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被生活套牢美文
前两天,一个朋友忽然问我,你买股票了吗?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心中暗忖,不晌不夜的,怎么想起股票了?我犹豫了一下说,没买啊!我没有投机的天分,所以老老实实地过着清水煮菜的日子,不敢有发财的梦想。
他说,这两天,股票涨了。我听得出,他的言语中有抑制不住的喜悦。他说,你不知道,我这几年过的是什么日子,买的几只股票,只见跌不见涨,揪心啊。手里的那点积蓄都压在股票上,眼瞅着越来越少,一颗心,像热锅上的小蚂蚁,跑来跑去,都跑不出那个圈子。
我听懂了,他是被股票套牢了。舍不得割肉清仓,在等待解套,在等待大盘由绿走红的日子里,无疑是一种雪上加霜的煎熬。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想要发财,煎熬是一种必要的心理素质,想要像我这样过优哉游哉的日子,就必须安贫乐道,心甘情愿地把清水煮菜吃出山珍海味的滋味,才不会受那种煎熬。
另外一个朋友,她也被套牢了,不过她不是被股票套牢了,而是被婚姻套牢了。结婚时,大家都很看好他们这一对,因为很般配。男人穷点,但工作稳定,人很帅;女人温婉贤淑,小家碧玉。起初,他们也很幸福,浓情蜜意,温情脉脉,而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后来的戏码就很通俗了,男人事业有成,于是生活中有了小三和小四。这样一个滥情的男人,女人却舍不得割肉清仓,理由是,他穷的时候自己陪他挨着,现在他有钱了,自己拱手让出去岂不是很傻?更何况,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女人说,拖也要把他拖死,让他有生之年别想和小三小四双栖双飞,这是对他滥情忘本的惩罚。
我有些心疼她,她拖住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的身体,却套牢了自己的大好年华。一个女人,最好的年华就那么几年,却要和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朝夕相处,互相折磨,想想都是一种悲哀。
朋友的朋友,也被套牢了,不过他不是被股票套牢的,也不是被婚姻套牢的,他是被工作套牢的。他简直就是一个工作狂人,没有看到一个比他更卖命工作的人,每天加班到深夜,周六、周日不休,当然,他不是为别人打工,他是为自己打工,可是就算是为自己打工,也用不着这样拼命吧?
后来,他终于被累倒了,住进了医院,可是,住进了医院也不消停,他把工作搬进了医院去做,医生警告他,再这样下去,会过劳死的。
他笑笑,说他喜欢工作,喜欢赚钱,喜欢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一天比一天大起来,那样他会很有成就感。
真是让人无语的理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凭自己的劳动换取的钱财,谁都无可厚非,可是,若用透支健康作代价,是不是得不偿失?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被房子套牢,成了房奴;被车子套牢,成了车奴;被孩子套牢,成了孩奴……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掌控,信马由缰,凭兴趣和爱好一时冲动而放纵,最终总是要被套牢的。蜘蛛结网,是为了套住小虫子,从而成为自己的美餐。而生活也像一张网,被生活套牢,也有被生活吃掉的危险。
别被生活套牢,凡事适可而止,把握一个度。什么叫适可而止?比如有一杯水,若放一勺糖,水是甜的;若放10勺糖,水就变成了苦的。不信啊?不信试试。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度。
第二篇:青春别被颜值裹挟美文
时下,似乎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在如今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俨然成为排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之后的“第四指标”,并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人数剧增的“外貌协会”群体中,只要颜值高,其他任何缺点都是浮云;如果颜值低,其他任何优点都是浮云。
正因如此,年轻人不惜花重金购买高档化妆品、漂亮服饰,甚至在媒体披露的毁容案例不在少数、整容黑幕曝光时常见诸报端的情况下,依然不惜在自己的脸蛋、身体上刀斧相加,以追求高颜值。
颜值,果真影响力重大吗?美当然是好的,拥有美丽的外貌,既能给自己增加自信,也能让旁人赏心悦目。在日常生活、工作场所和社交场合中,注重仪表、服饰考究,以及对面容进行适当的装扮,既是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然而,漂亮的女人容易从人堆里脱颖而出,并不直接等同于漂亮的女人就一定更具吸引力。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如果放眼望去周边尽是帅哥美女时,漂亮就会失去竞争力。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思考,有什么能让你出类拔萃?
