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时间:2019-05-14 21:5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第一篇: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目 录

综述

一、企业文化简介

二、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一)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1.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2.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3.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4.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

(三)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2.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4.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

三、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结束语

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研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因此,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文化

综述

在核心竞争力上,中国企业最值得学习的榜样,首推戴尔与沃尔玛,这不仅因为它们是 21 世纪成长最快的两家公司,更多的是它们成长背后的逻辑:在它们成长的的过程中,却没有我们所谓的“核心技术”、“规模”、“品牌”等武器,唯一能够解释它们做得比对手更好的原因,就只能是它们对客户价值的追求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即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生产力和内在驱动力,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简介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扩大开放的自觉思维孕育出企业文化的理论探索高潮,并随之将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国内学者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跨文化、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人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在对企业文化的鉴别与认识方面,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谭伟东强调企业文化应是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的一个子属,是一种集团文化,一种组织文化,一种以经营与管理为本质特征的实体文化。

对于企业文化与人的关系,余非、孙红湘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强化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机制是人而不是物,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最重要的资源载体,所以创新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企业的核心。

对企业文化的传统基础与构成要素,张同起、刘运娇思考了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的传统,和企业文化强调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宗旨是一致的。他们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强调个人对时代的贡献,这与当今提倡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的思想保证。赵东认为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顾客为本,二是以企业员工为本。

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周丽认为企业文化既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土壤,同时企业文化又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企业文化具有哲学性、民族性、理念性、人本性、独特性、动态性、应变性等特征,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作为企业的思想灵魂,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

(一)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

所谓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而进行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这种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聚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这种融合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风险要素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也是培养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和塑造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土壤。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背景,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各项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现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管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从事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应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能性危机意识,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危机防范的意识;二是形成“风险可以防控、风险蕴含机遇”的前瞻性危机观念,实现对自发、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构建“逆向思维、超前防范、综合管理、分而治之”的系统性危机思想,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

2.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精神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这就是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其次体现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三个理念要素:一是“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提炼、专业横向贯穿”的风险整合理念;二是“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开展流程化设计、实现系统化运作”的管理融合理念;三是“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信息孤岛、强化沟通协调”的信息聚合理念。

3.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行为文化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又不可分割。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侧重于攻防两个方面。

4.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也有物质层面,这就是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生产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安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安全的企业产品及其服务设施等以物质形态存在表现的文化方式。从风险文化的特殊功能来说,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成果正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终结果、最终目的。

(三)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企业应借助文化教育平台,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主动关注、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或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同时,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2.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绍兴电力局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要使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有效地开展,最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明确企业各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使其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通过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和日常管理之中,在量化风险的同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绩效的概念,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因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

4.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相结合。

三、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一点一滴地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硬性”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刚性制度也体现着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柔性管理也内含硬性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能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改造。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必须相适应。具有强制性约束的企业制度必须与非强制性的企业文化约束相适应,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理性目标。同样,引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响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变革也注定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提高绩效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以创造和保护企业的价值:

第一,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第三,提高企业的绩效。

中国企业主要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在风险管理执行方面,还有如何夯实风险管理文化及将风险管理与业绩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应当建立一个机制以促进问责制和有效的业务风险管理,从而使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回报成正比。有效的风险管理往往经历不同观点的冲突,并且需要在风险管理者和业务部门主管间进行制约和平衡。如果企业文化无法将有效的监管架构和风险管理效力相融合,风险管理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最优化。因此,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视角的衍变,大力开展持续的风险教育,开发并借助交流渠道和教育课程加强风险文化,提高对风险职责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企业应对风险管理挑战的重要步骤。

结束语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把核心价值观在生产和服务中体现出来,在深入员工的内心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成长起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引领,使全体员工在认识风险中学习,在分析风险中反思,在防范风险中提高,为企业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4期

【2】杜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 》[J].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12期

【3】林静:《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1期

【4】华锐:《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 [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第4期

