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问题研究(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5:3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问题研究》。

第一篇: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问题研究

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问题研究

把村级工作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脚点,切实加强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加强建设村干部监督体系,提高村干部自身素质和基层的执政能力。同时,使优秀的村干部感到政治上有前途,工作上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进一步促使村干部及广大农村优秀青年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关系到农村基层执政基础的稳定,也是我们通过调研想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影响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简监督体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势头强劲,进展顺利,人民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但从我乡调研的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与加快发展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村干部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具体分析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制度和管理上的缺陷。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法纪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和法纪教育相对较少,利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自律意识不强,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主要表现为有的服务意识淡薄,政策水平较

低;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作风不民主,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有的作风漂浮,无所用心,方法生硬,不喜好与群众打交道;有的办事不公,甚至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这些违纪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都缺乏协作精神,牢牢把持资金支配权和事务决定权,把手中的职权变成为自己谋私的工具。

2、对村干部的管理相对乏力。首先,监督不力,对村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落实不到位。村级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村主要领导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还是监督者,权力过于集中,监督难以到位。村干部之间怕惹事生非伤和气,对一些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便监督。群众对于一些村务和重大问题知之甚少,想监督又无法监督。其次,部分村务公开落实不到位,不彻底。有的干部怕削弱权力不愿公开、怕暴露问题不敢公开、怕出乱子搞假公开。群众对村务公开 “雾里看花”,搞不清、看不明,不甚满意。再次,对村干部的管理还须加强。特别是对群众反映村干部的苗头性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只要村干部能干好工作、不出事,就是好干部。在使用与管理的关系上处理不好,对村干部出现的问题不仅不能见微知著,而且有时还包着护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管理不严,使问题越积越多,引起群众不满。以上种种,使得少数村干部自律不严钻了监督的空子。

3、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近几年来,为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虽然推行了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和村帐乡管等制度,收到了

一定成效。但这些制度在个别村干部眼里形同虚设。他们管理不民主,个人说了算。内部控制制度也不严格,职责不明,越俎代庖,干部批钱又花钱,为少数人徇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的路径选择

为积极探索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建立的有效途径,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应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和充分发挥村监督组的作用。各项制度主要包括:

1、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每个干部身上,形成人人有担子,有压力,有动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标体系。

2、不断完善各项监督机制,以当前开展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为契机,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严格执行农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级事务公开等制度;

3、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标准,实行业绩管理考核,依绩定酬,把村干部的业绩与报酬、荣誉挂钩,实行了绩、奖、惩的统一。

4、完善激励机制。从物质上激励村干部以外,还从政治上、物质上给予激励,一方面适时表彰、评选先进,促进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三、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的实践探索

根据我乡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实际情况,在村干部中应建立选、育、用、管、监“五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监督体系。

“选”就是要选好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使致富有方、年轻有为,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尽快进入到村班子,经过公开、公平竞争,让村干部上的光彩,下的服气。从而为建立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育”就是培育培养,抓好村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推行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通过多种培训,使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和自主创业、带领群众创业的能力。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成为自觉学习的、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勇于创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模范。

“用”就是充分发挥干部的示范带头的作用。广泛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具体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示范带头的作用。要以着力提高执政能力、解决“三农”问题、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各项工作为抓手,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带领群众为构建小康而努力奋斗。

“管”就是目标管理,要规范目标责任考核、承诺公示、设岗定责、数字管理。把村干部的职责、义务和工作任务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范畴,并将考核情况作为评议奖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村干部的具体要求和各自特点,积极构建教育管理体系和评议机制,“监”就是监督激励,规范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群众监督、规范程序、自我约束。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大力激励引导村干部创业作贡献。同时不断完善群众监督,全面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度,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使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构建政绩考核新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管理

文章标题:构建政绩考核新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管理

政绩是一个干部政治品格和工作才能最直接的体现。为改变以往村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比较笼统、方法比较单

