀与追求,以“天池浪漫
曲”为标题,是王洛宾浪漫故事的升华。
(观点2分;理由4分。答时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乙)
13(5分)B E(B项:文中没有反映当时父亲欣赏儿子“坚持”的信息,E项:本文时
空交错,并采采用倒叙的手法。)
(5分。答对一项培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4.(4分)交代一同获奖的还有西姆斯,并以西姆斯的惊喜来突出萨金特的淡定。写西姆斯把话筒推给萨金特一事,通过萨金特的应答,突出萨金特的幽默、低调与机智。
15(6分)示倒:
①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术规范,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工作。⑦要相信
自己,有自己明确的治学追求,并能坚持不懈。③要努力发现自己的不足,扩大自己的
学术视野,以求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治学水平.
(一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四、(13分)
16(2分)
(1)(1分)②③
(2)(1分)水**融《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17(4分)
示例:(1)(2分)时而跟着他一起体验南极恶劣环境中工作的艰难
(2)(2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删棹“让”,1分;”孩子们”改为“同学
们”,1分)
18(7分)示倒:
春晚对全球华人有重要影响,应该办得更好一些。从时间来看,其影响可谓持续不
断;从空间来看,其影响可谓无往弗届;从人数来看,收看者单年高达7 7亿,占全球
人口的1/9.其影响可谓冠绝天下。事实上,春晚是当代全球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应该办得更好一些.让更多的华人分享来自祖国大陆过年的喜庆与欢乐。(看法简明合理3分,阐述连贯合理4分。这是一道开放题,其他看法源于材料,言之
成理即可。)
第五篇:高三语文答案
高三语文答案
第一讲
【基础四题】
1.B fù liáng nì
2、C 析:葆 备 园
3.A、(A.弹指:弹动指头,比喻时间极短暂。B。“宜室宜家”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语出《诗经·周南·桃天》“之子于归,宜其室家。”C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D、“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4.A(B.“这样”指代不明。C“城市为重点”缺介词“以”。D项无因果交系,应删去“因而”)
【语用题·改错题】
7、①“启示”概念错误——启事 ④现金一百六十元整(不宜说出具体钱数)——现金若干
⑤卡的特征不宜具体交待——去掉“灰色”、“重庆路”或改为“还有一张建设银行龙卡和书城会员卡” ⑦没有联系人或联系电话——填加具体联系内容 【文言文】
16、B
17、B
18、D
19、D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2分)
译文: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过往南昌来看看所说的滕王阁。(2)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3分)
译文: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方便的以及要求不能满足的,王公到了之后,都停止了,一切都正常运行。(3)无侈前人,无废后观。(2分)
译文:没有比前人奢侈,没有荒废作为后人的景观。
【古诗鉴赏】14,答案:(1)诗人撷取“霜草、秋虫、行人绝、野田、明月、养麦花”几种景物,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乡村秋夜图。(1分)作者寓情于景,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2分)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分)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1分)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1分)
【小说阅读】
16.(5分)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或:营造了沉重压抑的氛围)(1分);暗示故事的扑朔迷离(1分)。
结尾:“雾”喻指周小波内心有不安(1分);“雾的消散”喻指事实得到澄清,(周小波的内心变得宁静;或写成:突出了周小波的诚实质朴)(1分);照应文题,呼应前文(1分)。17.(6分)①妈妈生癌没钱看病,哑巴哥哥在家种地,说明他是农家子弟,出身贫苦。②师政委问候他时他目光拘谨;向组织提要求时涨红了脸,垂下了头,慌张;说明他性格拘谨腼腆。③上战场前还想着给妈妈治病,说明他孝顺。④自述打仗不会怕,说明他勇敢。⑤提要求时觉得自己的要求太高,说明他纯朴。⑥被错加荣誉后执着地予以澄清,说明他诚实。(答对其中任意三点,给6分;每答对1点给2分。形象特点1分,具体说明1分。)
18.阅读延伸题(6分)评分标准:观点明确,结合文本,分析精当,语言通顺,5-6分;有观点但不够明确,结合文本,分析较具体,语言通顺,3-4分;观点不明确,分析没有紧扣文本,不够具体,语言不够通顺,1-2分。
19.(4分)A、C(A周小波是想澄清事实的真相;C“我”并非觉得周小波要求过高,而是在“我”的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他的问题。)
第四讲
【文言翻译训练】
译文:1.太宗说:“国君,好比是源;臣下,好比是流。使源头混浊却要寻找清澈的水流,是不能得到的。国君自己行权诈之事,用什么来责求臣下的忠直呢!
