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聊的思考杂文随笔
这两天发生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或许空气是一种引发慢性疾病的致病原,人类会因为空气的关系只能生存70~90年不等,因为空气中的某些致病原是导致人类器官衰变的主要原因。
如果这个论题是某位哲学家或是某个预言家提出的,你一定会觉得充满着美妙的气氛。但是很可惜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在“知乎”上面,很快有人将这个“无聊的思考”打上了 #知乎精英论坛# 这种极具反讽以为的标签。换做我也是一样,如果我不知道这是在“知乎”上面出现的思考问题,我或许还会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疑问,但是当我知道这是“知乎那帮人”所提出的问题的时候,我也多了一份疑心,总觉得在这些“并不正经的问题”下面会出现“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问题并不是出在“问题本身”,而是当他和“知乎”这个标签连用的时候,我也被主流的观念带入了情绪,认为“知乎”的虚伪始终会让这些原本有趣的问题变得“无聊”和“做作”。
要弄清这个奇怪情绪的诞生,必须反推是什么情况下我对“知乎”这个标签产生了负面情绪。此前一直闹得风风火火的“知乎最强答主”的事情似乎还没有消退,至少这件事情对整个“知乎”是打击沉重的。之所以会如此的沉重,根本原因在于这件事情从根本上毁灭了“知乎”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真实。这是一个如同信任危机一样的可怕的毁灭打击,只是“知乎”这群人仍在努力地自欺欺人地构建“知乎”体系,想要努力维系自己的神话体系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彻底毁灭——但是事实上,偶像崩塌所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为此前有太多人将“知乎”当成是自己生存的标准,而当这个标准被毁灭的时候,也就等于他们的人生和价值观都一同毁灭了。
“知乎”和“真实性”矛盾的打击一直在延续,所以我把这种“不信任”当成是“创伤后心理”,唯一的办法就是等着经历了这场毁灭得人彻底离开“知乎”,忘却他们在知乎所受到的伤害(大部分伤害是“丢面子”),接着“知乎”不断修复的体系又会吸引更多的新人,当供奉“知乎”为神明的群体超过了此前因为“创伤后心理”而反对知乎得人,那么“知乎”又会再次新生,没有人会在乎它里面的人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不单单是“知乎”,还有这段时间被扒皮和揭穿的“暴走漫画”,甚至还有很多你过去所信任和当成神话和偶像的品牌,他们都因为自己的虚伪被人唾弃和遗忘,但是他们并不会就此消失,因为始终还有一群人因为他们的追捧和信任,能够让这些东西再度生存——因为毁灭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促成了快销模式的诞生——包括信任修复,亦可以使用快销模式,制造热点、玩弄虚伪、煽动民意、然后建立新的被一群无脑的蛆虫所维系的新体系。
但是别忘了,蛆虫围绕的东西始终不可能成为神,因为能够汲养蛆虫的东西始终是臭粪。
第二篇:无聊的资格杂文随笔
闲聊就是无聊,无聊就想闲聊。
“无聊”是需要资格的,真的,像我等还当着房奴的衣食男女,是没有资格无聊的。
截止目前,我还有近四年的还贷负担,每月工资到帐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从手机银行里划出两千多元到还贷的支付宝里,碰上老婆、孩子淘宝购物时,我便紧紧张张地求告他们:“能不能等这个月的房贷付清后再购物?还要被供电部门扣除电费呢?”老婆、孩子倒也通情达理,只好忍住淘宝的欲望,将看中的宝贝寄放在购物车里,等到21日已过,便问我能不能下单,说他们看中了什么什么宝贝,需要多少多少钱,问我够不够支付的。我看了下帐单尾数,心里默算了一下,点头同意,他们便山呼“万岁”!过几天,东西到手,眉开眼笑,抢着洗碗,抢着洗衣,抢着拖地板,抢着做家务、献殷勤,不亦乐乎。
于是乎,我又得盘算着下个月的工资到帐后,在房贷、淘宝、水电费,还有女儿在大学的生活费等方面该如何节支。
我这人并不抠,实在是囊中羞涩啊!老是因为无计划透支,偶尔背上“月光族”的名声,碰上个什么紧急情况,要几尴尬有几尴尬。好在我这人并不乱花钱,除了抽烟这一不良嗜好,麻将不搓,扑克不打,小酒不喝,大肉不想,每个月的工资到帐后,一分也没糟蹋地花得一干二净。
女儿现在倒是毕业了,儿子却马上要上大学了,至少还得四年的奋斗历程要走。真的没有多少闲工夫供我无聊啊!
