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大陆 美国 大学生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同时考虑社会需要而选择最佳职业的过程,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大陆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对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考虑社会需要选择最佳职业的过程。对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比较研究,对推动我国大陆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1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它的就业指导一般称之为职业指导,其理论基础是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帕森斯的特性一因素匹配理论。“这种理论提出了职业选择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f特性)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命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过程。世纪60年代初期,它被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经过30多年经验的积祟,许多高校在职业咨询、就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定专业方向和择业目标,在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6年。当时的清华学校就开展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并且成立了相关的机构,随后其它学校也纷纷效仿,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整体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劳动力就业采取统包统分的办法,就业指导一度被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工作发展迅速,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之类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开没“就业指导”讲座和课程。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没就业指导课。
2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
2.1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均没有给大学生提供专门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机构一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称毕业生就业规划安置中心、就业发展中心、职业规划介绍中心、大学生安置办公室),它是学校的—个常设机构,直接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领导。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得美国高校对该机构的经费投入较多,“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按学生的学费的5%拨给(约占60%)和社会捐赠(约占J%)”’。在这些经费中,除去工作人员工资,直接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年经费约为50%左右,充足的经费保证了指导中心的正常运作和采用先进的办公手段。
我国改革开放后,毕业生就业引入竞争机制,全国各高校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高校都设有以一名校领导为主任、学校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与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一起、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全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就业经费无保障、办公条件差、缺少就业专用场地等问题。
2.2就业指导的宏观环境
在政府宏观调控方面,我国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按市场规律来调控的。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由高校和政府推荐,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双ruJ选择、自主择业的制度。对在双选中落实了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国家负责安排派遣,对在双选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派回生源所在区县,由区县政府安排就业。可见,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又具有计划经济的特征。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除了自身需要直接吸收一部分人外,对高校毕业生不承担直接安置的义务。“政府只是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法规来保障公民的就业权利和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实施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来鼓励或限制资本的投人与生产的发展,从而起到影响整个社会就业量的作用”。
2.3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服务对象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一整套体系,并且是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的,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参加相关活动,最终选择好专业;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如何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需求信息,举办各种规模的就业市场活动。就业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全校学生,也有已经毕业的校友。这种丰富而全面的就业指导是令人赞叹的”。
我国学校现行的就业工作指导,主要负责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包括为毕业生开没就业指导课或专题讲座、收集需求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推荐学生就业、进行就业管理。内容和任务主要涉及思想教育、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巧指导四个方面。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机制比较僵化。“我国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高年级。据对北京几所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对象集中在毕业年级,将低年级学生列为指导对象的相对较少。因为人们在认i只上存在这样—个误区,认为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指导,其他在校学生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
2.4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队伍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有几个特点:其一,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也需获得过学士学位。其二,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其三,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没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其四,就业指导队伍配备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l0多人到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200左右,这一比例使得每个毕业生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还从事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l:700以上。“我国复杂的户籍制度及人事管理制度使得就业管理的事务工作较多,如协议书盖章、就业报到证的办理、毕业生档案的寄发、学生户口的迁移等。就业指导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根本无暇深入研究和全面指导,也很难主动联络和开拓市场,更难开展个性化服务。”我国大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学历不高,专业不精,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少,凶而对就业指导发挥的作用不大。
2.5就业指导模式
(1)美国“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美国“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并不是选择职业的一时行为,而是—个发展的培养人的过程,把职业指导定位为由原来的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强调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汁。②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③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④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2,中国“程序式”就业指导模式:此模式具有以下儿个方面的特点:①在就业指导的理念上,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视为谋取职业的指导。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上重视政策、程序化指导。③在就业指导的方法上重视个别咨洵和团体咨洵。在从汁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昔日的“统包统分”,转向构建“在国家政策方针指导下,大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
