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高校学生园区管理归属感构建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学生园区管理归属感构建问题研究
摘要
学生生活园区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建立和谐的园区文化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园区归属感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与园区管理者和谐相处;有利于园区的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园区管理小组、园区归属感、园区文化认同感
绪论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课外实践的时间越来越多,学生管理方式逐渐从以班级管理为重心,转变为班级管理与园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学院于2009年10月正式实行新的学生园区管理模式,在全院十一个园区中分别建立各园区管理小组,由各系党总支书记担任小组长,辅导员担任小组成员,以学生生活宿舍群来划分课外教育管理单位,建立相应的党团组织,对园区进行加强宿舍思政工作的管理,实行园区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一年多来的新型园区管理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园区管理归属感的思考与实践。
一、学生园区管理归属感构建的必要性
经过一年多的园区管理探索与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园区管理模式,然而,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原因主要与学生缺乏园区归属感,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建设不足有关。这些给园区规范管理和学生德智体培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分析这些问题, 结合实际提出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将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生活园区,进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学生对园区管理规定的反感情绪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在园区宿舍的生活像是在监狱一样受到园区老师和阿姨的监视,没有自由。白天上课班主任要去教室管理他们,晚上回到宿舍还有园区管理小组的老师来管着,这让他们感到没有自由感。他们不愿意呆在宿舍,常常出现晚归、夜不归宿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到学校外面多花钱租房子住都不愿住在学校里。学生的这些行为对校园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也很多的外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宿舍园区就是他们的家,是课外生活的重要居所。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感觉到家的温暖,构建园区归属感,让他们愿意回到宿舍,自觉地爱护园区,是园区管理小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园区管理归属感的思考与实践
园区归属感即学生对生活园区的归宿感, 是指学生对生活园区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这种归宿感一旦建立,对学生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持久的。在园区中注重学生归宿感的形成, 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丰富园区文化生活, 加强园区人际交往和沟通, 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等方式来形成亲和力, 是生的重要举措。
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园区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对于园区管理条例的理解不同。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园区管理规定,及时传达园区管理条例的内容,避免学生出现违反学校园区管理条例的行为。在新生进入园区生活时,就要将学校园区管理规定以班会、海报、通告等形式对学
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正确理解园区管理条例制定的理由,对于违反者给予处分的原因。尽量避免学生由于不清楚园区管理的规定而受到学校的处分。其次,如果学生违反了园区管理规定,管理小组应该及时给予批评教育。耐心的教育和聪明的批评是关键。一定要对他们的疑问耐心的解答,直到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有家的感觉而不是被监视。再次,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处理问题学生绝不能手软,特别是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更是要从已进入大学就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严格管理了才能让他们对于学校的规定更加重视。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某园区为例:该园区坚持对学生晚归、夜不归宿等现象严格管理,即便迟到一分钟,管理小组长都要找学生谈话教育,直到学生理解管理小组的行为,自觉交上检讨书。前两个月园区总会出现很多晚归的同学。到了第三个月,晚归、夜不归宿的同学减少了很多,同学们渐渐养成了准时回宿舍的好习惯,园区风气显著改善。
(二)丰富园区文化生活,建立优良园区文化
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和导向等重要功能,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园区文化认同感,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组织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从而促进整个学校良好的校风的发展。
1、建立良好的园区文化,抓住园区特色,开展活动以带动文化发展。针对不同园区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园区内活动。设立不同园区节日,女生园区开展XX女生园区女红节;在男生园区举办XX园区男篮赛、园区快乐劳动节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策划、组织并开展活动。不仅能够让他们产生园区自豪感和责任感而且还能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培养特长、陶冶琴操。
2、建立完善的学生宿舍管理机制。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园区党支部建设等方面的园区管理机制建设。(1)设立各宿舍楼楼长、层长职务,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2)坚持每学期不定期的学生宿舍卫生检查和大功率电器安全检查。严抓学生夜不归宿、晚归现象,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安全隐患。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及时建立相对应的学生宿舍评比机制,针对每一项管理办法设置评比分数,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3)建立卫生日制度,每周安排一层楼学生进行一日打扫卫生工作。由园区保洁员带领清理园区里乱丢的垃圾,不按规定停放的自行车、电动车,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卫生日协助做绿化工作,让他们了解到保洁员、绿化员的辛苦,更让他们自觉地维护园区的环境。
(三)加强园区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园区管理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园区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及引导作用,是建设和谐园区的关键。因此要注重园区管理者的选派以及对园区管理者的培养。以云南大学旅游学院为例,园区管理者是从各个系部挑选出的书记和专职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高效的问题处理能力。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为学生服务热情。能在学生课余时间深入园区,与学生交流,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及心理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学生课外的良师益友。
三、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学生园区归属感是建立和谐园区的关键,是更好的发挥园区服务功能,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是和园区文化多元化发展,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加强园区归属感的建设可以从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丰富园区文化生活,建立优良园区文化、加强园区管理队伍的建设等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对园区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保障。
第二篇: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其管理对策
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其管理对策
章 明