【5】李晓玲,《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创新浅析》[J].财会通讯,2009年第14期 【6】张巧良,《企业风险管理漏洞及补漏对策研究—以次贷危机为分析背景》[J].财会研究,2009年第10期

【7】陈顺英,《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属性》[J].中国石油企业,2009年第5期

第二篇: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摘 要: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可分为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企业全面开展风险管理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本文认为,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和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构建适时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管理文化;文化建设。

在核心竞争力上,中国企业最值得学习的榜样,首推戴尔与沃尔玛,这不仅因为它们是 21 世纪成长最快的两家公司,更多的是它们成长背后的逻辑:在它们成长的的过程中,却没有我们耿耿于怀的所谓的“核心技术”、“规模”、“品牌”等武器,唯一能够解释它们做得比对手更好的原因,就只能是它们对客户价值的追求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即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生产力和内在驱动力,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2010 年4 月 15 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发布,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一、企业文化综述。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扩大开放的自觉思维孕育出企业文化的理论探索高潮,并随之将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国内学者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跨文化、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人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在对企业文化的鉴别与认识方面,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谭伟东强调企业文化应是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的一个子属,是一种集团文化,一种组织文化,一种以经营与管理为本质特征的实体文化。它既要包含企业的精神、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同时也要外化为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制度规范以及文化符码与标志。

对于企业文化与人的关系,余非、孙红湘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强化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机制是人而不是物,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最重要的资源载体,所以创新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企业的核心。同时,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好的理念应当注意发扬光大,而且要吸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这样才能创建有生命力、有创造力,有质量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文化的传统基础与构成要素,张同起、刘运娇思考了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的传统,和企业文化强调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宗旨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人交往以“和”为贵的思想,也对企业文化建设中为达到组织内部员工的和谐与调动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正面作用。他们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强调个人对时代的贡献,这与当今提倡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的思想保证。赵东认为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顾客为本,二是以企业员工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把核心价值观在生产和服务中体现出来,在深入员工的内心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成长起来。

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周丽认为企业文化既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土壤,同时企业文化又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企业文化具有哲学性、民族性、理念性、人本性、独特性、动态性、应变性等特征,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源。

除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外,我国学者在对国外理论模型的分析、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也从方法论上提出了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量化分析模型。郑伯曛构建了组织文化价值观量表(vocs 表),他认为组织文化是一种内化性规范信念,可用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vocs 量表一共分为九个维度: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直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该表内的每个维度都有一种正相关或反相关的作用。王国顺在对 dension 企业文化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形成描述企业文化状况的 45 个结构化问题,收集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条件检验后,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出企业文化的七个维度,分别是企业意识,员工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核心价值观,顾客意识、目标愿景等。

二、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作为企业的思想灵魂,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体现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

所谓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而进行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这种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背景下,风险管理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聚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这种融合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风险要素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也是培养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和塑造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土壤。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

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的本质表现,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背景,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各项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现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管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只有把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推广得更宽、更深、更广、更牢,才能使改革发展走得更稳、更远、更高。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可以转化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也是彼此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媒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从事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2.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应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又叫风险管理的精神文化,相对于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处于整个风险管理文化的最深层,并成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能性危机意识,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危机防范的意识;二是形成“风险可以防控、风险蕴含机遇”的前瞻性危机观念,实现对自发、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构建“逆向思维、超前防范、综合管理、分而治之”的系统性危机思想,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

