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管理制度建设的论文[精选]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也在持续发展当中。各地民办高校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民办高校蓬勃发展的背景条件下,其管理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总体而言,我国的民办高校在管理上是进步的,但是毕竟民办高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因而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党团功效进行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管理;制度建设;党团功效;探索研究
1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管理现状分析
1.1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不高
民办高校的学生结构成分比较复杂,与公办学校相比,不管是在政治观念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民办高校能否在党团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1]。高校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上的规范以及文化知识的一种保障,同时更应该从政治思想观念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的举办成功与否。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民办高校在发展的时间、师资力量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因而其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摸索。
1.2民办高校的管理面临很大的冲击力
第一,基于全球化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条件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也面临很大的冲击力,学生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的[2]。第二,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学习与生活方式都产生很大的变化。第三,其管理工作必须与党团建设工作有效结合,才能在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上实现全新的突破。第四,伴随着教育的多元化,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变革。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之所以面临这些冲击,不仅是因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由于思想上缺乏科学的引导。仅仅面向学校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而不与社会时代产生一定联系,必然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失误。
2党团功效对于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团功效对于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意义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从更深层面影响着我国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第二,当代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单纯的学校管理制度对于学生而言只是简单的约束,起不到真正的管理效果,因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建设好团支部,通过团支部的建设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更好的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3将党团建设纳入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转变管理理念
想要使得高校特色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必须要对管理的思路进行有效的更新,要加强教育疏导工作。要认识到党建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管理工作中,要加大思想教育的比重,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思想观念,进而促进思想观念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因而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学校就要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教育疏导[3]。
3.2要特别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党团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围绕信念、理想以及人生观等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3.3注重日常的点滴教育
民办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而发现问题,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党团建设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需要将党团建设纳入我国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去。在管理中要突出情感管理,加强对学生的理解与信任[4]。
4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办学效率的提升,我国很多地方的民办高校都办得风生水起。虽然民办高校办学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办学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就整体的办学效率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上文对我国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办高校在管理层面上面临的巨大的冲击。通过民办高校不断的管理实践得知将党团建设纳入高校的特色管理中是民办高校管理上的一种创新。同时党团建设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5,(2):137-141.[2]曹天平,周倩,宋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特点与组织系统变革[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130-133.[3]丁度浩.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0):63-64.[4]王小红,雷搏.民办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分析[J].亚太教育,2016,(18):252-254.
第二篇: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及建设
随着民办高校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民办高校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高校组织层级结构末梢的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而建立的群众组织,对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甚为重要,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社会化的模拟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能力培养,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大学时代,社团在为学校聚集色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维护公共秩序和温馨校园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与困难
学生社团现行的结构管理体制是校园生活的产物,学校需要学生社团进行学生的管理。但是,在民办高校组织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生社团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整体架构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随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增强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如何调整社团服务宗旨和社团行动的关系成为社团认知的紧迫课题。认知观点上从学生社团角色定位的角度出发,浅析社团体制创新。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团的管理及其内部建设片面化
学生社团毕竟在主体上来说都是学生,因此,在管理上来说,学生管学生,规章制度过于严格的,失去社团存在的意义,但是有的又过于松,使得成员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社团种类较多,大多数学生是因兴趣而参加的,所以,一些规章制度不仅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实施不能深入人心。由于学生社团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不管是组织形式,还是社团成员、活动主题等都不可避免的容易流动游移,特别是当社会生活出现新的热点时,其成员也会受这一潮流影响,而这往往会导致离开社团主旨的结果,表现为结构松散。
2、社团成员缺乏对社团意义的正确认识
