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单元教学“三步曲”论文
摘要 语文单元教学是时代的产物,它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实施。就现行中职语文课的特点,对单元课文的教学处理应遵循“看我走—抚你走——放你走”的教学思路。“看我走”是教其方法,力求示范性;“抚你走”是验其方法,注重迁移性;“教你走”是用其方法,讲究独立性。
关键词:看我走;抚你走;放你走
语文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是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实施。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以“讲读——阅读——写作”为序组织单元,强调单元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却是见仁见智之事,我认为对单元课文的处理应遵循“看我走一一抚你走一一放你走”的教学思路。
“看我走”就是讲读上的“讲与导”,当然,这与在剧院中看表演时台下的观众仅止于“看”的情况是不同的,它仍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看”的内涵是“学习教师的阅读分析方法”。“抚你走”即是课内自读课的训练和巩固,“抚”有别于“抱”,它的内涵是“半挽半放”,在学生能完成的地方放一把,在学生需要点拨的地方抚一把。“放你走”则是课外自读课中的运用和拓宽,这时教师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走”,允许摔跤,也允许挽携。每个单元的教学三步走,目标都是单一的,可望而又可及的,这与教小孩学走路没什么不同。
单元教学“三步曲”的可行性依据:就学生而言,无论哪一类学生均能在教师的启发、扶持下完成单元学习的全过程。在自读课中,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走上讲台发表看法,很多独到的见解大大超出教师的估计,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是教者始料不及的,学生的授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步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在一般情况下,“三步曲”的基本程序大体可分为三个环节,现分述如下:
一、通读:即学生对要学习的单元进行全面阅读,其目的是明确单元教学要求,名篇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大意。
“读”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为充分发挥“读”的效益,教师应向学生提示两点:一是通读不能仅限于单元中的课文,还应包括单元要求,名篇学习重点,自读提示以及文后对理解课文带有提示性的思考题等,以便尽快地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二是通读时要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生字、新词问题,为下一环节的进行扫清障碍。
单元教学中的“通读”不同干“预习”,“预习”可以放在课外,而“通读”要在课内进行,因为它是单元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可有可无的。
二、教读:即教师对单元中的课文所进行的示范性讲解,是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现身说法,教给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教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选文要有代表性,教师要选择单元中能体现单元教学重点的篇章进行教读,一般地说应从单元中的讲读课文中挑选。至于是选一篇还是两篇,要视单元情况而定。二是交待要在具体教读时,教师应根据单点,向学生交待一下这类文体的,指出其特征,并重点交待掌握此类知识的要领。如教议论文单元,就可根据议论文的特点概括出阅读分析议论文的基本要领:抓论点、找论据、理层次、明方法、析语言,让学生先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教师讲读时对照落实。三是教读要有示范性,在讲清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要围绕提供的要领,以选文为例进行示范性教读,教读时要力求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学会如何去阅读、分析此类文章的方法。如围绕抓论点,教师可结合具体篇章,指明什么是论点,为什么要抓论点,怎样抓论点,以及抓论点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进行示范性教读,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上。
教读是以计划性、目的性为前提,以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为原则,是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节搞不好,就会使培养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三、导读:即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运用在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和对某一类知识去处理同类问题的一种实践。其目的是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导读的内容一般是单元中的自读课文。
教师的“教读”是否取得了举一反三的功效,学生的知识能否尽快地转化为能力,都要通过学生对单元中自读课文的阅读才能得到检验。为此,导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导”,即教师提出要求(一般应以教读中提出的要领为主)。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偏差及时引导、调控,切不可放任自读,更不能以讲代读。二是要及时查缺补漏,同一文体的文章,由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 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共差异。教师“教读”只能以一两篇为例讲解其一般的规律,不可能囊括所有。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点拨,解惑答疑。三是要提供方法。方法是入门的钥匙。读书得法,收效就大。一般地说,导读开始阶段,宜采用“提纲一一讨论”式,结束阶段宜采用“质疑一~解答”式,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该以达到单元教学目标,完成导读任务为宗旨。
总之,单元教学“三步曲”可用三句话概括:“看我走”是教其方法,力求示范性。“抚你走”是验其方法,注重迁移性。“放你走”是用其方法,讲究独立性。这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集中目标是落实单元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相同体裁的单元在各册书中交替出现,构成一个纵向条例,那么学生阅读同类作品的能力就会获得螺旋式提高。
第二篇:论文快乐作文三步曲
“快乐作文”方法初探
江阴华姿职业学校
刘巧云
内容摘要: 本文就教师平时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希望能让学生面对作文有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写得出且乐于写,并希望能从人性的高度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愉快地成长。
关键字: 应试作文写作空间写作兴趣作文本真
“今天上作文课,”话音一落,教室里一片倦怠之声,“啊?又写作文啊!?”这种场面可能对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很熟悉,但也很无奈。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能高度感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进而用它的精神铺成自已的人格底蕴。这四种能力中,“写”放在最后,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最高。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写好作文,让学生不把写作文当成苦差事,而是当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尴尬处境,这些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且必须设法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平时作文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仅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希望能让学生面对作文有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并希望能从人性的高度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愉快地成长。