译文:2.跟好人相处,如同走进了(栽种)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它到香气,便被它同化了。跟坏人相处,如同走进了(卖)咸鱼的铺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它的臭气,也被它同化了。
译文:3.学习需要内心宁静,才能靠学习获得,不学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译文:4.虽然有好的饭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高深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因此经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经过教学然后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省;知道困惑,然后才能不断钻研、不断努力。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译文:5.土地庙(的墙),用木头编成,(再在上面)涂上泥土,老鼠因此去躲藏在里面。用火去熏,怕烧着了木头;(用水去)灌它,又怕毁坏了泥墙。这些老鼠所以不能被杀死,因为(怕损坏)土地庙的缘故。至于说到国家,也有社鼠,国君左右的坏人便是。(他们)在朝廷里对国君隐瞒好的或坏的,(使国君是非不分);出了朝廷便在老百姓面前卖弄权力。不杀掉他们,就要成为祸殃;杀掉他们,可是(他们)被国君袒护着,像心腹般地对待他们,这种人就是国家的社鼠啊!6.①肯定自己否定别人,(这是)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道理还没有掌握得稳妥,便胡乱地凭主观猜想(去办事)。③跟自己相等的人,鄙薄他们因而也不甘心问他们。④(这)只能是迷信主观自以为是罢了。⑤自己明知不对但千方百计袒护那过失,宁可使学业始终没有长进,(也)不肯虚心地向别人求教,这在自己品德上造成的危害大极了,然而犯这种错误的人往往十个中有八九个。
【实战演练】
1答案:A(故老:经历过当时战乱事件的老人)
2答案:C(C表原因A承接/假设B之于/之乎D表并列/表承接)
3答案:C(本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重点是描绘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以珍惜的命意。)
4、(1)自从唐朝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互相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
(2)百姓生下来就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养老送终)。
(3)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称道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因为)有幸地生活在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2011全国大纲卷】 8.答案:C 解析:延,延请。
9.答案:D 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10.答案:C(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11.(1)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2)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第五、六讲
【语用训练营2011】
(全国新课标卷)15.【C】解析:⑤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②⑥由“因此”连接;③①④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在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
(全国新课标卷)16.答: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解析: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介词、副词和关联词。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
(全国新课标卷)17答案:略。
解析:要内容合理,比喻贴切,句式相同。具体做法:①看清题干列出的几点要求,化仿写为填空。②分析仿写句:包括分析仿写句的句式特点、思想内容、修辞手法等。展开联想和想象,搜索仿写材料。③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做到内容符合要求,尽量写得新颖,有深意,带文采。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总之,句式仿写要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
(全国大纲卷)
4、答案:C
解析:首先总论,然后论述今天与昨天的关系,再论述与明天的关系。
(全国大纲卷)
六、18.答案:①凡;②必定;③其中;④有时;⑤则。
解析:分析句间关系,选择合适的词语。①“凡”与“必”搭配;②“必定”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③“其中”指在问题里面有一些幼稚;④“有时”表示频次不多;⑤“则”表示前后两事距离较近,因果关系明确。
(全国大纲卷)19.答案: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而写的书面材料,它常常对前一阶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以利于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解析:写成4个或4个以上短句,给2分;写成3个短句,给1分;表达流畅,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不给分。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介词、副词和关联词。短句变长句要将附加成分合理的分配到主干上,减轻排序的难度。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
