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管理论文

时间:2019-05-15 12:1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管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管理论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管理论文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艰难探索,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9%,高职院校在校生660万,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8%。可以这么说,高职教育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我国旅游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压力。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应变、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高质量的适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积极开展旅游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旅游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也成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首先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本专业学生需要拥有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有的院系教学内容脱离旅游业实际,学生毕业后用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旅游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学的结果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现在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旅游课程的教学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的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都未能得到重视与发挥。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改进,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疲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滔滔不绝的讲述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训练,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缺乏,由于资金短缺,院系无法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

1.2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严重脱节

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片面的要求科目全而多,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这个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确实像是一个多个专业的组合体,没有自己一定的特征和重点。此外,在课时的分配上存在问题,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许多院校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感到理论内容空洞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训练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再加之,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1.3 教学考核评估方式比较单一

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方式,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安排适用和实用的教学内容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求,使教学内容能符合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态势,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最前沿的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将有效的和有用的知识信息不断得贯穿于教学当中,不断革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动态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使用各种学习工具来获得相关的专业信息。对于反映新时代、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例如,目前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湖北旅游业的展望以及目前湖北省的五A级旅游区有哪几个等等。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付丽茹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商品学课程既有必要性,又有特殊性。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商品学教改目标,提出了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思路,并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建立了系统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成绩评定方法。

【关键词】商品学 物流管理 就业导向 技能型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是新兴的热门专业,而商品学是传统的基础课程。事实上,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两者分析的要素——“—物”“与商品”,其内涵基本一致。从字面意思来看“,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物”是“流”的实体基础和作用对象;从专业角度来看,我国国标《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可以把“物”简单地理解“为物品”,这“一物品”不是指一切物质实体,而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实体。商品学研究狭义的“商品”,主要侧重于生产劳动新创造的有形物质产品“。物”“和商品”都被界定为有形物质实体,不考虑服务、知识等无形商品“;物”是“商品”范畴的一部分,它将房地产等无法进行位置移动的商品排除在外。

第二,两者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相比之下,商品学和物流管理存在着一定相似之处:两门学科都兼有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研究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研究内容都将商品包装、储运、检验等包括在内,是基本一致的。

第三,商品学的知识和技术为物流管理提供指导。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由此可见,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并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第一,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是指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商品学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本科及研究生开设的商品学课程,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体系比较完整。高职教育与之相比,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商品学课程绝不能照搬、照抄普高教育的体系,而是必须确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表现高职培养特色的教学目标。

普高商品学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和其基本理论扎实、能够进行相关研究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第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是指适应专业设置、技能要求不同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性和适应性。首先表现在与专业商品学(如中药商品学、汽车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专业商品学围绕本专业的核心商品展开,基本不会涉及其他种类的商品,教学内容全面丰富,不仅详述核心商品的自然属性、分类、检验、包装和养护,而且更加关注新商品技术开发、商品美、商品与人、环境的协调等。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基本理论以商品分类和商品标准为主,将典型大类商品(不局限于一种商品)的性质贯穿到实操技能,如包装技法、检验方法、储运流程、养护措施中。

其次表现在与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2.1教学改革的目标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根据上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特殊性的分析,商品学应该达到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服务,并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教学效果,因此,商品学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达到使学生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先入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在学习专业核心课之前就具备本专业的一般操作技能。

2.2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对商品学课程进行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拆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逐步转变“为导演”“或教练”。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改革实施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关于商品学的教学重点和实操内容,笔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并对在某食品配送中心实习的二十几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商品学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是认可的,工作中对条形码、储运中的养护措施、质量认证标志、运输包装标志的运用较多,表现出接触更多种类商品,深入认识其特质的要求。通过对有关负责人的访谈,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工作岗位对商品学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求。

商品学教学内容重构正是基于对物流企业和实习学生的调研结果,按照上述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考核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紧密链接的部分。

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1]。教师从学生熟知的食品、化妆品、药品的质量危机开始,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质量不仅是生产经营企业的生存之本,而且是物流企业的利益所在。商品分类的教学,教师首先展示自制的商场商品分类表,让同学们指出不合理之处,然后引出商品分类的原则、标志和方法,最终由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商品分类表,课后要求学生调查某一商场的商品分类情况,列出商品分类表,并分析说明其特点和优劣。商品标准的学习,可以由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标准作用的认识,类推出物流作业及技术标准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实践性较强、以物流操作技能为主的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养护等内容,可按照下面的系统方案来组织教学。

3.1假设场景和环境

物流作业中涉及到商品学的重要知识点有检验方法和程序、运输包装标志和商品养护技术等,这些内容也是商品运输和储存时应该关注的重点、难点。

3.2知识点分解为技能点

将上述知识点打破章节界限,分解为假设场景下按照物流作业流程排列的技能点,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根据假设的场景和环境,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解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于业务操作中。

·考虑某商品[2]的性质,如何选择运输工具?某商品在运输中容易发生哪些形式的质量劣变,如何进行养护?运输包装在某商品的运输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运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包装技法?某商品销售包装用的是什么包装技法?为什么此种商品适合采用这种包装技法?