(2)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精神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这就是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其次体现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三个理念要素:一是“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提炼、专业横向贯穿”的风险整合理念;二是“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开展流程化设计、实现系统化运作”的管理融合理念;三是“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信息孤岛、强化沟通协调”的信息聚合理念。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通过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融入风险整合、管理融合和信息聚合的理念要素,建立一体化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在企业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识别和系统整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的融合以及风险信息在企业各层面完整快捷的传递,从而形成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3)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行为文化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又不可分割。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侧重于攻防两个方面。攻防文化也是中华武术的精髓,讲究的是灵活务实、简洁高效。在风险管理中,攻就是主动出击,超前防范,通过控制风险来创造价值,它要求员工具备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能够根据内外部工作环境的特点,不拘泥于理论教条,在业务(管理)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风险,并重点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加以控制;防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提高危机攻关能力,力争将风险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文化作为人们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物,都有一定的载体表征、表达出来或固定、凝固、保存下来,器物是其基本的、最终的载体,这就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也有物质层面,这就是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生产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安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安全的企业产品及其服务设施等以物质形态存在表现的文化方式。从风险文化的特殊功能来说,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成果正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终结果、最终目的:

环境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这三个安全必然达成企业财产安全、价值安全、目标安全。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体现在物质层面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一物质层即安全的环境及其资源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二物质层即安全的技术及其服务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三物质层即安全的产品及其服务设施。

有了灵魂———精神文化和灵魂的载体———制度文化,才有相应的活动行为即行为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过程,才生产、创造出相应的物质产品即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本质上就是人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有形载体和终端产物。

3.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构筑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因此,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将危机意识寓于全体员工,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合力抵御风险,这样才会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借助文化教育平台,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主动关注、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或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同时,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2)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绍兴电力局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要使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有效地开展,最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明确企业各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使其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通过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和日常管理之中,在量化风险的同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绩效的概念,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因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对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干预的文化,杜绝“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营造风险管理的互助氛围,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4)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相结合,注重两个信息库的建设:一个是风险数据库,通过动态显示企业各层面当前面临的各类危险点及风险等级,让员工掌握其所从事的工作面临哪些风险,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另一个是风险知识库,以风险知识和事故案例为主,将零散的风险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帮助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引领,使全体员工在认识风险中学习,在分析风险中反思,在防范风险中提高,为企业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三、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一点一滴地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硬性”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刚性制度也体现着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柔性管理也内含硬性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能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改造。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于约束和激励员工的正式规范、规则和程序等的变革,它必须建立在一套明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之上,并且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抑制和反对。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来解释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目标,争取员工对企业制度创新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观念上的认同为制度创新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基础。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是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激发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果企业制度创新不能赢得企业员工在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那么不管它设计得多么精妙,都可能只是一些繁琐复杂的奖惩条例,而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因此,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变革之上。

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必须相适应。具有强制性约束的企业制度必须与非强制性的企业文化约束相适应,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理性目标。同样,引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响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变革也注定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提高绩效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是我国在借鉴美国 《萨班斯法案》 和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一套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制度文件。2004 年 9 月,美国 coso 委员会在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吸收各方面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6 年 6 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指导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以创造和保护企业的价值:

第一,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第三,提高企业的绩效。国资委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2010 年 4 月 15 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发布,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主要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在风险管理执行方面,还有如何夯实风险管理文化及将风险管理与业绩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应当建立一个机制以促进问责制和有效的业务风险管理,从而使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回报成正比。有效的风险管理往往经历不同观点的冲突,并且需要在风险管理者和业务部门主管间进行制约和平衡。如果企业文化无法将有效的监管架构和风险管理效力相融合,风险管理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最优化。因此,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视角的衍变,大力开展持续的风险教育,开发并借助交流渠道和教育课程加强风险文化,提高对风险职责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企业应对风险管理挑战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

[2] 杜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 [j].金融发展研究,2009(12)。

[3] 林静。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的构建 [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4] 华锐。中国企业文化研究 [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4)。

第三篇: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综述(修改稿)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源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策的角度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风险成因对策

1.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导致的企业经营管理损失和企业经营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风险管理显的越来越重要,以至于众多企业都把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企业如果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就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入手,识别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做好风险应对,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用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本文试图总结和评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源风险与危机管理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献,以期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有利的借鉴。

2.人力资源风险研究

2.1人力资源风险的分类研究

人力资源风险是由于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而成为企业中始终存在的重要风险之一,因此要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应首先要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给人力资源风险分类。