也许有人会说,你整天那么忙,就能缓解经济困境吗?
不能。再忙,工资也不会增长,收入还是那么多。但是,我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写几篇小文章挣几盒烟钱啊!对于穷人来说,挣一个总比掉一个强吧?!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这可是老辈人说得要都不要的真理啊!
算小帐是显得有些小器,这我知道,但是,我没有别的办法,就算我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子?所以,我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自己创收。我在江山发表文章,获得精品推荐了,还能有几个VB,如果没能获得精品推荐,便啥也没有,只能图个练笔,好玩。不过,我可以抓紧时间编辑文章,编一篇千字以内的小文章,至少还有0.5VB吧,碰上长一些的50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1.3VB,多半都是千字1VB。为了多提高编辑量,我每天早上都比别人早来办公室1小时,等同事们踩着点上班时,我至少编辑了两篇文章,连续一个季度超额完成编辑任务后,还会被评为本季度优秀编辑,江山文学对优秀编辑的奖励是200VB。可别小看这200VB啊,那可是100元人民币呢!
上个月陪儿子到济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额外地多花了一千多块钱,再一次沦落为“月光族”。回来后,取出农商行卡里新到的抚恤金,才勉强把亏空的帐面填平,也才勉强支付够房贷、水电和女儿的学费。
说实话,我真的还没有资格无聊啊,主要是窘迫的生活不允许我无聊。因此,我把自己的QQ签名改为“闲聊不得超过三分钟”。刚改完这个签名,作协秘书长便给我转发了一条无聊信息,我便冷冷地告诉他:“我还没有资格无聊。”他连忙向我道歉,并且保证不再打扰。
为了使自己彻底静下心来编辑文章搞创作,我还狠下心来退出了县作协QQ群,因为,我实在没有闲工夫陪他们闲聊,包括那些无聊的新闻奇事链接,我都没有闲时间看,哪还有时间陪他们闲聊?退群是最最明智的选择。其实,我这人并不是那么刁钻古怪不能容人,也不是不合群,只是不喜欢聊一些无聊的话题而已。例如,当别人问我每个月工资若干,关系好的人,我翻他一个白眼,对于关系不熟的,我便直接“开火”:“你咋那么无聊呢?我工资多少与你有关吗?是你给的吗?”这是在别人触碰了我的底线后才有的反应。
我记得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件事儿,我有“三不问”底线:一不问别人家里几口人,二不问人家老婆或老公叫啥名,三不问人家收入有多少。我不打听人家这些事儿,当然也不喜欢别人打探我的这些事儿。这跟部队上所学的《保密条例》是合拍的。《保密条例》明文规定: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谁碰了我的底线我就跟谁急,管他天王老子地王爷,管他是好哥们好朋友,我都一视同仁。
你也别怪我这么不讲情面,做人起码得有底线吧,如果都那么乱来,还要法律干啥,法律就是用来约束人们言行的。法律是规定了你有言论自由,但是,并没有允许你可以信口开河自由言论。
这么说,有点离题了。然而,这却是描述本人德行的最好佐证。
话又说回来,我现在所做的事儿,即便与增加收入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我也不想闲聊瞎扯。更不会“‘武戈’(无角)就是马头羊”那样地瞎扯。那样的闲话说个一次两次倒也无伤大雅,说多了,便有贬损他人人格的嫌疑。武戈既然是马头羊,是畜牲,那就不与你那些自命清高的人为伍吧。惹不起你们,我还躲不起吗?一怒之下,我便退出了所谓的作协交流的群。
有关资料解释,无聊,是指人的一种没有事情可做或不想做任何事情的心理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是人在某一时刻注意力的不集中,或对某件事不感兴趣而产生的结果。无聊与注意力密切相关,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注意力集中引起的无聊,例如长期从事单调工作的工人,单调的工作必须集中一定的注意力来完成,而长期从事此工作的工人,已经失去了当初对这项工作的新鲜感,它已经不符合工人的新鲜感的价值观。而注意力倾注在这项不符合工人新鲜感价值观的工作时,就会产生无聊。这里无聊的产生,原因不是注意力不集中,而是价值观转变了。无聊是因为无事可做。
我现在因为热爱文学,一切与文学有关的活动,都会使我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文字编辑,例如作品赏析,例如精品审核,都是我提高文学素养的渠道,我都喜欢得一塌糊涂,做得不亦乐乎,哪还有时间去闲聊海侃胡誇哒?因此,我只能抱歉地对无聊的哥们和朋友们说:“我真的没有资格无聊啊!”
