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时间:2019-05-15 11:2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第一篇: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贯通性

教师应该反思教材编排体系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这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2)要反思教学的进度与梯度

每一课时的教学进度的安排,都必须以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为前提,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急如骤雨,学生难以接受,欲速则不达,如上课速度太慢,迂缓拖沓,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前松后紧,虎头蛇尾,造成一堆“夹生饭”。这都体现了教学进度有问题。人的认识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使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有表及里揭开脑海中问题的面纱,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太深、课堂费时多,课后占用时间也增多,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加累,结果事倍功半。课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建立在使学生能够接受限度的基础上,否则,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情况。教学反思《浅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一文

第二篇:对议论文教学内容的几点反思

--精选公文范文--------------------------对议论文教学内容的几点反思

近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一线教师对高中议论文教学做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尝试。在实际的议论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教给学生怎样审题,怎样搭建框架,怎样做素材积累,怎样借鉴高分例文的成功方法……大部分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方法写一篇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没什么大问题,但如何组织素材使其逻辑严密,如何分析材料使其体现深度等问题,则依然是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在落实应试技巧之外,我们也应当思考,老师舍此还能教给学生些什么,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尝试来看,我认为以下这三个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第一,基础逻辑学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合理组织材料,并进行充分论证。逻辑学----------------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是通过研究概念、命题等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懂得一些基本而又系统的逻辑学常识,尤其是逻辑学中对严密论证的要求,将有助于学生合理组织语言,体现完整、充分、明晰的论证思路。学生在论证某一观点时,往往会陈述一则200字左右的事例,然后就匆忙得出结论,这使得论证过程既不完整又不充分,更谈不上令人心服口服。此前,我曾建议学生读过一些比较浅显的逻辑学著作,发现对此有过研究的同学在议论文论证方面有十分显著的先天优势。这让我看到了逻辑学常识在议论文写作中所具有的潜在而又实际的成效,一直将逻辑学常识的介绍纳入日常的教学环节。第二,从很长时间的教学探索来看,社会心理学在学生分析事例的角度方面非常实用。若干年前引发社会广泛思考的“小悦悦事件”,也同样引发我对学生议论水平的思考。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引用这则事例时都具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用很犀利的文字批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社会冷漠”,路人“道德败坏”,因而要“呼唤爱心”……看多了这样千篇一律的话语颇为腻烦,何不设想一下:“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能保障自己不是那些被你唾弃的路人甲、路人乙吗?”除了从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角度分析类似事件之外,我们就没有其他视角了吗,“批判冷漠”,“呼唤爱心”是不是仅仅就用几句看似有力的字眼振臂一呼呢?学生引用的事例多是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既然是社会现象,就会有很多分析社会现象的维度。这让我想起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分析“小悦悦”、“扶不扶”等社会现象时非常理性,它呼唤社会责任,却因为“责任分担效应”或“从众”心理对这些冷漠的路人给予了适当的“了解之同情”,并没有太过地苛责他们,那么如何突破这种“责任分担效应”或“从众”来“利他”,里面也有非常明确的建议。假如学生借助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来行文,必然会远远超越只从道德优越感写作的同学。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第三,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哲学著作,这不仅仅是政治学科的任务,更是语文学科在议论文教学中所需承担起的开启智慧、启迪思维的责任。林经纬谈到翻译《哲学的邀请》的心得时说:“哲学是一种仅仅属于每个思考者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它不是给予我们拿起和放下的东西,而是给予我们拿起和放下的勇气,和拿起什么、放下什么的判断力。它解决不了‘生命之重’,但可以帮助我们承受‘生命之轻’。”这段诗意的表达,也正向我们呈现了哲学之于人的重要性。哲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没有哲学的功夫做底子,议论文很难会有超乎寻常的识见。我在发现,那些哲学功底好的学生,其文章仿佛若有光,有遮也遮不住的睿智和才情,夸张一点地说,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好”,令读过的人若干年后依然清晰记得当年感动。

总之,古人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讲授逻辑学、社----------------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会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阅读哲学类著作,看似有点“迂回”,好像与实际的高考应试技巧并不相关,不过,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角度等根本性的问题解决了,就会“本立而道生”。只是,思维能力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并不能凭空而生,是经过严格、长期的训练而得来的,这需要一线教师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跳出单纯的应试圈子,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教学内容,唤起学生对逻辑学、社会心理学、浅显哲学问题的关注,从而用真正能提升思维水平的学问来解决学生在议论文中出现的思维问题,相信,正本清源则能事半功倍。

----------------精选公文范文----------------

第三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难点: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孙悟空从花果山摘来12根香蕉,请这两只小猴子分一分,可这两只小猴子不知道怎样分这些香蕉才好。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

