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11: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第一篇:试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 高职学生 职业价值观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他们个人本位突出的职业价值观,随着高等院校连续扩招和社会用人体制改革的深入,艺术类高职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有效地指导他们就业创业成为当今艺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主要任务。

一、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状况

2006-2008年,我们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主持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问卷,以艺术类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他大学生为参照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1134份。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辅以重点、难点、疑点访谈。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充分调研分析。

1.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个人本位突出。影响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感受、工作有新意、成就感、工作环境、自主性、人际关系。影响普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自主性、工作条件和安全感、进取心和利他思想、工作职权、人际关系。我们通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艺术类高职生注重工作时的个人感受,而普通大学生注重个人发展,艺术类高职生比较感性、直接,个人本位思想突出。

2.艺术类高职生比普通艺术生相对务实。影响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工作待遇、自主性、安全感、声望地位、创造性;影响本科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工作变异性、工作职权、社会责任感、安全感、自主性。可见艺术类高职生的职业意识比普通大学生较清晰、现实而成熟。

3.不同专业类型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差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鸿俊认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由围绕美化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而产生的教学体系。它由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及专业方向构成,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复合程度和课程结构比例的不同可分为纯艺术设计型专业和艺术设计复合型专业两类。影响艺术设计复合型专业的因素有:自我实现、生活方式、创新精神、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而纯艺术设计则为经济价值、工作环境、工作变异性、工作条件、自主性、自我实现,纯艺术设计较复合型艺术设计学生务实、理性。

4.不同年级职业价值观有不同诉求。大一新生为:自我实现、工作有变化、工作待遇、责任感、创新精神、生活方式,大二为经济价值、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创新精神、自主性、工作条件,毕业班则为自主性、社会价值、创新精神、工作环境、经济价值、社会声望。凌文栓、方俐洛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陡阶法检验,将职业价值观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即“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可见,新生注重自我实现,二年级学生注重保障因素,而毕业生则注重发展因素。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越来越务实、成熟。

5.艺术设计类高职男女生职业价值观有一些差异。男生为生活方式、创新精神、工作环境、经济价值、社会声望、责任与职权,女生为工作环境、成就感、工作变异性、工作条件、自主性、自我实现,可见男生比较注重发展因素,女生则注重保障因素。女生比男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自信心不足。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尽管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视,然而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毕业生在就业理念上还存在许多误区,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及时、充分地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艺术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通过艺术高职教育,既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艺术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国家需要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艺术类高职生由于就业面比较广,就业概念比较泛化,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综合历年毕业就业指导的经验,在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把握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青年前期,在专业学习、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可塑性和潜力,我们要激发他们努力上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特别是对艺术类高职生应给予更多关注。艺术类高职生的自身条件、业务能力、认识水平甚至思想修养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处于较低层次,有一个待提高、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艺术类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感性,直接,个人本位思想突出。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市场经济下自主择业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作为艺术类高职就业指导工作要把握他们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并加以引导。2.注重艺术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性

我们在引导学生择业与就业时,要引导他们注重发展因素,使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Is1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为将来的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高等教育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也越来越大众化。一毕业就能抢占职业的最佳制高点已不太现实。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力去获得精英岗位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普遍途径。指导学生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将它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岗位,便于自身潜能的发挥,摒弃只看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的功利化的职业价值观。

3.艺术类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青年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科,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就业工作绝不能作为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更不能够成为其临毕业时的包装工程。就业指导应贯穿和体现在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权福军曾在《高职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主题构想》中提出:一年级阶段就业指导的主题是“定位与设计”,二年级为“准备与开发”,三年级主题为“选择与适应”。而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董丽君则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五阶段模式》中提出五阶段模式,包括:人学前引导教育,人学后渗透教育,毕业前的强化教育,实习中的跟踪教育,毕业后的继续服务。针对艺术类高职生我们要在新生阶段通过“专业介绍会”等,让他们确定专业思想,拥有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是了解自己的过程;二年级邀请毕业生返校交流,提供经验,这是了解社会的过程,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到毕业班,积极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恳谈会,这是了解关系的过程,让他们获得信心和成功。

4.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要体现社会性

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教育应尽早地培养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出发,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尽早进行职业角色的体验。要体现两个层面,即社会家庭、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从学生层面:要努力使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社会和学校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就业需求”与“提高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水平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相结合,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紧、抓实、抓好。

5.艺术类高职生就业指导要有实效性

就业指导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艺术,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要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辅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就业形势,使他们对自己就业作出合理的定位;调节学生就业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力;教给他们择业技巧,使他们从容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针对青年学生职业心理准备不足的特点,要加强择业就业心理准备。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他们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使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