(全国大纲卷)20.答案:略。
解析:内容合理,给2分;比喻贴切,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①看清题干列出的几点要求,化仿写为填空。②分析仿写句:包括分析仿写句的句式特点、思想内容、修辞手法等。展开联想和想象,搜索仿写材料。③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做到内容符合要求,尽量写得新颖,有深意,带文采。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总之,句式仿写要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
北京卷)5.【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考查语句的连贯,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天津卷)22.。【参考答案】⑤②④①③
【解题思路】⑤和②句从两个方面提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能源问题,④句引出新能源话题,①和③分别介绍了新能源在生活生产中的使用,以及未来新能源的前景。
(天津卷)23.【解题思路】用上四个词语,语义要完整,句子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有一定文采更好。
(天津卷)24.【参考答案】吉祥物取名为“快乐阳光——津津”,寓意阳光、快乐洒满津城。阳光既象征着光明与未来,也是青春和希望的象征,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契合,寓意中国当代大学生团结、奋进、健康、快乐地成长。取材阳光同时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好社会的理想与心愿。“津津”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反映天津人民热情好客的民风,其跳跃和欢庆胜利的姿态,预祝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并祝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重庆卷)19.答案:(1)④,理由:略。(2)②,理由:略。
解析:从形状相似来看②、④可以做眼睛的喻体,(2)中有“闪烁着奇异的光亮”,与之相照应的只能是能闪烁光亮的“黑钻石”,(1)中选④,切合眼睛“大而圆”的特点,颜色可与“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相契合。
(重庆卷)20.答案:(1)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2)略。解析:两个饼图分别得出“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的结论,综合两个结论,得出“书写能力堪忧”的推断。(2)小题要求从学校和社会寻找原因,社会的原因有电脑使用多,书写少;人们对书写不重视,没有形成氛围等;学校的原因有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对学生的书写严格要求,缺少专门书写课程等。
(重庆卷)答案:①④⑤⑦
解析:①④和“参加”后的“重庆马拉松赛”重复,⑤与“热身”重复,⑦与“比赛还没有开始”重复。
(山东卷)16.答案:
621354
(山东卷)17.答案:
1、大部分人认为网络语言经过规范,会进入日常生活。
2、不少人认为部分网络语 言会进入汉语词典。
3、是比较宽容的,同时期待对网络语言做进一步规范。
(山东卷)18.答案示例: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
(广东卷)4.【答案】A(根据语句逻辑关系,总分关系)
(广东卷)
五、22.(1)【答案】①尽管 ②既然 ③因而
(广东卷)22.(2)【答案】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含标点符号31个字)
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恶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含标点符号23个字)
(广东卷)23.【答案示例】感谢李明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灯火阑珊”元宵佳节盛宴,一场元宵文化大餐。同学们,这样的灯火阑珊,这样的月圆之夜,你是否会想起另一个月圆的十五之夜?是啊,天上月圆,人间月半,那一轮皎月又挂在了中天,有请韩海同学给我们介绍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大家欢迎!
江苏卷)3.参考答案:①地形;②水深;③构造;④历史。
解析:本题为概括题,要先找出概括的区域——“我国大陆海区„„10次地震海啸”,再根据所配分值划分层次,即这一区域从哪几方面陈述的,然后选择最为精当的概括词或短语作答。“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波浪线为结论)(江苏卷)4.⑴姓名: 夏瑜 作品名:《药》
⑵按语:继述先烈之遗志,光大志士之精神,为中华复兴而奋斗。
解析:从2010年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似乎已不言而喻地成为江苏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了,而且考查的形式也似乎固定了下来,有增加江苏考生学习量的“嫌疑”。但从去年考查的美人鱼到今年考查的秋瑾,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不存在刁难考生。
此题的难点在于对“按语”的理解上,因为“按语”是学生很能接触到的词语,生活中也很少用到此词,所以命题人应该配以注解才是——这不能不是命题者的一个小失误!
