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叔葬礼随想杂文随笔
二兵发来微信,告我老叔的葬礼顺利结束了,并发来几张葬礼的照片,让我看见了老叔火化前的遗容,最大的遗憾,我没有亲自去珠海给叔叔送行……
还记得20xx年夏天,老叔老婶招待我的鱼锅,脑海中现在浮现出老叔的模样,让我难以忘却。时光流逝了六年,今天却又唤起了我对老叔的思念。
珠海的叔叔,不,已是远方的叔叔,已是去往天堂路上的叔叔,你一路走得怎么样?你看见黄泉路上彼岸花了吗?你过了忘川河上奈何桥了吗?三生石的望乡台上你回看了珠海、哈尔滨、齐齐哈尔了吗?老叔,喝些孟婆汤忘掉世间的一切事吧!
我回想到珠海时,老叔曾微笑着对我说:感谢我去珠海看望你,老叔用力拉着我的手,生怕自己会禁不住岁月的挽留,从此离我而去。老叔苦笑着看着我,眼中的坚定瞬间化作长辈爱的温柔。但是很抱歉,老叔离去了,我没有去珠海送行,我似不敢相信老叔会真的离去。
二兵弟让我给老叔的葬礼写悼词,我挖掘了二哥和我对老叔的几十年前的记忆,补充了二兵由于年轻而不知老人详细履历的空虚,我自觉得悼词写的还算能代表子侄悲怀的心意。
一阵风吹来,吹散了老叔在我记忆中的的身影;吹乱了我的思绪,也带走了我对老叔的悼祭。或许是岁月太过无情,或许是谁也违背不了自然的规律。今天二兵弟微信发来的是老叔的葬礼中还没消瘦的遗容照片,十五天前春节时二兵发来老叔的照片,我还看见了老人可亲的身影,可如今老叔已结束了自己的82个春秋。这个鸡年的元宵节,让我站在了思念和悲伤的路口……
风起了,风携着雪花吹过我的脸庞,把我的脸冻得生疼,我的内心一阵阵隐隐地酸楚。目光凝视远方,穿透了空间的深邃,超越了时光的束缚。我深情的凝望着人生路的尽头,胡乱地思索着都已走了的蔡氏亲族老辈,思索着同源血脉的亲情……
第二篇:葬礼杂文随笔
这个葬礼是因为一场意外,参加这个葬礼对我来说也是一场意外。
说是意外是因为我和他从未谋面,之所以去参加他的葬礼,是因为老公的老家打电话过来说,他表妹的老公因车祸年纪轻轻突然离开了人世,让我们回去。因为是年轻丧,悲伤的场面自然不言而喻。我天生又是个眼软的人,眼泪时不时的吧嗒吧嗒流个不停,以至于他们村子总有人回过头来看我,想知道我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不见棺材不落泪吧?我看见他六岁的儿子披麻戴孝的抱着他的照片,在大人的指导下跪在地上,孩子一脸恐惧的看着哭得死去活来的母亲,他不知道这些对他意味着什么。我却在心里说,孩子记住今天吧,这也许将是你对爸爸最后的记忆。
按照当地的风俗,下葬前的一个环节是家属讲话,对亲戚朋友的到来表示感谢。他七十多岁的父亲哽咽地讲道:“我儿子这几年做生意一直不顺,在外面据说欠下了一些债,因为他突然离世并未给我们有所交代,但我作为他的父亲,有义务帮他还清他名下的债务,我就是不吃不喝也不会赖一分钱的账,欠谁的钱在葬礼过后,请过来找我。”他哥哥补充道:“我弟弟欠下的账,我们全家将竭尽全力,还清所有债务,请大家放心。”很多人都留下了眼泪,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失去儿子的打击下,依然没有忘记为他守住最后一份尊严,不让别人对他的儿子有一点的说三道四,的确令人十分敬重。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教养和爱心同时存在的家庭。
这件事已过去了好久,每每想起,心中依然感慨万分。一场意外的葬礼,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那位老父亲的话在我的耳边时常响起。
第三篇:随想杂文随笔
汉译名著的《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和《克力同》三合一的译文不错,就是每章前的提要和章后的译后记看得有些烦,到后两篇的时候我干脆就跳过了。
我不喜欢看解析类的文章,除非解析的对象是我很熟悉的作品。我总觉得,在对一部作品产生自己的理解之前看别人的解析会对作品的理解趋于雷同。因为这就让别人的解释先入为主了,如果后来不再多读精读原著,那这解释怕就会永远成为自己对此书的“理解”了。而且,别人的解释也不尽然正确。比如《游叙弗伦》的提要和译后记中说苏格拉底从头至尾都渴望从游叙弗伦身上得到关于虔敬的真理。虽然我的认知也不见得正确,但我还是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到最后其实是在嘲弄游叙弗伦的,尽管他一直称赞游是聪明的。苏格拉底讽刺游的含糊不清又自相矛盾的解说就像自己的手工艺人祖先,靠复杂的手艺造成错觉。