·某商品的运输包装上有哪些标志,属于识别标志还是指示标志,如何辨别和使用? ·某商品在进入仓储中心之前,需要对哪些内容进行检验?使用什么检验方法? ·某商品如何进行抽样?检验前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处理?检验时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如何判断某商品的质量级别?如何识别本类商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 ·某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质量劣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养护?

·某商品的销售包装上有哪些质量认证标志,各是什么含义?请分析不同商品的条形码区别在哪里?商品条形码和物流条形码有何异同?

3.3教学组织与实施

首先,教师示例讲解,学生分组自学。教师简单举例对各个技能点进行分析。学生8人组成1组,推选2名组长负责:自由选择商品品种(选1~2种,各组不能重合),负责协调和分配组员的学习任务,监督课下自学,组织资料的收集和讨论活动,要求必须根据所选商品进行技能展示。学生可以根据选择商品的类别归属,查阅教材中关于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学分论的内容,教师还提供专业书刊和网站,如《食品保鲜技术》《货物学》等书籍《商品储运与养护》《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技术与应用》等期刊;http://www.xiexiebang.com.c(中国商品学会),http://www.xiexiebang.com.c(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物流网、中国食品工业网等网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商品学和物流专业的兴趣。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教师点评解疑。每次课上完成一个主题,由每组该题目的负责人在班级作发言交流,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或点评。以学习态度、展示情况(电子文档、幻灯片、图片资料、实物比较等至少任选其一)、对技能点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针对每一主题,教师对每组就所选商品的展示情况进行总评,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当然,诸如基本概念、商品包装的功能、包装合理化、商品质变的原因等问题,有必要结合相关技能点讲清重点、难点。

最后,提交技能报告。所有技能题目都进行完毕后,每组根据组员的分析资料、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点评,结合所选商品写出一份基于假设背景的电子版综合报告,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独立思考、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

3.4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技能型教学模式与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商品学技术方法,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自选的商品品种贴近生活和专业,如酸奶、茶叶、山楂、香烟、巧克力等,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搜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个学生只掌握了一种商品的一个技能点,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收获多种商品的多种物流操作技能。

四、商品学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映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课程综合成绩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讨论发言、技能展示、期末考试四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

表1课程综合成绩评定表

根据本课程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50%)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来考核;基本专业技能(50%)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讨论来考核。

商品学课程要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本文正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转换的实践探索,希望抛砖引玉,促进商品学教学改革的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国珍.高职《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2]邓旭明.试论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统计,2005,6 [3]陆影.高职教育《商品学》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作者简介]付丽茹,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物流系讲师。*本文的主要内容已被“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20060715)”论文集收录,笔者独立完成的教改项“目《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获得学院2006教学成果三等奖。

注:

[1]这部分内容中也不排除有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例如条形码。在讲解清楚其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可以设置技能题目供学生练习。

[2]某商品是指允许学生自选的商品,针对此商品,学生课下收集材料、课上技能展示。

选自: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第1期

第三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bylw580.com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中国旅游及酒店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均取得了长足发展,酒店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与之相匹配的酒店管理人才却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中国酒店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同样,旅游行业的导游、景点服务人员和培训主管等岗位的人才也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以及旅游管理人才追在眉睫。

乌海市毗邻宁夏、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从乌海及周边地区来看,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第一、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乌海及周边地区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对加大对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力度,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会呈现上升的态势。

酒店管理专业建立以来,其教学改革工作一直没有中断。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反复修订。同时加大课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付诸实践,效果良好。经过多年的教改,酒店管理专业得到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专业教育时间短,底子薄,在专业建设思路及各种教学条件方面还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还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居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旅游业和酒店业也将会随之迎来发展的新高峰。

目前酒店业的高速扩张引发的管理人才缺口主要是客户部门主任、酒店业职业经理人以及餐饮经理人等岗位。根据预测,这几类岗位平均缺口都在4万人左右。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样暴露出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导游、景点服务人员和培训主管等岗位的缺口也在3万人左右。根据市场调研,乌海市各星级酒店管理及高级服务人员缺口在300人左右,旅游业服务及管理人员缺口在100人左右。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原则和思路

