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情况总结

时间:2019-05-11 23:2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情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情况总结》。

第一篇: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情况总结

外科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情况总结

一、培养目标设定及模式选择

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开设本科专业最早的专业,本专业始终秉承学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传统,坚持医者仁心、立德树人、医学与人文交融、医技与博爱双馨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对临床医学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外科学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不仅与临床各科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基础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对整个医学均有重大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手术是外科治疗中的—个重要手段,应重视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并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了解外科学的新动向、新进展。

二、教学内容建设工作

贴紧专业前沿、紧跟时代步伐,重视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与完善。本门课程新教学大纲与新实验大纲的编制工作,先由我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中讨论落实各门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与内容方向,再下放到具体教师负责详细定制,最后由教师们互相审阅定夺。具体内容如下:

⑴掌握外科总论相关理论内容:无菌术、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输血、外科休克、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疼痛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病人的代谢及营养治疗、外科感染、创伤、烧伤、肿瘤、移植、外科微创技术等。

掌握外科相关操作:无菌基本技术、外科换药、伤口拆线、切开、止血、缝合、肛门直肠检查、导尿术、清创术、胸腔闭式引流术、静脉切开置管术、骨科物理检查、石膏绷带固定、小夹板固定等。

⑵掌握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甲状腺机能亢进、乳房肿块、乳癌、急性乳腺炎、肋骨骨折、气胸、血胸、脓胸、肺癌、食道癌、腹外疝、腹部损伤、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结肠癌、直肠癌、门静脉高压症、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肾损伤、尿道损伤、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积水、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肾癌、膀胱癌、阴茎癌、上肢骨与关节损伤、手外伤、下肢骨与关节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盆髋臼骨折、周围神经损伤、运动系慢性损伤、股骨头坏死、椎间盘突出症、骨与关节急性化脓性感染、骨与关节结核、非化脓性关节炎、骨肿瘤等。

三、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

外科学教学强调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思维能力、临床实践技能、临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以及临床科研思路。通过外科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使学生掌握外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掌握临床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从而为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为学习其它临床各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1.接受教学任务与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首先需要对任务做充分了解,再根据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对任务程序进行梳理,同时还要把握任务所涉及学科知识的时代发展动态、紧扣时代脉搏,不能将已经落伍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定制成课前准备文件。全体教师互相评阅课前准备文件,相互探讨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减修改。特别是授同一门课程的几位教师需要共同讨论课程

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明确教学重难、主要授课内容与方法,定制合理的教学进程。并根据课程专业特点,让老师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集体备课,实现备课资源共享与相互监督;

2.课前准备过程,还要求我系教师共同商讨改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探索切实可行、合理的教学形式,提出教学前期改进意见,不断推进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合理化使用。

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方面的内容,除课堂讲授,试验课大量使用相关器材、模拟人,部分采用标准化病人,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消化课本知识,使学生较全面地学好外科学,并通过理论考试、模型操作来检测对外科无菌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3本课程定为考试科目,课终进行总复习和理论考核,闭卷笔试,理论考核占60%,操作技能考试占20%和平时成绩占20%。

每半学期会定期检查课程组成员教学进度与学期授课计划完成情况、教案与教学大纲的符合情况,每月会通过抽查或群众调查的形式定期检查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课程教学辅导执行情况,以及实验报告是否按时提交等情况。

4.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尽可能采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并多运用灵活多样的病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引导,并要求多采用启发式、发散式、讨论对话、观摩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生动地教学。

5.课程结束后,成绩评定尽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于某些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比赛,鼓励师生们积极参与。

6.组织本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课件开发等研究工作;组织全体教学人员互相听课、观摩和评课,要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次;督促老师们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命题考试、阅卷、成绩录入和提交等工作。

7.负责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工作,共同提高教学梯队的整体水平;组织申报本我系范围内的教学研究项目和教改课题。鼓励和支持本课程组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进行教学科研,撰写科研论文,以在实践中探索教学新方法、新规律与新理论,并以之有效地带动良好的教学实践,以促进合格专业人才的培养。

8.安排学生到湖北科技学院附属一医院及附属二医院见习,通过本阶段外科临床见习,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巩固所学的外科学及有关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并培养具有初步独立诊断和处理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第二篇: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校基地建设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丰富知识:就是通过共同基础课、核心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的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加强知识基础,更新知识内容,使其在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具和手段性知识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通才、经济大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能力:就是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开拓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才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3.注重素质:就是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素质”的状况,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工具运用素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德操品位,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智商情商俱佳的高品位、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要求,在我校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上,试行本科——硕士——博士“直通车”的培养方式。从第二学年末开始实行中期筛选制,第三学年末确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预选名单。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具备继续深造能力的,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试行跨学科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制度。