摘要:民办高校学生的组成,由于其结构成份复杂多样,在政治观念、人生追求、思想道德、组织纪律、求知欲望和自身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公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分析和研究这些特点,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管理心理、管理重点、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等方面适应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生特点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4)01-0037-04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鼓励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出台,各地民办高校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总体看,民办高校学生的管理是好的。但必须看到:民办高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就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来讲,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性很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学生的管理,既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认真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研究和探索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学生大部分是应届、往届高考生和职高、技校、中专毕业生,甚至有少量的初中生。由于其成份复杂,是一个多样性突出的群体,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一)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但对深层次问题存在模糊认识。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和挑战,促进了学生新思想、新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主要表现在积极要求入党,关心中外关系,对加入WTO、申办奥运、台湾地区“320公投”、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内外大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是,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学习兴趣不够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一定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存在着某种模糊认识。注重教育疏导,是民办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现实性功利性比较突出。民办高校学生人生追求的基本心态是积极、进步、向上的,有志向,有抱负,有美好的人生追求。不少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是成就一生、张扬个性,实现自我;最重要的行为价值是有能力、有智慧、独立自主,有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在他们眼里,缺乏素质和一技之长难以适应社会生存和和竞争,紧迫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但是,少数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缺少志向和远大目标,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性活动没有兴趣,在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往往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不少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徘徊在高尚与实惠之间。加之他们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比较缺乏,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不少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对一些新生事物容易认识不清,原有的观念和看法也容易动摇。及时纠正和引导,是民办高校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基本道德水准呈提高趋势,抵御外界干扰能力不够强。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好的,崇尚理想人格,崇尚成功人士,鄙视不道德行为。不少学生有较强的奉献精神,积极参加义务服务、助人为乐、无偿献血、义务劳动等活动。不少学生追求平等协作,喜欢“人人为我、我 为人人”的口号,渴望真诚平等地交流。但是,不少学生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往往“随大流”,凭着感觉走,对利弊、后果、危害考虑较少,特别是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时,界限不容易把握,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易发生偏差,甚至模仿、跟随,经不起诱惑。及时有效地教育疏导,是民办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四)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但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民办高校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认为对他们实行严格管理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家长的负责。所以,对学校的各种纪律和制度、规定能够正确理解,对管理人员合情、合理的约束与管理能正确对待,能接受管理和自觉配合管理,能比较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由于不少学生从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想追求其所谓的“自由”和自认为的“个性”,表现在上课迟到早退、不请假外出、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熄灯等;有的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在刚入校时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时间稍长就放松了要求,自身毛病就暴露出来了;还有的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甚至出现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严重的违纪行为。
(五)有较强的求学求知欲望,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持久。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明?想,并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围绕学习目标不懈地努力。特别是对科技文化知识兴趣较高,对一些实用性课程、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等反映出极大的兴趣。期望在一些科技和学术性活动中拓宽知识,在一些娱乐活动中陶冶情操。但是,有少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抱着一种“体验一下大学生活”的态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和毅力不够强,表现在上课不专心,自学不用心,经常迟到、早退等。如不加强管理教育,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六)技能特长优势比较明显,但综合素质发展不够平衡。民办高校学生技能特长比较明显。他们大多都有较强的为人处事能力,社交能力强,交际面广,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有特长的学生多,有的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有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强烈愿望。但是,不少同学文化底子薄,基础差,偏科比较严重,参差不齐,总体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生对理性和抽象化知识兴趣不浓,喜欢接受感性、具体、时尚的信息;不少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缺少必要的独立生活体验,适应能力较弱,相互关系不够协调;甚至有的想得多、干得少,眼高手低,少数学生有吸烟和热衷玩游戏的不良习惯。这些都是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策略思考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民办高校学生教育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人员分布面广,思想比较活跃,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特点,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单纯套搬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不可能奏效的。所以,必须研究和探索与学生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更新管理思路,注重教育疏导。注重教育疏导就是在管理工作中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加大思想教育的比重,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管中有教,教中有管,管教结合,使之溶为一体,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常言道:“管人先管心”。这句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包含着对管理工作规律的认识,即管人要先管思想。“管理”二字本身就有教育的属性,没有教育的管理可以说是没有效果的管理。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必须十分注重教育和疏导。一是要重视入学动机教育。“态度决定一切”。要围绕学生入学时的疑虑、不安等心态进行教育疏导,通过教育调整学生的情绪,淡化高考不理想的失落感,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消除顾虑,树立对民办高校的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二是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要围绕理想、信念、人生进行成才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在奋发求知的同时,注重思想品德修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构筑精神支柱,使之全面发展。三要重视平时点滴教育。在平时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思想苗头,准确把握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不断把正确认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观念导入学生的大脑中,帮助他们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净化思想灵魂,增强自身免疫力,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二)转变管理观念,注重宽严适度。