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南部县永定镇初级中学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一起构成的统一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集合体,是学校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如果一所学校宣称学已经有学校文化了,那必须具有全校职员工都共同信奉的价值理念并能将理念付之行动。只有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全体成员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一所学校才真正拥有文化。只有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才会树立立身于社会必须的精神支柱,才会不断取得提升办学水平的源动力。
一、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突出时代特征,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全面功能。
人本性原则。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文化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整体性原则。要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各种文化有机结合,有效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注重学校细节文化,让学校的一切融入文化之中,保证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
主体性原则。要落实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师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建设者、实践者,师生共建成长乐园、精神家园、和谐校园。
特色性原则。要根据学校发展历史、所处地域的环境和现有的办学条件,突出学校个性和特色,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鲜明独特的学校形象。
二、确立科学的理念文化,形成师生的凝聚力
一所学校,尤其是一所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学校,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认同,那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其他精神形态和物化形态都是由它而延伸和派生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科学而稳定的办学理念是无法构建科学而稳定的校园文化体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学校应十分注重办学理念的树立和宣扬,并把它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是学校在长期运动和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底蕴,确立学校的理念文化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发动师生积极参与,从师生的精神动态和价值取向中总结提炼,生搬硬套的借鉴和强加只能是“魂不附体”,只有被师生认同的办学理念才会被师生广泛的接受。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形成后的理念文化的宣扬,发动师生充分解读,进而内化为师生精神世界的驱动力,发挥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的核心和灵魂作用。
三、构建有形物质文化,增强理念文化的渗透力
教育是一种文化,是用故有的文化创造崭新的文化,是以成长的文化人塑造新一代的文化人。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重在“化”字上,要用向上的氛围教化人、感化人,使之成就师生高尚的人生,美好的人生。理解这一点对学校管理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能够树立文化环境具有渗透教育功能的概念。这种概念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通过有形又无形的力量去教化,感染和内化我们的学生,其中有形文化形态也称之为物化校园文化,它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环境形式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校要紧扣办学理念,充分发动师生积极性,群策群力搞好物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整体设计、统一安排、错落有致、特色
鲜明、高雅和谐,通过设立主题文化区,让物化校园文化格局更加科学和合理,一是在办公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师德修养为主题的“教师文化区”(包括制度文化、教学管理文化等);二是在教学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激励学生向上为主题的“学生文化区”(包括历史经典、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精神价值体验等);三是在建筑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建筑冠名赋义为主题的“建筑文化区”(包括建筑命名、标识、标志、标语等);四是在教学过道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学生风采为主题的“成才文化区”(包括学生心语、学生才能特长展示等);五是在树林花圃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点缀名人故事或爱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文化区”等等。通过建设主题文化区让校园文化更具规划性和主题性。努力实现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物一景、一墙一楼都能说话,让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物化环境建设具有暗示特有的文化渗透功能和育人功能。师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处处都能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校的环境更有品位,让校园文化发挥其春雨潜入夜的教育渗透力和穿透力。
四、倡导活动主体文化,增强理念文化的鲜活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理所当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而要体现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实现。因为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校园文化产生流光溢彩的效果,让学校育人更具吸引力和鲜活力。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办学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的各种活动,诸如:校园广播站活动、校园文学社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活动,校园PPT创意比赛活动,校园书法比赛活动,校园“实践值周”活动,校园体艺比赛活动,文化居室创建活动以及“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由于这些活动都赋予紧扣办学理念的深刻的文化意念,也能让校园文化富有更多的动态性和鲜活性,使校园文化不只停留在静止的状态,说教的状态,而是处于一个不断活动的过程。
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运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多活动从创意、设计、组织、运作和评比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会、团委会组织学生自己来唱主角,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强烈意识到他们不是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而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建塑者,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的活力。
