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句话的改变优秀美文
那时,在梅树村里,电视机是很稀奇的东西,整个村里只有村尾那肖大婶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总有人趴在她家窗户下,蹭着看会儿电视,但总被肖大婶喝斥着赶走。
热心肠的小林看不过去,他用积蓄买了台彩色电视机,让村民免费去他家看电视。
渐渐地,小林家里热闹了起来。
一个月后,小林去交电费,看到电费单时,他愣住了,电费多了九十多元。但小林一咬牙,没和村民们说。
这一切,村民们可都看在眼里了。这不,卖水果的隔三岔五就送些梨给小林,卖烤鸭的时不时送来半只烤鸭和黄酒,卖杂货的每隔几天就送些日用品来……
小林算了一下,村民们送的东西的价值远多于电费,他很过意不去,便对村民们说:“如果大伙执意要送我东西,不如每人交六七块钱,这样就差不多抵上多出的电费了。”
大伙听了,却一句话也没回应。
第二天,小林回到家,见一个人也没有,走出门一望,才发现大伙都在村尾,直勾勾地盯着那台黑白电视机……
礼尚往来的情意有时经不得明码标价,把账算清了,情分就不知不觉薄了。
第二篇:话丢美文
丢?这和好日子有什么关系?好日子的标志应该是有所搂呀,搂得越多不是越好吗?怎么能丢呢?丢是令人惋惜的事情呀!
且请细想。
好日子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比如温饱,比如健康,比如亲情……但是不是拥有得越多,日子就越好呢?那可不一定。
过日子,不能一无所有。但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人们所遭遇的烦忧,往往是因为拥有、享受得太多以至过剩造成的。比如肥胖问题,比如“人情债”问题,比如“空调病”问题……以至比如坐在沙发上“煲电视粥”,手握方便至极的遥控器,面对荧屏点来点去总觉得几十个频道哪个都不好看而又都难以放弃,结果胸臆中滋生出巨大的愤懑……
因此,对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族群来说,善丢者,才是会过日子的人。
丢掉不切实际的暴富幻想,满足衣食无虑的生存现状;丢掉对浮名虚荣的向往,热爱真实质朴的自我;丢掉嫉妒心,建树宽容心。总之,经常进行心理大扫除,丢掉种种患得患失的杂念,使心中拥有充足的阳光,照耀一片清澈的净水。
丢掉多余的名片,少打无聊的电话,婉谢某些社会活动,严拒生拉硬拽的饭局、牌局,简化人际关系,淡化利害之思,断绝对他人隐私的好奇,不参与街头围观,即使是至爱亲朋,也不要思想、感情上一味依赖。
丢掉家中的赘物,丢掉无用甚至有害的印刷品,丢掉烂磁带光盘,丢掉过期药品,丢掉无用的包装箱、袋,丢掉身上越来越威胁健康的赘肉。
丢弃庞杂琐碎,拥抱单纯质朴,学会过简单生活。好日子全凭我们自己一手创造,获取必要之物固然不易,而丢掉必弃之物原来更难。能把获取与丢弃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那样的好日子,谁不想拥有?
第三篇:改变想法改变世界美文
艾里森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魅力。虽然她尽可能地穿时髦的衣服,尽可能地在脸上堆出笑容,但无论到哪里,她都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
艾里森有个名叫安德里亚的双胞胎姐姐,她们看起来非常像,甚至她们的亲密朋友也有分不清楚的时候。然而,安德里亚的思想跟艾里森的不一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觉得自己跟别的人一样有魅力。
艾里森和安德里亚都是单身,她们一起出去时,总是不断地有男士被安德里亚吸引,甚至在对面的男士,也要装作有什么事情一样,跑过来看安德里亚,好像艾里森不存在似的。是什么使人们对这对双胞胎姐妹当中的一个更感兴趣?是什么使这对双胞胎姐妹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经历?是她们对自身的看法以及由这些看法产生的思想的不同。
从有记忆时起,艾里森就把自己和别人比较,每次出门她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吸引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想法。“要是我能像那边那个女人那么漂亮就好了,我应该穿裙子出来的,这条牛仔裤使我的大腿看起来太粗了。”这样的内心对话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艾里森的身体语言给人们留下了她不自然、不快乐、让人提不起兴趣的印象。安德里亚却不一样,她总是想着自己的吸引人之处。“我穿蓝色比黄色好看。我喜欢耳环在我的头发之间闪闪发光。”她内心这种积极的对话使她很放松,经常自然地笑出来。
我们经常把心里所想的当真理。然而我们知道,心里所想的并不总是真的,很多情况下,只是假想而已。如果你认为别人不喜欢你,你就很可能认为她皱眉是因为你,其实,很可能因为一件完全与你无关的事情。我们的大脑能很快地为我们内心的想法创造出“证据”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证明事情就像我们所想的那样。
在成年之前很久,我们已经积累了数千种信念,比如“我协调能力不好”、“假日真难过”,甚至更严重,“这世界不是个安全的地方”、“人们会利用我”、“我永远得不到我想要的”、“没有人理解我”。我们也会有积极的信念,比如“我喜欢下雨天”、“我的组织能力不错”。积极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帮助我们创造我们的经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如果艾里森认为虽然她自己不特别有魅力,但也不是没有魅力。她很可能会发现,人们一样会被她吸引,像被她的双胞胎姐姐吸引那样。她也会很高兴地发现,她和自己的关系的改变也会自然地引起她和别人的关系的改变,她的世界会随之变得更美好。
第四篇:美文:中秋话月饼