从民办高校学生的管理现状看,突出的问题是“走极端”:有的怕出问题,片面强调“封闭式管理”,平时不让学生走出校门,对学生管得过“死”;有的怕管严了学生会流失,对学生过于迁就,甚至疏于管理,管得过松。这两种管理观念都是不符合教育管理规律的,也是不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所以,民办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其立足点应放在管理效果上。就是要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心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实施合情、合理的管理,该严则严,该活则活,该放则放,该收则收,做到张弛有度、宽严适度。就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既要吸取“钢性”管理上的优长,又要吸取“柔性”管理上的优点,找准适应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结合点”。总的思想是:在不违背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前提下,给学生适度的“自由”空间,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做到:严而有度,严之有理、严之有情;放而有制,活之有节、活之不乱;收而有方,恰到好处、不走极端。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管理,真心实意听从管理,情甘情愿接受管理,自觉服从管理,真正把学生管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档次和水平。
(三)突出情感管理,注重理解信任。民办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经历过高考落榜,他们有过悲伤、有过迷茫,也有过彷徨和失落。要管好这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要正确的认识他们。应当看到:高考落榜不等于各方面的素质就低,高考落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地域差异落榜的,有的是因专业限制落榜的,有的是填报志愿不得法落榜的,还有的是受心理、身体等素质影响落榜的,等等。这就要求在管理工作中,用正常的心态看待他们,不能冷眼相待,更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要有宽容之心,要通过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从“自??向上的思想。另一方面要理解信任他们。民办??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理解信任可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增强其自信心。理解信任关键是放手让他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真正体会到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信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回自信,扬起追求进取之帆。只要管理教育者有细心说服、点滴引导的耐心,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诚心,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四)抓住管理重点,注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是对人、物、事和时间、空间的管理,在这五个要素中,对人的管理更为重要,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在管理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管人,重点是管好思想、生活和行为。管好思想主要是做到“四个了解”:一是通过各种谈心活动进行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特征、年龄、民族、专长、籍贯等情况;二是查看各种相关资料进行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三是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情况进行细微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心理、情绪变化等情况;四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渐进了解,以排除表面的、虚假的、片面的信息,掌握真实的、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和熟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其思想脉搏,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管好生活就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通过各种形式的问寒、问暖,关心每个学生的冷暖疾苦,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师生之情,产生向心力与亲和力,建立起和谐、信任的管理关系,对老师说的话才能言必信,行必果。管好行为就是要多查、多看、多说、多转,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在什么位置、在做什么事情,使每个学生的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对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劝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员不失控、行为不失控,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荫芽状态和事发之初。
(五)探索管理形式,注重自我约束。学生的管理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组织管理;二是自我管理。目前民办高校所采用大多是前者,对后者重视不够。从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的特点看,更需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在提高被管理者思想水平的基础上,使纪律约束、制度约束等有形的管理,逐步变成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把有意的遵规守纪变成一种无意的、自觉的、自然的行为。学生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学生自我约束。可见,自我管理,不仅可以缓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减少人为内耗,而且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提高管理实效。自我管理,是“人本”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与发展,它是学生在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过程中,实现政治上自主、人格上自强、规定上自律、生活上自理、逆境上自护的能力。实行自我管理,要遵循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原则,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信任,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有能动性、有自尊心的人,通过采取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榜样激励、自我评估、自我锻炼等方式来逐步引导和培养,放手让他们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和扶植他们完成各种任务,让他们在组织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管理自己和管理别人,这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心理感染作用才会越来越强,才能使自我管理导入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被动管理到自我管理、由不自觉到自觉连续发展的过程,以推动管理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六)讲究管理方略,注重分层实施。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学习经历、个人素质的不一致性,管理中切忌采取单一式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应该讲,对学生实施统一管理是必要的。但统一管理只是学校总的管理要求,并不是管理方法,如果把管理要求当作管理方法来使用,是不可能达到管理目的的。科学管理认为:管理对象决定管理方法,管理方法适应管理对象,若管理工作不能根据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对象就会反作用于管理方法,从而阻碍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影响管理效果。一个学校的学生或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其思想、性格、爱好、智商、习惯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因人而异,分层次管理。实行分层次管理,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做到因人而管、因事而管。如:对自尊心强的学生要采取疏导、委婉的管教方法;对性格开朗的学生要采取开门见山的管教方法;对领悟差的学生要采取通俗、易懂的管教方法;对态度傲慢的学生要采取点其要害的管教方法等等,使各类学生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以提高管理的整体效果。实行分层次管理不是不要统一管理,而是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分层次管理。管理中,要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该统一管理就要按要求进行统一管理,该分层管理就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层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适应性、科学性和有有效性。