五、挖掘校史文化,彰显理念文化传承的厚重力
每所学校都有它的办学历史,这种历史应该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中应充分发挥校史的文化功能,推进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个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数十个春秋积淀了许多优良的传统,良好的学风,也产生了许多可敬的名师和优秀的学子,同时也保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遗产,尽可能地挖掘学校文化中这一不可多得和复制的文化元素。可以举办大型的校庆活动,提出 “感恩凝聚、传承兴校”的校庆方针,举办各届校友论坛和座谈会;编辑校史画册,千方百计,发动各届校友捐献珍贵资料;精心设计有高品位永久性的校史陈列馆,走进校史馆,让每一件物品都成为学校历史的见证,每一张照片都是学校精神的缩影,每一个角落都是学校沧桑历史的沉思,每一行文字都是学校奋斗活力的跳跃,每一束灯光都是学校光辉历程的投射。置身校史馆能让每一个师生都感受到学校厚重的文化和光荣的使命,让校史馆成为学校校园文化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纷繁芜杂的工程,必须注重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才能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强大育人阵势。而也只有以符合学校历史传承和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被学校师生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形成具有真正内化力和渗透力的育人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执笔:周凌
王兴)
(修改意见:本次论文稿要求2000字左右,此文已近3000字。第一
部分从标题到内容都显得突兀,与本文论题结合得不好。建议浓缩、凝炼,或删去。第五部分可考虑删减内容。整篇文章理论色彩重了些,还应加入本校实践层面的东西作为论据,比如第二部分、第四部分。总之应有本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案例作为论据,才会有血有肉,否则就空了些,缺乏说服力。请考虑。
改好后于下周星期一发给我。谢谢。教育股杨勇)
第二篇:用快乐教育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用快乐教育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富裕县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侧记
富裕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60年,校园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00人,在校学生2309人,教学班38个。53年的风雨历程,赋予了实验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精神内涵。近年来,我校注重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丰富办学内涵,用快乐教育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试图通过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来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几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省群众满意学校”、“省师德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市级校园文化建设样板校”等荣誉称号。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魂”、之“神”、之“力”,它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2003年,我校基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园生活单调、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工作倦怠的“四苦”现象,凝结班子成员的智慧,参照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这一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享的人文化办学理念。努力使师生在愉悦的学习中品味快乐,在自身的成长中获得满足。这一办学理念渗透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环节之中,同时也统领着我校的一切工作。
一、老师在工作中品味成长的快乐
北京一师附小的张忠萍校长曾说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在教育中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我校让教师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让教科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工作变成一种探索。教师快乐成长的具体目标是:学习着,快乐着;工作着,幸福着。
1.夯实多样的培训行为,体验专业成长之乐
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我校帮助教师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引领教师从人生的高度去理解自己的事业,使教师的 发展始终有目标、有动力,有一个美好的希望。
一是读万卷书。近年来我校花大力气创建学习型学校,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我们要求教师读好三种书:“理论书”,像《走进新课程》、魏书生的《教书育人漫谈》等;“实践书”,要研读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等;文学名家名篇和时尚报刊。学校每月以组为单位开展教师读书心得,再次点燃教师心中的梦交流会,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教师读书汇报会。读书想,在工作之余徜徉在名著的世界中,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思考,使生活的繁忙之余也变得美丽充实起来。
二是行万里路。为了让一线教师身临其境学习和感受先进地区的教育教学,学校优先保障教师外出培训的资金,鼓励支持教师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去交流、去学习、去体验。培训回来的教师还经常通过网络关注名校的教育教学动态,和同行交流、把握最科学的教学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我们的倡导下,每到寒暑假,教师们主动与同事或家人结伴外出旅游观光,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异地的风土人情和各地不同的教育教学。教师们被激活了,开阔了视野,放松了心情,更新了理念,体验到了快乐人生。
三是听课日活动。为了克服校型大很难大面积听课的弊端,创造更多的领导、教师、学生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及时展示团队研修成果,创设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场,我校开展了雷打不动的每周三听课日活动。每周由一个教研组团队承办听课日活动,每个听课日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产生两节成功的课例在学校展示。执教者精心准备,巧妙设计,或激情奔涌、或润物无声,充分显示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集体备课的魅力。同教研组教师集体参加,其余当堂没课的教师都可以深入其中。课后,教者及时反思,校领导及相关教师倾心交流,共同评课。该活动的持续开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活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网络教研。我校作为省小学数学网络合作体学校,被评为省首届网络教研先进集体。教师们通过参与UC研讨、参加省市论坛活动,在学习领悟、实践反思中,着力体现群体行动智慧,利用网络技术提升研究能力。作为一个县级学校,我校曾多次成功承办了黑龙江省小学数学、语文 UC网络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拓宽了我校的教研渠道,提高了我校的教研层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多数教师还建立了教育博客,组建了博客群。
