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论文
论文摘要: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我国教育实际、高校实际构建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有八个方面,即确立一个中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确保两类沟通—高校内部沟通和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建立三道保障机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认证评审;加强四大过程管理—识别过程、确定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程;制定五种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六点要求;明确文件控制的七点要求;遵循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我国教育实际、高校实际构建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中国化、教育化和学校化的一个操作指南。建立并运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教育组织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这是对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总要求,或者说是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纲。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实际,归纳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
1.确立一个中心。即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一切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的焦点,这是由教育质量的内涵决定的。教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存于服务对象,如果没有服务对象就根本谈不上生存和发展。教育组织的质量由谁说了算,当然是服务对象。因此,组织应当理解服务对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并力争超越服务对象的期望。
2二确保两类沟通。沟通不但是信息的传递,而且是思想的交流。沟通有利于相互理解,充分的理解既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也能使工作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有利于消除因认识不一致而可能造成的工作结果的偏差。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要确保两类沟通:第一类沟通为高校内部沟通,它要求在高校内部建立适当的沟通程序,以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为此,高校应明确沟通方式、沟通内容和沟通渠道。第二类沟通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它要求高等学校应就服务信息、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考评等情况以及具体事项的处理情况等与有关服务对象进行及时沟通,尤其要注重及反馈服务对象投诉的结果。
3建立三道保障机制。为了保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三道保障机制,即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认证评审。
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审核一般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三种。内部审核属于第一方审核,即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所进行的审核,它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或“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审核a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提供符合要求(如GB/T19001和GB/T24001一1996)的认证或注册,也叫认证审核。
审核过程要求以书面程序加以规定,如“编制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就是“形成文件的过程”。在审核中按相关准则进行评价时,既要审查是否符合规定,更要重视“有效性”,检查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审核中应以有效性为检查重点去发现问题,以便提出的不合格报告有一定深度,能促进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质量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稳定地提供满足服务对象和法规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最终使服务对象满意。究竟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需要进行评价。顾客和第三方认证机构都可以对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但最重要的是教育组织必须建立自己的评价机制,对所策划的体系、过程及其实施的符合度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自我评价机制的基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是寻找改进方向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管理评审,最高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可以体现在体系的各个环节和任何阶段,PDCA的方法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持续改进的目的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各高校可以通过减少、防止错误的发生进行日常改进,以期在稳定的状态下取得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始终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
管理评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提出并确定各种改进和变更的需要,进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持续改进。管理评审是定期监视和讨论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战略决策并跟踪其效果的重要活动。第一、二、三方审核的目的虽各有侧重,但也有共同之处,如总体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是三者相同的目的。不过这种评价的最终目的,内外部审核还是不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说,第二、第三方审核(外部审核)的目的重在评定受审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评定合格则予以认可,签订供货合同(第二方审核)或认证及注册(第三方审核);而第一方审核的目的重在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以期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它不存在认可或认证的问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基础上进行的审核。从教育组织的角度考虑,主要有准备、迎接、接受认证审核和对审核结论进行处理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教育认证审核必须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一般要求。
4.加强四大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改进有关的过程。由于一切工作都是通过过程完成的,因而高校的质量管理就应当通过对高校内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对识别过程、确定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的管理,即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职责是否已被分配;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过程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是否有效。
既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过程为基础,因此对每个过程以及整个体系都可以使用过程方法,即PDCA方法。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时,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完整过程的闭环管理。这种模式紧密结合了组织管理的实际活动,便于检查过程运行的结果,使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过程中,能否自觉运用过程方法,是衡量组织是否掌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精髓的一个重要方面。图1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四大过程管理要点图。
5.五个层次的文件和制定教育质量方针的五点原则。五个层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形成文件的教育质量方针和教育质量目标;教育质量管理手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组织为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要的管理制度、操作指南等文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记录。这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次与内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以“法治”代替“人治”的一种管理模式,必要的管理文件及其管理文件的层次都是非常明确的。
