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用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自主择业观、主动创业观和灵活就业观是高职院校面,的重要课题,需以和谐的理念整合资源、扩展内容、创新方法、建设队伍,进而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最优化。
关键词:就业;自主择业;主动创业;灵活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令学生焦心、家长揪心、社会关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步人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领域的影响开始凸现:企业降薪或裁员,上班族开始休无薪假期,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返乡。与此同时,约610万大学毕业生涌进人力资源市场。有专家預測,09年就业市场将进入十分艰难时期,企业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有可能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就业,无疑已成为2009年中国社会的一大关键词,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和共同谋求破解的难题。面对全新的就业形势,不少人在感叹:大学生毕业就要面临失业。但实际上,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一个原因与大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不能转变就业观念“有业不就”有关。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和谐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十分重要。
一、转变择业观念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主流是好的,是与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合拍的,但部分毕业生中存在着需要转变的观念,比如:
(1)自负。受陈旧观念影响,认为读书多身价高,谋职不仅挑城市、挑单位、还挑办公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等,甚至还挑单位的领导。
(2)虚荣。自以为学历高,专业好,不愿放下架子,主动推销自己,害怕失身份,跌“价码”。
(3)享受。视自己为“天之骄子”,看重安定、舒适的生活,怕吃苦、图享受,畏惧管理严、节奏快、负荷重、风险大的职业。
(4)依赖。认为父母、亲朋好友、國家政府不会不管。
(5)攀比。看到同学进了大公司,自己也非要找一个相近或更好的单位,全然不顾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6)自卑。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缺乏对自己的足够认识和信心,竞争力不强,悲观失望,听天由命。
(7)保守。到人才市场本可一试锋芒,却退避三舍,不敢自荐。被单位看中,又不好意思“货比三家”。
(8)被动。企盼“相马”,不习惯“赛马”,消极被动地等待伯乐出现,不急于找个好位置。
以上种种都是导致毕业生待业人数增加的原因,致使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对高校毕业生质量产生片面看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引发些许矛盾,诱发一些不安定因素。为此,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用和谐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特别是转变择业观、正确评估自己,找准就业位置,切实排除择业认识误区,抓住机遇,自主择业、主动创业,灵活就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灵活就业观
择业和创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所谓择业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所谓创业则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业绩的实践过程。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择业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联系。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灵活就业通常指与传统的有稳定单位和工作场所的全日制就业不同的各类就业形式的总称。目前,我国灵活就业形式主要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以及工作时间弹性大的其他就业形式,如小时工等。一部分劳动者不受雇于任何用人单位和个人,通过投入劳动、资本、知识等要素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取得收入的就业形式,也属灵活就业,如:金融、保险等行业和直销业等。目前,随着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努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转变了观念,选择去基层,去艰苦一点的岗位工作,或选择灵活就业方式,政府对此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以下几项观念:
1、竞争就业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上岗将成为基本的常态就业机制。大学生应树立竞争意识,有拼搏精神,认真学习求职技巧和方法,学会推销自己,主动参与竞争,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择业实力。
2、开放、自主、多渠道就业观。要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不要认为某种工作不适合自己的能力身份就轻易放弃。要冲破“父母在、不远游”的家庭观念和“人不亲、土还亲”的地域观念,面对实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到基层、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还要从“专业对口”的定义中解放出来,根据需要进行职业目标的再生性选择,必要时可跨学科、跨专业实现多渠道、多门路就业。
3、动态发展就业观。择业应从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考虑,追求长远利益。但面对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还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职业目标的选择不一定一次定终身,而应在动态过程中,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发展方向,通过合理流动,不断优化职业目标,最终找到适合自己、能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
4、积极自主创业观。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是拓展职业生涯的关键。当今社会增添了许多新职业,既体现了新的社会需求,又体现了创业者的智慧和贡献。创业艰苦磨难多。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冲出“学历本位”观念,树立“能力本位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和灵活就业能力。
三、以和谐理念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
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领导重视和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1、整合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组织领导机制、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应急机制。
第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效益评估标准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第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及时向学生发布;同时定期收集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第四、建立应急机制。对临近毕业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由院领导直接负责,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帮助联系工作单位。
2、扩展内容
高校的就业工作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指导”、“三个咨询”、“一个服务”。“四个指导”是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个咨询”是职业规划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心理咨询。“一个服务”是就业信息服务。
