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苦得乐杂文随笔
“人的本性即是求离苦得乐的。”
刚听闻这句话时,我立即有一种反驳的冲动。人的本性如此复杂,怎么能被简单的四个字彻底概括?怎么会如此肤浅?可我想举出反驳的举证,却怎么也寻不出来。就如同“意义”“价值”之类看似高高在上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所谓普通的快乐好像无关,可如果没有得到幸福,精神上达成和谐这一要素,仅仅是增加更多的痛苦,也会被归为“无意义”“无价值”一类的。只不过这是求一个精神上的圆满与自如,与生理上的虽形式不同,但也属于一大“乐”事。
日常生活中各个行为的本质皆也可以如此解释。无论是多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也是想寻得愉悦、满足、快感等令人舒适的感受。而一切的改变或骚动,则是为了逃避、脱离各种意义上的痛苦去追寻平和的快乐。就连选择眼前的痛苦,更多的也是为了得到之后更大、更高层面、持续更久的快乐。追求任何目标也是如此,目标也只是在表面的框架体系下被认可的事物,而这认可背后也表明着相信如此能获得特殊的快乐(通常跟自我实现有关)。整个人生都是在不断随着价值观的改变,追求各种不同形式的快乐。
然而,大多数的人们对“快乐的能力”这回事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只有达成某个节点、得到某个事物才能够使他们的生理和精神真正开心的起来。可这通常事与愿违,他们很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那个节点,或者就算达到了这个节点,又会对能够得到快乐的事物有了重新的标准,这很可能使得他们一辈子都在苦苦寻觅,可什么也捞不着,幸福的日子也不长久。但无论怎么告诉他们“幸福就在身边。”,他们也难以感受,甚至觉得荒唐,他们只坚信不疑要不断追求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物——而那通常又是别人从小告诉他们的。至于真正的快乐究竟在何处?到底是外境所赐还是内心感受?快乐到底又是什么?是大众皆有统一标准,还是每个人对快乐的获得与体验差异巨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仍认为精神上自我满足的快乐远深邃于物质刺激的快乐,然而物质刺激所带来的快乐的强度有时则强于精神满足。不过始终,每个人的快乐都要与其经验、观念共通,事物能够符合理智的逻辑,则心灵也能感受到美好的情绪。有时正是某些观念阻挡了人们获得他们一直所追寻的快乐。如果你认为一朵花是十分珍贵的,那么对你而言获得快乐并不是难事。而快乐也并不是盲目的,在一件事上,相较痛苦,快乐能使人更彻底的发挥他的潜质,反倒是痛苦更容易减缓人的行为、弱化人的能力。比起为了到达某一节点获得快乐而粗糙的应付现有的生活,是如本末倒置一般的事情。我要用一首诗的标题来结尾———《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第二篇:离人笑杂文随笔
安珀的眼里充斥着哀绝的泪,她跪在曾经处决她的国王面前,以一种凄厉的哭腔质问道,音调压低了很多,让人心神一颤。
“即便经历了那么多,我仍然无法控制自己深爱着你……”
她颤抖的喉音中似是带笑的,但她分明在哭,“我怎么才能停止呢?”
她如寒夜里的夜莺一样,尽管颤抖得不成样子,却还在倔强地诉说,“莱安,莱安,”
她轻唤他的名字,如同他们曾经相恋那样。纵使这么多年过去,亲切依旧,只是增添了哽咽。可她明白,那些都只不过是结局的铺垫罢了,悲剧前夕的喜乐。但他们只能谈论过去,因为未来已空。
“过往那么美好,而我现在却面目全非……”
“我从头到尾,都觉得你很美。”
莱安制止了她的忏悔,他低垂眼目,俯下身去与她共担罪孽,“安珀,只有一种可能,我们能在一起。”
他将手放在她的肩上,这一次,她没有听清他究竟是以一国之君的口吻,还是情郎,“那就是,你跟我一同永眠。”
他用手捧起安珀的面庞,距离她很近,仿佛是要吻她,让她错觉般地认为,他们还能重新开始。纵然她已经决定了无数次,绝不再飞蛾扑火,但当他向她展开手臂,她还是本能地要拥抱他。她的热息吹在他的唇上,柔软的唇瓣即将触碰到他的时候,她才想起自己涂在唇上的剧毒。
她恨这个国家,因它将她逼迫至此,否则她本可以与莱安圆满;她也恨命运,她知道只要他们相吻,那该死的命运与国家都将万劫不复。但她在最后的一瞬间,打消了这个念头——并非不再生恨,只是不想他死。他愿与她同去,这已经足够了。事到如今,破碎的只有她一人,因此,死亡的烙印由她一人承当即可,就烙在曾经的罪恶之上。她宁愿放弃这一生,成为污秽的俘虏,用自己额头承载他的名字。于是,她用食指封住了他的嘴唇,但就在这时,他将不知从哪取出的匕首——大概是从她腰间抽出的——送入了她的心窝。
世界给了她什么?