制定教育质量方针的五点原则,即与教育组织的宗旨相适应;包括对满足质量要求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提供制定和评审教育质量目标的框架;在教育组织内部得到沟通和理解;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教育质量方针是由教育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6.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六点要求。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明确以下要求:一是识别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二是确定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三是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四是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教育教学过程的运行和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视。五是监视、测量和分析教育教学过程。六是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教育教学过程策划的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7.确立教育管理文件拉制的七点要求。教育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依据是《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手册》,根据教育质量管理的要求,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运行中必须遵守以下规定:①文件发放前得到批准,以确保这些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②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③确保文件的更改与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④确保在使用处可得到适用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⑤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⑥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⑦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8.遵循教育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在实施教育质量管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的焦点。教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存于服务对象,因此,高校应当理解服务对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服务对象的当前要求并争取超越服务对象的期望。二是强调领导作用。领导者确定高校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教职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高校目标的内部环境。三是全员参与。全体教职员工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为高等学校带来收益。四是实施过程管理,将教育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来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五是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将相互关联的教育教学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高校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这是系统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六是持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等学校必须把持续改进总体业绩作为高校的一个永恒目标。七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应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这是实事求是思想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运用,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加强数据和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八是与合作方形成互利的关系。高校不能够生活在真空中,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多方合作,因此,高校应当与合作方建立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在吸收戴明、朱兰等质量大师的质量管理思想和世界上众多优秀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参考质量管理的先进标准和优秀管理模式后,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内容还有很多,以上仅仅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限于篇幅,在此不详细展开。
第二篇:教育质量论文
从社会转型,反思山区教育的瓶颈问题——以山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摘要:
教育无小事,一个合格的教师就要关心一切学生,对学生不论贫富,不分贵贱。笔者从教五年年,目睹农村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感受颇深。山区教育中有很多问题值得社会关注,笔者所要描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是山区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不管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转型“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正文】
我在山区从教五年,目睹山里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感受颇深。山区教育中有许多问题很值得社会关注。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关心一切学生,对学生不论贫富,不分贵贱;而且,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分析孩子生活区的周边环境,找出孩子坏习惯形成的原因。然后教育孩子就可以对症下药。
社会转型,山区的教育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关于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 1
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我在这里要重点从第三个方面的理解来分析社会转型对山区教育的影响。山区开放脚步较缓慢,艰苦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当坝区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之时,这里依然是刀耕火种、老牛下地、骡马运输,早出晚归只为养家糊口。
近年来山区加强力度搞经济建设,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紧接着不少人改变思维谋发展,发现传统社会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思想带来效益大不相同,尝到了甜头。因此就产生了外出打工的人、做生意的人,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人奔走。
然而教育却不同于产品生产,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撑,此乃“三角”,缺了一角便不稳定。山区家庭中大多是“空巢老人”,年轻人把孩子托付给思维保守陈旧、年老体弱的父母,自己只身前往大城市打工。这部分孩子就成为了山区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山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
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可怜的孩子两眼无神,无奈无助盼望变失望。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
老人对孩子恃宠而骄,一味的纵容让孩子沾染了各式各样的坏习惯。在学校老师们悉心教育,部分孩子进步很快,但放回去几天,坏毛病又被激发。
因此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成了山区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以下是我以教师的立场就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2、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4、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5、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5.[2]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4.[3]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4]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5]人口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访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第三篇: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设计
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设计
风险框架设计的核心框架:
股东层和经营层职责清晰划分
董事会负责确定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下面设立的若干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完成各项决策,CEO负责执行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经营层面,业务线负责具体业务,向CEO负责;风险线负责风险管理,向董事会负责;内审线负责对各部门执行政策的情况进行检查,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经营效率进行监督,也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成立独立风险管理部,建立统一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业务线设置,主要负责建立整个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标准,独立审批和评估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框架、流程和信息系统。对业务单元的风险承担活动提供支持,这样对整个集团
明确风险承担责任制
业务线对承担的各类风险负第一责任
各个管控条线实行垂直管理
