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摘 要: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所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主要动力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会抬高价格,削弱人们的购买力。经济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把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对有些问题的分析将会更加透彻。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经济增长;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06-02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所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主要动力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会抬高价格,削弱人们的购买力。
经济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宏观经济是由微观个体构成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虽然在视角上和理论体系方面有许多的不同,但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又是相互融合、密切联系的。把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对有些问题的分析将会更加透彻。
[责任编辑 柯 黎]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浅析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论意义
浅析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
——对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论意义
咸宁市通山县XX乡XX
【摘要】经济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其中“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可以直接归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正如萨缪尔森指出的“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都拍不响的经济。”本文着重对邓小平关于经济管理的两个基本层面:宏观经济的管理和微观经济的管理。在微观经济的管理部分,重点探讨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自身管理两个方面,藉此揭示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实践性的、启示性的内容,在这一基础上,对我们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经济管理管理方式国有企业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经济管理思想是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管理实践中经验和方法的总体概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重要的理论武器。根据对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解读,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经济管理的两个不同层面:一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宏观调节和控制,亦即国家对“经济体系”的总体管理;一是各类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自身的经营管理,亦即各个“经济细胞”自身的管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实际,邓小平就如何加强宏观调控、搞活微观经济,特别是针对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精辟论述,现本人现就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基本层面以及国家与企业的互动关系进行初步地探讨。
一、强调宏观经济调控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就是指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经济调控,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要确保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坚持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把宏观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1、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
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坚持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这表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努力扩大经济规模,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来安排经济基础建设,不能一味地盲目冒进。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在上个世纪长期以来在宏观经济管理上没有切实贯彻均衡增长理论,导致了各种比例严重失调,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解放前的历史状况造成的。由于受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有经济基础的限制,因而社会主义建设中很难在短时期改变这种状况;二是急于求成的思想造成的,导致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等的发展,从而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三是左倾思潮的影响造成的。总结教训看出,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贯彻综合平衡的原则,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分析得出的重要理论。
2、将宏观经济调控权集中于中央。
国家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全局与局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为了妥善解决矛盾,必须把宏观经济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权威。邓小平同志认为加强中央权威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论述阐明了中央权威的内涵和如何保持中央权威等问题,认为中央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所有者代表,肩负着发展国防、外交、科教、文卫等事业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为保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难看出,使中央保持权威的基础必须是正确的政策措施,是符合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策。
3、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迫切需要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必须发生转变,由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者和生产经营者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服务者和宏观调控者。因此邓小平同志曾针对我国经济管理的实际状况多次强调政府要实现三个转变:
(1)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政府应该通过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信息,从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调节市场秩序,借助利用管理组织和手段维护市场活动的合法性,保护企业、公民等的正当权益,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
(2)是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应该是由中央把握大的问题和前进方向,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即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应该转向宏观调控,明确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问题,调节社会供给平衡和需求比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营造外部环境;
(3)从过去的“死管”到现在的“活管”。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这就要求对企业必须活管。所谓活管就是指政企分开,把生产经营自主权放给企业,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地参与市场竞争,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是政府完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
二、注重微观经济搞活
我国对微观经济管理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同志还认为我国各地区的条件存在着不平衡性,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很长的过程,需要慎重行事,为农业生产管理的改革以及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农村微观经济管理实践成功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国企业管理方式的客观实际,就如何从微观经济管理的层面上改革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明确提出了三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
1、加大企业的权力
