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岁末年初巡心杂文随笔
2017年已过完,即将进入新的一年。眼看冬天已剩尾巴,春日很快会一如既往地来临。心里始终装着感激和慼恩,感谢生活给我和家庭的一切,感谢在文字中给我帮助和支持的老师们,亲友们。
天气没怎么太寒冷过,大部分日子有暖暖的冬阳,而大部分时间却在有暖气的屋子里。冬天的阳光很少触摸到我手脸以外的皮肤,更很少照射进我在冬天却如春天一般温暖的心底。
冬日虽短,但生活的节奏却因夜长而变得慢了,节奏一慢,很多事情就有了犹豫、拖拉或斟酌的可能。一犹豫,一拖拉,一斟酌,事情的结局自然也会不一样。我在冬天尽可能让每天的心情都保持快乐,最不济也要平和。心态一旦常处在快乐平和中,身体的毒素就会排出体外,体内的免疫力就会增强。2017年的最后一月,病毒性感冒使医院人满为患,我终于没能幸免,但只服了小诊所卖给的三顿药片,蒙头睡了一天,第二天就好了,那些药片总共不到十元,这跟我的乐观平和的心态不无关系。
夏天的日子毕竟好过,但不必怀念,因为每年都有夏天。而冬天的日子却像是个可笑的公式。每天一起床,出门上班时太阳已出来,下午下班时太阳已落山,多少八小时以外的内容被漫长的黑夜吞噬,包括浪漫。我在这种公式里千遍一律的循环,觉得格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家庭的这根大杠子本来就是两个人同时用力往起扛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不出力,不愿扛自己那一头,那么只好由另一个人一肩挑了,除非我不想要这个家。
外面的活动参加的少了,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就觉得闲了,但又觉得闲也是一种忙,闲比忙更忙,老想着谁都不要来打扰,就想一个人闲着。有时甚至想,逃离开家,找个老鼠洞,钻进去,好好闲上一段时光。
对于一些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人和事,渐渐的不想多见,见得多了就不稀罕了。一见而那么温馨激动,再见无波澜兴起,三见已暗生烦厌,四见想避绕远些。也许喜新弃旧,是人之常情吧,我是俗夫,断不能免,敬请谅解。
冬天的郊外很少去,一切都是灰的,只有树杈上挂着的塑料袋鲜艳刺目。公园里也几乎不去,夏天去公园是为了凉,冬天的公园里一切都是冰冷的。
至今虽然没下过像样的雪,但我在漫漫长夜里手捧着书读,让我的脑中雪亮,时常泛起心底的那个梦想,这么说似乎有些滑稽,像我这种货色,这么愚笨,似乎不配有这种梦想,但我确实有,我躲躲藏藏,绕绕闪闪,像偷油的耗子……我想成为作家。
一位美丽的语文老师常鼓励我,常给我的文章里找错别字和病句,甚至标点符号,给我增添信心,但我心里清楚,当作家是必须要坐下来的,而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耐心坐下来。为了坐下来,我曾用老婆扎头用的皮筋缚住双腿,但我明白,一个人能不能坐下来其实与腿脚无关。
这个梦想在我年少时就有,但少时不知读书贵,到老望着字流泪。我的梦想被生活不断击碎。近三四年,儿女们皆生儿育女,终于不用缚腿而坐了,尝试着写了些心里想写的人和事,景与物,情与感,那个叫梦想的东西又回来了,但也就是些碎片,没有厚重长著,离那个梦想还需多年的尘与土,几千里云和月。
有人说,情感是艺术创造最主要的根源,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写一些人和事,心里没有丰富的感情是写不出来感人的文章的。写作交流的多了,心里会不知不觉地装进一些人,比如那个常帮我修改文章的语文老师。
还有一位在小说散文诗歌方面很有成就的女士,除了在文字上给我耐心的帮助,还教会了我投稿,介绍了许多外地的文学朋友,我把他们都当成老师请教交流学习。
有一位诗人,尽管写的很多,有时一天几首,但总有一些句子,能触到人的心底,让我拿手机的手抖了又抖,有时整个身子也在抖动。
还有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挚友,他们(她)或给我鼓励,或给我分析,或给我批评。
还有,……
春夏秋,日子长,喝酒的次数多一些,但不管跟谁喝,我努力不往醉里喝,总能刹住车,我叫忍住。忍住也是一种境界,让我避免了不少麻烦和伤害。至于啤的红的,甚至白啤红这种三中全会,基本跟我无缘。明年的酒还得喝,还是遵守多年的规则,只喝白的,适可而止,及时忍住。
至于家庭、事业,谁有谁的日子。想必谁也有今年的收获,明年的打算。
祝愿看这篇小文的亲友老师们,元旦快乐,春节愉快,明年更好。
2017.12.30.深夜
第二篇:写在岁末年初时杂文随笔
冬雪纷飞日,正是岁末时。
转瞬间,一年的岁月就只剩下小小的尾巴了。忽然发现,这一年的路走的好长,长的让我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才算走完了它。这一年的时光又是那样的短,一回首、一驻足间,又一年的光阴已悄然而逝。
