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中的香格里拉杂文随笔
7月8日,携老婆去云南旅游了一周,今天8月8日,正好一个月
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20分钟前,我关上了书本,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回味着书中的意境和我一个月前的云南之旅
对于玉龙雪山,久久不能忘怀的并不是雪对于广东人的稀罕,而是她所散发出的那一股神奇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座山,还是一个有着自己生命以及古老灵魂,并让世人瞻仰的神
下山后,我仍对她充满着敬意和不舍,可我弄不清我不舍的是什么
《印象丽江》的现场,我几度哽咽,热泪盈眶
为什么我会流泪??
我不太确定造成我泪流的所有因素,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我在为自己的不悟与无明而哭泣。我可怜自己在困难面前的不够坚强和勇敢,我可怜自己没有坚定的信仰
那是来自心灵的滚烫泪水,它在呼唤着、呐喊着:请还我信仰
第一次,我看到了拿走我信仰的东西是什么!?
那是过去三十多年的生活背景,那是在这个社会中被教化的结果,那是历史产物的需要。可是,这并不是我的需要,我有追求我灵魂解脱和心灵自由的权利
大巴车载着我们离开了玉龙雪山,导游说这是一座神山,我们要向她道别
我靠着窗,回头注视着玉龙雪山,难过地向着渐渐远去并若隐若现的山峰挥了挥手,口中莫名的冒出了一句话:我会再回来的,愿雪永远不会消失
车转弯了,往城里的方向开去。而我的手依然摸着车窗外刚还能看到玉龙雪山的位置,久久不想放下
路上,一种责任与使命感在心中油然升起,我突然有了想去保护这一片土地的冲动。保护这里的文化,保护这里的习俗与信仰,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的同化,不受世俗的打扰,让这一片净土永远留在尘世间
“到底是谁的呼唤,那样真真切切,到底是谁的心灵,那样寻寻觅觅”,从丽江到香格里拉的一路上,这几句歌词总萦绕我脑海
这是在向谁提问,还是谁在向我提问??
我眼睛一直想发现些什么,我的心一直想在寻找着什么,同时也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在某个地方,有个东西也在等着我终于来到了香格里拉,神奇而又美丽的香格里拉
走进普达措,我惊叹:这哪里是人间?这更像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如果说玉龙雪山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感动,那这里留给我的正是我近一年来在寻找着的宁静与和谐。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在这里呆上一整天。从云雾笼罩的清晨到太阳西下的黄昏,散步于云杉之间,漫步于栈道之中,轻轻的,静静地,懒懒地,尽情地享受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时间是那么的宝贵,宝贵的让人不想浪费哪怕只是一秒钟。一切都那么的美好,任何一个细节,都那么的不想错过,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请时间凝固于此
书读完了,可最后一句话仍然在我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他会找到香格里拉吗?
第二篇:初识香格里拉杂文随笔
第一次听到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是在2011年,那一年的我16岁,上初三。记得那是在一堂语文课上,杨老师给班上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我最想去的地方”,老师说过她是在一个书香世家长大,家里住的房屋是清朝留下的具有浓郁的古代生活气息的古建筑,也许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小便喜欢上了这些老房子,然而长大以后就深深的迷恋上了中国的很多古建筑群,特别是平遥古城,那是她最想去的地方。说起平遥古城的时候我们便问“除了平遥古城老师还知道其他地方么”?“丽江的大研镇、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当老师说到“香格里拉”时我我猛的一惊,有一种梦里十分被惊醒一般,也有种触电般的感觉。这是为什么?我被这个奇妙而又美丽的名字所吸引了,不知怎么的就在想这世间竟还有这样名字的地方,听着这个名字有种人间仙境又或者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感觉来自哪里?我不得而知,只知道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香格里拉这个名字,而这四个字便“缠绵”了我很久很久。
记得上高三那年,有一次和朋友去书店买复习资料,在选好资料下到楼梯口的时候耳边悠悠的似乎听到柔美而又亲切的呼唤声,“有人在叫我?”“没有啊!”朋友说到。在我回头望去的时候发现的确没有人在叫我,可是,有几个字一下如磁石般的把我给吸引住了,《消失的地平线》,一本书,不知道是为什么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着我,让我在不经意间已经走到了这本书跟前,下意识的拿起这本书,随意的翻看了几页,啊……顿时才明白,我已不知道这是天意还是我和它的缘分,三年前这几个字敲动了我的耳膜,三年后又这奇迹般的引入眼帘——香格里拉,没有犹豫我买下了这本书。