第三篇:瞎思考杂文随笔
我p图的嘛、哈哈
刚刚出门的时候,下起了雨。
瞬间想大笑,不知道为什么。
那写点什么呢,未知,只能思考晚年的生活。
晚年,常常在想如果再老上六十岁就好了,那时候怎么着也应该是个智慧的老人家了吧。
可能被生活摧残的不像话,但是就我这样盲目乐观的人,搞不好,心态仍旧好到爆。
那我要养很多花,然后有一个诺大的书房,那时候可能还会儿孙绕膝。
我要给一堆小朋友讲故事,然后带着老花镜在那慈爱的微笑。
书房里摆满字画,有自己的章,然后一个个盖章。
然后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思想观念,但是不是老顽固,最好那时候我仍旧很爱学。
然后养了猫狗,傍晚时候,出去遛狗,小猫咪在家慵懒地躺着。
晚上看看话剧,然后年轻人随便聊聊人生,当然那时候我的人生价值观仅仅只是自己的,年轻人与我无关。
最好约上二三健康的挚友,一起出去旅游,最好有人拍照。
那时候的我得豁达的不行,比如一大早我会进行锻炼,对于很多事情不会非要说对于错,你开心就好。
这种就有点像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有点恐怖啊,最好有年轻人在我身边告诫我最近又开始不思进取了。
然后我在睡觉时候,会吾日多次反省。
为了那时候日子过的多姿多彩,我大概年轻所学会的一切技能就该发生作用了吧。
这些年累积下来的原始资本,开始用于享受,难不成那时候还想着给孩子,那时候,还是多多想想自己身后事,养老都要靠自己。
拥有一个大花园,照料很多花花草草,然后浇水。
然后写很多文字,年轻时候所见所闻的汇总。
仍旧不放弃工作,去工作去看这个世界,去认识各种各样的老家伙和小家伙们。
然后肯定会遇见小家伙来取经,想到这里,立马精神抖擞,回到现实的年纪,快快储备大量有用的知识,毕竟智慧难道是凭空而来吗
是的,明白就好。
第四篇:得与失的思考杂文随笔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道:“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生活中,是因为你有欲望,所以活得会很累。生活中,之所以不能让你都满意,是因为你得为你的欲望,去为之努力而奋斗。有时也许在生活中,你得放下你的身段,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时或许你并不是那么不可一世,有时或许你并不是那么举世无双。火那么壮大,水却熄灭了它;水那么壮大,土却掩埋了它;风那么壮大,山却阻挡了它。所以,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个克星。繁华三千,越过多少云烟;景象万千,看过多少人间。
心,只有一颗,不要装得太多;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太累。面对生活的重压,或许你时常会无能为力;面对内心的迷失,或许你时常哭天喊地。在生活中,面对金钱,名誉,权力,地位,你或许时常迷失心志,迷失自我。也许欲望已经把你推向深渊,也许欲望曾让你鬼迷心窍。面对这些,或许你的内心得做出理智的选择,你得保持你原本特有的定力。也许面对外部力量甚至是外部事物的诱惑,你完全可以视而不见。也许你内心真实的心理反应,就不会表现在你的一举一动。时间如雨,人生如戏。也许我们都曾是在雨里看戏的人,而并非是亲自演绎的人。
“一个人能坏到什么程度,看他张狂的时候就清楚了;同样,一个人会好到什么程度,看他困厄的时候就知道了。在好与坏中区分出邪恶与善念,善念的人时常活在感激中,而邪恶的人时常活在罪恶中。得意的时候看他做什么,落魄的时候看他不做什么,从放纵和坚守透露出的,往往是最真的品性。”看人看细节,着眼于在极端状态时的表现,看得见落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在梦与梦的贪头,或许你时常会因外界因素而动摇,或许你时常会因外界因素而盲目跟风。在梦与梦的贪头,或许你得坚定你自己的立场或许你得把握你自己的准则。在梦与梦的贪头,或许每个人面对诱惑都会有那么一次不知所措,在贪欲面前也许每个人都会卸下防备的面具,显露出那个已走火入魔的自我。如果今天你达到了这步田地,那么请您做回最初的自我。试问你内心的自己,是否还记得最初的初衷?在梦与梦的贪头,或许感情就是全身心的付出,但最后未必会得到无可厚非的回报。做你自己,所向披靡。
