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教学内涵建设(推荐)
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教学内涵建设
陈锡宝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7)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置身于地方经济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培养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总体目标。而在建设的基本思路上,大体可以归纳为“两手抓”,即一手抓教学主要模块的改革与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改革等等;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多元化“大师资”理念,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教学内涵建设的关键——“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是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的具体做法是:确立一个原则,两条腿走路,搭建三个平台,四层面人员虚拟。学院确立“加速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加大师资队伍在知识技术应用上的整合力度,不断健全师资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两条腿走路是指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在职教育等形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通过产学研结合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应用能力。产学研结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师能够直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向一线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教师可以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加快教学改革;企业通过让学校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单位挂职实践,把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到企业,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师资信息平台。建立包括行业高级专家、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师资人才库。二是师
资供需交流平台。建立教师联聘制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专业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三是以核心层和部分紧密层教师为主的学科带头人建设平台。
高职院校由于规模、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难以承担人力资源中的招募、维持、开发等巨大成本,只好转向于谋求学校外部智能资源的联合。人员虚拟就是指学校借助于外部的智力资源(专门人才)与自身的智力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不足的一种虚拟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借脑”、“借智”的虚拟经营。这种做法在人事管理上打破了传统的组织界限,只要条件满足,虚拟智力资源使用起来灵活方便,降低了使用成本。所谓四层面人员虚拟是:聘请专家做顾问;利用优势高校的专业人才;“租赁”高级专业人才;与企业人员进行合作,搞科研合作。通过人员虚拟,学院已形成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50多名兼职教师队伍。学院还通过实施“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尽快使一批优秀教师特别是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这些做法,树立起面向全社会的“大师资”理念;即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自有教师与外聘教师相结合,吸引国内外更多有水平有成就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参加到高职院校教学队伍中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建设起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的教师队伍。2006年,学院教师承担了3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1本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
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专业资源。专业是学生选择学校和职业的主要依据,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密切注意市场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使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相适应。
目前,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高职教育的目标从面向岗位扩展到面向职业生涯。其二,职业能力的内涵也从适应岗位需求转化为适应社会的需求。”111高职院校是以专业设置和布局来集聚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实验实训设施配备等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从这
一意义上说,专业是集聚各种教学资源的核心。同时,专业就成为联结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桥梁,是学生联系社会的一个纽带。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要解决三方面的根本性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和优化问题;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以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提高问题。
我们以“立足上海,面向全国,适应市场,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办学宗旨,充分依靠行业优势,努力推进创新发展。首先,能否从市场实际出发,构建起一个合理的专业群,这对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学院决策层从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结合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确立“城市园林”、“城市管理与监察”、“建筑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群,作为学院整体专业框架的支柱。“城市园林”、“城市管理与监察”、“建筑经济与管理”均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受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托,主持制订了“城市管理与监察”、“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物业设备管理”四个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已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另外,学院的“建筑管理招标投标”、“城市管理监察实务”两门课程被列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其次,注重专业开发,逐步拓展专业群体。进行专业开发就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劳动力市场、职业能力做出分析。我们主要有两点经验。一是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主要由企业基层第一线的负责人、企业的领导者和总工程师、学院专业负责人等三方面人员组成。通过三方面的人员组合,不仅能准确地提出某一职业所需的全部专业技能,而且还能确定掌握某项技能所需要的培训时间。二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全球化的经济提出的基本挑战是需要在变化的环境里的调整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2]。专业群建设是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职院校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以“城市园林”为例,生态化理念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已被广泛接受,学院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了“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和“城市园林(林业管理)”两个新的专业方向。
