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1:3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

第一篇: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人职匹配职业指导理论

论文摘要:从实现高校毕业生人职匹配的角度提出改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人职匹配的含义

所谓人职匹配,即个人的特性与职业的要求相配。人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T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不同,对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和心理素质等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个人的特性或人格与其所选职业环境能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提高,反之,则T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所以,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个人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人职匹配理论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介绍和职业咨询的经典性理论,方法直观简单,通过对个体进行评价和对职业进行分析使二者科学结合。它以个体差异为基础,其操作便于实施,特别是现代心理测验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人职匹配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使得这一理论一度占据了职业咨询和指导的主导地位。虽然后人对它也提出了一些批评,如社会职业种类繁多,并且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很难确定每种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个人特性;人的特性非常复杂,难于精确测定;影响人们选择职业和适应职业的因素非常复杂,社会需要、社会心理、舆论和传统观念以及家庭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在个体特性之外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等等。但是,人职配理论在职业咨询、职业指导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它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职业咨询理论之一,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的职业咨询模式仍然被职业咨询者广泛地应用着。

2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

2.1以人职匹配为指导。重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1二作向职业指导转变,实现大学生的人职匹配已是大势所趋。在当前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南单一的就业指导转向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并重。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的人职匹配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得其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大学毕业生的人职匹配、人职和谐的良好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使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二是在此基础上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使他们能“人得其职”,获得实现自身价值。

为用人单位输送合适的大学毕业生,使“职得其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有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要通过与用人单位广泛的接触和了解,把用人单位对职t的要求传递给在校的大学生,帮助他们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使用人单位“职得其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帮助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校就业指导要通过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科学确定将来的事业发展方向,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在毕业时成功择业,为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基础,以帮助大学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社会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2.2组织学生到企业研修,深化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

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求学期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而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缺乏了解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不能实现和谐就业、人职匹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多方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研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学生通过参加工作实习,一方面探索个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就业作铺垫,考虑是否到实习单位就业。目前我国高校也有这方面的一些实践,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时间安排比较靠后,多数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这时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实践效果不理想,而且即使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技能有所欠缺,也已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加以补充和深化;二是时间安排比较少,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够透彻,在一些调查中也显示出,“长期深入到企业实习”被当前大学生认为是最应该提供的一种就业指导形式。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应在大三就开始进行,并保证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实践条件。这样,如果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所欠缺,还可以通过增加和选修有关的课程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2.3开设求职技巧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推销自己

有了充足的内功还要会推销自己才能获得满意的职位,求职技巧的掌握是实现人职匹配的重要一环。发达国家的高校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甚至把它看作学生求职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美国的“心理测试与训练”、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模拟招聘面试训练、日本的就业模拟考试等,都属于这一类课程。

因此,在大学四年级开设求职技巧课,教给学生如何面谈,掌握社交、礼仪、服饰等求职技巧,学会撰写简历求职信,掌握获取T作机会和信息的渠道,学会与用人单位就1二资待遇问题进行谈判,学会恰当地接受或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以及签约等,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4打造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通畅的就业信息流通是实现大学生人职配的重要条件。多种形式并举,打造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托互联网,建立就业信息网。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建立就业信息网成为可能,高校应该积极组建自己的就业信息网,并与其他高校及国家、政府的就业信息网相连接,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就业资料室,对学生开放。在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的许多大学,就业指导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就业资料室,以印刷品、录音带、录像带、显微胶片以及计算机数据库等各种方式收集和储存大量有关就业信息,并向学生免费开放,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我们也可借鉴这种形式。编辑发行就业信息刊物,散发给学生。将各种就业信息进行综合、整理,编辑成小册子向学生散发,向学生提供有关职业的最新信息、校友的忠告和建议、企业方面的要求以及专家的意见,以启发、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求职行为。召开就业信息发布会。通过这种形式,向学生说明就业问题,介绍单位情况、招聘要求等,可由学校组织,也可以由招聘单位直接派人参加。

第二篇:试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现状创新路径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探讨了适合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路径。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完全适应“自主择业”的要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工作的主渠道是招聘会,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不够,特别是各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使就业信息难以发挥作用,不能满足毕业生更高的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用不够大。从就业指导开展的时间角度看,我国处于基本上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据姚欲群调查,52.1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下表所示。

1.2高校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

第一,我国已大学毕业未就业的部分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这种现象势必导致西部地区、低薪部门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困难,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第二,理工科院校中,女生本身就不占多数,但“女性就业难”表现得却非常明显。用人单位愿意招收男生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统计性歧视”也是不争的事实。第三,不能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①专业知识与技艺;②敬业精神;③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④沟通协调能力;⑤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2.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2.1塑造就业工作环境。

深圳大学张雅琴概括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塑造的方法:①就业市场管理:政府从制定计划到提供服务;②就业市场运作:高校从分配管理到提供就业指导;③个体就业方式:从被动分配到自主选择、自主流动、自主创业;④就业成功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成为就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宋继勋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做到:加大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人才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设新的就业岗位。2.2建立就业工作新机制。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葱青指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己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但我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