第三篇: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

(一)专业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为了实施21世纪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了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进行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我们进行高职专业教学改革。

(二)专业教学改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挑战,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大,制造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各地区为提高竞争力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其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数控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要求高职教学要不断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教学改革 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要求。

适应我省工业基地的技术结构调整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适应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发展的需要。高科技化发展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制造业,使得行业观念需要不断更新。而机械专业一直沿袭过去大学本科专业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技术有余,先进技术不足,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有脱节的现象;特别是主干课程必须跟上时代的技术发展。

(四)专业教学改革是为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适应岗位群的需要

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经跨越不同的行业,其技术应用背景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扩大专业的适应面,面向整个工业,甚至是建筑业和服务业。这就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机械制造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是其它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年增长10%,5年后将增长4倍。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8月16日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来牵引。邱晓华表示,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50%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所以对于中国,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1世纪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目前,在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比重。因此,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中国已加入WTO,外资进入中国将使制造业出现更迅速的增长,对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地上升。

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机械行业的现状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企业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加工技术。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培训方式不能适应机械行业的要求。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向数控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等应用性人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机械人才的培养基地,由于我省改革开放同南方城市相比较晚,导致大量制造业人才外流。因此急需大量的高等复合型技术人才。

从近几年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机械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从事技术类毕业生为65%,从事管理类的毕业生为14%,从事专业营销类毕业生为9%,专业对口率为88%,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较高,且毕业生已连续多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急需加大投入,加快机械类高职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院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21世纪的未来若干年内,机械专业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专业,78%企业急需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等专用设备的普及,数控加工机床及计算机控制自动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高等应用性人才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将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详见附件四:机械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特色,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教师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一支适应全新教学体系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时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加强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探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多方面工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解放思想,改革教育观念,打破旧有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服务社会,依靠社会,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特色,重点放在应用上,为此应我院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培养出的学生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以实验课、金工实习、实训、能力培养为主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总量,力争经过2~3年,使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比例接近1:1。

在院党委支持下,我系已对今后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规划,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今年对实验室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先进的数控实验室。使我们的数控实训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给学生今后开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实习和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按照规划在2~3年内,力争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为全面推行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我系已与4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科研基地,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联系,探索厂校结合的新路子,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互惠互利”。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提出了机械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程是:用3~5年的时间,做到每位教师上好两门专业课,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掌握一种专业技能。为此我们将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根据教育部《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的要求,我院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校际交流,采集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循环,用3~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适应专业教学改革要求,满足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改革特色 构建了“一五三”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了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一条主线,建立了人文模块、基础模块、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检测与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五大模块,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人文模块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基础模块培养学生机、电方面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加工与设计的能力。检测与控制模块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控制及数控化改造能力和机械加工检测环节安排与实施的能力。专门化模块是针对机械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的三个专业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一个来发展——数控专门化、模具专门化、设备维修专门化。

构建了“三三制”的育人方式

构建了“三个不断线”和“三个结合”的育人方式

“三个不断线”教学模式是指: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素质教育不断线;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不断线。

“三个结合”是指坚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社会对高等到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构建了“三明治式——2+1+2+1”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教学2个学期——实践教学1个学期,再理论教学2个学期——再实践教学1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构建了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

即按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建立了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详见附件一教学计划37页)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确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见下表)

(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分解表

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上。实现其特色的关键是教学环节设计,师资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上。

我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抛弃了一直沿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重能力的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严格按照以岗位能力要求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办学方针,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使学生具备掌握专业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中加强专业理论,完成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发展多种专业技术打下基础。立足专业理论的稳定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不同的专业方向。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的老三段模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间断。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不断线:在第—、二、四、五学期分别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CAD/CAM、英语和专业外语阅读。对于英语课的教学适当提高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和规范考核方法。应重点突破以往教学中忽视听、说等应用能力的缺陷,革新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边听边说边练习。同时,采用课外英语角,专业课中适当加入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英文版专业教材等方法提高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应用理论,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规范,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能力要求分解课程,着重加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对各门课程进行了必要的选择和整合。为贯彻落实学院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机械工程系决定结合我院四次高职教育大讨论和近几年示范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建设一批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和示范作用的优秀课程与精品课程,并以此为龙头,进一步促进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系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确保我系课程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体现机械工程系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全面推动我院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机械工程系课程建设目标。从2006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我系逐步建立系级、院级、省级和国家级四级精品课程体系。重点建设4门左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运用,从教材编写到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创新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机结合等都能代表我院教学水平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力争有2门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并力争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建设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在保证全部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原则上应有二门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水平,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有30%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水平。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课程设置“三接轨”。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考虑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要兼顾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科技成果,将课程的设置与国际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接轨。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能力指标体系的要求,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设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要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应用性,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整合课程内容。坚持课程内容“三用三精”的原则。基础课要“够用”,提倡“精选”;专业课要“适用”,提倡“精干”;实习、实训课要“有用”,提倡“精练”。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二)完善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

