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早春》全诗欣赏及点评

时间:2019-05-15 10:3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湖早春》全诗欣赏及点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湖早春》全诗欣赏及点评》。

第一篇:《南湖早春》全诗欣赏及点评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吧,下面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赏析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诗人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白雁翅低、黄鹏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飞,舒喉长鸣。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诗文的艰深晦涩,他的诗家弦户诵,流传中外,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他诗歌的通俗易懂分不开。若以此以为白居易不注重诗歌的推敲锻炼,则与他的创作实际大相径庭,有时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让人不易觉察他创作的苦心。这首《南湖早春》,适可见出他诗歌创作的功力与匠心。

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诗人的心情也隐含其中。首联两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征可谓一语传神。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诗人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说黄鹏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诗人的创造,一 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不知诗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终选定了这足以让人折服,让白雁俯首的重字。白雁飞仍重尚可意会,黄鹏 语未成则简直无法在画中表现,惟可于诗中传出。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景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发现,这首《南湖早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精神、情感实灌注在笔下的景物中。风回云断,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人心意,那风似也可吹去人心头的阴翳,让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值此早春时节,诗人当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在此之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鹏,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远离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总观全诗,诗人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爱,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也会日益开朗起来。

第二篇:《月下独酌》全诗欣赏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第三篇:《中秋吟》全诗欣赏

风逸竹影动紫縠,云卷夕阳去扶疏

小轩窗前寻薄暮,素庐帐外夜步武

一缺残月霜露樗,腴姿粉泽失风拂

起坐几案心难静,踟躇楼阁提步履

紫陌蒹葭破兰桨,竹桥屏梦起芦菔

泠泠晶莹似白露,淡淡幽芳出水芙

寒塘鹤影今不渡,冷月花魂不归路

扬觯扶樽携觥筹,满泛浓斟淋野凫

烟花易冷终难捕,桂树难断亦情稠

畴曩秋月时时古,家满人圆美且都

今朝佳月秒秒旧,昔人昔事灭如故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颦已蹙

侬拨瑶琴觅月律,月藏乌夜不来赴

偷潸古弦把心赋,可怜金陵梨园部

浣葛患情幻夕女,灞河霸心罢丽虞

豆蔻本呤花满树,酴醿犹诵月围湖

举第惨落孙山外,梦魇哀徊青史后

天下心归周公哺,何人识我昆山玉?

蕖水泉源起哪途?侬梦吾心生何路?

草木容愁百花洲,韶华白头空风流

蛩声穷绕憔悴孤,旋生旋灭罅隙尤

绦丝成愁愫结缕,何啻梦落清枫浦

遥岑榃水似宝璐,形单麦藕飞鸥鹭

篱畔萧疏斟泉井,瘦月添痕供紫菊

心静如泉听钟鼓,身轻似燕忆浮图

菩提树下把头顾,达摩意境如醍醐

孤月独赏深思读,明镜台出尘埃无

荏苒光阴随鹤去,风流艳骨一抔土

锦葵莫逆收南浦,紫颜袂落入茔墓

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第四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及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及赏析

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及赏析 如下: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及注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 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

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

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第五篇:寒食全诗及鉴赏

寒食

作者:盂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重点字词解释:

①子推,重耳(献公子)徽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盂云卿抱树而死。晋文公于是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鉴赏: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入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扛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村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寒食》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作者(盂云卿)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这首《寒食》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眯。而《寒食》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下载《南湖早春》全诗欣赏及点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湖早春》全诗欣赏及点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书画欣赏

    我的课堂 ----文艺二逼追求的《诗书画欣赏》 很多人选课,都会以选修课是否点名和选修课老师讲课的水平为基准来选择的,所以在选课之前都会四处求方问计,当然我也不例外。在第一......

    禅诗欣赏

    经典禅诗欣赏五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牵驴饮......

    送友人的全诗及赏析

    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参考译文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友......

    《望秦川》全诗及赏析

    出自李颀《望秦川》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注⑴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落花》全诗

    【诗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出处】唐·李商隐《落花》。【意思】诗句从空间、时间上描写了落花乱飞的情状:飘拂纷飞的落花连接曲陌,延绵不断,无尽无休地送走了斜晖。 两......

    更上一层楼全诗

    登鹳雀楼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的更上一层楼更是经典句子,同学们,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更上一层楼全诗,一......

    灵魂深处全诗

    下雨对我算是好事河堤上散步的人终于走了我的世界清静极了/此时,我与独处狂欢八月的天是我的,地是我的清晨是我的,明亮的河水和鲜艳的旷野是我的八月的提心吊胆和牵肠挂肚也是......

    2008年高考作文全点评

    四川作文题最具人性化 北京作文题最难写 -2008年高考作文全点评 发表时间: 2008年06月07日 18时57分 评论/阅读(96/54851) 本文地址: http://qzone.qq.com/blog/1537656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