2.3加强就业政策辅导。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使毕业生了解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依法就业,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

2.4将生涯辅导的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不是某一时刻的决定,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和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而是所有大学生。大学的生涯辅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要对各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

2.5实现生涯辅导工作的专业化。

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够清楚,也缺乏经验。在已经建立的辅导机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事不分、政事合一的现象,从事辅导工作的现有专家和专业人员工作中往往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生涯辅导,或者将求职择业的技巧等同于生涯辅导。要使生涯辅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辅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专家化,只有实现生涯辅导的专业化,生涯辅导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配置是全面开展和提高生涯辅导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学校应广泛建立专门的辅导机构,组建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综合素质高的生涯辅导队伍,开设生涯发展课程,建立学生生涯辅导资料系统,实施心理测评,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的生涯辅导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国的生涯辅导水平。

2.6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观念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大四学生的专利,需要从学生一人学就做出规划。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生思想工作的新阵地,是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人点,应当有计划地为大学生开设一些课程。

第三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研究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创新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远谈不上完善,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上,并未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为完善高校就业教育工作,延伸就业指导内涵,提高就业教育工作成效提出了见解。

我国的就业指导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及体系,尚处于探讨和发展时期,就业指导内容较简单,指导对象主要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我们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1.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1重就业率轻就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部开始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高校对就业率都非常重视,但对就业教育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就业率这个结果,而忽视了培养过程和就业质量。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就业的量,更反映不出就业的“质”。我们很难得出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正相关结论。只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就业市场是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根本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才是正确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1.2指导对象狭窄,缺乏连贯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教育面过窄,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服务对象也只限于应届毕业生,没有向低年级辐射,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具体展开,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建立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实际上,这种就业指导通常存在一个观念前设: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教育。但是现实的困境是:如果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针对大学毕业阶段的学生,缺乏全程指导,就会使许多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及早规划,难以为将来的就业工作做好相关的知识、技能准备和心理准备,将在毕业求职时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会影响对理想工作的获取。

1.3就业教育课程不系统,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一些高校开展就业教育不够系统、科学和规范,对就业教育工作研究得不够,就业教育没有贯穿和体现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就业教育课亟待加强。时至今日,就业教育课程在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对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课程设置有待于调整。

就业教育的内容单调,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在就业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简单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教育二者等同,因而在开展就业教育时,以大量的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市场的维护和拓展以及深入的就业形势分析为主,就业教育内容过于简单。第二,重视技术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第三,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针对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创新研究。

2.就业指导的创新研究

2.1建立以人为本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大一开始就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要从高等教育的新形势、社会需求毕业生的新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等方面去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就业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机制等问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打破就业指导只面向毕业生的局面,将就业教育贯穿和体现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

分层次、有系统地在大学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使学生能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自己的个人状况、专业要求,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完善组织机构,形成全员抓就业的局面。

各大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是,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课程教学人员不仅要掌握有关的政策,而且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调动校内外的所有力量,凡涉及和关tl,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人士都要参与其中,即就业教育的主体是全员性的。

2.3加强实践指导。

作为一门指导性和时间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就业指导课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传授,必须和行为训练、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及科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配以职业指导、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录像观摩等形式,力求使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组织学生对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既可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增强开拓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正确对待就业。同时,建立往届毕业生档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加入就业指导中,以实例教育在校学生。

2.4创业指导。

只有创业才能更好地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利己、利人、利社会的活动。当前,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对于创业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还是局限于为学生找个好的单位或企业就业。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时应主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对创业精神的指导。创业精神的培养,应融人高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有新的理念,有新的作为。其二,对自主创业的指导。自主创业将越来越成为青年一代谋求职业的重要途径。创业具有挑战性,它更能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灵活、恰当地和社会需求融合在一起,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更快地走向成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在就业指导中是个新的领域,也是一个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领域。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探析论文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初步构想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领导作用、重视全员参与、注重全程指导、采用系统指导、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以信息为基础、互利的“三赢”关系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八大原则”,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

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

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

(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

(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

(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6]。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第五篇: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人职匹配理论是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人职匹配理论,开展个体特}生评价和职业因素分析并进行分类,以指导各类型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使之充分、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人职匹配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事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作为人才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的资源配置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用人单位存在失衡现象,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落后,仅仅停留在毕业时“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上,没有深刻认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未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已经成为趋势,而职业生涯设计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而“人职匹配”理论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人职匹配”理论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职匹配理论的涵义和类型

人职匹配理论是被人尊称为“职业辅导之父”的美国人帕森斯提出的:主要是指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对个体有一定可能性的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从而选择一种职业。这一经典理论由著名职业咨询专家威廉逊发展和定型,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征,并与社会的某种职业相关联,职业指导就是帮助个人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霍兰德依照这一理论,创立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学说,他把千差万别的人格类型归纳为六个基本类型,同时把成千上万的职业划分为相应的六大类,每一人格类型对应于一个职业类型,六种人格类型及相应的职业类型为:现实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