6.艺术类高职生就业指导要体现创新性

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要与时俱进,探讨新的发展方法。芦京昌等提出“四变一提倡”理论,即变“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变群体性指导为个性化指导;变授课形式指导为“实践加理论”形式的指导、变就业技巧指导为就业心理指导;提倡转变观念的重要性。对高职就业指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艺术类高职生要改变以往忽视学生个体以及内心感受的就业指导模式,真正体现人文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7.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只能寻找岗位的学生,而是能够创造岗位的毕业生。在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创业素质的培训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对艺术类高职生。艺术类工作的工作模式、合作形式、工作场所等的变通性,使艺术类工作具有更多的操作空间,更便于自主创业。因此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例如宣传栏、校园刊物、系列讲座、课堂教学、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及文体活动等营造创业教育氛围;注重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积极组织他们深人到社会中去对职业情况进行了解、评价、实践;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市场学、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或工作人员开设讲座或专题培训;当学生在创业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提供适当的咨询指导和服务;也可以请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者现身说法等。这些都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做好准备。

第二篇:试析高职院校图书馆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摘要:分析了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势,讨论了图书馆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提出了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关键词:图书馆;就业指导;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关系着高校的招生,关系着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个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宣传流通优势、技术力量,承担起职业开发和就业指导的任务,就业指导工作不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在新环境下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图书馆情报教育服务的扩展和深入。

一、图书馆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显著,就业政策和方式的不断变化,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的严峻。毕业生初次步入社会,对各行业、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形势缺乏认识,对自身就业能力信心不足,在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盲目跟从、随意选择、思想负担重的现象,在择业过程中无目标、无计划,在职业决策上缺乏技巧与策略。因此,做好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及学院的利益,同时也减少用人单位的损失,促进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可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教育职能、信息流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了解学生的择业需求,分析就业的难易程度、职业的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制定就业策略、计划,配合学院就业部门辅导学生进行就业选择。

二、图书馆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1.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

(1)加强馆藏就业信息资源的建设,特别是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文献的采购与收集。这些文献资源有利于毕业生人文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提高,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教育毕业生正视最后在校的学习机会。提醒他们现在放弃一个学习的机会,等于放弃了将来一个就业的机会;鼓励毕业生继续利用本馆资源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3)投入精兵强将,运用现代情报加工技术,以本馆资源为主,外来资源为辅,为毕业生开发二次文献信息,设计毕业生阅读书目,提供有利于就业的最新书目,做好新书推荐工作,全方位、多渠道地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2.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目前高职教育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过多地注重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育,普遍表现出人文学科教育不足。导致了毕业生情感偏激、人格片面、人际关系紧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些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就业竞争能力,增加了就业难度,而且成为求职路E的绊脚石。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扩大就业范围,增强个人竞争能力,拥有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可以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专业的信息加工技术,强大的信息流通渠道,舒适的服务环境,加强读者服务功能,促进人文教育。

(1)图书馆利用环境资源、信息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工作。

通过服务环境的人文设计,立足于读者的需求,利用本馆的场地资源、设施资源举办高雅艺术讲座、影视音乐欣赏、文化沙龙、专题演讲比赛等。通过文、史、哲、艺术等文化活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与熏陶,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人文素养。

(2)人文环境能促进人文教育。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内部装修装饰、环境绿化、设施的摆放与布局都要有利于形成高雅文化品位和浓郁的人文气息,通过环境、色彩、空间的合理设计与布局来减轻渎者生理和心理的负担,以其视觉、听觉、触觉的渗透力营造出和谐、舒适、休闲、文化的阅读、学习氛围。

(3)与校内社团合作开展各种活动。图书馆可以与校内社团合作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如摄影展、民间工艺展、歌舞剧表演等,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图书馆的校园影响力,还能为图书馆开展的一系列就业指导工作、活动积累良好的群众基础与号召力,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欣赏、交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历史、地理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体会。

3.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健康与否是影响学生就业、择业的主观因素。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和困扰,表现出自卑、盲从、攀比的心理特征。在高职学生身上表现的就业心理障碍,固然与个人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有关,但是院校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忽视和相关教育措施的不健全也是主要的因素。图书馆作为教学的隐性课堂应该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设施、宣传工具来承担起就业心理指导的工作。