(3)两种就业指导模式的比较:就业指导模式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内容、就业指导方式、就业指导队伍构成和就业指导机构等方面。现将这两种模式列表比较如下:
3对我国大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1)要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进行发展式的就业指导。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树立发展式的就业指导理念。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和就业以后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形成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创业,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比就业更光荣,鼓励那些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日报社会。
(2)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没有一定的人员编制,经费投人、必要的设备和场地是难以开展有效的指导服务工作的,必须加以重视。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应该在我国大陆高校中建立常设机构,根据自身的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提供专用经费,还要有数量充足的计算机,传真机以及专门的多媒体招聘室等现代化设备和场地。
(3)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良好的就业指导工作离不开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能够主动了解市场,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掌握就业市场对用人要求的细微变化,对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职业发展前景能作出科学的前瞻性的预测和研究。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就业指导工作。
(4)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和对象,开展对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针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进入高年级阶段,对学生进行求耿技巧、职业道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对毕业年级学生,指导其完成就业推荐表和求职信,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行模拟应聘面试等。
第二篇:浅论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论文
摘要:
文章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追溯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了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总结了其工作特点。同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于我国研究和开展高校大学生指导工作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研究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直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外国专家学者经过多年
潜心研究和探索,总结、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日臻完善。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无成功的经验和规律可循,因此研究外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汲取精华,洋为中用,对我们开展好工作,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涵义和历史探源。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考虑社会需要选择最佳职业的过程。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它的就业指导一般称之为职业指导,其理论基础是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帕森斯的特性一因素匹配理论。这种理论提出了职业选择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性)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命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被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随着职业指导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又认识到用“生计指导”更能准确地表达学生职业指导的内涵,职业指导开始向生计指导转化。日本、前苏联等教育发达国家受美国影响较大,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别定义为出路教育和职业定向教育,并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而我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由计划经济的以毕业生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统招统分为主要形式的高校毕业分配,逐步发展为当前以政策咨询、技巧传授、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管窥。
美国实行的是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学校对大学生就业不承担责任。但由于毕业生就业情况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和地位。特别是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效益,所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使其蓬勃发展。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我评价、专业定向和择业目标指导。
学生入学起。就业中心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作出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进入毕业前期,通过咨询方式与学生面谈,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的专业与职业领域,指导学生确定择业目标。对学生进行求职择业训练,包括如何写个人简历、求职信,如何获取信息,怎样展示个人特长,求职面试要领等等。其方式有个案咨询辅导,也有培训班、指导课形式的集体辅导,还通过模拟应聘面试、音像教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以指导。
2、就业信息服务。
通过信息网络及时把各种社会需求信息收集起来。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信息网络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此外,就业指导机构还备有各类有关耕业指导的图书、报刊、杂志、企业介绍材料,供学生随时查阅。
3、拓展实践途径。
由于许多雇主非常看重学生的社会经历、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到需求单位实习、工作的机会。各校都有一批长期保持密切联系的企业和机构,通过组织学生去实习、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供需双方提供互相选择的机会。
4、服务雇主。
当毕业生与雇主达成就业意向之后,雇主往往要派专人来校与毕业生面对面洽谈,学校就业机构在这方面的接待服务也是经常性的、大量的。
5、举办校园的招聘面试活动。
各大学在教学口历上都安排有固定的学生就业招聘日程,在校园内定期举办招聘面试活动,届时学校的就业机构要接待来自各界的招聘代表,组织类似我国高校的“供需洽谈会”活动。
三、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
美国高校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1、工作模式全方位、立体化。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指导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工作重点已由过去的注重就业安置和资讯提供,转变为注重加强培训和辅助发展。辅导范围由择业指导拓展为将事业、心理、学术三者合为一体的辅导和全人发展。就业指导由过去的行政服务性工作转变成具有教育职能的教学性工作。就业辅导的基础由原来依赖常识、直觉和经验,上升到注重理论、研究、调查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指导对象由只侧重应届毕业生转为面向所有年级,甚至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各类学生。指导的质量从单一内容和方法,向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服务迈进。指导观念也从一生只能做一次决定,延展到一生成长不断再决定。就业指导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专业教育以外的“通才教育”,提高了学生策划、组织、领导、管理、沟通、创新能力和水平。
2、工作内容丰富而细致。
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以心理测验和职业咨询为方式的自我认识指导;以提高应聘技巧、增强职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求职工作坊和培训课程;以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为目的的小组训练和讲座;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上花样迭出,而且注重质量和实际效果,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比如,美国高校启动的“展才活动记录计划”,把学生在大学参加的活动记录下来。凡参与该计划的学生在毕业时,将免费得到一张活动记录,同时可以两次免费寄到申请职位的雇主手中,以增加受聘的机会。
3、工作方式注重全程服务。
将就业指导纳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会提供不同的辅导内容。某些大学实行的“优质职业培训计划”,选拔成绩及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对其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和求职技能训练。在学生求职时,鼓励他们竞聘一些著名的公司。