一、探寻广阔的空间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当前的作文教学以应试作文为主,主要包括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这些作文限制严格,如根据一幅图、一段话要求学生写出中心明确的文章,而文章的中心又是确定的,不能任意发挥。并且题中可能对作文的题材、体裁、题目、字数都有限制。这些限制不但不利于学生写出好文章,反而因束缚太多而让学生难以下笔,不自主、不流畅,写出的也都是挤出的 1
僵化的文字。这种指导方式让学生对作文厌烦。
当然,近年来,应试作文中的限制在逐步放松,出现了“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政策,这是一可喜的现象。“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才能让学生的才情得到充份发挥,写出多彩的文字。按照这种思路,鼓励学生写“自由文”是一个创举性的决定。“自由文”让学生打开思路,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打破束缚后的“自由文”能引发学生激情,唤起写作动机,这样学生提起笔来,才能思如泉涌。
除了外在形式束缚要打破,作文题目还要在本身内部具有无限的写作张力,有内在空间。一些常见题目,如“失败是成攻之母”、“我的妈妈”、“暑假话趣”等等,学生从小学写到高中,早已感到腻烦,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因此,选一个好的题目,一个有空间感的题目也分外重要。我曾让学生作“小小说”的作文,我只告诉学生,“小小说”是一种新兴的小说体裁,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它又能在有限的篇幅中生动展现人物性格,或反映一深刻主题,它作为小说又要求能完整清楚地交待故事情节,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请大家构思一篇小小说。作文完成后,我异常惊喜的看到学生的作文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小说类型:言情、武侠、魔幻、恐怖、童话„„有传统叙述模式,有日记体,有散文体„„这些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人物命运感人的文章让我惊诧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不是不会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合适的机会,其实每位同学心中都有故事。又如,写《后花园》的作文,我引导学生说:古时富贵人家都有私家花园,也称“后花园”,景色怡人自不必说,像今天的苏州园林,大都是古时的私家花园。后花园中有花有草,有桥有水,有亭台楼阁,更有许多离奇的故事。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就在后花园中做了个“不在梅边在柳边”的梦,发生了一个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后花园中的故事还有很多,皇家御花园中的故事又比私家花园里来得复杂得多。发挥想象,假设你身在其中,能发生或看到什么样的故事?这篇作文中我运用题目中所包含的历史空间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写作空间,结果学生写了很多才子佳人或闺中怨妇或宫廷斗争或童话传说等,非常有趣。
因此,作文写作中的空间感非常重要,除了要破除表面的体裁、题目、字数的限制外,文题本身要有广阔的张力,要可写,广阔的空间才能让学生舒展手
脚,写出佳作。
二、点燃兴趣的火花
广阔的空间能消除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想写、写得出。接下来,就该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渴望写、乐于写。使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当前作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题目陈旧,内容单调重复,限制过多,教师指导也公式化、概念化,这都造成了学生思维单一,对写作产生反感。要克服以上弊端,让学生对作文重新亲近,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开头要自然
作文课的一开头,教师的第一句话:“今天写作文”,让学生已经产生了条件反射,即厌烦心理。教师最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你的话题。这样,情境作文很有可取之处,它从学生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些具体场合,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思考、想象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一次课上和学生聊电视剧《铜牙铁齿纪晓岚》,说到贪官和绅,又联系到了现实中的好官任长霞,学生对贪官恨之入骨,对好官敬佩有嘉,反映热烈,思维活跃。我趁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为官之道。结果学生的论述观点新颖,内容充实。又一次,碰巧作文课上飘起了雪花,天地一色,学生很兴奋,我和学生一起回想与雪有关的诗句,又让学生用一句话描写雪景。最后让学生写了一篇以雪为主题的作文。作文中写景的文章景色优美,雪中的故事也纯美感人。因此在作文的开头老师动点脑筋,对学生写好作文起重要作用。
2、内容要新颖
一些陈旧老套的话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产生无名的反感,懒得动笔,不去思考,应付了事。因此作文在选题上一定要新颖有趣,要能调动学生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动脑筋,写出佳作。一次作文课上我给学生讲起了鲁迅《故事新编》中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说到:傍晚,后羿拖着疲倦的身子,背着弓走了很远,仅打回一只小乌鸦,嫦娥一阵责难,说“嫁给他到现在,一年到头,整天的乌鸦炸酱面„„”接下来的故事可能有怎样的发展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七嘴八舌,异常兴奋。结果,学
生写出的作文想象丰富、奇特、角度多样,非常有趣。甚至于平时一贯不写作的同学也写出了自己的故事,可见学生的思惟都很活跃,少的只不过是有趣的题目和恰当的点拨。再如一次五一长假,我要求学生看《鲁滨迅飘流记》,让他们假设自己一天划船出海遇到风暴,经过七天终于获救,然后要他们用日记的形式,发挥想象,写出七天的经历。后来发现学生好像个个都成了历险的勇士,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想象奇特。可见,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创造水平会出乎我们的想象。因此,选取一些能调动学生想象力、学生感兴趣的文题对帮助学生写好作文,陪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
3、形式要多样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一事物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作文教学在形式上还要不断变化不断求新,以维持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如除了一般作文,还可让学生编写课本剧,编完再演,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提高了写作能力。除了写出来,还可口头作文,如让学生讲故事、进行演讲比赛、举行辩论赛等。除了课堂训练,还可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如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中学生对网络的看法、调查老百姓对菜场的满意程度等,把调查结果写成报告,不仅锻炼写作能力,还可让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所有的这些形式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掊养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能对作文兴趣盎然。
三、回归作文的本真