一、激励作用不够明显、评价不够客观、结果运用不够理想的现象,近年来,我们镇党委不断探索完善村干部政绩考核的方式方法,积极构建村干部政绩评价新体系,努力使新的评价体系切合树

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切合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新考核体系自2004年实施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界定了考核主体范围。我们镇党委下辖24个村和3个社区,村(社区)“两委”干部106名。以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和文书等4名村干部为重点对象,对其实行工作100分考核制,将考核内容分为十大块,考核结果直接与奖金挂钩。

二是突出了考核重点。围绕实现全镇综合目标,结合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村级收入、发展新项目、经济及社会事业投入、村级支出及村务公开、中心工作、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六项作为考核重点,在每一项中,又按照“注重实绩、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具体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如在村级收入考核上突出村级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经济及社会事业投入上,注重经济发展后劲及全年为群众所办的实事。

三是明确了考核标准。年初,党委、政府24个部门分别制定了百分考核细则,然后由党委组织部门与农经站牵头实施。明确村干部以区财政转移支付每人每年6000元为基本工资收入,年终根据各村规模确定各村党组织书记的奖金考分分值,村主任、会计和计生专干分别按村党组织书记分值的90、85和80计算,根据考核实际得分兑现奖金。

四是实施了民主测评。年终由驻村领导干部主持召开评议大会,村民代表、党小组长、村干部参加(不少于30人),对村干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测评打分,按考核得分情况,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对优秀者另加考核奖10%;对基本称职者扣考核奖10;不称职者不享受奖。对考核不称职者,党委组织部门还给予诫勉谈话。

五是健全了相关制度。我们在村支出和村务公开方面实施民主理财“一月两会”制。为此,镇里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村民主理财和取消村招待费的有关规定》、《关于村民主理财工作实施细则》及《关于加强村财务监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各村每月在月中和月末召开理财会议,对村级收支票据进行集中审批。由村会计通报近期财务收支情况,再依据年初预算,逐项进行审议把关。凡是议决的票据,村委会主任按财务制度要求审批入帐,未能议决的票据不能审批入帐。每次召开理财会议时,还要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作为全年村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集体审批不仅确保了村理财工作的公开公正和规范有序,增强了村财务工作的透明度,杜绝了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支出,而且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的民主作用。这一制度实施后,9个村(社)每年可减少非生产性开支40万元。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村干部政绩档案制度。镇党委组织部门每年将村干部考核情况记入干部个人档案,既可以作为村干部评优评先、发放奖金、享受待遇的直接依据,又可以作为村干部任免、调整的重要参考材料。

实行新的村干部考核体系近两年以来,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村级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新考核办法更加科学,考核目标更加明确,考核重点更加突出,这就促使村干部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而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工作上。据统计,9个村(社)经济总收入由2002年405万元增加到2004年544万元,年增长17。村(社)年平均收入60万元,一个社区和村年收入超百万元。三个经济薄弱村年村收入也在20万元以上。

二是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新考核办法在突出经济工作的同时,比过去更加强调社会事业的发展,这就促使村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致力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镇村八件实事投入由2002年39.7万元增加到2005年152万元,为民办实事投入增长近4倍。其中村(社)内水泥道路建设由2002年3公里、2003年10.5公里、2004年12.1公里,到2005年增加为27公里,各自然村内道路灰色化率达95以上。

三是促进了村干部带头创业的热情高涨。新的考核体系激发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截止目前,全镇9个村(社)53名村干部中,已办企业(实体)的有50人,占95,其中16名支书、主任中己办企业(实体)的有15人,占94。全镇农村干部创办经济实体已先后增加投入240万元,改造和新建标准厂房1.6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2250万元,利税160万

元,解决农民就业852人,涌现出袁德才、邹纪金等村党支部书记的“双带”标兵。西岗村村干部一方面带头兴办实体,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兴办了铸造厂、工艺品厂、胶合板厂、印刷厂等6个企业,对2个茶场实施改制,使村集体经济越做越大,2004年该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16万元,今年有望达到150万元,列全镇之首。

