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贯彻《高等教育法》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等教育法》的地位、特征厦实施情况的分析,认为在《高等教育法》贯彻实施中三个方面容易忽略的问题,即关于高等拳棱的章程的作用:高等学校的击定任务;创新精神争学生的权利与高等学校的责任,针对高等学校的合并的实际,提出了贯彻高等教育法相应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高等学校章程学生权利
国家为了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结构,在全国深化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全国的高等学校进行了调整和重新组合,国内许多院校的隶属关系、专业特色‘办学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陆续完成了合并工作后,要在新的基础上开始运行。经过合并的高等学校其法律关系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类似于公司的合并,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进行相应调整._如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r合并,成为新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r)。这一变化不仅使原交大在规模上空前扩大,而且使其责任也随之加重。新的变化使学校的管理模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调整,我们各项活动除更应注意依靠党的领导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之外,同时要特别注重依法行事,依法管理,了规范高等教育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执以下简称“教育法”)卜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重视法律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是高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正如最近交大徐通模校长在中层干部会上讲的,许校应依据高教法的规定C所以,在这个时候重温高教法的有关规定,对我们新交大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由于《高教法》所涉及的问题覆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仅就高等学校在合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作一些探讨。
一、((高等教育法》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教育法》就其法律地位而言,它是我国规范高等教育的专门法律,但同时《高等教育法》又是《教育法》的配套法律’·J教育法是一般法,高教法是特别法。“教育法对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共同性问题已经作出规定的,高等教育法基本上不再重复。”[’〕因此,切不可误以为咤高等教育法》没有规定就等于为我国法律未作规定。《高等教育法》与其他多数法律相比具有自己的特征,其提倡性规范较多,禁止性规范教少,如它没有设“‘法律责任”这一章,那么如果违反了该法的规定应当承担那些法律后果呢?有些人认为,既然没有法律责仟的规定,当然..i反i}:}法就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观点就是没有摆正一般法和特8l]法的地位,忽视了一般法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法律适用原则,特别法没有规定的,适用一般法的规定。所v,尽管斌高等教育法》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但《教育法》第九章第71--81条规定J}教育法律关系中各个的法律责任,贯彻高教法时这些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违反了高教法,应当承担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在贯彻高教法、依法管理高校的活动时,一不能孤立地理解和适用法律,而是从法律的系统性、立法的统一性考虑,全面、准确地适用法律.二、关于高校的章程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教育法》第26条第(一)项规定:“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是设立学校的必备条件。成教育法》第28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了章程的作用,“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即章程是学校行使自主管理权的依据。高等学校要加强管理必须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合法,制定规章制度的直接依据是“‘章程”。
《高等教育法》在第27条也规定:申请设立高等学校应提交“章程”,并在第28条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章程应当规定的事Tit,其详尽程度与像公司法》对章程的规定相当。该法第29条还规定:高等学校u合并等讨章程的修改,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核准.,从上述两法的规定对比,对学校章程的规定完全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学校章程的重要法律地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也就是说,学校章程是学校是否合法存在的必要条件、标志。可以说学校章程是学校治校之“”。提倡依法治校,首先要提倡以‘’章”治校.法律对章程的内容、制定程序、修改程序、地位和作用都已规定,必须遵守,违反者就是违法办学二一个学校章程是否合法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着该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是否合法和质L}T的高低因此,l比界卜的著名大学都不仅有自己的f_程,而且很注重Yi程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厂历史上、交卜早在南洋公学时即有章程,以后曾因变更而修改过章程f21但解放后,我们忽略了学校章程的作用,直到我们起草《教育法》才用法律形式纠正这错误,并在以后公布的《高等教育法》中作了具体规定。所以、在今后的高等学校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章程的科.用。
三、高校的法定任务
新中L}}高等学校在发展的厉史上曾有过一个重要的文件,即通常所说的“高教六十-.r}},。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件,它由党中央组织各高校讨论‘修改,井最后以党中央文件的形式发布确切地讲,这个文件叫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其第一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高等教育法》对高教的任务,提出了过去从未提过的新内容,即“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一”4一。“创新精神”作为培养任务,是广大高校师生还没有深刻认识的新问题。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是完全不同的新要求,几t年来我国从没有要求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当前绝大部分教师也都是在无创新精神要求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二因此、有不少人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的训练,要在这种条件下完成法定的高校培养任务其困难是空前的但是,高教法所以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的法定任务,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J“科教兴国”的重任,高校是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必须坚决依照法定的要求调整各项上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
在交大百年的ffj史上也曾培养出不少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只是我们没有注意调查和总结。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何柞麻院士在最近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说;”1955年我国在巩固空防的问题r曾Ilaa临如下选择:中国是发展航空飞机,还H发展导弹?理论」_导弹有高达1}一20的马赫数,超f}速魁机的J1赫牧最多只FI1},导弹打飞机,打一个准;匕机打导弹,连`}’r子也看下见。但是,航·;‘已经I}y成熟的技术,而导弹只存在于文献上,直到1956平,刁由苏联发射厂第一枚洲际导弹二那时的中央军委决策I},中国H要:。望0i展航空贬tJL。可是,新回国的钱学森教授却勺排众仪,他在研讨国防技术的座谈会上提出,虽然导弹还只H’,’、字下见一撇’的技术,但对中国人未说,更应着重发展导弹、飞机要求重复飞行,一飞机的难点在于材料,材料问题的解决,仃赖于长期的经验积累,没有)+自以上的时间,很难说材料问题就能解决-Ti’弹的发时呈一次性的,因而,没有尖锐的材料问题。导弹的难点在于制导,要求‘看得清、打得准’,这要靠大脑来解决,然而,中国人的头脑并不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常握导弹技术,要比掌握飞机技术更为容易!,}LS}这就是创新精神的楷模。钱学森是交大培养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极端的尖端人才,应当总结交大的百年历史,我们培养了哪些创新人才,他们是如何成长和成功的。这样的经验对我们贯彻落实高教法的法定任务至关重要。