不管是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还是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喜欢写作文,不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负担。喜欢了之后,老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该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本质是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出对作文单纯的喜欢,从而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面对作文,这样也才能达成作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记录自己心中真挚的感情,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叶圣陶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不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这道出了做人也是做文的真谛。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应情真、理真、事真,它是生命的表达形式。文章贵自然,应把自己心里所想所感用笔说出,让真挚的感情从心底流出。“我手写我心”是作文创作的优良传统,也是作文创作的重要原则。老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用笔反映真实的生活,记下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用笔倾
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这样写作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当然,这种写作境界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耐心,需要作文水平的慢慢提升,才能让真情从笔底涓涓流出。它需要有前面两个阶段的铺垫。我想到那时再写《我的老师》、《我的同学》类似的文题,学生会更自然,也会有更深刻的表达。
快乐作文,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欢乐,让教师体验教学成功的欢愉。快乐作文呼唤人文价值的回归,旨在让学生健康快乐学习成长,旨在建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本质论:拨开迷雾 返璞归真》 程红兵 中学语文教参 2004年第6期
2、《话题作文的新发展》俞发亮中学语文教参2004年第2期
3、《作文个性化 写“我”是关键》 韦志成 中学语文教参 2004年第5期
4、《潜深授渔寻石激浪》 杜保军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期
第三篇:教学论文 浅谈有效教学三步曲(推荐)
浅谈有效教学三步曲
早胜初中 陆晓宁
“快乐校园 有效学习”目标是要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提高师生校园质量。其关键是有效学习,而学生能否有效学习完全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教学。因而有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所学理论和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指导学生学习并使学生高效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升华情感是有效教学的三步曲。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老师上课的第一项任务应是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情绪高昂地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让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创设情境,它既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奏,同时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主题曲。因为,它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指导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平台。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影片、音乐、舞蹈,也可以是活动、实验、问题等。如《伤仲永》一文可这样导入,有人认为富有天赋就能成才,还有人认为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能成才,你认为影响成才的因素有哪些?以影响成才的因素的探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学习欲望会更强烈,学习情绪会更高涨。又如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活动起来很困难,我们可以以回放京剧剧照创设戏曲学习情境,《安塞腰鼓》、《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音乐创设情境,《口技》可以活动创设情境,《观舞记》、《夸父逐日》可以影片创设情境。只要我们肯动脑,就一定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激发情趣,呵护学生的创造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情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真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尤其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般而言,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地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和细心呵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在学习教材时,神情漠然,兴味寡然;可当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时,却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反应,我觉得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里进行的,而且学生阅读时,他的独特的感受不受限制,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任意驰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情趣,进行有效教学,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情趣,提升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情趣,成为深入学习的动力。例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中,疏通文意后,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情趣,后进生只要遵照原文带着表情、动作表演即可,而较优秀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运用简单道具,带着表情、动作较形象的进行表演。教师也参与其间。在这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积极快乐地参与谋划和表演,这样学生就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表演课本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情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升华情感,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普遍具有一种探索,创造并且取得成就的需要,当孩子们通过努力,在某个方面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就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果这时候教师多用赏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如“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真肯动脑筋”、“你想的办法真是与众不同”、“说得太好了,连老师也没有想到这一点”、“你读的书真多,知识真丰富”、“你的思路很清晰,讲得很有条理”、“你的思考为我们拓宽了思路”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与教师对话的兴趣,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充满激情。