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体认

时间:2019-05-15 07:1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体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体认》。

第一篇: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体认

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体认

——以《老王》教学为例

培训班期间,凑巧在几天时间内分别聆听了大学的王荣生教授、张秋玲博士和中学的黄厚江老师对“教学内容确定”的不同解说,忽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感受:对教育现象的探讨,有时以一种经验的形式呈现可能更能让人受益。基于此,我把自己对《老王》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叙述出来,作为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是如何体认以及如何组织实施教学的示例。之所以选择《老王》这篇课文,是因为近两年各种期刊发表了近百篇关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及教学文章,大家比较熟悉,便于引发讨论和共鸣。

《老王》是篇散文。刘锡庆先生对“散文”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散文的艺术特征是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基于此,我觉得,《老王》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叙事”散文,这类叙事性散文的教学应该“攀得”人事,识得“芳心”。因此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任务基本有两项:一是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二是对作者的体认,即文章抒了什么情。由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条:一是了解老王,二是理清老王和“我”的关系,读出文章抒发的感情。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我把教学流程简约地分成两个递进式的台阶:一是基础平台,就是把握散文描写的具象,完成认识“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的教学任务;二是上位平台,就是读出散文中的“我”,即完成“理清老王和‘我’的关系,读出文章抒发的感情”的教学任务。

在第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根据我对八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了解,结合对自己任教班级学生学习基础的分析,我推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读懂“老王”表层的“不幸”和“善良”(要贴标签式地得出这个结论,那所有学生都会),但有些平淡文字后面隐含的“不幸”和“善良”,大部分学生会视而不见,品读不出杨绛文章中看似平淡的文字的好处,读不出文字的味道。学生能够读懂的,教师可以不教,所以,读懂“老王”表层的“不幸”和“善良”,课堂中教师可以不教。但“教师不教”不等于“学生不学”,教师必须安排适当的学生活动来完成认识“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教学任务。于是,我安排了这样三个学生活动:

给文章列提纲,分层概括内容。文章大致可以分七层:①无依无靠(1-2);②身体残疾(3);③居住条件恶劣(4);④老实(5);⑤送病人不肯收钱(6);⑥靠“运送”先生维持生计(7);⑦临终告别(8-16)。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可以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老王”,了解“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譬如从“临终告别”中就可看出“老王”那颗“知恩图报”的善良的心。更重要的是,层次分析、内容概括是文章解读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也是学生需要大力培养的主要阅读能力。不少课例一开始就围绕“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或“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任由学生在文章中寻章摘句地撒欢,热热闹闹、鸡零狗碎地肤浅答问,这不是一种好的教学导向。绝大多数文章的解读,特别是带着初中生阅读,还是应该从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概括文章内容)着手比较好。

围绕“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再读文章,圈点批注。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然后各自整理出300字左右的短文。学生读不懂的,教师必须教。就我班八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对“老王”人格上的“不幸”和隐藏在平淡文字里的一些“善良”,是读不出来的,这是本篇文章阅读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教的。有关这种“不幸”,我觉得放在后一个教学环节——“理清两个人物之间关系”中去完成比较恰当,就暂且放下。就平淡文字里的一些“善良”,我选择在巡视学生圈点批注过程中发现的比较有感觉的学生,让他们汇报学习成果,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譬如“他哑着嗓子问我:‘你还有钱吗?’”,要让学生读出,这种善良不仅体现在不要钱上,更体现在他处处为“我”着想上,想帮“我”还不忘顾及“我”的尊严。这样边点拨边指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品边体验,就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是该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基于散文的文体特点来说的,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分析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很多课例止于前一个阶段的教学,对文章中的“我”及情感浅尝辄止,这是还没有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和解读策略。读出这篇文章中的“我”,准确把握文章中复杂的情感,这是学生不懂的,是教师要教的。于是,我主要采用点拨法,选择“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为切入口,围绕“老王把‘我’当作他的什么人,‘我’把老王当作自己的什么人”展开交流,理清“老王”和“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再读文章并进行圈点批注,在字里行间去品味“我”对老王的种种不是。为什么我不直接把“我为什么会愧怍”作为研讨的问题?原因很简单,“愧怍”虽是深入理解本文情感的一个切入口,一个关键,但直接从这里去展开研讨,学生容易脱离文本任意发挥。智慧的做法是遵循散文的解读规律,从作者与“具象”的关系中去寻找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蛛丝马迹。围绕“老王把‘我’当作他的什么人,‘我’把老王当作自己的什么人”让学生再读文章,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成果,教师相机点拨并梳理总结。从文章细读中我们了解到,文中的“老王”在交往中是把“我”当作亲人无微不至地关怀的,虽在那个“我们”被当作“牛鬼蛇神”的年代也丝毫没有嫌弃。而“我”虽有善良的一面,一直在经济上接济“老王”,但多少年来一直只是一种不平等的同情和怜悯。学生从文中发现:“我们”夫妇散步时明明看见“老王”进院,却没有招呼,只是后来坐车时问起;他生病后先是扶病到“我”家,后是托同院老李传话,“我”却没有关心他的病情,以至于他突然来到“我”家告别时“我”很“吃惊”;他临终前拎着香油和鸡蛋(在那个年代可是非常贵重的东西)来与“我”告别,表示他的感激之情,“我”不仅给钱侮辱了他,甚至没有请他到家里坐坐喝口茶水;他什么时候死的“我”不知道,随便埋在什么沟里(回民是特别讲究葬礼的)“我”没多问。所有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我们”之间的不平等。正因为这样,多少年后,“我”这个幸运地活下来的人对那个已经不幸作古的人怀有了一种“愧怍”之情,正是这种双方错位的情感,这才有了这篇文章。至此,通过两阶段的教学,我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不仅按照散文的特点基本读懂了文章,也提高了品词析句等语文素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还有很多路径可以分析佐证,譬如,从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愧怍”,譬如梳理文章中“我”的生平经历,从事情发生之时与“我”写作此文之时的距离上“知人论世”,探究“愧怍”的蛛丝马迹。但在我的教学中都没有涉及,不是我没想到,是我有意舍弃。凡上种种,我觉得都没有必要在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课堂上去纠缠。带着学生在作者那看似平淡和不经意的语言中去咂摸,去寻找情感的依据,这才叫“根据学情”组织教学。有教师为了卖弄自己的博识,在教《背影》时引入朱自清父子不和的细节,介绍其父娶小妾等背景,试图以此来探寻作者的情感脉络,在我看来,这种用研究的方法组织初中学生阅读教学,不仅没有必要,实属“教学过度”。如果初中阅读教学就如此进行,我不知等孩子进入大学再次接触这篇文章时他们还将学习研究什么。理科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譬如小学里的很多应用题,虽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起来很简单,但他们还是不会教学生列方程而抛弃繁琐的算术方法。

以上算是自己对《老王》一课的教学述评,不知这个案例是否能从操作层面诠释一下现在热议的“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学”这一话题。

第二篇:一个语文教师的学习心得

给孩子搭建自信的平台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 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 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 “该 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 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 分学生“双差”而出。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 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 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 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 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 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 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 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 校沟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 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 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 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 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 ;第三突破 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 “学”并重,有思 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 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 ——新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 不是学会知识; 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 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 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 堂提问!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 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 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 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 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 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 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 谐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

一位语文教师的学习心得

刚刚放了暑假,我们就开始了培训。7月14日早上,来自各县的语文教师齐聚教师培训中心,开始了为期五天的学习。

由于教室内开着空调,隔绝了外部热浪的侵袭;更由于本次所请教师的精彩演讲,使人忘却了三伏天的阳光——这两天就明显过得快。

培训中,业务领导及专家的讲座,十分精彩,通俗易懂,我想这和他们高深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老师们介绍了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做法,“三点一线”识字教学法,畅谈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感言,总结了作为老师的日常要求。特别是张老师“教孩子一生有用的语文”,“为成人而非成事”,“重应试而非应试”,“关注语文抓实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等等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张老师在演讲即将结束时,向大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学习,保持学习的动力;要常常乐于学习新的事物,时时定目标。”建议非常中肯。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的专家让我认识到,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儿童,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儿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培训中,业务领导及专家的讲座,在言谈之中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无不告诉我们: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必须改,而改革的成败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划时代的改革不能指望一步到位。通过短暂的学习生活,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演讲者成功的经验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探索真理的路途。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

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所以后来再教此文时,我对教学设计作了很大的调整。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母爱,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由于贪玩差点酿成大祸,母亲在狠狠的打了我之后,心疼我,又怕我看见,偷偷的躲在没人的地方哭的故事后,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眼中噙满了泪花,就连平时特别令人头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也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几份懊悔、几份自责、几份感叹„„接着,我又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谈谈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的父母挚爱。在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是我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计算的,但经过这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还是如约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教师的情境创设与真情引导

“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8226;罗兰

教师自己没有激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如果说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情感体验的氛围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以引起悦耳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我想学生的表现也正是在我动情引导下的自然流露。

第二、在读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

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老师激情澎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之中,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老师为文造境,学生披文入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与文本展开对话。

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曾经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师的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相信语文课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的音符!

可见,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老师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他就是李星华;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教师读书笔记12篇

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曹庄小学 古荣晨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我不止一次地想过: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由于不同教师的执教,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及学习效果却迥然不同呢?最近一段时间,因参加各类赛教活动,我上网查找了许多名师的录像、资料。走近名师的课堂,我似乎找到悬在心中已久的答案。

一、关于窦老师的“美”

窦桂梅老师的“美”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站在讲台上的那精神焕发的状态。再次是她那抑扬顿挫,富于感染力的声音。听她的课,起初我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欣赏,觉得她是个表演天才,转眼间就融入到她营造的氛围里去了,随着她的感动去感动,随着她的发现去发现,随着她的激情去激动。她的“美”的第三个方面在于她着意引领学生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已近中年的女人,她的精、气、神全在课堂上。这个美的世界,美在丰富,丰富来自于对不同人心人生的阅读;美在超越,超越在于现实世界之外,洞开了有厚度的精神世界!

二、于漪老师的“爱”

七十九岁的老人,思维之清晰,对语文教学持继关注之切、忧虑之深,对语文教师的成长关怀之浓令我感佩。于老师的爱集中表现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大写的“人”。她说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中能者为师。上课不是狂欢节,教育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是包装。教师要学会思考,做语文教师就要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研读了于老师的一些案例后,我发现她的每个教例都是我们新课改追求的目标,虽然那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课例。谁说语文教学不能抱着打滚了,每篇课文她都是抱着打滚的,她独特的解读,丰富的学识,精妙的技巧,对学生了解的透彻就滚成了这个璀璨的夜明珠。

如何做好语文教师

如何做好语文教师,从以上两位名师身上,我学到了以下三点:首先,要做一个读书人,教育的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直截了当的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是从我们内心生长出来的,一个人文化的素养也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孕育和浸润的土壤就是读书。其次,要专,勤,善于听课和备课,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用专业理论、先进的经验来武装自己。再次是要学会倾听,倾听同行的声音,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

我愿意做一个忠实于自己心灵的人,学会反思、不断学习、逐渐提升,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走这条语文教学之路,做一名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语文老师。

————————————————————————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地位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地位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培养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培养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功不可没.要想把课上得精彩,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做 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九义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文道统一的响亮主题:或讴歌革命精神,或赞颂祖国山川,或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这些思想因素,总是闪烁在语言文字中,蕴含在字里行间。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教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语文课中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是紧密结合的,不能割裂开来,不能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抛开思想教育,更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单纯进行思想教育。要在训练中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儿童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逗点词句的理解,升华课立思想内涵,体现文道统一 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那样把系统的思想道德观念直接、明确地讲授给学生,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潜藏在字、词、句、段之中,所以教师要从课文整体出发,合理剖析教材,紧紧抓住课文中切实为思想教育服务的重点词句段,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的中心和突破口,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向训练,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才能挖掘出课文。

二、多引导、多启发。教师不是先提出一个概念,再加以详释,而是先举出实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维活动,从中“发现”概念。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即从已知的事实或现实中推导出来未知,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教学程序一般为:提供实例——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指导总结——练习巩固。

三、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交往,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受任何约束,学习不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为学生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完整的程序,一切随学生当时状况而定,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多鼓励,少批评。——————————————

每个语文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年轻教师,都很关心这样的问题,渴望知道答案,这问题就是:如何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当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本人建议如下,与君共勉: 一.追求内在于心灵的财富——专业成长

我们参加骨干班培训、新秀班培训、校本教研,以及外出听课学习等等,应该追求的是自身的专业成长,并非为了外在的荣誉证书,或者外在的功与名。我们应该追求生命本质的东西,专业成长正是内在于我们心灵的财富,专业智慧,专业能力,专业经验,如金一般的宝贵。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比任何荣誉证书都更有人生价值。二.积极学习,积淀文化素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也许学习是老生常谈,但学习正是每一个有所成就者的不二法门。谁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谁就能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什么时候放弃了学习,什么时候就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失去了读书学习的兴趣,觉得没什么好看了,好像什么都知道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我们开始固步自封了。

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它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老一批特级教师令人惊叹的便是极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背后,则是深厚文化素养的支撑。文本解读三个层次:课文说了什么,课文怎样说的,课文为什么这样说。提高文化素养,我们已经失去了优势,因为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不是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这是无法追回的遗憾。但先天不足后天可补,那就是学习。学习是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的,广泛阅读经典,阅读名著,日积月累,仍可期待。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素养也是,文本解读能力也是,教学智慧也是。只要我们有心学习用心积累,总能一步一步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正是一直以来的积淀,才成就今天的你我。我们应该树立一生备课的理念。

三.心存理想,坚持实践

2009年《小学语文教师》第7、8月合刊,第一篇刊出了《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管建刚是江苏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苏州市学术带头人。他的作文教学革命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分为两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他的作文教学革命逐步构建了三大系统,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动力系统第一年等级评奖,第二年积分活动,第三年稿费活动。