这是国家对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最基本的取向和最重要的内容。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中,邓小平都非常强调给企业以自主权的问题。他认为 “权力不下放,企业没有自主权,也就没有责任,搞得好坏都是上面负责。全部由上面包下来,怎么能搞好工作,调动积极性?” 此外他还要求,“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必须要有具体措施作保证。其一“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其二“要严格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其三,“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邓小平的有关加强企业经济自主性和责任制的思想尽管是针对当时国有企业面临的实际情
况提出的,但对我国整个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探索,加大企业权力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最为重要的内容。1992年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有了较为系统的、明确的规定。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改革从“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改变企业管理的方式”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拥有的14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等方面的经营权,也明确提出了“政府依法对企业进行协调、监督和管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内容,深刻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加大企业权力的重要思想。
2、用多种方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国家对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于“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也是国家对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显著标志之一。这里不排除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被证明是有效率的、好的经营形式。因为“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因此,在企业经营形式的改革中,邓小平强调指出:“已经从各方面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继续实行,不能走回头路”;同时也要“防止盲目性,特别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邓小平提醒道:“在这方面,要规定比较详细的法令,以防止对自主权的曲解和滥用。”
3、实行政企分开
这是国家对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关键。在企业改革中,无论是加大企业的权力,还是建立有效的经营形式,都必须以政企分开为前提。政企分开的目的就在于有效地切断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脐带关系”,使企业不再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调整政府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不再是企业的“婆婆”,因此,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政府职能的转换。
企业自身管理方式的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改革持续、深化、开拓的过程中,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关于企业自身管理方式改革,提出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要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头脑僵化。当然这个懒汉主要是过去制度形成的。以后既要考虑给企业的干部权力,也要对他们进行考核,要讲责任制,迫使大家想问题。”在实践与总结实践中,提出了四个重要的理论指导:
1、实行以股份制为特点的企业管理方式
当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扩权让利阶段以后,要把企业改革推向前进,就必须把政企分开与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联系起来,必须重新构造国有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邓小平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一再强调“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依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对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试点和深入实践,并最终广泛确立了股份制作为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
2、实行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落脚点的企业管理方式
要充分落实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必须使企业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高瞻远瞩,从经济、政治全局的角度,指出“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个论断直接促进了企业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措施,比如股权激励、绩效考核、流程量化等,充分调动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3、按照市场经济需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换经营机制条例》中,邓小平同志详细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方面与内容,必须严格按市场机制运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成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场革命,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企业管理改革思想内涵。机制转换的贯彻实施,增强了企业活力,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重视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因素
在国有企业管理的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企业管理中的制度、技术和人的因素问题非常关注。
(1)制度因素。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企业改革只能改革企业的管理形式而不是改革所有制形式,强调企业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此外,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要充分发挥在企业改革中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鼓励工人阶级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积极协助企业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2)技术因素。在企业管理中技术因素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同志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企业的思想中,他认为国有企业在引进技术进行改革时,必须首先确保引进的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否则难以使企业的技术水平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然后引进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定要用先进的方法来管理,“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济方法”,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为当前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定下了基调。
(3)人力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造企业,为了保证应有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合格的工人。”“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我们要开出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卡住”。这一关于培养合格工人和提拔管理人才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也是在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中,邓小平同志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这点充分反映出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认真分析邓小平同志对改革经验的总结与论述,才能更好的理解并掌握邓小平经济管理基本层面的思想和实践经验,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从政治角度来论述经济管理,始终把握着全局性和整体性,因此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同时,邓小平同志总是从宏观上谈经济管理时紧密联系微观经济管理,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因此,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是以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微观经济管理为辅,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充分体现出了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2.《新政府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经济学(上)》中国发展出版社
5.《市场或政府》中国发展出版社
第三篇:对新课程改革的宏观构想
对新课程改革的宏观构想
新疆2008年正式进入高中课改期,也就是说,从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自治区范围内所有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实施新课程。
那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高中教师应该如何认识并顺利推行新课程改革呢?