五是加强科研引领。我校的研究氛围极其浓厚,班子成员是带头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困惑问题;通过“带题授课”、“教学联谊”、“送教下乡”的方法,教师带着个人专题进行有目的日常教学,使教学实践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由于我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队伍中除了已经形成良好运行模式的“学科教师团队”、“年级教研组”之外,又交叉组建了23个“课题研究组”、4个“校本课程开发组”、2个“名师工作室”。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教师中省、市、县级教学骨干、能手、名师、梯队成员占总数的47%,一大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点燃了教师的工作激情,使其从中体验到了教育的快乐。
2.着力常态的教学行为,体验职业成就之乐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常态课堂教学,是教师享受人生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分担痛苦、一起拥抱快乐,教师就会消除教学中的焦虑和烦恼。我校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将“主动、探究与合作”变成教学方式的主旋律,体现对生命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切关注和尊重,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随着我校教学行为文化的建设,教师体会到了精彩课堂的幸福和喜悦。教师们发自内心感慨:感谢新课程课堂,让我们把心中的爱通过文本满满地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感谢新课程课堂,让我们在孩子们生命的航程中留下最温柔的回忆;感谢新课程课堂,让我们在成年之后再一次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3.凸显科学的管理行为,体验人文关怀之乐
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做法。为了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的治校方略,激励广大教职工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我校专门修订了《实验小学制度汇编》,大到校务会,小到一草一木的管理,都建立一整套细密严格的规章制度。从教师到门卫,人人职责明确;从教导处到总务处,处处权责分明;从教育教学到后勤财务,事事有章可循。每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都是鉴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制度局限性或者是教师反映不合理的地方,由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讨论完善形成初稿,分发到各教研组由教师充分讨论,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在全体教师会上举手通过方能实行。教师们觉得公开、公平、公正,执行起来大家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且在具体实施中有检查、有落实、有记载,常抓不懈。学校还真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对教师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都尽量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如,减免了几位身体不好的老教师的部分学习笔记、教案;给予孩子在高中或初四上学的教师提前一节课下班的方便政策;每逢教师生病住院或者是结婚生小孩,领导都亲自登门看望;为普通的退休教师举办庄重的葬礼等。这样的事虽小,但教师享受的是幸福,感到的是温暖,这样的人文关怀更能引导教师安于平凡,乐于奉献。
我校坚持科学可行的制度管理与细致入微的人心管理相结合,践行着“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管理理念,激发了教师努力建设学校的责任心,教书育人的进取心。如今,我校的教师们在民主、尊重、交流、碰撞、探讨、激励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着、工作着,体验着实现人生梦想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学生在学习中品味成长的快乐
打造一所快乐学校,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这是全世界教育理想的共同指向。我校归纳出学生快乐发展的具体目标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拓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差异价值,促进学生特色发展。这目标正是我校快乐教育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让孩子情趣盎然地参加所有的活动,从中体验到努力了,进步了,成功了,快乐了~
1.开展细致的道德教育,体验服务助人之乐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德育,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上。“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注重从细微处入手。比如,“储蓄好习惯,快乐伴我行”、“弯弯腰让校园更洁净”,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开展捐助救 灾活动,对学生进行奉献爱心的美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学校为每个班级设计定做了造型新颖的“红黄蓝快乐书柜”,建立了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各具特色的读书角,学生自备的书籍供他们交流传阅。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开展持续的读书活动,我们还有更多道德层面的考虑,那就是让孩子在满足自己兴趣的同时,也要关注别人,与大家分享快乐,懂得爱护公共物品。
2.打造鲜活的生命课堂,体验自主学习之乐
课堂是学生学知识、掌本领、展风采的舞台。在我校的课堂上,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语文课上,恰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数学课上,操作验证、合作讨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美术课上,学生奇妙构思、挥笔毫墨,提高了学生鉴赏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音乐课上,唱、演、跳,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所有学科所有课堂,无不创设最佳氛围,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之乐。
3.创建和谐的环境文化,体验赏心悦目之乐