也许是在第一次听到香格里拉这个名字起,心中就已经种下了一粒种子,从此把我对香格里拉的思念化做养分,在心中迅速生根发芽。渐渐的我对香格里拉愈发的痴迷,在我心中它就如一位青春可爱的姑娘,她的微笑,像一束清洌的阳光照进了我的胸膛,那年你扬起的唇角让我拥有了一生最美的夏天,她总是有着属于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我。每当在报纸、电视……上看到这几个字,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感觉我们很早就认识了,只是感觉我们应该是分别的太久了,彼此有些陌生了,对她有一种说不出的爱,这爱是天生的,与生俱来,也许是前世三生石上早已刻下你我的名字,这一生注定我们的相遇。在之后看完小说《失落的地平线》以后,觉得“它是一种超脱自然的存在,简单一点,就是心的方向,当你毫无杂念,心无旁骛时,你就会找到那种境界”。
人的这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必须要去做的事,而在这些事中又会有那么最重要的一件是最为重要的,有的人想要登顶珠峰,有的人想畅游英吉利海峡,而有的人只想到一个从未到过而又期待已久的地方,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要去香格里拉,这是来自心底的呼唤,从种子萌芽的那一刻起,渐渐长大所需要的养分一天天增加着。我对她就愈发的思念,没有办法去克制,睡梦中都是关于她。我想有一天我会踏入这片土地,带着内心那份厚重的期待与思念去看她。记不得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开的,虽然遥远,可我对她的思念却未曾减少过。
22岁那年一切安好,繁茂的树木正花开,空气中弥漫的都是醉人的花香。此刻的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赶赴这场期待已久的“约会”。一切都在准备中,期待着与她的相见。
七月,我坐上了前往香格里拉的大巴。在行程中我与身旁的游客攀谈了几句,明白了他们为什么去香格里拉,在他们心中,香格里拉是纯净、圣洁的象征,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是现代生活中难得的一片悠闲之地,这里有的只是人性的善与美,这里是人世间仅留的一片净土。在知道他人的想法之后我更加期待这一趟赴约了。出了丽江过了界桥就是香格里拉地段了,当车子驶如香格里拉的那一刻我浑身的血液沸腾了,无法克制没心的激动,此心跳加速,连我自己都可以听到“咚、咚……”的声响。一路上看到的是从未见过的高原风光,高山草场上牦牛悠闲的啃着草甸,三头一群或五头一群的,悠闲的享受着美味看它们是多美的满足,公路旁偶尔会有那么几头胆子很大的牦牛来拦车,我想他们应该是吃的太撑了,走不动了想搭顺风车吧。草场边是一片片的青稞地,青稞架子在草场上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藏民。一路上随处可见的是藏族的碉房,在这高原上早晚温差大,厚实的墙壁起到了保暖的作用,整座房屋就如小型的碉堡一样了。在山间路口随处可见的白色玛尼堆勾起了我对高原藏族的无限想象。车子一路飞驰着,从丽江出发四个小时的车程到达香格里拉了。
下车后迫不及待的张开双臂拥抱香格里拉天空中那抹纯净而又幽深的蓝色,置身于香格里拉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湛蓝的天空,这种湛蓝,只存留在记忆的深处,偶尔间飘过几朵云彩,也是那么的悠闲,不急不忙慢慢远去。深深呼吸一口,感觉整个人都要被融化的,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一切,那就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了,那就是“纯净”,没有一点杂质。这里的山苍劲而挺拔,这也许就是上古巨人的化身,正是他们的守护才能让这片土地一直以来都焕发出属于它自己的神秘光芒,这里的山也象征这这片土地上的名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这一切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好,山水之间炊烟袅袅,日出东方,人影斜长,房屋里酥油茶桶“咚、咚……”响着,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墙角下的老人裹着厚厚的藏袍,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散发出金色的光芒,阳光是温暖的,老人是慈祥的。这里的生活和城市里相比悠闲了很多,没有灯红酒绿的通宵达旦,没有朝八晚五的来回奔走,一切都是随性而适,淳朴的藏民之间多了一份人性美。古城青石板街道见证了千百年来来来往往的马帮队伍,在夕阳之下街道更加明亮了,仿佛时间定格到了古代,给我们带来一次穿越之旅,重温曾经辉煌与繁华。
回想起当初的那份期待,来到这我才知道这里是安静的,她是一位安静的姑娘。静静的倾听你的诉说,在远方给你指出一条前方的路,在终点细细体会人心和自然的静,人只有在静下来的时候才会知道内心的状况,是好或是坏,她给我带来的是心灵的净化。
这就是我和她的缘分,花开结果,到了终点却一直在路上!