根据新课程实施纲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理念是理想,新课堂教学是现实。这就要求,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必须开始“裂变”,在新课程实施伊始,我们的教学行为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使一个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课堂向我们走来。
一、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悟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可见,一节课不仅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及文化底蕴,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课堂教学都要在一定程度和层面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一是教师的角色要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在教 1 学中要转换自己的角色,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使自己的激情、个性和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二是教学行为要变。新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要让课堂激情四溢,民主和谐;三是学习方式要变。主要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悬念,应该让学生的智力接受充分的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四是课程观念要变。我们应该清楚,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课程是体验,课程是对话,课程是发展资源,凡是对学生有影响、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或者能够滋养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简言之,社会即课程、环境即课程、生活即课程;五是教师的专业知识要变。我们教师的教学视野要无限拓展,知识品位要大幅提升,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构思与设计等,让新课程在课改中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要让我们的教学课堂是“阳光地带”,是“动感地带”,也是“情感地带”。同时,新课程也要求,学科教学要凸现学科特点,不仅需要“形似”——语文课要有“语”感、数学课要有“数”感、自然(科学)课要有“悬”感、音乐课要有“乐”感、美术课要有“美”感、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要有“悟”感、英语课要有“乐”感、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有“动” 感等,还需要“神似”——在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下,将激活的知识种子播种在学生大脑的“沃土”中,实现师生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共鸣和生命活力与生命活力的对接。
二、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第一点启示是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信息与素材靠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第二点启示是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新课程渴望更多课堂教学的动人场面也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给知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肉眼;给视野、方法才给了学生一个显微镜。“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是“活”知识的源泉。
第三点启示是新课程呼唤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呼唤教师素质的提升。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条件固然重要,而教师的素质更为重要。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靠教师去创造。如课堂教学没有现代媒体,用“土媒体”也能让课堂教学生辉,呈现亮点。因此,教师的素质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要站在人生境界的高一层,真正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第四点启示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
第五点启示是新课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而是创新。主要看课堂师生的互动;看学生的参与面;看教学流程的独特创意;看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力的挑战;看师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三、理想课堂教学的境界与艺术
让我们大胆设想,新课程所勾画的理想课堂境界应该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且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就是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教师是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是新课程实验的形象大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追求这种境界?
第一,教师的角色要转换定位——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第二,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自己教学特色的过程。教学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等主要特征,其中独创性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特征,是教学个性的重要表现,也是衡量教学风格是否形成的首要标志。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追求教学风格的理想境界,努力形成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为此,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要体现十二个字:放飞激情,张扬个性,展示魅力。
激情是创新的直觉思维,激情是情感的直接表象。有激情就显活力,有激情就能滋润每一颗心灵,有激情就能迸发出智慧的浪花。
个性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和灵性的折射。有个性就显灵性,就有特色,就有创新。
魅力是一个教师人格、道德、知识、智能等品位的综合体现。有魅力就显形象,就有气质和风度,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就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第三,教学设计要更新——教学设计是一种思路,一个案例,也可说是一个靶子。一种好的教学设计,就是一部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片,也恰似一幅蕴含师生人文素养、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我们教师要将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变为现实,就必须拿出优秀的教学设计。那么,怎样写出优秀的教学 设计?
一要体现“一种革新”,即备课写教案革新。要改变过去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的备“死课”不备“活课”的现状;要冲破传统教案,创新超越教参,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的教学设计。