他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作文教学革命有多创新,而是他坚持做了8年,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这是一种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正如他自己说的:“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孕育和诞生之际。”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打井的精神!契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缺少灵感,缺少的正是灵感之后的坚持不懈!浅尝辄止,见难即退,正是我们不能成为大家的根本症结所在。平庸,就是这样形成的。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想了之后做出来的。只有想是没有结果的!更重要的是要实践,坚持不懈的实践,不断加以反思的实践!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心存理想,坚持实践,此生必有所成,必有所获。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 教 师 人 文 读 本 》 中,还收 录 了 古 今 中 外 很 多名 家 的 各 种 类 型 的 文 章,每 一 篇 都 让 我 有 所 获 益。《 学习的 革 命 》 一 文 告 诉 我 : “ 做 教 师 首先 要 相 信 你 所 有 的 学 生 都 是天 才,你 才 会 认 真 地 教 每 一 个 人。” 我 领 悟 到,教 学 的 艺 术 不 在于 传 授 本 领,而 在 于 激 励、唤醒 和 鼓 舞 ; 教 育 不 是 要 改 变 一 个 人,而 是 要 帮 助 一 个 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新教育也教育了我,是新教育实验学校让我伎颊饷炊啵恰督淌θ宋亩帘尽啡梦宜伎颊饷炊唷N倚老驳胤⑾?我进步了.谢谢新教育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我喜欢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学生、工作、家人、孩子。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二、-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曹庄小学 赵方钟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 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曹庄小学 候金芳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2010年10月14日,我们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参加了河北省特级教师宋云霞语文教学经验报告会,期间我聆听了两位青年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第一节课是张家口市下东营小学宋云霞老师的《妈妈睡了》,第二节是我县育红小学刘芳老师的《赵州桥》,同时还聆听了宋云霞老师的报告《新课程下,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整整一天,我们与会老师都认真做好了笔记,写出了评价,心理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两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谈谈自己的小学语文听课体会:

一、对新课程的思考 在本次报告会中,与会专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例展示,为我们做了精彩的点评,使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诠释,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反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持久发展的空间。

二、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通过教师的推动和实施,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师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提炼方法,不断地拓展和完善我们的教学资源。

三、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听课活动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两位老师的示范课例,两位老师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另外,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今后努力方向

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充电。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提高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教师听课心得

2008年5月21日—23日,中心派我和朱琳老师参加全区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既课外阅读指导研讨活动,真的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么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有幸聆听了江苏省南京力学小学李琳副校长名师名家的课与讲座,11位参赛精英的课堂教学,以及马兰老师、任菊莲老师的精彩点评,收获颇多,感受颇多。

名师不愧为名师,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置身于课堂教学中,李琳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她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这样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李琳老师的《鲁宾逊漂流记》读书会,师生互动是一大亮点,她握着学生的手,摸着的学生的头,扶着学生的肩,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一本书在李老师的精心设计下,一曲千转百回。

她那扎实的语文功底,广博的语文知识,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

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①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诗词背景是非常重要的。②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③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语文教学感悟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一日无功。

大家体会一下“不是一日之功”。它强调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语文学习重在过程之中,这就是积累,这就是感悟。“不可一日无功”这句话说起来有点残酷,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恒久的坚持,不可中断,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不能既打鱼又晒网。

关于语文是什么,我们是能够达成共识的:语 文承载的是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的载体就是语文,中华文化既然如此博大精深,所以语文学习不可一日无功。大家学过数理化,数理化的 解题讲究“举一反三”。老师教一个定理,一个公式,一个例题,考验你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否举一反三,能否触类旁通。语文则不同,很多时候语文讲究的 是“举三反一”。读的多了,体会很多,慢慢就有了语感,懂得了这就是盛唐诗的特点,这就是魏晋诗的特点,这就是晚唐诗的特点。这就是雪莱,这就是拜伦,这 就是斑斓的李贺,绝不是飘逸的李白,这就是举三反一的结果。“举三反一”是学语文的一个要诀,一个秘笈。说是一个秘笈,其实是一个“笨功夫”,就是不断积 累,不断感悟。

大家看,屏幕有四个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熏陶渐染、文火慢煮。这就是语文,这就是语文的积累和感悟。

第一个词叫做“绳锯木断”,何 为绳?既是绳子,又不是绳子。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荀子的文章《劝学》,其中有这样一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里的绳是什么绳?就是墨线。一个木匠 做木工活用的墨线,很细,是绳,也是线,但就是这个线却可以当锯,木头为之断。这说明什么?这就是语文的功夫,就像荀子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叫“绳锯木断”。

第二个词叫做“水滴石穿”,老 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也”,这句话很好理解,天下最柔弱、最柔情的是水,但就是这水,长久的滴啊滴啊,亿万斯年会使水滴石穿,金金属的 坚硬的兵器靠石头来打磨,而石在水的打击下却会洞穿。这里面隐含一个哲理。想起了泰戈尔很抒情的一句话“使鹅卵石至臻至美,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 舞。”这里同样可以用来说明语文积累的一个道理:学好语文需要大家有耐心,要耐烦。“耐烦”是谁说的话?是沈从文的话,沈从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他 以《边城》,他以湘西文学,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沈从文说做事情要“耐烦”,只要肯 “耐烦”,就可以把语文学好。沈从文的学历是小学毕业,他经过了刻苦的积淀,通读古今中外的作品,耐住性子,坐住板凳,做了大学教授,写出了一系列的反应 详细生活的作品。,我们难以忘怀他独特的“湘西世界”:“翠翠”,白塔,摆渡的老人,那条黄狗,那些水手,吊脚楼的女子,田园牧歌般的情调,一幅独特的风 俗画。

第三个词叫做“熏陶渐染”,这 个词要读准,“渐”读阴平,何为“渐染”,渐染是慢慢浸染,是有一个过程的,它不能一蹴而就的。大家都知道郭靖吧,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靖哥哥,郭 靖要和一个高手比武,而郭靖刚出道,心里没底。就请洪七公教他降龙十八掌前三掌以求速成,以求应急,结果郭靖应付完场面,还要扎扎实实学一招一式。武功如 此,语文亦如此。

“熏 陶渐染”,这个又使我想起当代文学另一个大家,他就是《胡同文化》的作者,江苏高邮人汪曾祺。一个著名的作家。汪曾祺的父亲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书法写得悠然,民乐西洋乐样样精通,据说还会武术,深得老庄之神会,有名士风范,汪曾祺和父亲一起生活了十九年,耳濡目染,那股子语文的精气神,整个是熏 出来的,字正腔圆,味道纯正,不是教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熏出来,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才会如此了得。在样板戏的年代,江-青也认可他的才华,他是沈从文 的学生,深得沈从文的衣钵。汪曾祺读书也很有趣体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超功利的率性阅读,在他老家——江苏高邮,他家的后花园有一棵老树,这棵老树有一 个横斜的枝干,少年的汪曾祺在闲暇的时候,拿一块带筋的酱牛肉亦或是榨菜,躺在这老树的横枝上悠然而读,他终身难以忘怀的是这种阅读的时光。于是他从这里 出发,带着他沉沉的文学大梦,走向更广阔的人生,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他是真名士,自风流!学语文要有那份悠然,那份超然,学语文不可急功近利。

第四个词叫做“文火慢煮”,就 更形象一点,大家知道大厨讲求火候,学语文也是一样要讲究火候,要文火慢煮,何为文火?文火不是武火,不是急火,是悠然悠哉的小火。大家知道要煲一锅味道 鲜美的汤,必须要用文火慢煮,文火入味。学语文绝对不是学数理化,数理化学习可以大火猛攻,就像在攻城,语文学习像是在攻心。语文学习不可用大火,一部经 典,一首诗词,要含英咀华。否则语文就成了一锅焦糊的饭。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就充斥着利欲熏心和急功近利,充斥的是背道而驰,充斥的是一锅焦糊饭。比如小 孩子识字,识字在这里我要做一下说明,识字提前不是坏事,三周岁就可以识字,但关键的是怎么识?一般的方法是这样,送幼儿园今天学七个字,明天学八个字,后天转个幼儿园,再加上休息,时断时续,这种识字是没有帮助的,而多数幼儿识字就是停留在这种状态。识字应该集中识字,应该是在三周岁到六周岁之间,将中 国的两千常用汉字熟练,这里熟练指能认就可以,能念就可以。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扎扎实实稳扎稳打,花费三到四年时间,为孩子的语文学习终身奠基。这是我们传统塾学的精华,我们应该继承。王国维,胡适,如鲁迅、郁达夫,宗白华、朱光潜、梁思成、林徽因„„他们都走过这样一条路。

因为每年都要出去讲课,接触的孩子也多了,自然感触也就多了,许多生活在文化名城孩子,文学积淀也没办法令人满意。,是不是说我们的孩子没学语文,那可是最 大的冤案,我们的孩子一直都在学语文,很努力的那一种。许多孩子幼儿园就开始踏上了漫长的语文学习路,家长们也反复地说“孩子学的最多的就是语文”。可是 语文的现状却是孩子们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文不对题,甚至胸无点墨。

这一切是因为我们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追求速成,热衷技巧,不能叩问语文之心。

什么是积累?我 们不妨再来解释一下,积累其实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语文来说,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阅读的过程。语文底子就是书底子。当然,也可以 问问自己。我曾对我所教的班级进行过调查,问有多少学生读课外书超过两本,举手的才一半左右,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高二的理科实验班有两个,我教其中的一个,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就是这样。而我上一届教的文科实验班,学生们爱读书,能说,能写,即使是在高三三模的时候,仍然能在他们的书包里找到品 味不俗的书,甚至还有佛教的《心经》和《金刚经》,而且有几个同学还能背。你看这样的两个班,仅仅相差三年,孩子们的书底子又相差这么一大截。一是应试教 育的直接的恶果,素质教育的呼声越高,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应试教育太猖狂了。

正像孔子为什么在春秋时大喊“仁义道德”,因为“仁义道德”在那个时代缺失。为什么有“三八”妇女节,却没有男子节,这正说明了妇女地位不高。为什么大喊素质教育?这正是暴露我们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声呼吁中节节胜利。教育的悖论。

某知名中学的初中部,他们怎么学语文,我听到了甚感震惊,从最早的月考到半月考,再从半月考到周考,这还是初一的阶段,这还不够,又从周考到课考,“课考” 顾名思义就是一课一考。语文的课文成了什么,语文的课文不再是文质兼美、感染人的东西了,而是成了一个个的考点,被肢解了。学生们的成绩要排名次,老师的 成绩也要排名次,这是最好的学校,这里的老师有清华、北大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了成绩,干脆只讲考点,再好的文章,都不讲了,只是以题的形式来呈 现,这就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当然,我说的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想起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一个非常出色的语文老师,他说过一句话,是我在学语文的道路上听到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他说“语文是慢功夫,立一个竿十 年八年不见影”这个话有些夸张,但是却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的人,从小学开始就要成绩,初中也要成绩,高中也要成绩,高考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满意的语文成绩,凡此种种,所以语文就呈现出这样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大家会有疑问,你这么说是不是说语文成绩不重要,是不是在为这件事找一个托词,你是不是认为孩子 有素质就好了,这里我想借用周国平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么一个问题,周国平作为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女儿的手记——《宝贝,宝贝》中,说过这么一句 话:真正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教师,他抓起语文成绩来,也不会成问题的。我认同这句话。当一个孩子语文素质非常好,我们自然可以通过集中训练来提高成 绩。这里的集中训练,是指高三阶段的集中训练,孩子们需要高考成绩这块“敲门砖”,敲开理想的大学之门。但是我也相信,真是扎扎实实进行语文专业素养的孩 子,到了高三集中训练,面对那几套题是不成问题的。我们这里说到的积累,背啊背,看啊看,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真的读了,可到最后我怎么还是没有文采,我写 东西怎么还是费劲啊,你需要注意语文首先要明确读书和不读书肯定是不一样。我一看孩子的作文,一过目就是可以看出这个孩子读没读过课外书,有人会说,这是 不是有些夸张埃当然不会,这叫开卷有益。

有时候读书入门的时候,不要分什么品味高下,有同学说,董老师,不好意思,我读的书就是金庸的,我读的书就是外国通俗小说之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不要 紧的,都可以读,读书讲究的是随性读,不要急功近利,喜欢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有的孩子说,我就喜欢网络文学。也可以啊,你可以从这里入手。读书的过程,有人形象把它称为“开疆拓土”,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个有作为的帝王,他们都在进行“开疆拓土”,如唐代中国的版图是方形的,成吉思汗的子孙打到 了多瑙河的岸边,开疆拓土。读书亦是如此,从网络文学入手不是不可以,然后开疆拓土,到读纯文学、读历史、读哲学、读美学等,一点点升华,最后到宗教,我 记得上高中时,读书时记得这样一句话“先读自己本专业的书籍,然后哲学,最后到宗教”,当时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读着读着,要读到宗教,现在我懂了,真是读 着读着就到宗教去了。台湾著名的作家龙应台,曾从台湾席卷世界的“龙卷风”,现在大概五十多岁了,开始对宗教的书情有独钟。有人会说这是不是从此迷信了,从此信佛了,不是这样的,而是探究这个世界的本源,宗教是对世界最原始、最根本的解释。所以要说读书就是好的,以你的兴趣入手,比什么都重要。当你有一定 阅读基础,你对阅读有一定兴趣,这个时候在探讨读书的品位也不迟。

仅仅读书不思考,读书不经过自己的内心,不经过情感的发酵,死读书,读死书,这就被称为“书呆子”,被称为“立地书橱”。这类的典型很多的,比如我们语文课 本当中涉及到一个人,鲁迅笔下一个人物——孔乙己。这个孔乙己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多乎哉?不多也。”是什么东西“多乎哉?不多也”啊!居然是茴香豆。茴香 豆这道不伦不类低等次的下酒菜和他文绉绉的表达构成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反讽效果。这个完全可以不文绉绉,“多不多?不太多”这样的表达就可以了。你看这孔 乙己学问做得多死板不会变通。他还会告诉人家说,我会“回”字的四种写法,以此来炫耀所谓的学问,真是人生识字糊涂事啊,真实尽信书不如无书埃大家都知 道孔乙己写不出一篇像样文章,在以文章取仕的时代,他连半个秀才都不是,只是一个童生,一辈子在科举上都没有作为,因为他不会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有两个字,它们都是什么部?(心部)说的好。

什么是“感”?《说文解字》上说,“感”是人对外物的一种感受,是用心体会外物”。感悟山川,感悟日月星辰,感悟历史人生,感悟花鸟虫鱼,总之,用心感受世界,感受一切外物。

何为“悟”?悟的右半部是吾,很显然是“我”的意思,这个“吾”既是声旁,又可以理解为形旁,声旁表声,形旁表意,我们可以说“我观心,心观我”,就是这样 一个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悟,如果没有“感悟”,你所有的知识只是知识,不会成为才华,永远不会成为才华。语文知识,要积累,要经过情感发酵,经过心灵 的孕育才能变成我们精神的血脉和筋骨,变成你心灵乃至灵魂的一部分。这里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作为物质的的人如此,我们要摄入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等 物质养料,生命才能成长。作为精神的人首先有一个摄入语文养料的问题,之后才是消化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积累和感悟。首先要阅读,当然阅读不可刻意,不 可急功近利,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有的孩子说我读啊读,都读好几本书了,怎么还是写不好作文呢?孩子!这个真的急不得,先把书装在肚子里,它经过岁月的淘洗和酝酿,经过你人生过滤和感悟,总有一天会熠熠生辉的。

