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建立一支具有鲜明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高职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发展呼唤着具有远大政治抱负、敬业奉献思想、职业人文素养、政策法律观念、经济效益头脑、组织管理才华、职业岗位能力、竞争取胜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的德才能兼备人才。来自社会的信号,清楚地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吸收和使用,具有强烈的市场属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办学模式,培养受社会欢迎的经济建设,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一、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要进一步契合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主要特征,需求的是人才具有明确的奋斗方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社会需求的人才要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需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职业未来能力。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这一资源的主要方面。[1]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要进一步契合。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社会需求政治素质高、职业人文素养好、敬业奉献强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要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透彻的理论分析能力,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地分析新形势、新问题,具有较强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新性;要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和强国富民的思想,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锐意进取的气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职业献身精神,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在金钱、利益面前拒腐防变、廉洁自律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保证行业企业和事业在深化改革中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对人才政治素质的高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找准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结合点,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真诚守信的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的观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2]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改变传统“灌输式”抽象理论为主的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谈心、讲座、讨论、咨询、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教学。也可采用案例、项目、任务导向、现场说教、启发思维等新颖、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教学,突出哲理性,注重实效,使德育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脑,让学生在思想上接纳,在行动上适应,在生活上见效,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中,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奉献敬业精神。[3]
三、社会发展要求职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并具有竞争意识的开拓进取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以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既需要有科学文化素养,又要有经济头脑,懂得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要要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好技术技能,不怕吃苦、敢创敢干,能在基层一线发挥重要作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科学应对,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看准方向,发现机会,把握未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保证行业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职场中更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技能结构优化,职业素养良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生意洽谈、人情世故中,要有雄辩的口才,对答如流的言辞,沁人肺腑的辞令,彬彬有礼的风度,训练有素的处事行为。要有广泛的社会交际和良好的人缘关系,能够营造和睦融洽、团结协作的内部环境,善于沟通行业企业与外界的关系,取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有强烈的经营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时效观念,敢于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有胆识、有气魄、敢闯、敢干、敢于进取,大胆创新,不断创造未来,开拓新市场,工作效率高的复合型人才。[4]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改革教学体制,采用全新的办学理念,调整改造专业和课程设置,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和修订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强化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要重视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课程的训练工作,要积极探索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点。[5]要灵活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课程,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在“必需、够用”,“突出职业性、岗位性和实践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强化自主学习,注意过程考核,构造学习性强,加大选修课份量,及时引进新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工渗透和文理兼容,促进课程内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构合理化,保证各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实现职业素养与业务、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近期要求与远期需要诸关系的统一。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用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的,遵循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科学安排教学环境,熟练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三段式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广度和深度,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实践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注意知识的转换性和业务的创造性,强调自我发挥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侧重训练运用技巧,注意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要对高职学生加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把学生的基本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按照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特长充分发展。要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运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建构“以情境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微课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职场中,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在真实环境下曝光和真刀实枪的环境中演练,进行针对性的成型塑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情感精神。
四、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
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教育庄严责任。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别要关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牢牢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积极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规划对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要重视课程改革,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赋予能力全新的内涵意义,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6]走出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框架束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课程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要在实训教学环境的现代化、职场化和信息化建设上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有效对接,要在实训基地中融入行业企业元素,实现育人功能的对接和互补。社会发展需求用得上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当前首要任务是积极实施“教练型师资队伍培养工程”,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工作教练的培养上”,教师要到行业企业挂职、顶岗工作、参与管理、轮训,培训成为师资培养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叶玮光,陈军,刘晓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养成途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4):87-88.[2]宋翠芸,江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高素质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3,(5):72-74.[3]沈定文,李友清.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探讨与实践———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42-144.[4]阚雨沐.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0-31.[5]杨健,沈斐敏.面向综合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78-182.[6]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3):73-75.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探析论文