(七)改进管理评估,注重过程控制。目前民办学校的管理,存在着只重视管理结果而忽视管理过程的倾向,不少工作讲得很多,结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过程的管理,缺少对过程的督促检查和管理控制。大家知道:结果形成于过程,过程决定结果,没有好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从学生的自身特点看,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自制力差,对自己的要求缺乏持久性,容易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在落实制度、执行规定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就容易打呼隆、走过场,各种制度和规定就难以落到实处。所以,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管理,只有把管理着力点放在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加强对各“关键点”的检查控制,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督促、有评比、有奖惩,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当然,强调注重过程的管理并不等于否定结果的检查,而是要更加注重检查时间的经常性,检查内容的全面性,检查形式的多样性,做到全程检查、全程管理、全程评定、全程反馈,逐步将结果评定转到过程评定上来,通过抓管理过程的优化保证管理结果的质量。
第三篇: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研究初探~牛山林
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研究初探
牛山林1付振
2(1安徽新华学院 土木与工业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88,2浙江省义乌市祥胜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浙江义乌 322000)
摘要:随着我国民办高校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为了提高民办教育质量,增加竞争力,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及学生特点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已经成为决定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自我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使民办高校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方式,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体系
一、前言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截止2008年,全国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有640所,占普通高校的28%左右;在校生达到了400多万,占普通高校人数20%左右。但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在2010年各高校招生工作就面临了生源严重紧缺的问题,民办高校如何将教育达到人民满意的目标,如何在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如何谋求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管理已经成为决定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但在实践中,民办高校对学生管理缺乏高度重视,学生管理仍然停留、延续过去的传统方式,缺乏创新转变。如何应对教育大众化、生源特殊化、信息网络化、管理人本化、需求多元化等诸多挑战,如何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民办高校必须积极更新管理观念、切实转变管理方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民办高校学生的特征及其心理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相对于公办高校学生有其特殊的特征:
1、民办高校是在与公办院校和其他民办高校的竞争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导致生源背景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管理难度大;
2、民办高校学生普遍优越感强、自我意识强。尽管贫困生也不在少数,但普遍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因此学生优越感、自我意识、自我表现能力较强;
3、学校与学生的主导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学生缴高额费用上学,学生与学校关系变换成了消费者与提供消费的关系,学生心态变化迫使管理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学校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
4、民办高校学生尽管不乏佼佼者,但普遍学习基础差,存在偏科现象,自律能力不强,造成了民办高校生源的先天不足。自觉性较差、学习上的自卑与生活上的优越性交替存在,使很多学生存在学习上的自卑情绪,对自己没信心,导致学生心态变化动荡较大、稳定性差。
5、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在学生管理模式上更倾向于严格管理,尤其强调纪律管理和卫生管理。
三、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
安徽新华学院建院十年来,目前学生已达两万多人,有本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学生学习问题一直较为突出。经过几年来的各种调查和跟踪分析,就我院学生总体情况而言,大校级项目:校级教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jy020)
作者简介:牛山林(1985.12-),河南周口人,现为安徽新华学院 土木与工业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部分同学能够努力学习,学习成绩逐步上升,但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概括如下:
1、学习基础差,入学分数低
本院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三批层次,入校时与本科一批、二批相差分数较大,但本科四年里仍要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和要求,因此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过程较为吃力,通过对部分学习成绩较低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问到“高考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时,大部分回答为不努力学习、偏科和学习不得法,这就给上大学后的学风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学习不努力,学习自觉性差
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努力的表现比较突出,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严重,甚至出现因抽烟、喝酒、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的,追其原因主要是散漫成性、缺乏自觉。
3、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
学生上大学后普遍有一种“上大学,松口气”的心理情绪,这样他们上大学的真实学习目的也就“暴露”得十分明显。学生学习目的已趋于多元化,仍有多数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找工作,但也出现了不少学生是为了拿一张文凭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认为是为报效祖国、争第一的却寥寥无几,更甚者根本没有目的,可见加强学习动力教育的紧迫性。
四、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国家实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人才越来越多地面向市场,市场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有关专业的设计和研究,能够独立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比较熟悉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成为在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而大学时代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则是大学生自我成才的需要。
从中学步入大学,学生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学习特点、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父母的呵护、老师的监护,许多学生学习和生活陷入了茫然的境地。如果不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其陷入生活无目标、学习无动力的境地。而且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独立地思考问题,在许多场合喜欢自我表现,思想上也较超前。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管理不能再因循传统的死抓硬管的模式,尤其是民办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进行学生管理中更不能唯管理而管理,而应该在学生工作中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校、院只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即可。
五、自我管理办法的实施与对策
1、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有效地调控和管理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对于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究竟是服务学校还是服务学生,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涉及到高校教育目的、管理理念等深层次问题。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是以社会本位为指导,以服务学校为工作导向,但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学生对教育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管理有了多元化的需求。因而,民办教育应破除传统观念学校与学生处于控制与服从的对立格局,变管理为引导,以培养人和发展人为目的和归宿,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通过自我管理学会自律,最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自我管理体系。
民办高校自我管理通过从一个专职教师到学生干部再到普通学生的运行机制为基础进行
[1]自我管理体系的构建。