四是促进

了村容村貌的显著变化。目前,随着村级经济实力的提升和社会事业投入的加大,各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全镇已有三分之二的村(社)进行了办公用房的兴建、搬迁改造,村村配备了“四机一室”,办公条件显著改善。宁光村与市公路管理处结对共创城乡文明活动,市公路管理处投入200多万元为宁光村改造村内道路,新建路灯、文化橱窗等设施,投入40万元资金对宁光村部进行改造,目前已通过市级文明村验收。西岗村也被区年初确定为“城乡携手,共建文明”单位之一。

五是促进了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明显转变。新考核体系有利于扭转村干部重“显性政绩”而轻“隐性政绩”、好大喜功,热衷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不良倾向,引导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他们摒弃“花架子”和弄虚作假,全心全意办实事,一心一意求实效,在为民干事中创政绩、求实绩、留业绩。在2004年的年终民主测评工作中,综合村干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表现,村干部的平均分达到90.4分,比2003年提高了3.7,群众满意率在85%以上,村干部在群众的满意度、可信度越来越高。

《构建政绩考核新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管理》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政绩考核新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管理。

第三篇: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健全村干部管理监督体系

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健全村干部管理监督体系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群众自治组织,村干部则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是由村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者。村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的各项重大决定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如何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管理监督,有效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是关系数万群众的一件大事。

一、合什镇农村干部队伍现状及监督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XX镇有22个行政村一个社区,总人口约3万2千多人人。村干部数为 67人,平均年龄约42岁,文化程度普遍为高中及以下。目前村“两委”换届刚结束,普遍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支两委“交叉任职”的工作格局,减少了干部职数,减轻了农民负担,理顺了“两委”的关系,提高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是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部分村干部为在换届选举中获选,拉帮结派,甚至搞“家族式”选举,对“顺我者”大加犒劳、赞赏、帮助,而对“逆我者”则办事不利,设门卡,甚至打击报复;作为村干部不真正为群众利益着想,而是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想法,为一己私利而想方设法,或贪污,或克扣;做群众工作粗糙没耐心,甚至不闻不问。一句话,缺少为人民公仆的意识,缺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觉悟,缺少为群众办实事的作风。目前而言,我镇村干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资源匮乏,培养管理滞后;二是规章制度落实乏力,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三是激励机制薄弱。

二、对当前村干部存在问题及监督管理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村干部选拔机制不健全,干部选拔不如人意。在村干部培养选拔方面,尽管近几年我镇通过村级后备干部选拔、村两委“公推直选”等方式,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范围,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部分优秀青年不愿或不被列入村干部人选,从而在村干部选拔中形成了“矮子里面选高个”的无奈局面。村支部在后备干部建设工作中,没有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使村级后备干部建设工作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二)对村干部监督不得力,问责不落实。面对农村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管理、监督、教育上看,存在着准备不足、措施不当、制度不完善、监督乏力的问题。特别是镇党委只注重中心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够重视,对农村干部疏于管理、缺乏监督,存在着“不会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等现象,使监督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走过场。同时,缺乏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造成错不当罚。对村干部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失之于罚。有些问题很难用硬性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约束,使责任人“幸免于”责任追究。

(三)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纪律保障不到位。村干部经济待遇低、政治待遇没“名份”、村级经济薄弱,奖励激励机制不配套健全;对村干部管理没有设置村干部行为管理底线,没有相关配套制度对其进行管理,致使村干部组织涣散,做事缺乏热情,导致出现村干部违纪违法现象。

三、提高村干部素质,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一)完善用人机制,加强干部培养

1、扎实完善村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加强村干部的监督,选好村干部是第一道关,宁缺勿滥。把好“入口监督关”,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对村班子、村干部的考察考核,必须以实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对那些发展经济有本领、维护稳定有办法、服务群众有感情的干部,要大胆使用、提拔重用,对那些组织不放心、群众不满意的干部,要限期改正或及时调整,从而在村干部使用上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更好地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