我想起一个说书的人,原来中学课本中有一个篇目教《柳敬亭说书》,柳敬亭先天的素质很好,嗓音高,语言表达好唱的也好,总之有一个说书人天生的好条件,技巧 也不错。他说书的第一重境界,只能使听众笑。笑笑而已,笑过而已。后来柳敬亭有拜师学习,反复揣摩说书技巧,过了很久,他打到了第二个境界可以使听众哭 了,已经可让人有所触动有所感动了。后来世事变迁,他遭遇国破家亡,他的人生阅历也完全不同了,当他阅历完全不同了,他说书境界也不同,不是仅仅使人笑,使人哭,而是让人为之震撼,有了一种一种生命的感动。这是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在文学艺术中所起的关键的作用。

佛祖释迦牟尼,他的感悟力超乎常人,但也许要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释迦牟尼生来是一个王子,却不在意人间的荣华富贵,佛祖在29岁 时出家,他要寻求一种道的方式,他到处修行,甚至是苦修,整整修行六年。如果在座同学能够为语文修行六年,你肯定是一个语文高手。释迦牟尼修行六年,其中 包括到雪山上,到荒野里苦修,他都没能得道,没有悟道。最后他在菩提树下,仰望天上的星空与明月,这个时候,忽然间,他就悟道了,这就是著名的菩提树下的 证悟。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积累是个过程,感悟更是过程。感悟有的时候要讲究一种机缘,所以我们急不得。

大家想一想,要是给“悟”字加上一个修饰词,你觉得加什么修饰词好?咱们来互动一下。

生:悟都是用心用情的,我加“用心”二字。

她认为用心悟,强调“用心”,谁还能加一个简单的修饰词。

生:内悟,因为悟是对自身内在一种发觉,所以我们需要向内心寻找我们对外物的一种感悟。

刚才回答问题的海瑜,是我们二中理科班读书最多的孩子。经常和文科班的同学换书来读。这让我想起了《蜗居》海萍和海藻姐妹俩经常在周末交换衣服穿,这是贫穷 和虚荣的双重无奈。而我们的海瑜能够与别人换书来读,这可真是另一番境界了。好书大家读,这是最高境界的分享。非常好的!学语文不会影响数理化的学习的。海瑜一直高居理科榜首,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海瑜的语文素养和她平时的积累和感悟是分不开的,她将来的发展也必然会非常好。

生:从生活中悟。

实际上中国古人加的字非常好,叫做“妙悟”,悟的最高境界是妙悟。此外,还有“顿悟”,所谓“顿悟”就是积累了好久,在一瞬间灵感一现,就是那瞬间完成飞跃,这就是顿悟,这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某种境界。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积累,总有一天会妙悟,会顿悟。

认识有几种呢?古人说有识识,有智识。何为识识?就是一般认识。还有一种智慧的认识,就叫智慧之识。

在《红楼梦》中有一个大观园的诗魂,她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在大观园中,黛玉是有咏絮之才的。香菱拜她为师,学诗文,这是《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一段文字,找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下,大家思考香菱学诗给我们的语文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 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旸、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教香菱学诗用的是什么教材?读谁的作品啊?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旸、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的诗。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则香菱学诗或黛玉教诗,给我们的语文学习什么样的启示? 学习语文不能不讲方法,“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是现在语文学习一种混乱的现象。语文让谁教坏了?究其实质是让不懂语文的人给教坏了,让懂语文却不敢教真正的 语文的人给教坏了。先教教孩子“肢解课文”,幼儿园小学化应试,小学初中化应试,初中高中化应试,孩子没有“自留地”,没有徜徉精神,没有独立思考读书发 呆的时间。

生:我觉得黛玉教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是:学语文首先一定要读,有了一定积累,然后有了一种感悟,才可能从内心把你想说的说出来,才会有所成就。

说得好,不仅要读,而且要读就读最好的诗人最好的作品,最好作家的最好作品。

作家汪曾祺小的时候,在家中受到非常好的家学熏陶,后来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教材选得就非常好。比如选了《论语》中“侍坐”一章,对他一身都产生了不可磨没的影响。侍坐中的精彩的那几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充满了理想主义抒情-色彩,体现人诗意的存在。汪曾祺曾经说,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并且是个诗人。他可以发脾 气,诅咒发誓。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人也许会问,董老师你这是不是矛盾?你刚刚讲了读网络文学也可以,现在却又 大谈经典。我认为读书从哪入门不重要,但是你要不断的“升级”,最后一定走向“经典”。要养成纯正文学品味,必须从纯正的文学入手。我们在这里再看黛玉教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深谙师道文道的好老师,看他列的书单就好了,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够格的语文教师,有时就要看看他给学生开了一 个怎样的书单。就像评判中医的标准就要看他开的药方一样。黛玉特别会教学生,你看语文甚至作诗让她教的多简单,其实语文教学就应该这么简简单单朴朴素素。如果我们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这个教材去自学,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诗翁,咱们不用成为诗翁,咱们却要把语文学到精髓处就好了。看看黛玉的书单和教材 吧:王维五言律诗一百首,因为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因为老杜的七言律诗无人可比,并且老杜只有151首七律,所以黛玉说是一二百首;李白七言绝句一二百首,李白和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七绝是李白最当行;略读的篇章有陶渊明、应旸,谢灵运、阮籍。

感悟教育的真谛

最近,在《青年教师》中我有幸阅读到了《像鲁迅那样教育孩子》。我非常好奇这么伟大的的学者,在教育子女上又是怎样的见解呢?怀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也怀着一种好奇,我仔细详读了这篇云南的李晓萍写的文章。文章中这样说道,“鲁迅认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基于打骂,使他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鲁迅对于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态度非常不赞成。前者,教育方式骄纵为主,后者是禁锢孩子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要不然怎么会出现“我爸是局长,我爸是李刚。”这样嚣张跋扈的孩子呢?在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们背后,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变成这样,家长要反思、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呢?我们总是对那些轻而易举选择轻生的孩子感到叹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些脆弱的“乖孩子们”内心为什么如此脆弱,那么伤不起!我感慨今天的教育真的出现了问题。面对多元的社会,面对个性鲜明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不能够再单一,一把尺子很难衡量不同的孩子。

作为母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我们在学校里对于孩子来说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最重要。知识、能力、做人!三者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我们第一要任。前几天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周老师,请您帮忙给孩子换个座”。问明原因,原来是同学间的小矛盾。就因为这等“大事”就让我大动干戈?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会用他的翅膀保护好孩子不要受到伤害,可是,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呢?还能继续保护吗?所以我建议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变得更强大,变得能够自己保护自己。我感慨“教育真是一门艺术呀!”我很庆幸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感受教育的艺术,很庆幸能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很庆幸能够分享孩子们的快乐与悲伤。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让与鲁迅先生有着相同教育观的我,再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能受各种“率”的干扰,不能把学生从不同的个体,训练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人。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保护好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乐。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育人为本,特色发展”。——————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在费县举行的临沂市第二届“走近小语名师,感悟教育真谛”青年教师读书会。聆听了专家们对近代小语名师王菘舟、孙双金、窦桂梅、杨屹四位名师的成长里程的报告,观摩了优秀教师还原或模仿的他们的课,了解了我市优秀的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领略了小语名师的教学风格,目睹了优秀教师和学生的风采。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收益颇大!

首先是每位名师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王菘舟老师一直以来都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他致力于“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的人,这才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也是诗意语文追求的最高境界”。像这次读书会上所观摩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先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在引导想象对话中,体会到圆明园的确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是不可估量的。学生惊叹于它的不可估量、为有这样的一座园林而自豪时。在音乐声中,王老师用低沉的声音告诉大家: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灰烬了。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音乐声说:烧掉一幅名画也许需要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平湖秋月也许用几小时,可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都烧掉了什么?„„鲁迅说过:“将一件珍贵的东西摔碎是一个悲剧”。这节课中,我始终在和学生一样惊叹于圆明园的不可估量,为圆明园的毁灭而痛惜,心中有股浓浓的情与痛。

对窦桂梅老师的认识,我仅仅从听过她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朋友》两课。她那激情地语言,信手拈来的诗句,敏捷的思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报告会,让我对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欣赏窦桂梅,就如同欣赏玫瑰绽放的美丽。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窦桂梅对待生活和教育事业的那颗心。用她的话说那时一种“热爱”。是的,因为“热爱”而放弃许多,因为“热爱”而愿意为学生,为教育付出。孙双金老师,在此之前我并不熟悉。这次,他的情智教学同样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过,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这如同孙老师所教的《二泉映月》。孙老师将阿炳的人生极度浓缩,引导学生聚焦“坎坷”二字,使得原本很离散的文本介绍一下子有了一个中心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点”让学生进行读文,进行提炼。如果仅仅阅读文本来感受人物那是“纸上谈人”,显得苍白无力,留于表象。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走入一个生活中的阿炳,使得阿炳的人生经历在孩子脑中真正走入“坎坷”境地。以此为契机,在孩子的心中真正埋入感情的种子,动笔使得“坎坷”流于笔端。在“深刻”与“真诚”的“品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生活变得充满憧憬与向往。

由于今年暑假后,我要接低年级,因此,我想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是我此时最需要的学习的。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主要是运用大量的课件、教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的课堂充满情、溢满趣。现在,我在所教的一年级中逐渐使用,效果不错。

第二,聆听这几场报告中,我发现,名师们的成长历程是有共性的。那便是:爱、勤、恒、新、和。这“爱”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它包括爱孩子、爱语文教学、爱教育。是啊,只有爱了,我才能真正地走入语文教学,才会从内心迸发出热情。“勤”是基础,“恒”是持之以恒,是关键;“新”是动力;“和”是教师成功的土壤。从他们身上,我感悟到要想成为一名小语名师,这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努力。要在不断的追求创新中不断地超越自己,进而超越他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由此对照,便可看出我与名师之间的差距,我也与他们年轻时一样,经历了同样的历程,然而,他们身上的所具备的这些共性,我总是每次都缺少一点,久而久之,差距便越来越大。我想此时此刻,我应该将冰心的这句话作为今后的座右铭: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第三,出课的教师,虽然是还原的名师的课堂,但从这些授课教师身上,我也学到了一些,如教师的语言素养,这些教师不仅他们的课堂上语言非常简练,但不失准确,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还时时规范和矫正学生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深入地去读教材、去研究名师的设计理念,融会贯通名师的教学艺术,将名师的课上出了名师的风采。此外,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的教态也值得我去学习。第四、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是我市年轻却非常优秀的教师刘立平、杜玉花老师做了关于她们的成长报告和读书过程。在听她们的报告中,我思绪万千,她们不比我大几岁,但他们却已是荣誉满堂,成绩斐然,她们的努力,她们的付出,这都让我为自己而感到羞愧,听了她们的报告,我,似乎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名师及优秀教师的报告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陈中杰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十条建议》则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这些建议是:

1、永远保持一份热情。

2、淡泊名利,远离浮躁。

3、不断地充实自己。

4、勤于反思。

5、博采众家之长。

6、勤于动笔。

7、合作共进。

8、尝试形成自己的风格。

9、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

10、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针对这些建议,我发现自己此时最缺少的是自身内涵。而这需要读书。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使我想起了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的梅花扑鼻香!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水经过城市变得深邃,我在名师的思想里泛舟一圈,思考很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在让孩子们飞的更高的同时,也让自己翱翔于蓝天。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而近几年,课改在各地可以说是进行的如火如荼,各种课堂模式、各种教法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我觉得不管怎样改,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学要结合起来,下文就针对这次研修学习谈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几点感悟。

一、教师的教法要有科学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二、学生的学法要有高效性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

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古人提倡吟咏、朗诵,目的也是在提高对语文的感受力,通过咏、诵,溶入情感,感受会较深刻。语文课因其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结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

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

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积累应是经过思考,心有所得之后的积累,不是随意的积累。要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读写要字字留意,句句关心。经过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识地积累之,语文知识才会与日俱丰,语文能力也会逐年提高。

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有生活乃有语文,语文是为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而存在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不能学到活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

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等。

三、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

目录

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

(一).......................................................................................1 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

(二).....................................................................................29 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

(三).....................................................................................58 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

(四).....................................................................................89

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

(一)作者:醒世无量

按:醒世无量先生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最为捷径的祛病健身之法,历经数十年未果。几乎在生命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极其困难和无奈的情况下,2005年10月11日上午,幸在网上看到马跃先生《下根器者的修炼福音——百炼不如一站》一文,并从此抱着“宁愿站死也不言悔”的决心和毅力,毅无反顾地走入了站桩之路。如今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身心上都发生了巨大的神奇变化。在站桩过程中,还加强相关科学、医学和解剖学知识的学习、研究和掌握,加强了与各门派、各功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习,从而对站桩等气功相关修炼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体认,对人体微循环与经络、血液与组织液、毛细血管自节律运动规律和“子午流注”规律关系,以及人为什么会得癌症、气功为什么能够治疗癌症等世界级医学难题在理论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站桩是一种“性命双修”的独立的气功功法,虽然其姿势只有一个简单的胸前抱圆动作,但式简效宏:不要意念,无需收功,可以边看电视、听音乐边站,对年龄、性别、修炼环境、场地、季节和时间都没有特殊要求。凡有缘人只要选择并终身站桩,那么达到健身强体、益寿开悟和大幅提高生命质量绝对不是一个梦。

国际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也给站桩等中国传统养方法带来了千载难逢、前未未有的大好的发展机遇。网络上站桩网友也在无数量级的日益增多,QQ站桩群也由过去的一个群,发展到如今的五个群(超级群的建立也正在酝酿中)。虽然这些网友们对站桩热情度和积极性很高,但对站桩和其它功法修炼中的相关知识却知之甚少,尤其对在站桩过程中身体出现的各类反应感到困惑和盲然,更有少数桩友把站桩中出现的正常的身体反应特别是头部反应当成了“气功偏差”,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站桩在国际互联网上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为此,无量将自己站桩四年多、4000多小以及几十年来对气功等修炼问题的体会和诸桩友的交流心得,集成《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一文予以刊发,供今后有缘于站桩和气功修炼的缘友们参考和借鉴,旨在为更好地推动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养方法而尽绵薄之力!

问:什么是站桩?

醒世无量:文中所说的站桩,是指王芗斋前辈的“意拳养生桩”。“养生桩应是古代人类在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由争斗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参加研究探讨中得来。(王芗斋《站桩漫谈》)”;中央电视台“中华武功”之“武当玄功”节目中说:“形意拳”、“太极拳”等内家拳皆出自道教;“修金丹大道也有站桩的,姿势大约有三十六种„„”。(李谨伯《呼吸之间》)。意拳源于形意拳,所以,秘静克老师在《大成拳筑基功》一书中写道:“站桩功源于道教”是有理论依据的。

“养生桩”是按照一定的姿势要求站立,从而改变全身的组织间隙压力,改变毛细血管自节律运动规律,加速血液流动,阶段性提高血压,增强红细胞携氧和排二氧化碳能力,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复通阻塞的毛细血管,促进人体组织液的新陈代谢,彻底改善微循环,有效预防和治疗许多非细菌性的肌肉组织、微循环、内分泌、某些精神类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

问:什么是“四讲”和“三反对”原则?