谁也说不清从指缝漏过的时光,怎样就带着春的繁茂,夏的清凉、秋的充实,冬的沉静悄然而逝。纷至沓来的玉影,让一颗牵念的心也一起蠕动着。沉吟间,便怅然地拉长了生命中已经模糊的过往,纠结于心中。
前几天河湟文学社的管理发来信息,要求大家以“这一年”为题或文或诗。我是深有感触,但却无从下手。该从哪里写起呢?那些拥有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回味,所有的一切就同窗外纷飞的雪花一样,只剩下片片的回忆了。
想来许多人都有过一到年末就写各种总结的事,会静下心来仔细的回想自己这一年都做了什么。这一年来走过的路,所做的事都是值得回味的。喜欢文字的人就会精心地将关于家庭,孩子,事业等等或诗或文的心得写下来,发到自己的博客或是个人空间中去与朋友们一起分享,也算是辞旧迎新的一份快乐吧。
岁末年初,新旧交替之际,总是会让人在一份企盼中生出许多感慨。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也有人说生命在于折腾。其实静止中的安逸,折腾中的乐趣都是生命中一道最美丽的画面,因为我们在不同的体验中,感悟了生命中别样的滋味,所以平淡的生活也就充满了诗意。
记得我在“淡写秋暮老光阴”一文中写过一段话:春华秋实,是刻在岁月里的故事,读懂的时候不是在山花烂漫的春,而是在静美如诗却有些萧瑟的秋。但真正能理解并读懂岁月的变迁、感知这春华秋实的真谛又能有多少呢?
这一年对于我说平谈却也不失一份充实。读书写文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与文字结下的那份缘也与日俱增。文学创作,也就成了这一年我最努力去做的一件事。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那些关乎风月,关于亲情的文字的确上不了大雅之堂,还有那些平平仄仄的诗词,我是玩的不亦乐乎,比玩一个精彩游戏还要上瘾。诚然,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真的是不容易。
有一句话说的好:人生就如鸟儿一般,静候着每一季淡然的时光,安静地等待春暖花开。我也一样,一样等待着自己文学创作上的春暖花开。
著名作家、散文批评家、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华夏散文杂志社副主编梁长娥老师曾在一部书评中说到:文学是作家命定的前世情人,今世恋人。她使我们短暂的生命更为昂然,更为快乐,更为畅达地飞翔,她让我们精神世界的火焰燃烧得更为烂漫,更为舒缓,更为自在。
磕磕碰碰的行文之路,总是风雨相随。网络空间,微信平台,各大比较知名的期刊杂志,我都努力尝试着去投稿,却总是杳无音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刊物上还没有发表呢,我的那些情感文字却被网上游走的写手们剽窍的四处乱飞。有人取笑我说:因为我的文章写的好才会被他人窍取的,我在内心的愤慨中真是羞愧难当了。
对于文学创作,我只是一个初学者,许多时候所写的东西充其量也就只是日记。文字写的是自己的一种心境,至于写好写坏,那都是不重要的。知道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常言说:酒香夺志,色满销魂,财迷心窍,气断江山;但天道酬情,勤能补拙,相信以岁月的悠长,弥补客观上的不足,一样能够化花为果,取得成就。
记得开春时,有幸参与了由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龙文学奖组织的“第三届中国龙文学奖”的征稿活动,一首让自己读来也深受感动的“布尔津河的诉说”却摘取了诗歌奖的桂冠,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结果。
无意于炫耀,这点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主编朱超群在《文笔精萃》的序中写到:在文学创作中,需要持有恒心的人、不断坚持努力的人,不断遇到曲折后继续艰难攀登的人,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或顶点。生活中,你不仅要从容地面对成功与荣誉,更要保持一份坦然处之、无牵无挂的心态,才能拥有一份人生的自信。
指尖流过的岁月是最令人感慨的。知道写作永远是一个孤独无助的活动,是纯粹个人自由的,自我的精神活动。生命无论怎样的沉浮,文字是最真实的,那沉睡的心境,或许醒来,定会期待一个比任何喧嚣恒定的境地,好留存自己的心灵。既然走上了这条路,路有多远,如何曲折,有多大的风雨,怎样的闪电,就要不顾一切朝前走,一直走下去。
蓦然回首,在那灯火阑珊的彼岸,有多少吸引我的目光,又有多少颗怦然心动的烛火,随这冬日飘舞的精灵,一起刻入所有的文字里呢?