二要体现“三种价值”,即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创造价值。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应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合作探究式”等等。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设计。新课程实验证明,一个平凡的老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展开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可见,爱是教学的一门重要艺术。如果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模式、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算是好老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赋予人文理念丰富的内涵。这样,教师的劳动也就能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要体现“四个特征”,即一是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过去,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教和学的创造性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和教参为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为教师提供了创造和发挥智慧的空间。因此,教学设计要有时代感,要体现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对新课程理念的追求。二是教学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教学的智慧是共通的,不同的教学案例所 凝聚的新课程精神往往也血脉相通。如何构设新颖独特且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改传统的“教案”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又是怎样的?一般的写法为:“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课后反馈及自我点评”,或者为“设计理念、教学重点、教学流程、课后反思”等等。但无论哪一种写法设计都不能格式化和模式化,要根据教学内容,使每一篇教学设计具有新格调、新品位和新创意。三是教学设计要充满悬念,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亮点。因为,一篇教学设计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如果在设计中注重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凝炼为可供愉悦对话的文本。四是教学设计要少而精,明确并再现“三维目标”。传统备课苛求篇幅字数,写的字数多就是备课认真,备得程序细就是好教案。如今教学设计不再苛求篇幅字数,而是求好用、实用、有新意。
第四,要让教学成为艺术——教学艺术是为了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而采取的符合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魅力性等手段、方式、方法的巧妙的完美的综合。教学艺术必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其功利目的。反之,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就不能称为教学艺术了。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赋予教学艺术更多的内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那么,怎样去追求和体现教学艺术的价值? 实现“六变”:一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变“教师问学生”为“学生问教师”;五变“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六变“单科教学”为“多科整合”。
突出“四化”,即课程心灵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境和谐化。
着力“四活”,即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激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
着眼“五境”,即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演示烘托情境、游戏创造情境、表演展示情境。
力求“四味”即把课上得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以上为笔者对即将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点滴认识,谨在此求教于方家。
第四篇:浅析我国水资源宏观管理体制问题
浅析我国水资源宏观管理体制问题
吕倩梦
环境学院
2010200911
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不但人均水资源少,且分布非常不均衡。所以,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就非常重要。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欧洲等国家以流域管理为主不同,也不是单纯的分割管理,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然而,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我国水资源管理正在慢慢加强,但是,从实际实践效果看来,还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并浅析了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几个问题。关键字:水资源
管理
体制
问题
水资源是最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之一。而不恰当的水资源管理可能会诱发各种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是各个国家一致的目标。在我国水资源局势严峻,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任务与日俱增,亟需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2009 年人均水资源量已逼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1,750 立方米用水紧张线。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 立方米且大于1,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 立方米且大于500 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总体来看,我国属于中度缺水。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根据各区的人均水资源量,我国有16 个省(区、直辖市)属于重度缺水,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共6 个省(区)为极度缺水地区。1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使得西北部许多城市发展受到制约,如工业发达的华北地区海河、滦河流域,人均水量仅430立方米,比以干旱著称的阿拉伯半岛还少。
而与我国严重缺水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污染情况。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甚至0.8。[5]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一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一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一85%。2
我国水资源主要污染问题集中于地表水污染严重,湖泊河流等富营养化问题,水土流失,地下水使用过度等等。
据统计,全国有3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 泊,致使全国7大流域近5%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0的河段污染极为严 重,已丧失了水体的使用功能,7%5的河段已不适宜作为引用水的水源。3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2002年我国出台《水法》规定了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新《水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的 1 22011-2012年中国水资源状况.中商情报网
水权转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2002.7.30 3傅剑清,论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保护及水权制度的完善.中国环境资源法研讨会论文集.2003.16 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4也就是说,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欧洲等国家以流域管理为主不同,也不是单纯的分割管理,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我国水资源管理正在慢慢加强,流域管理正在逐步加强,《水法》的修改,对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大作用。但是,从实际实践效果看来,还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现存的水环境管理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中央各部门出现职权交叉