第三,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专业群的优势之一是可以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就专业群内的相关相近专业建成一个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实训体系,以满足群内各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如果只推出系列专业,而没有系列实验、实训室与之相配套,专业群的优势也就不再存在,也就失去了专业群建设的实际价值。专业群和实训体系互为依存、相互彰显,缺一不可.两者最好同步进行。学院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目前已建成“上海市建筑与房地产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既能为同类院校、行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又能为学院专业群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论什么专业,都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双证书制度”。“双证”融通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同时促使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此外,各类专业都可以从实际出发创新教学体制,学制本身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经主管部门批准,适当缩短或延长。只要有利于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就业,各种改革方案都可以进行探索,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灵活性。
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各因素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价值取向是教学体系的核心;以订单式培养为枢纽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途径;学习生产第一线知识,掌握生产第一线所需的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我们理解的“基地”是指三个层面的基地建设,即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满足实践教学与职业训导的功能要求,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产学合作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构建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模式.学院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调动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课堂、实训室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
接获取实际经验、综合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使专业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构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显著特征。高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形成实训、开发、考核、鉴定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逐步发展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是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要求。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在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学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课程体系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强调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中心,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同时,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既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双证’’融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由于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几年来,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比赛有40多人次获奖,连续五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2006年学生就业率达98.1%。当然,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动力,包括内在动力激发和外在动力促进,以及产生动力的源泉和机制。教学内涵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不缺乏教学内涵建设的主观要求,关键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坚决组织落实,形成合成动力。
第二篇:试述电力系统高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性
题目:试述电力系统高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性1
编辑:陈拴宁
摘 要
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是掌握操作技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人才。任何企业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建立一支数量相对充足、结构比较合理、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本文通过从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氛围、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可操作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
正 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需要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而且迫切需要大批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技能人才。
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一线的从业者中,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经济运营,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意义重大。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电力企业的必然选择
1、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人力资源就自然变成企业的第一资源,职工素质也最终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大唐集团公司的人才理念明确认定,“人才是大唐集团公司的第一资源”。实践证明,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技术工人的劳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先进的设备要靠人来操作和维护。所以我们既需要1 高科技人才,也更需要大批高技能的劳动者。我们只有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精湛,手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
2、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和无形资产。当今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已经由标准型、质量型取向模式转化为复合型取向模式,过去传统和僵化的人才知识结构演变的单一的人才模式,显然与当前企业的发展是很不相适应的。随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提高职工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已刻不容缓,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加快企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当今电力企业吸纳了相当多的高新技术,并正在实施各种技术改造,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不仅要有一流的工艺装备和现代化的技术,也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高超技能的人才。企业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企业的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需要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企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们西固热电公司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各个层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全面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112人才”评价及管理工作,推行“岗位资格准入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创建一流企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有着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传统,其主要做法,一是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每年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培训;二是培训工作覆盖面广,每年全员培训率达90%以上;三是长期的培训工作积累了一批理论与实践知识扎实、授课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四是培训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许多单位已在培训中引入激励机制。