并在各个年级学生中成立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团总支、助理团、班委会、楼工委及餐饮会等学生自我管理机构,还应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组建各类社团,开展同学们喜欢的各种活动。
根据学生工作具体情况成立评优小组、文明宿舍评定小组、党小组等机构,并推选表现突出、威信高、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这些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具有比较严密的管理系统,各部门、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是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整体。
学生会组织在学管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定期组织会议,总结前段工作的经验得失,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段的工作,定期召开班长、团支书例会,并经常深入到班级同学中间,了解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及时反映学生群体的呼声与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工作方式。
因而,通过学生团体活动,逐步上升为所有学生的群体行为和意识,使学生们在工作中、活动中增强责任感、义务感与使命感,不断规范自己,逐渐克服懒散、被动、消极的一面,不断适应增加自己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促进学习良好氛围的发展。同时活动的开展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教育、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也使他们从参与管理中受到了锻炼。
因此,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实际上是通过学生组织这一途径一贯而下,纵向进行,横向展开,所以,学生自我管理工作能否做好,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3、管理体系的自我教育
(1)思想的指导
各项管理体系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共青团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特点,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大学生社团活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更好的桥梁纽带作用。要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对高校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培养。
(2)继承与创新
大学生社团活动要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已取得的良好经验,比如,组织志愿者服务,通过公益劳动活动,培养学生公德意识和奉献精神;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元旦晚会等文艺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通过各类体育比赛活动,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 同时要结合最新的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以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人文讲座等形式,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通过大学生科技节、科技作品竞赛、科技报告会等形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
4、学生管理体系的自我管理
(1)科学引导学生团体发展,突出各自特色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青年学生,针对不同的团体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始终以素质拓展为主线,积极发挥各类团体的作用,促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比如:对于读书协会等理论学习类社团,要以此类社团为龙头,带动其他社团的理论学习氛围,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塑造青年大学生。要积极倡导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大力发展,比如说科技协会,要以专业为品牌特色,利用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服务,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社投身科技学术活动的热情。对于志愿服务类社团,引导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思想和
[2]意识。
(2)建立稳固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全面调动各成员积极性,促进成员间交流。
加强内部的制度化管理,使学生组织工作流程更规范更具体,并制定规章制度,实现有序管理。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干部培养,量才录用,加强培训,确保学生团体负责人高素质和领导能力。最后,应该对学生进行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相关知识普及与培训,使学生更加清楚自己团体的发展方向,并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3]生活,也使他们从参与管理中受到了锻炼。
5、大学生管理体系的自我服务
(1)完善服务职能,发挥大学生团体在学校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理念,扎根于广大同学之中,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多为学生干好事、办实事,成为学生意愿的代言人,学生合法利益的维护者。要增强大局意识,发挥上情下达的作用,及时将党的指示精神和学校有关情况传达给同学,并做好解释、协调等相关工作,巩固党在青年学生中的群众基础,做到学生利益、学校利益的统一。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有关
[4]事务的管理,对学校进行民主监督。大学生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学生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保持学校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加深对大学生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新认识,学会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更好的服务同学、学校、社会。高校大学生管理体系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民办高等学校在引导大学生管理体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5]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大学生管理体系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加强高校大学生管理体系建设,使大学生团体系朝着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北京: 中国青年研究, 2006.6.[2] 钟国芳, 王健.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作用发挥途径[J].江西: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3] 杨喜添.浅议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广州: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5.[4]吕晓娟,李泽林.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J].广州:成人教育,2005.1.[5]林峰.民办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5.2.项目来源:校级项目--校级教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jy020)
作者简介:牛山林(1985.12-),河南周口人,现为安徽新华学院 土木与工业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安徽新华学院土木与工业工程学院 邮编:230088 邮箱:nsl20080808@126.com
第四篇: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力度也逐渐加大,与此同时,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校学生在新的教育体系下健全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变得日益严峻。而管理的问题要从基础抓起,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组织是班级。重视高校班级管理已成为管理高校大学生、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对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一直是高校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更是学校组织管理的基础形式,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组织,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开大学坚持参与“公能”素质教育的组织实施,在对现有的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班级活动以学生自身为出发点,以学生自身为动力,以学生自身为目的。在班级组织的构建上,班级目标的确立上,班级制度的建立上,高举“人本”的大旗,用人本的理念指导南开大学的班级管理工作。
1.南开大学班级管理的现状
了解班级的现有水平,推测出班级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对于班级建设的基础。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新建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原有班级的现状,研究其班风、管理机制,工作作风和班干部的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班级建设的认识和态度。此外,了解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特点也极为重要,大学生作为个体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在不同时代所表现出的共性和特性也存在差异。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年龄均在90后,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期间,情绪和思想上的转变也很容易受到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班级内部容易出现小群体化现象,这都是班级管理的影响因素。