按语: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此题所写“按语”应是对开设该专栏进行的说明,即为什么要开设该专栏。
(福建卷)17.【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能力。
【解析】对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该段文字的核心内容,即中文翻译较外文翻译更能表达美好的感情。答题时要强调中文翻译的感情色彩优势。另外,压缩语段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不要把句子写成短语。
【答案】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解析】此类题要求考生能够联系时代,透过现象看本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阐述。为什么中文翻译外国名都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这是问题的核心,它体现的究竟是一个民族怎样的品格与智慧。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挖掘隐含在背后的民族文化,从中文翻译外国国名的内容与形式出发,考生不难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观点与看法。
【答案】答案示例一: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一、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了对外国人民的祝福;
二、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
三、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
答案示例二: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和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安徽卷)17.【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本题是要求概括语段内容,从语段的内容看:“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很显然,后面对琴声的描写都是作者的想象,所以B项最准确。
(安徽卷)19.。【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参考答案】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试题解析】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仿写题,除了句式的要求外,最为关键的是修辞手法,原句中的“窗口”、“灯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答案所给的“桥梁”、“阶梯”就是很好的模仿,解答时要先选定好喻体,剩下的就容易了。再如“航船”、“春风”、“甘霖”、“绿洲”之类的喻体。
安徽卷)20.【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①李老师,您好!我是宛风。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 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 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
【试题解析】这是很有生活味的题目,题目给定的是一个师生对话的情境,要求补充的是学生的话语,内容的补充不难,关键的是要得体,要符合说话的情境和学生的身份,还要有礼貌等。
(浙江卷)5.解析:选C,此题学生只要抓住一个“平面”,在紧要关头,文白相济这些词语就能准确做出答案,一般来说B项首先排除
(浙江卷)6.解析:此题有原文,大家可参看《暖瓶里的水》
作者:吕游
——《散文》2010年第10期P64
原文: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椅子在,坐它的人去;笔在,用它的人去;书在,读它的人去;文章在,写它的人去。或人在,爱去;爱在,人去;人与爱都在时,青春去,岁月去,美好时光去„„
(浙江卷)7.(3)示例:购买我就等于杀我 对象牙制品说“不”
(4)①人格化的表现方式使整个公益广告打动人心,小象的话以孩子的口吻说出,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还能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②构图简洁,图片与文字搭配巧妙,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它们的未来将通向何方?
解析:此题在中考二模试卷中已考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川卷)18.答案:全球化视野
追求卓越的意识
宽松环境
平和的心态
解析:注意先确定答题区间,再分条概括。
(四川卷)19.答案: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解析:要结合课文内容,紧扣意象的内涵展开。(四川卷)20.答案:略
解析:要注意结合史铁生的生平与事件本身切入。
(湖南卷)4.答案: D.
解析:本题考语言表达得体,并结合手机短信,属于旧题新考,与07年同。根据语体,排除A、C,此处不宜用“通知”或“奉告”;比较B、D,“事务繁忙”只是不想来的一种托辞,“航班取消”是想来而无法来的实情,所以选D。
(湖北卷)20.【参考答案】①让校园永远明朗清净,让心灵不受烟雾缭绕②书香何需烟草香。
【解题思路】注意审题,内容要符合要求,句式简单,语言简洁,有警示作用。
(湖北卷)21.【参考答案】(1)公路运量聚减,铁路大幅上升(2)铁路速度提高,且经济,安全,省时
【解题思路】图表题要仔细观察每一项数据,注意两个图表的相同和不同的数据,思考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的现象。用准确的语言作答。注意每一个图表都要概括出规律,然后得出总体答案。
(湖北卷)22.【参考答案】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相如,千秋名扬!
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极力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解题思路】这两个人物中学教材中都有,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巧妙化用原文。语言要富有激情。
(辽宁卷)15.【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C 建立模式④--------利用 保护②-------是手段措施 ;结果是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③-----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⑤;最后是评价突破①口----“也是”重要举措⑥,完全是逻辑顺序