通过理论—— 实训、理论—— 再实训的教学过程,培养现代酒店(包括旅游涉外饭店)管理所需的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较高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较强专业技能及创新开拓能力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真正零试用期的高职酒店管理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既有酒店管理的坚实基础,又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

此外,由于酒店行业与旅游行业的关联度非常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意识的向旅游行业倾斜,要求学生还应该具有旅游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具备从事该行业的一些主要能力。

逐步完善“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德为先、能力为本、德能并重”为原则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建成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地方酒店业,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一套学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师资校企岗位互换的有效机制,使本专业成为在乌海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在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及专业群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示范专业。

采用“1.5+1.5”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岗位。针对岗位分析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本着“有用、够用”的原则,更新旧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认识学习后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1年的基础理论教学+1学期的认识实习;1年的专业理论加深教学+1学期的毕业综合实习。

加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教学时数,整合与简化数学教学模块。增加旅游管理选修方向,开设相关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加大课内实践的比例,选择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导人多种实践教学法,力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资格考证方面的要求,鼓励多证毕业。完善与新建校内实训设施,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理念改革本专业学生高考平均成绩不高,英语和数学的成绩一般都不够好,不少学生不但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甚至连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形成,遇到难题缺乏迎难而上的精神等等。为此,如何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这是我们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难题。

在教改过程中我们感到:基础课程的过分铺垫,不仅背离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且会使相当多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为了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尺度,并且赋予教学内容实践性要求,为后续的职业技能课服务;同时,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注意将基本的思考方法、观察方法通过日常教学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增设专业实务和专业实训课程,并对一些课程的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先后删去了一些实用性比较差的如VisualFoxPro、现代饭店规划与建筑设计、高等数学等课程。

将前厅、客房两部分专业核心内容合并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并且由原来的56课时调增为64课时,理论授课4O课时,实践授课24课时,其中校内实训8课时,实训基地现场教学16课时。

为了符合市场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增设课程和《宴会设计与实务》课程。《酒吧经营与管理》课时56,理论课时48,课内实训8课时,由任课教师配合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在实训基地完成。

《宴会设计与实务》课时56,理论教学4O课时,课内实训16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主题宴会设计的能力,增设1周单列实训。增加旅游课程的模块,开设了《导游业务》(56课时,1周单列实训)、《中国旅游地理》专业核心课,专业任选课增加了旅游方向,开设《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英语》课程。变以往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第3学期安排学生进行8周的《酒店认知实习》,加上学生4周的寒期专业实践,共需要在实训基地完成12周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以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主,客房服务与管理为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专业综合素质。为下一学期开设的《餐饮管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学生和老师普遍反映其后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更深刻。

专业英语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即加强了口语训练。英语教学贴近专业,循序渐进。同时,加大《饭店英语》的(或《旅游英语》)课时量,推行实用性教学,因需施教。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避免“满堂灌”,实行“精讲多练”。要求任课教师把核心内容讲解透彻,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达到“弄懂会做”的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管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练习、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给定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活动。

通过“活生生”的练习和案例的剖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寓理论于实践教学之中。《导游业务》、《社交礼仪》将学生带出课堂,进行情景教学、现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行“教学互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创造轻松、热烈的实践教学情境。

根据本专业的需要,要求专业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展示、音像播放、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法改革对考核方法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实训操作上。对于课内实训,要求任课教师按照实训任务的每一项均评定成绩,并对实训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分组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写明自己的任务,按照完成情况分别作出评判。对于校外实训,则要求专业任课教师会同实训单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训表现,综合给出成绩。凡是按照学院的提前就业政策在第5学期离校提前就业的学生,由指定的实践指导老师告知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就业单位完成,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完成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在学生完成12周实训之后,联合实训基地在第4学期开展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由基地实践指导教师和专业认可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对每一位学生从理论、实践考核其专业综合素质,展示其职业风采,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五)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为了更加全面考核教学质量,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原有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运用模糊评价法重新构建学生评教指标。教学质量评价一级指标有教师风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5项。每一项一级指标又根据评判的重点内容分解出3到4个二级评价指标,针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分配权重,以定量打分的形式采用百分制打分。该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评价了教师的理论教学质量,使大家能够根据学生评价结果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一个客观认识,对下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增加学生自评环节。原有的评价体系由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两部分组成,这种互评的评价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仅仅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为此,我们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价表,通过每学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从另外一个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问题依然很多,特别是教学方法滞后,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使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现状