醒世无量:站桩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是一项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提高的公益事业,为了确保该事业能够科学和稳妥推进,醒世无量先生在结合国情并深刻总结先贤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要原则。“四讲”和“三反对”原则今后将是站桩在网络推广和普及的行为准则,具体内容是:

“四讲”:讲科学,讲原则,讲方法和讲辩证法;

“三反对”:反对迷信,反对个人崇拜和反对全面否定。问:有缘者,如何进入站桩之门?

醒世无量:一是明确站桩目的和意义;二是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站桩目的和意义,简单讲就是一句话:预防和治疗疾病。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若不是为此目的而来者,不必站桩!

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了更好站桩,务必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一是王芗斋前辈《站桩漫谈》;二是秘静克前辈《大成拳筑基功》一书;三是《曾庆余老师气功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四是醒世无量《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五是各位桩友发表在气功网的站桩体会和日记。

问:为什么要写站桩日记(周记或简记)?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醒世无量:目的有三:一是可以鞭勉自己;二是可以借鉴后学;三是可以留案备查。

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重点把开头写详细。主要内容有:性别、年龄、站桩目的,重点是身体状况(如有无疾病,患病及治疗情况)一定要详尽,这样便于若干年后进行比较。二是要用说明文的形式写作,真实记录站桩过程和身体反应现象。三是要重点抓住身体中出现的新的反应来写,尽量不要写重复内容。

问:如何安排站桩时间?

醒世无量:“每天要站多少时间?”是网友在站桩前最为关心和提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因个体差异性较大,体质有强有弱,病情有轻有重,站桩目的各有不同,故难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总的来说都是从一分钟开始站,先迈出第一步。下面根据实践总结针对性地提出如下三种站桩时间安排:

一、预防疾病。对于站桩是为了预防疾病的朋友,日站桩累计时间或一次性时间在一小时左右,最少不能少于30-45分钟,无量把这种时间称为“预防量”。

二、治疗疾病。对于站桩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的朋友,日站桩累计时间应当尽快达到一次性站桩或者累计时间2-3小时以上。对于体质非常虚弱的朋友,在具体时间安排上应当采取“高频定时站桩法”的方式来站,不要受时间的约束,不要有时间的约束,站累了就休息,体力恢复了就站(祥见《高频定时站桩法助初学者高效站桩》),在站的同时可以边看电视和听音乐边站,以争取延长和争取时间,加速身体“扶本培元”功能的恢复。但日累计站桩时间不要超过五小时。

三、修道或修行。对于站桩目的是为了所谓“修道或修行”的朋友,对于站桩时间的安排就没有时间量的限制了,站桩时间越长越好,如果有条件的朋友应该而且必须选择“闭关”的方式进行全封闭站桩,当然“闭关”的前提务必达到二个条件:一是身体条件,具体指“两眼一合天地大,一心向道物我空”的程度后即可闭关;二是物质条件。必须要能够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起码要达到万行上师所言“日中一餐”为度(如果辟谷了当然更好)。

虽然站桩目的各有不同,但对于追求健康的有缘人来说,“终身站桩”是务必要坚持的,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一生健康!问:站桩有没有年龄和性别上的限制和要求?

醒世无量:站桩具有“易学、好炼、安全和难坚持”的突出特点。“读者在没有养生法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如果把上述功法看熟,将放松法、人静法、意念调状与去势要领、注意事项等记清楚,并自己去练习,同样可以把病练好,不会出现副作用。”(秘静克《大成拳筑基功》107页)。站桩只有一个标准的胸前抱圆动作,站桩中不强调入静,不要意念,无需收功:可以边听音乐边炼,边看电视边炼,甚至边聊天边炼。没有特殊的环境、场所及其他任何附加的条件和要求,也没有特定的年龄、性别限制。据掌握的情况,目前站桩年龄最小的孩子是在美国的徐小姐的儿子,2010年只有八岁(2010年之前年龄最小的是“零羽瑶影”小弟弟,2005年他只有13岁)而年龄较大的有70多岁的老人。

尽管未成年人炼功效果要远远好于成年人,但未成年人因年龄小,对炼功中出现的各类身体反应,特别是“幻觉”反应承受能力、处理能力差,较易发现“偏差”。所以,如果不是为了救命,不提倡未成年人炼功和站桩。

问:“前三后七”和“前七后三”哪个正确?

醒世无量:随着站桩在网络的普及和推广,不少新桩友站桩后,对正确认识“前三后七”还是“前七后三”产生了疑惑,并经常在意拳养生桩群中提出此问题。

那么什么是“前三后七”和“前七后三”、二者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所谓“前三后七”和“前七后三”是指站桩中,脚板下对体重分配比例的一个俗称。无论是“前三后七”还是“前七后三”都是以脚板下的“涌泉穴”为中心来划分的。站桩中如果体重是落在前脚掌上的,桩界称其为“前七后三”;而如果体重是落在涌泉穴以后的脚跟上的,则称其为“前三后七”。

那么站桩中脚板下的力量分配究竟是“前三后七”正确,还是“前七后三”正确呢?据我站桩四年多、四千多小时的亲身经历与桩友们在群中和论坛中讨论所得,现就此问题做较为深入的剖析,供新桩友借鉴和参考。而我自己真正从科学角度认识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站桩的第二年,我曾经有一个经历。

2006年7月25日下午2点许,我们一行三人就餐后,朋友说他认识一个丹道功法修炼得很好的人,建议我去和他交流交流。随后,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南昌市洪都北大道省广电中心的一栋新建十层楼内,见到了朋友说的这位丹道功法修炼得很好的小伙子(小伙子当时是瑜珈教练)。从小伙子的相貌上看,并没有看到“丹道功法修炼得很好”的主要特征。我们包了一个房间坐了下来。闲聊中,我得知道小伙子因为“采大药”过程中严重出偏(后来就没有再继续修炼了。所以,从他的相貌上就看不出修炼得很好的特征),他现在边当瑜珈教练边纠偏。我告诉他站桩在纠偏方面效果不错,建议他站桩。他说:“我们道教有自己的纠偏方法,我现在‘偏’已纠得差不多了。”随后他对我说:“你炼功炼得非常辛苦!”我说:“你怎么知道?”“看你脚背上血点就知道了。”我的眼光随着他的话语落在了自己的脚背上,这时我才惊呀的发现,两只脚背上基本布满了红色的小血点(见照片)。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脚背上会出现这么多的红色血点?当晚站桩中我仔细体会后发现,原来我站桩中一直以来脚板下的力量基本上是落在前脚掌上的,这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是站低桩,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体重不得不落在前脚掌上,也就是所谓的“前七后三”。

王芗斋前辈在《论桩功之三种境界》“桩功之第三境界”一节中写道:“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觉体不息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我在站桩数月后,就出现了芗斋前辈所说的:“觉体不息如铸,身如铅灌”的身体反应。对于这种反应,当时我认为是气上行后的“反作用力”所造成的。如今随着对站桩科学原理认识的深入和提高后,我才真正认识到,站桩中体内出现的这种“沉如铸铁,重如铅灌”的内力,是因为组织液快速进入经络中,尤其是进入脊髓后,造成脊髓压力改变和增加后产生的。

站桩四千多小时以来,能够一次性站桩数小时以上的是在2008年,这一年中,自己一次性站三小时以上是经常的,最长的一次站了四小时十分钟。2009中,因为体内“沉如铸铁,重如铅灌”力量大得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所以,2009年一次性站桩一个半小时都比较困难,开句玩笑说,就目前站桩中大脑和脊髓的反应,要一次性再站桩三、四小时以上只能是梦想。

明白了站桩中体内会出现“觉体不息如铸,身如铅灌”的身体反应后,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站桩中是“前七后三”时,尤其是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后,脚背会出现红色血点的原因,这是因为长时间体重都压在前脚掌上,造成了前脚掌肌肉血液循环极度变差所出现的“瘀血”。

由此可见,站桩中采取“前七后三”的站姿是不科学的,即便多数人站桩中身体没有出现“觉体不息如铸,身如铅灌”的身体反应,也会因为长时间站桩重量都落在前脚掌上而势必造成前脚掌和腿部肌肉不能彻底放松,时间长了更为严重的后果,这就有可能造成下肢静脉曲张,关于这一点,北侠张广义先生在其《自学站桩仅防下肢静脉曲张》一文中有较详细的论述。

所以,我们不仅要提倡正确的站桩方法,更要提倡在站桩中当脚板或者膝关节处出现僵硬感,出现疼痛感时,必须适当局部或者全身缓慢活动,“活血化瘀”,防止站桩副作用的发生。问:判断站桩有效果的标准是什么?

醒世无量:站桩有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体内有“麻热胀”等异常反应;二是饭量有明显增加(说明胃气上升,吸收能力增强);三是某些疾病症状有明显改善(不少疾病在站桩中有反复现象)。

饭量增加是修炼效果最重要的体现和反应。刘弘章先生的高祖(爷爷的爷爷)刘纯在《短命辨条》中说:“人的最大弱点是吸收能力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纯在被判死刑的犯人中进行活体试验,费时66年时间,最终找到了提升胃气的最佳方法:喝开胃汤。开胃汤的主方只有二种药:一种是北山楂;另一种是广木香。但根据刘纯的试验,若用开胃汤三个月后,病人仍然饭量不能增加,则被视为胃气已绝,开胃汤也无能为力了。从书中可知,“开胃汤”适应人群有限,而且既麻烦而费时。

站桩在提升胃气方面的功效是非常可靠和确实的。站桩后饭量的增加就是胃气得到有效提升的最为直接的体现,同时也是站桩有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问:判断站桩无效果的依据是什么?

醒世无量:对于多数人来说,站桩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功效是确切的,但必须客观的讲,通过实践得知的确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一段时间站桩修炼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收效甚微。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算是没有效果呢?实践总结:如果日累计或者一次性站桩二小时以上,并坚持一年或者一年半时间,体内仍然没有出现明显的“麻热胀”反应,所患疾病没有任何改善或者好转,那么基本可以判定与站桩无缘了,而再坚持站下去就没有必要了。

问:站桩和其它静功功法的重要区别和联系?

醒世无量:站桩和其它静功的关系是:第一,静功修炼必须“入静”,如果炼功中不能够“入静”,坐死了也没有用。而站桩即使不“入静”也同样有效果(能够入静效果更好),因为站桩的效果不是靠“入静”实现和获得的,而是在姿势上,是在“翻跨、拔椎和头顶上伸”动作上,在日累计站桩时间多少上,在“傻站”上。第二,对于98.5%的“下根器”(天生经络宽粗度为3毫米以下)者来说,站桩是“万法”之根基,是进入静功修炼之捷径。修炼多年静功功法无效者,应当立即改为站桩;但如果站桩无效者,再改修其它静功有效果的可能性极小。最后,站桩既可以单独终生修炼,也可以和其它任何门派的静功功法进行互补修炼,且对于静功修炼出偏有重要的防范作用。

问:站桩对缘分有没有要求?

醒世无量:因为站桩是气功,所以同样存在着对于站桩者本人缘分的要求。有“缘”者见效快,无“缘”者见效慢甚至经多年站桩也效果不显。就修炼界所指的“缘分”来讲,自古以来对缘分的认识都是模糊和朴实的,没有一个具体而客观的统一的衡量标准。如今,随着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已发现并确定了“缘分”的物质标准了,这就是经络的宽粗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用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循经感传、高振动声和低阻抗,对人体十四经脉的全程进行检测,发现三种方法检测的实验经脉线互相重合,其宽度在1毫米范围以内,并与古典经脉图谱高度吻合。”“70年代,解放军309医院的协作组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专题调查,结果发现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受试者的十二经脉“井”穴,在人群中随机采样,1000例中有13例特殊敏感,得气感觉可以贯穿全经。说明在人群中,这种显著的经络敏感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按一定比例分布的。”(炎黄经络研究中心祝总骧《现代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

不仅现代科学对经络的研究如此,且气功实践中的“照察之”也是如此。“为探索气功之秘与迹,常教开了天目的“徒弟”“们进行透视,发现了气功效应的许多秘密:凡是对气敏感、很快出自发功的人,经络都很宽粗,在5—10毫米之间;中等敏感型人其经络宽粗度在2—5毫米之间;迟钝型人的经络不足2毫米。我的经络粗度不足1毫米,像一根光亮的银丝;而敏感型人其经络似一条条闪光的亮带。”(曾庆余《琐议中下“根器”者炼功》)

凡所谓的无“缘”者,经络天生位宽为1-2毫米之间,这种人占人群的比例为98.5%,这也是为什么修炼气功为什么有效果的人特别少的重要原因;而有“缘”者,经络天生位宽为2-5毫迷;而大“缘分”者,经络天生位宽为5-10毫米,仅占人群的1.5%,这种“大缘分”的人如果修炼气功,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多数人在半月左右就可以通“大小周天”和“中脉”。

综上所述,对于98.5%左右的天生经络为1毫米左右的这一类朋友来说,仍然希望站桩,就必须比有“缘”的朋友们付出更多的时间、辛劳和汗水。即便如此,也无法确保相同的付出能够达到一样的站桩成果,这一点也是必须客观看待和证实的客观事实。问:什么是“真气”冲击头部反应的“四象”?

醒世无量:“麻热胀”是站桩身体最重要和基本的身体反应现象,也是有效果的标准之一。而当“真气”开始冲击头部经络后(俗称“气上头”),其“麻热胀”的基本表现形式多为“四象”:戴帽子、压盖子、顶昙子和套箍子。问:站桩是否可以自学?

醒世无量:站桩从健身角度讲,是一种可以自学的“在生活中修炼,在修炼中生活”的气功功法。

站桩只有一个标准的胸前抱圆动作,不要意念,无需收功,可以边听音乐边炼,边看电视边炼,边做饭洗衣间边炼,甚至边聊天边炼,没有特殊的环境、场所、季节、时间要求,更没有其它任何特殊的附加条件和要求。

“读者在没有养生法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如果把上述功法看熟,将放松法、人静法、意念调状与去势要领、注意事项等记清楚,并自己去练习,同样可以把病练好,不会出现副作用。”(秘静克《大成拳筑基功》107页);曾庆余老师通过站桩,经络由先天的1毫米,增粗到5毫米也是自学的;而文鱼、小白菜、小荷、小米、站e站、最甜的微笑等诸多桩友站桩治愈身体痼疾,也都是自学的。

可以毫不夸张和客观地讲,人只要生活能够自理,就可以自学站桩。

问:为什么说站桩是气功而不是锻炼?