(辽宁卷)16.【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试题答案】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试题解析】这是长句变短句。写成3个或3个以上短句给3分;写成2个短句给2分;表达流畅给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不给分。抓住“阐释-----阐释的依据-------阐释的内容(既有,也有 还有)”
(辽宁卷)17.【试题解析】内容合理,给2分;比喻贴切,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
第九讲
15.答案: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解析:本题考段落的作用,首段描写的内容和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作用应该不会有错,只要套进文本,4分到手。
16.答案: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中的“大鹏”形象。
解析:本题考关键句的理解。注意“大鹏”的象征意义和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定要用原文,分点答。
17.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想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解析:本题考人称的作用,是全国卷的翻版,送分题,关键是结合具体的文本,不要纯套术语。先答形式上的作用,再答内容上的作用。
18.答案: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②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问不难,据第三段第3、4句话加以整合即可。第二问关键是要联系实际,谈“想飞”的积极意义,实际就是谈“理想”的激励作用。
第十一讲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2006年 1.(浙江卷第2题)【答案解析】C(踪迹:重在行动留下的痕迹;踪影:重在形影。使用“给以”时,受事者必须放在“给以”前或主语前。在比喻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时,“更加”“越发”通用,但用于两种事物的比较时,只能用“更加”。)2.(江西卷第3题)【答案解析】B(①馈赠:相互间礼品的赠送。捐赠: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②日前:几天前。目前:即指现在,说话的时候,与题中“仍在”相照应。③该: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本:是指自己方面的,题中所指是不是第一人称)3.(辽宁卷第3题)【答案解析】C(惠赠:敬辞,得体。A割断:截断、切断,不合语境。B淹没:(大水)漫过,盖过,使用对象错,应为“湮没”。D启用:开始使用,不能支配“退休教师”,应为“起用”。)4.(山东卷第2题)【答案解析】C(①“称道”是称赞,称述;“称奇”是称赞奇妙,比“称道”语义重。②涵盖:包括包容,具有涉及扩大之意。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具有收拢之意。③与“有益”相对,应选用“有害”(有危害)。有毒:可以指一些对人身体有危害的物质,也可以指对思想意识有害的事物。④“竟然”仅表示“没想到”的意思,而“居然”除表示“没想到”这个意思外,还含有结果跟预想相反的意思。“居然”语意轻,“竟然”语意重。)5.(天津卷第3题)【答案解析】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可以表达坚贞的爱情,也可以表达奉献的精神,结合句①语境,适合选用;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主要表达爱情的专一与执掌。积淀:积累沉淀,多指思想、文化等。积聚:积累聚集。结合句②语境,选用“积聚”更恰当。完美无缺:完备美好,没有缺点。精妙绝伦:精致巧妙,无与伦比。结合句③语境,“杨柳青木版年画里”的器物,选用“完美无缺”更恰当。)6.(北京卷第3题)【答案解析】A(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淡去:比喻本来比较活跃的人或事物不事声张地逐渐退出或隐没;淡忘: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风范:风度、气派;风尚:在一定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7.(湖南卷第3题)【答案解析】C(捉摸:是揣测、预料的意思,通常用于否定,如难以捉摸,捉摸不透。这里应用“琢磨”,反复思索之意。)8.(全国卷Ⅰ第18题)【答案解析】①之所以 ②是因为 ③所以 ④也 ⑤尽管 ⑥但是(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中的关联词。答题时应分析句子间的关系,根据关系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首先应对全段文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逐句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②领起的句子是对①所在的句子的解释,具体列举了语言的形式美;前后为因果关系。③前后连接的句子也构成因果关系。根据语境,④在类比中后面又出现前面的情况,故用“也”。⑤连接的句子与⑥连接的句子内容相反,故为转折关系。)2007年 1.(浙江卷第2题)【答案解析】1.D(质对:对证,对质。质询:质疑询问。“质对”侧重对某一问题的核对,“质询”侧重对某一问题的疑虑。本题指的是“代表、委员”就疑虑问题询问“官员”,因而应选“质询”。“协议”国家、政党或团体间经过谈判、协商后取得的一致意见。“协约”指协商定立的条约,一般指大的方面。本题所指对象是两个部门,“协议”更合语境。翌日:次日。前面应该有表示“某一天”的词。不日:要不了几天;几天之内(多用于未来)。本题“将启程”,前面又没有表示“某一天”的词,显然用“不日”才合语境。)【命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点是“正确使用实词”。命题者意在考查学生近义词的辨析,不仅要积累大量的词语,掌握词语的含义,更要根据语境推知词语的运用。一对近义词要重点抓住它的不同语素进行辨析,如“质对、质询”,只要弄清“对”和“询”的区别就可能做出正确选择。2.(江西卷第3题)【答案解析】2.A(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和“毋庸”构成固定搭配,符合要求。质疑:提出疑问。兴味:名词,兴趣。符合语境意。趣味:名词,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反之:与之相反;或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符合句意。否则:如果不是这样。)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词、虚词的使用。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使之符合句子的含意。3.(辽宁卷第3题)