看看林徽因的一生我们就应该知道,人要想成为一个仪态万方的“万人迷”,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让自己充满活力,让自己生动起来。20世纪30年代,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有个“太太的客厅”,是“京派”文学和贵族文化的殿堂,这也是林徽因的家。当时林徽因虽然已经身染严重的肺病,但仍然保持着与生俱来的开朗和明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费正清的夫人曾经回忆说:“梁太太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时,她的那些爱慕者们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言警语而倾倒。”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尔基也曾说“学问改变气质”。青春的美丽,不是街头流行的名牌时装;青春的潇洒,不是臂臀摇摆的忸怩作态。如果一天到晚只是忙于外在的装扮,你是永远不可能做到气质高雅、充满魅力的。换言之,青春在哪里?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种精神,一种修为,它就在我们的心里。内心充盈,青春长驻;精神丰富,永葆青春。青春的魅力在于勇敢地抛弃外在的虚伪,在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活力、智慧和气质。
实际上,芸芸众生之中,容貌出众者有之,资质平平者也有,并且后者恐怕占据绝大多数。我们不应该因为“颜值低”而自卑,反而应该因为我们有修为而自信。在今天快步的充满竞争的社会里,镇守本心,修身养性,做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在这方面,美国女孩丽兹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丽兹因为患有罕见病而外表怪异,被媒体粗暴地评为“世界最丑的女人”。她在经历了噩梦般的精神崩溃之后,最终战胜自卑,勇敢地站了起来,举办演讲、建立个人网站和摄制纪录片,以此来与偏见斗争,对舆论的粗暴欺凌说“不”。她重新找到了勇气和自信,也重新赢得了尊重和尊严。
可以预见,追逐美丽的风潮仍将持续,甚至愈演愈烈。面对“颜值”的裹挟,很多人可能无力抵抗。但是,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伴随着年华的逝去,再怎么精心装扮的容颜都会老去,时间唯一带不走的是你曾经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是你多少年来的修为。这才是让青春永驻、人生精彩的根本。
第三篇:小心别被一个念头杀死美文摘抄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烦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是遗憾可能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看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说,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时,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40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时,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第四篇:细节生活美文
保持某种天真,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写作,让大家写写童年,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写细节。这个非常可怕,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在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一个概念出来,大家纷纷去跟风。说话也是一样,有些人,说话只是炫耀和抱怨,却听不到任何清新动人的细节,这个越来越明显了。所以,有些话越说越“雷人”,越说越不开心,有些人见了不如不见。但是,有些话,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却一直记得。