1、学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香蕉来分一分。

(1)下面老师就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小棒代替香蕉来分一分。

(2)在分之前大家想一想:怎样分才公平呢?使俩只猴子都满意呢?(生答:平均分,教师板书)

(3)请你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说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①学生自主探索分小棒的方法。

②谁愿意把你分得的结果汇报一下。(请生到黑板来演示)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进行分香蕉活动。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并上台演示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生2: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生3: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还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 生4:我是用乘法口诀:“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动手操作平均分的活动,给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1)除法算式的写法。

谁能用算式把分香蕉的过程表示出来? 2×6=12(根)12÷2=6(根)

大家小组讨论,2个算式,哪个对?为什么?

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6根。也就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

用除法算式表示:12÷2=6(根)

读作:12除以2等于6。(2)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2”在除法算式中称为“被除数”;“÷”称为“除号”,表示平均分;“2”称为“除数”; “6”称为“商”。请同学们在算式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12

÷

=

(根)被除数

除数

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代表要分的总数是多少,除数代表要平均分成的份数,商代表每份是多少。

活动:2.小组合作,分香蕉

教师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12张香蕉卡片,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分香蕉活动,每人分的香蕉要一样多,分好后请写出除法算式。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香蕉活动。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生1:12÷1=12(根)

生2:12÷5=2(根)剩下2(根)生3:12÷3=4(根)生4:12÷2=6(根)生5:12÷4=3(根)

生6:12÷7=1(根)剩下5(根)生7:12÷6=2(根)2.引导观察归纳

师:从你们刚才的活动和上面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发现规律:分时有的正好可以分完,有的还有剩余,分不完。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看图写算式。

□÷□=□(盘)

□÷□=□(个)

3.连一连。

(1)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

10÷5

(2)2+2+2+2+

227÷9

(3)有10个梨,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0÷2

(4)27除以9,商是多少?

2×5

(5)有5个盘子,每盘放2个包子,一共需要多少个包子?

2÷8

(6)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

5×2

4、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有20名同学观看,校长请二(1)班的小朋友帮着安排的座位。怎样放才能使座位整齐美观?

师:你认为哪种安排方法,校长最满意?说出你的理由。

(四)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师生共同小结,回顾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的表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生:学习了用除法表示分一分的过程,学会了写、读除法算式,记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

数 =

6(根)

《分香蕉》教学设计

母永梅

2013.11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篇:教学内容

Honey班三月教学内容

本月教学主题——小领袖

学习活动:

故事:《胖熊吹气球》、《大熊山》

儿歌:《你玩我玩大家玩》、《数熊山》、认知—生活:《大家一起玩》、《玩具要回家》、《三只熊》、《三只小熊搬家》

音乐:《我上幼儿园》、《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拔萝卜》、《大家来演戏》。

认知—数理:《过生日》、《小熊的气球》、《三只小熊来做客》、《小熊学数学》。

美术:《我的幼儿园》《吹泡泡》《给小熊穿衣服》《小树的新衣》

Words:apples、bananas、oranges、wartermelons、pig、cow、duck、chicken、cow、E eF f G gH hI i J jK k

Sentence: What do you like?I like apples.I like bananas.I like oranges.What is it?It’s a pig.It’s a duck.It’s a chicken.It’s a cow.English song: 《The Best Family》、《I like Fruit》.教学目标

故事:通过故事体验帮助朋友,以及与朋友分享的快乐并让幼儿学会安静听故事。

儿歌:感受和体验与同伴一起玩的快乐情绪,发展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生活:让幼儿学会和同伴一起分享玩具,尝试对物体的大小进行比较或匹配。

音乐:培养幼儿学会理解歌曲内容的意思并能跟着音乐节奏边唱边做动作。

认知—数理: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10以内的数数,感受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美术:训练幼儿涂抹、粘贴等小肌肉动作,锻炼手眼协调性。

儿歌:《你玩我玩大家玩》《拔萝卜》《数熊山》

你来玩,我来玩;大家用力拔,一只熊一座山;二只熊两座山;换一换,真开心,不分你和我,三只、四只、五只熊;

玩好了,还给你。团结力量大。就像小山连小山;

《大家来演戏》我们一起数熊山,一二三四五;

音乐声响起,大家来看戏。一共数了五座山。

台上演的妙,台下哈哈笑。

English song: 《I like fruit》《Happy Farm》

Fruit is good.Yep!Yep!On the farm,Fruit is good.Yep!Yep!I see pigs.Apples and bananas,Eat and play.Yummy,yummy!Eat and play.Oranges and watermelons,All day long!