冬雪之后,相信阳光会依然诱人生情。就这么一路走过,穿行于人来人往的岁月,闲吟着平平仄仄的生活,让如水的光阴,在浅酌低吟间升华为人生一幅幅画卷,无论是文字,还是足迹,只有经过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在风雨兼程的辛劳中,时光的脚步才会把秋的收获带给自己。
但愿,余生安稳,岁月静好,如此,便好。
第三篇:心岸杂文随笔
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似漂泊烟波的小舟。六十载,终于再回故里,泊舟心岸。
我独坐小山包,斜靠老栎树,往事如烟。这里是我从老屋到儿时启蒙学堂必经之处,也是我每天看日出、观炊烟,等候上课铃声的地方。我八岁就学,每当屋后坡林布谷鸟一声长一声短地催鸣,或成群云雀合唱传遍山村时,接下便是父亲爽朗的喊声:“老大、老二下地,老三放牛,细崽上学啰!”
我披衣倚窗,父亲扛着犁耙,赶着老牛,走进了那轮从山崴娩出的红晕,留给我一个越来越小的背影。交臂面来的是母亲,他们一个微微点头,一个莞尔一笑。此刻的母亲或驮来一布兜小竹笋,或背回一袋山茶子。她每天鸡叫二遍就起床,汲水淘米,点火煮饭。米饭上甑后,灶堂续满木柴,趁蒸饭这一刻,她或屋后山坡捡茶子,或溪边杂莽扳竹笋,或村前山岭摘橡子。归来映入我眼帘的母亲,总是一身疲乏,但却一脸微笑,满带希冀。她撂下负重的山货,给我盛来米饭,端来蒸蛋,夹杂些昨晚剩下的腊肉汤汁什么的,还要赶炒个把蔬菜。最后,她站在门口挥挥手,目送我上学。
山顶俯瞰,四下空旷,满目丹青。太阳爬上山坡,溪流跃金,花草吐艳,阡陌勾勒出梯田禾苗的层绿,湖泊投影出莲藕的尖尖翠角,还有油菜花金黄色块的镶嵌,田头地角映山红的点缀……晨辉映衬下的画卷虽然美丽,但我钟情的是房顶袅袅升起的炊烟。
此刻的母亲还在继续操持一家人的早饭(家乡习俗起床劳作再吃早饭)。那摇曳着舞姿的炊烟,是母亲炒菜烧水,养育十几口人生成的画作。透过升腾的炊烟,我看到蓝布围裙像织布梭般流动的脚步,看到灶堂前蓝布头巾下烤得通红的面颊,看到用尽全力将饭甑端出,腾出头锅炒菜,摞进二锅保温的瘦弱身影……
那勾魂的炊烟,先旋转在结满蜘蛛网的瓦檐,后爬上树木掩映绿波荡漾中的屋脊,徐缓纤袅,然后开始散淡。或与池塘蒸起的雾气牵手,或与飘移的云朵结伴,最后消失在百鸟归窠、淡墨逶迤的山峦。
我时时梦想搭乘萦绕心尖的炊烟,悠游走四方。母亲知儿心意,当然也是她的祈盼,总是竭尽全力用她的辛劳与心血为儿子铺就一条“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心路。梦想与祈盼化作现实,我终于在母亲倚门送别中,从小山村走向县城、步入省城、涉足她了无所知的地方。又在她的期盼中风尘仆仆来到她早早守候村前大樟树下的身边。一次次、一遍遍地演绎着,这是母亲希望与牵挂的纠结,是儿子梦与根的渴望。工作后总被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缠绕着,回家甚少,现想起心还是沉沉的。
岁月蒙眬了记忆,记忆忘却了岁月。我寻思着,是谁播下了集居的种子,孕育了家庭,萌芽了宁静而古老的村庄?是谁使母亲难以割舍的守望与游子难以释怀的乡思永不瞑灭?啊,是炊烟。它像脐带,一头连着母亲,一头连着儿子。有炊烟的地方就有母亲,就有守望;有炊烟的地方就有游子的惦念,就有颠簸小舟停泊的心岸。
炊烟,你是理不清的乡恋,剪不断的乡愁!
