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月思乡的诗歌[精选5篇]

时间:2022-07-08 01:4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望月思乡的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望月思乡的诗歌》。

第一篇:关于望月思乡的诗歌

关于望月思乡的诗歌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望月思乡的诗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千古一脉

鬓角青丝霜雪白,春秋家园,梦里依稀,萦回展转,寻他千百。

四合院里,竹马依旧青梅开,壁影外、鼓角声、粗犷豪迈。

四水归堂,桃花依旧人面改,亭台中、筝鸣处、飘逸自在。

碧瓦红墙见证了汉章华彩,悠悠明月寄托了我心期待。

炎黄子孙哟,心潮澎湃。

小桥流水涤清了远山如黛,淡淡清辉呢喃了乡音未改,中华儿女哟,千古一脉!

2、记住乡愁

弯月如钩,勾起几多乡愁,一壶老酒,迷醉浪漫春秋,历经沧桑的记忆深处,收藏了几多缠绵情柔。

漫天星斗,点亮几多乡愁,一首老歌,抚平相思伤口,鸟语花香的房前屋后,珍藏了几多儿时娇羞。

记住乡愁,记住乡愁,乡愁是一杯不醉老酒,记住乡愁,记住乡愁,乡愁伴我走过春夏秋冬。

记住乡愁,记住乡愁,乡愁有我儿时的守候,记住乡愁,记住乡愁,让乡愁再增多一些醇厚。

让乡愁再增多一些醇厚。

3、江城子·乡愁

飞星赶月梦中游。

白沙鸥,黑耕牛。

秋雨春风,花树满山丘。

少小欢声追蝶路,关帝庙,状元楼。

乡关万里载乡愁。

断难休,重悠悠。

海角天涯,何处一云收?

最是空巢老父母,言未出,泪先流!

4、乡 愁

说句乡音解乡愁

乡音一出泪儿流

乡愁

乡愁挂在老树的梢头

满满的承载和深厚

流进血脉

代代相守

唱支儿歌如亲在梦中炊烟把心揪

乡愁

乡愁锁在老屋的床头

沉沉的嘱托和仁厚

融入魂魄

千载不朽

乡愁啊乡愁

乡愁是漂洋过海的家乡月

乡愁啊乡愁

乡愁是天上地下的难牵手

5、乡愁不老

江南的雨

润了谁的喉,塞北的雪

白了谁的头。

泪里流着爷爷的故事

梦里哼着儿时的歌谣

那半壶暖肠的酒

那一碗养胃的粥

千里万里牵衣袖

最疼是乡愁。

隔年的花

藏留谁的`羞,今夕的月

洗亮谁的秋。

怀里揣着滚烫的眷恋,血里流着浓重的乡情。

那门前张望的槐

那村头招手的柳

千里万里频回眸

不老是乡愁。

6、跟着思念

那里的歌唱了千年也不断,那里的泉流了千年也不干,那里的花开了千年也不谢,山连山水连水,叫人不得不思念。

那里的茶品了千年也留甘,那里的果尝了千年也新鲜,那里的月挂了千年也不落,山外山水外水,叫人日夜在思念。

何不跟着思念,回到从前,把千年的往事重温一遍。

何不跟着思念,回到故乡,把千年的面容再看一眼。

何不跟着思念,回到身边,让千年的爱情重续一段。

何不跟着思念,回到今天,让千年的梦想灿烂一现。

7、回头一望是乡愁

风吹走的歌谣,飘远了没有

雨带来的消息,湿了谁眼眸

童年的月光,挂满了枝头

瘦了山,瘦了水,瘦了路尽头

弯弯的小河,鱼儿慢慢游

蓝蓝的天空,云儿轻轻走

千里万里,远山近水一览

江山如画情未了,回头一望是乡愁

忘不掉的传说,谁还在里头

回不去的梦境,变了样没有

母亲的目光,越过了村头

暖了山,暖了水,暖了天尽头

弯弯的小河,鱼儿慢慢游

蓝蓝的天空,云儿轻轻走

千年万年,大国小家情牵

岁月如歌人未老,回头一望是乡愁

8、乡 愁

走得太久,太久

常在梦中与你邂逅,邂逅你花开的温柔,邂逅你田园牧归的老牛。

啊!乡愁,是春夏秋冬的相守,是祖辈血液在血管里的热流。

走得太远,太远,常在静夜把你回首,回首你门前的溪流,回首你暮色晚霞的山头。

啊!乡愁,是日月星辰的问候,是父母播种在身体里的暖流。

9、永远的乡愁

乡愁是慈母手中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是那么好看;

乡愁是老屋顶上那缕炊烟,远远近近的呼唤还是那么温暖。

乡愁是故乡门前那条小河,活蹦乱跳的童年还在心中撒欢;

乡愁是老家树冠那只鸟窝,岁岁年年的梦里总能孵化春天。

记住乡愁,只要一轮明月,你就记住了梦的来源;

