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中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作为思想政治课程之一,对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职业道德;就业指导;核心价值观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德育课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课程,是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求职择业技巧、签约与报到和创业。
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它支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并且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人生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其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高职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出现弱化甚至忽略职业道德内容,学生也普遍更重视求职择业技巧部分。另外,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等使得课程失去了养成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与就业知道》课程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一)职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人物的职业道德事迹作为案例教学,会使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可感、可模仿,关于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无形中建立,成熟起来,并且在从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到升华,从而真正掌握本门课的内涵和精髓,并使其认知、意志和情感发生一番刻骨铭心的变化。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百行德为首”,让学生立业前,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首先学会做人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部分大学生过于看重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集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择业求职时,以自我的喜好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喜则行,不喜则弃,完全不考虑其它方面的因素。功利化思想严重。置身于改革的大潮,大学生的商品经济观念日益增强。尽管他们还没有踏入“商界”,但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投射,使他们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与反思明显增多。大学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择业求职表现出强烈的利益要求。什么专业能够赚钱就读什么专业,毕业后什么单位能够挣到钱就到什么单位去,赚大钱成了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最具诱惑力的因素。价值目标短期化,目前大学生对经济领域的变革十分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有一种重视眼前轻视未来的反理想主义倾向,他们所追逐的是眼前的工作所带来的实惠,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考虑,急于求成。通过具体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无私奉献、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爱岗敬业、勤俭节约等良好的核心价值观。
(二)求职择业技巧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现今的经济形势以及就业状况,求职择业技巧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异常重要,学生对于此部分的学习也非常认真。
求职择业技巧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和材料的准备以及面试技巧两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是以职业为导向,重视求职择业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借此部分着重诚信择业。在自荐材料的准备上,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反对弄虚作假和欺骗行为。在择业活动中,用涂改成绩、搞假证书、假材料的手段来欺骗用人单位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应当如实反映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使用人单位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在面试过程中的自我评价问题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反对自我吹嘘或夸大其词。在毕业生就业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这就要求毕业生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由于毕业生能否通过市场的检验对他们的将来起着决定作用,这就使得毕业生不仅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在择业的过程中也要自觉接受学校和社会的监督,端正自己的竞争行为,遵守一定的竞争法则。利用求职择业技巧方面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良性竞争择业的核心价值观。
(三)签约与报到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签约与报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签约与就业协议,了解就业法律知识,掌握就业协议的有关规定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法律问题。
毕业生不能随便违约,随意更换单位,否则,学校应视情况予以批评和建议,并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用人单位也可以要求相应的赔偿,这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应慎重,不能够任意违约。协议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非正常情
况的违约属于不道德的行为,偏离社会所倡导的诚信的道德准则。因此,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签订协议时,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也就是说,决定了要到某个单位工作,才进行签约。并且,协议签订之后,都会积极遵守,即使想更换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签约与报到方面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懂得遵纪守法、诚信签约等,学生能够养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核心价值观。
(四)创业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创业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国家不断推出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投入到创业的大军当中,不可忽视的是创业方面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人是到一些同行业的大公司里“偷艺”,待时机成熟才另起炉灶,自己创业。这个过程中对于不同公司的信息、客户甚至重要资料的流失现象是不断发生的,某些虽然不是违法的,但是毕竟是不道德的。创业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养成自立自强、改革创新的核心价值观。
三、结论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之一,是养成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企业文化论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作者姓名:姜红工作单位:山东福胶集团有限公司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企业建设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前提下,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本文主要试图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的影响。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思想道德上的共同进步。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为载体,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断传承和创造,为企业所积累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品质和企业产品(人才和知识)中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这一特定场所内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在一定程
度上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并对社会文化起着传承、示范和辐射的作用。概括的讲,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
所谓企业精神,主要指在企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一贯的、持久的、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并引以为豪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文化品质,它既指企业中全体成员的言行中所渗透的一种主导意识,也指他们所具有的精神活力状况和精神气质。企业精神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起来的。一个企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精神的存在。
(二)企业文化建设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物质形态(工厂环境、生产设施等)为基础的,以全体员工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全体企业人员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全体企业人员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软环境,对于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现代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品牌的重要体现。
企业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物质环境,这是精神文化结晶方式的实体存在;第二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项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第三层次是行为文化,主要指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各种生产活动;第四层次是精神文化,这里主要是指全体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好企业文化这座大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着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的思路,着重提升企业企业文化品位,增添企业学术气息,丰富企业文化生活,逐步形成文化层次多样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精神是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形成的载体。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如果离开企业精神就将迷失方向,企业精神如果离开企业文化建设就将无所依附。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企业能否完成使命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