学生社团成员作为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在追求正式群体的组织凝聚力、集体主义精神及健康向上的个性特点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片面主义、功利主义与抵触正式观念的负面效应,甚至在实际运行中缺乏最有效的调控管理和引导。使得很多学生过度投身于社团活动的开展,丢失了专业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在不断的活动开展中出现了对社团活动的庸俗化和活动动机过度社会化的现象。学生失掉了社团活动和学习的平衡关系,丑化的理解社团活动的真实意义,这些现象很是不好,具有辐射传播的危害,是应及时以合理的社团文化理念改变的。
3、财务困难,经费缺乏保障
学生社团发展一直存在盲目追求社团数量、社团财务不清、社团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财务沉重是最为一件非常
严重的问题。所在问题解决不是朝夕之事,应在管理上得以健全,重视建设中给予加强,深化社团文化意识,进行有效财务管理。此问题的出现,上层组织无法提供经费保障亦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
(一)、学生社团的道德性
经济社会的时代特性难免会给高校校园带来一定的社会化冲击,随之而来的给高校造成了“校园庸俗化”的现实。重要的表现就是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降低与精神隐患、校园暴力等问题的凸显,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却失去了学术的执著与诚实。学生社团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组织,能否健康的发展将取决于社团道德的深浅,也决定校园文明的现实意义。
(二)、改善学生社团的盲目性
民办高校在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新生入学时期成为了学生社团的集体活跃期,加以其对社团特色的有关宣传,吸收了很多的新成员,成为了社团换取新鲜生命的固定模式。相反,也出现了后期大幅度的退会现象,与此反映了社团找新的盲目性。在此意义上,社团成为了不能够很好安排时间的大学生的校园“避风港”。加强盲目性的改善建设工程,对于校园建设至关重要。
(三)、学生社团发展应向学习型和公益实践型转变
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的精神,公益实践将是校园社会化的现实。只有加强高校团学建设,要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新思路,要充分体现民办高校的特点,与民办高校的办学机制相适应。着力转变,快速发展,寻求突破,成就成效。
三、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建议
(一)学生社团的政治敏感性需不断加强。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为原则,对学生社团的创立和社团活动进行管理。加强政治引导,端正学生社团的政治方向,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好社团主要干部审核工作,加强社团组织建设,保证学生社团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学生在选择社团时,往往由于社团多而杂的现状难以取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育学生不要单纯为了玩乐或打发时间而加入社团,要多考虑自身修养和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学生要了解社团活动的整体情况、各社团的特点,结合自已的兴趣爱好、发展意图进行选择;应教育学生注意从培养多方面能力出发选择社团,要分清主次,保证充分的精力完成专业学习。
(三)学生社团人员流动快,稳定性差。学生社团的组成缺乏合理性,大
一、大二人数多,大
三、大四几乎无人参加;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以点带面,抓骨干力量。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转换观念,充分认
识并利用骨干分子的组织带头作用。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社团管理走上了“动员一个,带动一批”的良性轨道。
四、规划发展方向
1、社会价值。大力支持与开展社会性的实践与公益性活动,以资源共享为前提,携手互助打造集聚辐射力的社团理念品牌。以公益实践服务为原则,参与社会活动,帮助他人、服务校园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文化价值。增强社团文化建设,凸显它独特的魅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该善校园氛围、服务校园。
3、目标价值。坚持以人为本,认知管理,加强各层面交流,认清发展动态,把文化色彩做出来,把良好的品牌形象搞上去,为把学生社团更好推广与建设不懈努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发展和壮大学生社团、不断提升学生社团的时代价值是我们应该肩负的时代使命。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总结
摘要: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将受教育者塑造成为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在于开发个体智力、智能、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保持价值中立,平等对待每一个个体,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多重视角、多重纬度、全方位衡量每一个个体,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问题学生;突发性事件;心理危机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使学生管理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隐藏的种种弊端。如: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他们的鉴别力与自控力低下,容易受市场功利思想驱动,产生一些浮躁情绪,而社会竞争激烈,有时会使他们手足无措,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家庭环境的差异也会使他们产生心理歧视、自闭、抑郁等心理困惑等等。这些问题有时让我们很被动,却是我们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应对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和危机,现提出以下几点,愿与同仁们交流。
一、“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当然也应该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科学管理的根本所在。在高校管理工作的系统工程中,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充分重视人的因素,不断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逐步探索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1]当代高等教育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价值选择时,才能更好地解决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存需要,努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心智发展,使之达到个性完善,进而以学生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二、建立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利用突发事件进行思想教育
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导致大学生思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各类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并具有类型多样性、“群体极化”现象、影响深远等特征。
高校突发性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即出乎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具体影响难预料。并且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量能、声势、规模会迅速的扩散。一旦达到某一临界值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稍有迟疑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事态的急速扩大。高校突发性事件预警机
制必须顺势而行,它的构建必须遵守及时、全面、高效和创新的原则,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漏洞,抓住细节,勇于创新。
针对高校日常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及时发现和补救:周点名和常报到。周点名,每周在规定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清点,这样可以对不在校的学生有个大体掌握;同时,常报到,就是要求班级中的班干部在固定时间或周期内报告班内情况,尤其缺勤情况,或者,对于即将毕业在外寻找工作的学生,要求其在一定周期内汇报自己的情况。采用这两种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可以掌握班内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还可以掌握在外学生的安全、生活现状,也可以杜绝一些突发问题,如某一学生踏入非法传销组织,最起码不至于造成人失踪几天甚或几周还没有发觉的失职现象。
三、正确识别与干预心理危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据调查得知,目前高校学生由于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独立性差、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人际交往困难,部分同学对生命的意义缺乏认识,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心理落差大,理想失落,从而造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不能正确面对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失恋等造成的问题,较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过激行为。