记住乡愁,只要一声轻唤,你就关注家乡的变迁。

记住乡愁,只要一个节日,就拨动了你共鸣的心弦;

记住乡愁,只要一缕秋风,你就向着故乡翩跹。

10、因为乡愁

乡愁是那绵延不尽的山岗,乡愁是那深秋季节的村口;

乡愁是爸爸紧锁的眉头,乡愁是妈妈挥动的双手。

月亮升起乡愁也升起,白云悠悠乡愁悠悠。

再远的地方我也不会孤单,迎着风雨一路奔走。

乡愁是那风驰电掣的归程,乡愁是那孤灯点亮的守候;

乡愁是儿女温馨的微笑,乡愁是亲朋端起的老酒。

星光闪烁乡愁也闪烁,春水奔流乡愁奔流。

再难的日子我也不会放弃,追逐梦想永不停留。

11、生根的地方

夕阳下水墨色小村庄

你可记得我的模样

常回想熟悉的脸庞

记得亲切乡音悠长

望着月亮

在寻找童年的路上

把所有烦恼遗忘

望着星光

又想起善良的目光

把所有幸福收藏

我像一个孩子 脐带断了

您给的血液还日夜流淌

像河流澎湃激荡

我像一个孩子 改变模样

你光亮的脊背给我坚强

在路上生命怒放

啊 故乡 我生根的地方

花儿红了叶儿绿了

那是根 那是根的给养

第二篇:望月思乡古诗作品原文

作品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

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⑶。今夜月明人尽望⑷,不知秋思在谁家⑸?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⑶冷露:秋天的露水。⑷尽:都。⑸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在:一作“落”。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1]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1]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唐诗直解》:难描难画。《唐诗训解》:落句有怀。《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作品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2]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2]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2] 《诗人玉屑》: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李杜诗选》:此二句(按指“露从”一联)妙绝古今矣,原其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文选》真母头哉。《唐诗归》:钟云: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露从”二句下)。),《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浅浅语使人愁。周珽曰:……结联所谓“人稀不到,兵在见何由”也。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莫,存亡难保,伤心断肠之语。令人读不能终篇。《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伹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

五、六,正拈忆弟。纪昀:平正之中,自饶情致。无名氏(乙):句句转。“戍鼓”是领句,突接“雁声”妙。《茧斋诗谈》:“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诗之贵炼,只在字法颠倒间便定。《读杜心解》:上四,突然而来,若不为弟者,精神乃字字忆弟、句里有魂也。……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杜诗镜铨》:凄楚不堪多读。起突兀(“戍鼓”二句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⑾羁旅:漂泊流浪。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贞元十六年春(800年)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见祖业一空,兄弟姊妹失业羁旅,天各一方,于是有感而作。[2]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

题目很长,题中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下一联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2]

第三篇:中秋节诗歌:中秋望月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中秋节诗歌:中秋望月

中秋望月

台风正在东海之滨-台湾海峡盘旋,万里神州乌云弥漫;

今年的中秋佳节--

是三百年来明月最圆最亮的一年;

台风刮着一次次的紧,中秋望月也许会化为泡影,无法兑现。

中秋望月我已经望了五十五年,五十五年前的那年中秋前夕,你离我而去,不告而别,你没有回头,没说一声再见;

今生今世我们曾有四年在一起的时光,那时你是多么温柔,我是多么体贴;

如今的我正在耐心的等待,等待着我们重逢的好季节。

自从你与我离别后,我就天天去拜佛,佛告诉了我们的前世的姻缘;

我们的前世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后来你被海盗掠走,霸占了五十年;

前世有这样的悲惨,今生有分离了五十五年;

前世有海盗横行,今生却没有土匪当道,海盗猖獗,我们重逢的日子究竟在哪一年,哪一天。

听说你偷吃了仙丹,离我而去-到了月宫;

月宫里的嫦娥呀就是你的化身,当初你怎忍心放弃亲人对你的温暖,却去荒芜寂寞的月球。

你天天扶摸着白兔,天天思念着故乡。

那萧瑟的秋风就是你在月宫里发出的嚎哭,那倾盆的大雨就是你在月球上洒落的泪珠。

你-天天思念着故乡,我-天天仰望着月亮。

三十八万公里的云天-

隔不断我们相互的思念;

二万多天的漫长岁月-

忘不了我们年轻时的誓言。

你天天看到长城,怎么没有想到早日起程;

你天天梦到亲人,怎么不想去看看久别的故乡;

你早日起程--踏云归来,这是我天天的盼望;

花好月圆,家人团聚,这是我毕生的愿望。

我已经是苍发白白的老人,你还是那样的幼稚,那样的容颜,我多么羡慕人间的夫妻恩爱,子女成才,而我连天上的牛郎也不如,他每年的七夕能和织女见上一面。

听说中秋望月能看见你的倩影,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每年的中秋佳节--不是秋雨绵绵,就是乌云遮天。