两份背叛,作为一往情深的还礼。
她给这世界留下了什么?
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场不了了之的爱情。
辉煌的往日再现,她穿着最惹眼的红裙,在舞厅中旋转,如一朵怒放的玫瑰,飞旋着,飞旋着,强夺了所有人的光彩,直到她在爱情的余烬里融成一滩血,洒在爱人赤裸的脚下。
莱安·菲尔斯给了她什么?
一场歇斯底里的空。
“请原谅我还有国家,我仍要救它。”
他说出最后一句让她痛彻心扉的话,来不及抱住她,她已从他的怀里滑落。安珀·斯克林终于死去,作为他一生的挚爱,死在了他的脚下。莱安闭上眼,跪在她的血泊里,现在,无人能看到他的狼狈,他放声痛哭。
第三篇:雨霖离杂文随笔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人们都说,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重逢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能够笑靥如花,春风得意。可是呀,离别的时候,也是很多种复杂的情绪,江湖朋友祝福一句一路平安;至亲之人是依依不舍,眷恋如故;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没有言语,却又是挂念于心。
我是深情的人,以前的每一场离别,都是迫不得已的远行,来不及与父母告别,来不及与更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告别,也来不及与故土的事物告别,或许,来不及告别的告别也是一种最好的告别方式,这样有所牵挂的远行,迟早是有归来之期,所谓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莫过如此吧!
离别的多了,重逢的少了。远游于外求学,与父母的团聚少了,于家的时间也少了,有时候,心中的那份极其需要关爱和热闹,却在平凡的日子里落寞与孤寂。期待着与爷爷奶奶能够贴心的交流,与父母于火笼旁暖心交谈,与故土的每一寸土地深情拥抱,和卧室的物件,妥妥的暖别。每一场迫不及待的离别,也是为了迫不及待的遇见。
或许,每一场的离别,都不及三变的离别;每一段深情,都不及三变深情;每一株情愁,都不及三变的情愁。三变是深情、是情愁,无论于谁,每天都有与自己离别的东西,可能是时光,可能是人物,可能是远游的阔别。
三变离别之时“骤雨初歇”、“兰舟催发”,那是一种多么悲凉的气氛,于此处,最留恋,于此景,最伤情。倘若不是离别,而是与佳人于亭上看遍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看遍江河落月,看遍世间繁华,于此心,不负情景,但是呀,事与愿违,最美的景物是离别时最伤怀的景物,最美的地方是离别时最悲凉的地方。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未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孤寂与失落之感,但是,也是相差不大吧!都是官场失意,流落异乡,兴许是再无入朝之机会,也许隐于林,是他们的喜欢。但柳永离别之时,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佳人缠绵难离,这一别,不知是什么时候能够再重逢,或许,重逢的时候,都是人老珠黄,或者是杳无音信。
任何人,都不喜欢离别,我如此,柳永亦如此。但是世间的光怪陆离,斑驳了太多人的岁月与芳香,卷走了情恋与惊扰了流年花花。于是,所有的人选择了不责怪,选择了原谅。
深秋是个凄凉的季节,秋叶落尽,盖满了每一寸曾经繁华无比的春夏,也为了隆冬垫底基础。柳永的离别是在秋季,月明但残之夜,无声无息的静夜,却又是耐不住自然界精灵们的热闹,该是离别之时,又不舍得于此的此景此情,奈何呀奈何!如此之景物,与何人侃侃而谈,离别时,一切变得更加伤感。舍不得的也要舍得吧!因为再怎么舍不得也要舍得。
三变是多情的,触物深情,落花深情,迷烟深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三变的多情,伤了那段深深的情,绝恋于情深,深处里面,自然就感伤,怀情残心,注定不完整,更多的是要承受许多承受不了的包袱,携囊浪迹天涯,不论生死,不言欢喜。
如果只是三变一个人的孤单的离别尚可,但此时,却要与佳人惜别,何年是“陌上开花,可缓缓归矣”,何月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或许,离别总是充满了对于再一次碰面的渴望,碰面之时却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言凝语,希望彼此能够多一句话,哪怕是一个字也是欢喜无比的。