目前,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基本状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企业环境逐步形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已成为广大职工的基本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重要要手段,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趋向多元化。过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企业自身和委托职业技术院校,近两年,政府部门加大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投入重金,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部门齐抓共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培养网络。
3、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大幅递增。2004年以来,电力企业加快3 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的占比已超过35%,许多企业已达50%以上。
4、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师带徒、企业内部培训班、送出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的实用人才,相对均匀地分布在企业各关键岗位。
5、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高技能人才作为电力企业“三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职工的优秀代表和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企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关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现代企业制胜的法宝。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也为企业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始终把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为重点,努力技术打造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
要通过努力,在企业形成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成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加强加强思想引导,营造学习技能的氛围
我们要从理念上进行更新,正确认识技能人才的价值和地位,确立高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对高技能人才4 培养本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树立以职业为中心,以能力为根本,把培养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点。
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观。明确地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重能力,重创造,谁能够出成果、出效益、做贡献,谁就是人才。
树立职工培训是一种资源开发和基础性建设,是投入少、见效快的有效形式,是最具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实效性投入观念。要从思想观念上、实际工作中都把教育培训作为企业的最大福利来落实,让知识改变个人及企业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决定和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主体,而开发人力资源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效益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助推器,是企业在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法宝。要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真正确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要营造一个重视技术技能、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职工钻研技术,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要建立健全领导组织管理机制。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领导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自觉加强对人5 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服务,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使广大职工在单位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增强适应性、提高积极性、保持先进性。具体做到:一要落实工作责任。成立必要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责任人以及各自职责任务。经常指导、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要整合力量、协调配合,形成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工作合力。建立起与各级单位负责人业绩挂钩的奖罚制度,齐抓共管,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二要逐步建立健全上岗培训、晋职培训、转岗培训、技能培训等制度,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现代管理方式,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同时,应建立起一套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真正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以调动职工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可以把职工培训列入职工晋级、升级、提干等奖惩程序,培训情况存入职工本人档案、持证上岗;第三,在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技工培训需求情况与技工的文化水平、技术等级、年龄等相关因素,制定既能适应企业发展,又能满足个人需求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使其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协调,从而引导广大职工自觉树立“终生教育”的新观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主动性;第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对单一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对复合型、多功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职工教育必须特别注重对职工进行第二、三技能培训,以此培养一些“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以增强企业工作的灵活性; 开展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在职工中掀起学技术、练技术、用技术、比技术的高潮,营造职工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要在提高技术理论知6 识考核难度的同时,加大对实际操作部分,特别是技术故障处理方面的考核力度,要将大赛的成绩直接和晋升、调资、奖金挂钩,进一步提高青工对学习技术、完善技能重要性的认识。要大力表彰优秀技术工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推荐、评比和表彰形成制度,增强广大技术工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在企业中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