杨乃定 张亚莉(1999)认为人力资源的风险种类可以根据决策过程中风险所处的不同阶段划分为情报活动风险、方案设计风险、评价与抉择风险以及方案实施风险;根据人力资源动机划分为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根据人力资源的使用全过程划分为录用风险、使用风险和流失风险。

高勇强等(2000)、刘茂福(2003)根据人的行为与投资风险的紧密关系,把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为人为风险和非人为风险。人为风险又可以区分为投资者人为风险和被投资者人为风险,投资者人为风险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对象选择风险、人职匹配风险、激励风险等;被投资者人为风险包括流动风险、“干中学”风险或人力资本投资对象不愿发挥其应有效用的风险。

王薛刚(2004)、魏融(2005)等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分类较为详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按决策过程中风险所处的不同阶段划分,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包括人身伤害风险和非人身伤害风险,非人身伤害风险如人才流失风险; 按造成风险损失时人力资源的动机划分,包括道德风险或有意风险、能力风险或无意风险;按企业中的职能划分,包括管理系统、技术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人力资源风险。

江玮(2009)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主要有: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人力资源贬值的风险、人力资源消耗的风险和人力资源的其他风险。

2.2人力资源风险的成因研究

R.S.Schuler and V.L.Huber(1993)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内部环境,包括高层管理的目标和价值观、企业的战略、企业文化、技术、结构和规模;另外一个是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市场、人的多样化、价值观、法律和竞争对手。

杨乃定 张亚莉(1999)认为:人的心理及生理的复杂性、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对组织目标伤害的可能性、人的素质的动态特性、人的知识与行为不一致的可能性以及人生中遭遇不幸的可能性是形成人力资源风险的原因。

人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迄今为止的关于人的相关研究并没有详细准确地揭示人的全部心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源中的个体在决定自己行为时表现出过程上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个体信息获取、处理、输出及反馈与主观、客观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赫尔伯特·西蒙所指出人的有限理性特征,有限理性假说认为人们在进行任何有目的行为决策时并不一定能搜寻到所有可能的方案以及详尽的有关方案及后果的信息。这种有限理性就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风险。

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对组织目标伤害的可能性。人力资源中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高级动物,组织中每个人选择某个岗位的原因并不相同。组织中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也有可能使组织目标受损。

人力资源素质的动态特性。人力资源的另一独特性是他的自适应性或者说是人的学习特征。人们可以在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或向同行学习,或通过具体的工作在“干中学”,使得人力资源的素质在时间上呈现动态特征。这种动态特征可以使企业获益,如通过学习员工素质提高则更能胜任工作,但也有可能对企业有害,如有些员工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适应过程,他获得了在工作中偷懒、逃避惩罚的方法,如人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当在企业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流出企业的人员则可能导致企业秘密的外泄、竞争对手的树立,如有些人到某企业工作然后辞职并利用在该企业学习的知识生产竞争性的产品,这也会给企业的目标实现造成损害。

人力资源的行为的动态特征。由于人的生理及心理的特点,使得人并不能和机器设备资源那样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指令一丝不差的执行动作,人们的行为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可能导致行为的结果与预期有一定程度差异。因此即使是程序化的工作由于有了人的参与也隐藏了实际目标与预期目标的不一致性,尽管此类风险级别较低。而对于非程序化的工作,人的这种行为动态性便肯定会形成更大的人力资源风险。

知识与行为不一致的可能性。人的大脑尽管如现今的计算机一样贮存了大量的知识,然而并不像计算机那样以逻辑思维为唯一的思维形式,直感形象思维也是人的一种主要的思维形式,而究竟采取何种思维形式以及在思维过程中使用何种知识却是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以及人的主观知识结构,即所谓背景或意境的函数,这样就可能会出现实际的行为与人的大脑中某些知识不一致的现象,如系统学习掌握了现代化管理知识的人有可能在实践中做一些与此相违背的事,如有些干部在大会上管理科学讲的头头是道但会下却为私利而做些背道而驰的事,贪污腐化多有与此相似之特征。