2.分析制定目标、完善组织建设及班级管理制度
2.1制定班级目标
班级目标是班级成员对班级制定的一系列预期成果的表现,不仅是对班级内个体发展提供方向,也是班级群体实现班级管理的体现。在南开大学的班级目标制定中常见的有:定期开展辅导员与班、团干部交流会、班导师带领召开班会、班、团干部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定期开展班会、经验交流会等等。
为了能在班级中充分发挥班级目标带来的作用,首先就是要根据科学的依据制定班级目标,所以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抓住新时期的大学教育背景之下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看清班级主要的问题,即当前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要解决的问题,抓准主要矛盾;其次,根据南开大学培养人才要求、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找准侧重点,针对性的根据其特点进行对班级目标的制定,大学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所以要根据这一基础特点,提出班级的目标;第三,根据现有班级基础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运用激励作用使班级的每个人都有目标,每个人都在为目标而奋斗,这一点就是以小见大的过程,日积月累,每个人的小目标汇聚成班级的大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要关注到每个人的目标,保证大家目标的大方向是趋同性的,与班级目标方向保持一致,这样的班级才能在不断地相互协作、配合中增强凝聚力激发学生潜能,将集体目标转变成个人责任最终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实现。同时还要考虑目标的系列化,把一学期的目标分为远、近、紧、慢、主、辅等,及时分享总结,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激励同学拥有更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最后,努力营造民主的积极地讨论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实现班级目标的积极性,将班级目标具体化,变得可操作性强,可定期进行检查检验,精确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的契合点,增强班级成员对目标的认同感,贯彻利用班级目标可以实现个人抱负理念,使之成为个人的行动准则。
2.2班级的组织建设
班级的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班级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明确班、团干部各分管方向的职能分工,提高班级内部组织机构的工作效果和效率。其次,现在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不再受限而是自由选课,这便淡化了班级的概念。这样就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从宿舍的组织和管理入手,以宿舍长为领导的小团体管理,再结合班、团干部的工作进行补充。最后,培养班、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工作的绩效是依靠具体的工作来实现的,工作能力则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前期的组织规划能力,在学期之初制定工作计划,在活动之初撰写活动策划。撰写的计划和策划要根据班级的目标、校(院系)的安排来制定,活动计划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做到细致具体。
2.3班级制度建设
建设健全的班级制度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其一,对于班级制度的执行要实现民主化,将制度的制定、执行转化成班级个体的意愿和要求,使其能自觉遵守的同时也能相互监督及时批评指正。其二,始终强调制度完善。制度的建设应当是全面的、科学的、有效地,顾及到班级的方方面面,使之系统的贯彻到班集体中去,最终形成健全的班级制度。要注意制度的相互衔接、配套,实现制度的整体化。在南开大学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就能看到,很多班级中的宿舍都有制定过宿舍公约等制度,班级对于班级同学参与各项活动情况的考勤记录,并在班级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与学校综合制定工作相结合,这样即便于班级的制度执行,也有助于学校对班级管理成果的检验。在此过程中,随着这些新制度转变为成熟的健全的制度后,必定会在此基础上出现新的制度,这就要求辅导员多与班干部交流,将新旧制度相结合,从而促使班级制度的日益完善。其三,班级对于班级制度的执行一定要严于利己,对于违反班级制度的同学要一视同仁,设立奖惩机制,对于执行班级制度效果突出的同学给予嘉奖,在严格自身的同时形成制度对同学的影响与制约,使之从外部制约转化为最终的自我约束。最后,班级制度建设要符合班级特点。辅导员和班、团干部要抓住班级特点针对性的完善规章制度的要求,从而达到对同学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注,已形成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2.4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而拥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是学校教育、管理特色的体现,班级文化建设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班级文化离不开校园,校园文化统一班级文化。南开大学的班级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坚持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建设,创造个性化班规、班歌、班名,实行个性化的班级教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为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创造的教育环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潜力,坚持学生的内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道德成就和穿凿新班级文化的精神。
南开大学关于个性化班级建设的案例有很多,对于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首先,确定班级内部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是个性化班级建设的基础,再由个人的特点延伸到宿舍特点,开办宿舍文化节、优秀寝室评比活动等,将学生对于班级的淡化意识转移到寝室中去,将寝室营造成个性化的小班级,发挥宿舍每个同学的特点,将个性化班级建设渗透到生活中去,这样宿舍评比中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个性化宿舍,如:标兵宿舍、学习型宿舍、考研型宿舍、学术型宿舍、文体型宿舍等,通过宿舍这一班级下的单位,综合分析出班级个性化建设的注重点,再加上学习文化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从而形成针对于本班级的个性化文化建设。
在发掘每个同学的潜在能力过程中,逐步形成与班级文化建设相契合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将班级同学的个性运用于个性化班级建设中去,物质文化往往是起到激励作用的,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外界给予的,另一种是靠自己创造的。对于班级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获得成果的就奖励,班级在特定节日了解同学之所需、满足同学之所想,组织特色节日活动,例如女生节、中秋节等等,通过外界物质激励同学增强对班级个性文化建设意识;班级组织参加班级文化衫设计大赛、五四评优活动等,参加集体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班级同学个性特点,这也是宣传班级个性文化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充调动同学积极性,将自我个性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增进了班级的凝聚力,是个性制度文化建设和个性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结语
高校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栋梁,是祖国宝贵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了无数家庭的希望与幸福。做好大学生班级管理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人才资源在社会中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所以,我们鼓励教育部门、高校、院系以及各个班级共同合作,更好的完善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制度,实行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即“管理者、辅导员(班导师)、班干部”三位一体,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建设和谐学风班风,使班级呈现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从而充分发挥班级管理模式在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积极促进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切实有效地改善当前班级管理的问题,从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创造出更加适应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班级管理理念,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起建凌(通信作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20