面对存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关注,通过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疏导,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理想和思维方式,开发自己的潜能,全面发展。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机制。心理建档是指把对学生心理测验的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进行集中保存,将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做到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它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设立起来的档案材料。每年在新生入校时,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发现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就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进行预防和治疗,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问题学生”、“后进生”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中被忽视、被冷落的那一部分,他们往往和教师有隔阂,存在抵触和逆反心理,表现出焦虑、不安、自扰,还有的表现出紧张、挫折、神经质,在压力面前容易惊慌失措。对待这些学生,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树立自信,以求进步。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彰显的是对学生的关怀与呵护,从这个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化为其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为。第一,重在普及。主渠道之一就是将心理健康知识引入课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第二,各高校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能力。如创办一个校报心理专栏、每学期办一份心理简报、开通一个心理网站、放映一部心理电影。这些实质性的工作着眼于未雨绸缪,使大学生关注自我发展,增强了自身抗危机的免疫力。第三,采用赏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2]赏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潜能,但是在采用赏识策略时要注意沟通艺术。首先要对一些外显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治,树立自爱自信,树立对学习的兴趣。其次,课余时间多加沟通,尽量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沟通的环境,帮助学生放松精神,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客体。遵循教育规律,把“私爱”播向每位学生,采用“感化———转化———优化”的系统强化管理使“问题学生”,“后进生”得以改进。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向师性”,即愿意受到教师的注意、关心、爱护和指导,特别是对他们崇敬的老师,这种“向师性”表现的更为明显和强烈。“向师性”是学生心理需要的一种反映,其中包括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付出爱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3、建立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依靠学生自身主动正视与适应现实,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这需要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对危机有足够的认识,面对危机临危不惧,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能自我调控、自我鼓励,及时消解消极情绪和心理困惑,提高自知、自觉、自助的能力。“问题学生”、“特长学生”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应该注意的“两极”,而“抓两极”则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特长学生”的优势来组织学生活动,帮助“问题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困惑,将一些细小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大学生心理调节的途径主要有自我调解与知心朋友调解两种。面对简单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我调解来排解,而对于那些较大的心理困惑,他们则更希望通过交流来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支持,进而达到消除困惑。大学生之间由于鸿沟小、防御性低、共性大而易于互助。每个班级所设的心理委员,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都经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具有辨别他人是否处于心理危机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危机线索,能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直接监督与干预,并能将同学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困惑情况及时反馈到上一级机构。他们是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因此,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完善,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健康心理乃至个性的完善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使大学生在思想、意向、态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交换,促进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效应。
此外,也要完善学校与社区及社会各界的关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从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获得有力帮助。高校应利用社会的机构、设施为大学生提供环境支持与技术支持。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才能发挥它的功效,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施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家长、社会全身心的爱护、关心、帮助学生时,施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施爱,教师和家长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朝着社会需要的道路发展,教育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成功和被人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追求上进的源动力,再从行动上付诸实践。
总而言之,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保持价值中立,平等对待每一个客体,无条件地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多重视角、多重纬度、全方位衡量每一个个体,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法制化 现实意义 现实问题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本文阐述了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措施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学生对母校提起诉讼的案件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变化;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管与被管的关系,其法律关系日渐凸显。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毕业生因种种原因起诉母校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7月,广州五山黄某所在学校下发通知,称其“由于黄某未能缴清学费,决定暂时不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事后,黄某多次找学校的各级部门反映,要求领取证书均遭到拒绝。黄某在诉讼中称,他在校期间遵守校规校训,完成了校方规定课程,根据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学年内完成了规定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学分,应准予毕业,既然已经毕业,又为何不发毕业证?法院的判决已经结束,但它却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学生为何状告母校?这一现象督促着广大学生工作者去研究,去思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依法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
二、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现实意义
