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课同构教学反思
今天跟着教导处的安排,我们初二四名英语教师进行了同课同构的教学教研活动,在今天的讲课之前,昨天下午我们四个人进行了上课流程的统一和课型结构的分析,针对学科特点,我们四个人也分别提供了一些适用的课堂检测及训练。
上午第一节由我开始先讲课,这节课是一节阅读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能力,重点训练回答问题和选择答案上面,我先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两个简单的问题,并给同学们讲出做这种题型的方法,就是跳读法,找出问题中的关键短语信息,在短文中快速找出相同的短语并进行分析来解决问题。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了相关的答案。然后,我又随机找出几道类似的题型让学生快速在文中找答案,巩固他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学生在找答案的过程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对这节课开始感兴趣。接着,我又加大题型难度,找出一些课文细节题,让学生二读课文,这次读让学生细读文章,找出相关细节进行回答。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经过几分钟的探讨,有部分小组很容易就找出了答案,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第三遍读的过程中,我就以概括,总结题型为主,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再一次深读课文,找出概括文章的句子或者提炼文章中心句以及总结题目的题型,这种题型必须在学生掌握大意的情况下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理解文章中,需要综合及提炼,是比较难的部分。我不时的提点,引入。最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出总结。
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及时对文章中的重点短语及重点句型进行了总结及练习,达到了精练精讲,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锻炼了阅读能力及技巧,而且掌握了必学的知识及应用,这节课流程经过我们几个的努力,非常顺畅。
接下来的三节课,以同样的流程教会不同班级的学生,学生在接收知识上都有不断的提高,有些四号同学也积极参与进来,积极找相关的短语及句型。总之,今天的同课同构比较成功。我们四个人都达到了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就应该先备好流程,分析问题,备好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说出来,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喜欢上英语,喜欢说英语,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第二篇:“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
曹国锋 同课异构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就是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个性化解析,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学生不同,课的目标、结构、策略、风格自然也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在语文教学中,异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学目标求异。对语文课来说,课文文本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给教师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的确定上,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见解。例如《天上的街市》,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有的教师侧重于想象的生发,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奇思妙想;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在不背离文本的基础上,应该允许教师进行多元的解读。2.切入话题求异。语文课的切入话题是同课异构的重点之一,可以说没有话题的选择就没有同课异构。例如《孔乙己》的教学,可以从孔乙己的语言人手分析人物,可以从众人的笑人手深入
曹国锋 同课异构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就是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个性化解析,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学生不同,课的目标、结构、策略、风格自然也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
第三篇:二年级同课同构总结
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同课同构”教研活动总结
高小宁
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断正向发展和深化,进一步培养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本学期,我校在科技组和语文组以“同课同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力求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我现将二年级组语文学科“同课同构”活动总结如下:
一、收获。
1.智慧碰撞、互学同研,增进团队凝聚力。
低语组的教研组长兼二年级引领者是骨干教师白晶老师,她带领低语组全体语文老师认真学习了“同科同构”的教学模式,在对“同课同构”初步理解后开始精心选课、扎实教研,仔细推敲,分工合作,形成了教学设计和PPT初稿,在听了高年级老师授课之后,我们对“同课同构”这一模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及时将教学设计与PPT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由白晶老师引领马焕丽老师、陈乐老师分别教授了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这一教学内容。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白老师、马老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年轻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PPT高手陈乐老师在教学设计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由胡老师制作的PPT初稿。还有心灵手巧的高老师和李老师也发挥自己的专长为这堂课准备了一字开花的教具。一个组的凝聚力在这个活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2.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展示个人魅力。
因为是“同课同构”,所以三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基本一致的,三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如:在让学生体会“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两个反问句的语气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当时的语心情,并即时指导孩子朗读此句话,再从读中感悟种葫芦人的满不在乎,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但在不同的领悟中,还是体现了三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理解和教学风格。引领者白晶老师首先执教了这一教学内容,白老师还特别注重课堂评价语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和导向性。她能用自己准确、丰富的评价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逐渐水乳相融。除此之外,白老师在朗读指导方面处理的特别扎实特别有技巧,如:在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她抓住细长的、长满了、雪白的等形容词指导孩子把课文读美。马焕丽老师注重创设情境、渲染感情,她用音乐、范读的形式让孩子想象画面,身临其境的体会美丽的胡葫芦园和可爱的葫芦,从而体会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整堂课溢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陈乐老师则注重整堂课的时间分配,能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每个环节的内容,并完成教学目标。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认真反思、互相学习,争取来年更棒。
本次“同课同构”活动的开展,在交流与研讨中,每个老师都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共同研讨,我们能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新的理念和见解。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这也给其它学科的老师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改进的方向,相信下学期的“同课同构”活动会开展得更加顺利、精彩。
二.不足。
1.由于在前期集体教研时,对“同课同构”这一模式的理解不够深入,稍显盲目。初步拟定教学设计之后,大家对这份教学设计的分歧较大。在听了其他年级授课和领导的点拨之后,我们受到了一些启发。进行深入的思考,白老师又带领我们加班完善教案,形成最终的教学设计。如果前期对“同课同构”的认识足够深入,教研的效率会更高些。
2.年轻老师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的目标理解不够深入。3.课时安排不太合理。三堂课上下来,我们组老师认为最大的遗憾就是教学设计容量稍大,导致有些环节不够深入和拖堂现象。如果把探究葫芦掉落的原因这一环节留作悬念放在第二课时进行深入学习,就会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识字。如:“一字开花”这个环节若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让学生对重点字进行组词、说话训练。