你所羡慕的一切,都是有备而来。也许你所羡慕的一切,都会成为一种诱惑,有时会考验你的定力,如果稍不注意便会用手段得到,最终陷入打破法律的边缘。而有时你所羡慕的一切却是一种动力,它会赐予你无尽的力量,用各种各样适当的方法去拥有。也许诱惑在有些人面前,根本无法抵挡;而诱惑在有些人面前,却是微不足道。有些诱惑可以毁灭一个人,而有些诱惑却可以影响一个人。也许你的生命就得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或许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步步为赢,连让别人下手的机会也没有。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是一个人的一种境界,甚至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涵养,更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与信仰。只有在诱惑面前波澜不惊的人,不管是你的事业还是感情才会到达一个高度;只有在寂寞面前毫不在乎的人,你的作风才不会在灯红酒绿中丧失原则。人生是一次诱惑之旅,每走一步,诱惑都如影随形。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社会里,要想每一件事都获得成功,就得战胜诱惑,而战胜诱惑,注定得忍受寂寞。在每个人的诱惑之旅,都奔着实现目标而前行,都渴望着成功。而在这段诱惑之旅,注定得一个人独自走过那些无人问津的日子,只有沉淀内心的浮沉,才会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也许每个人的诱惑之旅注定是内心有所渴望,内心有所向往,内心有所憧憬。有时一个人的人生就好似一个气球被荆棘刺破,在空中漂浮晃荡,随风而摆,跨过山川湖海,去往山巅,去往繁华都市,去往缭绕炊烟,去往绿色丛林,去往荒凉大漠。每个人的旅途里都有无限的可能,总有一天你的孤独和落寞都会成为你的勋章。有时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本书,封面是父母给的,内容是自己写的,厚度不完全由你自己决定,但精彩成程度却是由你自己制造。至于有多少人阅读,就看自己能影响多少人,尊重多少人,成就多少人。
人的欲望有时候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明明很渴望的东西,在得到之后又很快失去兴致。手中明明握着别人羡慕的东西,却又总羡慕着别人手里握着的东西。也许只有经历了世事,才会明白,眼前所拥有的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因为远处是风景,近处才是人生。也许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也许甘于平凡的反义词从来都不是野心勃勃,而是脚踏实地,集腋成裘。也许平凡从来不会急于一时,而是学会等待。等待也许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因为它包含了无数种可能。有时候欲望与野心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一定能够相提并论。因为先是有了期待才会逐渐升级为欲望,有了欲望最终才会升级为野心。如果一个人欲望越多那么烦恼也就越多,如果一个人野心越大那么落马的机会也就越大。有时候一个人在贪欲与诱惑面前,虽然可以屈打成招,但一定不能跪地求饶。在贪欲面前你得镇定自若,在诱惑面前你得处事不惊。在贪欲面前你得有你自己的准则,在诱惑面前你得展现你自己的矜持。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个是知足的人,另一个是不知足的人。人们通常会把知足的人理解为不思进取的人,而把不知足的人理解为胸怀大志的人。也许知足会让一颗四处飘荡的心安之若素,而不知足则会让一颗四处飘荡的心云游四海。也许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但却像处在天堂一样;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在地狱一般。