今生看不到你的倩影,下辈子总有一年,我们重逢的日子就在不远的明天。

苍天是这样的冷酷无情,台风是这样的残酷猖狂;

只要苍天晴空万里,中秋的月亮就会显得更圆更亮;

但愿台风早日离开太平洋西岸,今年的中秋望月就有一线希望。

我想这地球和月亮之间并没有那么遥远,就是那云汉只不过在一望之间;

你看,流星在天空架起了桥梁,彩云飞到了月亮身边;

你听,吴刚斫桂树的铮铮声,还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空中呼唤。

‘亲爱的妈妈,我要回家乡,不管这地球上有这样的狂风恶浪,不管那天空中是那样的风云变幻;

请你指明航标,我扬起风帆,在晨曦的照耀下,去航行自己正确的航线。

台风正在东海之滨,台湾海峡盘旋,万里神州乌云弥漫。

几次次中秋望月,转瞬已是五十五年。

苍天光茫,星月辉煌,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民族,我们的姻缘是盘古的造化,黄帝的恩赐;

本是一家人,最终要团圆,我们世世辈辈相聚到永远。

2004.09.百虫­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第四篇:望月现代的诗歌

传诵千年的中秋佳句

朗朗书香中品到了明月几时有的无奈

流芳千古的文人骚客

月下独酌时畅想了秋思落谁家的感慨

我坐在洒满月光的秋千上

品读着美玉无瑕的银盘中那奇幻的神话

咀嚼着灯光下埋头苦干的坚韧品质

只为着给将来的自己补上一轮更亮更洁的玉盘

水中的藻荇浮动,游鱼一般

原来是天空的月光,如池水般透亮

走在池水的人啊,仰望苍穹

眼眸是晶莹的泪光,心中是前进的锋芒

在家人团聚的时刻,诉说相思的痛苦

在月亮成圆的时刻,诉说欣悦的成就

在品尝月饼的时刻,默默咽下心中的苦涩

在饮水回味的时刻,短暂痛心后迎来光芒

在月亮最圆的时刻,我们种下一颗种子

当黎明来临的时刻,我们为它浇灌汗水

等过春夏秋冬,熬过风霜雨雪

再看它六月茁壮的辉煌!

第五篇:十五独望月诗歌

十五独望月

十五的夜晚

独自走在林荫道散心

忽而面前投来几点亮斑

我便寻找它的来源

寻着,寻着,寻到了天边

月挂疏桐

圆如日晷,皎似明镜

咦,今夜的月

为什么有几点瑕疵

是生太阳的气吗

我想是的可是,不应该啊

为什么没有星星的陪伴

是藏起来了吗

我想是的可是,不应该啊

那,那颗璀璨的星,去哪了

在这样一个夜晚

独自望孤月,望缺月

不知我心中的姑娘

此时在何事

是否同我一样在望月思人

此时的我多希望,多希望

心上人能够出现在我的身旁

能够与我一起赏月

也许,只有这样

天边的月亮才会变得

更圆,更亮

我的心上人

此时的你在何方

是否与我在同一时间

同我望月抒怀

也许,这是奢望

忽而,一阵汽笛声

惊扰了我的思绪

飞驰开过的汽车司机

你又怎能理解我的心情

想起昨夜

凛冽的寒风

刺痛我的全身

也许都是我的错

可也不应这样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情比金坚

不管如何

我真心希望,那颗

那颗璀璨的星

能够出现在月亮身边

哪怕是若隐若现也好

……

月亮啊,月亮

咋俩真是同病相怜

希望不久之后

意中人能够悄悄来到你我身边

就让我们共同期待

愿一切安好。。

下载关于望月思乡的诗歌[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望月思乡的诗歌[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望月怀远》诗歌评析[共5篇]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作品赏析【注解】: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

    小学生思乡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泸州七中佳德国际学校小学部五、一班 “悠悠中华情,切切赤子心”庆国庆思乡古诗词背诵表演赛 主 持 词 男:秋高气爽,层林尽染,我们跟随秋天的脚步在美丽校园中快乐生活。 女:奇文......

    思乡及送别诗歌鉴赏

    诗词分类鉴赏——思乡诗 游子思乡情怀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思乡诗词在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也甚为深远,究其游子思乡情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血缘亲情意识......

    望月课堂实录

    望月课堂实录师:是的,同一个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人格魅力,就像同样一轮明月,在每个人的眼里也是千姿百态,情趣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随着散文作家赵丽宏先生在一......

    望月说课稿

    《望月》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 (板书:望月)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

    《望月》说课稿

    《望月》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望月》一课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组中的一篇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

    望月说课稿

    望月说课稿 望月说课稿 1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xx小学的音乐老师xx。我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七课《望月亮》。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望月亮》是一......

    论文艺术歌曲望月

    艺术歌曲《望月》审美特征与演唱处理 《望月》是由国风作词,印青作曲的一首优美的艺术歌曲。其曲调清新,委婉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远在天边的亲人无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本文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