3、创新方法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局限在就业技巧的传授上,而应该放眼职业生涯的发展,立足为成功就业做长期扎实的准备,始终将就业指导融入学业与校园生活的全过程。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就业指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就业指导,在思想教育、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渗透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建设队伍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学校应该在人力、财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爱岗敬业、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探析论文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初步构想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领导作用、重视全员参与、注重全程指导、采用系统指导、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以信息为基础、互利的“三赢”关系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八大原则”,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
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
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
(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
(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
(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6]。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第三篇:试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现状创新路径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探讨了适合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路径。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完全适应“自主择业”的要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工作的主渠道是招聘会,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不够,特别是各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使就业信息难以发挥作用,不能满足毕业生更高的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用不够大。从就业指导开展的时间角度看,我国处于基本上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据姚欲群调查,52.1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下表所示。
1.2高校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
第一,我国已大学毕业未就业的部分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这种现象势必导致西部地区、低薪部门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困难,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第二,理工科院校中,女生本身就不占多数,但“女性就业难”表现得却非常明显。用人单位愿意招收男生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统计性歧视”也是不争的事实。第三,不能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①专业知识与技艺;②敬业精神;③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④沟通协调能力;⑤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2.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2.1塑造就业工作环境。
深圳大学张雅琴概括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塑造的方法:①就业市场管理:政府从制定计划到提供服务;②就业市场运作:高校从分配管理到提供就业指导;③个体就业方式:从被动分配到自主选择、自主流动、自主创业;④就业成功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成为就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宋继勋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做到:加大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人才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设新的就业岗位。2.2建立就业工作新机制。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葱青指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己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但我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
2.3加强就业政策辅导。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使毕业生了解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依法就业,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
2.4将生涯辅导的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不是某一时刻的决定,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和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而是所有大学生。大学的生涯辅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要对各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
2.5实现生涯辅导工作的专业化。
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够清楚,也缺乏经验。在已经建立的辅导机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事不分、政事合一的现象,从事辅导工作的现有专家和专业人员工作中往往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生涯辅导,或者将求职择业的技巧等同于生涯辅导。要使生涯辅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辅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专家化,只有实现生涯辅导的专业化,生涯辅导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配置是全面开展和提高生涯辅导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学校应广泛建立专门的辅导机构,组建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综合素质高的生涯辅导队伍,开设生涯发展课程,建立学生生涯辅导资料系统,实施心理测评,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的生涯辅导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国的生涯辅导水平。
2.6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观念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大四学生的专利,需要从学生一人学就做出规划。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生思想工作的新阵地,是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人点,应当有计划地为大学生开设一些课程。
第四篇:浅论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论文
摘要:
文章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追溯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了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总结了其工作特点。同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于我国研究和开展高校大学生指导工作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研究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直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外国专家学者经过多年