第三篇:爱在心中杂文随笔
今天,阳光之家的志愿活动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唱歌与画画的环节。通过学员志愿者一对一搭配,学员积极参与,连平时基本不参与的一个学员都非常认真地学习画画涂色,而且作品成果也较好,其中有一个志愿者非常耐心,让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学员愿意和大家交流,最后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介绍。在知识竞猜学员分组抢答环节,学员们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有组与组的归属感,我觉得作为一个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而且,志愿者的活动,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我一直想做一名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带来多一点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社会越发不满,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很虚伪的社会。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可以让自己,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还是温暖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其中。
作为一个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而且,支援者的活动,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微小的,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太有限。它又是伟大的,因为他在有限的范围中让需要帮助的人露出了笑容。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自身的价值。同时,它也提升了现代青年的精神道德,培养了现代青年的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彰显了我们青年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让我们为这一事业来奋斗吧!
让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来担负一些微弱的社会责任,奉献出一点微弱的力量!
第四篇:心中最美的香格里拉
心中最美的香格里拉
只要你勇敢地往前飞,你总能自由地飞翔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那是你心中最美的香格里拉。
——题记
黎明咬破夜的唇,将那抹血迹留于天际。东方的旭日在亿万颗期待的心升起,双手合十,愿人人心怀希望,勇敢地走下去。
时间搁浅在幼年的冬日,父亲与我一同立于山顶,等待旭日的升起,在-一片排红的晨光中,我欣喜地看见了太阳从山后徐徐升起。沐浴在温暖中,父亲显得格外高大,他轻声告诉我“孩子,心怀希望,走好每一步。”
多少年过去,父亲的声音仍萦绕于耳畔,教我去笑对青春路上的坎坷与泥泞。
雨季如期而至,而我的忧伤亦如绵绵细雨,在心中密密地下,为何面对学习,我却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何面对朋友,我已越来越惶恐不安?青春之路,去已走得心力交瘁。
坐在阳台上,湿润的风吹着我湿润的眼眶,我终于不可遏制地哭了。哭我所有的彷徨与不安,哭出生活中的所有失意。
“哭吧!”大手稳稳落在我肩头,在这微凉的秋季,给人温暖的安定。父爱抚地摸着我的头,仿佛哀伤也在被他一层层抹去。“青春之路,的确有很多的笑与泪,坚强地走下去,永远怀一颗希望之心,你会发现未来还有好多惊二点缀着你的生命。”父亲望着远方,默默说道,转而看着我,在他黝黑的眸子,我看见了期待与相信。
“希望之心”,我独自重复,一遍遍我要将它深植心中,一切彷徨瞬间消。我们在人生路上,细微地成长,带着多少期许。青春的字典里没有“低头”,有的是昂首阔步向前走。
我突然深刻地体味到多少年前的那个冬日的温暖,希望之心早已在我心中播下,带我走过今后坎坷的路。
我站起身,眺望远方,告诉自己只要勇敢地往前飞,心中怀着希望,总能飞翔在自由的天空,那是我心中最美的香格里拉。
初二:呆呆地想你
第五篇:心中桃源乡的杂文随笔
