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异课同构教研心得
“异课同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本学期,根据课题组的活动安排我们学校和含山环峰二小组织了“异课同构”活动,通过听我们学校洪老师上的《倍数和因数》、钟老师上的《圆的认识》和环峰二小孙老师上的《比例尺》以及课后的说课评课专家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观摩别人的课和听了同行以及专家的评论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和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体会: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诚默的知识和情趣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相同的教法,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论,反思一节课的“得”和“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本次“异课同构”教研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化学教学水平。
第二篇:“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
曹国锋 同课异构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就是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个性化解析,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学生不同,课的目标、结构、策略、风格自然也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在语文教学中,异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学目标求异。对语文课来说,课文文本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给教师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的确定上,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见解。例如《天上的街市》,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有的教师侧重于想象的生发,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奇思妙想;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在不背离文本的基础上,应该允许教师进行多元的解读。2.切入话题求异。语文课的切入话题是同课异构的重点之一,可以说没有话题的选择就没有同课异构。例如《孔乙己》的教学,可以从孔乙己的语言人手分析人物,可以从众人的笑人手深入
曹国锋 同课异构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就是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个性化解析,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学生不同,课的目标、结构、策略、风格自然也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
第三篇:“同构异课”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同课异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松原市前郭县浩特芒哈乡中学:倪立学(原创)
看了国培平台上三位教师执教的“数轴”一课,感受颇深,三位教师同执教一节课,在方法上不尽相同,但是都能非常好的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回顾上学期在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结合这次培训,我认为引导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一、“同课异构”促教师间的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的一种活动方式就是在同学科同进度的教师间开展背对背式的备课,然后教师互相听课。在听课中,听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对比性的反思。一要反思同伴教师的设计和自己的设计比较有那些优点,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如何改进;二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同伴的设计比较有哪些优点,并分析这些优点形成的原因。课下和同伴教师互相交流,势必起到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如果这种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在业务领导的参与中进行效果会更好。
二、“同课异构”促使教师发散性的思考问题
“同课异构”的另一种活动方式是在教师本身中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针对同一课,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方式对教师而然却有很大难度,这需要教师吃透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深入挖掘教材,拓展课程资源,并在一
定的教学理论下进行操作。要设计好这样的课,教师势必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对教学资源借助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对教学文本进行科学的重组和加工。经历了这样的备课过程,教师的思维会更加广泛,更加敏捷了。加之教师把自己的不同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实施,并进行对比分析,一定能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专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同课异构”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学校应把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纳入校本教研中,以此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篇:议课同构 评课
六年级组同课异构活动评课稿
同一节课,林老师和李老师却采用了不同的教法,他们俩向我们全组的老师展示了他俩独特的教学风采。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个人的看法:林老师的这节课导入很合适,能很好的为新课做好铺垫;李老师的导入部分内容有点多,占用的时间较多。新授部分,两位老师都能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来,并借助线段图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整个新授部分两位老师都做得不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不同的是:李老师只是教学方程解法,而林老师在方程解法的同时也渗透算术解法。我认为两位老师的教法各有优点,他们有着各自的设计意图。他们能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练习部分:两位老师的练习设计都不太理想,练习量比较少,练习没有体现层次性。如果这两节课能在练习设计方面多下功夫,相信整节课的教学效率会更高。
张老师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由课外的资料收集、课前自学到课内资料交流和自学检查,由初步感知课文到品读感悟,教程层层推进,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在课堂上,学生自学时间充分,自学环节落实,充分体现了二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学生动手、动脑较多,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较为平淡,没能感染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由课外的资料收集、课前自学到课内资料交流和自学检查,由初步感知课文到品读感悟,教程层层推进,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在课堂上,学生自学时间充分,自学环节落实,充分体现了二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学生动手、动脑较多,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较为平淡,没能感染学生。
乐清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评课稿
同课异构,各领风骚
——评《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
吴魁标(晚风)
3月13日,我在科技楼一楼听了5节课,分别是朝阳学校的黄春燕老师和茗西学校的石彩余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蒲岐中学的罗海萍老师和中雁中学的高仁洁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乐成一中的郑乐芬老师执教的《江城子》。作为同课异构,五位执教者都表现出各自的教学风栺,可以说是各领风骚,各有千秋。
《记承天寺夜游》执教者:黄春燕老师(朝阳学校)
今天上午,我听了黄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给我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下面谈点个人感受和体会:
(1)课堂环节“实”,“实”在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集体朗读、情感朗读,要求读得流畅无误,读得停顿有序,读得声情并茂。而后指名读,形式多样,黄老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接着,黄老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切实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2)教学方法“实”,“实”在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体味古人的情感。黄老师在导入课文后就让学生集体朗读、指名读、示范读、比较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黄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陶行知说:课堂教学就要交给学习的法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问题设计“实”,“实”在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乊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我认为黄老师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上设计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2、我从文中哪里,读出了一位什么样心情的苏轼;
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对苏轼人生遭际及后人的评价迚行引入;
4、写一写,面对如此空明的月色,面对如此豁达的苏轼,你想对他说(或对自己说)些什么。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切中关键并游刃有余。(4)课堂效果“实”,“实”在时间高效,不面面俱到的,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驾驭不好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黄老师就是通过“一读音准”“二读文意”“三读情感”来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复杂的心境,继而领悟其豁达人生态度。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提出2点思考,与在座的各位同行探讨商榷:
1、感觉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乊中,对于课堂中学生碰撞出来的思维火化,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住,并使乊得以充分燃烧。
2、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文本的时间不是太充足。
《湖心亭看雪》执教者:罗海萍老师(蒲岐学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罗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内容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情。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乊思,祖国乊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罗老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乊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乊思。
罗老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迚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乊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乊后,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乊思,从而完成目标三。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后顺利到达终点。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罗老师先走迚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乊美;再走迚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写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巧妙引导,终于让学生走迚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老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罗老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乊“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迚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迚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栺,无论哪种风栺,都应该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乊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乊见,如有不当乊处,敬请指正!