1摘要: 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现状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人心不安等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从选拔任用、培养锻炼、管理考核等方面入手, 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Affairs Team building upresearch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e key point i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o build up an effective team for student affairs.A t p resent, the problem s existing in student affairs are lack of sufficient people, unbalanced structure, unstable members and so on.University leaders should change ideas and attitudes, reinforce the selecting, training, and assessing student affair team , so as to provide an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thework.Key words: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student affairs, Team Development
前言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历来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学校发展和稳定所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的工作队伍,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工作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这项使命,要靠人,要靠一支热爱这项事业、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国家对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非常重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2004]16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给予了明确指示,为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一、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现状基本概况。
截止2008年12月,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41人,硕士研究生1371人,博士研究生93人,留学生81人,成人教育学生7931人。云南农业大学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 大致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专职(不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单纯从事学生管理)包括学校(院)党委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学生处、团委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 院(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 团总支书记和专职学生高校学
生工作者等;兼职包括从教师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和从品学兼优的硕士生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助理等。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16人(不含硕士生班主任助理),其中专职学生工作人员44人,兼职人员272人,在校生生师比为42:1(不含博士生、函授生),全校生师比为68:1。此比例大大高于国家相关部门对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比例的要求,从数据上说明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从人数上是非常充裕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作队伍不稳定。
通过调查,从事学生工作是对云南农业大学的大多数学生工作者一个来说,是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既不能使现有人员安心长期干下去, 也不能吸引相关专业管理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事业。现有的一线学生工作者大多是兼职, 大多数人认为从事学生工作不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很多人都抱着临时干一下的态度, 使命感不强。这种情况也决定了难以吸引具有专业和管理高水平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非职业性制约了队伍专业化的提高,非专业性又影响到队伍的稳定, 使之更不具有职业吸引力。同时,由于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特点和许多具体问题,如职称、工资、学历等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平时多半沉溺于繁琐事务,缺乏成就感,愿意做学生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现有人员中,短期行为明显, 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工作的少。在云南农业大学调查显示,在未获得职位提拔的前提下,没有人愿意终生从事该项工作;至少有近九成的学生工作者并没把学生工作当成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学生工作的特点和队伍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缺乏成就感、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很大一部分能力强、思想活跃,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者,渐渐离开这支队伍,影响了学生工作的质量。
2.工作内容职责不明确 机制不健全,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职责目前一般限于定性规定,比较笼统,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职责不分、职责不清。长期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工作一直处于“全凭自觉” 的尴尬工作局面,那些负责任、素质高的学生工作者总是忙忙碌碌、鞠躬尽瘁,而那些不负责或者不安心的学生工作者却乐得清闲。虽说有工作职责等东西在进行规范和约束,但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不可能绝对量化,也不可能预先做好一切计划和准备。部分领导对高校学生工作者重视不够,教职工中也有人错误地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务虚”,学校未将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轨道,缺乏规划和得力措施,学生工作者队伍素质提高的政策不到位。在日趋复杂的学生管理环境中,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工作方式不能较好适应学生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结构欠缺。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由于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用于提高工作能力的时间少,虽然不少人具有高学历,但其专业背景和学生工作内容基本不相关,对于从事学生工作显得知识面狭窄,尤其在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方面欠缺最为突出,大多凭经验工作。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获得的信息在某些方面明显的超越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某些知识领域内可能会成为知识弱势。由此, 专业背景、文化背景、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可能引起师生之间可供交流的语言越来越少。
4.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未来前途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学生工作队伍未来发展的系统考虑,导致这支队伍的发展普遍不畅。长期的繁杂工作,致使有的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的外语水平下降,专业知识淡化,对于将来的分流相对困难。由于缺少政策上的足够支持,待遇又不高,就很难稳定这支队伍。同时,学生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实际工作多,理论研究少,学术成果更少。因此和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相比,同样在高校工作,同样是曾经的优秀学生,但几年以后,从事教学、科研的同学学术成果累累,而学生工作者自己仍然在原地踏步。还有的老师长期献身于学生工作事
业中,但在职务、职称方面总是上不去, 让许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失衡。年轻人看到这一现状后,也感到心灰意冷,转而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5.“专职”与“兼职”效率的非等效性。
作为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无论在思想素质与理论修养,还是在实际工作要求等方面,基本上做到岗位职责明确,日常管理到位,注重效率效果等,而作为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其主要职责基本上以教学为主。按规定和要求,教师将来评职必须有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很多人是身在岗位心在外,根本无心考虑学生工作的事宜。因此,从现象上看,班有班主任,学院有分管人员,事实上真正用心去做这一工作的人屈指可数。因为学生工作责任大,千头万绪,但学生中的偶发事情或突发事件就会使得你的工作前功尽弃,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任何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都是一种打击。同时专职学生工作者的出路和前程,不是提拔就是转岗从事教学,个人提拔受岗位职数限制,能达此目标的人很少,若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将来转岗,不如及早准备,以免提职、评职称没希望。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各种酬金的发放都与职称、授课时数、科研状况相联系,学生管理这部分人的工作没有相对应的参评标准,其所获经济利益也有很大差距。