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的运用与发展。在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着力培育和发展企业文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方向。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本质所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着眼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走向,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都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影响力。只有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全体员工加强自身价值体系建设正确解答全体员工在现实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全体员工的思想共识,增强整个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筑牢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保证,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应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公司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必须坚持先进性要求,突出主旋律,提倡高品位、高格调。要吸收世界进步文明成果,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努力建设既有深厚底蕴,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民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原则确定企业的办工理念、办工特色和办工定位。办成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办好企业,这既是企业办工的基本要旨,也是企业文化特色的本质所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要着眼长远,凝炼目标,明确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提炼和形成企业文化精神。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全体员工,尤其是劳动在第一线的生产工人,因为他们在公司总人数中占的比列最大,而且他们的思想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过程。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学术本位、崇尚科学的理念,坚持以广大劳动员工为主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为总体战略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两个结合、把握三个环节、健全四种机制、着力五个创新、抓实六个重点。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创建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这一主题;做到两个结合,即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握三
个环节,即把握组织领导、管理运作、考核评价、表彰奖励四个创新;建立五种机制,即建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领导机制;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管理机制;目标集体制定、层层分解、协作完成的运作机制;任务月度下达、季度考核、总评的落实机制;宣传教育、考评监督、竞争淘汰的激励机制。抓实六个重点,即抓实党的建设、两级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和行业形象建设、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建设六个重点;三化、两型、一流,即管理现代化、经营多元化、服务优质化、学习创新型、安全效益型,全方位一流企业。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共同建设福胶集团,尤其要重视中青年的储备和培养工作。在企业中要倡导意见民主精神,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下,倡导生产包容。
四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创新型人才。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推进思想理论活动改革,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新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对国家和民族有责任感、对真理正义有执著的追求,自觉地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对公司的服务和奉献之中。同时,要重视对新员工进行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注重培养新员工的企业活动能力、企业服务意识,企业荣辱观。
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设计现代企业制度。制度设计应该体现出激励导向,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术评奖制度等,都应该着眼于为人的创造才华提供展示的舞台。同时,制度设计应该体现民主治校理念,保证全体员工对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企业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
总之,我们山东褔胶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将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的原则与方法并使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企业文化论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作者姓名:姜红 工作单位:山东福胶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企业建设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前提下,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本文主要试图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思想道德上的共同进步。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为载体,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断传承和创造,为企业所积累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品质和企业产品(人才和知识)中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这一特定场所内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并对社会文化起着传承、示范和辐射的作用。概括的讲,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
所谓企业精神,主要指在企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一贯的、持久的、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并引以为豪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文化品质,它既指企业中全体成员的言行中所渗透的一种主导意识,也指他们所具有的精神活力状况和精神气质。企业精神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起来的。一个企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精神的存在。
(二)企业文化建设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物质形态(工厂环境、生产设施等)为基础的,以全体员工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全体企业人员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全体企业人员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软环境,对于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现代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品牌的重要体现。
企业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物质环境,这是精神文化结晶方式的实体存在;第二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项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第三层次是行为文化,主要指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各种生产活动;第四层次是精神文化,这里主要是指全体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好企业文化这座大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着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的思路,着重提升企业企业文化品位,增添企业学术气息,丰富企业文化生活,逐步形成文化层次多样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精神是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形成的载体。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如果离开企业精神就将迷失方向,企业精神如果离开企业文化建设就将无所依附。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企业能否完成使命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的运用与发展。在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着力培育和发展企业文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方向。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本质所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着眼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走向,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都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影响力。只有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全体员工加强自身价值体系建设正确解答全体员工在现实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全体员工的思想共识,增强整个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筑牢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保证,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应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公司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必须坚持先进性要求,突出主旋律,提倡高品位、高格调。要吸收世界进步文明成果,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努力建设既有深厚底蕴,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民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原则确定企业的办工理念、办工特色和办工定位。