4、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参与。
在美国高校中,辅助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范围广泛,比如专业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会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研究专家及就业指导理论学者等。各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校友事业网络”,利用网络联络各届校友。这些校友经常被邀请回母校举办讲座,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职业方面的意见。
5.工作手段上普遍使用职业测试工具
职业测试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已广泛为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所采用。常用的职业测试工具包括自我定向探索(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斯特朗一坎贝尔兴趣量表(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terest Inventory,简称SCⅡ)、霍兰德职业爱好量表(Holland Vocational Perference Inventory,简称HVPI)、塞普尔工作观量表(WorkValuesInventory,简称wv1j等。测试结束后,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个人和小组两种方式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并且开展测试后的跟进工作。内容包括:提供各行业资料、求职技巧训练、解决心理障碍或压力和指引学生做出选择等。
6、工作推广上加强宣传与交流。
美国高校十分注重对就业指导工作本身的推广,通过舆论扩大工作影响。推广工作可分为校内宣传和校外交流两个方面。对内宣传主要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主题展览、编发就业手册、散发求职技巧参考传单等方式,扩大就业指导在学生中的知誉度,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使用率。对外交流工作一方面面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学校影响,提供就业招聘服务,强化需求关系,寻求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强校际交流,提高工作水平,实现就业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四、美国高校学生指导的局限性。
1、缺乏主流的价值观导向。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一般不对学生持有的价值观加以评价,只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更深入地认识自己,进而协助他们调适矛盾和处理情绪,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容易导致学生过于关注自我的发展而忽略社会需求。
2、适用性不够广泛。
美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及方法具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东西方的地域、历史、文化、思想的差异,决定了这些就业指导理论、具体操作方法引入他国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3、聿生指导与社会教育缺乏有机地结合。
美国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走读的,住宿分散,教学采用学分制,这直接影响他们参与校内活动,特别是接受指导服务,造成了学生集体生活的缺乏和集体观念的淡漠,教育的效果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冲淡,难以得到保证和巩固。
4、过分依赖测试手段。
随着测试手段的广泛运用,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过分依赖测试工具的倾向,缺乏生动、具体、灵活的工作。由于青年时期是人的思想、心理、价值观极易变化的时期,测试结果仅是学生某一时期各方面的瞬间体现。因此,测试结果的科学性、长效性不高,影响了工作效果。
五、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对我们的启示。
1、以“发展性指导为目标。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生涯指导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很多开展就业指导历史悠久的高校都逐渐由单纯的就业指导(就业安置)或者职业指导转变成人生指导。人生指导本身具有发展性,强调终身学习。所以,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应逐步实现融学术、心理、事业和人生规划为一体的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发挥服务功能,而且更要发挥教育功能;不仅体现短期价值,而且要对学生成才整个过程起到长效作用。就业指导工作将对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应将其作为重要教学环节,以发展性指导为工作目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丰富实用,形式新颖多样。除了讲座、招聘等形式外,小组指导和个别指导非常普遍,免费向学生提供的培训课程有规模、成系列。不仅坚持使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本原理,还大胆引用了工商管理和市场学的相关理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在这些方面都为我们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和市场资源。
在校内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对学生的选修和辅修专业进行建议和辅导,合理规划和推荐学生勤工俭学的机会,将暑期的社会实践工作与职业探索有机联系起来等,都将是拓展我们就业指导内容与方法的生长点。在市场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与社会人力开发机构合作开展工作;联系知名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使其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进行投资,学校以为其提供未来员工的定向培训作为补偿。这些方法都将为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增添活力。
4、建立全程和全员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为学生制定职业探索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录用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问题加以调查和研究,建立起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所谓全员的概念,就是要调动校内外所有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人士的热情参与。目前可做的工作包括:与校友建立联系网络,以沙龙或小组的形式分行业进行经验与信息分享;与用人单位建立学生假期实习基地,提供职业体验;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和部门主管定期进行演讲、咨询、模拟面试等。
5、慎重使用测试工具。
当前,人力测评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工作方法,而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有的根本没有测试工具,有的使用混乱,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规范和指导,我们要努力研究和开发出科学、准确的测试工具,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支持,以保证学生的利益。同时,应该提醒指导者和使用者,不能过分依赖测试工具,测试工具只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不能仅凭借一面之词对学生妄加辅导。
第三篇: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介绍了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内容:1.重视新生入学前的咨询和指导;2.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3.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互补性专业培训和综合能力培训的服务.4.搞好毕业前的咨询服务及就业信息服务。5.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计划及目标。指出了我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德国,法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在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作为学校学生咨询服务中心工作的组成部分来开展的,一般设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学校是把学生就业纳入到学生整个人生规划或职业生涯设计中来进行引导和帮助的。与我国情况不同的是,德、法两国学生(只要取得了上大学的资格)对学校、专业的选择是自由和自主行为,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对就业时间、地点和单位的选择也是自由的,不受政府和学校的约束。学校对毕业生是否就业,能否就业没有责任.但是学校仍然重视学生就业指导,而且做得比较好。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内容
1.重视新生入学前的咨询和指导。