试想一位知识渊博,而情感冷漠的语文教师,能让学生的知识和人格同步成长吗?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效果。让我们带着学识和激情走进课堂吧 ,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激情,肯定每一个孩子的发现和创造,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其实,归根结底,“有效教学”终极关乎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有效教学的三步曲,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让情境,情趣,情感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升华情感,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在这样做,有时用在一节课的整体设计中,有时用在一节课的某一环节中,有时用在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上,只是不能持之一恒,希望我们以后能坚持经常。只要人人都努力这样做,那教学质量定会稳步提高。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学习“三步曲” 迅速提高语文成绩
语文学习“三步曲” 迅速提高语文成绩
第一招:反复咀嚼
就是把原来所有做过的习题订成册,重点在错题上反复背诵,这是使基础分数迅速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一种题型,每做三道题就认真总结一次,再把总结出来的东西,通过做题印证一下;并且定期将各种知识体系、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梳理、过滤一遍,记录在案的“陷阱”与思维误区,绝对不能放过。第二招:选择题是重中之重
一定要在选择题里,针对自己的弱点,寻找突破。要想在语文上得高分,还得靠选择题。选择题的前三个题,一定不能丢分。平时应注意搜集记忆模糊的字词。如果把做过的所有关于读音、错别字、成语的正确写法,整理在一个本子上,每天打开本子,浏览一遍整理的内容,经常横向比较相近相似的音、字或成语,哪怕不刻意去背,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题时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要注重题型的规范性。历年真题是最好的样题,要吃透。多思考出题者对选择题的常考点,多比较几份卷子的相似题,你会有很大收获。要在每天的反复总结中进一步提高,保持不失分的感觉。对于古文复习,实词虚词是基本功,把一类词的常见解释整理在一起,纵向比较其差异,会发现用法也就那么几种,会有去粗求精的效果。在复习中强化自己的推断思维,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准备,高考将会信心十足。第三招:写好作文四部曲
1.审题和点题最重要。记叙文的主题表达是比较含蓄的,一定要点题。要使阅卷老师明白,你写的主题与作文试题有关。去年的作文题,有些考生就吃亏在这里,写记叙文,又老想着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含蓄的“戒律”,写出的作文,让阅卷教师反复辨认都难以确定是否与考题有关,这样的作文,分数自然就高不上去了。
2.避免“参考”已经发表的文章,不要让阅卷老师误以为你的文章是借来的。这里的抄袭,其实就是背诵已经发表的文章。这类抄袭,不可能是一字不差的“抄”,所以,只要判定两者的主要段落一样,就能“定案”。
3.注意文章结构。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入题快,语言精致优美,方能达到开篇引人入胜的效果。要避免把文章分成开头、中段、结尾三大段。中段最好分成若干小段,不仅可以清晰表达你的思路,也可有效减轻阅卷教师视觉、心理疲劳,使他们不至于影响打分的准确性。结尾要短小精悍,要有拓展或有回味。
4.在认真构思的基础上落笔作文。认真构思,就是在落笔前一定要有一个构思过程,就是要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列提纲是个构思过程,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文章的主题,确定文体,从而构思好文章的整体框架。不经过这样的过程,随意落笔,常常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到后来甚至会出现凑字数或者字数过多的毛病,结构也难以完美。一些作文,满纸涂涂改改,或者在结尾时东拉西扯,或者写完了,格纸还不够,加一段结尾写到反面。。。这些,都是没有认真构思造成的,这样将会影响得分,要特别注意。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三步曲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一、多种方式读——追求教学的形式美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者为妙”。现套用一句“读有多法,适者而用”。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读、指名读、比读、评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如何让学生读得有趣味、有滋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教师,首先应钻研教材,就文本特点,选择最佳的朗读方式。
“教无定法,读无定式。”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教师都应准确指导,达到点燃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促进朗读训练的目的。切忌走过场,这样才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二、有的放矢地读──明确教学的目的
正确的朗读方法,不但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让文本与读者之间达到一种“物我互赠、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使其心灵受到震撼。所以说,朗读不是要求学生一遍遍地苦读,那很盲目;也不是让学生一次次地解剖读法,那显得生硬。读,应是学生心灵的一次领悟和积蓄,是一个美好动人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应做到有的放矢。
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的句子。再读课文时,提醒学生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还应注意朗读的语调与语气。第三遍读,边读边展开想象,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大力提倡朗读这种训练方式,牢牢抓住“读”这个根本,让其成为一种目标,一种手段。通过这个手段使文章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渗透到学生心灵中去,真正实现“耳醉于音,心同其情”。让曾经在校园里销声匿迹了的琅琅书声,重新回归课堂,成为校园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
读与思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三步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依据这一理念,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阅读教学应奏好三步曲:即感知语言信息——理解语言内涵——培养独特感悟。该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前奏曲:感知语言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取课文信息,教师适当布置预习。
叶圣陶曾说过:“预习实际是教师把小学生领入读书殿堂,进入课文境界,开始阅读实践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进入读书殿堂,必须做好预习的发动和指导工作,一般可按“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引导学生预习,具体来说,就是:
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必要时,由教师简介。