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根本。走进我们的校园,两座教学楼宛如一对孪生姐妹,相依而立。校园内划分为教学区、游戏区、体育器材区、休闲区、生物园区、学前教育区等六个区域。每到夏季校园内绿草茵茵、鲜花烂漫、彩蝶飞舞,石桌、石凳分布其中。西侧新楼建好后,我校的环境文化将更上一层楼。我校还十分注重细节,在廊道建设、教室装饰中体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办学特色,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育人。大厅和各楼梯半处是色彩艳丽的风景写意画,并将我们的教育格言巧妙融入其中,让人耳目一新。主楼是以“儿童漫画辉煌发展历程”为主题的特色漫画,突出了“儿童漫画从这里起航”、“高素质的漫画创作群体”、“全国漫画名家大师云集实小”、“酷爱漫画的孩子们和他们眼中的世界”四个篇章。置身于连绵不断的漫画长卷中,不仅让人领略了我校漫画22年的风雨成长足迹,又使人仿佛遨游在漫画艺术的海洋。还有东楼古色古香的古诗词画卷 以小学生必备的70首古诗为蓝本,共收录了近百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营造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氛围,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之精华,时时刻刻都在熏陶和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走廊墙壁上随处可见学生中的小明星照片,所有张贴和悬挂的高度都以学生观赏的视线为标准,处处体现“学生至上”的教育理念。走进教室,还有师生们精心设计、亲手布置的各种活动园地、读书专栏„„增加了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文化韵味,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精神愉悦。
4.创建成熟的课程文化,体验参与实践之乐
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载体。我校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规定,抓实抓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尽力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课时,保证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在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学校特色建设中,我校还开发了古诗词吟唱、师生礼仪教育等特色项目,与儿童漫画品牌校本课程构成了我校多元的、立体的特色课程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与所有家长的愿望,我校安排每班每周一节儿童漫画校本课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作为“全国儿童漫画教学创作基地”,我校酷爱漫画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把进行儿童漫画创作当作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学生中知名的“小漫画家”不断涌现,多名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漫画比赛中获大奖,作品在多种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几家报刊还为我校提供了专版,发表学生的漫画作品,使学生大大体验到了参与实践,勇于创新之乐~
5.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体验张扬个性之乐
有选择才会有个性,有个性才会有快乐,为学生提供有选择的成功教育,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校,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自主参加少年军警校、鼓号队、红领巾广播小组、童星合唱团、美术特长小组、英语口语沙龙、数学兴趣小组等特长社团,其成员已成为学校的小明星。他们曾在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和各种大型活动中获奖,受到了社会 各界的一致好评~另外,我校还开展多项特色活动,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如坚持多年的校园艺体节、阳光健身活动、英语活动日、书画大赛、朗读比赛、故事会、大队委的竞选、周末大舞台演出等等。各种活动丰富多彩,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又使孩子们的身心与个性和谐发展,成长与快乐并行。
6.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体验交往合作之乐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老师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小学生虽然自控能力差,但是可塑性非常强,我校要求教师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努力用爱心使孩子们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实施多元评价,让学生快乐成长。在我们学校,早晨是不允许教师批评学生的。拍拍学生的肩,摸摸学生的头,帮学生整理衣服,已成为老师们的习惯动作。教师们说“我要蹲下来与花心语,聆听花开声音”。当然,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也不逊色,他们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这样平等交流、平等相处,让学生从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感到幸福、感到快乐。
如今,走进实验小学的校园和课堂,最令人欣慰的是琅琅的读书声和欢乐的笑声。这里已经成了教师乐教、善教,成就人生梦想的沃土,这里已经成了学生乐学、会学,放飞美好童年的乐园。这是因为我校多年用快乐教育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学校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篇: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安徽省委8号文件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文化建设的规划,持续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广泛开展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教育与实践,进一步弘扬科大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班级、院系、校园,延伸到课堂之外,形成了班级、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和育人环境,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科技大学是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自1958年创办至今,经历了北京初创、迁址重建、改革创新三次艰苦创业历程。50年来,中国科大科教结合实现了教科双赢。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到70%;从第一届毕业生算起,迄今有40多人当选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中就产生1名院士,为全国高校之冠;研究成果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5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科大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学校半世纪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的资源,新形势下只有进一步弘扬科大优良传统,学校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障碍,才能不断向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为此,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科大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征文、讨论、研究、凝练、教育、传播工作,以科大精神擎起校园文化的大旗。
二、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