几年前,一位友人曾对我说:我去了7次凤凰,将来老了,我还愿意穿一件红衣裳坐在沱江边喝一杯自己亲手煮的奶茶。她说到冬天,凤凰的人很少,她在吊脚楼上吃火锅,漫天的雪飘飘扬扬,红灯笼,热气雾气……这样的细节,有审美的成分,我一直都记得,对生活的热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说实话,因为这样的细节深深地打动和影响了我,凤凰是我独自旅行的第一站,慢慢走,一路下去,看过无数的风景,人也越走越开阔,好多年过去,无意中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成就了我某些小小的骄傲。人生真是一件奇妙和偶然的事。现在,太多的人会说,我去了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用什么相机拍了什么照片……但是,他们一个细节都讲不出来,他们说的你一句也记不住,因为没有真正的热爱,只有炫耀和跟风。
我真的喜欢别人跟我分享一些真正能打动人的细节。
我记得最悲伤的一个细节是3年前一位朋友讲的。那段时间,她妈妈刚去世不久,她说:昨天,我开着车子走在深南大道上,儿子坐在车后,开着开着,我突然控制不了情绪,只得把车停在路边,趴在方向盘上泣不成声,儿子在身后怯怯地问,妈妈,怎么了?我静静地说,我想我妈妈了……这个细节让电脑这头的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友人后来对我说:“趁父母在时,好好对待他们吧。”那天下班,我就回了父母家,陪他们吃了一顿漫长的晚餐,慢慢吃慢慢聊,感恩着我的拥有……
我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几年前友人提到的某次下午茶。女主人住在一套只有7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却打理着一个漂亮的花草露台。夏天的黄昏,她穿着一条宽松布裙,把冰冻西瓜挖空装凉面端出来,浇上芝麻酱,泡一壶绿茶,友人形容她端着西瓜凉面走向露台时的情景,“香风习习”,夏天有蝉鸣,这样有创意漂亮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创意无穷,一碗凉面都可以不一样。我一直认为钱与生活真的没太大关系,有些人你给她再多的钱她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怨气和不足;有些人会说如果我有了什么就会如何如何,不可能的,她一样会过得焦躁不安,粗糙忽略。可是,人家住着小房子,一样能千娇百媚。
前段时间听一位长辈聊天,他说起自己的女儿在上小学、中学时他从未接送过,但是上了大学,他反而每个周末送女儿上同城的大学,这成了他一件愉快的事。为什么?因为一路上可以聊天,什么都聊,边走边说,一两小时的步行,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路上有风吹,有鸟叫,有甜品铺,青春的女儿神采飞扬的表情……类似的在一个多人饭局上,听某位男士聊起自己刚上大学的女儿,他说暑假时,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是陪着女儿看一档很青春的电视节目。当时好像是播什么“中国好声音”,房间开着空调,父女俩坐在地板上吃着瓜子品头论足,他觉得很满足很特别很惬意。假期结束,女儿要回上海,他第一次有一种浓浓离别的伤感,不敢去送别,而是让孩子妈妈去送……说起这段话时,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些细节我一直记得住,父亲的深情,有时旁人看着,也是感动的。这个世界再怎么喧嚣浮躁动荡变迁,不知珍惜,还是有无可替代的深情和简洁纯粹的爱存在……
相信点什么。保持某种天真,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第五篇:精致生活美文
读研究生的时候,朋友的寝室里有一个从黄土高原来的青年。据说,他要是回一次家,得先坐火车,再坐汽车,之后是马车,之后是背包步行,总而言之,他的家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僻远。
一个散淡的黄昏,他给我们讲他母亲的故事。
透过他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窘环境中生活着的瘦削美丽的母亲。她经常说的话是: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她给孩子做白衬衫白边儿鞋,让穿着粗布衣服的孩子们在艰辛中明白什么是整洁与有序。他说,母亲的言行让他和他的手足们知道,粗劣的土地上一样可以长出美丽的花。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养育他成人的窑洞里,会走出那么多有出息的孩子。
和这青年同一寝室的那位朋友,是富裕家庭里的“宝贝”,他的父母生了5个孩子,只有他一个男孩。他来上大学,他的母亲一下子给他买了10套衣服,可是,没有一件给他穿出点儿模样来。他总是随随便便地一扔,想穿了就皱皱巴巴地套上,头发总是在早晨起来变得“张牙舞爪”,怎么梳都梳不顺。他最习惯的一句话是:一切都乱了套。他总也弄不明白,住对床的室友,怎么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他的床上,横看竖看都是乱,而对面那张床,洗得发白的床单总是铺得整整齐齐。
那个窑洞里走出的青年,就这样在大家赞叹的眼神中读完了研究生,携着爱他的姑娘,到北京工作去了。听说,在他有了家庭后,他和他母亲一样,把日子过得精致而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