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来就应当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的最终需要。但是,就是这样明白的道理,竟然实现起来也有阻力。其实阻力主要来自传统的观念和错误的教育指导思想,只重视知识传授,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高知低能”的现象,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就是科学技术不能顺利地转化为生产力。国家三令五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制定<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都是为了提高国人的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法》关于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学校法定任务,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其他方面的立法都是一个整体,具有互补和衔接的关系。所以,高等学校完成高教法规定的法定任务的意义十分重大,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发展的基础性任务、四、高校学生的权利与学校的责任
学生和学校是什么法律关系,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之一是:学生与学校是不是一种合同关系;学生的权利是不是就是学校的义务。美国的《联邦教育法规目录概要》[6]《英国1944年教育法}=s;,日本《教育基本法》和日本<学校教育法》L}l等都没有明确提到学生的权利。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I9$})[e]第九章章名即为“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共两条:一条是“学生的权利”,另一条是“学生的义务”。我国《教育法》第42条和43条分别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可高等教育法》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一章明确规定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但不论《教育法》还是肖高等教育法》都没有明确学生的权利是否即为学校的义务。如《教育法》第42条第三项规定受教育者的权利之一是:“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在<高教法》第53条第二款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些规定一旦学生法律意识逐渐提高,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其权益时,就需要明确学生学业成绩不能得到公正评价,是学校的责任还是教师的责任。如试卷评分是否允许查阅,是否允许学生对教师给出的成绩提出异议,对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的评价是否有复议权,否定了学位论文不能获得学位时,学生认为有失公正,是否可以通过司法程序救济等。目前,学生极少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怕学校和教师给“小鞋”穿,影响其顺利毕业;二是学习阶段是暂时的,不是终生之事,只要不影响毕业,大部分权益受侵害的事一般可以忍受。可是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正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正逐渐形成,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正在提高。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与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的差距若不断扩大,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在某项学生权益受侵害的事情上形成对抗。如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和前途时,就可能会发生学生向学校讨“公平”的情形,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因学位而发生的学生起诉学校的事件就是一个例证。无论判决结果如何,其诉讼的意义远大于其结果的意义。这说明我国的教育立法及有关诉讼程序立法的水平已经较高,具有可诉性.可以以此为依据,主张权利:也说明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法律武器,而且敢于利用该武器主张权利。因此,贯彻高教法还需尽快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实现依法治校。
高等教育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行为规范,正值其公布施行两周年之际和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调整之时,我们更应当学习领会哎高等教育法》的精神,并正确贯彻实施,使得我国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方式上升到规范化、法制化的水平,使高校的发展建立在严肃的法制轨道之上,促使各类高等学校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使中国在世界高等学校之林中涌现出更多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第二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高等教育的影响得以不断扩张,自身建设得以不断完善,其扮演角色亦越来越重要。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要求高校能够结合社会的发展及时对其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同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体制;体制改革
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进。
一、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高校在加强其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的对其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近年来各校虽有很大的体制改革,但其自身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依附上级管理,处于被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得以自身发展,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现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缺乏特色,难以适应综合化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不但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优秀的协作品质。只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综合性多样化的高端型人才。从而使高校的发展能够同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养满足市场对优质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创建特色学校,加强国际合作
根据我国各地的经济和高校的分布情况,突出重点,明确各自的办学方向,创建特色名校。为了保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一定要规范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建立有效的办学监督、评估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权益,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为了进一步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留学生教育,争取更多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来华访问学习,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和鼓励高校举办或联办国际学术会议,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出国参与学术会议。和国外著名高校、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经常的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