快乐从满足中求,烦恼从多欲中来。也许欲望可以造就一个人才,但欲望更多毁灭的是一个庸才。也许有些欲望是出自本能的,而有些欲望却是迫于无奈的。也许人的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厚爱于物质欲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这就是清贫;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知足而自在付出,这就是富有。欲望存在舍弃欲望与收藏欲望,有些欲望一旦舍弃你自然能够身轻如燕,而有些欲望一旦收藏你自然就步履蹒跚。在舍与不舍之间,常常是人最软弱的地方,甚至是人的致命弱点。舍不得一段感情,舍不得一份虚荣,舍不得一段掌声。虽然生活中有些东西无法割舍,但生活中的有些东西可以试着学会舍弃。
这世界上有些东西你没怎么付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而有些东西无论你怎么付出也只能若即若离。有些东西你对于有些人或许怎么够也够不着,那只能怪自己手短;而有些东西对于有些人却是触手可及,因为他能撘着板凳。在这个世界上当你有了某些欲望,不是坐着听天由命,或者坐享其成,很多东西不是自己就会送上门来。当你有了欲望你得想办法去实现,付出多了,最后才会顺理成章的落入你手中。也许有些东西落入你手中,却觉得不过如此,那么这个想得到的其实就是你的欲望,如果一样东西你得到了依旧爱不释手,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也许这世界上只要活着的人都有欲望,而没有欲望的人却早已看破红尘,对世界没有过多的奢求,对红尘没有过多的留恋。早已看破得与失、名与利,对金钱、地位、荣誉视如粪土,显然不会愤世嫉俗,而已一颗平常心虔诚祝福与祷告。有些欲望在心里点燃可以是一指迷烟,随风而逝;而有些欲望在心里却是一颗巨石,永远不会随风而动。有时候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快乐,而有时候欲望太多就会烦恼。有些欲望可以说是野心勃勃,而有些欲望可以说是踌躇满志。野心勃勃的欲望只会是永远不满足地得到东西,而踌躇满志的欲望是永远满足地得到东西。有些人因为欲望而跌入万丈深渊甚至迷失心智,而有些人因为欲望斗志昂扬甚至总有义无反顾。有些人因为欲望迷茫,有些人因为欲望痛苦。也许只有不回避迷茫与痛苦的人,才有资格去谈乐观与坚定。快乐从满足中求,烦恼从多欲中来。如果要想走得身轻如燕,那么就抛掉所有不该有的欲望;如果要想走得轻盈,那么你拥有欲望就应该懂得适可而止。
天空可以湛蓝得没有一丝点缀,但心灵无法干净得没有一粒尘埃。心灵的不干净也许在于心中没有一点善念,而是住着邪恶与伪装。在世俗生活中,若能不骄不躁,心思放空,摒弃杂念,做一个不被浮尘所束缚的人,或许皆能六根清净。在邪恶与善念边缘,若能依旧约束自身行为,不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便能达到思想成长的致高境界。在邪恶与善念的边缘,若能能依旧规范自身行为,不一如既往地随心所欲,便能走向思维的新高度。
一个个石窟一座座山,一条条关口一道道坎。人生旅途充满艰辛和未知的风险,想象中的坦途只是迷人的虚幻,安慰你自己的永远是画饼充饥的痴望。不在虚无缥缈的风中凌乱,不在泥泞湿滑的雨里迷茫。在你寄予厚望的地方驻足,倾洒应付的激情与汗水。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奇异的旅程,都有说不尽的心酸,道不完的伤痛,甚至是触不到的未来和看不到的迷茫。也许等你有了新圈子,希望你别忘了谁陪你一起走过人烟稀少的时光。也许人可以喜新厌旧,但却不可以始乱终弃。也许人可以从一而终,但却不可以水性杨花。也许你得做一个正直的人,而不是一个身不正影子斜的人;也许你得做一个有正气的人,甚至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也许生命中有很多人值得你用心去接触,甚至有很多人需要你用心去聆听。有些人用行动感召每一份自私,有些人用真情感召每一份冷漠,有些人用语言感召每一种怨恨。其实,生命中的你大可不必有太多在意,也许你在意得越多,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也许你在意得越多,你抱怨的也就越多。生活中你得做一个宰相,肚子里必定能撑下一条船。生活中你得做一个大人,大人必定有大量。也许并不是每一种语言都能教化你,但必定有一种能打动你。也许语言有时是感染人最有力的武器,但语言也是武装人最好的装备。