德国和法国的高校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服务,每年都举办面向社会广大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学院则面向初中生)的入学咨询服务活动,其内容主要是为广大学生提供包括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介绍、专业就业前景、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特长、兴趣、爱好及综合素质选读相应专业、设计自己职业生涯等等咨询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学校、专业和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即使入学以后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调整就读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高校把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作为一项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来抓,他们通过与各企业联系、合作等形式,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的位置,这些实习的位置,大多数都是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因此,接受学生实习的公司在对学生自身的能力要求,团队合作精神、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一般进入实习的公司后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公司对每一位实习生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最后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和实习期间考核情况来确定是否录用实习生。有的学校在安排学生到各个实习位置时,学校会根据有关方面专家、教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意见来确定某个学生相应的实习位置。一般来说,通过实习后,在原实习单位工作的成功率都非常高,所以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用人的公司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就业前的实习。这种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而最后过渡到公司接收毕业生就业的形式在德国高校是非常普遍的。
3.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互补性专业培训和综合能力培训的服务。
学校每年对毕业生都进行的互补性专业知识培训和综合能力培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毕业后更容易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做法主要是对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互补性很强的课程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训。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要涉及到这些方面的知识而在学期间其专业课程是没有开设的,因此,开设互补性的专业知识培训对学生今后就业非常有好处同时,还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毕业后就业显得特别重要。德国很多大的公司,都非常注重员工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都注重把用人单位的需要与学校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社会接轨、相互适应。随着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德国,毕业后参加继续培训的人数亦越来越多。
4.搞好毕业前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尽快找到第一份工作。
高校除了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一般由学校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在毕业生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对某个人的长处、短处进行分析,提出某人今后就业的领域或方向。使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择业、就业成功率更高。同时也对毕业生个人的才能发挥,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有好处。
学校在整个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包学生就业,而是尽力帮助毕业生找到其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所以学校非常注意与各大公司的联系,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同时,也积极推荐毕业生到各大公司面试,适当时候还召开校内招聘会,使毕业生都有机会参与就业竞争和找到第一份工作。学校对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视。他们认为,第一份工作是人生重要的起点,也是职业生涯的开始,有了第一份工作为基础,今后的择业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因此,学校注重帮助毕业生找到第一份工作。
5.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学校注重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尤其对各大公司、企业用人信息的汇总、发布等工作做得非常成功,他们特别注意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个人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详细地向学生发布。同时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有什么期望或要求也尽快地向用人单位传递,真正起到了沟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桥梁作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所以,法国的大学对用人单位的情况了解得非常细微,而对本校毕业生情况也掌握得很详细,就业信息与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几乎都与全校毕业生单独谈话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
6.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计划及目标。
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确定今后的职业计划和目标,这也是法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特色。学校非常重视每个人今后的职业选择问题,他们通过对个体倾向性就业目标的测试,如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等等内容的就业目标测试来分析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倾向,并通过专家进行指导和帮助。使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还通过成立老校友联谊会,请事业有成就的校友回校介绍其创业史,为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这对毕业生今后自主创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看,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贯穿在对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的。从选择学校、专业开始,学校就依据对学生个人能力、志趣、发展潜力的了癣,指导学生选报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一般而言,指导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手段先进且指导工作人员都具有较高学历,持有经过国家考试获得的咨询师证书,因此,咨询本身值得信赖、效果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二、几点启示
1.有关就业问题或与就业有关的一些思想、观点值得我们深思:①教育的目标不是使学生都达到某一知识水平,而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开发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最佳领域,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②学校不是工作介绍所,但是要为学生找到合适工作展开有效的工作。③学校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生存、自我发展的本领。④“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夕,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语)。⑤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研究等与社会需要无关,专业就是专业与学生就业没有直接关系,但学校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关系密切。⑥学校培养学生不以就业为目的,但教会学生就业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成份。
2.德、法两国将职业指导工作前移,在学生注册入学之前进行咨询服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并依据社会需求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咨询,既有利于学校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潜能,学其所好,专其所长等方面拥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还为更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最基础的平台。这相对于我国的高等学校要面对更大区域的招生、教育和就业,将就业指导前移到招生的宣传和指导环节中,更有利于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德国高等教育所推行的学生实习和打工制度,体现了德国教育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视。一方面为在校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德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第一,通过学生的实习,打工活动有利于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充分了解,使学生了解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生产流程、发展前景等,为下一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通过学生的实习、打工活动,.有利于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变,从而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得到加强。