同课异构话语文 评课就是评自己 ——《太阳是大家的》评课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
大家上午好。十分感谢学校给予我参与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机会。在这半天的学习之中,一个个思考的瞬间,一次次感动的刹那,源于两位老师和孩子们带给我的太阳般的温暖。
套用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评课就是评自己。”因为,在评课之中,我们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我们在评议课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我们在评价课的生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其实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所以,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现针对两位老师的《太阳是大家的》第一课时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两位老师的整体教学流程来看,课前进行了细致的文本研读工作。两位老师都抓住了诗歌的第2小节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精心地赏读,注重了重点词语“洒、拔”的理解,在赏读之中进行想象说话的训练。从周老师的课来看。诗歌的第一小节只是作为赏读的引子,第三小节是过渡,第4小节是全诗情感升华的高潮点。特别是周老师运用一篇多带,给学生们了拓展了《地球只有一个》这首小诗,升华了诗歌主旨之处,还开拓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而这正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教材、拓宽教材的一个体现。
二、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当下的语文本体已由“写的什么”转向了“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也正是这个。两位老师显然十分明确这一点,课堂并没有在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诗歌内容之中止步,而是抓住了诗歌第2小节的文本留白之处,让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从而内化了文本的表达形式。“瞧,太阳在一天中还做了哪些好事?”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语言内存,知道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语言是经过加工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提升的。
崔峦曾指出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即在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同时,落实听、说、读、写,也就是语言的积累与语感的训练。透过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让课堂的当下展现出学生的生命张力之美!
三、润物无声的细节智慧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今天,两位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细节处理的智慧。
比如,孟老师在课堂中,始终运用温柔细腻的语言在引导着学生们学习。“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这篇文章很美,老师想把它读给你听,行吗?”“我觉得你们一定读得更好。”
比如,周老师的“我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清楚了吗?开始吧!”“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发现你们特别的团结一致,心都是齐的,要读一起读。”“将这个字在你书上的空白处工工整整地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幽默的语言中暗含期待,评价之中饱含要求。还有周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让我们明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往往让课堂更加的简洁、干净,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四、商榷之处。
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第2小节中的“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这句中的关键词“洒”的理解与朗读时,老师们从太阳的角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值日洒水与浇花去理解体会“洒”的意思。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两种生活中的“洒”与文本中的“洒”所表达的意蕴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吗?我想文本中“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透过“洒”让读者体会万物受太阳普照的恩惠,感悟太阳的温暖、无私、慈爱。这个教学环节是否可以处理的诗意一些呢?
总之,一节好课,如同一篇好文章,有开篇之新颖,有重点之突出,有过渡之自然,有高潮之迭起,有结尾之余音。感谢两位老师呈现的精彩课堂,让我在评课之时,评价了自己,反思了自己。
谢谢大家!
第五篇:教研课心得
安民学校六年级语文区教研学习心得
3月28日下午,在朝外附小太阳星城校区进行了朝阳区六年级语文区教研课,由刘宁老师执教《凡卡》和蔡振老师执教《阅读训练》,安民学校8个校区的任课教师参加了本次教研。
刘宁老师在讲授《凡卡》一课时围绕凡卡悲惨的生活展开,以问题“你们想了解凡卡的学徒生活是如何悲惨的吗?”切入。悲惨生活贯穿课文的始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体现悲惨生活的语句,进行研读揣摩,再现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乡村生活更是悲惨(通过资料让学生理解乡村生活的悲惨),最后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比较异同点,整个过程进行三次小组合作交流,凸显了生生交流。
蔡老师出示阅读题,让孩子们说出做这些阅读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然后根据孩子们做阅读题存在的问题及提前调研的学情出现存在的问题“1.未能关联文本中的内容信息进行解释;2.解释时缺失要点信息,未能多角度发现信息;能做到在相关信息建立联系后,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但答题时表达不准确。”接着就这些问题蔡老师进行三篇阅读练习,总结出三类解题方法。
与会的老师们通过本次学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结归纳了以下学习要点:
1、以学生所惑为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再次以实例诠释课内学方法,课外去运用。
2、让学生学会品味,主动阅读,认真地比较事物之间异同,在自主探索中挖掘新的知识点。
3、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筛选阅读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自主阅读能力。
4、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把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5、给孩子提供思考的路径,再给出孩子答题的路径。
6、一定要关联文本内容进行解释,解释要有要点以及在相关信息点建立联系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从多方面分析,鼓励多想。
7、通过列表比较,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了两篇文章的作者、国籍、体裁、时间、人物描写、主题等。这样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抓住动词,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感受和心理。总体来说,教师在讲解、指点时一定要让学生进行课内外的关联、上下文的关联,这样对于理解文意,清晰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具体,更准确。其次,在分析人物特点和事件本质时,需要进行多角度,多节点进行。既可以解放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又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和发现,师生共同来品味和解读文中不明显的细节。第三在理解和分析课文时,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尤其类似《凡卡》的课文,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那么很难理解爷爷为什么不把凡卡留在“自由快乐”的乡村,而是送到残酷无比的城市。
通过这次教研课,无论是新老教师均各有所得。而且经过朱老师的点拨解释,更是清晰明了。希望在后续的教学中将本次所学加以应用,让安民各校区的六年级学生都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