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水平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而教学质量不仅仅依赖于生源水平、教师素质、学校基础设施,还依赖于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成为当前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中现行的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现状,提出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的意义分析,并根据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实现创新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可行性,依靠确切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情况,加强该体系的实践作用。以期从实践活动中加强理论体系,并根据理论发展推动实践创新,推动高职院校培育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
一、学质量现状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发挥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准确认识教学的目的,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在择就业时出现困境。主要是以下教育教学活动导致:第一,高职院校缺少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高职院校要能够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所处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校企双向的教学目标,如某地红茶、旅游业发展,该地所在的高职院校则可以将教育教学目标同当地的企业联合,由企业向学校提出怎样的人才需求,而高职院校由此为目标之一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质量则是学生是否符合企业运作的要求为基准。但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原封不动照搬素质教学理念,缺少特殊性针对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第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缺少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能够为教学质量发展提供一个方向,而评价体系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教学活动的难题。第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力量不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包括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等。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中呈现出专业性不足、缺少全面性人才的特点。如高职院校中有的教师不仅要能够带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还要求能够成为学生的辅导员。这一类教师就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知识。而事实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整个学校缺少良好的教学氛围,致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求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横向中依赖素质教育新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等。在纵向中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三方面的系统来保证质量监控体系的可行性。
(一)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证,全面、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能够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该系统主要的职能是学校根据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社会发展新趋势,进行新学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从而为每一届、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制定符合其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并能够展开教学课程规划设计,统一开展教学工作,通过组织、指导、督促、协调等方式来带动教学活动发展。如制定学生学期课程,学校考试时间等等。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证,只有通过监控系统才能掌握教学活动的进展,从而得出教学质量情况。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需要依靠两个方面支持。一方面是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走向。如高职院校通过设定自习近平台,要求学生和教师自行登录平台学习一定的时间,完成作业方能得到该课程的成绩。
(三)组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动力所在,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能够得到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方式提高指标分数。而构建教学评价系统还要求依靠教学监督系统的行为过程,即在教学监督中收集教学信息,根据一定的指标权重的设定,得出最终的评价分数。另外还要求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通过无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对某课程、某教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因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还要依靠各项信息的收集,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算法模型,得出科学、人性化的评价指标。
三、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总体上具有多样性特点。如要求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第三方人员等的参与;第二该实践活动具有长期性特点,只有长期展开同一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质量监控的目标。通过调查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方式主要如下所示:
(一)采用激励措施,推动各个主体主动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也实现了市场化管理。学校活动因此带上了一些竞争色彩,大大改善了传统中责任推诿的管理现象。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展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需要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发其积极性。如某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奖励制度,让没有课的教师组成监督队伍,对上课中的教师展开听课、评课,并要求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采取一些有奖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展开对课程、教师科学的评价,某高职院校在每个学期末展开课程评价,学生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如该课程需要在大二期间学习。这些意见条将用来抽奖,学生可凭此得到讲座门票之类的小礼物。总之,激励机制是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高职院校人员会因此激发参与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导入专业队伍,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专业性。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评价系统的构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制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不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将会大大降低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控实践失去意义。实现教育教育质量监控的实践的专业性还能提高监控效率和监控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在学校导入专业队伍的方式来达到这一实践目的。导入专业队伍要求学校能够优化当前的招聘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如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历,在试讲时能够面对学生,由学生进行评价.
(三)引入质量管理标准,指导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性。结语综上所述,在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数量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数量的激增,使高职教育教学各项问题不断尖锐化,因此,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实践,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准,又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实际的高职院校实践活动可知,加强教育教学监控的实践要求从完善制度入手,构建教学队伍、展开多方位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渠道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15-18.
[2]周磊.高职院校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24-125.
[3]陈蕾,周晓康,杜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2):38-40
[4]许统德,刘朝晖.论新教改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1-142.
