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五独望月诗歌
十五独望月
十五的夜晚
独自走在林荫道散心
忽而面前投来几点亮斑
我便寻找它的来源
寻着,寻着,寻到了天边
月挂疏桐
圆如日晷,皎似明镜
咦,今夜的月
为什么有几点瑕疵
是生太阳的气吗
我想是的可是,不应该啊
为什么没有星星的陪伴
是藏起来了吗
我想是的可是,不应该啊
那,那颗璀璨的星,去哪了
在这样一个夜晚
独自望孤月,望缺月
不知我心中的姑娘
此时在何事
是否同我一样在望月思人
此时的我多希望,多希望
心上人能够出现在我的身旁
能够与我一起赏月
也许,只有这样
天边的月亮才会变得
更圆,更亮
我的心上人
此时的你在何方
是否与我在同一时间
同我望月抒怀
也许,这是奢望
忽而,一阵汽笛声
惊扰了我的思绪
飞驰开过的汽车司机
你又怎能理解我的心情
想起昨夜
凛冽的寒风
刺痛我的全身
也许都是我的错
可也不应这样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情比金坚
不管如何
我真心希望,那颗
那颗璀璨的星
能够出现在月亮身边
哪怕是若隐若现也好
……
月亮啊,月亮
咋俩真是同病相怜
希望不久之后
意中人能够悄悄来到你我身边
就让我们共同期待
愿一切安好。。
第二篇:十五夜望月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
教案
学科
语文
备课教师
李晓晓
一导入
背诵默写诗词
二、1、知识梳理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作。
2、理解古诗大意。
3、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4、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别离思聚
2、自主学习一6分钟
1、诵读这首词。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自主学习二5分钟
1、翻译这首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满地;栖:鸟停在树上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洁白的霜雪,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但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呢?
4、自主学习三7分钟
1、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提示:从炼字、修辞、表达方式、情感、写作特点哲理等角度赏析。如:①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②从表达方式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③从情感上:今晚中秋,明月当空。普天之下,有谁不在赏月,有谁不是神驰意远?不知哪茫茫的秋思会飘落到谁的一边?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
感悟这首诗的感情。这首诗表达了别离思聚。
堂清检测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三篇:十五望月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题解: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杜郎中,名不详。王建:生卒年未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③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主题】
这首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传统习俗,巧妙含蓄地把诗人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了出来。【评析】
此诗明明是诗人在望月思人,却偏不直白地表达出来,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最后才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是诗人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月色,“地白”二字给人澄澈空明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 一句是诗人从触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月色中的景色,冷露、润湿的桂花,被皎洁月色所笼罩,“无声”二字,衬托诗人自己孤寂的心境。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到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才点明望月,因为中秋望月是传统习俗,诗人顺势推己及人,“尽望”一词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诗人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名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巧妙含蓄地表达别离思聚的诗句。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冷露无声湿桂花。”句中“无声”一词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练习】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_________。其意境与李白《静夜思》中诗句“
,”最相近。
3.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是:
。
4.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5.《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 1.地白(白)
凄清(答“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月光满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4.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5.“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6.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第四篇: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十五夜望月》
10级D班
104030213
王晓玲
[案例背景]: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3.学会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引导分析法。[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
2、学生通过分析,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思维。[过程实录]:
师:我们中国人普遍都有很浓厚的月亮情结,古人很喜欢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与月亮有关的诗歌了,不知大家能不能回忆起来。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很好,这些必背篇目大家还记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请大家翻到课本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现在我们要学习其中的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起。
生全班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字音准了,也挺流畅的,但是缺乏感情。这没关系,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把这个缺憾补上。
师: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讨论另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我要大家画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叫温暖,这种温暖是我们触感能感受到的,你会如何设计这幅画?请同学说一下。
生1:我会画一炉火,外面天寒地冻,我们烤火感觉很温暖。生2:我会画一个太阳,因为太阳让我感到温暖。师:很好,这两位同学的设计都能很好地体现主题。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能画出温暖这种东西吗?
生:不能。
师:但是,你们的构思确实体现出了温暖。这是用实物传达出了一种感觉。(师板书:实物——感觉)诗歌与画画有相似之处,只是它的层次比画多一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类诗歌呢就是通过一些景物构成一幅画面,通过画面渲染一种意境,传达一种情感。(师板书:景物——画面——意境——情感)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景物。生:庭院、月光、树、乌鸦、露水、桂花。(师板书)师:很好,找的非常准确。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描述一下,这些景物在你脑子里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庭院中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霜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
师:嗯,很好,描述很到位。我们脑子里差不多都是这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渲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用一些词语概括一下。
生1:安静。
师:大家想想,平时很聒噪的乌鸦此刻都已经安静了,整个庭院没有一点声音。这应该比安静再深一个层次是吧?(生:是。)那应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呢?
生:寂静、沉静、寂寥。(师板书)
师:很好,这些词语就很恰当了。关于这个意境,你们觉得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生:„„
师:大家想想,十五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洁白空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很白。
师:说到点上了,但是语言用的还是不到位。我们给它换一个有诗意的同义词——素洁。(师板书)还有吗?
生:„„
师:大家再看看,露水是什么样的啊? 生:冷的。
师:很好,冷露传达出一种寒意,所以呢我们可以说它寒意袭人。(师板书)还有吗?
生:桂花很香。
师:太好了,又抓到点了。在一个月夜,桂花的香味若隐若现的传来是不是很幽远?(生:是。师板书。)
师:很好,已经分析就到这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大家看看诗人此时此刻是借月亮表达什么样的情?
生:秋思,思念别人。师:大家理解得很到位。诗人写望月怀人的秋思之情,直接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景物呢?
生:借景抒情。
师:对。这些景物都与作者的情感有一致性。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与情在此融汇贯通了。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师:好啦,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本诗的感情有所体悟了。现在,你不是你了,你是诗人王建,现在,你望着圆月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请大家带着思念的心情再来吟诵这首诗。《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起。
生:全班齐读。
师:这一遍朗诵比上一遍好多了,感情也到位了。好的,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里,请大家背诵这首诗并预习下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课后反思]:
在诗歌开讲之前,应该首先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意境的,由于这个概念没有讲清楚,所以我感觉孩子们有一点迷茫。
第五篇:《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九年级)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年代】中唐
【体裁】七言绝句
【出处】《全唐诗》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三、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6、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