1.体现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指导思想。
新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确定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一是首次明确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与应当履行的6项义务,也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明确了行为准则。二是对学生违纪处分的标准更加明确清晰。《规定》取消了法律依据不明确或者行为特征不确定的处分规定,代之以有明确法律依据或者行为特征比较清楚的、易于判断的法律标准、纪律标准、学业标准、疾病标准,这将有助于减少学校处分行为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三是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规定》贯彻正当程序的原则,规定学校在做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循权限、条件、时限和告知、送达等程序。四是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学校在实施处分失实或失当的情况下,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就会收到伤害。对此,《规定》增设了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思想。这些规则不仅对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把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上特点,标志着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已经纳入到法制轨道,这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突出学校与学生的双重主体地位,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因此,以《规定》为引领,建立法制化的管理体系,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2.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大学生维权的必然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类似政府,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招生、就业通过计划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通过千篇一律的模式来进行。这种体制导致学生权利意识的弱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步伐的加快,强调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公民权利的保护,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近几年来,学生通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利的案件在上升,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要加快步伐。
3.学生管理法制化是理顺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主要包含两项内容。其一,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高校根据教育法的授权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而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当它行使这种权力的时候,它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二,形成了一种平等主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其原因是高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这就形成了一种教育服务合同。尽管“合同”的“对价”还不完全相等,但双方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是存在的。无论是行政法律关系,还是类似服务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作为一方主体的学生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只有通过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来理顺这种关系,才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高校推进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管理者“人治意识”根深蒂固。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集中统一管理和学生的服从,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导致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淡漠。大家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较少地用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管理学生。主要表现在:其一,片面强调严格管理,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从而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其二,将法制与严格管理对立起来,认为遵循所谓法治原则,就是放松管理,就会放任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这两种认识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实际上是人治思维在起作用,实际上偏离法律轨道的严格管理,只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当然高校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学生的问题、上网成瘾的问题、男女同居的问题等,这些都应认真分析其原因,通过思想教育等合法的管理手段来解决。其三,将法制化管理与思想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实施法制化管理就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这同样是错误的。相反,法制化管理离不开思想教育,法制化管理不能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它们既不能对立,又不能互相代替。
管理者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将导致更多的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发生。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其一,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头脑里根本没有依法管理这个概念;其二,管理者法律素质不高。他们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甚了解,只会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如学生工作干部、公寓管理人员随意处分学生,随意处罚学生的情况多有发生;其三,管理者过分强调内部规章制度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
2.学校内部制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是目前侵犯学生权利、引起法律纠纷最主要的原因。从法律的位阶上看,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位阶是最低的,其效力也是最低的,只要是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相冲突,就都是无效的。实践中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冲突的案件也有,但最多的还是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冲突最多。如很多高校都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记过(或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就不能得到学位。这种规定显然与《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冲突,是无效的。实践中的判例已经得到了证明。造成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多是很多年前制定的并且长期以来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的甚至本身就不合法,学校如果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则必然面临更多的诉讼。
3.管理程序不够规范。
对许多高校来讲,缺少管理程序方面的制度,也就是说没有达到“程序制度化”。表现在:其一,对于如何制定校内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比如,学生学费的减免,医疗费的调整等与学生重大权益相关的事项的决定应该经过哪些程序,由哪些机构来决定都没有严格的制度。其二,越权制定规章制度。比如,涉及对学生处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在校一级,可有的学生工作部门,甚至有的二级院系也自由地出台一些对学生处分的规定。其三,虽有一些程序性的规定,但不够规范,不够细致,不容易操作。比如,在学校对学生作出行政处分时,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如何调查取证等都没有比较详细、严格的规定,这些都可能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犯。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实践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涉及对学校与学生双方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的管理法制化?由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实际地位是不对等关系,因此应主要规范学校的行为。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状况,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宣传,让广大师生知晓有关制度。