潜心研究和探索,总结、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日臻完善。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无成功的经验和规律可循,因此研究外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汲取精华,洋为中用,对我们开展好工作,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涵义和历史探源。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考虑社会需要选择最佳职业的过程。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它的就业指导一般称之为职业指导,其理论基础是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帕森斯的特性一因素匹配理论。这种理论提出了职业选择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性)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命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被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随着职业指导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又认识到用“生计指导”更能准确地表达学生职业指导的内涵,职业指导开始向生计指导转化。日本、前苏联等教育发达国家受美国影响较大,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别定义为出路教育和职业定向教育,并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而我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由计划经济的以毕业生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统招统分为主要形式的高校毕业分配,逐步发展为当前以政策咨询、技巧传授、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管窥。
美国实行的是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学校对大学生就业不承担责任。但由于毕业生就业情况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和地位。特别是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效益,所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使其蓬勃发展。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我评价、专业定向和择业目标指导。
学生入学起。就业中心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作出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进入毕业前期,通过咨询方式与学生面谈,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的专业与职业领域,指导学生确定择业目标。对学生进行求职择业训练,包括如何写个人简历、求职信,如何获取信息,怎样展示个人特长,求职面试要领等等。其方式有个案咨询辅导,也有培训班、指导课形式的集体辅导,还通过模拟应聘面试、音像教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以指导。
2、就业信息服务。
通过信息网络及时把各种社会需求信息收集起来。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信息网络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此外,就业指导机构还备有各类有关耕业指导的图书、报刊、杂志、企业介绍材料,供学生随时查阅。
3、拓展实践途径。
由于许多雇主非常看重学生的社会经历、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到需求单位实习、工作的机会。各校都有一批长期保持密切联系的企业和机构,通过组织学生去实习、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供需双方提供互相选择的机会。
4、服务雇主。
当毕业生与雇主达成就业意向之后,雇主往往要派专人来校与毕业生面对面洽谈,学校就业机构在这方面的接待服务也是经常性的、大量的。
5、举办校园的招聘面试活动。
各大学在教学口历上都安排有固定的学生就业招聘日程,在校园内定期举办招聘面试活动,届时学校的就业机构要接待来自各界的招聘代表,组织类似我国高校的“供需洽谈会”活动。
三、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
美国高校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1、工作模式全方位、立体化。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指导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工作重点已由过去的注重就业安置和资讯提供,转变为注重加强培训和辅助发展。辅导范围由择业指导拓展为将事业、心理、学术三者合为一体的辅导和全人发展。就业指导由过去的行政服务性工作转变成具有教育职能的教学性工作。就业辅导的基础由原来依赖常识、直觉和经验,上升到注重理论、研究、调查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指导对象由只侧重应届毕业生转为面向所有年级,甚至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各类学生。指导的质量从单一内容和方法,向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服务迈进。指导观念也从一生只能做一次决定,延展到一生成长不断再决定。就业指导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专业教育以外的“通才教育”,提高了学生策划、组织、领导、管理、沟通、创新能力和水平。
2、工作内容丰富而细致。
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以心理测验和职业咨询为方式的自我认识指导;以提高应聘技巧、增强职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求职工作坊和培训课程;以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为目的的小组训练和讲座;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上花样迭出,而且注重质量和实际效果,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比如,美国高校启动的“展才活动记录计划”,把学生在大学参加的活动记录下来。凡参与该计划的学生在毕业时,将免费得到一张活动记录,同时可以两次免费寄到申请职位的雇主手中,以增加受聘的机会。
3、工作方式注重全程服务。
将就业指导纳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会提供不同的辅导内容。某些大学实行的“优质职业培训计划”,选拔成绩及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对其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和求职技能训练。在学生求职时,鼓励他们竞聘一些著名的公司。
4、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参与。
在美国高校中,辅助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范围广泛,比如专业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会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研究专家及就业指导理论学者等。各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校友事业网络”,利用网络联络各届校友。这些校友经常被邀请回母校举办讲座,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职业方面的意见。
5.工作手段上普遍使用职业测试工具
职业测试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已广泛为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所采用。常用的职业测试工具包括自我定向探索(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斯特朗一坎贝尔兴趣量表(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terest Inventory,简称SCⅡ)、霍兰德职业爱好量表(Holland Vocational Perference Inventory,简称HVPI)、塞普尔工作观量表(WorkValuesInventory,简称wv1j等。测试结束后,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个人和小组两种方式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并且开展测试后的跟进工作。内容包括:提供各行业资料、求职技巧训练、解决心理障碍或压力和指引学生做出选择等。
6、工作推广上加强宣传与交流。
美国高校十分注重对就业指导工作本身的推广,通过舆论扩大工作影响。推广工作可分为校内宣传和校外交流两个方面。对内宣传主要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主题展览、编发就业手册、散发求职技巧参考传单等方式,扩大就业指导在学生中的知誉度,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使用率。对外交流工作一方面面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学校影响,提供就业招聘服务,强化需求关系,寻求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强校际交流,提高工作水平,实现就业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四、美国高校学生指导的局限性。