醒世无量:站桩具备了一切气功所具有的重要特性:一是在站桩过程中同样有“松静、舒适和自然”的要求;二是站桩中体内会出现气功修炼中普遍存在的“八触”现象,具有代表性的反应是体内的“麻热胀”反应;三是同样要经历气功修炼中的“炼精华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四个重要步骤;四是站桩有效者,可以改变经络形态及体内物质的性质。

体育“锻练”只是反复性地重复于某个机械性动作,在完成某一个或多个机械性动作过程中,对体内物质的性质、对经络的形状并不会造成任何改变。

lyl3656595:我想请问站桩一般要多久能入门?

醒世无量:关于这个问题,因个人的体质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实践证明以站桩后手掌或者体内有明显的“麻热胀”反应为依据,如果“麻热胀”反应明显了即为“入门”了,如果没有“麻热胀”反应,当然也就谈不上“入门”了。所以说“入门”应该以“麻热胀”等身体反应的大小为标准的,而不是以站桩时间长、短为标准。

站桩是气功,其效果仍然是以“缘分”为前提的(当然刻苦和勤奋也很重要),有“缘”者入门快,“缘分”小的人则入门慢,但站桩和其它气功修炼重要区别就是通过站桩有可能以改变“缘分”,可以改变“根器”,这一点是其它功法做不到的。为什么修炼其它静功功法无效者,改为站桩后会有效果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问:为什么站桩要以站为主?

醒世无量:站桩的炼法虽然有“站姿”、“坐姿”和“卧姿”三种。但根据无量对站桩效果科学原理研究和几年来的站桩实践,认识到除非在万般无奈和不得巳的情况下才躺着炼,只要能够站就不要坐着炼,更不要躺着炼。因为躺着炼的效果是最差的,其原理如下:

一是躺着炼全身肌肉过于放松,无法使全身肌肉产生相对“绷紧”,无法产生“静力性紧张”,这样一来组织液就无法快速进入经络和在经络中流动,经络也就不能形成“胀力”,所以身体 “功感”弱。

二是“十二正经”多在皮下比较浅的位置上,站桩第一步要通的是这些经络,所以初学者站桩中总是感受到“后背的皮肤下有气往上流动并伴有麻酥酥的反应”,而躺着炼背部皮肤就处在被压迫状态下,血液循环受阻,皮下经络中的组织液无法流动,所以同样效果很差。

所以,不提倡躺着炼,并且强调:能站不坐,能坐不卧!

问:站桩后,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身体的哪些变化?

醒世无量:站桩有效果后,身体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新的反应和变化,这些变化具体有:麻、热、胀感,局部的酸、痛、重、僵感,体内真气流动感、肢体丧失感、漂浮感、“内动”感、局部肢体失衡感(如一脚高一脚低,一脚长一脚短,一只腿粗一只腿细,一只脚重一只脚轻等)、自发动功、排“冷气”、身体变形、饭量和身体重量增加(也就是人长胖了)、部分疾病症状减轻或改善等。

对于上述这些身体变化,多数初学者关注的是身体量的过程反应,也就是比较关注和担心如身体的“酸、痛、重、僵”或者局部肢体失衡感等肢体反应,而忽视了通过修炼站桩后身体质的变化和反应。这些身体质的变化和反应具体有:一是体内“麻热胀”大小和深度变化;二是饭量是否有明显增加(说明胃气上升,吸收能力增强);三是某些疾病症状是否有改善(不少疾病在站桩中有反复现象)。

“身体质的变化和反应”是判断修炼站桩有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只要身体变化和反应出现了,我们就应该更加坚定信念和信心,放弃一切幻想和犹豫,以更加顽强的毅力和决心自觉和积极地投入到艰苦的站桩中去,因为只有这样,经络才能够被增粗,疾病才能够被治愈,健康才有希望!

Xumalwx:我站桩时不听音乐站不到五分钟心里就发烦?

醒世无量:其实你这个问题早有答案,不过你没有认真看到而已。答案就在无量《我的站桩历程》一文中。我不仅有时听音乐,更多的是看电视剧。韩国50集电视剧《商道》,无量在第一年站桩中都是边站桩边看《商道》,其中28至32集看了近百遍了。没事,“初级阶段”吗,想怎么站就怎么站,不要有顾虑。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多站和傻站,其它都不重要,呵呵。

听音乐或者看电视,可以让炼功中出现的纷杂意念暂时性的离开身体,游离于身体之外,人为起到一念替万念的入静状态,但站桩中看电视和听音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尽可能延长站桩时间。

问:初学者站桩中为什么要看电视和听音乐?

醒世无量:初学者站桩中,多数人身体或多或少必然会出现“麻、热、胀”、“僵硬感”、“沉重感”、“酸痛感”,更有少数人会出现王芗斋前辈所说的“重如铸铁,沉如灌铅”等强烈的身体反应。这些正常身体反应的出现,对于初学者长时间站桩是有一定影响的,而站桩效果和长时间的站桩积累有直接关系。若没有一定时间的积累,要想在短时间内使身体疾病好转是不太现实的。

站桩中看电视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延长站桩时间,增加站桩量。站桩中看电视和听音乐时,可以很好地分散注意力,起到“一念替万念”的作用,淡化站桩中身体出现的各种“僵、痛、酸”的反应,减轻长时间站桩带来的内心烦燥。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站桩中看电和听音乐,是一种快速“入门”的重要手段,凡初学者切不可掉以轻心和可有可无。

问:初学者站桩中应该怎样看电视和听音乐?

醒世无量:既然是看电视,当然要睁着眼睛看,不然怎么叫看电视,这是常识。但对于站桩来说,看电视并不是为了“看”电视,而是为了增加站桩量和延长站桩时间,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站桩效果,使身体内早日出现“麻热胀”的反应,早日治愈疾病。

所以在站桩中看电视和听音乐,不要一直盯着电视看和睁着眼睛听,而应该似看非看,似听非听。当站桩中身体有反应,或者感到舒服时,就应该立即闭上眼睛享受“麻热胀”以及其他一些奇妙的身体反应。实践得知,闭着眼睛的站桩效果,比睁开眼睛站桩效果要好很多。

Malonyet:经常看电视站桩能入静吗,有影响吗?

醒世无量:自古以来,气功修炼都以入静为前提,不入静,修炼任何静功都将无效果。但站桩不同,即使在不入静的情况下,只要坚持站桩数年,就治病而言,多数人同样会获得满意的效果——因为站桩若干年后“可以增粗经络”(详见曾庆余老师《琐议中下“根器”者炼功》一文)

对初学者来说,看电视对“入静”影响不大,因为影响入静的直接因素并不是看电视和听音乐,而是“脑细畅通度”,脑细畅通度越高越容易入静,对于这样的人即使站桩中看电视和听音乐也同样能够入静,修炼界称这一类人为“上根器”(经络位宽为5毫米以上)。对于这一类人,不必通过站桩来拓展经络,直接修炼静功即可。而对于多数所谓的“下根器”(经络位宽为1毫米以下),因为即使站桩不看电视和听音乐也不可能“入静”,这一点已被实践反复证实了的。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必过虑站桩看电视和听音乐能否入静的问题,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和联系,应该寻求更多和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增加站桩时间和增加站桩量,而站桩中看电视和听音乐无疑是诸法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问:站桩中如何运用意念?

醒世无量:站桩虽然不需要入静,不需要意念引导同样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病的目的。站桩中全身细胞尤其是脑细胞由于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而兴奋度较高,所以杂念就比平常多好几倍,往往是“杂念乱飞”(其它气功修炼中“杂念”多的原理相同)。现代人和王芗斋前辈那一代人不同,你让他先站上三年桩再说,他就会老老实实地去站三年。现代人有文化,思想活跃,凡事都喜欢“明其理”,喜欢“先理后兵”,所以,在理未明之前,不要说是三年,就是站三分钟他也不干,他也站不下去,在理未明之前,他就是不站。

那么如何在站桩中处理杂念多的问题呢,无量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意罩全身。意罩全身就是将全身纳入到意念中来,站桩中经常用意念浏览身体各部位(也就是过一段时间浏览一次全身),从而找出体内没有放松的部位,用意念调整其放松。“罩”是一种轻轻地罩,不能用“力”关注,不能意念太重。

二、意念停留在体内有反应的部位。当体内出现“麻热胀”反应后,可将意念停留在这个部位上,哪个部位反应大,意念就随即跟过去,停在反应大的身体部位。“停”要象一只蝴蝶一样轻轻地停在身体反应部位上,轻轻地关注这个部位上,意念要似有非有,要轻,不能用力。

三、只想一件事。站桩中尽可能地想一件事,想得越祥细越好,越深入越好,越慢慢想越好。这样就可以起到“一念替万念”的作用,可以起到排除杂念和防止杂念乱飞的作用。站桩中默念“阿弥陀佛”、“大悲咒”等经文,听音乐、看电视等原理也是如此的。

问:为什么我停一、二天后再站桩感觉更轻松?

醒世无量:这个问题,曾有数位朋友问及,但因没有找到“不轻松”科学解释的理论依据,故一直未作答复。

2008年6月底着手写作《气功治疗癌症的可行性及其科学原理》一文时,在涉及到“细胞活性度”概念时,曾涉及过“乳酸”这个概念,后询问了单位医生,说是肌肉疲劳时分泌的酸性物质,和微循环没有什么关系,后也就未深究。

直到看到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夺金掠银的奇迹报道后,相关媒体采访其教练,才明白了“乳酸”与感觉更轻松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细胞的有氧呼吸。当运动时,由于所需氧气比较大,光由有氧呼吸无法满足需要的能量,这时细胞就会辅助进行无氧呼吸,补充无法由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而无氧呼吸的产物之一是乳酸,它能使人体产生肌肉酸痛的感觉。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在一定限度内就是完全无害的。

“菲尔普斯运动后的乳酸指数证明,一般游泳选手在赛后需要一个小时才能恢复体力,而菲尔普斯只需要10分钟,也就是说,运动之后,他体内产生的乳酸远远少于其他优秀运动员。这也是为什么菲尔普斯在冲刺阶段总是比他人有力得多的原因。教练鲍曼认为,菲尔普斯更多地用了有氧动力,而不是肌肉,这也是他的乳酸分泌量比其他人少得多的原因。”

上文所谓的“运动时”其实就是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下,活性度最高的时刻,而这个时刻如果氧供不足,则细胞就会辅助进行无氧呼吸,补充无法由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从而产生乳酸。

站桩中,全身细胞均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尽管血压阶段性上升,血速加快,但由于初学者毛细管壁尚未完全畅通(尤其是腿部),组织液无法迅速进入到组织间中补充新的组织液,细胞得不到新鲜的组织液,同样存在“细胞无氧呼吸”而产生乳酸的现象,同时产生的乳酸,也无法进入“静脉”,通过人体排泄器官排泄掉。

如果停止一、二天的站桩,全身细胞就会处于相对活性度低的状态,肌肉也就完全放松了,故而肌肉中的乳酸分泌就明显减少,所以站桩中的疲劳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恢复,而一、二天后再度站桩时人就会感觉更轻松了。

对于站桩已达到全身“彻骨彻髓”的麻热胀和体内真气晃动后,则说明动体内多数毛细管壁的渗透率和渗透系数都有较大提高,且站桩有“助推”血速的功用,所以,新鲜而含氧(养)量大的组织液将源源不断地透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小孔“喷射”到组织间隙中(这也是为什么站桩中感到发麻的原因),给细胞提供大量的氧份,从而减少“细胞无氧呼吸”,同时也加快乳酸的代谢,故而站桩的疲劳感就非常容易恢复。

所以有的人能够一次性站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人体是世界上进化得最精妙,最完善和最聪明的生物体。准确讲人是一个完美的“对立和统一”的生物体。乳酸分泌当然容易疲劳,但如果没有乳酸人就不知道疲劳,虽然可以无止境的挖掘人的潜能,获得更多的金牌,有更加伟大的创造力,但相对健康和长寿来讲就会出现“透资”,就会“过劳”,一旦某日人体“供给”和“代谢”系统出了问题,那么对人体的伤害将是毁灭性的,呵呵。

问:站桩要不要“素食”?

醒世无量:佛教称“吃素”为“吃斋”。对于一个佛教徒或者崇信者来说“吃斋”是一件非常重要和严肃的事情。由于佛教对“吃斋”的认识是建立在“众生平等”、“因果报应”和“杀生造孽”等佛教理论之上的,而这些理论如果将其和“素食的科学性”相联系的话,难免有些牵强。尽管其“吃斋”理论也同样包含了科学原理,但因其理论成因关系而不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等“三高”食品在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少家庭的孩子几乎到了“无肉不动筷子”的地步。随之而来的是成人疾病低龄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癌症等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在近十几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2000年美国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一的是心脏病(第二是癌症;中国人排行第一的是癌症);2001年中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二、三的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疾病”(王唯工《气的乐章》),当今全国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各类疑难性疾病也是层出不穷。

现代医学和科学研究发现,上述疾病的大幅上升,和“三高”食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密不可分,故齐国力、樊正仁等专家教授也纷纷“出马”,向国人普及和宣传科学而有益于健康的养生知识、理念和饮食方法。

在诸多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中,哪种因素才是最关键和最致命的呢?

为了能够更好和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先回顾七八年前无量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报道。

该报道介绍了一位70多岁、满头银发的男性老者到医院做定期癌细胞扩散复查而引发的真实故事。老人十年前也就是60岁时,因肺癌做了切除手术,故每年都要到医院抽血做复查。当医生看到他抽出来的血后大惊道:“你的血液清澈透明,象十来岁孩子的血液!”

手术做完后,老人便积极寻求防止癌症复发和转移的新方法,后在有关文章中看到了国外采用“生食疗法”防止癌症复的方法。在后来的十年中,他的饮食方式发生了超常的变化:盐,每年不到100克;植物油,每年不到1斤;改炒菜为煮菜(水开了过一下就起锅),并在菜上撒一些生芝麻和葱花;一日三餐改两餐,早餐9点,晚餐5点,二餐间吃水果;以粗粮和杂粮为主食。老二口每月的生活费竟然高达800余元左右。

当然,老两口这样的生活方式,对探望他们的子女来说非常的不便,但子女们也能够理解和体谅他们,探望老二口时自己煮饺子吃。

如果看明白了以上这段文字,那么“你的血液清澈透明,象十来岁孩子的血液!”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忌荤!