2、切实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对村干部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是提高村级干部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实现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系统化,才能使村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当前农村工作环境及村干部现状,对村干部应采用分期组织培训,镇党委相关部门要负责抓好培训的具体工作。同时,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专题培训,要重视培训纪律,确保培训质量,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在培训内容设置上,要突出政策法规知识培训,提高村干部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意识;突出思想作风的培训,提高村干部思想修养、道德涵养、政治素养;突出能力水平的培训,从村干部工作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村干部处理棘手问题、解决矛盾纠纷和做好群众思想教育的能力,提高村干部加强民主管理、带头致富和发展经济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在村民中的威望与说服力。

(二)完善权力监督,规范权力运行

1、权力配置要稳而不“滥”。要将职权适度分解,逐步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使各种权力处于合理的状态,各自能够最大化的发挥作用,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要充分发挥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的重要作用,使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的议事决策权与村支部、村委会的执行权分离,有效地制约拥有执行权的“一肩挑”村支书权力,避免权力滥用的现象。

2、权力运行要规范而有序。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要规范有序的执行,就要明确党支部、村委会以及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权力主体的职责和权限,就要明确规定权力运行的程序即权力运行的时间、空间、方式和步骤,从议事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要让各项权力主体运行常规化、规范化、实效化。

3、监督机制要尽可能“全”而不“死板”。对村干部行使人事权、财权进行监督和审计,把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交给群众。要健全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村班子考察制度、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全方位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做到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群众监督与专门机构监督相结合。既要做到能有效保证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又要做到村干部办事有错必纠,有违纪违法现象必查,全面监督。

(三)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工作干劲

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村干部激励机制,奖罚分明是增强村干部责任感,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镇党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对村干部进行三方面的激励。一是注重政治激励。主要是对工作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村干部。及时地给予表彰、表扬和宣传,对表现较好的一些年轻村干部,加强培养,委以重任,使村干部感到镇党委是一直在关注和关心他们的,对他们的工作才能和工作成就是给予肯定的,从而调动了优秀村干部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如树立先进典型,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他们的事迹。二是注重经济激励。坚持重实绩、重实干、重实效的原则,对村干部工资奖金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懒,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三是注重关心村干部的生活。乡镇党委把关心村干部的生活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凡是村干部有生活困难、急危情况和婚丧嫁娶,党委政府尽量给予帮助,使他们感到上级的关心和温暖,安心工作。

(四)健全监督体系,着力实效有序

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是促进村干部切实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党委、政府虽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但承担着领导、指导、支撑和帮助村民自治的重任,是对村干部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主导力量。因此,要发挥党委政府对村干部的重要监督作用。

1、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制度。通过组织谈心,了解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轻装”工作。

2、建立诫勉谈话制度。针对少数村干部不听从上级党委、政府领导(指导),不完成工作任务,无故不参加活动和会议,办事不公道等轻微问题,镇党委政府要对村干部提出诫勉,督促其尽快改正。

3、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进一步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质量,增强村干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自我监督能力。

4、推行村干部的述职述廉工作。为了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和考核,充分发挥群众在对村干部监督和考核中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建立了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制度没有能够很好的执行,流于形式。因此,要注重推行村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工作,要求村两委班子的成员每年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述职,并由上述代表对村干部进行评议,镇党委政府根据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结果,作出具体处理意见。确认已改正错误行为的,给予解除诫勉;未改正的,按有关程序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对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动员其辞职。拒绝辞职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免职或罢免。

5、推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监督,防范村干部滋生消极腐败现象产生。村务公开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财务收支、政府补贴、干部报酬等,重点在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群众普遍关心、容易发生矛盾和可能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上。通过党务、村务“两公开”,增强村务透明度,保障农民群众对村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阳光操作、还政于民”,使村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纳入群众监督的网络之中,给群众一个明白,留干部一身清白。