50多年来,中国科技大学以良好的校风、学风著称于高校之林。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中有“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之句。1959年开学典礼,郭沫若在长篇演说中,将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为了使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抗大优良传统,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定名为《永恒的东风》,并请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为校歌谱曲。
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希望中国科技大学“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甚至早在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协议,支持中国科大创办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这份协议作为我国“985工程”签署的第一个重点共建协议而被载入史册。
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实现这个宏伟理想,需要一种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把科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科大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需要科大精神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举办“重温校训、励志成材”征文活动,并专门组织力量,成立“中国科大文化研究”课题组,从文化的视角对科大精神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进而对科大文化传统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对科大文化的系统研究,学校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作为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科大校训虽有时代的烙印,但反映了中国科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是科大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半个世纪以来,几代科大人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坚持将育人作为第一要务,不跟风,不追求时髦,永不服输,“敢为天下先”,在内涵发展、所系结合、育人为本、民主办学、文化创新等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形成了坚韧不拔、勤奋刻苦、民主开放、学术自由、理实交融、创新进取的文化品格,必须永远传承下去,中国科大精神这面校园文化的大旗必须高高飘扬。
三、科大精神大讨论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更好地发挥科大文化资源在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创建中的积极作用,2005年10月,校党委发出通知,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神理念的大讨论。通知发出后,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积极投入到精神理念大讨论的热潮中来。学校先后展开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学生代表、民主党派代表、中老年教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等系列座谈会,畅谈科大精神。随后,科大精神理念的大讨论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很多师生、校友积极撰写文章,纷纷表述自己对科大精神的理解和看法。学校开通了“科大精神大讨论”网站,《中国科大报》还开辟“科大精神大家谈”专栏,发表文章近百篇。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的大讨论中,学校还专门邀请一些院士、校领导、资深教授、杰出校友为大学生作报告,以弘扬科大的优良传统,激发青年大学生们爱国心与报国志。当这些科学大师、青年才俊们以自己的的人生体验和切身经历向青年一代诠释自己心中科大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时,与会的莘莘学子深受感染,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地掌声。自2006年4月以来,中国科技大学先后举办25场以“科教报国50年”为主题的“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施蕴渝、朱近康、彭子成、辛厚文、郭传杰、孙显元、韩荣典、俞书勤、朱清时、李定、舒其望、吴奇、张树新、蒋华、胡成行、许武、侯建国等纷纷走上台来,用科大精神的法宝为青年一代释疑解惑。几十场报告会下来,上万人次学生接受了教育。
与此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演讲、辩论会、主题报告等,组织师生对科大精神理念的集体讨论,进一步回顾、整理、传播科大优良传统和文化,以充分发挥科大精神及文化传统在凝心聚力、振奋人心、培育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科大精神大讨论,广大师生普遍认识到,中国科技大学在50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营造了具有科大个性的文化氛围,积淀了具有科大个性的精神特质,这种氛围和特质量是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科技大学致力于“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致力于建设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科大精神的凝练与提升
通过对科大文化传统的系统研究,以及开展科大精神大讨论,广大师生认为,中国科大在历经北京创建、南迁重建、创新跨越与内涵发展等发展阶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先进文化与优良传统,其内涵极其丰富。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强国报国信念。中国科大诞生于“两弹一星”的国家需求,是为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国防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而建立的,目的在于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尖端人才、贡献尖端科技。科大的创建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其创建者大多是开国元勋和科学大师,他的建立寄托了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的强国情结。因此,围绕国家目标,创造一流业绩,达到一流水准,从来就是科大人的历史使命。可以说,科大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命运与共、息息相关。二是追求卓越品格。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永远是科大人的目标。正是这样一种品格,使得科大人即便历经磨难,甚至在文革南迁濒临解体的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坚忍不拔,逆境图存,并在科学的春天里展翅高飞。三是创新进取精神。科大创校之处就被《人民日报》称赞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她从一开始就尊崇的“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被实践证明是符合教育与科研发展内在规律的,因此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50年办学历程中,科大总是能够在办学理念、模式、教学思想、科研体制等方面,勇于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四是民主自由传统。