说起中秋,怎么能不提起月饼,关于月饼,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美文:中秋话月饼,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中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曾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月饼,作为一种团圆的象征,如一种文化符号,早已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小时候的妈妈做的土月饼。
过了立秋,天气一转凉,妈妈和村里的婶婶大娘们就开始为做月饼忙活起来了。几家关系好的妇女聚在一起,支灶、劈柴、淘晒粮食、三三两两地拉着架子车到附近的磨坊机面、相约着挎着篮子赶好几个集,才能把做月饼的材料备齐。在秋天明亮的阳光下,在夏粮丰收的季节里,做这一切的时候,似乎每个人都那么快活,院子里、压水井边,到处都飘荡着妇女们欢快的笑声。孩子们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小孩子跟在大孩子后头,嬉戏打闹,热闹非凡。在我们一遍遍的催促声下,在妈妈一次次快了快了的回答声中,终于,做月饼的师傅来了。杀鸡、炒菜、烧稀饭、烙烙馍,几家人一起做饭、管饭。隔壁婶婶的土豆丝切的好快、好细呀,叮叮咣咣,边聊天边切菜,看都不看,一会就切一大盆,手都不会切到。奶奶又烧凹子,又翻馍,一个人不慌不忙,偶尔冲旁边跟我们一起踢毽子的大堂姐喊一声“美侠,来跟奶奶学翻馍。”堂姐正玩得高兴,才不理会奶奶的招呼呢。“我这么大的时候,洗衣、做饭、割麦、磨面,没有不会做的。现在不学,以后到了婆家,烙不好馍,婆婆照头就是一竹坯,哭都不敢哭……”奶奶又开始唠她的山海经了。这常让我感到纳闷,正在翻馍的竹坯,直接打到头上,不是很不卫生吗?再看看满头银发、裹着小脚,走路都颤微微地祖奶奶,那么慈祥,年轻时会拿竹坯敲奶奶的头吗?好多次我背着爸爸偷问祖奶奶,她都笑而不答。酒足饭饱,师傅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指挥着开始做月饼了……但具体怎么做,到现在我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在月饼上锅前,奶奶在每个月饼上面点上圆圆的几个红点的郑重表情和第一锅月饼出笼时,小伙伴们一哄而上,一抢而空的欢快气氛。那时候,家家都要做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月饼,所以这种情形会持续好几天。
做完月饼,中秋节就越来越近了,大路上、村头边,明显人多了起来,乡村热闹起来,该走亲戚了!走亲戚时,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妈妈从街上买来一种方方的包点心的黄灰色的纸,还有印着双喜的鲜艳的红帖,用纸做成的细细的绳子。爸爸把四个月饼两两一起叠放在黄灰色的纸上,码放整齐,一折一翻,放上红色喜帖,用那种细细的绳旌一扎,一包包漂亮的月饼就出来了。装好月饼,换上好看的衣服,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挎起装着月饼的篮子或提包,就开始走亲戚了。远一点的,需乘票车(汽车)去的更有趣,兴奋地坐在车上,夸张地随汽车的颠簸上下起伏,恨不得路程远些,再远些。就这样,贺着丰收,带着祝福,人们嘴里尝着香甜,心里装着亲情,奔波在路上,一年又一年,乐此不疲。
现在,祖奶奶、奶奶早已离我们而去,超市里月饼花色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妈妈也不再张罗着做月饼了。吃着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包装精美的月饼,出门时客气的冲防盗门里走出的邻居点点头,礼貌寒喧,转身过后,我却更加怀念起小时候那一缕香甜。
第五篇:何不先改变自己美文
一何不先改变自己位客人在机场坐上一辆出租车,这辆车着实不一般:车的地板铺了羊毛地毯,地毯边上还缀着鲜艳的花边:车的玻璃隔板上镶着名画的复制品,车窗一尘不染。难怪客人惊讶地对司机说:“我从没搭过这么漂亮的出租车!”
“谢谢你的夸奖。”司机笑着回答。
“你是怎么想到装饰你的出租车的?”客人问道。
“车不是我的。”他说,“是公司的。多年前我本来在公司当清洁工,每辆出租车晚上回来时‘蓬头垢面’不说,车内还像垃圾堆一样,地板上满是烟蒂和垃圾,座位或车门把手甚至有花生酱、口香糖之类黏糊糊的东西。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辆保持清洁的车给乘客坐,乘客也许也会多为别人着想一点。”
“领到出租车牌照后,我就开始实施我那时的想法——把车收拾成这样。每位乘客下车后,我都会察看一下,一定替下一位乘客把车准备得十分整洁。我的出租车每晚回公司时都是一尘不染的。”
“说也奇怪,从开车到现在,客人从来没让我失望过。不曾有一根烟蒂要我捡拾,也没有花生酱或冰激凌蛋筒等。先生,我觉得,人人都欣赏美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城市里多种些花草树木,把建筑物弄得漂亮点,我敢打赌,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把垃圾送进垃圾箱。”
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而改变一自己却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苛求他人倒不如更多地反躬自问。既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尊重自己必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悟,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喜欢谴责别人,埋怨环境不好,更有甚者是“睡不着觉怪床歪”,却从不愿从自身找原因。在街上散步,见了那绕在你脚边的塑料袋,我们不妨随手捡起打个结丢进路边的垃圾箱;邻里街坊。鸡毛蒜皮,多大的事儿。不妨让一让。让一让,又何妨?事实上,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而是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跟着愉快了。
朋友,既然如此,何不先改变一下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