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忍让一次是气度,多了就变成软弱。也许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要好,善良的人可以多帮,邪恶的人最好少帮。不要对谁都好,一次是仗义,多了就是理所当然。别让你的善良成了为人处事的缺陷,好好生活的前提,首先别委屈了自己。雨水落下来是因为天空无法承受它的重量,眼泪掉下来是因为心再也无法承受那样的伤痛。永远别让别人的过错成为你无法放下的包袱,永远别让别人的过错成为惩罚你无法言说的伤痛。
也许生活并不是用来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让你喘息的空间就越少;也许日子并不是用来将就的,你表现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在有些事中,无须把自己摆得太低,属于你的要积极地争取;在有些人前,不必一而再的容忍,不能让别人践踏你的底线。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给你的回馈才会多点。当你的善良受到委屈的时候,记得对自己说这句话:你的善良要留给那些懂得感恩的人,而不是那种将你的善良接受的理所应当,且会欲求不满得寸进尺的小人。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害怕遥远。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那么几次选择,也总会选错路。也许选错了路,有时会有机会重来,但有时却是再也不会有回头路。也许在生活中我们都应在正道上行走,而不是更多的歪门邪道。不越过道德的底线,不触碰法律的高压线。也许在生活中需要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因此你接收更多的正能量。因为有了正能量,所以洗涤你的大脑;因为有了正能量,所以净化你的心灵。
如果心里装着嫉妒,装着仇恨,装着算计,装着贪婪,你就永远走不出狭隘、猥琐、自私的阴影,甚至走上一条歪曲的不归路。如果心里装着天地,你就会溶入洪宇之中,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争争斗斗、功名利禄、升降荣辱,都不会遮住你的慧眼。你就会悠然自得,在道法自然中宁静致远,在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中任逍遥,感受生命的美好。
在世俗生活中,时常会患得患失。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有些东西或许你不应该握得太紧,就好比手中的沙粒,握太紧就越容易失去。也许失去的越多,珍惜的也就越多;也许得到的越多,握住的也就越多。也许有时在失去中寻找,有时在寻找中失去。在得与失之间,想开了便是天堂,想不开便是地狱。也许在乎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也许忽视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也许有时在得与失之间,你不必争个头破血流,是你的终将是你的,不是你的终将不是你的。挤不进的圈子别硬挤,迎来了讨厌劳累了自己,不如在自己的圈子里乐此不疲。
也许心性的境界是人生的分界,善念即天堂,恶意乃地狱,一念之差,云泥之别。请别忘记:困境前要从容,诱惑中要淡定,苦难时要乐观,唯有心的纯净、豁达、感恩,才能陪你走得更远。
有些东西,注定与你无缘,你再强求,最终都会离你而去;有些人,只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你再留恋,到头来所有的期望终究成空。不属于你的,那就放弃吧,大千世界,莽莽苍苍,我们能够拥有的毕竟有限,不要让无止尽的欲求埋葬了原本的快乐与幸福。如果你想什么都抓住,最终只能什么都抓不住。
第五篇:宗教的思考杂文随笔