6、高度重视信访督办,加大廉政建设监督检查力度。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抓手,认真调处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安定。建立“逢集”领导信访接待日;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实施前,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进行科学论证;建立信访工作责任考核制、大额工程款支付集体审核制、任用干部规范制等,以规范干部行为,给群众放心,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镇党委、政府、纪委整体抓监督检查,通过听汇报,随时走访检查以及每月的抽查、每季度的重点查、半年的普遍查和年底的综合查,及时、详细地掌握村里的真实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改进。镇、村两级分别设立举报箱,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选准重点开展监督检查,掌握村干部工作实情。

总之,只要我们始终关心关注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各项监督管理体制的落实,就一定能够把这支队伍建设得更好、更强、更优,这支队伍也一定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

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预算会计将面临着进一步改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 提出建立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预算会计

政府会计

体系构建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强和支出规模的扩大,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财政管理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已成为检查、监督、评价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在理论基础、会计核算、报表披露和追踪问效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还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经济活动,不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正确、相关、有用的信息。因此,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政府会计制度,促进政府会计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始于1988年,虽然一直以来预算会计核算能够满足财政各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核算制度与我国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较,还滞后很多,在实际执行预算会计时还发现不少问题,所以,预算会计改革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当前和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公共财政管理的核心是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政府预算的公正和透明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有准确及时的政府预算会计信息作为支撑,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还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

其次,目前我国虽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严格预算会计体系,但是,预算会计能够报告的信息量还是不够充分。财务信息报告经常是只立足于政府使用,没有考虑公众和其他相关利益使用者的需求,进而使得财务报告经常脱离外部监督;另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揭示的财务信息也不全面、不真实,如缺乏社保基金运营的会计信息、负债计量不真实不到位等。

另外,在现今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下,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我们发现我国政府的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可见,难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解决预算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

(一)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

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的推动, 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时代背景。“新公共管理”主义倡导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 在公共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 从企业化政府的角度定位政府会计的受托责任, 要求政府加强支出成本管理, 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反映政府负债情况, 防范财政风险, 更充分地披露政府财务信息, 增加政府透明度, 因此, 推行政府会计改革, 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政府财政困难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在动力。至20世纪80年代, 发达国家持续的财政扩张政策, 造成巨额财政赤字, 部分国家陷入财政困境, 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对投资和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影响本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财政或经济危机促使政府重视整体的财务状况, 重视财政绩效的准确评价和衡量, 重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这必然要求改革政府会计。维护和改善政府形象是改革政府会计的外在动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20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 新西兰、澳大利亚率先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此后, 一场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在全世界迅速掀起。目前, 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法国等都实行了政府会计的改革。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 也在积极研究这方面的改革。此外, 有关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政府会计的改革, 特别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及其公共准则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 使政府会计改革成为世界潮流。

(二)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模式

政府会计模式是政府会计实践的示范形式, 按照政府会计与传统的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不同, 将主要国家的政府会计分为德法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三大类。

德法模式的政府会计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 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这种模式的政府会计实际上只是预算体系的附属物, 政府会计机构直属中央财政部, 是一套独立于所有部门首长的平行行政系统, 是中央政府监督和控制公共财政特别是地方公共财政的最重要的工具。政府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记录预算拨款的用途, 进行行政控制, 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才是向议会报告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确认基础传统上采用现金制, 目前也正在向应计制的改革。

美国模式的政府会计以美国为代表, 确认基础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会计报告倾向于满足实际或潜在的外部使用者的需求。该模式采用基金会计形式来监督预算的执行, 财务会计报告能够满足实际的或潜在的内部及外部使用者的需求, 以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为重任。这种会计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达到控制和检查限定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法律和行政的要求, 但缺点是按基金设置会计主体, 基金种类繁多,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比较复杂, 且各项基金不能调剂使用, 造成政府单位财务的浪费。

英国模式的政府会计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预算。政府的所有活动都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预算本身也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这一模式。以英国为例, 它将会计确认基础从现金制转向应计制的改革已初步成功, 除少数几个政府部门仍处于过渡阶段外,其他中央预算单位、地方政府部门和提供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单位在内的预算单位都采用了应计制进行核算及编制财务报告, 并且即将实现全面的政府会计报表合并。