三、完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对策
1.首先要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定位。
始于2O世纪5O年代的高校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迄今已经5O年,期间名称虽有变动,但“专职政工干部”的性质和角色定位始终未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重新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岗位职责,对于改变因职责泛化等因素引起的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得不到正确公正评价等问题,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的明确定位,改变了过去认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是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工作范围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全能岗的偏激观点,从而使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在职能上由“被动防御,管理至上”转向“主动引导,服务至上”。提升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工作绩效。因此,应该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同时将这些工作作为考核高校学生工作者业绩的主要内容,作为提拔晋升的主要依据。
2. 是要像重视学术骨干一样重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要积极实践和探索从高等学校硕士毕业生中选拔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或从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中免试推荐研究生保留学籍担任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有些学校称之为“流动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坚持多渠道引进人才,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形成既继承本校学生教育管理优良传统又融合其他高校的管理育人理念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高标准的职业准入标准和岗位准入条件,注重培养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科学决策能力、准确把握方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预防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需要经常性地接受专业辅导与培训。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者普遍缺乏必要的岗前、岗后专业培训,队伍状况还处于以老带新、自行摸索、经验总结的初级工作阶段,工作管理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超前性,加之许多年轻工作者人生阅历浅、工作经验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队伍建设中,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要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岗位认知与工作职责、依法开展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学习指导、校园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合格,颁发高校学生工作者上岗证书,准予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其次是专业化培训。对取得任职资格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工作事务等项
目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第三是职业化培训。对于已经适应工作的学生工作者,可根据其日常工作内容、个人意向选择,经选拔之后提供不同的专题培训机会,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心理咨询培训等,并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打造职业化的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
3.是要做到使用和培养相结合。
选拔优秀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在职进修、攻读博、硕士学位,改变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培养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骨干和教育管理专家,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独特的职业化道路。
4.要有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安排,为学生工作者的发展搭建平台。
目前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都将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其过渡的平台,而不愿在此岗位上继续发展。进行客观的评判,我们会发现对于年轻人的发展缺少具体职业规划,这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职业发展规划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理顺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发展出路是消除高校学生工作者后顾之忧的根本,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工作者既然是一种工作,就允许适当的流动(无论是到其他机关还是转岗担任教师),而且适当的流动对于这支队伍来说使其保持长久活力的根本。所以首先要鼓励一部分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确保高校学生工作者骨干力量的相对稳定,逐步构建一支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其次是要坚持相对稳定与合理流动相结合,畅通出口,鼓励合理流动。要把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及主要来源,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和社会党政机关推荐、输送。
4.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学生工作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时代性、时效性为一体的工作,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既是完成学生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多面手,又是学生就业指导、生活学习指导、成才指导、心理咨询、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应付日常事务,还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问题。要像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那样,把学生工作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去经营,掌握现代学生工作的规律,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赢得自身的发展。因此,走专家化、学者化道路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高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依靠他们去落实。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大学生的素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是符合当今高校改革与发展以及学生成才的需要。其次,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一样,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水平。如果没有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心,是不能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以至专家化,使这支队伍工作有成效、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这不但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这支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三化”队伍,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国的战略思想,把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来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淼等,切实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六期
2.孙少峰,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3.林 曙,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四期
4.孙立军,学生工作队伍长效机制构建探新,中国青年研究.2009(6).-106-107
5.陈静,试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标准,江苏高教.2009(2).-121-123
6.郑晓明等,关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5).-78-79
7.王虹柏等,关于高校兼职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5(11).-34-35
8.时长江,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新路子,红旗文稿.2007(5).-18-19
9.刘建成,浅议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江苏高教.2008(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