为了更好地以法治校,也为了更好地让广大师生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要认真领会有关法律、有关制度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让每一个学生知晓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以学生为本,引导和教育学生。新生入学后,学校可跟学生、学生家长签订“学生自律与教育管理协议书”,今后,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将按照这一协议解决。它将平时教育管理中涉及学校与同学之间关系的一些内容,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分别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分别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2.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关注高等教育改革。
近几年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对高校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和习惯,我们很少从法律角度对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仍然使用很强硬的行政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在依法治教的时代,这种思维是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障碍,必须进行转变。其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这包括学生个体的觉醒和学校整体的觉醒,他们已经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经形成冲突。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一部分学生管理者缺乏理解,采用“打压”式的方法解决问题,致使在有些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必将加深教学双方的隔阂,不仅会出现大量学生厌学现象,还有可能激发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冲突。
3.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校。
教育进入法律调节领域,这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和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其次,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依法管理,而依法管理则需要有依法思维的管理者运用法制方法实施管理行为。有的学校设定了许多对学生的罚款处罚,而且有的数额高达上百元。按照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学校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学校应注重“立法”质量,在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特别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时,应该进行认真的研究,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某些问题可以实行类似听证的做法,使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切实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措施,只能在相关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实施,防止某些管理规定本身违反法律的现象发生。学校的各种规章应该公示,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处罚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严格的程序本身是民主与法制的内在要求,严格的程序也是提高执法权威,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的重要条件。处罚学生时,涉及退学、开除等事项时,建议实行公开的咨询、答辩程序,必须给予学生申诉权和申诉期限,允许学生提出复议,处理这种复议的机构应与原处罚决定机关保持相对独立性。
4.坚持平等原则,强化对学生的服务。
随着自付学费的增加,学生会更多地提出“交了学费,就要享受合格服务”的要求,学生“炒老师鱿鱼”的现象将会更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律问题,而是“合同关系”内含的要求。学校应该具有平等意识、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不断改进服务。高校学生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通过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加以改变。那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管理,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对后勤服务关注不力的现象应该得到根本改变,这不仅是在履行国家交给学校的义务,更是在履行对学生的“服务合同”。
参考文献:
[1]李宜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上海高教研究,1998,(2).[2]秦惠民.当前我国法治进程中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3]韩红根.依法治校与高校安全管理法制化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1).[4]周瑞珍.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改革与开放,2009,(5).
第五篇: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其管理对策
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其管理对策
章 明
摘要:民办高校学生的组成,由于其结构成份复杂多样,在政治观念、人生追求、思想道德、组织纪律、求知欲望和自身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公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分析和研究这些特点,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管理心理、管理重点、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等方面适应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生特点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4)01-0037-04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鼓励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出台,各地民办高校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总体看,民办高校学生的管理是好的。但必须看到:民办高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就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来讲,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性很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学生的管理,既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认真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研究和探索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学生大部分是应届、往届高考生和职高、技校、中专毕业生,甚至有少量的初中生。由于其成份复杂,是一个多样性突出的群体,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一)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但对深层次问题存在模糊认识。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和挑战,促进了学生新思想、新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主要表现在积极要求入党,关心中外关系,对加入WTO、申办奥运、台湾地区“320公投”、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内外大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是,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学习兴趣不够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一定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存在着某种模糊认识。注重教育疏导,是民办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现实性功利性比较突出。民办高校学生人生追求的基本心态是积极、进步、向上的,有志向,有抱负,有美好的人生追求。