办成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办好企业,这既是企业办工的基本要旨,也是企业文化特色的本质所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要着眼长远,凝炼目标,明确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提炼和形成企业文化精神。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全体员工,尤其是劳动在第一线的生产工人,因为他们在公司总人数中占的比列最大,而且他们的思想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过程。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学术本位、崇尚科学的理念,坚持以广大劳动员工为主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为总体战略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两个结合、把握三个环节、健全四种机制、着力五个创新、抓实六个重点。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创建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这一主题;做到两个结合,即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握三个环节,即把握组织领导、管理运作、考核评价、表彰奖励四个创新;建立五种机制,即建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领导机制;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管理机制;目标集体制定、层层分解、协作完成的运作机制;任务月度下达、季度考核、总评的落实机制;宣传教育、考评监督、竞争淘汰的激励机制。抓实六个重点,即抓实党的建设、两级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和行业形象建设、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建设六个重点;三化、两型、一流,即管理现代化、经营多元化、服务优质化、学习创新型、安全效益型,全方位一流企业。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共同建设福胶集团,尤其要重视中青年的储备和培养工作。在企业中要倡导意见民主精神,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下,倡导生产包容。
四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创新型人才。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推进思想理论活动改革,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新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对国家和民族有责任感、对真理正义有执著的追求,自觉地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对公司的服务和奉献之中。同时,要重视对新员工进行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注重培养新员工的企业活动能力、企业服务意识,企业荣辱观。
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设计现代企业制度。制度设计应该体现出激励导向,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术评奖制度等,都应该着眼于为人的创造才华提供展示的舞台。同时,制度设计应该体现民主治校理念,保证全体员工对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企业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
总之,我们山东褔胶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将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的原则与方法并使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旨在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职教育;教育管理
1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边远农村的学生。前者受到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非常消极;后者千里迢迢来学习,对求学后的就业状况较为积极。两者的思想冲突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能够让学生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和社会认可度进行了解,从而避免学生对自己前途迷茫的思想状态。当下高职学生群体的显著特点有三个,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二是沉迷网络,耽误文化课的学习,人际交流方面的困扰;三是自暴自弃,感觉前途迷茫。
2高职教育管理对策
2.1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能够有效地矫正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从而减少孤僻不合群学生的数量,减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进而提高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关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活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在思想政治课上加强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教学的重视程度,以思政教育课堂为载体,将集体主义精神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从而减弱当下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适应毕业后社会职场合作。第二,高职辅导员对所辖班组的学生建立班级档案,对班级体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程度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进行各个维度的评比,并对评比结果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从而在实际校园生活中提高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们对“自我和与他人的合作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以求班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最终让当代高职学生切实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所在。第三,让网络游戏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游戏伴随其成长,戒掉网游的可能性很小,巧妙利用网络游戏中的团队合作以让学生践行集体主义精神也是一种探索中的方法。定期组织CS比赛,将团队合作的成果进行排榜,并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发扬团队精神的集体活动非常多,只有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去,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想。适度运用团队合作的游戏进行比赛以有效让学生感知到个人服从集体的重要性,将学生的思维从以个人为中心的轨道上逐渐调整到适应集体生活的轨道上,从而有效地减缓高职学生过度自我的思想趋势。
2.2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
沟通和理解从交流开始,有效交流的主要因素是运用同一种语言。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盛行的电子环境下,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要多应用网络平台,从而能够将所要表达的教育管理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当代高职学生对于纸媒的关注较少,无论读书还是写作,甚至团队活动的沟通都在网上进行,因此,只有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浸入到学生们经常光顾的网络环境中,才能够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上的有效碰撞。关于应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校内网络平台,每位在职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每位在籍的学生都要建立自己的个人账号。在校园内全面覆盖免费WIFI,学校和班组的各项活动和通知,都以网络为平台进行通知,从而让教师和学生都养成运用网络进行沟通的习惯。在这个活动的执行的过程中潜在的两个问题是年纪较大的老教师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生疏和部分贫困学生没有智能手机,为此,学校要对教师的互联网使用技术进行培训,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补助,从而解决教师互联网技术不熟练和部分学生没有智能手机的现状。第二,建立学校自己的贴吧、BBS论坛、微信群和QQ群,每个种类的群都有自己的主题,为学生思想表达和情绪发泄提供一个出口,管理员老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指定与之相对应解决策略。可以直接在群里对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相关主题的网络素材发到群里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在实际教学管理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第三,在网络平台上引进性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和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将这些测试和竞赛列入学生的必须完成的作业范畴,从而让学生定期通过权威的测试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通过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强化学生的正向思想,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目的。
2.3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
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对学生进行高职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将《职来职往》等求职节目中学历较低的人员求职成功的案例播放给学生看。第二,邀请本校的往届毕业生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解其自身的求职经历和学习经历以及当下自身的职业发展状态,从而增强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前景良好的证明,进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当下高职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知识,最终提高自身能力以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
3结语
高职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对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再对症下药,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教育管理策略的制定。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学习自律性有着历史性的特点,但是不同时期的高职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需要相关教师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哲,肖勤.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5).[2]周立新.德国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4,(2).