三、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 从目前我国的政治环境来看,我国的政府会计模式应该是有着完整框架结构,能够提供政府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成果及现金流量信息,广泛体现政府的受托责任,并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从中获取信息制定有用决策,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政府会计模式。现在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

第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得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构建固定资产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者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这些情况的变化要求对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模式进行相应的修改,特别是如何反映资金在支出机构中的流动是一个基础而关键的问题。

第二、发展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也出现了“国库集中收付,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会计分散核算”两种情况。事实上在这两种模式之外,应该发展一种更为均衡的混合模式,即“集中核算为主,分散核算为辅”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合理地界定会计主体,保证核心部门和支出机构之间的信息均衡,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资金的监控使用效率予以保障。

第三、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及透明度建设 对于许多国际组织来说,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和透明度都是他们强调的内容,这涉及到政府会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我国政府会计几乎没有体现的成本信息和绩效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都有一个最基础的要求,那就是权责发生制的引入。现阶段我们能够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强调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为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创造条件,这也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做法。

第四、构建新的政府会计核算周期模式

我国政府会计应该建立一种“以支出周期为会计核算对象,以会计实体构造组织框架”的新型模式。这一模式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出发,从国库资金流量信息出发,抓住政府整体及政府单位的业务核心,打破原有的“三分立”格局。同时这也是一种较为缓和的改革手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政府会计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结合其他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数据系统,为逐步引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更为国际化的政府会计模式做好了准备。

主要文献

王艳丽.浅议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管理与创新, 2008.顾海英.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科技信息,2008..石英华.发达国家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财贸经济.2006.陈小悦, 陈璇.政府会计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会计研究.2005.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张国兴.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会计研究,2008.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决定其必须担负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广大党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能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事关成败。流动党员作为党员和流动人口的特殊群体,如何探索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办法,使之始终符合新形势的需要,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音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而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指以人为主题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简言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这样一种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的理念。流动人口与自然之间、与社会之间及相互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党员作为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对其加强教育管理,使之带领、凝聚、依靠周围的流动人口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紧迫的现实需要。

(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以我县为例,流动党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不均。在年龄上,虽然各个年龄段均有所分布,但青壮年占有相当比例,其中35岁以下的1027人,占23.5%;36—45岁的2369人,占54.2%;46—60岁的923人,占21.1%;60岁以上的54人,占1.2%。在受教育程度上,流动党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含研究生)的500人,占11.4%;高中或中专学历的878人,占20.1%;初中以下(含文盲)的2995人,占68.5%。二是流向和就业分布相对集中。全县4138名流出党员虽遍布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但大多生产生活在城市。流入党员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城的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家政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领域。三是人员构成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众中的党员,因生计而流动,数量较大且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底层,与普通人群接触广泛。作为利益受损者,怨气重,如不及时加强教育管理,让其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久而久之,势必忘记党员身份,淡化党员意识,有的甚至与党对立,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另一方面,一些有文化、有技能、有管理能力等能人型党员也在市场经济中四处“淘金”,并逐渐成为拥有较大经济、文化等资源的既得利益者,对地方经济具有不可低估的左右作用,如不加强教育管理,势必影响社会和谐。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核心是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阶段保持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广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先进性来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消除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以发展求和谐。流动党员多数较年轻,有朝气,有活力,许多人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一技之长,在各行业起着重要作用。流动党员保持不了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就不全面。大力加强对广大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投身创业、努力工作,并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搭建活动平台,使他们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必将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引导和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而流动党员是流动人口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必然带动和影响整个流动人口。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首先要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流动人口中的纽带、带领作用,使流动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其次要通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进而积极探索做好流动人口中党的工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们虽然积极采取措施,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但作为党员中的特殊群体,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仍然存在一些殛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流向不确定。有的流动党员外出前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处于“断线”状态;有的党员外出打工场所不固定,居无定所;有的来去自如,既不开具党员证明信,又不转移组织关系或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有的主观上不接转组织关系,不愿缴纳党费,造成居住地和所属地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局面。据调查我县4373名流动党员中,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前,党组织知道其具体流动地点的只占10.6%,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加大了寻找流动党员的力度,但仍有17.7%的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2.管理难落实。有的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务工经商,一年难回一趟家,根本无法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退伍军人党员,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父母所在单位或干脆揣在口袋里,外出谋生,以致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验证工作抓得不紧,加之个别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不认可,致使一些流动党员行前不办证,或有证不交给流入地党组织,导致管理难到位。据调查显示,我县流动党员中,能参加一定组织活动的只占53.3%,办理了《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不到50%。