2.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
因为我国的高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主导和干涉而进行管理的,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基本是国家主办,政府直接参与,学校协助的,依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导致学校的自主管理的被动。但是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不能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因此其管理手段和管理职能,在高校管理中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检验。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要不断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水平,使高校掌握自主管理的权利,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不对其进行管理,而是将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管理和办学权利。政府要对高校管理中的如教育经费的管控、教育监督与评价等工作进行一定的规划与设计。
3.完善高等教育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要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机制,这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发展要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在政府的干预下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对一些市场环境中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与指导,从而促使我国的高校能够成为可以自我发展、自我支配的权益实体,而不是受某一方支配的机构组织。政府可以针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保护和约束政策与法律。近年来,我国已经渐渐形成的依法治教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对其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会不断的深化与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并经之路和必然结果。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文献:
[1]唐汉琦.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兴起——基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分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5(4)
[2]李思林.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3)
第三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第二、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第三、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瓦解,城镇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第四、药品生产与流通也走向了全面市场化,竞争以及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使得药品质量下降。第五、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第六、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群众医疗负担沉重,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第七、卫生部门监管不力,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二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发展观
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社会福利性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是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发展卫生事业不仅要依靠广大卫生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团结奋斗,更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利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讲大局,顾整体,绝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影响卫生改革发展全局,既要注意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的利益,更要注重人民群众利益,既要调动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要通过提供
良好服务,体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者的自身价值,把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统筹兼顾各类人才培养。既要努力建设掌握高新技术、拥有尖端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又要注重建设面向基层服务、掌握适宜医药卫生技术的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造力发挥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突出重点,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健康是民生之本。要将让广大人民群众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能看好病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保障、卫生监督体系,落实各项公共卫生职责,全力推进扩大免疫规划,全面落实降消项目任务,力争将全国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必须把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作为我们工作长期的工作
重点。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当前城乡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不断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通过医疗改革,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疗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的道路。保障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正常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第四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
吉林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是吉林大学所属的二级学院,是面向社会举办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实体。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确定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为重点,坚持“素质为本、能力为重、产学结合、特色突出”的教育理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7个专业,专兼职教师75人的相对独立的高等技术学院。
一、改革办学体制,建立“新制”的二级学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就是既要扩大发展,又要承受教育经费短缺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思路就是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其中一个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新制”的二级学院。