不过这本书的译文虽不错,但提要和译后记几乎占了半本书了,有冗杂之嫌。而且半文半白的流畅译文虽能看出译者先生的功力,但我感觉还是过于古朴了。
第四篇:葬礼的杂文随笔
他的眼前是一片黑色,无边无际,气势汹汹地将他紧紧包围。
一条带着微凉滑腻触感的蛇,吐着舌信子舔着他的脸。
继而那蛇像变成一条麻绳,紧紧扼住他的颈。
要喘不过气了。
要死了。
他想。
缺氧。窒息。死亡。
大脑依旧准确而忠实地报告着他眼下的状况。
他无法理会。
然后他的身体变得很轻,像初春风中的柳絮,飘无定处。
所见之处皆是一片灰黑。
洋洋洒洒的颜色,肆无忌惮地吞没了天与地。
他的面前出现了一扇门。
红木的,还有金色的拉环。
鬼神神差地,他伸出了手。
门开了一条缝。
冷风从他背后吹来,不寒而栗。
回过神时,门已经在他背后关上。
他有那么一瞬间分不清自己是在门内还是门外。
一种无名的力量推着他向前走。
他的身边是一阵又一阵的哀乐,一阵一阵或真或假的哭声。
他仍旧往前走。
路很长,没个尽头。
不知道要走向哪。
他猛然发觉这是一个灵堂。
四处摆满了花,空气中都充盈着哀乐。
…… 还有哭声。
他的不远处有一副棺。
风吹动了挂在遗照上的白纱。
他看见了他自己的脸。
第五篇:再随想杂文随笔
人们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好像有人专门论述过。我不是学者或领袖是不敢奢谈的。
但是,我还是觉的正确的认识是智慧的儿子,是理想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不同时代,不同情况的具体体现,是爱心,不私心,不偏颇,公正,客观,全面,辩证的大融合。它需要闪光的思想,豁达的胸怀,坦荡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
认识,无非认识人,认识宇宙万物万事,认识问题充其量还可以分成普通百姓的认识与领袖从政者的认识。我们普通百姓的认识,是人与人相互间的认识,是对政府政策法规的认识,是对自身能力与条件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大度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头论足,也要大度,客观,辩证,不带私心,不偏颇,充满爱心地认识别人。人人各有其优点,各有其缺点。以其优掩其劣,或以其劣盖其优,都会是有所偏颇的。人学习其优而摈弃其劣,就会有所益处,就会提高自己。人只有这样,才会相互理解,相互容人,相互帮助,相互服务,相互合作,相互互动,相互补充。在国家大政策法规下,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条件选定自己的职业,在相互服务中,贡献社会,生存生活自己,融洽人际关系。
至于领袖与从政者的认识就更具风格,智慧,远见,更具抽象性。他们的认识旨在全局,兼顾局部,心怀理想,面对实际,奋斗现实,面对未来,体现群众愿望,不专个人意志。他们总结综合着人民的认识,他们疏导着人民的认识,他们引领着人民的认识,他们发挥着人民的认识,他们利用着人民的认识。他们把人民的认识提炼成一种思想意识形态而上升为理论,凝结成精神支柱,创造成指导思想方针,又通过实际操作与斗争,把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拧成一股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朝着政治设想努力奋斗和前进。近代的领袖们认识到了这些,并致力于发动,团结,利用,统一群众行动,统一着人民的认识,统一着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升华着自己的认识,领导着人民进行艰难的实践,于是其效益,其速度,其功劳,超过了五千年历代帝王将相及各资本主义社会的领袖。
其实,人没什么,只要不带极端的私欲,知人知己,不偏颇,不私心,有爱心,不片面,不以一概全,有诚心,客观,辩证,哲理,放的下,拿的起,有哲学思想头脑,善于吸取人的优点,善于利用人的优点,善于避免别人的缺点,你就会产生正确的认识,就会升华自己的认识,你就会事业有成,你就会在别人对你认识的评头论足中释然,从而在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社会中去认识事物,通达事物的道理,在正确对待处理人际关系中超然起来,成就事业。这是任何人成长,成熟,处世,做事,成功的必经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