除了遗传之外,影响人体健康的原因还有许多,但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原因就是民间常说的“病是吃出来的”,但为什么是吃出来的?其科学原理又在哪里?所幸的是世界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已经揭示了“组织液”、“毛细血管”以及“微循环”三者的关系以及对健康的重要影响——虽然如今医学和科学对“组织液”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德国海德堡大学解剖学研究所Dr.Gunther.von.Hagens 教授是世界有名的解剖学者,他先在尸体内灌注一种聚合物,经聚合物处理后,再用酶和溶液去除所有人体组织,这样就让自人类进化以来隐藏在深层肌肉组织中的另人“叹为观止”的毛细血管网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并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血液循环系统能够达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有氧通道,所以毛细血管遍布整个身体(图)。

现代医学对生命机理的认识是:当血液由动脉流经消化道和肺时,从胃肠中得到养料,从肺中得到氧气,然后流经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经毛细管血管壁的小孔 “喷射”进经络中(也就是组织间)成为组织液,通过组织液将养料和氧气输送给细胞;同时细胞新陈代谢后的产物进入静脉,经静脉运送至肾、肺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微环境。

由此可见,组织液是生命之源,如果组织液供给受阻,那么细胞必将缺氧(养)失去活性度,而丧失免疫功能,人体必病无疑,最终导致死亡。

造成组织液供给最为关键和直接的原因是毛细血管的阻塞,而究其原因是生活中过多食用动物性脂肪。

虽然站桩能够在不改变心脏跳动情况下提高血压,加速血液流动,“复通”部分甚至全身的毛细血管(这也就是气功为什么能够治病的科学原理),但如果生活中不节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那么不管你如何的勤奋用功,多数都是“无用功”,除了浪费宝贵的青春和时间之外,收效将是甚微的。

因此,站桩提倡“素食”或者“科学的荤食”方法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详见《排骨汤的科学制作方法》一文),万望有缘于站桩的桩友们务必引起高度的重视!

当然,为了防止因素食引发所谓的“营养不良”的问题,可以多吃一些“粗粮和杂粮”,如乔麦粉、玉米粉、燕麦粉、怀山粉、高粮粉,由多种豆类和花生米制成的豆浆以及芝麻、核桃和适量的季节性水果即可。

侍坤宏:站桩要固定时间吗?

醒世无量:没有特殊要求非要在每天的某个特定时间站桩,站桩是生活化程度很高的气功,完全能够在“在生活中站桩,在站桩中生活”。从实践来看,在一天的某个时辰,或者一个月的某个特定的“节气”日站桩或者炼功比较容易产生条件反应,这对于“气机”的激活是有一定好处的,但前提是自己必须是经络敏感的中上“根器”(经络宽粗度为3毫米以上者)者,否则,没必要在特定的时间站桩或者炼功。

睡不着的时候,可以起来站桩,或者做若干次“大礼拜”,若在站的过程中出现了困乏感,应该立即停止站桩,马上睡觉。对于初学者来说,睡眠是最好的补充消耗和恢复体能的方法。

Wulannara:站桩闭眼和睁眼有何不同?闭眼时思维落在那里?

醒世无量:

一、闭眼身体反应相对强烈一些,效果要好一些,而睁眼效果相对差一些,反应弱一些,不过具体差别原因不明。我除了站桩时看电视之外,其他时间自己都是闭着眼睛站桩的。

二、闭眼后思维的落脚点,可能个人不同,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我的落脚点是在身体反应最强的部位,也就是头部。但有时也会用意念“浏览”一下全身,感觉一下身体各部位放松情况,若发现某部位没有彻底放松后,便会即时进行姿势调整,以求最大限度的放松。而且这种“浏览”在每一次站桩过程中,会有多次,直到站桩结束。

站桩中经常用意念“浏览”全身是一种动态的意念活动,有了这种意念活动,我们就可以经常“监测”到身体在站桩中部分和全部的放松情况,若发现没有放松的身体部位,则应该即时进行调整,以达到和符合“松静、自然和舒适”的要求。

云中客:练功后可否马上吃饭、喝水或接触水?

醒世无量:《站桩“九注意”》一文中对于炼功后吃饭、喝水和接触水的要求是针对初学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初学者炼功后吃饭、喝水和接触水而出现一些不良的身体反应;而对于历学者不受此限制,站桩后即可马上吃饭、喝水或接触水(洗脸、手和洗澡)。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无论吃饭、喝水或接触水都不能低于体温,以内脏和皮肤不感到凉为原则。初学者如何处理站桩和饭后、喝水和接触水的问题,仍然应当按照《站桩“九注意”》一文要求去做即可。

问:为什么冬季站桩双手特别冷?

醒世无量:随着气候的变凉,不少站桩初学者均感到站桩后双手掌会有特别冷的现象。冬季站桩双手掌出现特别冷的情况是多数初学者,在站桩前一二年站桩中出现的诸多身体反应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无量在前二年冬季站桩中也是一样,站桩结束后,感到双手掌温度也是特别冷(有时会有一只热一只冷的情况)。为此,无量在论坛中专门发了一帖,名为《全副武装好站桩》,该帖没有一个字,仅有二副照片,是无量在冬季 “全副武装”站桩的照片。

双手掌温度降低后,有的人会慢慢扩展到全身,所以,时间站长一点,便会有越站越冷的感觉,因此对长时间站桩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对于体质差的人来说,一到冬季,运动中手掌温度会高一些,而如果一旦坐下来,时间稍微长一些,便很快会出现双手掌温度下降的情况。中医把这种现象统称为“体虚”;而西医的认识是“血液循环差”。

那么,哪种认识更加科学呢?根据对相关医学和解剖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自己一千多天、4000多小时的站桩体会,无量以为西医“血液循环差”的认识是更加科学,更加直观。

人体血液循的好与差与“心脏泵压能力大小”、“毛细血管阻塞多少”、“组织液代谢快与慢”和“经络位宽粗与细”有直接关系。而这四个部位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对“血液循环”造成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手掌乃到全身的体温。

无量自2005年10月11日站桩至今,已经历了四个冬季了(2008年冬季正在经历中),在前二年冬季的站桩中,尤其是在凌晨站桩中,双手掌越站越冷,但后二年情况有了明显改变,虽然现在同样是凌晨3、4点起床站桩一个半小时以上,而且所穿衣服也没有前二年多,但无论是站桩中还是站桩结束后,双手掌温度都较高,已经没有冷的现象了。不仅如此,如果在办公室坐的时间长了双手掌出现温度下降后,立即站几十分钟,双手掌乃至全身体温会得到较快提上升。

无量在《什么是站桩?》一文中指出:站桩可以改变毛细血管自节律运动规律,可以阶段性提高血压,加速血液流速,持续改变毛细血管自律运动规律和复通阻塞的毛细血管,促进人体组织液新陈代谢,彻底改善微循环,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

站桩提升体温和一般的锻炼方法提升体温科学原理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一般的锻炼方法是必须要运动,而站桩则是只需要“内动”。所以,只要坚持站桩二年以上(日站桩时间保持在二小时以上),尤其是当“真气”由大脑流入骨髓后,当骨髓出现“洗髓”的身体反应后,无论在冬季每日的哪个时间段站桩,我们的双手掌都会出现“温暖如春”的反应。

“此事从来无大巧,只争逐日用功多”将是站桩永衡的真理和不变的铁律!

问:针炙(其它中医方法类同)和站桩(气功)有何不同?

醒世无量:针炙和站桩,虽然同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现和总结的以经络为核心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传统方法,但二者在疾病治疗的效果、范围、程度,尤其对经络形状的改变上是有明显差别的:

一是针对经络和穴位数量不同。针炙只针对身体局部经络和穴位作用,而站桩则对全身经络和穴位同时作用。

二是受经络敏感度影响大而效果不同。对于经络敏感者效果较好,往往一针见效者不在少数,但对于经络不敏感者,针炙往往无能为力。站桩不受这种局限性的限制和影响,对于绝大多数人都适用,更重要的是站桩增粗经络、极大提高经络敏感度的突出功效。

三是对人体经络和穴位形状作用不同。针炙无论怎么扎,都不可能改变人体经络和穴位形状,而站桩若干年后,可以增粗人体经络和增大穴位点面积。

四、远期效果不同。经针炙治疗的某些疾病,往往远期效果不稳定,易复发,而站桩康复后,疾病是“连根拔除”,多数不会复发。

五、对于疾病适应症不同。针炙是哪里有病,就扎与此相关联的经络穴位,未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框框。站桩是对全身经络同时进行调整,点面结合,面点互照,最终实现和达到全身经络通畅,一病好则百病无,彻底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理念和做法。

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

(二)(2011-04-19 17:25:37)

博龙鑫:身体疲惫困乏时、饭前饭后、感冒生病时是否均可以站桩?

醒世无量:身体疲惫困乏时、饭前饭后是否可以站桩的问题。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历学者”,身体疲惫困乏时,都不宜站桩,因为这样的状态下站桩,易打瞌睡并且站不住,即使勉强站桩也是无效站桩。饭前饭后是否可以站桩,要分开来看。初学者请看《站桩“九注意”》一文;历学者不受此限制;如果仅仅是感冒,只要身体受得了,可以站桩,否则应当休息,病好了再站。博龙鑫:女性经期、怀孕后是否可以站桩?

醒世无量:“经期”是否可以站桩的问题,要辩证看,如果原经血量少的人可以在经期站桩;而过去经期出血多的人来说,经期就不能站桩。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曾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史的女性,经期绝对不能站桩,否则,有可能增大出血量和出血时间。

如果怀孕前就已站桩的女性,可继续站桩,但要减少站桩时间,以适度为宜;而怀孕后才想到要站桩的女性不必站桩,尤其是怀孕后五个月内更不宜站桩,防止把“毛毛”站下来。

问:计算站桩时间以什么为单位才是科学的(其他气功修炼时间同)?

醒世无量:取得站桩效果的必备条件是“根器”,所谓“根器”,从科学角度讲,是指经络的宽粗度,经络先天越宽,站桩效果越好(曾庆余《琐议中下“根器”者炼功》)。而站桩增粗经络,是需要靠站桩时间的累积来实现的,那么计算站桩时间的单位比较科学的应该是什么呢,无量认为应该是“小时”。

这个概念虽然很简单,但由于一直以来没有统一过,所以,不少新人都以“年”作为站桩长短的计算单位。

在站桩的朋友中,有少数已站桩十年以上,但他们在这十年中,每天站桩只有1个小时左右。若以每日站桩1小时简单计算,十年共计站桩3650小时。

而如果每天站桩三小时,则达到3650小时的站桩量,仅需五年多时间即可;如果日站桩五小时,则达到十年3650小时站桩量,则需要的时间更短。

由此可见,用“小时”作为计算站桩时间长短的单位是比较科学和准确的。

问:站桩中能不能动?

醒世无量:不仅可以动,而且动是必要和必须的。当然动的幅度不要太大,动作要缓慢,这样才不会破坏体内的反应。无量在站桩期间,经常遇到二手掌僵硬,脚掌胀痛后,便有意识地同时或分开将二手十指做几次握拳和伸直动作,右脚掌以脚小指这一边为支撑点,将右脚掌适当翘起,同时脚指作几次紧扣和放松的动作,这样对于消除二手掌的僵硬和脚掌的胀痛,尤其是防止因长时间一个姿势站立不动,而造成脚板肌肉长时间受压产生血液循不良的,而可能出现的实质性肌损的不良后果。

问:什么情况下可以改变站桩姿势(站、坐、卧)?

醒世无量: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老前辈在《论桩功之境界》一文中指出:“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

但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在不影响站桩效果的前提下改变站桩姿势,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改变站桩姿势是合适的呢?

实践得知,当采用坐或者卧的姿势炼功时,体内的气感反应和站姿相同时,就可以改变炼功姿势,或站或卧,站累了就坐,坐累了就卧,站坐结合,相得益彰,因为此时无论是站、坐和卧,其炼功效果都相差无几。

当然,仍然提倡和强调的是:能站不坐,能坐不卧。问:站桩前后可以洗澡或洗头吗?可以喝水吗?

醒世无量:站桩前、后均可以洗澡和洗头,但水温以身体不感到冷为标准,洗头后,尽可能地将头发擦干。

站桩前、后都可以喝水,但不能喝冷水,水温一定要和体温接近,水喝在嘴里要不感觉凉。

问:为什么大龄人站桩不容易出效果?

醒世无量:只要我们具备了“经络和毛细血管的关系”、“人体组织液(营养)和经络的关系”,那么这个问题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从经络和毛细血管的关系来看,因为站桩效果的大小与毛细血管壁渗透性有直接关系。年龄小的人毛细血管渗透性好,所以站桩中,当站桩中血液循环加快时,组织液从毛细血管进入经络速度会加快,从而使经络中的压力增大(也就是组织间隙压增大),全身出现膨胀感,经络在这种持续的“高压”之下容易被拓宽,故而站桩效果也较好。实践中发现的十二三岁的女儿或者儿子站桩效果比父母好很多的医学和科学原理也在于此。

年龄大后尤其是六十岁以上的人,因几十年生活中大量的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进入毛细血管,从而使得毛细血管壁阻塞严重和硬化,尽管站桩中可以改变毛细血管自节律运动规律,但也只能改变那些未被阻塞的毛细血管自节律运动规律,但已阻塞的毛细血管却无法被重新疏通(这也是为什么年龄大的人站桩效果不能持续向好的重要原因和科学原理),进入经络中的组织液相对于原先来讲就要少得多,经络也就形不成较大的胀力,没有了这种胀力经络也就较难增粗。所以,年龄大的人开始站桩会有一些效果,但站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身上功感不能扩大,疾病改善不明显的现象,会出现站桩效果停止不前的情况。所以,对于这样一批年龄大的人来说,无论怎么站桩,怎么刻苦,但因被阻塞的毛细血管无法复通,所以站桩效果也就不能够进一步提高和扩大在而只能维持在一定的身体反应上(功感上),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小平先生曾说:“计算机基础知识要从娃娃抓起”,实践得知站桩也应该从“娃娃”抓起。

问:痛,是疾病反应还是“气冲病灶”反应?

醒世无量:痛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疾病的前兆反应,有胃病的胃痛、有肝病的肝痛,肠炎经常肚子痛,感冒发烧时往往头痛,等等。

站桩后,尤其是组织液进入经络后,就会在对经络产生胀力,冲击不通的经络,这时身体就会出现“麻、重、冷、痛、痒、酸”等反应,而对于“疼痛”反应,传统认识是“气冲病灶”。

疾病的疼痛反应,和气冲病灶后出现的“疼痛”反应,在表现形式上是基本相同,但仔细分析和实践观察,这二种“疼痛”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一、气冲病灶的疼痛反应往往表现为站桩中疼痛重,不站桩时疼痛反应轻,存在着站就痛,不站就不痛的普遍规律。

二、气冲病灶的疼痛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减轻最终消失,不会出现越来越重的情况(疼痛过程存在反复性特点);而疾病的疼痛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三、气冲病灶的疼痛反应往往是在身体气感较强后出现,身体气感反应越强,疼痛反应越明显,这种现象是“真气”充足后循经络而行的重要体现。

问:如何理解“忍无可忍仍然要忍”?