在强调业务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职工责任心的培养,在业务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同志也更能够胜任高岗位的工作,所以强调全员的责任意识十分重要。
重视培训成果的转换,注重培训实效,是使培训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企业不仅要重视培训的策划,更要重视培训过程的监控与培训成果的评估与转化。
四、结束语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取决于实施前的认识和所处环境氛围,取决于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实现的。只有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工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弘杨高技能人才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善于学习、积极指导帮教、培育新人、技术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电力企业的发展才有保障,才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诠释。
第三篇: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工厂”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工厂”
南京邮电大学吴江学院
戴国忠
内容提要:高职院校的根本职能是培养掌握技能的人,高职院校就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中心的“教学工厂”。这就是高职院校的定位。既然是“教学工厂”,那就有必要引入具有“生产加工”意义的办学理念。唯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关键词:掌握技能的人
教学工厂
市场化
企业化
寻利化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工厂”。这一定位,主要基于,中国高职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了相当的规模,截止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078所,其中职业技术院校有近9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1%。其在校生数也已过半。从入学情况看,至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9%,“十一五”期间将达到25%,在本科院校保持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高职类院校无疑将成为国家投入发展的重点。而且,国家教育部已经作出规定:高校招生中高职高专比例不得低于50%。如此大的规模和来势,已有足够的力量撕开“高职院校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羞纱,从而让高职院校本身应有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作用得以明晰,使其真正体现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根本职能。另一方面,经济产业发展受“物的资源”制约的力度越来越大,就如人们普遍感觉到能源紧张一样,投资者靠有形资本投资的高利益回报时代早已结束,已把获取利益的最大来源普遍而自觉地转向于了人,即着力于人力资源开发。而作为投资者来说,无论他出于什么目的,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始终 是他行动的主导、行为的准则。这就是说,怎样的人力资源才能给投资者以最大的利益回报,这才是他们倾心关注的事情。在对儒雅博学的思想者和有技术才干的实用人才上,投资者无论如何都不会怠慢后者。从实业家成功的案例和经济产业发展上看,那些会“使用机器”的有技术且实用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这一趋势,无形中造就了巨大的实用技术培训市场。高职院校应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再一方面,从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召集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农业部、民政部、人事部、统计局等部门有关司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一次分析讨论会上获息,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而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同时,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样大的就业难题不是政府可以消化解决得了的,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就业者自主。而就业者能够自主的前提:必须拥有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技能和技术,具有自我认可的职业心向和选择能力。换言之,作为受教育者不管他正在或准备朝什么领域发展,不管他自我认定的层次和类型具有怎样的特质,就连上述的“儒雅博学的思想者”也一样,他都必须要为将来或者正在从事的并且有着众人归一之取向的某种职业付出自己的努力,并竭尽使自己“有用”。高职院校,无疑是一个把就业者的“有用”转换成投资者的“实用”的理想机构。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职能的“教学工厂”应具如下之理念:
一、市场化:“教学工厂”的运行取向
我国自加入WTO以后市场化程度和地位越来越高,由政府“包养的具有‘生产性’的机构”被摔向市场已成定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掌握技能的人的“教学工厂”,也必将从政府的怀抱中自立,资金市场、就业市场和自身生存市场将共同决定并规范其运行取向。
资金市场,是“教学工厂”确立、生存和发展的可赖根基,也是其运行“血库”。这个市场,主要有三项指标,一是地区市场化进程;二是非国有经济发展指数;三是企业经营模式。以江苏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市场化进程指数排名中江苏位于第4,苏锡常地区位于全省之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指数,江苏排名第4,苏锡常地区处在全省第1的位置。在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与缩小政府规模两项排名中,江苏位于第1,苏州占在首位。江苏企业运行特别是苏州地区的企业改制形成成果之后,出现了公有、公有民营、独资经营、联合经营等多样化的企业运作模式,有文称为“苏南模式”,尤其是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单以苏州的一个县级市吴江为例,截止05年底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就已达203亿元,民营企业达12835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846家,其中国家级集团6家,省级集团14家。在全省重点扶持发展的20个县域集群产业中,吴江就占据6席。当地民企中现已拥有4个“中国名牌”和3个“中国驰名商标”,共有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科技企业137家。民企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65%。如此丰厚的民间资本,当地的“教学工厂”如不积极进行市场运作,无异 于黑夜里对着姑娘眨眼睛。
就业市场。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毕业生的汲钠能力和需求程度,也是“教学工厂”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是跟着经济产业发展“屁股”走的,是因企业生产发展需要而诞生的,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联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教学工厂”就造就什么样的人。这其中有三条,一是“教学工厂”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电子资讯与信息业、汽车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特别发达。江苏规划投资2万亿元,建成沿长江400公里先进制造产业带,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100个产业集群;上海强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大型机电等支柱工业,力争到2010年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中心;浙江拟投资1.5万亿元构建环杭州湾“黄金走廊”等产业带,到2010年建成标志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个巨大的制造业市场,制造业市场决定着这一地区“教学工厂”专业设置的方向。二是校企结合的紧密程度。有以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形式的一般性合作;有以设立“工厂班”或“车间教室”形式的定单式合作;有以院校承担企业的项目研发或与企业联合开发新项目,以及企业参与院校课程建设等形式的深层合作。“教学工厂”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也就是就业市场的拓展过程,合作的路子越宽,预示着市场汲钠毕业生的潜在能力就越强。三是地方富裕和谐的程度。就业,从来就是与人居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纯发展经济产业,忽略社会人文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最终也只能满足就业,但无法使人乐业。人不能乐业,最终失去的也就是产业。良好的经济 产业、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及其它们的和谐共荣,深刻地左右着个体的择业动机。