Yummy,yummy!All day long

I like fruit.Verse 2: cows

I like fruit.Verse 3: ducks

Verse 4: chickens

温馨小提示:

天气多变,早晚温差较大,请家长根据情况给宝宝穿衣。现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请家长不要带幼儿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去。如有何特殊情况,请及时和老师联系。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第五篇:教学内容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2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4)1.1集合(101)

1.2函数及其表示(15)1.3函数的基本性质(14)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2)2.1指数函数(29)2.2对数函数(49)2.3幂函数(16)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6)3.1函数与方程(12)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8)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2)必修4 必修4 必修4 必修4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3)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12)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23)3.2简单的三有恒等变换(0)第一章解三角形(10)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32)1.2应用举例(24)1.3实习作业(0)第二章数列(22)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5)2.2等差数列(42)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2)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2.1曲线与方程(16)2.2椭圆(67)2.3双曲线(36)2.4抛物线(40)

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2)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0)

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16)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4)1.1变化率与导数(11)1.2导数的计算(4)

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8)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必修2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4)

必修2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7)必修2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2)

必修2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6)必修2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必修2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2)必修2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21)必修2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8)

必修2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1)必修2 3.2直线的方程(11)

必修2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8)必修2 第四章圆与方程(6)必修2 4.1圆的方程(10)

必修2 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18)必修2 4.3空间直角坐标系(8)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9)

必修3 1.1算法与程序框图(30)必修3 1.2基本算法语句(29)必修3 1.3算法案例(2)必修3 第二章统计(11)必修3 2.1随机抽样(11)

必修3 2.2用样本估计总体(4)必修3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10)必修3 第三章概率(9)

必修3 3.1随机事件的概率(16)必修3 3.2古典概型(13)必修3 3.3几何概型(8)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39)必修4 1.1任意角和弧度制(25)必修4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8)必修4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7)必修4 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6)必修4 1.5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2)必修4 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12)必修4 第二章平面向量(17)

必修4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5)必修4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3)

必修4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5)必修4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7)必修5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必修5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1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1 选修2-1 2.4等比数列(16)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5)第三章不等式(11)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15)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9)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3)3.4基本不等式(14)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20)1.1命题及其关系(32)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1)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6)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3)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12)2.1椭圆(21)2.2双曲线(6)2.3抛物线(5)

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11)3.1变化率与导数(3)3.2导数的计算(2)

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2)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第一章统计案例(3)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2)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11)

2.1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8)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5)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6)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5)第四章框图(2)4.1流程图(10)4.2结构图(5)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20)1.1命题及其关系(32)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1)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6)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3)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1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2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选修2-3 1.5定积分的概念(3)1.6微积分基本定理(0)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1)第二章推理与证明(13)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6)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4)2.3数学归纳法(6)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6)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2)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6)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4)1.1变化率与导数(11)1.2导数的计算(4)

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8)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1.5定积分的概念(3)1.6微积分基本定理(0)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1)第二章推理与证明(13)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6)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4)2.3数学归纳法(6)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6)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2)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6)第一章计数原理(3)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1)1.2排列与组合(16)1.3二项式定理(14)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

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15)

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14)2.4正态分布(10)第三章统计案例(0)

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9)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5)

下载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内容

    专题 · 狼 教学内容: 阅读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及参考资料,比较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的差异和人们对狼的不同情感态度,比较文学作品和科学资料中所表现的狼的不同之处,更全面......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活动:民族歌舞 教学目标:这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各民族的歌曲创编简单的民族舞蹈,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欢快优美的舞蹈......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歌曲演唱《大海啊,故乡》 2、欣赏 合唱《渔家姑娘在海边》 琵琶独奏《大海啊,故乡》 《水草舞》 二、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内容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教学内容 乔羽词的女声独唱《思念》 薛瑞光曲的《懂你》 赵季平曲的《好汉歌》 相关知识:通俗音乐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

    教学内容花瓣飘香 及反思(5篇)

    教学内容6 花瓣飘香 共几课时 2课型新授 第几课时1 教学 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这是一个懂......

    计算器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影响(范文)

    计算器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影响 计算器对算理教学的影响。 在初一有理数运算教学中,学生对诸如“65-23, 3725”之类的计算,都愿意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图快捷也许是人的本性,因为......

    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体认

    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体认 ——以《老王》教学为例 培训班期间,凑巧在几天时间内分别聆听了大学的王荣生教授、张秋玲博士和中学的黄厚江老师对“教学内容确定”的不同......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胡同文化[五篇模版]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先点页面广告,再用需要资料 君子动动手,帮助好朋友 下面链接有你需要的更好资料 【课文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汪曾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