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 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 法:
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4)水费一定,每吨水的价钱和用水的吨数。
2、出示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内容:课本62页例61、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2、时间:5分钟
3、思考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你是从题中哪里发现的?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判定的?
(3)、列出关系式。
4、跟踪练习
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三、合作交流(10分钟)
1、课本59页“做一做”第2题
2、六年级一班学生在操场做操,每行站4人,可以站9行。如果每行站6人,可以站几行?
3、聪聪每分钟走60米,8分钟可以到家。如果她从家走到学校用了6分钟,每分钟走多少米?
四、质疑探究(5分)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强调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2、检测
第64页的5、6、7、8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第二篇: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6及做一做第二题。【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存在的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并能利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列出等式。【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导入。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6情境图。
2、思考:题中已知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3、学生尝试用学过方法解答,并抽生说思路。(列式:20×18÷30)
4、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能不能像例5一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2)、讨论:用什么比例解答?如何分析?(课件出示问题,幷揭题)(3)、汇报交流。(在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验算等。)
(4)、抽生板演,集体订正。(30x=20×18)。(5)、交换条件,进行练习。
(6)、讨论: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三、联系旧知,总结方法。
结合例
5、例6你觉得用比例解决问题解题思路是什么?(学生自己归纳后,课件出示)。
四、巩固练习。基础:
1、做一做2题。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典型:
1、要给同一间教室铺地,如果用面积是18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20块,现在改用面积是20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用多少块砖?
2、要给同一间教室铺地,如果用边长是10分米的方砖需要20块,现在改用边长是20分米的方砖,需要用多少块砖? 拓展: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 烧96天,由于改进炉灶,现在比原计划每天多用24天,现在每天烧多少吨?
五、对比提升。
通过练习,你认为正反比例应用题各有什么特征?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把今天的收获写在日记本上。
第三篇: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的例6,完成练习十一的第八题。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用反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3、一列火车5小时行驶800千米,用同样的速度行驶128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一说解题的步骤。)
4、导入揭题:我们继续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思考: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当()一定时,()和()成()比例。从哪里看出来书的册数是一定的呢?
3、学生尝试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4、变式练习: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要捆15包,每包是多少本?
5、归纳解题步骤(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3)设未知数列等式(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6、比较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3、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自我评价:我学的怎么样?
五、作业:完成练习九的第4、7题。
六、思维训练
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了14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第四篇:“用圆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圆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灵活应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用平移、旋转等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变换(平移、旋转),实现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教具:多媒体课件、茶杯垫等。
设计思路:
本堂练习课本着“数学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进行设计。通过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探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一,强化基础。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讨论并计算“茶杯垫”面积,有效复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半径一圆面积;直径一半径一圆面积;周长一半径一圆面积)。第二,变式练习。通过计算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感受生活中“圆”的美,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将不规则图形变为规则图形”,灵活运用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第三,思考与发现。通过尝试验证,感悟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强化练习
展示情境:今天某制造厂来了一位客户,他要求厂方为他们公司赶制一批圆形茶杯垫。但是他没有给出杯垫的具体大小,而是带来了样品,要求按照样品来制造。工人们很为难,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出示样品。
师:老师把茶杯垫样品带来了,要生产出这种茶杯垫需要用多大面积的材料,这要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师生小结:圆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活动)。你能用直尺、彩带等工具,按照大屏幕上的样品计算出这个圆形杯垫的面积吗?教师先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要计算这个圆形杯垫的面积自己是怎么想的。如,需要用到哪些数据,怎样得到它们,会测量吗?
(教师巡视,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发现问题,启发或指导学生讨论解决。)师生小结:只要知道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中的任一条件都可以计算出圆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这个制造厂还设计了其他款式新颖的产品,他们想知道做这些产品(阴影部分)各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也请同学们帮他们算一算。每组任选一题,完成后集体订正(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订正时挑学生讲讲第(2)题的思考方法、计算过程与结果,其余两题核对结果。)
课件出示: 师:遇到这样的题目,要先从整体上观察,然后运用平移或旋转的知识,变不规则为规则,使计算更合理、简洁。
三、拓展训练设疑。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发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比如说(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蒙古包、水桶、碗、太阳伞、茶杯、锅)这些物体上都有一个面是圆形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物体的面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
验证。
(1)师:老师想用6.28米的绳子分别围成圆形、正方形与长方形,你认为围成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在学生述说自己想法的基础上,提示:A.6.28米分别是三个图形的什么?B.不论如何围三个图形的面积都是唯一的吗?C.长方形的周长即使不变,但长、宽改变了面积也将随之而变。长、宽的大小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请4人小组合作计算验证。
(2)各小组汇报交流。
(3)结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围成的三个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
出示图形,巩固并深化认识。
师: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些物体的横截面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了吗?
小结:正因为在周长相等的条件下,圆的面积是最大的(等周定律),所以圆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4.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0页例6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二、[教材分析] 这类问题学生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学习用反比例知识来解答。前一个例题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已基本掌握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也学会了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哪种比例,前一个例题中也学习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旧引新,运用知识迁移,利用学生归总方法的知识掌握得较好的优势来学习用反例解决问题的知识,相信会有较好的效果。
四、[课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2.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学习重点]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学习难点]能正确利用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判断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1)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反比例)
(2)总页数一定,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不成比例)(3)购买铅笔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正比例)(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走的路程和时间。(正比例
(二)解决问题
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解:设生产360套服装需要x天。
答:生产360套服装需要9天。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2
2.一个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1)学生读题,然后思考:此题中已知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生1.可以先求出总用电量,再求现在的用电天数。
学生2.因为总用电量一定,也可以用反比例关系解答。3.小组合作探究
讨论: 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什么样比例关系?有什么相等的关系?
原来用电的总量=现在用电的总量
原来每天照明用电x原来可以用的天数=现在每天照明用电X现在可以用的天数
每天的用电量X用电天数=总的用电量(一定)4.小组展示 5.同学自主解答 6.教师点评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x=20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几天?
(你可以用比例解答吗?试试看吧!)解:设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x天。
100x=25×30
x=7.5
答: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7.5天。
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支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只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支?(你知道哪种量不变吗?可以用比例来解决吗?)解:设如果只买单价2元的,可以买x支。
2x=4×1.5
x=3 答:如果只买单价2元的,可以买3支。
3.小明家用收割机收割小麦。如果每小时收割0.3公顷,40小时能完成任务。现在想用30小时收割完,那么每小时应收割多少公顷?
4(用比例来解答)
解:设每小时应收割x公顷。
30x=0.3×40
x=0.4
答:每小时应收割0.4公顷。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64页练习十一,第5题、第8题;
六、板书设计
4.比例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6.原来用电的总量=现在用电的总量
每天的用电量X用电天数=总的用电量(一定)
六、反思总结。
本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来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能根据题意能够解答相关的题目,并且过程及书写正确。
同时,此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课堂开始的导入过长,占用了很多的新课学习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时
间不够用。
2.在重难点突破方面,还有待改进,学生对此还不是很理解。在突破重难点时,教师讲解得过多。
3.学生有小组合作,但在小组汇报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训练,注意引导。
4.老师在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时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再教学中的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