1.修订教学计划。对原有教学计划要重新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突出高职专业特点,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职业理论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教学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就业范围与工作岗位、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专业主干课程、实训课与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全学程教学周数分配表、教学计划执行表、毕业要求等方面内容。

2.完善教学大纲。对原有教学大纲要进一步完善,完善后的教学大纲要与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相适应。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以及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等;要有合理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包括各种形式教学的时数比例);要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明确培养能力的要求及培养措施;要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五种新课型。核心课程要全部较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做到“五要五不要”,既要启发式、互动式,不要填鸭式、灌输式;讲课内容要高于课本、活于课本,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讲课要有实战内容,多讲案例,不要空对空、就理论讲理论;讲课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不要使学生厌学。另外,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参考文献目录必须上网开放,鼓励将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四)加快考试改革,完善题库建设。要加快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和内容实行多元化。要丰富考核方式,改革考试内容,不光要考知识点,还考技能点。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认真抓好试卷分析,实现教考分离,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深入教材研究,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优秀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可以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自行编写理论和实训等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优秀的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教材,使学院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

(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等,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所要完成的课程,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七)健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不合格课程,要限期达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要积极承担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实行课程评估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促使我院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各专业、教研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学院、系、和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系统建设,并带动各层次课程的建设,从而提高学院教学整体水平。

学院成立以教学院长为负责人,教务处、实训中心、评估中心参加的课程建设推进小组。机械系以系主任栾兴和为组长,柳河、李蕾、宫波、李春生、杨波、蒋林敏、刘波为副组长的课程建设小组,对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具体分析,做好本系承担课程的统一规划,确定重点建设课程-数控编程、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实训、机械CADCAM等,提出课程建设规划,动员每一个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来,按照学院建设目标要求,分级、分期、分批进行课程建设工作。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根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和标准,负责课程的全面建设。

(二)健全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环节,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和目标,建立完整的动态管理模式。抓好课程生成环节,在充分市场调查研究和翔实的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实施校内、外专家联合生成课程机制;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并重视新设课程的试点、验收工作;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员、学生、教师评课制度以及通过学生座谈会、进行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等措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规范课程评估工作。系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工作,课程评估主要依据课程建设内容及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估体系,采取专业自评,系内审核的方式进行。评估后的结果作为推荐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的依据。对在课程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室、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推动课程建设。

(四)加快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严谨、水平高超、学生满意、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在现有2名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专业培养出1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青年教师的比率达到5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以促进课程建设。综上,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我们要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从而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我院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四篇:2.1.1 人才培养目标综述

2.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综述外国语学院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强化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着重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外国语学院以教育理念为核心思想,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活动有序进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坚持面向地方和山东基础教育、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需要的原则,外国语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及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在教育、经贸、科技、文化、旅游、涉外企业及外事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外语人才。

第五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示,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建设“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的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

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例如,工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或生产线的安装、调度、检测、运行、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5.培养手段的多样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帅,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帅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构成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方面,它有以下五个构成要素。

1.思想政治素质要素政治思想素质要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和思想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识素质要素知识素质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付变革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丰富“接口”能力。

3.能力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要素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要素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急剧变革的21世纪,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的动态变迁和国际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对高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身心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要素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5.劳动素质要素劳动素质是人才规格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希望他们早日成才,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让孩子受委屈,因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较差。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即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对高职学生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素质教育,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做好将来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l]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J].职教论坛,1998,(8).

[2]张圣勤.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0-3-13

下载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情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情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幼儿美术教育(精选五篇)

    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幼儿美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儿童综合发展测试仪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江庆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摘要]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理性认识姓“高”和姓“职”的关系,正确看......

    完成既定的中国古典舞人才培养目标

    完成既定的中国古典舞人才培养目标 1.以学术建设为引领,加强理论研讨与建设 中国古典舞承担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当代重建的责任与建设,必须重视对中国传统舞蹈历史与文化特征的......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之谈摘要:国际商务单证贯穿着每一笔国际贸易的过程,例如货物的商检、保险、运输、交付、结算等。商......

    物质待遇能体现人才的价值 大全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与对方辩友一起讨论“物质待遇能体现人才价值”的话题。 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其一,所谓“物质待遇”是指给予他人的,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各种待遇,其中包括......

    关于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教学内涵建设(推荐)

    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教学内涵建设 陈锡宝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

    定稿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思想表述

    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 思想的表述一、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到2015年,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育人质量明显提高,形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成为山东省应用......

    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文档

    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 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