人生中遭遇灾难的可能性。人的一生从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不同时期人的生理及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而人所处的外界环境是变化多端的,使人们在生命周期中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灾难,如生病、工伤、车祸等等。而这些灾难就会对使用这些人力资源的企业造成损失,特别是企业中关键人物在任期中的突然死亡、伤残等是会给企业造成重创甚至破产。

邱冬阳 许雄奇(2001)认为: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确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存在和充满着各种难以预测的因素。企业的某一些当事人掌握着较多的信息,而另一些当事人掌握较少的信息。内部人控制现象在企业中也不可避免。是导致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3.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策略

3.1人力资源风险的预警评估机制

企业要避免人力资源风险,需要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通过及时预警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消除不利因素。

杨乃定 张亚莉(2000)认为可以用专家绝对评价法和专家相对打分法,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评价。专家评价法是利用专家主观判断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在利用时要注意专家的选择和专家人数的控制。

江玮(2009)认为企业在面对人力资源风险的时候应该建立六个预警机制:一是企业人才的流动警示机制,在核心人才的流动达到某种程度时警示企业要力保核心人才不再流出。二是人力资源学历与职称预警机制,在企业的人才基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数量,不能达到某个基本要求时提醒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引进。三是人员健康、年龄情况预警机制。四是人员工作态度预警机制。五是员工工作能力与业绩预警。六是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能力预警,提醒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加强认识。

陈璐(2010)认为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评估要分四步:首先,整理企业过去的资料,因为这些资料能够反映出本企业可能以后会面临的一些人力资源风险情况。第二,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根据企业过去的资料分析完隐形人力资源风险以后再作实地的调研,这种方式有很多,比如观察法、风险问询法、以往的风险记录法等。第三,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不同,分类整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第四,组织专家评议。

3.2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对策

杨乃定 张亚莉(1999)认为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有六种策略进行管理:一是风险回避策略。风险回避策略就是回避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消除损失产生的可能性。二是风险保护策略。风险的大小可以用损失的严重程度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来衡量。风险保护就是降低损害发生的可能性。三是风险减轻策略。风险减轻策略是指降低损失的严重程度。例如对企业组织中的关键人物配备随时可以接替他们的“接班人”或二号、三号“种子”选手,一旦关键人物发生意外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很快复原, 从而减小了损失程度。四是风险自担策略。风险自担意味着可能遭受损失的企业自己承担风险发生后的损失后果。在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风险的企业中往往是自己被动承担了人力资源风险损失的后果。在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风险及大小的企业中,对于员工一般的常见病或轻微工伤往往是采取风险自担策略,而对于员工重大疾病的风险往往采取疾病保险或其它策略。一般对风险损失小而且发生可能性小的人力资源风险可以采取风险自担策略。五是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可能遭受的人力资源风险后果转移给其它组织或个人。最典型的人力资源风险转移例子是企业通过转包将自己的某一业务转移给另一组织完成,那么这一业务中的人力资源风险便转移给了承包组织。六是 保险策略。从风险管理角度讲它是以一种合同形式来进行风险的转移,从社会角度讲不仅是风险转移而且是风险的减轻,这是保险中的科学性所确定的。企业可以结合保险的险种和自己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状况选择哪些风险购买保险,这种保险策略并不一定以人力资源为唯一保险对象,也可以以与人力资源风险相关的其

它物品为保险对象,如运输公司可以对所有车辆保险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范人力资源造成的损失。

魏迎霞 孙玲(2008)还认为员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行为除了自身, 主要是受周围同事和家庭的影响。所以,降低人力资源风险还可以通过取得员工家庭的支持来解决。如果, 企业能够得到员工的家庭成员的支持, 其家庭成员一定会鼓励员工努力工作, 反对员工做有损于企业利益的事情。如果, 得不到员工家庭成员支持, 甚至被憎恨, 那么家庭成员将会成为该员工流失的重要“拉力”因素。江玮(2009)认为要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就要建立人力资源的预警机制,通过监控企业人才的流动、人才的健康情况、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等对人力资源风向进行控制。还要通过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