1、缺乏主流的价值观导向。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一般不对学生持有的价值观加以评价,只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更深入地认识自己,进而协助他们调适矛盾和处理情绪,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容易导致学生过于关注自我的发展而忽略社会需求。
2、适用性不够广泛。
美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及方法具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东西方的地域、历史、文化、思想的差异,决定了这些就业指导理论、具体操作方法引入他国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3、聿生指导与社会教育缺乏有机地结合。
美国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走读的,住宿分散,教学采用学分制,这直接影响他们参与校内活动,特别是接受指导服务,造成了学生集体生活的缺乏和集体观念的淡漠,教育的效果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冲淡,难以得到保证和巩固。
4、过分依赖测试手段。
随着测试手段的广泛运用,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过分依赖测试工具的倾向,缺乏生动、具体、灵活的工作。由于青年时期是人的思想、心理、价值观极易变化的时期,测试结果仅是学生某一时期各方面的瞬间体现。因此,测试结果的科学性、长效性不高,影响了工作效果。
五、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对我们的启示。
1、以“发展性指导为目标。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生涯指导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很多开展就业指导历史悠久的高校都逐渐由单纯的就业指导(就业安置)或者职业指导转变成人生指导。人生指导本身具有发展性,强调终身学习。所以,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应逐步实现融学术、心理、事业和人生规划为一体的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发挥服务功能,而且更要发挥教育功能;不仅体现短期价值,而且要对学生成才整个过程起到长效作用。就业指导工作将对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应将其作为重要教学环节,以发展性指导为工作目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丰富实用,形式新颖多样。除了讲座、招聘等形式外,小组指导和个别指导非常普遍,免费向学生提供的培训课程有规模、成系列。不仅坚持使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本原理,还大胆引用了工商管理和市场学的相关理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在这些方面都为我们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和市场资源。
在校内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对学生的选修和辅修专业进行建议和辅导,合理规划和推荐学生勤工俭学的机会,将暑期的社会实践工作与职业探索有机联系起来等,都将是拓展我们就业指导内容与方法的生长点。在市场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与社会人力开发机构合作开展工作;联系知名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使其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进行投资,学校以为其提供未来员工的定向培训作为补偿。这些方法都将为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增添活力。
4、建立全程和全员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为学生制定职业探索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录用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问题加以调查和研究,建立起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所谓全员的概念,就是要调动校内外所有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人士的热情参与。目前可做的工作包括:与校友建立联系网络,以沙龙或小组的形式分行业进行经验与信息分享;与用人单位建立学生假期实习基地,提供职业体验;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和部门主管定期进行演讲、咨询、模拟面试等。
5、慎重使用测试工具。
当前,人力测评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工作方法,而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有的根本没有测试工具,有的使用混乱,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规范和指导,我们要努力研究和开发出科学、准确的测试工具,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支持,以保证学生的利益。同时,应该提醒指导者和使用者,不能过分依赖测试工具,测试工具只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不能仅凭借一面之词对学生妄加辅导。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高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就业指导
高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笔者对此谈点浅见。
一、“全程就业指导”的概念和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是指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大学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家报告会,印发《就业指导信息报》和制作就业服务信息网,进行日常咨询、就业政策宣传及模拟招聘等方式,对在读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全程就业指导”力求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结合就业日标分别加以指导。
全程就业指导的目标是:第一,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自觉性,为及早确立职业目标奠定良好基础;第二,让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剖析个人性格、兴趣、优势及不足,提高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目标;第三,指导和鼓励学生从事与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第四,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择业的知识、方法及技巧,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职业决策能力等,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二、实施“全程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全程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1999年全国性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前进了十年。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就业选择的多样化,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产生巨大冲击,无不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实践证明,以往只重视在毕业班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早已跟不上当今形势的要求,必须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全程就业指导,开展贯穿全过程、伞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自觉学习,主动成材,使高校形成健康向上的优良学风,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质最,提高整体办学效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二)全程就业指导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大学生难找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事实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只有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来发展、塑造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确保自己将来“适销对路’’。因此,全程就业指导理应成为连接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帮助大学生及早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一旦明确了职业目标,学生就会主动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锻炼机会和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最终了解社会、融人社会。