与管控体系相一致,沿着各个管控条线加入风险管理,这样将相对独立的各子公司连接为一个整体,既有利于集团战略的贯彻,又使各个子公司协同一体发挥到最佳状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首先要优化治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供了对风险的自上而下的监察与管理。
风险管理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决定了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都围绕风险展开;风险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治理结构中各部分的人员需要承担所分配的一定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包含了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的因素。例如: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再如公司决策层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管理因素就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交汇点。因此,规范的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在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管理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董事会实现专家治理
合理安排内部董事、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董事应该选取有专门的知识的专业人才,实现“专家治理”,彻底摈弃由不设立独立董事的传统做法。在一些特殊的企业(比如股东成员专业性不强的民营企业)应增加独立董事的数量。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目前,独立董事在很多企业可以说是一个虚职,营战略,并依此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可承受区间、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政策,监控风险管理相关政策、制度的实施;负责资本金的管理及最优配
置,负责财务预算决算;负责评价高层管理者的任职情况。
监事会真正到位
在中国,尽管《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为与董事会平行的机构,对董事会的运行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但事实上大多数的监事会因为缺乏激励和考核,监事没有薪酬回报(一般公司也存在如此情况:付给监事的报酬普遍低于董事和其他高管,监事持有公司股权比例也低于董事和其他高管人员,更有一些兼职监事不领取薪酬等原因造成了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约束和限制董事会的工作。为了避免这一点,监事会成员应该由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经营层成员不能进监事会,并对监事实行一定的激励措施。监事会负责监控董事、高层管理者等的道德风险和尽职情况,监督董事会的决策;监管企业的财务状况,监测企业整体的风险水平和内控能力。高级管理层在董事会的领导和监事会的监督下,朝着公司经营目标努力,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
(2)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监事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
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控制: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
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
董事会是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集团范围的风险政策、标准的制定与落实,以及工具和系统的开发,该会的设立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监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负责集团整体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督促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董事会成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监测,必要时可自行决定外聘审计师。高级管理层可以下设风险执行委员会和设立独立于上述经营管理系统之外的稽核系统,监控辖内所有机构和业务的风险。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控制:
集团CEO,负责全集团的风险管理,可以下设风险执行委员会、风险管理部、稽核部。风险执行委员会是企业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中地位仅次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高级别职能机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战略为依据,细化并落实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通过风险管理总部集中管理全集团风险,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指引及组织实施。稽核部负责所有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审计。
子公司作为二级法人,是风险控制的前站。集团总部实行风险的垂直管理。总部对子公司负责人实施风险问责,并向子公司派遣风险管理官,协助子公司负责人管理风险;相应的风向管理官、财务主管和稽核主管,工作上对总部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在孙公司,是业务实体机构,子公司可以委派财务经理,控制会计风险和财务风险。
(3)建立风险管理流程框架
风险管理流程应保证风险管理的垂直化、扁平化,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避免政策传导不畅通、总部对基层的控制力薄弱、层层上报审决策批机制效率低下等情况。
企业可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建立风险管理流程框架:
(1)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和工具的制定与审批流程;
(2)政策执行和监督流程;
(3)例外计划的处理流程;
(4)风险状况变动的连续跟踪流程;
(5)向高级管理层和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的报告流程。
(4)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比如批准、授权、审核、分工、财产安全保护等。这些程序和行动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工作正常进行,质量得到保证,各项降低风险的措施得到贯彻实施。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实现工作组织目标:运营的效果与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因此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嵌入内控机制,可以更好地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
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机制时,应以风险识别和分析为基础,在必要的环节设置控制点,达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性。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贯穿于现代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从日常的质量控制到突发事件的防范都包含风险管理的概念。企业有效的管理风险,必须把内控系统和经营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自动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因为风险的产生导致企业的更大损失。
(5)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
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输入的业务数据和风险量化值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和完整性。对输入信息系统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更改。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和排序频谱、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企业应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或更新。
已建立或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应补充、调整、更新已有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程序,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将风险管理与企
业各项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软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同步运行
(6)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做的较好的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领导者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华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联想的风险管理文化
“撒上一层黄土,踩实了;再撒上一层黄土,再踩实了;直到确定脚下是坚实的道路,然后撒腿就跑”
海尔风险、市场风险管理文化:
“东方亮了,西方再亮”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企业文化是一种尽管绕的最远,反过来却是最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影响是通过企业文化与管理体系的互动形成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施加强有力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因此,在企业集团文化中渗透风险管理的意识尤为重要。
首先,集团公司应当书面建构集团的风险管理哲学。相比于其它单个企业,企业集团由于管理链条长,最高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这种哲学并不一定能够在层层传递中准确贯彻,因此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的风险管理哲学显得尤为重要,最常见的是风险管理手册或风险管理政策说明书。明确阐明一个员工若违背了风险管理政策,应该受到何种处理?