4.结论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风险的相关研究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风险成因、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和预警以及人才流失危机管理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源风险与危机管理的一些普遍现象,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在人力资源风险的理论框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危机影响评价等几个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具体如下:

(一)未能从企业经营运作面临的整体环境(社会、经济、法律和组织等)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包括成因、类型、特征及其影响;

(二)人力资源风险评价的某些指标设计不合理,如指标体系的结构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定性指标的可测性问题,以及实践运用中的可操作性问题等;

(三)未能全面地从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个角度分析评价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的影响。风险评估方法多为主观分析,注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不足。当然,目前存在的这些不足,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乃定 张亚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专家评价方法》,《航天科学技术·企业进步》2000年2月

[2] 江玮:《浅论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11期。

[3] 陈璐:《浅谈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经管空间》2010年第2期

[4] 张秀兰 钟伟:《浅谈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企业管理》

[5] 魏迎霞 孙玲:《基于人力资源风险的企业核心员工管理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月第20卷第1期

[6] 关淑玲 蒋秀芝:《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识别与评估》,《Value Engineering》2010年

[7] 王能元:《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类型与控制分析》,《企业论坛》2010年4月

[8] 李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4期

[9] 林洪藩 周霞:《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9年12月第1卷第2期

[10] 杨乃定 张亚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第19卷第2期

[11] 杨乃定 张亚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11月

[12] 冯苏京:《后人口红利时代企业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企业论坛》

[13] 冯叶:《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的新思考》,《人力资源·绩效管理》2009年11月

[14] 李剑:《如何驾驭人力资源风险》,《经理人》总第66期

[15] 邱冬阳 许雄奇:《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企业经济》2001年第9期

第四篇: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案例研究

某肉制品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案例分析

工管5班

js0844549

黄薇

一、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对某集团而言,企业的迅速壮大是成功的标志,但更是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家迅速发展中的企业,集团深刻意识到专业化管理对于企业壮大的重要性。因此,集团时刻致力于强化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某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风险管理文化

1.存在的问题。某集团虽然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其实质仍是一中国民营企业,该企业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治”的规章制度,但其“人治”的色彩非常浓厚。内部控制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较弱。

2.对策建议。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在全公司范围内自上而下进行一次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进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存在的问题。在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里,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董事会下既没有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也没有设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由其他部门(如总经办、审计部、投资发展部)根据需要分散承担,由于风险管理职责不明确,缺少对各种风险的整合管理。

2.对策建议。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风险管理资源。明确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成立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除一至两个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可暂由其他部门派人兼任。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三)风险识别、评估、排序

1.存在的问题。现在进行重点管理的十三种风险,还是一年前管理层通过讨论识别、评估确认的,一年来没有重新进行识别、评估、排序。而一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识别的风险范围是否充分、评估排序是否恰当,亟需进行重新审视。

2.对策建议。在进行风险管理宣传的同时,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发动公司所有员工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识别,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筛选出主要风险后,在管理层范围内对这些风险进行打分,评估重要性后排序。而对于识别出来的机会,管理层要考虑如何加以充分利用。

(四)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

1.存在的问题。公司现有的针对十三种风险采取的防范措施几乎全部可归结为抑制与控制策略,以期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频率,缩小损失程度。这十三种风险范围之外的风险可以说是采取了风险接受策略。而对于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利用策略则极少采用。在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显得比较保守,缺乏灵活性。而对于机会,则没有明确的策略进行利用。

2.对策建议。在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评估后,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与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利用等策略上灵活选择,可通过保险、契约、合同、金融工具等形式将风险转移出去。同时要对机会加以利用,并反映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制定上。