那时放学后的傍晚,我仍会依恋在小山丘,收捡山村的遗韵。眼下夕阳映红了老屋,炊烟缓缓地蠕动着,像在喷绘一幅水墨画,构思一首安宁与闲适的诗。院子里鸡鸭鹅的相互追逐与逗斗嬉戏,使倦了的老屋有了些生气。母亲“咕咕咕”的一阵呼叫,鸭群一摇三摆“呷呷呷”地跑来,鸡群连跑带飞“咯咯咯”抢先蹿到主人身旁,围着母亲转着圈。当母亲撒出一把一把的谷粒,顿时刹然无声,各自低头觅食。在夕阳的剪影中,在炊烟的伴合下,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乡村中土气里带淳朴,芳香中带苦涩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道。
忙碌了一整天的母亲,舒缓了一口气,站在家门口,翘首以盼亲人的归来。似乎心有灵犀,听到了母亲的呼喊,看到了炊烟的召唤,扛犁荷锄的父亲与两位哥哥,还有那头老牛,走进霞光,绘出一幅夕阳晚归图。他们说笑哼曲,缓缓而来。
多少年过后,母亲独立门口的这一幕仍在我眼前不断地上演着,一缕一缕的炊烟在她的身后曼妙轻舞,母亲就那样目盯远方地站着,站着,心里装着对亲人的眷念与期盼。
今天我回来了,双亲却走了,留下的是思念,铭记的是乡愁。记得他们生前唯一的嘱托,一个要安寝在游子归来第一眼就能看见的大路旁,一个要长眠在一抬头就能看到老屋的山坡。生盼死念,催人泪下。我想这一刻,他们一定看到了迟归老屋的游子,晚泊心岸的小舟。
常回家看看,多种一颗亲情种,多拾一回遗忘梦,多献一份对父母的孝心,多留一份对故土的眷念,就会少一分对亲情渐疏渐淡的忏悔,少一分对渐去渐远故土的乡愁。
第四篇:认识心杂文随笔
今天,我们学校团委要我给毕业生录一段毕业寄语。我是这么说的 :
我说,衷心祝贺同学们掌握了专业知识,即将走入社会舞台。相信大家都会成为各自单位和家庭的中坚。
作为大家的老师和兄长,有所寄语的话,我建议同学们在今后的几年里,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之外,也别忘学习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心。
我们的心,它的痛苦和恐惧,它的欢乐和充实,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幸福。
在漫漫的人生中,在艰苦的压力下,它是我们最忠实的安慰者,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陪伴我们努力,帮助我们坚强,让我们体验到爱和成功。
认识自己的心,不是靠神秘的天启或者运气,它是一种科学的技能,需要系统的练习、持续的投入才能达到。
最后,我祝愿同学们都能收获幸福和自由的人生。
第五篇:女孩子的心杂文随笔
她面无表情的听着。
“我又瘦了呢!”她的一位朋友(她在心里姑且把她定位为朋友)在她旁边兴奋的提起了这个话题。
“你知道吗?”那位“朋友”接着说,“我这周末吃了好多东西,但我一点也没有长胖呦!”
所以你到底要告诉我什么呢。她在心底冷哼,表面上却还是一副没有变化的表情,仿佛她并没有被那位“朋友”兴奋的情绪而感染到。事实也是如此,她并没有为她那姑且定位为朋友的人高兴,她觉得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可提的必要。
在炫耀吧,她鄙夷的想着,一定是在炫耀。当然,她这么想也不无道理,那位“朋友”每个礼拜都要跟她汇报自己又吃了多少多少东西却一点都没胖这类事情,特别是在她抱怨最近好像又长肉了的时候,“朋友”总是像现在这样兴奋的告诉她——我可一点也没胖呦!
所以,在第三个礼拜的时候,她已经完全厌倦了这个话题,并且失去了替“朋友”高兴这种优秀的品质。
现在,那位“朋友”停了下来,迫切的望着她,等待她的反应。换做是刚经历这件事情前两个礼拜的她,一定会笑着发出“真好啊”或者“好羡慕你啊”这类感叹。可惜的是,现在她早已厌倦了这类谈话,心里还阴暗地想着——真是懒得搭理你,上蹿下跳的,没完没了的,千篇一律的,难道要我羡慕你吗,那和羡慕一只猴子有什么区别。所以,她的反应就是在那位“朋友”看不见的地方翻了个白眼,肚子里面堆砌了几层并非善意的话。
最终,她抬起头来,还是一副没有变化的表情,看向迫切望着她的“朋友”,就像刚才的一切没有发生过一样。
那位“朋友”非常聪明的转移了话题,她继续面无表情的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