【答案解析】3.B(“也”有“表示同样”的意思,“更”表示递进关系,更进一层。结合给定的语句内容,侧重于谈“行者”,因此第一个空应填“更”。躬行:亲身实行。躬身:①亲身,亲自;②弯下身子。结合句意,第二个空应填“躬行”。“发挥”在此意为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示出来,“体现”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词、虚词的使用。不看语意,不看搭配,是不能正确选出答案来的。4.(山东卷第3题)
【答案解析】4.C(监测:监视检测,侧重于检测。监控:监视并控制。①句中对废液、废气的排放是不能监控,只能是监测。擅自: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自作主张。私自:背着组织或有关的人,自己做不合规章制定的事。②句是说民警未请示,离岗外出吃饭,所以选“擅自”。充溢:充满、流露。充斥:充满(含厌恶意)。③句中有“饱满的生气”一句,所以应选“充溢”。)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词中近义词的辨析。重点考查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使用必须结合语境,此题难点在第②句,“私自”和“擅自”的区别在于表意的轻重不同,“擅自”较重且产生一定的后果。5.(天津卷第2题)
【答案解析】5.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诗都能表达彼此感情之深厚,后者还兼有对朋友的劝勉;而“吝啬”“吝惜”都有过分爱惜之意,但“吝啬”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带宾语,“吝惜”是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可带宾语,符合②句语境;“得心应手”与“轻车熟路”都有做起来顺手、容易之意,但“轻车熟路”更侧重于对情况的熟悉,不合③句语境,③可选“得心应手”。)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通过近义词的辨析,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境,根据词的感情色彩、侧重点、词义轻重来正确运用词语。6.(北京卷第2题)
【答案解析】6.B(时间:既可以指有起点和终点的时段,也可指时段里的某一点。瞬间:转眼之间。因此①句中应填“瞬间”。“效劳、效力”都有出力服务的意思,但在具体运用上有差别,“效劳”出力服务一般是死心塌地,心甘情愿,不图回报的。“效力”出力服务,一般有等价交换的意思,含有我出力你给报酬之义。根据语境②句应选“效力”。“从属”的意思是:依从归属。而“归属”的意思是:属于,划定从属关系。据语境③句应选“从属”。)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实词。主要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及运用。7.(广东卷第3题)
【答案解析】7.A(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题中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不单单是“察看”,更重要的是“衡量”。宁愿、宁可,要结合后面的“不可”选择。品性:品质性格。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题中“诚实温和”,指的是品质而不是行为。)
【命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点是“正确使用词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宁愿”和“宁可”的区别,这两词的意思一样,其区别之处不在于词语本身而在于和后文的搭配照应。另外两组词可以通过辨析词的“异字”做出选择。8.(重庆卷第3题)
【答案解析】8.D(坦承:坦白地承认。侧重于“承认”错误或不足。坦陈:坦率地陈述。侧重于“陈述”观点或意思。根据句意,①应选用“坦承”。场所:活动的处所。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②中“医院”就是特殊的处所,与“场合”中的“时间”“情况”等意思无关,故应选用“场所”。必须:副词,一定要,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必需:动词,一定要有,不可少,强调应该有或必须有。③表示“放弃母语”在事理上的必要性,故应选用“必须”。必定: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必然:事理上确定不疑。从句中“将”字可知句意为教练在赛前的预测,属“推论”,并不是在“事理上确定不移”的结论,故应选用“必定”。)
【命题思路】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宏观把握全句意思准确辨析词语的相异点,是此题命题意图所在;四项句意分别涉及到环保、语言得体、母语、比赛等,既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又体现了试题内容的人文色彩。
9.(全国卷Ⅱ第4题)
【答案解析】9.C(C项中“日前”为“几天前”,陈述的是已经过去的事,而“将”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句子时态不符,应删去。A项中“了”,用在动词“说明”的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合乎语境。B项中“每”为指示代词,表示全体中任何一个或一组,合乎句意。D项中“第”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正确。)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了时态助词,指示代词和前缀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重点在学生易忽略的“已然”和“未然”点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全面考虑的学习习惯。
10.(重庆卷第21题)【答案】10.①而 ②虽然(尽管)③但是(可是)④无论(不管)⑤还是 ⑥都(①1分;②和③2分;④、⑤、⑥2分)
【命题思路】此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与2006年全国卷I第18题类似。考生应宏观把握语意关系,准确理解短语、分句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①为并列关系,1分;②和③为转折关系,2分;④、⑤和⑥应构成条件关系,2分。考生容易忽略题中“关联词语”这一要求,而将②、④和⑤填成实词,尽管使上下文连贯起来了,却不合乎试题要求。11.(安徽卷第18题)【答案】11.(1)搁置不用(2)有意隐瞒(3)隐没无闻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解题时必须反复揣摩句意。结合词语“雪藏”的字面含义,进行合理的置换,同时注意“不超过4个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