4.在整个教研过程中,个别不上课的老师的参与教研的热情不够高。
同课同构,传达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同课同构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引发智慧和思维的碰撞,展示出了精彩的课堂,增进了团队凝聚力。切切实实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充分展示了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们会从中积累经验、反思不足,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品而不断努力。
第四篇: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西龙虎峪镇中心小学
张杰
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一、活动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同课异构”活动,能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积累教学方法,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可强化农村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感悟与反思: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 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研水平。
相同的教学内容,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此次活动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我认为,同行间应以“同课异构”为契机,更多交流与互动,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资源,共享的同时实现升级,使全校教学工作全面开花,培养出有鲜明个性的教师,让教学成为教师工作的乐趣,让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让教育成为教师自我实现和完善的舞台。“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第五篇: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
摘要] 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上课,更有可比性。同课异构的课首先要反思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是否到位,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其次是反思对重点难点的确立是否恰当,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再次是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完成了三维课程目标。反思后写成课例分析,可把这一反思活动延续下去,使课例分析成为教学反思的载体。
[关键词]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课例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4808(2008)06-0062-042007年12月9日,天津市静海一中的9位老师被邀请到山西省长治六中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其中静海一中的付宝兰老师和长治六中的刘江明老师、韩花琴老师分别以不同的班讲了高中语文的同一内容: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的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一课三讲,同课异构,异彩纷呈,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赏。课后三位老师根据我的建议进行了教学反思,写出了课例分析。下边以付宝兰老师和刘江明老师写的课例分析为例说明同课异构的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一般的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会有什么问题。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大家才看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这里有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课文的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阐述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尽管老师们在备课时参考了许多资料,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但限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课文的理解也很难做到一步到位,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学一遍有一遍的心得。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分析,会对课文有新的思考。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与专家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
首先,反思对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新课程提倡一标多本,即同一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但都必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意图不同、编写体例不同,教师只有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才能清楚所教课文在整本书、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上文《侍坐》,是一篇文言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怎样要求的?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两位老师在课例分析中都不同程度地作了反思。
如刘江明老师写道:“《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山西省还没有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和《2007年高考说明》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要求:能具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180个),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2~20个),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并能评价鉴赏作者的基本态度和写作技巧。鉴于在学《侍坐》前已学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先秦历史散文),学生已具备具体感知文言的基本能力,在词语积累、句式特征掌握、直译课文方面已具备一定能力,因此在学本文时注意比较与上单元作品的区别(诸如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异与同:历史散文偏重于叙述事件,诸子散文偏重观点的阐述;历史散文偏于记叙,诸子散文偏于议论。使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异同),并在学生巩固上单元已基本掌握的字词句的基础上继续巩固词义、词法、句式。”
付宝兰老师谈到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时说:“《侍坐》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第一篇自主赏析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鉴赏散文放开手脚自由自主的写法。课文安排在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如何指导
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鉴赏散文写法,指导以后的写作,这都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其次,反思对文本的解读。对于语文教材的思想内涵,师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但对于课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还原文本的本意,领会作者的意图。而不是还没搞清楚文章说的什么意思就随意发挥,偏离课文的主题。两位老师在课例分析中首先分析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比原来的教案,对课文的理解都有了新的认识。