其次,集团公司上层和成员企业高层要积极地响应和支持风险管理流程,因为领导层的基调对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意识具有标杆立影之效。他们首先应当在报告、会议上强调风险管理是集团各公司的第一优先事项,并通过行动来实现对风险管理的承诺。
再次,集团应该利用人力资源部门的培训不断强化企业集团文化的影响。在新员工入门培训时,就应该进行风险教育。要向新员工介绍风险管理的概念,就像说明管理理念和运营功能一样。
另外,培育风险意识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将薪酬和风险挂钩。如美国的大通银行通过股东价值增值将员工激励制度和风险管理联系起来,此举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最后,企业集团在接纳一个新成员时,也应考察将被吸纳的这个成员是否能接受并执行集团一贯所遵循的风险管理哲学,否则,就应考虑放弃。因为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不论其下的成员企业与集团公司的紧密程度如何,只有接受并遵守集团章程,才能称为其中的成员。在新纳入一个成员企业后,企业集团要注重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的渗透,使新成员企业的文化真正与企业集团文化相统一。
正是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风险文化的建立才可以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得到全面的实施。
建立企业集团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企业集团精心的策划和贯彻,使它深入每一个成员企业的运营和每一个雇员的心中。
当今中国企业已步入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全球变暖、恐怖袭击、特种病毒等,使21世纪的企业处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希望自己具有“先知先觉”的特殊本领,为的就是规避风险,抓住机遇。从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颁布,到2008年5月22日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2010年4月26日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再到国务院国资委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发改革[2011]74号)等,这足以说明中国的风险管理工作已经步入实操阶段。今后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ERM)职业资格证将是从事风险管理岗位及相关人员必考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事业正规化道路的开端,风险管理岗位将步入职业化道路,对于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将更为迫切。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ERM)也将成为风险管理行业内评定职称的新标杆。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新金领职业,深圳唯一授权机构——首冠国际教育,详情请咨询:黄老师 0755-82778108 ***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IS09001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论文摘要:伴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管理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世纪是质量世纪,在21世纪的经济大战中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最有力武器,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政府和企业都注意到,要想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取得领先地位,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和保持世界级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贯彻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等职业教育引人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或通过由第三方审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开向社会和学生承诺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学校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管理的需要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资金投人、基本设施条件、教学管理方式等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需要,教育质量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它的基本原则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采取过程方法,持续改进。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用过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
1.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观念。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对学校而言,就是必须强化服务观念,将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开展工作、谋求发展的重心与焦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过程方法”指学校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只有保证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结果的质量。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树立全过程管理的观念。它的“全员参与”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都能参与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并体会到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大大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它的“持续改进”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项工作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得到改进,确保学校的工作始终充满活力和朝气。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它有客观实际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职责分明,从而确保了每个教育环节的质量和效益。
2,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教育服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管理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育服务管理规范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IS09001标准正是一个动态的质量管理标准,形成了从计划、实验到检验、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IS0900I标准又是一种利用内外信息促进自我完善、持续改进、超越现在、达到卓越绩效的管理机制。因此,引人IS09001标准的目标,正是要建立永恒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帮助管理者取得卓越绩效,实现永恒发展的目标。根据IS09001标准要求,结合高职教学实际拟定学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这将使学校办学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化,按过程进行控制,明确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随机性,保障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按IS09001标准编制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一整套文件,使学校日常工作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执行,并留下可追溯的记录。通过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等,使学校整体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学校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可得到质的提高。