3.教育跟不上。随着党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因流动党员年龄、文化结构的不同,从事行业的增多,走南闯北,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较快,党员对教育需求也各不一样;一些流出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流入地党组织也因各种原因没有开展好对流入党员的教育,致使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4.作用难发挥。有的流动党员长时间远离党组织,不易得到党组织的帮助教育,组织制度的约束作用难奏效,易受不良环境影响。有的退休党员到子女身边生活或在外地定居,对党的工作不上心;有的下岗党员一心务工挣钱养家,淡化党员身份,无心参加党组织活动,履行义务缺位,责任心不强;有的党员降格以求,个别甚至放任自流,违法乱纪,损害党的形象。据调查情况看,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仅占36.7%;作用发挥不明显和不能发挥作用的占63.2%;个别党员甚至起反作用。

(二)主要原因

1.党组织管理弱化。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带来资源和人的大量而充分地流动,党组织单纯的属地管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缺乏较好的双向协作管理机制,流出地或流入地单方面的努力,对流动党员管不住、管不了;二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习惯于管静不管动,没有切实制定和实施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措施。三是有较多的新型经济组织未建立党的组织,其中的流动党员无法就地融入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2.教育模式老化。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步形成,党员的思维、观念发生着巨大变化,需求随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迅速显现。一是教育要求的单一性与党员需求的多样性不相适应。少数党组织忽视了教育对象需求的差异性,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要求上过于强调一致性,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二是教育内容的一维性与党员思想的多维性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带来了党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少数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内容上单

一、空洞,不能贴近党员思想实际,无法解决深层次上的观念问题。三是党员教育形式的静态性和党员活动的动态性不相适应。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落实。四是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缺乏系统研究,管理口径不一,操作简单,弱化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3.经济结构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导致思想观念物化。一是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规则、求利观念难免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异化、社会行为失范。一些党员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自我要求,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辨别是非能力退化,抵御腐蚀能力弱化,对金钱、物质、个人利益考虑过多,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尤其是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便心理失衡,抱怨组织、抱怨领导。二是极个别党组织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关心不够,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致使有的流动党员生活困难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无法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逐渐产生了离心情绪。

4.党员意识淡化。正是由于党组织管理的缺位和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和宗旨意识淡化。一是由于个别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把入党看成是到党内捞好处,一旦没有好处了则想脱离组织管理,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愿履行党员义务。如某乡一学校张某,因组织上将其调离并免去副校长的职务,而心生不满,竟提出退党。二是思想变动大,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一部分流动党员,跨地域流动,脱离了党组织的纪律约束,“免疫力”减弱,少数行为自由化明显,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当作是给自己找事。三是个别党员在岗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下岗带来巨大生活落差,对党组织这个“娘家人”心生怨气。四是大部分流动党员不珍视党员身份,对组织的认同感淡化,认为党员称号只是个政治荣誉,在经济活动中靠的是挣钱,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对周围流动人口的联系作用、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作用、开展思想工作的教育作用,进而积极探索做好流动人口中党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稳定因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人与人之间和整个社会的和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增强流动党员的荣誉感和参与意识,促进党员之间的和谐。相对而言,流动党员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他们的思想信念和人生价值所经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冲击更为激烈。增强流动党员的荣誉感和参与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流动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所有权利,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有与其他党员同样的“含金量”;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流动党员有更多地参与党的各项活动的机会,享有对本地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他们提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条件。如我县*镇北城社区的流动党员龚明刚,从部队复员转业后,没有正式工作,在社区党组织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和配合社区工作,主动帮助贫困党员和群众,主动联系在社区的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和宣传先进性教育活动,被社区广大党员和群众亲切地称为“编外干部”。