(五)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

1.存在的问题。公司目前没有专职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对风险管理的监控依赖于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控的日报、月报系统,而在日报、月报内容中并无专门对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内部审计系统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偏重于财务审计、舞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而对于风险管理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全面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高级管理层则没有对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监控与检查。

2.对策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可结合例行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在日报、月报系统中增加对各单位风险管理状况自查报告的内容。高级管理层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

(六)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

1.存在的问题。公司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师,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而沟通与咨询存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这也是风险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2.对策建议。公司公开招聘风险管理师,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出具风险管理评估和建议专项报告,培训风险管理人员;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开辟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

三、结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业长青,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管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工具,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风险管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排序、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等关键的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最佳实务。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第五篇: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持续推进安全文化

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发展之本,是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基础和灵魂。安全文化从大安全、人文化的观点来看,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凝聚人心的无形资产和精神力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是员工精神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安全文化把服从管理的“要我安全”转变成自主管理的“我要安全”,从而提升安全工作的管理。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以人为本,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安全价值的文化;是企业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员工的强力磁石和树立企业安全精神的动力。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经验型的作业驱动型管理,而现代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的项目驱动型管理。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让安全文化来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和作用发挥的落脚点,是企业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的政策、制度、机制、措施和方式方法并得到员工的认同。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事故大多数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一般都跟人的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要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保证。明确了事故根源和解决这个根源的途径,也就明确了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础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

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因此,要保证人的行为、设施和设计等物态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需要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即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策略,进行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有内在的联系,但企业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安全文化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范畴,特别是人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法制观念、安全科技水平等体现了当代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由于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管理方法、科技进步、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造成对事故和风险分析与判断的失误,因而使事故隐患仍普遍存在。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应该是预防事故的高效而明智之举,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必然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艰辛而又细致的心理工作,它需要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在此过程中,当企业安全文化制定格局,就要创造条件付诸实践加以宣传。即把企业安全文化所确定的价值观全面地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同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强化新的价值观念,使之在实践中得到员工的进一步认同,使安全文化逐步得到宣传推广。推广企业安全文化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创造适应新的企业文化运行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在实践。安全文化是需要设计和管理,文化必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以一定的手段来引导。作为企业基础的安全文化,要与经营管理结合在一起,要与提升业绩,提高绩效结合。不可孤立地做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经营机制,推动科学管理。加强员工的安全文化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造就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积极开展民主管理活动,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安全的“生产环境”。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实行监督与考核,建

设一个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

2、加强舆论宣传,企业付出巨大心血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安全价值观、安全奋斗目标、安全形象。安全文化是全员文化,企业要本着从员工来,到员工中去的思路,引导全员参与。通过对员工进行灌输教育、导入培训、报栏广告等,使企业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自主控制工作中开展创安全生产岗位竞赛、安全技能比赛、安全工作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使员工在参与中逐步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认同,由认同到成为自觉的行为。最终达到让员工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安全价值观,并逐渐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3、利用制度进行强化企业安全文化的推进。要巩固无形的企业安全价值观,不能单纯停留在口号上,应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政策及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进行强势推动,使员工从事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能够感受到企业安全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对于企业制度的重要性,每一个员工都不会有疑义,能够达成共识。把制度建设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并有意识地结合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这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只有让员工把那些约束行为的制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从思想上接受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企业安全文化才有恒久的活动。

4、鼓励员工正确行为。企业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当员工的正确行为受到鼓励以后,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员工的理念中。不仅如此,对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让员工感到我们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塑造更多地落实在行动上。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员工个人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而企业自身须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有序的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躇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员工的安全行为在不断改良的过程中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然本能反应。处于该阶段时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反应是出于人的本能保护,没有或很少有安全预防意识。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自动自我保护和参与意识。

第二阶段:依赖严格的监督。处在该阶段时企业已建立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统和规章制度,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往往是被动的。安全是员工受雇的条件,如果违反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其被解雇。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仅仅是害怕被解雇或受到纪律处罚。企业把安全行为视为一种价值。