不少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是成就一生、张扬个性,实现自我;最重要的行为价值是有能力、有智慧、独立自主,有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在他们眼里,缺乏素质和一技之长难以适应社会生存和和竞争,紧迫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但是,少数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缺少志向和远大目标,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性活动没有兴趣,在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往往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不少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徘徊在高尚与实惠之间。加之他们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比较缺乏,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不少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对一些新生事物容易认识不清,原有的观念和看法也容易动摇。及时纠正和引导,是民办高校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基本道德水准呈提高趋势,抵御外界干扰能力不够强。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好的,崇尚理想人格,崇尚成功人士,鄙视不道德行为。不少学生有较强的奉献精神,积极参加义务服务、助人为乐、无偿献血、义务劳动等活动。不少学生追求平等协作,喜欢“人人为我、我 为人人”的口号,渴望真诚平等地交流。但是,不少学生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往往“随大流”,凭着感觉走,对利弊、后果、危害考虑较少,特别是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时,界限不容易把握,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易发生偏差,甚至模仿、跟随,经不起诱惑。及时有效地教育疏导,是民办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四)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但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民办高校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认为对他们实行严格管理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家长的负责。所以,对学校的各种纪律和制度、规定能够正确理解,对管理人员合情、合理的约束与管理能正确对待,能接受管理和自觉配合管理,能比较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由于不少学生从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想追求其所谓的“自由”和自认为的“个性”,表现在上课迟到早退、不请假外出、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熄灯等;有的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在刚入校时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时间稍长就放松了要求,自身毛病就暴露出来了;还有的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甚至出现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严重的违纪行为。
(五)有较强的求学求知欲望,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持久。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明?想,并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围绕学习目标不懈地努力。特别是对科技文化知识兴趣较高,对一些实用性课程、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等反映出极大的兴趣。期望在一些科技和学术性活动中拓宽知识,在一些娱乐活动中陶冶情操。但是,有少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抱着一种“体验一下大学生活”的态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和毅力不够强,表现在上课不专心,自学不用心,经常迟到、早退等。如不加强管理教育,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六)技能特长优势比较明显,但综合素质发展不够平衡。民办高校学生技能特长比较明显。他们大多都有较强的为人处事能力,社交能力强,交际面广,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有特长的学生多,有的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有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强烈愿望。但是,不少同学文化底子薄,基础差,偏科比较严重,参差不齐,总体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生对理性和抽象化知识兴趣不浓,喜欢接受感性、具体、时尚的信息;不少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缺少必要的独立生活体验,适应能力较弱,相互关系不够协调;甚至有的想得多、干得少,眼高手低,少数学生有吸烟和热衷玩游戏的不良习惯。这些都是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策略思考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民办高校学生教育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人员分布面广,思想比较活跃,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特点,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单纯套搬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不可能奏效的。所以,必须研究和探索与学生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更新管理思路,注重教育疏导。注重教育疏导就是在管理工作中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加大思想教育的比重,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管中有教,教中有管,管教结合,使之溶为一体,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常言道:“管人先管心”。这句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包含着对管理工作规律的认识,即管人要先管思想。“管理”二字本身就有教育的属性,没有教育的管理可以说是没有效果的管理。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必须十分注重教育和疏导。一是要重视入学动机教育。“态度决定一切”。要围绕学生入学时的疑虑、不安等心态进行教育疏导,通过教育调整学生的情绪,淡化高考不理想的失落感,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消除顾虑,树立对民办高校的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二是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要围绕理想、信念、人生进行成才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在奋发求知的同时,注重思想品德修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构筑精神支柱,使之全面发展。三要重视平时点滴教育。在平时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思想苗头,准确把握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不断把正确认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观念导入学生的大脑中,帮助他们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净化思想灵魂,增强自身免疫力,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二)转变管理观念,注重宽严适度。从民办高校学生的管理现状看,突出的问题是“走极端”:有的怕出问题,片面强调“封闭式管理”,平时不让学生走出校门,对学生管得过“死”;有的怕管严了学生会流失,对学生过于迁就,甚至疏于管理,管得过松。这两种管理观念都是不符合教育管理规律的,也是不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所以,民办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其立足点应放在管理效果上。就是要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心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实施合情、合理的管理,该严则严,该活则活,该放则放,该收则收,做到张弛有度、宽严适度。就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既要吸取“钢性”管理上的优长,又要吸取“柔性”管理上的优点,找准适应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结合点”。总的思想是:在不违背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前提下,给学生适度的“自由”空间,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做到:严而有度,严之有理、严之有情;放而有制,活之有节、活之不乱;收而有方,恰到好处、不走极端。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管理,真心实意听从管理,情甘情愿接受管理,自觉服从管理,真正把学生管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档次和水平。