这里所说的二级学院是指普通高校创办的或附属于普通高校的,具有新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筹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最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一校两制”,即普通公立高校举办的、具有民办运行机制的,或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非传统型的二级学院。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新制”的二级学院。它是由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原吉林工业大学)与吉林省卡伦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校企联合、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主管理”的办学实体,以产学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吉林大学负责提供校名、校誉、师资等有形和无形资产,负责教学组织和管理;公司负责提供办学场地、办学设施等办学条件,负责后勤保障和服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筹资体制等方面不同于学校其他的二级学院。
根据我校高等技术学院的实践,我们认为,改造或创办“新制”二级学院的基本思路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突出“新制”,探索公有制多种形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实现途径。这种“新制”二级学院可以是民办性质的,也可以是混合所有制性质的,这取决于学校发展方向、现有条件、优势及学科性质。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属于校企联办的股份合作制。
2.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低成本高扩张道路。“新制”二级学院将更注重管理与运行效率,注重各类经费支出。由于其与所依托大学在资源使用(包括校舍、实验设备等)、师资聘用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相对地成本较普通高校低。另一方面,从现有普通高校资源合理使用的角度考虑,学校本身还存在着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有效和充分利用的优势(包括现有师资队伍的充分使用、退休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设施与各类专业设备的充分利用等),创办从属于自身的二级学院可从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些优势。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董事会领导下,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的师资力量,利用退休教师和部分闲置的实验设备,取得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办学效益。
3.依托普通高校,保证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并确立以质量求生存的社会与需求约束机制。普通高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创建过程中,借鉴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吉林大学南岭校区选派管理干部,因而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一定成效。
可以说,将大学的智力优势、无形资产优势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是国际上高等学校扩展规模的一个共同经验。
二、打破学科型教学体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充分借鉴专科教育的成功经验,克服“本科压缩式”教学模式的弊病,提出“重素质也要重能力、重知识更要重技能”的育人理念。教学中不仅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重视传授技能。在此办学思想指导下,学院采取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即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教学计划,从而使毕业生成为适应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创新和发展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具体做法是:针对岗位(群)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能力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如下业务能力:(1)计算机上机操作能力;(2)软件开发编程能力;(3)计算机系统配置与维护能力;(4)计算机网络安装、使用与维护能力。根据上述业务能力要求,应设置相应课程(该专业能力与课程对应关系见图1)。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院提出了“结合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考核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新思路。集中
第五篇: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乐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加第11期韶关初中校长培训论文
乐昌市梅花中学:范美林
摘 要:
本文以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眼光,从微观上分析乐昌教育现状,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和乐昌教育的实际,认为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乐昌当前教育矛盾,促进乐昌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首要与关键,并提出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办法。
正 文:
一、乐昌教育事业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绩简述:
乐昌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认真策划、组织下,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不断规范,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全市已基本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普教、职教、成教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教育框架,为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很多学校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目前全市中小学有多媒体电教平台182个,语音室41间,课件制作室10间,电脑室66间,电脑3993台,高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3套,校园网主控室3间,电子阅览室4间。现已基本完成了省基础教育专网的建设,全部中小学校都已接通光纤;全市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学以及镇中心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全市小学早已从三年级起开设了英语课。
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整合优化。从2003年,全市已撤并中小学99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民办学校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现民办教育机构有57个,其中,民办幼儿园56所,民办中学1所。
这几年我市还加快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实施办大、办强乐昌一中为工作重点,加快全市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发展步伐,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高中阶段入学率逐年提高。加大乐昌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乐昌职业中学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进步提高。
而且,这些年乐昌的教学成绩有所提高,2007年韶关中考总分状元出在我们乐昌,高考成绩不断进步,考取重点本科的人数逐年增多,各类学科竞赛我们有很多学生获得大奖。教师教学论文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取得成绩的主要经验:
1、以创办等级学校或规范化学校为动力,使更多的学校不断规范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并以一批学校辐射和带动全市各类学校的发展。在高中阶段形成了乐昌一中、乐昌职中等重点学校,在初中阶段形成了新时代这样的样板学校,在小学阶段有乐昌小学,乐昌一小这样具有一定特色和名气的小学。