第三阶段:独立自主管理。企业在该阶段已具备良好的安全管理及其体系,安全获得各级管理层的承诺,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具备良好的安全管理技巧、能力以及安全意识。员工具备熟识的安全知识,员工本人对安全行为作出承诺,并按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生产。安全意识已深入员工之心,把安全作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让员工真正懂得安全不但是为了自己,也是为家庭和亲人。安全无时不在员工的工作中、工作外,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第四阶段:互助团队管理。这时企业安全文化深得人心。安全已融入企业组织内部的每个角落。安全为生产,生产讲安全,员工不但自己自觉遵守而且帮助别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员工将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

本公司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中有几点困难:

1、责任制落实难。

2、无形的工作落实难。

3、安全投入落实难。

4、经常性工作落实难。

5、指导性工作落实难。

6、见效慢的工作落实难。

7、监督管理工作落实难。

全面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性保证,是企业安全文化传播的根本目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通俗易懂的原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关爱人和保护人(员工);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需要,这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与全体员工的融合。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任务目标、最终目的和运作特点决定其建设过程必须与企业的其它各项业务活动融合进行共同推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文化思想以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渗透、传播。通过全体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熏陶、塑造、演化、融合与优化,从而形成先进的、实用的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加强员工职业规范培训工作,严格的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

三、建立健全安全文化评估体系。

四、切实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层的安全文化素质。

要想使企业生产进入良好的安全状态,单依靠改善生产设施、设备并不能保证企业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还必须有高水平的管理和高素质的职工。不论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还是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企业安全文化都是最根本的基础。

我们相信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具有本公司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必然在公司经济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发挥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

安全环保科

2011年1月15日

构建企业安全文化活动计划1、11月1日—12月31日,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推广企业安全文化内容。通过腾龙报、各种会议、班组建设、车间板报等进行宣传,使广大员工深刻理解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2、11月1日—12月31日,狠抓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对职工进行安全常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全体员工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与全体员工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

3、元月1日—4月10日,在生产部门举行“安全生产百日竞赛”活动,以“人人事事讲安全”为活动主题,扎扎实实把企业安全文化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中。

4、日常生产工作中,通过对企业员工安全常识和应知应会的抽查与考核,车间、班组的安全文化知识的宣传与考核,切实提高全体员工掌握安全文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5、通过讲解、示范、演示,利用板报,各种活动、书籍、测验、考试、实际操作等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6、把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作为安保科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积极配合生产各部门科室,共同加强企业生产安全文化的建设。

7、广泛征求广大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企业安全文化的广泛性、群众性和基础性。

8、5月1日—6月30日,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出本公司安全文化的精髓,并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指南,融合到企业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生产系统

2010年10月24日

下载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愈加激烈。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因此加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加速企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决定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竞......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2002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的下跌导致了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不断暴露。文章通......

    积极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附件 积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同志们: 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各级政府与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积极探索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根据银......

    企业内控文化研究

    理论研究财政部在2007年关于内部控制的征求意见稿中,把内部控制环境放置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将企业文化纳入其中,这是我国企业内控研究上的一个创新点,值得深入探讨企业内控文......

    以文化构建企业凝聚力

    颜建辉:以文化构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阳江新闻网2012-09-05 08:57 关注官方微博: 发表评论商界高端访谈8 颜建辉在工作。 走进阳江移动公司,无处不在的“文化味”让人顿然觉......

    浅谈企业责任文化构建

    构建企业责任文化的几点思考责任,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责任感,管理者就没有执行力,缺乏执行力的企业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构建企业责任文化,提升员工......

    如何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如何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摘 要: 安全生产,说起来只有四个字,但要想真正保障安全,却要付出很多。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离不开安全。安全生产事关人的生命健康、社会安定与和......

    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摘 要:伴随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上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加速发展,必须强抓企业内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