第三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为了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体系相适应,文章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入手,提出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可采取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教学方式
体育作为学科的构成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和相关策略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从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体育活动推广普及、营建体育竞赛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展开深入探讨。
一、革新体育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体育教学方式展开深入分析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进行探究。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运动技巧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升及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院校,体育教学要表现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这是与普通院校相比存在的另一种重要差别。结合以上两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要贴合社会岗位需求,通过运动养成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高身体素质高素养,从不同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设立不同体育教学方式,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例如,运用“六结合”“六化”的体育教学方法累积教学经验。“六化”就是将体育教学课程以模块化、体育评价过程化、运动训练社团化、运动教学项目化、运动参与普及化、运动竞赛游戏化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六结合”就是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和专业要求结合、运动课程项目和爱好结合、过程评价和多样化评价结合、人人参与和普及参加结合、运动练习和社团结合、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结合[1]。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第一学期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准备教学内容,其中主要有田径项目,其中专项运动可对学生进行简要的讲解即可,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打好专项运动基础;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对学生采取“三自主”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运动项目让学生自主挑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改变体育教学评估方式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考试成绩的评估方式是影响教师教学理念的主要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率。所以,在体育教学改革目标下,应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估体系相结合,评估上要着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考核结果要体现出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和评估标准[2]。学生的体育考核评估在多样化的条件上更加重视其评估过程,就是以学生的上课表现、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等内容展开综合评估。此外,还有合理控制过程评估在最终评估结果中的最终比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实现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目标外,还要对学生体育的兴趣、参与度、心理感知等行为进行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应更注重学生的考核过程,这有助于控制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体育活动推广普及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长,学生的课余闲暇时间与学习时间相比相对较短,所以体育教学改革方向首要从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出发。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要积极倡导学生广泛参与体育活动项目,以体育社团、运动会、早操晨跑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走出户外,迎接阳光,在良好的运动氛围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四、营造体育竞赛环境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在体育运动上花费的时间就会减少,每天大量时间用于学习,课余闲暇时间不足。所以,应充分利用这有限的课余时间,为学生营建良好的体育竞赛环境。在进行体育比赛时,要充分融入游侠化、竞技化的比赛精神,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出的目标。将体育比赛趣味化,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还能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运动乐趣,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促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应为学生建立体育竞赛氛围,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要在五位一体目标体系下得以实现,就要充分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参与性出发,通过采取体育模块化课程模式、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体育活动推广普及、营建体育竞赛环境等措施,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另外,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着重于学生的就业培养,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市场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琪,谢毅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9-10.[2]先世友.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6):173.
第四篇: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探论文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时紧、内容多,学生感觉学之无用,只有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多元性,才能赢得高职语文教学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开设《大学语文》课,也是造就人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把培养与人才目标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因此,它的教学应把握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一个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自我封闭,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克服现有弊端,探索新的、适合课程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重人文内容,轻技能培养
大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是最具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的文学形式,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都是文化、美学、道德、情感等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想主义作品。即便是诗歌以外的散文、小说等作品也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较高层次的文学修养上。这在拓展学生视野、汲取有益人生的养料、提高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标,语文素质不但包括文学素养,还包括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应的表达能力。
近几年,大学语文教学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教师认为这些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并不适用,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大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并不高,表现在语音不规范,用词不规范,语法不过关,写作能力差等方面,有的学生甚至连简单的会议记录、申请书等应用文都不知道怎样写。因此,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文学性、人文性、美学情感的渗透,还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
2.教学活动脱离社会生活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的精力大多放在课本内容上,缺少社会生活的滋养和对生活的感悟。没有延伸到生活中去的语文教学,没有基础,缺少活力。这种模式使学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净人”,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少之又少;大学生活更象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虽然也有社会实践活动,但体会生活的领域并不广泛。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抛开社会生活谈语文教学,等于“闭门造句”,离开了社会生活,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将语文教学封闭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3.教学模式呆板,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依旧延续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开拓意识和应变能力,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挫伤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吸纳接受能力被强化,主观性、能动性逐渐弱化;教学过程克守固定模式,按照大纲的要求订出框架,教师和学生们都在这个框架约束下,不敢逾越雷池,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传授型方式授课,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教材的研究上,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行为,心理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释放,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改革教材