醒世无量:站桩虽然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有突出和其它传统养生方法“不可替代性”的功效,但因站桩过程非常的艰苦,站桩时间长,需要超常的毅力和信念才能够坚持下去。

为了鼓励初学者树立信心,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身体出现的各种不适反应,桩界先贤提出了对待站桩中出现的各种身体反应要做到“忍无可忍仍然要忍”的衷告。

那么站桩过程中,主要会出现哪些身体反应呢,而哪些身体反应是属于“仍然要忍”和“必须要忍”的呢?

根据桩界前辈经验、网上桩友们情况反馈以及无量站桩实践,体会到站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和普遍的身体反应有:“麻、热、胀、重、硬、冷、痛、痒、酸、僵、紧”等。

在这11种主要和普遍的身体反应中“仍然要忍”的是:麻、热、胀、重、硬、冷、痛、痒。这8种身体反应,无量称其为“良性”身体反应,是组织液在经络内冲击、振荡和流动时的体现和反应。

前辈们给后学提出“忍无可忍仍然要忍”的要求时,并没有提及站桩出现的各种身体反应中,是否存在“非良性”的不应该或者不能“忍”的身体反应,根据站桩实践,我们发现站桩中确实存在着某些“非良性”或者称为“不良”的身体反应,而这些“不良”的身体反应如果在站桩中,尤其在一次性长时间站桩中不能妥善和及时处理的话,时间一长,必将对肩关节、脊柱、小腿、膝关节、脚底肌肉以及脚后跟骨造成一定或者永久性的损伤。北侠张广义先生《自学浑圆桩谨防下肢血液回流不畅》一文,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站桩中出现的“不良”身体反应主要是:酸、僵、紧。

为了防止站桩中身体出现“酸、僵、紧”,在“仍然要忍”的情况下,不要忽视了身体其他部位放松的调整,因为有时持续的“良性反应”,会使我们忽视和忽略了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的“拘紧”和“僵硬”的存在。

所以,站桩中在忍受着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的“良性” 反应的同时,要经常用意念“扫描”身体其他部位,当发现有“拘紧”和“僵硬”部位时,要用意念调整其放松,对于放松后仍有“拘紧”和“僵硬”感存在的肢体,必须采用适度、缓慢的(防止破坏体内气感)“晃、摇、转”等活动方式进行肢体活动,直到肢体彻底放松为止,从而有效防止把桩“站死”和对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的现象发生。问:哪类疾病不宜站桩?

醒世无量:无量在每篇帖子下的签名有“气功可以治百病,但前提是一个缘字”的文字。缘,简而言之是指“修炼气功后有效果就是有缘”。有“效果”是指身上会出现“气感反应”,静功修炼的气感反应主要体现为“八触”;而站桩的效果普遍的身体反应是“麻热胀”。

记述站桩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最为全面和详细的应该是王芗斋前辈《站桩漫谈》一文。该文在“站桩对各种疾病的疗效”一节中,对站桩能够治疗的疾病做了详尽的归纳和概括。认真阅读后不难发现,除了“癌症”未涉及到外(秘静克老师《大成拳筑基功》一书,已增加了站桩治疗癌症的内容),凡人体之病无不可治之症,只是疗效有好有差,治疗时间有长有短而已。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站桩呢?实践中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有一种疾病的患者严格讲是不适合站桩的,这就是:重度心脑血管硬化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

《站桩漫谈》一文,在“站桩对各种疾病的疗效”一节中对“高血压”是这样描述的:高血压—神经性的收效较快,功能发生变化的如血管硬化或冠状动脉硬化收效较慢。”

为什么说“重度心脑血管硬化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不适宜站桩呢?

实践发现,站桩中血液流速会迅速加快,血压会急速上升(祥见《气推血行的科学性及其原理》和《试述“锻炼”和“修炼”对血液流速的影响及其意义》)而重度硬化了的心脑血管,弹性差,柔软性低,不能适应这“突如其来”的血压变化,极易造成毛细血管破裂的严重后果。

所以凡这一类患者希望通过站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则必须首先经药物或者食疗等方式,使重度心脑血管硬化症状得到较好改善、血管软化后,才可以开始站桩。

而对于一些高血压患者来说,在血压未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在站桩的同时,必须配合服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波动,直到到血压在一段时间中完全稳定后,才可停药或者只服用维持量的降压药。问:为什么站桩有效者晚年较易死于脑溢血?

醒世无量:无论修炼什么功法,肉身最终都将走向死亡,这是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即便是释迦弁尼佛,即便是龙门派创史人、成吉思汗挚友丘处机道长等“得道”高人也不例外。而该二人享年也仅有80岁——远远低于当今不少未修炼任何功法的人!

那么站桩有效者,晚年比较容易死于哪类疾病呢?实践得知是“脑溢血”。芗斋前辈享年78岁,也是死于脑溢血,不仅是芗翁,桩界死于脑溢死者还有数人,也正因为如此,有网友曾在2007年下半年,因此发帖对站桩疗效提出了质疑。

芗翁乃一代宗师,其《站桩漫谈》一文中除癌症未涉及外,凡一切疾病似乎均效,那芗翁自己却为何死于脑溢血呢?其中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芗翁去逝至今,桩界后辈从未有人探讨过。

无量愚见:如何正确和科学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全面、客观理解和认识站桩与饮食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价值!

那么芗翁死于脑溢血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和对心脑血管疾病成因知识的缺乏。

初看这段文字,对于多数人来说会有“仗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云里雾里的感觉,呵呵。

脑溢血和脑血栓这一类心脑血管疾病与生活条件优越和饮食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生活条件越好,脂肪(尤其是动物类脂肪)的摄入量越大,越容易造成脑动脉硬化型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近年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心脑血管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并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最重要“杀手”之一的有力佐证。

从芗翁关门女弟子秘静克前辈《我向王芗斋先生学站桩》一文可知,芗翁传授站桩是有尝的,也就是收学费的。那么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的中国人来说,芗翁的经济收入应该是相对较好和稳定的,因而芗翁的物质生活明显要好于中国老百姓的平均值。

无量在《判断站桩有效果的标准是什么?》一文中指出:站桩有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体内有‘麻热胀’等异常反应;二是饭量有明显增加(说明胃气上升,吸收能力增强。);三是某些疾病症状有明显改善(不少疾病在站桩中有反复现象)。”

饭量增加,说明胃吸收功能得到改善,吸收能力得到提高。所以站桩有效果的人多数口味都特别好,吃饭特别香,什么都能吃,但问题正好出在“什么都能吃”这一点上。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由于国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三高”食物量很少,所以,当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不是很高,心脑血管疾病造成人们死亡的情况也并不是很多,故心脑血管疾病成因也并未被世界医学界所重视和了解,而国人这方面知识就更是空白。而实践发现,站桩中血液流速会迅速加快,血压会急速上升(详见《气推血行的科学性及其原理》和《试述“锻炼”和“修炼”对血液流速的影响及其意义》),而重度硬化了的心脑血管,弹性差,柔软性低,不能适应这突如其来的血压变化,极易出现血管破裂造成死亡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在今后站桩的过程中,在明白了站桩与科学饮食的关系后,一定要有科学的饮食理念和习惯,做到“食饮有节”(《黄帝内经》),少荤多素,多吃齐国力先生《养生保健》一文中所谈到的健康和保健食品,在人生中尽最大努力有效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以求达到无疾而终的人生最美好的愿望!问:什么是“得力”?

醒世无量:所谓“得力”是指站桩中,由于“翻跨、拔椎和头顶上伸”动作的作用,使全身被骨头撑起,肌肉被拉紧,造成膝关节、腿骨及脚后跟骨受到来自身体重量压力时的一种受力反应。站桩中,骨骼是否“得力”,是衡量站桩姿势是否正确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检验膝关节是否达到“似弯非弯”,“似直非直”姿势的要求。

“得力”中的“力”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得知这种力是来自于身体肌肉被撑拉后产生的胀力。人自出生以来,肌肉和骨骼的关系是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肌肉的力是均匀分布在全身的,从某个角度讲,是一种 “肌肉支撑骨骼”的关系,所以一旦站久了或者坐久了就会出现腰酸背痛的肌肉反应,而站桩姿势中骨骼和肌肉的关系是一种“骨骼支撑肌肉”的关系,肌肉的重量完全落在骨骼上,尤其是膝关节以下的腿骨上,因而出现了“得力”的身体反应。二是脊髓中压力的增强和内动,使得组织间隙压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全身扩散,这时膝关节及脚跟骨便会慢慢出现“得力”感,原理和“水借风势而成浪”的原理完全相同,站桩中出现的“重如铸铁”,“沉如灌铅”的身体反应则是这种原理最好的体现。

“得力”反应,在站桩的“皮下层” 通、“脏腹层”通和“骨骼层”通“三层”阶段都会出现,因组织液进入经络中多少、内动振荡幅的差别,“得力”的轻重程度也会不同。据无量如今站桩二年零四个多月、2300多小时的体会,由于脊髓中压力的增强和内动的存在,“得力”反应要明显强于和大于其它身体部位的反应。

脊髓中的“力”,是一种巨大、难以想象和形容的重力(向下时特别明显),“得力”感的出现乃至增强从实践中看是非常好的现象,是脊髓中压力增大的体现和反应。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在这种强大的“得力”状态下,如果一次性站桩时间过长,这种重力对于膝关节以下骨骼会有一定的损伤(有的是较大过劳性损伤,但这种损伤年青时不易反应出来),而部分膝关节和脚后跟骨曾经受过伤的朋友有的在一定时间内受伤骨头处内会出现疼痛感,从而影响今后的站桩。为了减少这种过劳性损伤,在站桩中可适时采用“卸力”、膝关节活动或者改变站桩姿势等方法来消除“得力”感,从而确保老年后膝关节以下骨骼不出现陈旧性损伤。

“得力”的身体反应是站桩过程中的阶段性骨骼生理反应,随着脊髓通透性不断增加后,脊髓最终通透后,“得力”感会日渐减弱,直到最终消失。

问:什么是“卸力”,应该怎么卸?

醒世无量:有过站桩体验的人都知道,全身经络在不断畅通过程中,站桩中全身都会感到“膨胀”,感到全身充满了一种“膨胀力”(有人把这种力称为“争力”),那么在站桩中持续出现这种“膨胀力”,让皮肤和肌肉撑的“鼓鼓”、“紧紧”的好不好呢?

要明确这个问题,先要回顾站桩姿势总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站桩姿势最后一段是:松静、舒适和自然。“松静、舒适和自然”这一段文字,是王芗斋前辈关门女弟子、离休老干部秘静克女士提出来的,原来的站桩姿势中,是没有“松静、舒适和自然”这段文字的,在站桩实践,我深感“松静、舒适和自然”非常重要,更符合“大道至简”的要求,所以,就将其增补到站桩姿势的内容中了。“松静、舒适和自然”虽然只有“六个字”,但却是对于修炼总的原则和要求的概括。所以,无量就把这六个字写进了站桩姿势的文字中去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前辈宝贵的站桩经验,使大家在今后的站桩中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对于这种“撑胀力”我们要辩证地看。“撑胀力”的出现是好事情,说明经络内组织液充沛了,胀力增大了,但如果皮肤和肌肉长时间处在这种“膨胀力”中,被撑的“鼓鼓”的就不一定是好现象了。因为如果皮肤和肌肉长时间维持在这种“鼓鼓”的状态下的话,势必造成被撑胀皮肤和肌肉的血液流速减慢,微循环变差,所以当结束站桩后,身体就会有“紧僵”的感,这和“松静、舒适和自然”的原则是相违背的。

因此在站桩中,当全身出现“膨胀欲裂”的身体反应时,我们就要用意念作用身体将这种力“卸”掉,无量称这种做法为“卸力”,使原来膨胀的身体或者某部位肢体出现松柔感,恢复麻酥酥的“振荡”感。

站桩中经常要“卸力”的身体部位,从大的方面讲有二个部位:一是上身;二是下肢。

“上身”是指两腿膝关节以上颈椎以下部位;“下肢”是指两腿膝关节至脚板部位。

“上身”的“卸力”,主要是用意念支配身体进放松来进行,具体方法是:站桩中,当身体出现极强的“膨胀力”后,身体就会处在一种极强的由内向外的膨胀感中,这时,我们可以用意念将身体向外膨胀的皮肤轻微内收一点点(只是一点点),此时,身体会瞬间感觉到有一个微小的内收反应,膨胀力即刻消失(也就是力被卸去了),顿感全身(主要是双腿膝盖以上身体部位)松柔、舒适,真气振荡晃动。

“下肢”的“卸力”,主要是用改变下肢承受体重支撑点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意念无法卸力。具体方法是:当站桩中当两腿膝关节、小腿肌肉、两脚板及脚跟骨出现紧、僵和重的感觉时,我们可以将身体缓慢右倒,重心移向右腿上(以左腿为例),同时左腿后跟顺身体拉起至脚尖点地为止,并保持这个姿势几秒钟。这时我们就会很快感觉到左腿上的力被卸去了。动作一定要缓慢,以不破坏体内气感为度。右腿卸力方法以此同。

站桩中,由于毛细血管自节律运动规律被改变(经络“子午流注”规律被改变),组织液会持续涌入经络,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将膨胀力卸掉了,但一段时间后,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内又会再度出现这种膨胀力,皮肤和肌肉又会感到被撑的“鼓鼓”的。因此,站桩中要经常用意念“扫描”全身,一旦发现上身或者是下肢某个部位出现了“鼓鼓”的撑用力,就应该即刻对身体进行“卸力”,使我们的身体经常处在一个松柔的状态中,符合“松静、舒适和自然”的要求,为真气早日实现全身贯通创造条件。

2008年3月上旬,《10年如一日》的作者过客桩友在QQ中告诉无量:“他父亲和伯公在站桩中两手臂都会出现手臂肌肉越站越硬的现象?”,并问无量这是怎么一回事?根据无量经验,如果站桩中不能够有效地将身体中出现的“膨胀力”卸除,几年后就必定会出现这种情况。

太极仙人:第二层内脏通了后,内脏疾病是否就算最终痊愈了?

醒世无量:实践得知,人体脏腹中所患的多种疾病通过站桩后,皮下通了就会很快有明显的好转,甚至有痊愈的现象(但不是真正的痊愈),所以多数初学者会感到很吃惊,往往会有“一站就灵”的兴奋感。但这只是面表现象,是假象。身体之病要想真正彻底治愈,必须通“小周天”,更为重要的是通“中脉”。桩界有一句行话,叫做“要想把髓洗,必从站桩起”。只有“中脉”通了,患疾病才能够最终彻底痊愈,因为只有这时所谓的“病”在体内已无藏身之处了。而在此之前的“二层通”中的任何一层都不可能完全达到这种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人炼了数年仍感身体某些疾病并未彻底好转的根本原因。

桩界历来有“三年一小成,十年一飞跃”之经验,我们现在所走的站桩之路,就是在不断地对前辈们这些宝贵经验进行甑别、检验、印证和总结!