宗教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宗教?宗教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应该是最基本的宗教问题。
作为庞杂的宗教系统和内容,一般人是无法理得清楚,头脑里只是用“宗教”这个词总而概括。
宗教的产生,和世上其他万物一样,有它产生的原因。先前人们的研究,说宗教的产生是当时的科学无法解释一些发生的现象,所以出现宗教的说法,以弥补当初科学不发达而造成人们在认识上的不足;也有人认为宗教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产生的一种学说。这么说来,宗教在不同人的手里,有着不同的作用。在统治阶层手里,可能宗教的政治意味更浓。一般有头脑的民众对政治是不太感兴趣的,他们只关心如何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除非他们的小日子都得不到保障,他们才不得不参与政治,以争取和维护他们的权益。
所以,大多数人对宗教的理解和参与,首先不是和政治挂钩,除非是迫不得已和另有企图。
当人们提到宗教时,一般都会有严肃感和神秘感。这种感觉不会让人快乐起来。严肃让人沉重,神秘让人紧张。沉重和紧张又带有些无助。显然,这是人们遇到了问题。是一些不太好的问题,也是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带来了人精神上的困惑和苦恼。宗教是与之相关。
宗教就是试图帮助人们来解决这些问题。西方的宗教告诉人们,人的烦恼和不幸是人一出生就带来的,这是人的原罪。所以,人要在上帝的面前不断忏悔,要痛改前非。这样上帝会帮助你去掉原罪,让你幸福。东方的宗教是让人自省。佛家让人依靠自己的意念和力量,加强自身心灵的修炼,从而洞察世事,摆脱俗世间的苦恼。不论西方还是东方的宗教,它都是直奔人的苦恼而来。所以,信教都是有苦恼的人。
在人的思想领域,宗教是产生最早的。之后才分化出哲学和科学。但到如今,哲学和科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古老的宗教却没有被淘汰和消亡,可见如今的人们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烦恼。
在烦恼面前,哲学和科学不能给人们及时的寄托,唯有宗教可以达到这个作用。在神父面前的忏悔,和在庙里的烧香,都会使人的精神立刻得到放松和解脱。
有人会认为:宗教这是自欺欺人。但人们能够借助宗教,把自己哄高兴和快乐一点,也是一种能力和智慧。
不能否认宗教里充有着智慧,所以,信教就不见得完全是盲目。那也就不是人云亦云。宗教也就是一种拿来主义,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用。也不是所有的宗教都要拿来,只需要能解决自己个体问题的。
宗教是给人了一种精神寄托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对一些精神上孤独无助的人,会把生活当做一种苦难。但他们出自本能,又不心甘情愿的受苦受难,便借助宗教来改变自己。这是他们不用求人,又很简便的方法,只需要心里默念上帝和佛祖就可以达到的心理效果。
但对一些人来讲,他们生活的很幸福,无忧无虑,但他也相信宗教。这好像背离了宗教的初衷:是用来救苦救难的。但这些人相信宗教,是相信宗教里的一些教义思想:人要多做善事,莫做恶事。做了恶事要受到神的惩罚,也就是他们相信因果规律。这是东西方宗教的一个共同点。看来这些衣食无忧的信教人也是聪明人,通过宗教来自发的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而使自己远离苦恼和不幸。
相信宗教和不相信宗教都是人的自由。这不是宗教的安排,也不是神的安排。假如世间有这么一位神,以神的境界,它不会因人信教或者不信教,来和人一般见识。否则,它也就成了人,而不是神。因为,只有人和人才一般见识。
宗教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人们不能否认它的作用,但也无法验证它的万能。它也只是反映人自我心理的一面镜子。吸引人们朝着光明美好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