高职语文教学要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从教材改革开始,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缩短授课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鲜活实用,富有时代气息和改革精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重要依据。以往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大学语文》,这不能适应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又顾及不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文化基础知识不及普通大学生牢固、兴趣爱好广泛、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等。
高职语文教材应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而又具有选择性,因此在内容选编上要注重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求职就业需要等,使教材内容既有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深化、文史知识的系统讲授,又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交融,更有适应高职学生求职就业发展需要的应用知识的专题训练。选文范围应涉猎古今中外,文章体裁应欣赏与实用并重,语言风格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1.在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方面
基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宏观地分析历史文化;科学地进行文学与艺术的欣赏;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现实,从而坚定地树立起远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完善品德、充实思想。高职语文教材在选编上要尽可能做到:
(1)精选思想内容高尚,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在增强他们“人文精神”、“人格力量”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如孟子《告子》、苏轼的《定**》等等。(2)选编一些名人传记,从内容上使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文体上让学生学会写作自传、个人履历等,如《李将军列传》之类。
(3)专题知识的选编要注意同题材而不同体裁、同内容而不同方法、同题目而不同技巧、同类型而不同风格等诸多要素,尽可能将历代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古代各家的见仁见智集中在一起,在提供学生理解钥匙的同时,也为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众多的课题。
2.在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比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需要写社会调查报告;毕业时需要写毕业;就业求职时需要写自荐信、求职信;招聘单位要考核应聘者的工作能力,需要写一份工作设计等。这些口头与文字的说写能力,往往对求职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信息化的时代,工作中信息的传递和交往非常频繁,并且也极为重要,更要求有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掌握了公务文书和有关专业文书的写作知识,就为他们将来适应现代化管理工作和科技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求职应聘时应对面试、推荐自我能口齿伶俐、大胆展示所学所长,笔试上岗时能读会写,为专业成才搭建平台,这就需要从改变教材体例人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
既不采用单一的文学模式或写作模式,也不采用现在被普遍使用的文选加写作模式,而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要求,听、说、读、写四方用力,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以促进大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训练其语言的根底和说写能力以适应生活工作的需要,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解决间题的能力,以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尤其加大“说”与“写”的比重,在闯求职应聘这第一关时能应对自如,顺利通过。平时多做一些模拟招聘的口试与笔试训练,真正请主管人事的单位负责人现场模考,锻炼学生胆识、口才、书写能力等;在“写”的方面又要注意选编一些对各专业大学生均有价值的实用性文章,如优秀的科学、调查报告、精彩的演讲稿、合同、协议书、广告以及说明书等,既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知识性,又有生动的文艺性、广泛的实用性。
(二)改革教法
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它主张。学”重于。教”。大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协作者,甚至还是学习者;高校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有目的、明方向地从事专业学术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国际高职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改换教育角色,改革教学方法。
1.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时很紧,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的教学是较为可取的。把教学一任务分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通过他们最为关心的事和物,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缀以活生生的事语和人为,纵贯思与想,使他们接受且升华为“真善美”的行为准则。如“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思想与信念”、“人生与爱情”等专题,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增加讨论研究课。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学者”“思想家”为邻,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教育,多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是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就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例如:针对袁宏道的《徐文长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请学生就“人才一及其人才的使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了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遭遇,这对学生来说,既了解了社会历史,又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社会热点比较集中的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人课堂,如当今主持人纷纷著书的现象,可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研讨,使大学语文课与社会现实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3.坚持并积极推进课内授课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并要求做读书笔记。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将课外读到的好书目介绍到课堂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讲解、评价,教师只作必要的组织和点拨,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4.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多一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量,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作品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提供巨大的资源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比如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时,就可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学生从中发现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创作中的创新及“文化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查阅对其散文的讨论和评价,让学生尝试去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诗文配上优美的画面、标准而动听的朗诵,可以让教材变得立体而生动;组织学生欣赏由世界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讨论观后感甚至续写故事,这有助于学生们较高层次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人物,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师生角色互换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以老师的角色向全班同学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诱发和引导作用,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由过去的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事实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实践机会,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或举办散文、诗歌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作文比赛等。改变过于单一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