定:依据思想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课前预习提示、课后思考与练习五方面定学习目标。
找:找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红笔标出,并设法记忆。
释: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生字词语及重点词语,并注意巩固。
分:理清作者思路,按一定的顺序分段、定段意。
结:归结课文主要内容,粗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写作特点。
疑:列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经过这样的预习,达到生生间交流、师生间交流,在民主、和谐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学习知识,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阅读兴趣陡增,对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地熟悉,也加深了对课文信息的吸收。教师通过检查,获取学生预习信息,再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的空白点,改进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的内涵铺下坚实的基础。
主题曲:理解语言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弄清楚。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每组课文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予以理解,就读懂一篇课文而言,应让学生理解如下内容:
分析题目,了解题目与内容的联系,了解全文大意。
按自然段细读,边读边想,看每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全自然段什么意思,合并意思紧密的自然段分出逻辑段,概括段意;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综合各段的内容,归纳出全文的主要内容,按逻辑段,找出中心词,弄清中心词与下一层次词语之间的联系,通过仔细揣摩词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的,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布局谋篇的能力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消化记忆,使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如果仅仅做到以上几点,就说理解了语言,发展了语文素养,那是肤浅的、不全面的,可以这样说,如此教学仅是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没有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在教学中大胆地引导学生由读向述、唱、画、演、问、比、思、写等方式辐射,并把它们有机结合,从而使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空间,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场所。
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即把朗读、默读、速读与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相结合。有时还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小小解说员、小记者等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型复述。如教学《跳水》时,我把自由读、默读与详细复述、概括复述相结合,让学生当堂熟悉课文,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五彩池》时,我让学生当小导游,既熟悉了课文语言,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唱结合。把指导阅读理解同音乐演唱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理解能力。如在教学《燕子》一文,学到“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在运用读思、读画等方法以后,让学生齐唱《小燕子》,在乐曲中感受语言之美,在歌声中体会语言之味。
读画结合。把读与绘画结合起来,在读中或学生自画、或教师画、或师生共画、或展示现成图画。如在《忆江南》的教学中,学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时,师生边读边画,画后对照诗句复述图意,再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复述图意。这样把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的画面,用生动的画面来丰富课文的内容,强化想象,加深理解。
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可通过师生共演或学生自演来领会课文内容,体会语言之魅力。
读思结合。把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及生活阅历加深认识,于思接千载、钩前联后中拓宽视野,在师生共议、争鸣辩驳中交流心得。
读比结合。把阅读同比较相结合,在阅读中或换词比较或缩写后与原段相比较、或数篇课文相比较、或比较课文内容的相似点,或比较课文艺术手段的不同点。
读写结合。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或仿写、或扩写、或补写等,实现读写迁移,理解语言,内化语言。
如此展开阅读教学,以读为核心,以读为本源,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对促进学生阅读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多种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大的好处,而且于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升华曲:培养独特感悟,实现阅读创新
“培养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中,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其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多向交流,来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说说最佩服的人是谁,大多数同学说了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这个答案无疑是“标准”答案。但也有学生提出佩服周瑜,说他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都督。还有的说佩服鲁肃的的忠厚、曹操的谨慎。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行。正是有了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就能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不敢说,并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据理力争,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点燃创造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有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为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我的这种“感知语言信息——理解语言内涵——培养独特感受”阅读教学三步曲尝试,就是努力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阅读中体会一种永恒的快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读为主
注重方法