我国特殊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要求了我国在管理水资源时,必须结合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在中央,水利部作为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集中了大部分水资源管理的职权,而其他相关部门包括建设部、农业部、交通部、国家林业局等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管理。而事实上,由于多个部门都有关于水资源的职权,导致部分出现了职权交叉,使得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常常难以有效解决。
这里以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之间的职权交叉问题为例。这可以说是最严重的水资源相关职权交叉的两个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水利部负责水量,水质则由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管理。也就是说作为水资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水量和水质,被分别交由了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我国规定水利部门的负责管理水,却又环保部门的负责管理岸上的排污。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者其实无法完全分开,因为水域的自净能力,承载力等和水量,径流量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环保部门在实施水污染控制工作与水利部门实施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时必定会有所相互影响与交叉。这两个部门都同时具有法规制定、执法和监督的职能,而任何一个部门同时拥有制定法规、执法和监督三项职能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这样无疑容易助长部门利益与部门权力的扩大化。5
3.2 流域机构的权力职能没有得到落实
流域机构是指水利部按照河流或湖泊的流域范围设置的水行政管理部门,其代表水利部在所辖流域内行使水行政管理权,为水利部派出机构,且已经成立很久。然而,它毕竟是一个事业单位,缺少较为独立的自主管理权,难以直接介入地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管理。
事实上,在2002年新水法中,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才被正式得到明确。我国区域水体由当地政府管理,且早已经有着一套完整体系。而流域机构的职能是对流域内不同地区对水资源的管理政策等进行协调,缺乏有效机制的同时,又由于隶属于水行政主管部门,无法独立自主地行使水资源管理权,管理权力小,管理范围窄,完全无法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各地人民政府水主管部门相比。
并且,流域机构虽然名为委员会,但是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区并没有参与流域的管理,与水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没有参与相关决策,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也没有正式的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各流域管理机构难以发挥协调作用。
因此,在前文水法中规定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无法合理结合,而我国流域内跨省份的水资源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
3.3 水资源相关法律存在欠缺,有待完善
新《水法》规定,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在这里就有一个权限的问 45 梁建议.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动,水务一体化建设.水政水资源,2003.3
杨志峰,冯彦,张文国著:《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年5月版,第83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题,如何划分各区域,又如何结合整体管理,这些都没有具体到实处,没有细致规定导致权限不明确,降低了体制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具体问题的解决难度。此外,我国现行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除新《水法》外,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后来先后出台的一些专项法律,地方性法规等等。而这些法律都不完善,甚至有些法律间还存在矛盾。
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流域管理法,未能从体制上保障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例如1997年颁布的《防洪法》共有巧条涉及到流域管理,其中有12条规定了流域机构在防洪和河道管理的职责。但是,由于《防洪法》只是关于综合治理江河、湖泊和河道,减轻水患灾害的专门法律,并不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能从整体上确立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 总结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根源还是出在法律和机构的管理责任职权上,核心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国家相关部门之间以及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适当的集权和分权。我认为,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需要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实例再结合我国国情现状,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并明确各级职权。
参考文献
1水权转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2002.7.30 2傅剑清,论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保护及水权制度的完善.中国环境资源法研讨会论文集.2003.16 3梁建议.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动,水务一体化建设.水政水资源,2003.3 4杨志峰,冯彦,张文国著:《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赵薇莎,论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2006.3
赵薇莎,论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2006.3 转引自 罗豪才‘等.中国行政与刑事法制世纪展望.昆仑出版社,2001.6
第五篇:2014版相关问题解释
2014版相关问题解释:
问题1:村卫生室(甚至乡卫生院)没有执业医师,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的带教老师怎么填写?
答:没有执业医师的村卫生室不是合格的试用机构,助理医师在基层可以有限制的单独执业,但要报考执业医师,需按要求填报试用期考核证明,试用期考核证明不合格的不得报考。
问题2:规培生是在规培单位还是回原单位报考?
答:如果试用期全部在规培单位,则在规培单位报考。如果试用期既有原单位也有规培单位,则既可以在原单位也可以在规培单位报考。
问题3:在校研究生不管是以研究生还是以本科生身份报考是否都必须回学校报考?
答:在校研究生需提供近期真实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在职研究生可在试用机构报考,普通全日制研究生需在学校所在地报考。
问题4:助理考执业,定期考核不合格,执业证被注销了,但是,在注销执业证之前他又执业满5年了,能报吗?
答:不能。按4号令第13条,需考生提交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虽然考生试用期满足规定年限,但是定期考核不合格,试用期考核自然也不会合格。
问题5:助理升执业医师须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依照其执业类别执业(执业医师法第三十条),那么一个执业医师能够指导几个助理医师?
答:文件没有限定,但是如果一个执业医师作为太多助理医师的带教,可以查查执业医师所在机构的病历记录。问题6:执业医师法第九条规定,中专学历注册满5年,大专注册满2年才能报考执业医师,现在全国大多数省市没有执行,有问题吗?
答:有问题,请各省严格按法律和文件规定执行,避免象湖南07年因此类问题吃官司。
问题7:如何避免科硕考生利用本科文凭挂靠外单位参加考试?