(三)改革考试方式
1.考试形式
以往考试形式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做法不适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很难把一个学期学过的内容全部测验出来,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与“学”、“练”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比例分数。如作文、课堂参与发言占期末考试成绩的10%,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占考试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教学过程,又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2.考试能力
(1}考察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家作品的考核)、课文阅读分析能力,理解概括能力,重在(写作能力)实际应用。
(2)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考察内容,突出“专才”特色。
(3)在考察文化素质的同时,不忘其他素质的考察。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时时注重教学课题,以学生为核心,认真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搞好、搞活“大学语文”教学,实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宗旨,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核算原则、核算对象、教育成本项目构成与核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成本核算 核算方法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高校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劲,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经费的需求与教育经费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如何做到既重视教学活动规律,又重视经济活动规律,既重视办学的社会效益,又重视办学的经济效益,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出现的。舒尔茨(1963)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尽管人们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但对其本质内涵则有基本共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属于经济学的概念范畴。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特指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仅指高职院校自身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投入的费用,而不包括高职院校以外的如家庭、社会等对学生的付出成本,如学生的上学交通费等。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的会计假设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是指在什么空间范围内计量教育成本,计量谁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
(2)持续办学假设
就高职院校来说,持续办学则指的是持续教学,与教学相关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在可预期的未来将无限期地、持续不断地正常进行,不会大规模的削减教学业务量,也不会停办或者撤销,并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这是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性前提。高职院校是否持续办学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高职院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办学假定,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有了这一假设,就能按照正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能采用通常的方法提供会计信息,按照一定期间核算教育成本。
(3)会计分期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适当。教育产品具有明显的学年制特点,因此采用学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更为合适。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计算期应与学生培养周期相一致,全日制高职大专学制一般是三年,将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作为成本计算周期。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教学成本核算能够定量计算下去的基础,在教学成本核算过程中只有把跟教学有关的各种货币化和非货币化支出通过货币计量出来,才有可能真正的比较、分析和控制教学成本,同时要把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2.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会计核算既要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又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
指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以其归属期为标准,亦即根据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定。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2)配比原则
指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配比原则既强调一个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与该期内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又强调一个项目的费用成本与该项目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前者确定一个时期的成本,后者确定一项产出的结果。
(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有助于正确地确认当期损益和资产的价值,保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4)分类核算原则
由于社会岗位的多样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岗位要求技能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对于学习不同专业技能的学生来说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成本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准确核算教育成本,高职院校应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作为教育成本核算对象,针对他们分别设置教育成本明细账,将高职院校在一定期间内培养学生过程中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可以向每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核算期间内的教育成本。
3.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成本计量对象,是指计量产品成本过程中,确定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的承担客体。为了正确计量产品成本,首先就需要确定成本计量对象,以便按照每一个成本计量对象,分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计算出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教育成本计量的对象是指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或目的物,即计量什么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校的产品只是教育服务。知识、能力、价值等的变化是学生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是教育服务和学生自身因素结合的产品。所以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应是教育服务,是计量教育服务的成本。学校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因此应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分别核算其成本。在实际的核算中,应是先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学年教育服务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除以年级、专业学生数,就可以得到向每一学生提供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即单位成本,也就是人们常用的年生均成本。将各年级教育成本相加就可得到全校的教育总成本。
4.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在核算教育成本时设置教育成本项目,目的是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以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人工费用
指教学单位直接从事授课、实习、实训的教师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医疗费、住房补贴等人员经费支出。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益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成本。
(2)直接教学费用
指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讲义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修缮费等公用经费支出以及学生活动费、实验实习费、学生助研费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其他费用。该项目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受益对象成本。
(3)教学辅助费用
属于辅助教学费用成本项目,反映高校教学部门、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为管理和组织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辅人员工资、津贴、奖金等人员经费和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以及用于学生的奖贷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物价补贴等。科研经费中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经费也属于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