4.组建职业资料数据库并搭建就业信息平台

利用图书馆的宣传阵地,网络环境,技术手段为毕业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学生的求职信息,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职业介绍,劳动部门的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地区人事制度等信息是职业资料数据库的主要内容,这些信息不仅能帮助就业咨询人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还能为学生制定自主就业策略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主动与各系、各班级负责人联系,通过宣传栏、图书馆网站、海报的方式向全校毕业生征集求职信息,利用本馆的技术力量和硬件设备、网络平台建立毕业生求职信息数据库。

(2)拓宽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图书馆应加强与职业介绍机构、就业服务中心的合作,拓宽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5.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能力,使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高职毕业生在创业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挥和锻炼,不仅解决了个人的就业问题,还把就业的机会让给了其他人,是缓解我国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图书馆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进行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从心理上教育学生要拓宽就业渠道,活跃就业思路,注重培养创业品格、创业精神。其次,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主动做好创业书刊资料的导读与推荐工作,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励志向上、人物传记、创业事迹等激人奋进的书籍,通过阅读来激发其斗志、坚定自信,完善个人的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人格、品质塑造。

第三篇:试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现状创新路径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探讨了适合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路径。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完全适应“自主择业”的要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工作的主渠道是招聘会,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不够,特别是各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使就业信息难以发挥作用,不能满足毕业生更高的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用不够大。从就业指导开展的时间角度看,我国处于基本上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据姚欲群调查,52.1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下表所示。

1.2高校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

第一,我国已大学毕业未就业的部分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这种现象势必导致西部地区、低薪部门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困难,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第二,理工科院校中,女生本身就不占多数,但“女性就业难”表现得却非常明显。用人单位愿意招收男生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统计性歧视”也是不争的事实。第三,不能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①专业知识与技艺;②敬业精神;③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④沟通协调能力;⑤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2.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2.1塑造就业工作环境。

深圳大学张雅琴概括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塑造的方法:①就业市场管理:政府从制定计划到提供服务;②就业市场运作:高校从分配管理到提供就业指导;③个体就业方式:从被动分配到自主选择、自主流动、自主创业;④就业成功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成为就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宋继勋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做到:加大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人才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设新的就业岗位。2.2建立就业工作新机制。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葱青指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己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但我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

2.3加强就业政策辅导。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使毕业生了解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依法就业,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

2.4将生涯辅导的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不是某一时刻的决定,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和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而是所有大学生。大学的生涯辅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要对各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

2.5实现生涯辅导工作的专业化。

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够清楚,也缺乏经验。在已经建立的辅导机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事不分、政事合一的现象,从事辅导工作的现有专家和专业人员工作中往往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生涯辅导,或者将求职择业的技巧等同于生涯辅导。要使生涯辅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辅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专家化,只有实现生涯辅导的专业化,生涯辅导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配置是全面开展和提高生涯辅导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学校应广泛建立专门的辅导机构,组建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综合素质高的生涯辅导队伍,开设生涯发展课程,建立学生生涯辅导资料系统,实施心理测评,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的生涯辅导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国的生涯辅导水平。

2.6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观念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大四学生的专利,需要从学生一人学就做出规划。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生思想工作的新阵地,是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人点,应当有计划地为大学生开设一些课程。

第四篇:高职学生农村就业研究综述!

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农村的就业问题,而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大部分人才应由高职院校培养,因此对于高职学生的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由对高职学生就业以及农村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的,不少学者研究了高职学生以及农村就业困难的问题总结其经验以及不足,对高职学生及农村就业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并且可以作为今后工作开展的引导性借鉴依据。但综观以往的研究仍然存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不足等问题,对于此问题的较为系统的研究也较少,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提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农村;就业;研究现状

在全国5.5亿社会劳动者中,农村劳动力占75%,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农村的就业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大部分人才应由高职院校培养。依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高职院校理应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管理、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举措。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通过调查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对 1979——2012 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输入检索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显示有732条,输入“农村就业”,则有1683条,但是输入“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则显示的条目中直接相关的内容目前还很少出现。通过这些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以及专著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做以分析总结。

一、关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对于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有很多,随着金融危机的产生,此类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由于许多国家的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与我们国家的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的方向和对象有可能不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相关的研究中,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观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非中国所独有。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很多国家都经历或正在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般认为,受高等教育群体占到总人口的15%为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现在正处于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期间,而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间要比我国早得多,西方国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进行全面阐述。比如,汉森(Hansen)等在“收益离差、风险规避和教育”一文中,利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探讨教育对工资率和就业率的方差贡献。他们得出结论: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工资率方差、就业率方差明显减小。终生收益方差也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教育获得与教育投资的总风险呈反向关系。林南(LINan)等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所进行的大量研究都发现,控制了人力资本因素后,与较好资源相联结的关系纽带对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具有明显作用。英国学者阿尔伯特(Albert)