3.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学校教育质蚤管理评价。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评价部门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所进行的评价也主要代表专家的意见,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也不是来自服务的对象。而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由国家承认的认证机关.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依据IS09001标准的相关条款,对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T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这里的规范和评价十分强调“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IS0900】标准的相关条款有机而合理地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之中,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建立一套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将IS09001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实行教育质量管理ISO认证,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要求。4.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市场竟争力。
21世纪是一个“教育国际化”的世纪,加人WTO更加促进了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中国加人W1’O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项目上做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这些新情况告诉我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竟争对手不仅有本国同行,还有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高等职业学校尤其是那些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面临着如何使国内外顾客承认、接受和信赖,争取到更多生存空间的问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具有国际开放意识,能够进人世界经济、文化和技术大循环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鲜明品牌形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管理保证标准。IS09001标准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具有国际性和先进性。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可规范学校管理工作,实施系统、透明、文件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因此,在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国际认证,将促使高等职业学校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从而向国内外社会和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竟争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可行性
1.T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与方法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质1管理。
I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IS09001标准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上。“过程方法”就是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定保证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PDCA”循环中P(策划):根据顾客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管理原则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由教育部颁布的《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检查和反馈处理的关系正是PDCA循环的体现。因此,IS09001标准的管理理念完全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2.IS09001标准应用范围包含了教育领城。
IS09001:2000标准应用范围祖盖了房地产、信息技术等39个行业,教育列在第37类,并细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技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可见,IS09001:2000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教育领域的应用。
3.国内外一些学校质童认证成功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质贵认证可行。
由于IS09001标准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管理国际认证。美国在1992年就有220所高等院校采用该标准,北美洲有139所、欧洲有263所、亚洲有123所教育机构通过了国际认证。截止到2002年底的统计,我国已经有近千所各类学校通过了IS09001质最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的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各类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将IS09001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管理下作上了新台阶;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教学管理与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北京市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通过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各方面得到很大发展,毕业生供不应求。实践证明,将IS09001标准引入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了学校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了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行。
第五篇:浅析基于ISO90O0认证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认证 IS09000标准
论文摘要:质量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目标、程序,合理建构质量认证体系的基本维度,对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质量认证: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ISO9000作为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质量管理、质量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等有关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导外部质量保证和内部质量管理两种不同环境的质量体系的运行。与传统的质量控制制度相比,ISO9000的优势在于它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预防上,深入探索了质量要求的实现途径.把达成质量标准的各道工序要求都制成了初步的规章制度。IS09000认证既是组织的隐性资产,更是组织的声誉象征。
(一)实施IS09000认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规模和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大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口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当规模迅速扩大时,质量往往成为次优目标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规模发展的现象。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评估、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但质量监控、保障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缺应有的动力机制、评估权力体制失衡、评估标准和方法科学性不强等.都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ISO认证技术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主体更新质量规定、树立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文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改善和绩效的提高。
(二)实施IS09000认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ISO90o0认证技术对高校的管理将会带来三大突破。一是思想观念的突破,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面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二是管理模式的突破。国际通用的IS09000所需树立的管理模式特点强调将管理视为过程控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三是评估标准的突破。ISO9000认证详细、全面、定量的指标标准体系.为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成为衡量改革成败和创新成效的一个基本尺度。ISO9000认证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念支撑、方法基础和评价标准,是顺利完成改革的必要条件。