(三)全程就业指导是增强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基本属于“临阵磨枪”型的短平快模式,指导对象狭窄,形式简单,内容零散,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发展的指导性不够,针对性不足,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民办高校就业状况调查”在问及‘学校就业前培训指导对你就业当中的作用有多大时”,近4000份答卷中,12.61%认为很大,37.07%认为一般,16.52%认为不大,11.65%认为很小.19.74%认为根本没用,这表明调查活动中近一半的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表示失望。而全程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具有时间充足、内容广泛、科学性强、效力大等优势,能进一步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全程就业指导是借鉴国际化先进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早在1953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就提出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应贯穿于长期的教育工作中;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几个连续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前一个阶段任务完成不好必定影响到后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导致职业选择障碍。生涯辅导理论以发展的观点来探究职业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和职业成熟,在职业指导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传统与现代职业指导的分野。20世纪70年代,是职业生涯理论成熟、完善和国际化的时期,为世界各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带来理论支持。如,在美国、加拿大、口本等国,都注重对学生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其兴趣爱好,为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利用求职信息资料库的资料,分析职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择系科和专业;在就业阶段着重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不盲目选择高薪职业岗位。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学习和借鉴国外广泛应用的就业指导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必将促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上新水平。
三、全程就业指导的实现途径
全程就业指导就是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这项工作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主要指一年级学生。应着重于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教育,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从在校新生的实际情况看,经过紧张的高考,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有的新生感到无所适从,徘徊迷茫,基本上没有目标,容易随波逐流;有些新生虽有努力学习的意愿,却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他们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对自身以及社会各行业的了解也极为有限。全程就业指导应从这一阶段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主动了解自己所处环境、所学专业以及可利用资源的有关情况,深入探讨“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为确立个人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当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进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校可以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南》和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使新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人观教育,认识所学专业特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设计。
(二)发展阶段,主要指二年级学生。应着重于学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与人相处和扩大知识面做‘型人’的重要意义,掌握与人合作的基本技巧;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或素质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努力提高“硬件”和“软件”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职业素质等,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实践技能,尽早确立职业道路和事业目标,自觉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三)成熟阶段,主要指三年级学生。应着重职业道德、职业发展教育和社会适应性训练。主要是针对所学专业的专业特征,有针对性选择职业典范实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原定的职业日标做出调适。可借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设立“首都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做法,设立见习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进行适应性训练,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发展;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平台。
(四)完善阶段,主要指毕业班学生。应着重心理教育、就业服务、择业技能培训和诚信道德教育。高校应突出服务意识,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报考公务员、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充分发挥招聘单位与毕业生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搜集和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组织用人单位进校园开展现场宣讲和招聘活动;特殊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注重开展个案分析与模拟训练,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若干,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具有较强的形象感和可比性,极易为毕业生接受。模拟训练意在通过对求职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想情况即兴练习,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和运用技巧的能力,克服怯场和惧怕心理。要强化毕业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杜绝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的现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违约不仅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也损害个人声誉,损害学校声誉,妨碍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以职业发展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紧密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紧密结合,分年级分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阶段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和影响。只有认真作好每个环节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全程化的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求职竞争力,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