和韦恩(wayne)在研究中提出,以父母所处的职业、行业和学历来判断父母的能力,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布劳格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存在是大学毕业生们不愿意降低工资的结果。而毕业生之所以不愿意降低工资,又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有关,劳动力流动性差意味着起点工资与终身收入密切相关。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1.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分析

对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学者徐畅,在《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从就业心理的阶段性就业心理、区域就业心理、外向型就业心理、矛盾就业心理四个方面对与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就业心理对高职学生就业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万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态调查研究》一文中,通过以合肥地区高职院校为案例进行研究,作者以安徽省合肥地区的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为对象,随机选取一千余名学生进行调查与访谈指出“高职学生在择业时更注重物质待遇及工作稳定性因素,这既说明他们在择业方面的务实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职业生涯前景的短视等心理因素的问题”。赵晓明在《高职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包括就业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浮躁心理等,并根据具体的现状,提出了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等相应的解决对策。秦兴顺在《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自我调适》一文中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规划增强综合职业能力、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注重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自我心理调试的方式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更好的就业。

2.从现实角度进行的分析

据统计整理分析我国学者对于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较多,如学者赵丽萍等《在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文中就从社会因素、学校及学生因素三方面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尚不完善、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工作不得力”等问题,并相应的提出“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政府部门要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等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学者罗培红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与探索》一文中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指出“在就业率方面,高职毕业生有所好转,但一直都比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在签约单位上,高职毕业生主要集中签约于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很少有毕业生能进入实力的强企业或事业单位;在薪资福利方面,高职毕业生工资相对有所回升,但高职毕业生中离职率仍然较高;在就业专业分布上,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特点,部分专业高职毕业生连续多年失业;在就业区域分布上,就业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收入极不稳定等现状问题。学者张天华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一文中指出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存在“学生就业观念保守、落后、不务实、学校设置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节,课程建设不合理、学校教学软硬件建设无法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等现状问题。学者韩凤芝则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一文中用数据的调查指出“2009年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最不利的一年。从供给角度看,2009年全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为340万,占总毕业生人数的55%。从需求的角度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单位都相应调整了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用人计划,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3.从问题解决角度进行的分析

对于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学者卢新吾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若想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应该“改变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特色定位、校企联合,打造高职品牌、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完善就业信息渠道”等对策。学者王毅、杨贵权、艾健等在《坚持就业导向破解高职就业难题》一文中指出“只有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对接,高职毕业生才能受欢迎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市场服务,为生产一线服务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依托实力雄厚的人才市场和中介公司搭建输送毕业生的桥梁和通道,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和全院教职工及其社会关系的作用以感情为纽带千方百计拓宽就业市场”。而学者由建勋则在《实施创业教育——树立高职就业新理念》一文中指出“实施创业教育是高职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计划之中,建立创业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和机会。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关于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对于农村就业现状的研究

对于农村就业方面的研究我国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有所涉及,从他们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就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如我国学者马贤永在《当前农村就业的前景分析》一文中就指出农村就业市场庞大的现状,文中提到“根据 2005 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80739 万人,占总人口的 63.78%,大学毕业后,除了极少数学生回到农村发展外,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职校毕业生)选择了留在城市发展,在城市发展固然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也造成了就业压力的过度集中。相比之下,农村就业市场目前几乎为空白,农村就业市场一旦启动,能够消化的就业数量必将十分惊人”。学者付晓丹在《我国农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我国农村就业困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链较短,产业化水平低,弱化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单一,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变弱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学者田忠民的《浅谈农村就业问题》一文中对农村就业问题的现状做了如下介绍“现在我国有人口13亿之多,其中达到劳动就业年龄的人口有7.5亿。加上改革开放前30年遗留下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转移到城镇的历史欠债,以及近几年来随着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建国后的第三次就业高峰, 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首要问题。

(二)对于农村就业对策的研究

对于其解决对策,大多数文章涉及的都是以大学生农村就业作为一个突破点,如刘慧在《关于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就指出“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双赢之举。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可以为农民带去先进的思想和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瓶颈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滕云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对策思考》一文中提到“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一方面是农村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洼地;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城市就业无门,形成人才的闲置。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农村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成才,也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举措”。孟庆翠也在《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义与问题分析》一文中提到“大学生到村就业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可见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对策。