第三,通过实习、打工活动,有利于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使学生自己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使学生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这种实习制度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了解生产实际,并具备初步的生产理论与生产技能;有利于人才就业,并满足了单位的人才需求,避免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盲目性,为毕业生就业做了积极的准备。德国教育的这一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4.德、法两国注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并在教育过程中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再选择和调整。把就业指导和咨询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和岗位来予以肯定。这对两国的高等教育不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但以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素质为己任的观念得以有落实的渠道。这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中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尚未形成充分肯定的氛围,且往往把就业指导工作视为权益之计和附带性工作,对从事该项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予以一定认可和重视的现状,反差较大。值得我们对此项工作有新的认同和举措予以应对。
5.德、法两国高校对既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和已毕业尚未得到就业机会的毕业生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选择职业的能力培训,并列为高校教育培训的常规内容,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的比例。相对于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重就业技巧的准备,轻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培养;重对就业市场的分析,轻对用人实体需求能力的研究;重推销的增强,轻基地建设的功能深化。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同时,德、法两国经验亦可引为我用,值得借鉴。
第四篇: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积极探索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先进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会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中美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人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美国通过自己的摸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提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本文通过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积极探索了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从而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参考。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考虑社会需要,帮助大学生选择最佳职业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这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就肩负了推进就业率的历史重任。就业指导的意旨理所当然地体现出“就业安置”思想。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多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而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它的就业指导一般称之为职业指导,其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过程。Izl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重视从学生自我认识、专业推荐、专业选择、职业准备到求职就业的各个环节,把社会职业教育和指导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认知职业的方法与途径,了解职业对任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了解职业声望评价方法和职业功能教育,建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规划,选学专业和选修课程。
二、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
(一)就业指导历史比较
美国是就业指导的发源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就业指导所,1911年哈佛大学还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美国的职业指导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到了今天,已经处于成熟完善的国际化阶段。
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则相对较晚,一些高校对其还不很重视。这是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计划招生,统包统配。在这种计划体制下,大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高等教育管理运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校按照国家指令性计一划招生,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构成了一种政府行政主导型的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影响下,政府的行政计划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处于从属地位,政府成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中介,学校与社会缺乏直接沟通的渠道,学校只负责培养,无须考虑社会需求、专业设置等,无须考虑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统包统配”变成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也是在此时,高校才随之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活动。
现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背景一下,高校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毕业,进一步提高就业率,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才开始重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摸索更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
(二)就业指导机构及人员、设施比较
美国高校内部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一般由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得美国高校对该机构的经费投人较多,宽裕的经费保证了指导中心具有先进的信息手段。在人员配备方面,除了配备较多的专职人员外,还配有相当数量的兼职人员和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机构编制由学生的数量确定。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员配备就达40人,人员紧张时还聘用临时人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任务主要有收集和发布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和短期实习计划,编辑出版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报刊、杂志,组织招聘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组织校友会等。还要开设就业指导训练课程,作为计入学分的必修课。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后,毕业生就业引人竞争机制。全国各高校在原国家教委的要求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继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就业指导中心无论是在经费投、队伍建设、设备环境等方面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口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只是个附属机构,大部分挂靠在学生处,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地位不高,人员不足,经费很少。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单一,主要工作是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汇总并公布就业信息,组织供需洽谈活动等,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弱化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服务功能,更缺乏积极主动的市场开拓意识。就业指导作人员大都是从相关岗位临时抽调,专业化程度较低,习惯于“管”就业。从全国高校就业工作来看,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就业经费无保障、办公条件差、缺少就业专用场所等问题。
(三)就业指导对象、内容及形式比较