立足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例谈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阅读教学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老师们在理解、把握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上逐渐趋于准确、理性和科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可否认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认识层面的,有的是操作层面的。近年来,我在开展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第三轮以“方法为核心”的实验中,坚持以课标为依据,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理论为指导,从注重阅读方法指导、立足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如何改进阅读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初读感知,读中善思
所谓“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篇课文的通读,其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当代著名小学教育家、“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题实验顾问田本娜教授在《稳中有改,固中求新》中谈到: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感知语言,达到对课文内容、情思的初步理解。初读也就是这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稍后的精读课文,研究赏析,体会作品的情感等打下基础。这一环节,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去读,要求读时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会正确断词、断句,做到准确流利。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通览全文。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初读时应培养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一些好方法,如动笔圈画出那些似懂非懂的地方或者不理解的地方,用符号标出来,以便与同桌讨论与交流或请教老师。还要培养学生读中善思、读中善疑,为精读赏析做好铺垫。如《“精
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由题质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如《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荔枝》的结尾句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要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读书,寻找答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二、精读理解,赏析领悟
精读是指为了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程度,而对文章进行反复钻研细心领会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词句的理解,文章的把握,要点的概括,内容的探究,作品的感受等方面。因此,在初读感知,读中善思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初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赏析领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必要引导、点拨,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读书中的发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说促读,让学生思维碰撞激发表现欲,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如上面提到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我是这样抓住课文的创新点和发展点进行指导学生精读赏析的(视屏播放):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读——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生2:我认为史铁生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
生3:我觉得史铁生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师:是啊,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陪伴了我的一生,成就了我一生。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陷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请再读课题。)
这时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又更进一层。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联系起来。
接着是读出思考:“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母亲希望孩子也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在理解感悟后,把学生“送进去”再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看法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思考,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成为了语言品味的主人,意象创造的主人,文学欣赏的主人,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创造者。
三、美读悟情,熏陶升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是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十分推崇美读,他指出:“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
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要让学生在美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可采用配音诵读,比动作诵读等形式,以达到课标所说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怒吼吧,黄河》这是一篇充满革命激情,充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情感的课文。在指导朗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情感基调,用昂扬、充满激情的语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光未然、冼星海那种热爱祖国、充满革命激情的精神,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读书热情。如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时而„„”这组排比句时,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配乐诵读等形式美美地读,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在美读中品味作者通过文本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我们民族发源地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体会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体会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让学生在美读中情感得以熏陶,认知得以升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坚持“以读为主”,“以方法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学法,读中用法,就能较好地实现教会学生自能读书的最终目标;只要让学生认真与文本对话,体验作品的神韵,领略作品的美感,就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只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