(二)探索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新体制,促进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和谐。

1.建立双向管理体制。通过树立“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的大党建观念,建立起由流入地和流出党组织协作配合、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体制,从而改变过去单向、被动管理机制下,党组织管理乏力的问题。如我县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将联系到的107名外地流入党员就近就便的编入党支部参加教育活动;一方面主动与流入党员原所在地党组织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既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同时也受到了党员的欢迎。

2.改革管理模式。变过去以户籍、行政关系为主要依据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为在各地的县(市、区)一级统一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乡村(街道)设立流动党员登记站,有专人负责,定期开展活动的新模式。同时通过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将其中相对固定的流动党员纳入规范化管理,使之能够接受到教育。如近年来,我县在“两新”组织建立的5个党支部,其中的50多名流动党员,在各自的工作中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深受同事和业主的好评。

3.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加强组织关系接转各环节的管理,建立自动联系、不脱节的管理机制。改进党员证管理,增强党员证的科技含量和信息量。依托网络,实行全国联网,与身份证配套使用,解决身份难确定的问题。

4.实行党员证定期年检和党员定期登记制度。由党员所在党支部每年一次对党员证进行审核,三年一次对所属党员进行重新登记,从而自动淘汰一些不合格党员。

5.将管理与服务有效结合。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流动党员所在党支部的作用,采取由在家党员“一包一”或“一包几”的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联系和帮助,并协助党组织做好对流动党员的具体服务工作,使流动党员时刻体会到党的温暖,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如我县卫生局党员***,退休后到美国探亲,负责联系她的党员甘伟,长期通过电子邮件给她送学习资料,并帮助其解决一些家事,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也通过电子邮件发回了两篇心得体会,并深有感触地写道:“虽然我在异国他乡,但党组织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我感到温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以党员先进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党的形象。”

(三)畅通党员“出口”,促进党员自身的和谐。对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应按自动脱党处理;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劝其退党;对要求退党的,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予以除名;对堕落为腐败分子的,要坚决予以清除。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党员与群众的和谐。一方面根据当前流动党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为党旗争光”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党员全程教育、个别谈心教育、典型示范教育等方式,使流动党员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到自己虽下岗或外出务工经商了,但党员的先进性不能丢,先锋作用意识不能淡,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扶助”工程、“爱心奉献”、“结对共建”等各种活动,帮助弱势党员尽快走出困境,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教育广大群众永远跟党走,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

下载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问题研究(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问题研究(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监督体系 降低公文差错率

    构建监督体系 降低公文差错率作者/张杰颖 蒋 静公文是政令传达、工作推进的重要载体。公文质量水平是一个单位工作作风的反映,高质量的公文应当主旨明确,内容科学,表达规范,格式......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袁吉伟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9期 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社会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构建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研究

    构建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研究 一、运城交通运输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现已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全市......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大监督”体系运行研究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大监督”体系运行研究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新时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机,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当......

    构建权力运行监督体系 强化风险岗位廉能管理

    构建权力运行监督体系 强化风险岗位廉能管理 ——吉安市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纪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精神,健全权力运行监......

    构建立体式多层次监督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文章标题:构建立体式多层次监督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以来,——县——镇党委、纪委为解决传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监督面窄、监督手段......

    关于县级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构建的调查报告

    关于县级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构建的调查报告 ——提高卫生监督综合执法 卫生监督执法是国家管理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

    井陉县全面构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体系

    井陉县全面构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体系近年来,井陉县着力构建“县巡查、镇督导、村述评、群众监督”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体系,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勤政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