第五篇:中高职物流管理设置与衔接论文
无锡市中职和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普遍,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情况。在分析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有效衔接,形成分层次、有侧重、有对接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衔接
当前,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无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社会急需大量有技能、懂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近十年以来,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职院校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但“中职学生技能操作不够精,高职学生管理服务能力不够强”的局面依然存在。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物流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原因是各类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物流专业时忽视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忽视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及两者的必要衔接。目前无锡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中职学校8所。为深入了解中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现状及衔接问题,促进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及相互间协调发展,本次调研选取了无锡市具有重要影响的8所中职院校与8所高职院校作为分析对象。
一、无锡市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一)中职院校
截至2015年9月无锡市开设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有8所。其中有2所是从2012年9月份开始招生。由于各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与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人才培养目标
调查显示,部分中职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缺乏认知,对物流专业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把握不准,专业需掌握的核心技能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些中职院校物流专业都是在原有的管理类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抽象又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岗位没有认真研究。一般来说,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或者在某一方面的技能特别突出,面向基层物流操作岗位,主要从事一些技能型操作的劳动,像搬运、装卸、配积载、拆拼箱等工种。但从实际情况看,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目标定位不符合上述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五花八门。除无锡交通技师学院开设了物流作业生产实习、驾驶训练与考证两门带有实践操作性特点的课程外,其他的课程设置均与高职院校相差无几。特别是无锡技师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已经接近高职甚至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缺乏层次定位、缺少专业特色、没有体系已经成为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对于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开发。缺少内容体系成熟的中职院校专用教材,致使有些学校直接使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有的虽然注明是中等职业院校专用教材,但其内容与高职院校无异。
3、专业教学资源
(1)师资情况
中职类院校的专业物流老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无锡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存在师资缺乏问题,现有教师缺乏行业从业经历。除了近年招聘了少量物流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或引进少数曾在物流企业工作过、具有一定物流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外,基本上都由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致使中职学校物流教师队伍理论基础薄弱,教师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完善,同时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物流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2)实训资源情况
在无锡市8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没有开设专门的校内物流实训室。有的学校虽然建有实训室,但实训设备简陋,实训内容单薄。无锡汽车工程学院物流实训室是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现代物流技能竞赛场地,该实训室在无锡市中职学校里应该是最好的,但该实训室也只有两台叉车、几个托盘、一套仓储软件及几排货架,仅仅只能从事基本的入库、出库实训任务。由于物流实训设备的投资较大,加之物流专业是边缘专业,领导重视不够,导致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施设备跟不上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4、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都较高,薪酬水平略高于其他专业平均水平。由于物流行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就业门槛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学生对物流相关工作的认可度较低,导致中职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业的建设思路、建设水平、课程体系及学生就业方向。目前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关于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即培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能服务于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多数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就业定位缺乏必要的调研。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校盲目追求“高端化”,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几乎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学校培养的范围过度宽泛化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制定既能迎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又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贯彻执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在锡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也有较大差异。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基础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从8所高职院校物流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基础专业课程多数包括:管理学、现代物流概论或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等,其中物流信息技术被所有的学校视作专业核心课程。无锡商业职业学院还将物流系统规划及物流运筹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为迎合快递业的发展,2016年该院又将快递实务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可见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3、教学资源情况
(1)实训资源情况
近年来,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在校内物流实训方面都有一定的投入,实训条件有了显着改善。2008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占地约450平方米,集智能化立体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装卸与搬运及包装技术于一体的全真实训中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综合实训室分为软件和硬件实训两部分,软件实训室包括物流综合实训、仓储运输实训、国际货代模拟软件。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室以软件为主,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供应、采购、销售、运输、货代、集装箱货场、仓储、库存等物流运作及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流程。由于物流专业实训课程涉及业务领域宽泛,实战性较强,尽管学校投入较大,但在实训教学中仍不能满足全部专业课程的需要,因此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物流装备纳入学校实训资源。
(2)师资情况
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截至2015年底,无锡市物流相关专业的教师职称结构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26%,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为85、3%,其中博士(含在读)占5%。“双师素质”的教师(特指各学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占70、91%,专任教师中物流专业毕业的教师大约占20%,其他均为管理类专业转入。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15%,从事过物流相关工作的教师占2、3%。企业外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上基本能满足了专业教学要求,但具有物流实践能力的师资明显不足。