(三)实施IS09000认证。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
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系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国门的提速器。目前,我国已经有1O余所学校通过了ISO9000认证。在高等教育领域,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走在前面]。我国高等教育走进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应该立足本土文化,着力在认证机构的独立性、认证标准的多元性、认证关系的协调性等方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规范体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在追求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教育服务信誉的同时。必须考虑教育服务购买者和消费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需要考虑培养对象、办学定位、师资水平、政府导向、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程度不同,基本国情不同,教育宗旨和制度不同,在教育质量认证目标上也是有差别的。
美国学者威廉·赛尔顿在《质量认证:高等教育标准之争》中概括了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5项功能;即刺激大学及专业进行自我鉴定,加强规划;通过专家评估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其质量标准;建立自主和自愿基础上的自我监督机制:帮助学校和专业提高资源意识和顾客意识;通过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合格的毕业生以保护公众利益。欧洲大学联盟将其认证目标概括为:建立共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即大学自治、教育作为社会财富、研究是学习的基础。等等;通过共同接受一定的准则来实现欧洲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相互兼容.以巩固高等教育在知识社会中的作用,使高等教育不断革新和推广;通过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合以及研究网络的不断凝聚,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对欧洲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见.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不仅有追求质量改善、促进欧洲高教一体化的目的,还隐含着传播欧洲高等教育文化的重任。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程以及全面参与的管理,达到追求卓越、持续改进和顾客满意的目的,具体可以作如下分解:一是将质量的持续性改善作为目标,拟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与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相衔接;二是培育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软环境;三是推进我国高等学校之间的学分互换以及与国外高等学校的学分转换:四是宣传先进办学经验,促进国际高等教育交流。
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运作程序
计划决策。计划决策主要是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教育服务的质量问题。可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问得到的信息。应用统计计算的方法和技术来了解质量问题:也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与设立的参照物的对比,寻找自己的质量差距和不足等。另外。也可以用较为通用的SWOT分析法,即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2)分析产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3)找出影响教育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改革措施和计划。计划要具体、切实可行并能预测其效果。计划和措施的拟定要明确5个W(Why,Where,What,Who,When)和1个H(How)。组织实施。基于IS09000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预先制定工作流程、执行程序、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要求教职工严格按照规程和规章执行,确保计划的正确实施,实施中如发现新的问题或新情况.应该及时修改计划。
督促检查。根据所制定的质量改进计划,检查质量标准执行的进度和实际执行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先制定教育质量检查和审核计划,再确定检查程序。在进行督促检查时,要注意切实防止检查督导工作流于形式,避免检查督导过程中的虚化趋向,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记录有价值的信息。
评估处理。评估处理主要是检查和评估质量计划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总结经验,巩固成绩。二是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根据检查结果.对未解决的问题找出原因,转入下一个运作程序之中.作为下一个循环计划制定的资料和依据。
质量管理是沿着“计划决策一组织实施一督促检查一评价处理”这一轨迹而进行的.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周期。质量改进是持续的,不问断的,任何质量的改进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有或多或少的遗留问题。因此,一个管理周期结束。另一个周期继之开始。但后一个管理周期不是前一个周期的简单更替,而是对以前周期的发展,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管理周期继承了以前诸管理周期的积极成果,又力图解决前一个周期遗留的问题,并且在新的周期中有所创新,管理效果也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
IS09000认证技术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按照“质量标准一质量指标一质量评估一质量保证”的程序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新思路。实施ISO9000认证,充分发挥其质量管理的功效,必须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质量标准体系。
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首先要求形成多样化的质量标准,要求教育质量保障途径的选择、手段的采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要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律、学术规范、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多样化要求等因素.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在质量标准的全面性和特殊性、标准的弹性和刚性等方面进行选择和权衡。质量标准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基本的指标必须齐全,但如果一味追求全面而忽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就无法形成特色.无法形成比较优势。最终必将淹没在国际强势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体系之中。质量标准如果只重视弹性.就可能使质量认证标准随意性加大:而标准刚性太强.又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构建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可以从三方面人手:一是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稳定的同时,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质量标准、质量评估体系与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关系。教育质量分类或者说分层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从高等教育的特点来看.美国的“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是可以从中借鉴分类思路的一种方法。另外,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办学层次、教学科研平台、行政隶属关系等角度都可以对质量分类进行探讨。二是按学科确立质量标准,并据此进行学科的质量保障活动。这种最具有可操作性、最容易见到效果的标准将范围局限在一个学科范围内,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和针对性,但单纯将一个学校作为整体来排名是不够恰当的。三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来明确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论文工作、实习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等,对各种类型人才从质量标准化方面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保证不同背景、不同需要的人员通过学习,其知识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都能得到实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