三、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方面的研究

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所研究的文献及著作还较少,但是对于相关的研究还是有所涉及,如学者曾阅林,就在《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一文中分析了高职毕业生难以到农村就业的原因,并指出“高职院校应从培养目标的城市取向、招生制度与就业环境等方面探讨高职毕业生难以到农村就业的原因,从招生与就业的角度探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办学新思路”。学者张莉也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素质结构研究》一文中指出“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举措”。学者肖知亮在《拓宽农林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空间》一文中阐述到“当代农林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同时大学生们都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有激情有干劲,又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容易突破旧的思维惯性和工作方式。大学生充实到基层组织中去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农村民主建设和农村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锻炼和成长”。学者伍丽莎在《广西农类高职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报告》一文中得出结论农业院校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是难中之难,她指出“调查显示:从客观上来说,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农业行业的轻视、农业高职院校整体实力的相对薄弱等原因使得农业职业岗位工资待遇偏低、农类高职生个人能力素质缺陷。从主观上来说,与其他专业类别高职生相比,农业类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存在更为严重的缺陷,例如:期望跳出农门的就业趋向与农类高职人才的培养方向相矛盾、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等。因此,对农类高职生就业心理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系统的就业心理指导、培养和提高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举措”。

四、综合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都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国外学者运用的分析法是多元化的,并运用了多种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但是研究高职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还比较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国外的经济结构体质以及高职学生学制情况的不同,而所研究的内容针对性会有所差异。而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系统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也较少,但是对于与其相关的研究有所涉及,比如对于高职学生就业的问题我国就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的学者则从其发展的现状来找出高职学生就业方面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更多的学者根据一些调查写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更好的就业,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对于农村就业的问题许多学者也从经济及农村的就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分析,而很多学者提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解决农村就业瓶颈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高职学生以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农村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高职学生面向农村就业也是一个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举措。但是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的学者研究此问题的文献及专著还比较稀有,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植,能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1]徐畅.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2]秦兴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自我调适[J].交通职业教育.2011(01)

[3]山绍芬.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J].职业技术.2008(04)

[4]万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态调查研究——以合肥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5]英淼,陈淑芬.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就业指导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6]王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9(05)

[7]赵晓明.高职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05)

[8]刘慧.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浅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9]丁玮.高职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04)

[10]陈元勇.浅谈高职学生就业对策——以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9(01)

[11]赵丽萍,孔凡菊,宋永利,李恒.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

[12]张天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4(05)

[13]张贵岑.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04)

[14]韩凤芝.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09(10)

[15]程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0(07)

[16]卢新吾.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0(34)

[17]刘建春,喻林平.由高职学生就业状况论高职就业教育与战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03)

[18]王毅,杨贵权,艾健.坚持就业导向 破解高职就业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5(Z1)

[19]马贤永.当前农村就业的前景分析[J].农业考古.2011(06)

[20]付晓丹.我国农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工程师.2011(01)

[21]滕云.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对策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22]朱云生.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23]冯晓静.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大学时代.2006(07

[24]孟庆翠,孙丽娅,刘芳,韩彬,孙树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义与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07)

[25]曾阅林,张衡.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8(01)

[26]张莉.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素质结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1)

[27]肖知亮.拓宽农林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空间[J].发展研究.2006(08)

[28]伍丽莎,陆琦.广西农类高职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报告[J].广西轻工业.2008(03)

[29]田忠民.浅谈农村就业问题[J].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5,(12).[30]林南,沃尔特.约翰.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J].国外社会科学,1999,(4):55-57.

第五篇:试析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研究

试析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研究

2013-03-12 14:18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调查和对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纵观现行教育体制,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众多用人单位关注的则是学生的个人综合的职业素养如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度、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感等。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学校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严重错位。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仅要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还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格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从事法律专业教学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进行整合,把关于劳动就业的法律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得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常规化、常态化、全程化。

2.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就业法律知识的内容。现如今,《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出台与实施,高职学生就业正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培养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做好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工作,能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到知法守法,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

高职院校现有的法律课无法满足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对于法律的需求,所以在现有的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就业法律知识的内容是最为便捷的选择。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课程内容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在学生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课堂、教材中难以出现的侵权行为,并且法治进程随时代的变革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因此相关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顺应时代变化,增强对学生的指导性,切实地为高职学生解决择业和就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做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预测毕业生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规避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和就业陷阱。

3.鼓励法律专业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鼓励法律专业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讲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知识,增强学生就业法律意识。

4.建立学生就业法律援助的网络体系。有学校设立学生就业法律援助中心,并建立相应的网络体系,在网站开设相关政策法规查询、相关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分析、求职 心理素质培养、在线法律咨询等平台,为更的多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及辅导员必须重视的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法律教育以外,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诚信教育、择业、应聘、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等都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原文来自:http:///WuNianJiZuoWen/

下载试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