“他只有一种激昂热烈的情绪,一种希冀不虚此生的强烈愿望……但他同时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当时社会风气以及外祖父和母亲的影响,骨子里憧憬着随意恬静的生活。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和一些尚处于混沌不清状态的思想理念以及融化于内心的对自然本真生活的热爱,在左右着他,指引着他,他将一步步走出自己曲折反复却不同寻常的人生之路。”
-这是高民老师在《千古桃源梦》里对陶渊明青年时期的描述。读到这段话,坐在简陋的宿舍里,我的思绪忽然间就飞远了。我看见一个面色坚定而凝重的少年,抱着素以音律和谐优美为名的诗经,站在一棵老柳树下,眺望着远山的尽头。他的目光是那么热烈,那么浩瀚,以至于整个天空都倒映在了其中。这样的一个热爱自然,热爱读书又胸怀大志的少年,心胸中涌动着百家的思想;儒家的好读书,安于贫和道家的顺其道,亲自然的思想在他心里翻滚交融,碰撞出雪白的浪花。
就是一个这样心怀返璞归真的愿望的年轻人,早在未入仕途时就试着描绘出自己心里对于读书人的理想形象。没错,那就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五柳先生。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他酣觞赋诗,以乐其志。这样怀抱高洁志向的隐士,在漫漫历史的文人墨客中显得格外超然。正像那静静低垂于小河流边的鸭跖草,在夏日独自绽放。它既不像其他花朵般追逐春日的大好时光,也不像竹笋般来势汹汹,锋芒毕露。只是默默开放,默默凋零,偶尔被水禽或人们践踏也在所难免。
陶渊明是我为数不多印象深刻并且钟爱的文人之一。主要原因大概来源于对《桃花源记》的好感吧。落英缤纷,芳草鲜美。初中第一次接触到《桃花源记》时,才疏学浅的我被这句话深深吸引。多么美丽的地方啊,那里一定有碧绿如绿松石或孔雀石的溪水,还有粉饰着桃红和珠白的花瓣;人们可以划船缓缓淌过狭窄的、由树木的枝条编织成的甬道,呼吸着山峡间的湿润水汽和聆听鸟虫此起彼伏的悦耳鸣叫。
大概是这些幻象和童年的些许回忆重叠了,现在的我,读来感触越发的深。有时,读着熟悉的只字片语,甚至眼泪会不自觉的夺眶而出。桃花源,可能是身处现在的我们心中,埋藏在最深处、最渴望,也最怀念的那个地方。它可以是理想的样子,也可以是对过往的刻骨怀念。
我的故乡是一个位于烟雨江南的小城市,桐乡。曾经它是一个县,现在隶属嘉兴,故变为了县级市。桐乡的乌镇闻名遐迩,古朴的黑瓦白墙和潺潺流水,俨然是江南水乡的代表。但是,我成长的地方却远不如乌镇典雅精致,只是个普通的农村。在这个江南随处可见的乡下地方,放眼望去尽是矮矮的桑树和樟树林。稀疏的楼房和河流零零散散地分布在绿色田地之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一年都在蚕桑耕作里忙碌。就是在这样,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落后的农业地带,小小的我因此能够和自然亲密无间地相处。我曾和嗡嗡飞舞的蜜蜂一起摘撷香气扑鼻的金黄油菜花,也曾和喋喋不休的知了一起寻找生长在湿漉漉桑树上的毛木耳。我曾在微冷的高而蓝的天空下,和吵闹不息的喜鹊一起拨开齐人高的杭白菊花丛,也曾在皑皑白雪里和瑟缩的麻雀一起观赏凝结在粗瓷水缸里的冰。就是这样美好而平静的田园生活,使得我和陶渊明一样,骨子里憧憬着祥和和平静的生活了吧。
现在,我在遥远的异国,写下这篇随笔的时候,内心的感触也颇为涌动。世外桃源,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乌托邦概念和洞穴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由纯理想描绘而成的空想国度,人们安居乐业,怡然自乐,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按自然的轨迹转动,至少从近代以来的世界看,是没有可能实现的。因为人们要达到这样子的理想社会,就得抛弃属于人类的一切情感,成为仅仅由科学和哲学组成的理性智慧体。而我们还在黑暗狭小的洞穴里,努力认清局限我们眼界的虚假火光,渴望着了解洞穴外面真正的阳光。世外桃源或者乌托邦就像洞穴外面的世界一般,它们会像突如其来的阳光刺痛人们的双眼,但正因如此,了解过理想社会的人再回到洞穴才会觉得痛苦和拘束。因为理想社会的存在,人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光明,而由此对比的现世太过不尽人意。而安于现状的人们,也懒的听这些刺耳的言论。
但是,桃花源不仅仅是向乌托邦一般的理想社会。每当在异国思念故乡,遭受挫折或深感疲惫的时候,我就会泡一杯滚烫的绿茶,读读《桃花源记》,闭上双眼幻想这片令人神往的净土。心中的情绪,就像被温柔雨水浸润般,清扫一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