4、人才培养就业质量
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从各学校就业办提供的就业数据来看,无锡高职院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率与协议率均较高,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5%。但从2013、2014、2015三届毕业生的跟踪抽样调查结构来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与物流相关工作的比例不到50%,专业对口的岗位大部分集中在货运代理、物流业务员、快递分拣员等岗位,很少有人做仓管、搬运、包装、运输调度、库存控制等岗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毕业生再次就业专业对口率不到10%。可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
依前文分析,目前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不明显,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渠道和机制。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两者应有不同的定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培养物流实践操作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则以物流实践管理人才为主。
(二)专业设置缺乏有效对接
无锡市中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时“盲从”的现象比较严重,各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缺乏必要专业调研和可行性认证,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专业的有效对接,没有站在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分析两种职业教育体系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在后续发展中很难对专业进行分层次、有梯度地衔接。中高职物流专业的衔接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考虑两者之间在培养方向、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与共性,避免粗放地设置专业。
(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在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中课程重复现象很普遍,其中专业基础课重复现象尤为严重。从专业知识的共性上看,中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出现重复交叉,但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时,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应体现出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中职学校的课程大纲往往是由教师依据教材而确定的,选取的教材则多照搬高职甚至本科教材,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明显区分度。
(四)教学资源缺乏共享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实训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近年来无锡市高职学校建设了一批物流实训中心,实训条件得到改善,为高职学校开设物流技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中职学校在物流实训教学方面明显落后。原本以学习技能为主要目的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实训条件,很难达到其预期目标。高职院校的师资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经历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在物流理论方面相对成熟。中职院校中的“技师型”的教师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丰富。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使中高职在师资的交流合作方面的工作无法展开。两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互补,制约了无锡市中、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三、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衔接对策
(一)衔接专业设置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对物流人才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依靠地方物流业发展水平和不同岗位对物流人才的需要,研究制定中高职两个不同层次的专业体系。中职院校专业设置时应统筹考虑企业对操作性人才的实际需要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形成有别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差异化专业建设路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口径源自中职院校又高于中职院校,其专业设置口径的大小,制约着两者衔接通道的宽窄。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无论是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职业素养还是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应该是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体现规范化、递进化、层次化,才能促进两者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衔接培养目标
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但在具体培养目标上必须要体现差异性。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操作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面向物流企业及
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实践管理型人才。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然是面向实践,前者侧重实践操作,后者侧重实践管理。以实践为纽带,两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专业发展中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三)衔接专业课程
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中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更多地开设实训、实践类课程,强调课程与物流操作的无缝对接。专业基础课程应侧重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应突出职业能力为本、偏重物流协调与管理能力。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应遵循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要求及特点,构建互补性强、可延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衔接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中高职院校应制定既有差异又有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编排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要避免两者教育体系、教学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深化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在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可适当引入高职层次知识点,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的同时,可融入一定比例的基础操作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初次就业本领。
(五)衔接教学资源
物流教学资源呈现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拥有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师。中职学校拥有良好的生源和具备丰富企业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学能手,但缺乏理论教学师资及必要的实训资源。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中职院校技师参与制定实践操作类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中职院校可以聘请高职院校教师讲授部分理论性强的课程。构建中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两者教学质量,促进区域范围内物流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四、结语
由于教育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造成了无锡市各类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等状况。加快无锡商贸物流职教集团建设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依托职教集团,将集团内相关企业纳入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范畴,借助企业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中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职教集团内“3+2”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有助于推动和完善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历教育衔接。在集团内建立企业、中职、高职三方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岗位互补轮换,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