如付宝兰老师写道:“《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文章通过孔子探问学生的志向,四弟子各述其志,寥寥数语,性格特点、神情态度宛在眼前。文章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间有简练而传神的人物神态举止的刻画。这次谈话的主题是言志。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所以在第一课时本课的字词句已经疏通的前提下,在第二课时,要深入理解文本。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反思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一篇课文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重点学习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点是什么,是如何突破的,都要进行反思。由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所以两位老师对课文重点的确立也不尽相同。如刘江明老师认为:《“侍坐》一文表现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其政治主张„礼治‟在第一课时介绍孔子时已作重点介绍。在第二课时其弟子„述志‟中亦要分析。但人教社教参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孔子思想不宜涉及过多,本着„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的原则,故而把在感知孔子„礼治‟的政治主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而付宝兰老师则认为:“从文本的思想内涵的阅读理解看,„述志‟部分是重点,在处理这一重点内容时,引导学生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文意明晰的特点,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并且指导学生依据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人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子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文本的结构形式看,四弟子所述之„志‟的内在关联也是个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应该采用互文阅读的原则,适当引进一些名家对此文的解读、阐释供学生参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文本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其次,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天津市静海一中已进行一年半的高中课程改革,所以付宝兰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山西省长治六中的老师们还没有进入高中新课改,所以在他们的课例分析中新课程的理念还不明显。如静海一中的付宝兰老师说:“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法,建构适合于特定教学内容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方法是水,内容是山。我们应以内容为主导,选择方法。所以在处理《侍坐》这篇课文时我没有从现成的教学模式入手,而是本着优化内容,学以致用的理念对课文进行处理。”
付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经典、质疑圣人、质疑名人,引入于丹的《〈论语〉心得》,鼓励学生俯视地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迷信,不要盲从。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没有进入高中新课改的长治六中的老师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次,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由于确立的教学重点不同、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方法和教
学风格不同,每个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相同。付宝兰老师和刘江明老师在这一课时都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但思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付宝兰老师的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是:
导入新课,检查上节课重点内容。设计意温故而知新。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设计意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文意明晰的特点。重点问题探究。让学生用原文说说4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概括4个弟子的性格特征。设计意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神态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难点问题探究。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探究讨论。学生任选以下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读《侍坐》这一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你同意孔子对4位弟子的评价吗?说说你的看法。
设计意学生口头表达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评价古代贤人的行为举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性作业: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角度,课下搜集有关孔子的材料,深入开展一次“走近孔子,传承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设计意引导学生走近孔子,走近古典文化。
而刘江明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是:
第一步,导入以初中所学《论语十则》为依据,通过背诵唤醒学生记忆,具体感知孔子教育思想,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以诵读(背诵)的形式整体感知作品。并借助多媒体把思考题“把握文章思路和孔门四弟子的„志向‟”展示出来,以方便学生诵读时明确目的。
第三步,以学生思考讨论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能在原文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弟子志向的关键词。如:“(由)有勇、知方,(求)足民、礼乐俟君子,(赤)为小相,(点)浴、风、咏”,简要展示其理想与孔子“礼治”主张的关系。
第四步,讨论分析孔子对其四弟子在其过程中的不同态度或反映,在明确四人的“志向”与孔子的政治主张“礼治”的关系后,重点体会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开头孔子提出问题的诱导,在于创设谈话氛围,体现民主意识,中间对曾皙的鼓励,最后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不同评价则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第五步,拓展训练。借助《论语·先进·闻斯行诸》篇,具体做法是先在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释疑学生讨论,体会孔子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学思想。
第六步,布置作业。一是根据课后练习1在不同论述中“知”的含义强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回应第一课时的内容;二是布置背诵全文继续强化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知能力。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的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如果是同课异构的话,还要与别人对比,看在教学效果方面有什么差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如刘江明老师在课例分析中写道:“从教二十多年,这是第一次易班教学,在完全没有同学生交流的情况下教学,课堂气氛较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过程,估计源于导语贴近学
生,问题设计易促动学生,拓展训练能触动学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要说„得失‟此为最大的„得‟。此外,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多变也是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拓展训练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短时间交流,就能感知短文蕴含的教育思想,这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密不可分。当然,在教材重点处理上,力图„求新‟,引起专家的质疑;打印教案过于简略,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怕时间来不及把原来设计的文言字词删去,未能明显突出文言文的文体,容易使人产生轻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误解,这是本次„同课异构‟中最大的缺憾,也就是明显的„失‟了。”
而付宝兰老师认为这次上课的“教学亮点”是:“课前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做的比较好,为课上和老师的配合打下了基础。学生口头表达活动的设计比较好。学习古代文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提高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应该强调古代与当今文化价值观的对话、交流,帮助学生培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所以在最后的学生口头表达活动阶段,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评价古代贤人的行为举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付老师认为自己“教学的遗憾”是:“由于授课班级的大屏幕占据了教室黑板的一半面积,所以最后展示的板书设计不完全,感觉比较遗憾。有一次打断学生的发言。我请学生概括一下子路的性格,学生概括完子路的性格以后,又接下去说冉有的性格。我在他正要说之时打断了他,令学生很不好意思。当然后来我又请他接着回答,他回答的挺好,但是我觉得这件事应该引起注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避免。”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课讲的是同一教学内容,所以更有可比性。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研讨后写成课例分析,可以把这一反思活动延续下去,使课例分析成为教学反思的主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