美国的就业指导对象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其就业指导全程化。从新生人学一直到毕业,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也包括已毕业的校友。从人学起,美国高校大学生就接受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得到帮助。进人高年级或毕业学,学生又可以获得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巧训练帮助。毕业后毕业生作为校友,仍可回到母校接受各种就业指导和培训教育,获得延续不断的服务。就业指导内容全面,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开展求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指导学生参加实习和见习活动、为雇主来校招聘毕业生服务、举办校园招聘会等。
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局限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多数是设置些选修课,或组织相关的报告会。就业内容简单,多是给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做好择业准备等。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辅导理论还没有形成,且多是千篇一律的灌输方式,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个性特征。
三、美国就业指导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人,特别是随着1999年以来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工作岗位却没有同步增加,由此产生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增长迅速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正是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严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也正因如此,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安置,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因为毕业生是贴着学校标签的的“特殊商品”,学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的招生及经济来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L作的意义,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足够的重视,从就业经费、机构编制上给予保证。
(二)建立全程和全员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应在学生刚人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教育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而不是仅仅对毕业班同学进行就业指导。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录用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问题加以调查和研究,建立起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所谓全员,就是要调动校内外所有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人士的热情参与。目前可做的工作包括:与校友建立联系网络,以沙龙或小组的形式分行业进行经验与信息分享;与用人单位建立学生假期实习基地,提供职业体验;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和部门主管定期进行演讲、咨询、模拟面试等。
(三)充实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丰富实用,形式新颖多样。除了讲座、招聘等形式外,小组指导和个别指导非常普遍,免费向学生提供的培训课程有规模、成系列。不仅坚持使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本原理,还大胆引用了工商管理和市场学的相关理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在这些方面都为我们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总之,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比分析,借鉴美国先进的就业指导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五篇:试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现状创新路径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探讨了适合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路径。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完全适应“自主择业”的要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工作的主渠道是招聘会,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不够,特别是各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使就业信息难以发挥作用,不能满足毕业生更高的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用不够大。从就业指导开展的时间角度看,我国处于基本上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据姚欲群调查,52.1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下表所示。
1.2高校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
第一,我国已大学毕业未就业的部分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这种现象势必导致西部地区、低薪部门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困难,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第二,理工科院校中,女生本身就不占多数,但“女性就业难”表现得却非常明显。用人单位愿意招收男生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统计性歧视”也是不争的事实。第三,不能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①专业知识与技艺;②敬业精神;③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④沟通协调能力;⑤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2.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2.1塑造就业工作环境。
深圳大学张雅琴概括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塑造的方法:①就业市场管理:政府从制定计划到提供服务;②就业市场运作:高校从分配管理到提供就业指导;③个体就业方式:从被动分配到自主选择、自主流动、自主创业;④就业成功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成为就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宋继勋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做到:加大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人才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设新的就业岗位。2.2建立就业工作新机制。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葱青指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己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但我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
2.3加强就业政策辅导。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使毕业生了解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依法就业,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
2.4将生涯辅导的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不是某一时刻的决定,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和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而是所有大学生。大学的生涯辅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要对各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
2.5实现生涯辅导工作的专业化。
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够清楚,也缺乏经验。在已经建立的辅导机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事不分、政事合一的现象,从事辅导工作的现有专家和专业人员工作中往往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生涯辅导,或者将求职择业的技巧等同于生涯辅导。要使生涯辅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辅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专家化,只有实现生涯辅导的专业化,生涯辅导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配置是全面开展和提高生涯辅导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学校应广泛建立专门的辅导机构,组建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综合素质高的生涯辅导队伍,开设生涯发展课程,建立学生生涯辅导资料系统,实施心理测评,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的生涯辅导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国的生涯辅导水平。
2.6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观念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大四学生的专利,需要从学生一人学就做出规划。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生思想工作的新阵地,是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人点,应当有计划地为大学生开设一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