创新需要宽容,需要自由的空间,需要信任和激励。民主管理与学术自由是科大的优良传统之一。科大的民主校风,集中地表现在不惟上、不惟书、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相对而言,这里比较少有论资排辈,比较少有学术门户之见,比较少有学术压制。院士、专家的权威与青年才俊的闯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科大历经挫折又几度崛起,再度辉煌,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科大的民主传统,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特长,能够有畅通的渠道集中众人之智慧,不断创新。五是科学务实作风。在生活中,朴实无华;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在工作上,务实稳健;在思维方式上,理性客观;校园风物方面,也是淡雅自然。在办学思想上,科大始终按照自身的目标定位确定每一时期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战略,始终保持着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跟风的独特个性。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热潮中,科大人坚持走“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不靠规模创一流,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五、科大精神的弘扬与传播
学校是育人场所。科大的文化传统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人才。50周年校庆是所有科大人的盛事,学校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精心策划和布局,全面挖掘、梳理、传播学校办学成就、优良传统和文化品格,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集中营造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成效。
在迎校庆期间,学校宣传部门专门组织力量,经过长时间的策划、研讨、编辑、修改、审定,正式出版《中国科大报校庆纪念特刊》(50版),50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出版发行后,得到广大师生校友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赏。在2006-2007年组织开展20多场报告的基础上,宣传部将报告会进行录音、录像进行整理、编辑,并结集出版(现已正式出版上、中两册)。从老校刊、校友回忆等材料中披沙拣金,搜集汇注,整理出版了《花开的声音——中国科大的那些人那些事》。宣传部还将拍摄的科大风光图片挑选出来,并配以清新自然的文字,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科大风物》,将科大十年来的报道进行精选,结集出版了《十年关注——1998-2008年媒体报道选辑》。充分反映科大精神与文化传统的研究专著——《梅与牛——中国科大的文化传统》也经过10多次业务研讨、修改,业已通过专家终审,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全面展示在国防战线上默默奉献的科大校友成就一书——《携笔从戎——从科大走出的将军》,经过集中采访并通 过有关部门保密审查后,也即将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无疑成为一本本生动的教育参考书。
学校还在新华社、安徽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整体策划了少年班30年、中科院创新育人50年、教师节等宣传报道,集中地向社会展示了少年班30年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果和经验,集中展示了中国科大创新育人的成就。5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推出50年不下讲台的史济怀老师的典型事迹,《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以及省市媒体分别陆续刊发了专题、专栏、系列深度报道等文章。校庆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和省市媒体刊发了中国科大校庆50周年的报道。2008年9月27日,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校视察,带来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当天,新华社发出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全文播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各大媒体和各省机关报均作了报道。
2009年3月,由香港凤凰卫视精心打造的校庆专题纪念片《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一经播出,更是好评如潮。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各种资源(阅读资源:《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文集》(上、中)、《花开的声音——中国科大的那些人那些事》、《中国科大报建校50周年纪念特刊》;环境资源:校史馆、博物馆,校风纪念碑,郭沫若、严济慈、钱学森、华罗庚、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塑像,现代艺术中心、陶艺中心,校园内其它文化景观;仪式资源:开学典礼、迎新晚会、主题班会、教唱校歌等),从2009年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将新生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的全过程,旨在帮助入学新生了解中国科大创新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建设目标、文化传统与品格、学术传统与规范、大师风采与人文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科大的文化氛围,形成对中国科大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自觉传承、弘扬优良校风学风,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大人”。
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爱国荣校的热情,迅速地提高了他们献身科学的积极性,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显示前所未有得活力。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流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学校多次获得中科院、教育部及安徽省委的表彰,其中,2008年11月,由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报送的《加强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荣获教育部2008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之理念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系统文化及环境文化的复合体。其中理念文化是核心,是学校和学校文化发展的方向性保证和决定性因素。
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共有信念,将学校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基本理念,包含核心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核心理念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一切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的灵魂。