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旅游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旅游教学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教学方法滞后等现象。很多院校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是要求学生熟练地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通过等级考试? 还是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答案不言自明。那么,如何授人以渔? 目前的现状是:经过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起来的学生非常习惯于教师对知识定论式的讲授,缺乏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未必都能听得进去。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教育部出台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高专的教育一定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跳出“学科本位”的误区,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迅速提高我国旅游教学水平,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原则

1.先进性原则。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软件,还原真实的职业情景,模拟真实的职业任务和流程,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环境,感受职业工作氛围,加深职业体验。

借助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互动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全程指导、跟踪、管理、监督,实现师生全程互动、资源共享。

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实现从“传授知识、教师主体”转变为“培养技能、学生主体”。

3.一体化原则。按照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原则,教学中不存在完整的、单独的的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补充“适度、够用” 的知识,将知识、理论、实践融于一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与学并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中要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角色互换法。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大部分的专业课和某些基础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针对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师生角色可以互换,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形式上的主导,教师则是幕后总导演。

2.情景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在现有的校内教学中模拟规定情景,将学生与教师置身于虚拟情景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如“导游业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辅助性教学手段,使学生面对相关画面进行景点、景区讲解;同时,学校与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教学现场置换到真实的旅游工作环境中,按职业标准,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或专家现场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调动自身潜能。

3.项目教学法。按照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先由教师按职业能力模块细分为若干个项目,然后将每个项目分给学生个人或小组,以规定时间或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项目设计师及教练。师生在教学中充分互动,通过反复的教与练,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与理论的接受者,而是在一步步的思索探究、主动实践中理解理论,运用知识,熟练技能,形成能力。

当然,项目的选取非常重要。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选择难度适合的项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

4.问题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对有关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通过讲解和讨论加以解答,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启发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问题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学到的知识深刻难忘,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生动的、典型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从而把学生引到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上来,让学生的思维紧跟问题的发展去想象,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论文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已连续招生11届,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8届、1760名毕业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省级品牌专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定点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11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确立了“大学水平人文素养和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推进了“工学交替、旺进淡出”的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推行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开发了一批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了以国家旅游管理数字化实训中心为核心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立了以湖北高校省级旅游管理实训基地为核心的校外实习基地,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旅游人才。

一、“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将旅游专业与区域旅游产业对接、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流程对接、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1、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旅游管理专业聘请鄂西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旅游职业教育专家组成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智囊和参谋作用,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和技术支撑,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参观考察、专家论坛、学术沙龙、课题研究、项目评审等活动,推动专业建设。

2、“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神农架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自2012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与神农架林区政府、林区旅委、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神旅股份、神旅集团和28家旅行社开展了全方位的“政校行企”合作,按照“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校地共建“神农架旅游学院”,每年合作开办1个“神农架旅游管理班”,合作建设“神农架生态旅游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神农架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旅游旺季景区讲解员来源基地;神农架已建成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重要的学生旅游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

3、校企共建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先引进企业培训师合作开办“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特训班成员对象是准实习生,教师是实习企业培训师,时间是学生课余时间和集中实训期间,形式是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内容是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与工作技能,效果是把企业入职培训前移至校内,降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成本,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教学实习的实效性。

4、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旅游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鄂西地区真实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业务流程、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先后开发了14个面向鄂西旅游业的本土化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身临其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宗旨与就业导向。目前,这批教材已成为鄂西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教程。

(二)课证融合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对全国导游资格证、酒店管理师、茶艺师、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普通话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实行“课证融合”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教学模块,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使学生毕业时,实现100%的学生持有双证书。

(三)赛训融通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赛项,在师生中构建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氛围,引导产学紧密结合,校企全面合作。通过赛训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推动了课程标准与竞赛标准对接,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同时,通过赛训融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历练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近三年,专业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36次,其中国家级团体一等奖2项、国家级团体二等奖1项、省级团体奖3项、个人国家级二等奖7项、个人国家级三等奖6项、个人省级一等奖5项、个人省级二等奖10项、个人省级三等奖2项。

二、“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宽基础,壮后劲,窄方向,强技能,活模块,促发展”的思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即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宽基础”和“窄方向”等2个一级教学模块。“宽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包括5个二级教学模块;“窄方向”模块是选修模块,共设置了“酒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二级模块,学生三选一;每个二级教学模块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细分为若个教学项目;各个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又根据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适时动态调整优化,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横向融合、纵向承接、动态调整、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1.5+1.5”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用1.5年时间进行“宽基础”学习,系统掌握从事旅游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通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后劲,使学生具有“大学水平人文素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1.5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再经过1.5年“窄方向”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实训,使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实现“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旅游淡旺季交替呈现特点明显,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教学规律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即当旅游旺季人员紧缺时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实习,当旅游企业处于淡季时学生回学校学习。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既解决了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服务短缺的难题,又为旅游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既保证了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岗位与职业发展方向的吻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得到了相应的实习补贴,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达成学校育人、学生成才、企业得利、家庭减负的多赢格局。