三变的离别,是短暂之别,又是无归期之别,道不尽何年何月是归期,离别却是于眼前。兴许,别后就再杳无音信,客死异乡。我的离别,不是生死之别,也无十年八载,是短暂之别,总是在不断平凡涌现的日子里与情人重逢,与他们共聚一堂,谈南说北,倾诉自己的羁旅生活,也听着他们每一次为我远游之时牵挂的心,我是幸运的,离别虽多,但是每一场相聚都能够凝语相看,哪怕多少年流年洗净的铅华,只为那一寸曾经的芳香。
许多的离别,无可奈何,只能够选择原谅或者接受,去原谅不可预知的未来,去接受已经发生的每一个不行之事,于此,都学会了每一场的离别,都是不可强行而为的,喜欢也罢,厌恶也好,总是要和平共处。
第四篇:断舍离杂文随笔
每天早晨不由自主的打开手机,随意的翻看着简书和朋友圈上的留言评论,有当无的看着,不时会被朋友圈无意间的吸引,正如淼叔昨天文章里所说到的“上瘾”两个字,不知谁被谁碎片化了时间。其实是要戒掉的,最后的结局是懊悔浪费了时间。无价值的信息居多,早就有了手机的断舍离决定。
在个人的创业过程中,其实我也是走了些许的弯路。开始考虑我是美术专业出身,一直在中学当老师,对少儿的美术创作绘画这一块还是很有研究的,自己创办了青果童画5年多,教学理念新创意好在当地风生水起,学生经常是城东到城西的来学习。近两年多由于全家搬迁合肥,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我对钟爱的布艺手作服装设计这块却是觉得更应好好的发挥。
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爱好。家里所有的专业全套设备几年前就一应俱全,胜家高配电动缝纫机6台,进口立裁人台,还有各种先进的打版工具。所以一想创业,我总是在绘画和服装设计这一块纠结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样,其实这样,反而阻断了我创业的发展,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抓重点,做到断舍离…
由于先生在外地上班,而我呢,一定要顾及到初一孩子的学习情况,所以说种种羁绊在一起,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8年上半年,也是孩子初一下学期了。我必须作出进一步的调整。我发现这样对我的阻碍太大,我必须有所割舍。对于我有步骤的两年计划,我是打算慢慢的摸索熟知自己的路,看看自己究竟应该往哪方面走,走走停停,兜兜转转,我还是回到了我最原始的布艺手作和服装设计上来。
每每想起我在客栈分享活动的时候,我想我是熠熠发光的吧,我喜欢那种感受,我觉得那才是我的价值所在,其实现在应该说是非常佩服小妞的。两年多来一直见证客栈的发展,对客栈非常的熟悉。今日好多的创业者社群都是客栈孵化出来的。我也有经历过各种低谷期,小妞毅然决然的断舍离,抛弃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走自己的专业化路线,做一个手艺人,只做阅读写作和正念。其实这对于我是有一定的启发的。
小妞以写作和正念为主线,向全国辐射发展,因为她认为这是她最擅长的。我一直都在冥思苦想,其实我还是要割舍一些的,虽然很喜欢,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想我是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也请教过专业人士,职业规划师用专业工具测试过我十分适合这种创造性的创业。兜兜转转后发现,其实我并没有走弯路,我还是在一直摸索着究竟什么是自己最该走的路,究竟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其实说到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善水别院的三生。他对木作的那种执着,真的是具有匠人精神的那种崇拜,无论是发生什么,他总归是在用行动去做这些事情,相比较我来,其实真的是有些汗颜,我就是弄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年轻的一个人,他会抛开世间所有的诱惑,他会遵从自己的内心,一直直线往上升,而我呢?就是不停的前进,不停的迂回,不停的左顾右盼中,我想或许这是一种性格的使然,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想着求稳求妥,一直的瞻前顾后,没有魄力,其实什么都干不成。
在和孩子做了一个沟通。她喜欢妈妈为大家分享布艺手作课程的样子,他觉得那样的妈妈是抵达内心的妈妈,她也会为那样的妈妈感到骄傲和自豪。