(三)突出情感管理,注重理解信任。民办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经历过高考落榜,他们有过悲伤、有过迷茫,也有过彷徨和失落。要管好这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要正确的认识他们。应当看到:高考落榜不等于各方面的素质就低,高考落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地域差异落榜的,有的是因专业限制落榜的,有的是填报志愿不得法落榜的,还有的是受心理、身体等素质影响落榜的,等等。这就要求在管理工作中,用正常的心态看待他们,不能冷眼相待,更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要有宽容之心,要通过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从“自??向上的思想。另一方面要理解信任他们。民办??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理解信任可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增强其自信心。理解信任关键是放手让他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真正体会到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信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回自信,扬起追求进取之帆。只要管理教育者有细心说服、点滴引导的耐心,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诚心,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四)抓住管理重点,注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是对人、物、事和时间、空间的管理,在这五个要素中,对人的管理更为重要,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在管理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管人,重点是管好思想、生活和行为。管好思想主要是做到“四个了解”:一是通过各种谈心活动进行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特征、年龄、民族、专长、籍贯等情况;二是查看各种相关资料进行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三是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情况进行细微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心理、情绪变化等情况;四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渐进了解,以排除表面的、虚假的、片面的信息,掌握真实的、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和熟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其思想脉搏,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管好生活就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通过各种形式的问寒、问暖,关心每个学生的冷暖疾苦,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师生之情,产生向心力与亲和力,建立起和谐、信任的管理关系,对老师说的话才能言必信,行必果。管好行为就是要多查、多看、多说、多转,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在什么位置、在做什么事情,使每个学生的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对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劝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员不失控、行为不失控,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荫芽状态和事发之初。
(五)探索管理形式,注重自我约束。学生的管理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组织管理;二是自我管理。目前民办高校所采用大多是前者,对后者重视不够。从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的特点看,更需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在提高被管理者思想水平的基础上,使纪律约束、制度约束等有形的管理,逐步变成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把有意的遵规守纪变成一种无意的、自觉的、自然的行为。学生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学生自我约束。可见,自我管理,不仅可以缓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减少人为内耗,而且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提高管理实效。自我管理,是“人本”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与发展,它是学生在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过程中,实现政治上自主、人格上自强、规定上自律、生活上自理、逆境上自护的能力。实行自我管理,要遵循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原则,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信任,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有能动性、有自尊心的人,通过采取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榜样激励、自我评估、自我锻炼等方式来逐步引导和培养,放手让他们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和扶植他们完成各种任务,让他们在组织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管理自己和管理别人,这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心理感染作用才会越来越强,才能使自我管理导入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被动管理到自我管理、由不自觉到自觉连续发展的过程,以推动管理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六)讲究管理方略,注重分层实施。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学习经历、个人素质的不一致性,管理中切忌采取单一式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应该讲,对学生实施统一管理是必要的。但统一管理只是学校总的管理要求,并不是管理方法,如果把管理要求当作管理方法来使用,是不可能达到管理目的的。科学管理认为:管理对象决定管理方法,管理方法适应管理对象,若管理工作不能根据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对象就会反作用于管理方法,从而阻碍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影响管理效果。一个学校的学生或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其思想、性格、爱好、智商、习惯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因人而异,分层次管理。实行分层次管理,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做到因人而管、因事而管。如:对自尊心强的学生要采取疏导、委婉的管教方法;对性格开朗的学生要采取开门见山的管教方法;对领悟差的学生要采取通俗、易懂的管教方法;对态度傲慢的学生要采取点其要害的管教方法等等,使各类学生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以提高管理的整体效果。实行分层次管理不是不要统一管理,而是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分层次管理。管理中,要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该统一管理就要按要求进行统一管理,该分层管理就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层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适应性、科学性和有有效性。
(七)改进管理评估,注重过程控制。目前民办学校的管理,存在着只重视管理结果而忽视管理过程的倾向,不少工作讲得很多,结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过程的管理,缺少对过程的督促检查和管理控制。大家知道:结果形成于过程,过程决定结果,没有好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从学生的自身特点看,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自制力差,对自己的要求缺乏持久性,容易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在落实制度、执行规定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就容易打呼隆、走过场,各种制度和规定就难以落到实处。所以,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管理,只有把管理着力点放在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加强对各“关键点”的检查控制,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督促、有评比、有奖惩,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当然,强调注重过程的管理并不等于否定结果的检查,而是要更加注重检查时间的经常性,检查内容的全面性,检查形式的多样性,做到全程检查、全程管理、全程评定、全程反馈,逐步将结果评定转到过程评定上来,通过抓管理过程的优化保证管理结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