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就是修行的人生哲理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
——印光法师
有一天,一个叫源律师的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行用功吗?”
慧海禅师爽快地答道:“当然用功啊!”
源律师紧接着问道:“那您是如何用功的呢?”
慧海禅师平静地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源律师很不解:“所有人都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算什么用功啊?”
慧海禅师摇摇头:“不一样。”
源律师不依不饶:“有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禅师解释道:“世间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索取;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养一颗平常心,更要修炼一颗责任心。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他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边踩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肯定会像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可以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那你什么时候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运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吗?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不够,更要发普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真心修道,那么出家还是在家其实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要有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即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尽自己所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用心做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可以称之为修行!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是因为还不明白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以为自己的生活只和自己的生活圈有关,和之外的世界无关。其实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众生有关:你做好一件事情,对你自己、你的亲人、你的同事、你的单位,甚至整个国家、社会都会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你对众生的贡献;反过来,如果你搞砸一件事情也会给很多人造成伤害,这是你对众生的罪孽。
我们每天的忙忙碌碌,不管是生活琐事,还是工作业务,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与天地万物的繁衍生息、与整个世界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只要怀着这样一颗“天地之心”、“民生之心”去生活、去做事,你就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当你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时,就不会去较真,不会有不满,就如慧海禅师所说,“吃饭时不百般索取,睡觉时也不千般计较”,就能活得安心,活得快乐。
第二篇:人生就是道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人生就是道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内心就是信仰,灵魂就是图腾。你把内心修成什么样,你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别总说命运在上天手里,其实你一出生,上天就把一半的命运交给了你。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折算你的生命价值,只不过,有的人是叠加,而有的人却是在递减。
第三篇:多走一步就是天堂人生哲理
今天看了一本书,叫《多走一步就是天堂》,好久没有安安静静的把一本书看完了,原来很多事情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这是一部不错的书,他并不是去一味的说些大道理,告诉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全书80%都在说例子,通过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你他关于一切的观点和想法。
多走一步就是天堂,可能我们差的就是这一步而已,心态上自信多一步、积极多一步、执着多一步、乐观多一步;在规划上新奇多一步、诱惑多一步、变化多一步、展望多一步;在行为上聆听多一步、观察多一步、表达多一步、思考多一步;在实干上胆略多一步、创新多一步、尝试多一步。这15个地方的多一步,就是20% 的成功者与80%的失败者的一步之遥。
*********************************
下面是一些不错的语句,暂且收录,时常看看,以做警醒!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拖延时间的确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说他自己从不拖延时间。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可奈何。事实上,对大多人来讲,拖延时间不过是让自己避免投身现实生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造成拖延恶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心,缺乏责任感、安全感,害怕失败,或无法面对一些有威胁性、艰难的事。潜意识也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因素。他们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但原因不明,就无法去做。有的时候是因为某些潜意识的恐惧,拖住了他们行动的脚步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放弃了,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不放弃就会一直拥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你有99%想要成功的欲望,却有1%想要放弃的念头,那么是没有办法成功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难雕 成功,往往就在于失败之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而那些清贫的人却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叫化子玩鹦哥———苦中欢乐”:这就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中的人们,他们正在走向成功,正在收获快乐的果实。成功的人生不一定就是获得那些物质或权位上的发达。物或权位等等,其实只是获得快乐人生的一些工具与陪衬。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这种心态和情绪与挫折和失败无关。如果天下的人们,用鲜花铺满自己心灵的春天,用快乐填充自己的平常生活,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地走,那么每一个脚印都是一首成功的歌!
大的时代给每个人伟大的机会!你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中!淋漓尽致地弘扬你的生命吧!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你在这个世界上只走一回!为什么要怕丢脸?人死了以后不过是一堆灰,脸面又算得了什么呢?丢脸是多么珍贵的人生体验:正是因为丢脸,你学到了最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正是因为丢脸,你获得实力的迅速成长和人格的全面锻炼。亲爱的朋友们,感激所有给你机会丢脸的人,抓住每一个丢脸的机会!请让我丢脸吧!”
第四篇: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个人的朝圣读
后感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在上海出差的几天,读完了这本书。现在读自己喜欢的书就感觉像偷吃了特别美味的零食,因为每天都要啃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关于书,我从小到大都有一种依恋感,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新书的味道和那么多让我离不开的童话故事。直到现在,我还是比较排斥电子书,只有拿着一本厚厚的纸质书,才让我心里有厚重的满足和踏实感。
以前,不太喜欢看这种很平淡的书,总是喜欢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那种,觉得那样看起来才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可能是年纪大了,经历也不一样了,在看这种平淡故事的同时会有和以前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个很平凡内向的酿酒厂退休的老人,因为一个老友的一封信,而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步行过程。与其说这个过程是对生病老友的一种救赎,不如说是对自身的救赎。
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不一样的人,都有各种不一样的人生和自己的故事。有人相信你,有人质疑你,有人嘲笑你,有些人,只是那么短暂的一面之缘匆匆而过,还有些人会进入你的生活,能够陪伴你走过那么或长或短的一程。有些人,是真心的想陪着你往下走,也陪着你度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可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比如小狗和凯特,我在看得过程中特别希望那只小狗能够陪着哈罗德一直到最后。还有些人,只是因为他自身的需要,或者对你的利用,选择和你走一程,比如维尔夫和里奇。虽然哈罗德也相信每个人都保留着一点天然的善良,也相信自己能发掘出维尔夫的善良,我也是特别的希望,可最后维尔夫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生活不是童话故事,我们都有美好的愿望,总希望一切都好,可是生活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掌握和把控的。
生命中一路太长,过客匆匆。但如果发现,在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帮助你鼓励你,陪你到终点的,是那个你最爱也最爱你的人,此生足矣。
一路上,会受伤,会孤独,会害怕,会丢失一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也会怀疑和否定自己。但是,不管怎么样,要坚持出发时的理想,要一直往前走,哪怕最后的结果和你想象的不一样,也不后悔。
第五篇:国学智慧:说话就是重要的修行
国学智慧:说话就是重要的修行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王阳明有一次跟学生出游,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骂道:“你没有天理!”一个反驳道:“你没有良心!”
王阳明就对身旁的学生说:“你们听,他们在讲道。”
学生说:“老师,他们是在吵架。”
用天理、良心要求别人,是在骂人;若用来要求自己,则是在讲道。
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是非常因讲者、听者、第三者无心的搬弄而恶性循环。
大家都知道,是非止于智者。彼此能聚在一起,不要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破坏掉这份难得的因缘。
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声音,常是是非烦恼的因由,故佛门常教我们要“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还有维摩居士的“一默一声雷”,也是很发人深省的棒喝。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讲话为职。有一个青年前来请教,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要两倍的学费,青年问为什么。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俗云:“一言折尽平生福。”谨言实在是修身要件。
“是我拉他来的。”为什么不说“是我请他来的”?
“这是我管的。”为什么不说“这是我负责的”?
“你听我的。”为什么不说“我们来沟通一下”?
“你可别后悔。”为什么不说“你不再考虑吗?”
“你要给我小心!”为什么不说“你还是谨慎点好”?
同样是中国字,为什么不加点儿润滑?不然,不仅听起来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辜负了中国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