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自觉提炼的、被学校全体成员认同的精神支柱,它对学校师生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校训是指长期办学形成的、对学校全体成员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基本理念,它能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独特气质、文化底蕴,蕴含师生的道德理想、人格特点和历史责任。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在学业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和管理特色。
教风就是教师在治学态度、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的良好风气。
学风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和遵循的风气,它同样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效果和成人成才的保证。
2、办学理念,包含学校愿景、办学策略、培养目标
学校愿景是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共同愿景,也是描绘学校长远战略目标的纲领性蓝图,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
办学策略是从学校的现实形态中高度概括出来的,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着重实施的策略。
培养目标是学校所肩负的育人的社会责任,回答的是学校期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3、管理理念,包含管理原则、服务理念
管理是实现各种要素有机结合的关键,管理是把各种优势变成现实的桥梁。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就是管理原则。
人才理念也就是学校的用人观念、用人思想。全面的用人观应该包含四个方面:充分尊重人才,广泛发掘人才,精心培育人才,放手使用人才。领导的工作就是为教师服务,学校的工作就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这是学校各级领导对教职员工、全体教职员工对学生及其家长所应遵循的理念。
4、口号誓词,包含学校口号、学校宣言
学校口号是指充分体现学校核心意志与办学特色、用以鞭策全校师生的短句。它可以作为宣传语使用。
学校宣言是学校就办学理念与教育理想而对外发布的公告。它是学校理性形象的集中展现,是学校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念文化的核心将贯穿到整个文化建设中,行为文化有依据,视觉文化和环境文化有导向并将之自然融入,使整个校园文化形成统一的系统。
第五篇:用创新理念引领街道地区党建
为把街道党建工作渗透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建宁路街道党工委以“创新制度”为抓手,将地区党建工作融入到经济发展、地区稳定、和谐建设和文明化长效管理的实践中。
一、坚持“三个到位”,增强做好地区党建工作责任感
1.思想认识到位。新形势下地区党建工作发生了质与量的突变,新变化必然给地区党建
工作提出新挑战,街道工委一班人站在党要管党,党要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抓好地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将党建工作当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特事来抓。
2.领导责任到位。及时成立地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严格组织分工,形成街道工委书记主抓,分管副书记、组织委员具体抓,企业、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组织机制。建立街道领导干部联系社区、企业和委派科级中层干部为新型经济组织党建指导员制度,定期到社区、企业帮助指导,排忧解难。成立“第三商圈”大市场党建联席会,定期分析研究地区大市场党建及新经济组织党建的特性和走向,为地区企业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3.舆论宣传到位。在街道工委、社区、辖区单位分别召开工委扩大会、支部扩大会、党员大会和“第三商圈”大市场党建联席会,广泛宣传党的宗旨,党建工作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辖区和谐稳定的作用和意义。同时通过《第三商圈快讯》、《党建简报》等媒介,大力宣传企业、社区党建成效,在建宁路地区形成企业党组织都关心党的建设,新经济组织都支持党的建设,社区党组织都加强党的建设浓厚氛围。
二、做到“三个狠抓”,夯实地区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
1.狠抓组织建设。科学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对企业党组织的设制,采取大建党委(总支)、中建支部、小建小组的原则,即在金桥、玉桥等大型国有改制企业建立党委,在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企业建立支部,在正式党员3名以下的企业建立党小组或选派党建指导员。对社区党组织的设制,采取党委(总支)——支部——党小组的设制框架,原则上将党小组设在单元楼幢,便于协调组织。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措施,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库”,对流出的党员年龄、专长、分布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造册,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教育跟踪服务到哪里”,增强地区党建凝聚力。
2.狠抓制度载体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党员议事规则、党员救助、发展党员等制度。帮助和支持社区党组织建立“四室三站一中心一廊一电话”,即:办公室、议事室、图书室、谈心室、爱心救助站、志愿者服务站、文体活动站及教育管理中心、宣传教育长廊和一部居民求助热线电话,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各类组织共驻共建、社区居委会自治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督促和指导大中型企业逐步建立党员议事室、图书室、谈心室、救助站、文体站等服务平台。
3.狠抓队伍建设。由街道组织员每月组织一次党建工作例会,听取阶段性工作开展情况,部署下步工作,研究、商讨工作中的难点疑点问题,通过相互交流、集中学习,提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务工作能力。定期举办党务知识培训,分批选送党组织负责人到各级党校轮训,加强对党务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建立后备党务干部档案,落实培养责任人,采取跟班学习、培训的方式提高后备干部素质。
三、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造地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1.实现基层党建“以条为主”向“条块结合”的转变。重点是建好“两会”:一是街道工委建好“街道地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对街道范围内的党建工作进行指导。二是建好“大市场党建联席会”,将党组织管理权限不在街道范围内的党组织联合起来建立“大市场党建联席会”,通过联席会这一平台,有效地整合资源,共建共驻,共同为“第三商圈”的经济社会发展献策献计。
2.实现地区党建工作内容由单一型向多元化的转变。将党建与地区建设、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结合起来,对下岗党员实行“就地管理”、“双重管理”,定期给予帮扶教育,要求他们带头做好下岗职工思想工作、带头实现再就业、带头维护地区稳定,做到工作下岗思想不下岗。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开展“七个一”活动,即写一份汇报,提一个建议,传递一个信息,引进一项技术,推荐一个项目,奉献一份爱心,带好一片群众。对离退休党员进行“离休不离志、退岗不褪色”教育,组织他们争做“六员”,党的政策宣传员、市民教育辅导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络员、社会治安管理员和环境卫生监督员等。对在职党员,进行“岗位创优”教育,培育爱岗敬业,多作贡献的企业文化,保障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促进地区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