答:这个问题是避免假试用期考核证明的措施。可以利用医政部门的优势,多问几个试用机构的情况的问题。问题8:科硕当年毕业研究生必须有一年的实习证明和一年的试用证明,实习证明是否有专门的表格,对本科阶段是临床专业的考生、临床相关专业及非临床专业的考生应该有不同的填写要求,临床专业的考生因已有本科阶段的实习是否可以用本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替代实习证明?
答:实习证明没有固定的表格,本科为临床专业的用学历、学位证书代替实习证明是可以的。
问题9:不交承诺书的考生,试用时间是不是必须2015年3月31日往前推至少满一年? 答:是的。
问题10:2008年4月前,以试用岗位类别报考助理,所学医学专业与报考类别不符的,能否在报考与助理相同类别的执业医师?
答:不能。考生可再读与助理类别一致的成人学历报考相应类别的执业医师。
(关于此类历史问题医考办会协商几部门进行研究,在新的文件规定出台前按以上要求执行
问题11:部队的学历无法验证,军队成教学历怎么算?
答:军队学历(含成人学历)的基本要求和地方一致。比如:学制、加注专业方向、专业要符合专业目录等。问题12:特批的学校和专业,不应无限制报考,应设臵一个时间段,在3-5年内考不过,以后不允许报考。遗留问题要划时间线。
答:这个建议很好,但是没有新的通知或要求下达前,经部门联席会议协商机制解决的,按照协商机制解决的结果以及当时的通知要求执行。
问题13:对于全科医学专业的报考没有明确要求。
答:目前按14版执行,我们会研究解决。
问题14:村卫生室中的乡村医生,取得学历后,是否考虑让他们考 ?
答:1.符合14版要求的可以报考;1998年6月26日以前已经从事执业活动的个体医也可以报考。问题15.研究生临床病理专业,能否报考?
答:可查医考QQ群里提供的专业目录,97年至今专业目录里都没有,为私自设立专业,不允许报考
问题16:2015年9月1日以前的专升本,专业不一致的,能否报考?
答:14版对于2015年9月1日后有要求,之前没做限定。问题17:教育部下发的本科医学目录里有卫生监督专业,这个专业是否可以报考?
答:按14版规定执行。
问题18:妇幼卫生是不是只能考公卫
答:按14版规定执行。
问题19:取得助理资格以后的成人本科教育是否必须满足本科5年学制?比如10年中专学历考取的临床助理资格并注册,12年入学15年毕业的成人临床专业本科,能否报考15年的执业医师?
答:按取得助理时所用学历计算时间。
问题20:2002年之前(含2002年)入学的大专学历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凭该学历报考医师资格考试。
答:请查阅参考同期本科医学专业目录。
问题21:初中起点五年制和3+2学制,中专与大专专业均为医学专业但不一致的能否报考。若中专为非医学专业、大专为医学专业,能否报考?
答:2015年9月1日以后不得报考。2015年9月1日前的,请相应学校提供跨专业招生的文件。
问题22:3+2的考生是否应该在哪个省上学回哪个省报名?
答:14版未做要求。
问题23:2000年之前(含2000年)入学的中专学历的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毕业生可以凭该学历报考医师资格考试,跨省招收的考生需提供提供户籍所在地的省级教育部门出具的跨省招生计划。
答:2000年前中职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是否能报考,可查阅参考2000年前一版专业目录。是否需出具跨省招生计划,目前14版未做要求。
问题24:对于中专学历加注医学方向专业的报考没有明确要求,应予明确。
答:中专学历加注专业方向问题,参考14版对本专科的要求,同时核对专业目录。
问题25:卫生保健能否报考临床执业医师?
答:按14版规定,未明确卫生保健专业可以报考执业医师。如已取得助理资格,可继续读高职临床大专后报考。问题26:中专学历,已考取助理并注册满5年,能否以原中专的学历报考执业医师?
答:参考问题25的解决意见。问题27:中专学历农村医学、卫生保健专业考取助理医师资格并注册满5年,能否以原中专的学历报考执业医师,是否仍限定执业注册范围。
答:报考参考问题25的解决意见。是否仍限定,那不是报考资格规定需界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