(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通用模块课程全部推行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教学实习全部推行以“项目导向”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校企搭台、教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思路,突出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合作、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参与讨论、真正动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果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

四、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数字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先后投资2400多万元建成了基于数字化仿真实训的信息化教学中心、素质教育实训中心、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导游微格实训中心、酒店实训中心、旅行社实训中心和景区管理实训中心。其中,“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和“导游微格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的旅游实习实训基地。

(二)校企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在省内外优选了一批知名旅游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起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以神农架生态旅游实习基地、三峡人家民俗旅游实习基地、三峡大坝工业旅游实习基地、瞿家湾红色旅游实习基地、悦兮.半岛温泉度假旅游实习基地和神农架国际滑雪场体育旅游实习基地等18家4A级以上景区为核心的景区实践教学基地;以湖北峡州国旅、湖北康辉国旅和宜昌大三峡国旅等24家旅行社为核心的导游实践教学基地;以上海锦江饭店和北京华北宾馆等14家5星级酒店为核心的酒店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健全了教师“工教结合”制度,每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以“工教结合”推动“工学结合”;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每名专业教师至少与一家旅游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建立健全了行业师徒制,每名青年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建设师徒制关系,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建立健全了赛教融合制,每年开展教学技能比武,通过说课、讲课、实操等比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25人任专业兼职教师,专业实践课题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校企共建互帮式“教学拍档”,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一对一的“教学拍档”,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研活动、技术开发,使专兼职教师互通共融,将校企合作具体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提高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鄂西旅游产业发展为己任,组建了三支社会服务团队,长期服务于鄂西旅游产业第一线,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培养出以4名教授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骨干教师面向鄂西旅游行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近三年,共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其中国家“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篇;主持完成省市级研究课题23项;承担并完成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9项,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神农架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神农架旅游标准化手册》等一批重点旅游技术服务项目。

(二)组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团队

近三年,旅游管理专业分别与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神农架旅游协会、神农架旅行社协会、神农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洪湖华年生态投资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环坝旅游集团公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宜昌市旅游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6次、16718人次,年均培训3343人次。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与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宜昌市旅游局和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开展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每年职业技能鉴定规模达到5000人次以上。为推行“双证”教育提供保障的同时,有力的服务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

(三)组建学生导游志愿者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组织成立了“导游志愿者服务协会”,学生利用周末、黄金旅游周、寒暑假和教学实习,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的模式,面向周边城市的旅行社和核心景区开展导游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既提高了导游实战技能,又服务了社会,同时又达到了“以工助学”的效果。“导游志愿者服务协会”实行会员制管理,现有成员585人。近五年,“导游志愿者服务协会”先后为宜昌市、荆州市、恩施州、十堰市、神农架和咸宁市等地区的100多家旅行社和省内30多家核心景区派出导游7500余人次、80000多人天、带团9万多个,为135万多人次的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旅游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收入4亿多元,为学生家庭减负1200多万元,实现了“提升技能、服务社会、以工助学”的多赢。

下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管理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管理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管理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

    旅游管理教学论文旅游管理专业论文 体验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亚太地区跃居世界第二,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势真正确立。更值得注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课程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坚实保障,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物流专业的教育能够迎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本文依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

    旅游管理论文(★)

    “因有重要接待任务,其他社会车辆、游客敬请绕行”。 这是7月26日著名的北京香山风景区南侧入口处的一个标牌上的内容。了解香山的人都知道,这个入口通往一个四星级饭店——香......

    旅游管理论文

    2012届毕业生: 存档号: 毕业论文题目 塔尔寺宗教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专 业:班 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景区09(01)班 贾涛丽 张晓兰 2012年5......

    旅游管理论文

    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式快餐在中国登陆,出现在各大繁华的商业中心,其中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国际著名快餐企业的成绩尤为......

    旅游管理论文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证研究 翟辅东 【专题名称】旅游管理 【专 题 号】F9 【复印期号】2002年02期 【作者简介】翟辅东(1942-),男,山西太原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

    旅游管理论文

    篇一 【论文关键词】农家乐;规划;开发;反思 [内容提要]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策。我国近年来农家乐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应当充分肯定,但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