她不需要妈妈去为她的吃穿用照顾她,她觉得妈妈还可以做自己,她觉得妈妈还要有自己的价值。经过一番的沟通以后,我是觉得孩子的成绩和我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呢又没有一定的关系,她是她,我是我。她要为她的未来奋斗,我当然要为做自己,为自己的价值而去思索一切。我想这是两个同样走在阳光大道上的人吧。
也许引起共鸣,达成共识,这样更有利于家庭建设吧。她支持我的创业,其实她也大了,她已经是个心智成熟的孩子了。在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探讨过这样同龄的孩子们,其实他们远比大人想象的成熟的多,她们会敏锐的思考问题而少了大人的那些瞻前顾后,有时候是要像对成年人一样和她们交谈,遵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现在有事情,我会和孩子一起像大人那样共同的探讨!我会在想这样行吗?那样行吗?请她来帮我定夺。正如我们一起去逛商场买衣服,虽然我觉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但是一般情况下我还是会遵从她的意愿,鼓励她参与讨论,她会抛开左右,一针见血的把核心所在指出来。是不是这时候我们会很羡慕孩子们的这一点呢。
现在看来我是这样的。无论怎么说,兜兜转转,最终你总归是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并且为这种生活而努力,中间肯定会有许多曲折和坎坷,并且还有低谷,那么我们要去预设这种未来的最低潮,如果这个能应对的了,我相信所有的状态都是能够接受的了吧。所以在未来的路上,无论家庭也好,婚姻也好,事业也好,我想好心态应该是能够面对所有的了。失败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站起来,成功了那不是更好吗?
昨天和小妞聊的很嗨,其实真的应该非常感谢她,在我的人生转折点上遇见客栈遇见她。读书写作正念让我的心灵得以洗涤,让我能够在这喧嚣的尘世,及时抵达内心的安宁,我觉得这是最好不过的。
雍容华贵也好,一贫如洗也好,都抵不住精神的富裕和思想的前进。我觉得一个人的内在真的是太重要了,所有的一切正像是娜塔莉所说的,其实写作有许多都是在堆肥的过程中,那么我们走过的这些所有的心路,我想是不是也是一种积肥呢。
有人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我非常赞同这些观点,做一个中年不嗅的人吧。
其实物质上的断舍离很容易就能够做到,但是心灵上的断舍离很难做到。我们知道自己的性格弱点,我们就必须去摒弃它去改造它。正如淼叔提到的,你知道你有那个弱点,你要把那个弱点变成你的优点,并从弱点的角度去开发你的新思路。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非常对的,未来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通往心灵的道路上,我们还要继续启程还要走得更远。
我愿意是那一朵熠熠生辉而平淡无奇的小花,平淡而不失繁华!
希望今天的思索能够照亮我未来前行的路。
第五篇:诗人离开了的杂文随笔
余光中先生离开了,2017年12月14日,是他此生的“截止日期”。
对于余光中先生,我可能还只停留在“你在那头,我在这头”上,老实说我对这位诗人了解甚少。可今日他的离去,却依旧牵扯着我的心。
平日里我的朋友圈几乎都是“哈哈哈”的画风,可没想到今天却因此炸出了一大批“诗人”。
在我看来,当代真正可以撑得起“诗人”二字的,着实不多了。余老是其一。
我喜爱现代诗,偶尔也小打小闹地舞文弄墨一番,自娱自乐。大概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会“称呼”我为“诗人”罢。我自认为自己撑死不过是个半吊子的、野路子“诗人”。看,我给自己打了引号。
对于诗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以为,换着行写散文,就是诗歌;辞藻华丽文风清奇,就是诗歌。
我认为都可。写诗嘛,不就图个随性。但是就像有些网络写手,写几个“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再加上一个逻辑不通的教唆式的观点,就敢称呼自己为“作家”一样,我同样不喜欢那些凑两句“伪文艺”的词就敢说是“诗”的人。
诗歌是有灵魂的,它可以被人传诵、赏析,但是它永远无法被解读,因为诗歌,是只有写诗人才能够读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