2、市教育局加强了对学校常规管理的检查与监督。这几年每年都会对各校进行教育工作大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校的规范管理。
3、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师德教育,重视教师的业务学习与培训,树立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同时不断改进教师市内调动办法,使教师流动更趋合理。一系列措施的采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全市教师爱学习,勤学习,乐奉献的风气不断浓厚。
4、新一任教育局领导锐意进取,积极改进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办法,充分发挥民主,注意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德才兼备,有较高群众威信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学校领导,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长期以来困扰乐昌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
1、学校自我管理能力弱,缺乏竞争力。很多学校没有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更谈不上自主创新,一切来自上级的指示和按部就班的工作,甚至连个别重点学校仍然依赖教育行政部门在生源政策等方面的照顾,一旦离开就成了无米之炊。
2、教师素质与工作积极性需要大面积的提高,守旧、观望、混日子、发牢骚成了形容部分教师的最佳词汇,当然这与乐昌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密切相关,但作为学校如何从工资因素外去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也尤其重要。
3、厌学的学生有增无减,尤其是农村初中厌学成了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学校教育如何吸引学生成了当务之急。
4、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任重而道远,全体学生个人素质的整体提升任务繁重。
5、教育现代化之路进展仍然有很大的实现空间,换言之,我们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仍然需要走很长的路和付出更大的辛劳。
四、解决问题的关键——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一)为什么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育虽然是一个社会性复杂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需要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目前乐昌现有财政仅是吃饭财政,而更上一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尚未形成全面而明确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成了首选,也是唯一可以操之在手的因素。
2、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是变革教育现状的一种内因,政府的支持是一种外因,而按照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变化是内因与外因变化的结果,而内因才是变化的决定因素,只有内因变了才是真正变了。同样,评价我们教育变革是否取得成功,最后要体现在学校的这个层面上。
3、学校是教育最基层的单位,我们从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入手,就是从基层入手,如果有了一线的实践经验,再加以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就走了一条从实践到理论的创新之路,也为政府下一步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之我见。
1、教育行政部门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取消对原有重点学校的政策倾斜,帮扶薄弱学校,让各学校各显神通,均衡发展。
2、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各学校实行目标管理。要求校长制定三年奋斗目标、目标,各校建立健全岗位(部门)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给校长在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教育教学指挥权、资金使用分配权和校产设备使用权等。着手研究把人事权放给学校,草拟全员聘任制的改革方案。在全市中小学实行全员聘任制,把学校领导班子的组阁权、教师的聘任权(人事调配权)交给校长。
3、做好一系列的配套工作,加强对校长的监督与考查。
一、抓学校党支部建设。实现一校一支部,开展党员目标和支部目标管理,注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支部活动,建立支部和行政班子联席会议制度,为校长负责制的推行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二、抓教代会、工会建设。健全教代会组织,制定《乐昌市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开展党政工团建家达标升级活动,并依靠教代会开展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工作,评选支持教代会工会工作的先进党政领导和先进教代会、教工之家,不断增强教代会、工会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的力度,强化校长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意识。
4、加强对全市中小幼的办学(办园)水平的日常性评估和督导,继续完善一年一度的教育工作大检查制度,让更多的人(包括学生家长)都来参与对学校的评价,努力促使全市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关注学校亮点,培育特色学校,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
5、学校内部倡导人性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提出学生至上,员工为本的口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生负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给予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在同一间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与班级,改活教育教学手段,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吸引学生,化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尊重教职员工,搞好福利待遇,利用教师节这个平台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关心老教师生活,充分考虑从学校行政岗位上退下的老领导去向、关心年青教师成长,对教职工本人的婚丧大事,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要关心过问甚至主持,尤其是对教师的退休与逝世要给予高度重视,这要作为全面评价教师,提升教师精神,激励在职教师,增强教师凝聚力,教育学生与感动社会的机会。同时改革日常评价机制,不仅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也不仅仅以教学成绩评论教师,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奖惩本着综合考量,长期发展、民主测评的原则由各校制定相应办法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监督工作。目标是营造和谐上进的校园氛围。
6、设立局长基金,主要奖给能自主创新,特色明显,有较强竞争力、良好社会影响以及突出管理成绩的学校和校长。
7、合理引导教师流动,制定更加科学的市内教师调动办法,平衡城乡待遇,对扎根乡镇和广大乡村的教师在工资与福利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其中的优秀教师和学校领导在职务提升等方面要给予特别关照。
8、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流控缀机制,就学校这一块,建议给义务教育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一定的防流控缀的责任,有奖惩办法,促使学校和教师想办法留住学生。
现在,我们明显感觉到了乐昌市教育局领导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教育变革,前段时间局里举行的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是吹响乐昌教育变革的冲锋号,随后一系列新措施的出台显示了乐昌教育局变革乐昌教育的努力与决心。此时,我忽然有一种冲动,于是趁写校长培训的论文,写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可能有很多不成熟或以偏盖全的东西,但我仍然希望这些小想法能给领导们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