二、人职匹配理论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

人职匹配理论在应用中首先要进行特性评价,评价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性,职业能力测验,职业兴趣评价,人格测验,以及本人家庭文化背景、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等,从而获得全面材料,做出综合评价;其次进行职业因素分析,分析职业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类职业内容、特点,提出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第三是根据个人特性评价与职业因索分析结果,对个人进行职业咨询与指导,从而达}i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据此,选定大学生本人的理想职业目标,通过对个人职业目标的了解,高校鱿就业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设计可行、有效、顺畅的职业生涯,对将来充分、合理就业,开拓个人美好职业前程提供帮助。

要了解大学生早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可通过测评工具与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相结合来获得,主要测评工具包括劳动保障部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CETTIC)、MBZ’I个性类型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等。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可以设计多种途径和提高素质的模块来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帮助其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在初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

(一)现实型。

对于现实型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但缺乏社交能力。适应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所以,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对他们十分重要,如制图员、电工、机械工、修理工等等。

就业指导教师应把指导重点放在课业指导、专业技能上,提供各种机会如课堂讨论、学习讲座、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使专业技能日臻完善,专业知识不断向广泛和深度发展,以便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调查型。

调查型的学生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和独立的定向任务,但缺乏领导能力。所适合的工作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包括各类科研人员,如气象学者、天文学者以及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

教师指导的重点:一是鼓励他们在深入钻研各专业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探索型思维方式;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三是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增强个人的意志力和毅力;四是指导他们与同行业的人进行交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多走弯路,获得个人职业的成功。

(三)艺术型。

艺术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他们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对艺术创作充满兴趣,要求能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愿意忍受束缚,适合从事的工作如室内装饰、诗人、作家、记者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类文学艺术工作者。

对于艺术型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指导他们把握好自由的“度”,解决好学习与休闲、自由与约束、个人与组织、努力与成果的关系。同时,可以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给他们以宽松的工作环境,只考察结果,以达到良好的个人发展。

(四)社会型。

社会型的学生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愿意出入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愿为社会服务,服务是他们心中的核心价值目标,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和为人服务的工作,如教师、医护人员、律师、服务员、社区工作、公关人员等。

指导教师应尽量训练他们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并列出一套服务的素质要求和标准供他们参照,同时鼓励他们利用假期、实习实训等机会参加与服务工作有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尽早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利于今后的工作。

(五)管理型。

这一类学生性格外向,对冒险活动、领导角色感兴趣,具有支配、劝说和使用语言的技能,喜欢管理和控制别人,缺乏的是科学研究能力。对于他们来说,管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相信自己具有某种管理岗位上所需的技能和价值观,因此锻炼、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尤为重要。适合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和决策方面的工作,如党团干部、经理、厂长、国家机关和机构负责人以及宣传、推广工作。

教师指导管理型学生的重点是:一要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参加组织管理的实践活动,如二通过竞选担任学生会、团组织、班干部、学校社团等各类学生干部,让他们独立组织活动以充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指导;二是增长其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推荐看一些管理书籍,学习现代管理的方法手段,提高他们的领导艺术和水平,以便胜任将来的管理工作。

(六)常规型。

常规型学生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讲究实际,喜欢有秩序的生活、习惯按照固定的规程、计划办事,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通常选择与组织机构、文件档案之类的工作,如办公室文员、图书馆卫生员、统计员、打字、校对等工作。

针对常规型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寻找机会提供一些安全的、挑战性小、创新程度不高的工作让他们来做,如协助教师进行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统计等,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程序,积累经验为日后寻找工作莫定基础。同时,要加强他们心理素质教育、风险意识教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在激烈竟争中找到稳定的职业。

在应用人职匹配理论来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重要的价值观;其次,要明确自我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技能、情商、智商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素质,包括思想、心理、知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清醒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和数量,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三是以自己重要的价值观为墓准,慎重确立好自己初步的职业目标。

同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例如: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到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开展专业兴趣分析测试;组织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鼓励学生校园创业;定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鼓励学生从事社会活动;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工作等等。在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取得的成果作出评价,还要监控活动的全过程。这样,一方面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开展适时的评估,以便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定位。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人职匹配理论,是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利于就业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构筑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要大胆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下载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基于企业培训理论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评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评估 柯克帕特里克模型论文摘要:中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均处......

    浅谈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大陆 美国 大学生 就业指导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同时考虑社会需要而选择最佳职业的过程,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

    浅论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追溯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了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总结了其工作特点。同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

    关于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高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就业指......

    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归因 职业生涯【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

    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究论文(共5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就业 大学生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高校教......

    试析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就业指导论文摘要:二级学院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而迅速产生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本文从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优、劣势环......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科学发展观论文摘要:随着高等*t-g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数剧增,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f*l题也已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就业指导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