Liuoq:如何在站桩中达到“百会穴—膻中穴—下丹田穴—会阴穴”这四个穴位在站桩中都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醒世无量:请看远去先生在《论浑圆桩功中的三调》一文中的相关内容:“只是在摆架时注意将尾骨缓缓向前平移推送,平移到大概感觉会阴,丹田,百会三穴处在一条直线上即可,这个移动的幅度是很小的,轻移一点即可,然后要保持这种姿态.再接下来意念到腰,将腰后命门穴处向后微收,收到大概感觉腰部脊柱已经平直了为止。”

但据无量体会“命门穴处向后微收”欠妥,而是在“尾骨缓缓向前平移推送(二厘米左右)”的同时稍稍顺势上提即可。不然尾骨前移不了,尾骨一移动,肚子就会翘起来。同时,整个身体稍作后移,身体重心均匀地落于两脚掌面上,或者成“前三后七”之势。

以上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容易达到的。原因就是初学者整个肌体尚未站松,站桩中容易出现肌体僵硬现象,所以不好把握。

在站桩中要想真正达到“一条线”要求,首先要掌握达到“一条线”姿势的动作要领,具体要领是“翻跨、拔椎和头顶上伸”。

“翻跨、拔椎和头顶上伸”是站桩姿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性动作,对于站桩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完成这个动作过程中,要用巧劲,要“一气呵成”,并要在站桩过程中保持这种动作。当然,因各人身体条件和悟性不同,从掌握到习惯“翻跨、拔椎和头顶上伸”动作要领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习惯成自然”的过程,我从掌握到适应这个要动作领用了近半年时间。

如果能够较好地掌握“翻跨、拔椎和头顶上伸”动作要领,就容易在站桩中做到身体“一条线”了。

同时,站桩中由于各种原因,姿势也会经常发生变形,所以要经常用意念“浏览”全身,一来可以放松出现僵硬的肌体部位,二来可以修正变型的“一条线”姿势。

轻轻松松:站桩时身体晃动和双手放下来休息,会不会影响站桩效果?

醒世无量:

一、初学者站桩中身体不由自主出现“前后晃动”现象和手肩“非常酸”的现象都是正常的,是多数初学者站桩后必然会遇到和必须要过的身体反应,是必过的“身体关”,手臂不仅会出现“酸”,出现“痛”,而且还会出现“沉重”和“僵硬”等“疲劳”感。

二、“前后晃动”现象产生原因,无量体会应该有二点:一是睡眠不足,休息不好。二是站到一定程度后,体内“真气”在冲击经络过程中会造成身体“重心”偏移。解决方法:一是保证睡眠,睡眠不足,即使站桩也是无效站桩,浪费时间;二是若晃动厉害,站桩中应当及时睁开眼睛,以防止摔跤,稳定后再闭眼站桩。

三、站桩是终生性的,不是阶段性的,更不是这次站桩没有效果,没站好,则下次站桩也不会有效果,也站不好。为了缓解手的酸胀和僵硬,可在站桩中经常变换双手抱圆姿势。站桩并不强调姿势的准确性和完美性,而是重在“松静、自然和舒适”。“松静、自然和舒适”是站桩姿势总的要求和原则。

佛曰不可说:为什么我太太站桩中有时感觉一手凉一手热,是何原因? 醒世无量:这就是所谓身体的“阴阳不平衡”吗。实践得知,站桩中出现一手凉,一手热的情况较为普遍,也可以说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站桩身体反应。尤其在“脊髓”通之前的站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手凉和一手热的身体反应,当然其原理仍然还是大的经络养生原理,也就是“通就不痛,痛就不通”的传统养生原理,换句话说就是“通就不凉,凉就不通”。站桩不仅二手掌会出现一凉一热的反应,前胸后背、上身下肢等身体部位也时常会现出现这种一凉一热的身体反应。上述这些身体反应都说明体内经络通畅度不平衡,经络没有彻底贯通,当通过持之以恒的数千小时的站桩后,当身体反应进入到“脊髓”通阶段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身体一凉一热的反应了。

在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也经常因季节的变化而出现一手凉和一手热的现象,只不过多数人没有这方面知识和理念,或者感觉到了但没当一回事来,没有引起重视。从某个角度讲,人的双手是检验体内经络通畅度、平衡性和血液微循环是否正常的一个信息窗口,比如指甲“小月亮”的时隐时现、手掌温度是常年热还是凉、手掌皮肤光泽度、亮度以及红润度等的变化都可以反应和体现出体内经络通畅度、平衡性和微循环的变化情况。

问:初学者站桩心里就很烦,不想站了,我是继续咬牙坚持站下去,还是停下来?

醒世无量:这种现象不仅是大多数初学者站桩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老桩友来说也同样存在。无量经验,当站了一段时间后,如果心里很烦不想继续站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即停止站桩。

实践得知,在站桩中必须做到“身体和意念”的放松,只有身体和意念都放松后,这段时间站桩才会有效果,“静能入定,定能生慧”,而这段时间被称为“有效站桩时间”。在站了一段时间后出现“心里很烦”时,人的意念就不可能放松,就会“心神不宁”,胡思乱想,从时间上看,你是延长了站桩时间,但因为这段时间的“身心”均没有真正放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咬牙站下去,则不会有任何效果。

所以,当站桩中自己出现了“心里很烦”,不想站的念头后,便可停止站桩,或适当活动,或卧床休息,然后再接着站,其具体参见无量《“高频定时站桩法”助初学者高效站桩》一文。

博龙鑫:我站桩3、4分钟,就会有呼吸困难等反应,我该怎么去克服这些现象?

醒世无量:站桩后出现的“疾病加重”反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站桩中或者站桩后出现“胸闷气喘气短”无非反应出你三部分器官有问题:一是心脏;二是肺;三是支气管。如果是心脏有问题,则必须先到国家三级甲等以上医院确诊心脏病类型,以免发生意外,如果是肺和支气管疾病引发“胸闷气喘气短”则无妨,随着站桩效果向好后,这种症状会自然好转的。在你体内病症没有完全消除之前,在脑内经络没有畅通之前是不可能入静的,这是基础知识,望能明白。

对于站桩中出现的疾病加重反应,是没有办法克服的,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在站桩中做到“忍无可忍仍然要忍”;对于站桩中出现的其他身体“适应期”反应,建议详细阅读无量《我对站桩等气功修炼问题的体认》帖中的《如何理解“忍无可忍仍然要忍”》一文。问:站桩中两脚板下的温度为何异常升高?

醒世无量:关于这个问题,无量参悟良久,近几日站桩中所悟:站桩中两脚板下温度出现异常升高原理与物理学“磨擦发热”原理类同。

站桩有效的功友都会有这样的共同体会,站桩中两脚板下肌肉始终处在被挤压得“很紧”的状态中,有的甚至出现胀痛感。尽管如此,两脚板内的毛细血管仍然是畅通的,血液同样可以流动,组织液同样可以进入到经络中去。所以快速流动的血液就会和血管壁产生激烈地磨擦而产生热量,毛细血管通透率越高,微循越好,则血液流速就越快,两脚板下温度越高。

无量曾二次在洗完热水澡后站桩中均惊奇发现,此时站桩两脚板下的温度会迅速出现灼烫感,其理同上。而不同的是洗澡本身就有“活血”的作用,所以洗澡后血液流速也会明显加快,而如果此时站桩,无疑更进一步增强了血液流速,从而加大了脚板下血液与血管壁磨擦,故而洗完澡后站桩中两脚板下的温度要明显高于不洗澡站桩时的温度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检验站桩中两脚板下温度异常升高是““磨擦发热””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无量在多数站桩过程中做了这样的试验:当两脚板下出现灼热感时(我现在每次站桩中都会出现灼热感),就按照“卸力”的做法,分别将两脚板提离地面,即刻脚板下的灼热感消失;当重新恢复站桩姿势后不久,两脚板下又会出现灼热感。问:我在站桩的过程中,有时手臂麻得实在不舒服,不知道这样对练功好吗?

醒世无量:手臂麻是好现象,是组织液渗透进经络中的表现,是站桩有效的反应,如果不麻,那么反而令人担心,说明站桩效果不明显。如果麻得太厉害,可以适缓慢活动手臂,以缓解手臂发麻,或者坚持做到“忍无可忍仍然要忍”即可,呵呵。

问:为什么“麻、热、胀”等身体反应首先出现在手脚上?

醒世无量: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千小时以内主要是肢体局部的麻感,而二千小时以后,当脊髓中有强烈的膨胀感反应出现后,那么此时每次站桩中都将会出现全身性的‘彻骨彻髓’的强烈麻感,出现神往的“洗髓”反应,并伴随着强烈的全身性的所谓气晃动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麻感,而为什么初学者麻感仅仅是在双手掌或者身体的某些局部位置上,为什么修炼几千小时以上的人麻感是全身性的等类似问题,虽然前人也曾有过一些观点和论述,但仍然不能够科学地解答上述问题,如果无量“经络中的物质是人体组织液”的观点能够成立,那么上述问题就较容易解释清楚。

所幸的是,2008年8月2日下午终于下载到了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丁光宏、姚伟和杨静、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室党瑞山和陈尔瑜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炙推拿学院沈学勇等专家学者们的论文《组织液定向流动的动力学机理与人体经络现象》全文,仅初看就让无量拍案叫绝:“经络中的物质是人体组织液”的论据终于找到了,为此无量欣喜若狂,呵呵。

要科学解答上述问题,必须首先简单了解以下相关医学和解剖学知识。

一、组织液的来源。组织液和血液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经过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组织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简单地说,组织液来源于“毛细血管”中血液的部分物质,和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有直接的关系。

二、组织液和血液流动的关系。李瑞午等在新鲜猴尸体肢体上的“太渊”穴位注射核素,未见有循经迁移轨迹出现,但若同时在腋动、静脉插管灌注生理盐水和少量肝素,数分钟后可见又有循经迁移轨迹出现。这种在动物尸体上看不到循经迁移而恢复血管内液体流动后循

第四篇:怎样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怎样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感觉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为什么语文老师不好做,语文课难教呢,因为难就难在,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仅仅是教学的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每篇课文都需要语文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一篇文章要“教什么”,这是我们教学语文是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最重要难的难题——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是不存在的,就拿数学学科来看,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在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王荣生先生也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针对一篇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但实际的情形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 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样教”,这无异于缘木而求鱼。

归根结底,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在考虑一堂课“怎样教”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备课时,主要精力应该花在面对一篇课文认真思考“教什么”上。

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我以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特点三者的结合。具体地说,教师在备课前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批文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课文特点以及课后练习的提示,确定语言训练内容,如:需要理解词语,积累的语言,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文字训练重点。

确定教学内容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课文的主要特征。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二是学生的需要。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三是编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体现的。语文练

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教什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下面,我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为例,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阶段目标了如指掌。课程标准中关于3-4年级的阅读目标中以下五条特别重要: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另外,教材的编者在本册教学建议中有两条也特别重要:

1、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2、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

第一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以”我爱祖国”为专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紧围绕“阅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要求的:

1、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要围绕“我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结合以上三点在教学《詹天佑》这篇文章是就要注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热爱祖国的激情。2.练习具体的动作、心理描写,是语言文字有积累到运用。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再考虑教学方法。因为教师的个性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我想特别指出,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跟表达方法有关的语法术语,而是要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语文知识”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不割裂文本,不把阅读课上成纯粹的写作指导课。不上枯燥无味的课,注意教学的情趣性,在追求有效的同时不抛弃趣味。

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

内容。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第五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教学质量

邹平县码头初中 潘逢超

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现在的中学生,我们确实有时毫无办法去教育他们,心中免不了一些感叹,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了,孩子是越来越难教育了。我们在反思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深刻的反思我们,孩子确实难教了,难道我们确实没有办法?!不是,我觉得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要求了,是我们没有及时的去调整自我,调整我们的教学方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把教学内容设计好,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现在的孩子难教,我觉得是我们没有把知识与现在科技或者高科技产品相结合,我们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制定目标以及选择比较科学的方法或者教学理论。其实,我们一开始就错了,学生对很多教学内容就不感兴趣,我们怎么去设计,怎么启发,小组讨论,还有有效的评价机制,都不会很好的去调动学生索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我们一开始就错了。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是最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我们如何在不改变原有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兴趣,想学。

我和学生在学习《有序数对》这一节时,我把全班的座位编上列数和排数,然后,让同学们去找自己的座位,找找和谁是同桌和谁是邻桌,在一系列的小游戏中,加深了孩子们对有序数对的认识,印象很深,而且学生还喜欢学习。可见,对于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如果我们教师只是联系学生日常的生活常识去讲,或者使用多媒体课件去演示,都不如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去选取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才是最佳方案。

我们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进行加载确实很难,有时受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大,为把一节课放到一个学生比较喜欢的条件下,确实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或者物力,有时,受学校现有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解决。在物理上学习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需要实验研究飞机的上升力,实验模型绝对不如亲身去体验一下真实的飞机起飞,学生感受深,而且学习的兴趣很大,印象也是很深的。

总之,学生学习的很多内容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很多学生对所学内容并不是多么感兴趣,我们教师是如何将教学内容进行新的环境或者条件下进行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它决定着学生是否对本节课感兴趣,然后,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起作用。我们只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教育改革是有限的,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与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才能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将我们的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下载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体认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体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5则范文

    如何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是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备课时,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和阅读教学内容价值以及学生的实际......

    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贯通性教师应该反思教材编排体系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这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

    语文教师对学生评语

    语文教师对学生评语 语文教师对学生评语1 1、杨思燕:你是一个比较文静的女孩,能够友善地对待他人。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主动与老师交流,不太善于也不喜欢表现自己,也许是因为羞涩,也......

    语文教学内容确定之浅见

    语文教学内容确定之浅见 由于语文教材的特殊性,语文教学无法像数学等学科一样确定明确的知识点和固定的教学内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常常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同一篇课文不同的......

    论文: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内容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我想,在新一轮课改下,教......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第 1 页 2013-04-17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识字、写字教学 [教学目的] 了解识字写字教学(包含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和目标,把握小学识字写字教材的特点、教学的一......

    对议论文教学内容的几点反思

    --精选公文范文-------------------------- 对议论文教学内容的几点反思近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一线教师对高中议论文教学做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尝试。在实际的议论文教......

    一个山村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

    一个山村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真经" -----保亭思源实验学校 黄恒宝 "耶!我的习作发表了",那自信的笑容,那开心的叫声,绽放在三(7)班的教室里。 在这浩瀚的书海里,在这漫漫的求学路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