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市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生存空间。空间的大小与资金市场、就业市场的性质、前景尤其是所占有的份额息息相关。单就该市场的属性而言,更多的表现为专业设置与地方及周边产业相关程度、院校的社会影响度和成才规格。专业设置,一要有特色。根据市场发展走势和自身优势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专业体系并逐步形成特色;二要规模适度,以有效适应市场变化;三要有重点课程和层次化的学科队伍。院校的社会影响度取决于: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特别是取得成就的大小、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的层次和数量、专业和学科以及在管理上的知名、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和范围、科研及成果转化成就等。成才规格,一是学历层次,二是就业能力,三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与学力)。
概而言之,高职院校有紧随产业变化发展的专业设置,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效应和有培养掌握技能的人的实力,它就能赢得资金市场、占有就业市场,也能在高职院校的生存市场中获得并不断拓展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企业化:“教学工厂”的架构设置
“如果把学院比作工厂,那么院系便是车间,学生入学前是原材料,毕业后就是产品。既不能误人子弟,生产次品,也不能生产积压产品,要生产市场急需的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这就是大连商务职业学院的经营理念。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也汲纳了企业化经营的思想,将招生收费的35%交于系部,系部在院指导下拥有人、财、物的支配与管理权力。学院将系部争取项目创收纳入绩效考核,创收的15%上交学院85%自留,自留中的60%用于发展,40%用于本系部福利(院给予上限规定)。这样,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教学适用的新科技产品的引进、学生实训课程的实施及专业技能的形成都有了比较好的保证。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培养成掌握技能的人。企业化“教学工厂”的架构设置有三个特点:
评估准线:项目——效益。我们需要清楚的是,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职能的。由此而建构起来的“教学工厂”式的架构设置就应以“项目——效益”为评估准线。即,以项目承担能力的大小和所能产生的效益的高低作为院内架构设置和绩效评估准线。这里的“项目”有三大类型,一是有助于学生技能发展定向的教学、实验、实习、科研等综合而成的各种项目。二是有助于学生技能生成的操作练习、尝试加工、顶岗实践等综合项目。三是对学生技能发展起保健作用的道德人文、从业礼仪、负责精神等综合项目。每个项目里面都可分为若干级子项目。各级项目都应朝着有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个方向进行设计和规划,都应有一个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系统模块:技能为什么样的人掌握——什么样的技能——为学生形成这样的技能提供哪方面的服务——这样的服务有怎样的步骤——完成这些步骤将运用怎样的资源。高职院校的质量、效益,应该说就是这一系统模块的功能彰显。
激活机制:分级——自主。一面是中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一 面是近些年每年有数百万职业院校学生毕业。为什么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达不到“上机能操作,上岗能做事”的要求?说到根子上就是职业院校没有按“教学工厂”的理念来培养人才,没有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这类院校一切行为的基点,也即没有建立起系统模块。作为企业化的“教学工厂”式的架构设置,则应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中心的环式系统。最内层是以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为本位的“产品”形成层,次内层是以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加工生产”层,间层是以为“加工生产”单位提供有效服务为本位的管理层,外层是“教学工厂”运行定向与政策环境层。层层做“向心运动”,也即一切为了高技能人才这一“产品”形成而运行,各层又有自己的职能和任务,相对独立,自主自治。这就是“教学工厂”的架构。
跟进市场:内聚——外拓。所谓“内聚”,就是不断提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围绕学生的技能生成构建平台积聚优势。一是打造“双师”,聚集人才高地。尤以引进“顶级”工程技术人员为要;二是不断添置最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实训设备。就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用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一样,用于学生实验实训的仪器设备必须是最先进的。三是建立科学的合乎技能生成规律的课程体系,突出“以训为主”的特色。所谓“外拓”,一是把车间建在系部里。充分利用师资和技术、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外实施有偿服务,让学生加入到服务队伍中来。二是把教室建在工厂里。把全日制教学变成“半工半读”式的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技能和职业品质的形成发展,还可以大大缓解学生学习费用的负担。
三、寻利化:“教学工厂”的经营理念
作为与市场紧紧跟进的高职院校,必须使三大投入得到保证,一是基础设施投入,国家教育部有最基本的评估标准;二是运行投入;三是风险储备。有投入,就必须有产出,创造利润。不管现有的资产姓“公”还是姓“私”,不管投入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单位、集团还是政府,寻求资产增值是高职院校再发展的基本方略。再则,处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其运行过程本身就在利用并占有资源,接受市场支配,集聚发展资本。资本的根本属性就是寻利。所以,“教学工厂”在运行过程中寻求资本增值是必然的。高职院校也只有依赖资本增值投入,才能获得自主、平稳、体面、有尊严的发展,也才能产生生命力。那么,“教学工厂”如何寻利呢? 到政府去寻。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高校”,由这一机构所实施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乡本土”教育。也即,高职院校就是服务当地,为提高当地劳动者技能或为当地提供有技能的劳动后备力量服务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一特征会表现得愈加明显。这样,政府就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给予高职院校以调控,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进行整体统筹,以此来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产品不可回炉”这一特殊方式来为地方服务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将直接关系到地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政府还必须对高职院校实施监管,以此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成才规格。若某所高职院校姓“公”,则调控监管就是当地政府应尽的 义务;若是姓“私”,则调控监管就是当地政府应有的权力。反过来,高职院校若能主动自觉地接受地方政府的调控和监管,那它就将会获得稳定发展的政策和机遇。政策和机遇,对办学者来说就是“利”,而且是最大的“利”。
到兄弟学校去寻。高职院校的生产过程、要素与普通院校有很大差别,它的全部功效就在于使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教学运行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操作与训练。再则,高职院校作为市场体系中的一员,必须具备并不断强化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高职院校没有排名,不是一直做加法,必须保持自制灵活,做好随时做减法的准备。从实践上看,到兄弟学校去寻求资源补充是比较好的渠道。从物化成本上看,在自身实验实训条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可到兄弟学校租借使用。若院校毗邻,其图书、体育运动实施甚至相关课程均可共享。同样,自己有的也可外租。从人力成本上看,大量的专业课师资、技能指导老师均可以按任务外聘,与兄弟学校实现师资共享。可观的财富就从“节约”中来。
到社会去寻。校企(包括其他社会机构、单位、法人、自然人等)合作的首选意图应该是从中寻利。这个利有两种,一是有形的物的,比如资金投入、提供实训设备或工厂车间、产品研发或技术转化等。二是无形的智的,由于高职院校最大的亮点是技能,最大的特色是学训结合以训为主。从大学毕业直接走向讲台的教师要胜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恰恰又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优势,聘请他们做兼职的技能指导老师或直接把学生送到工厂车间聘请他 们当师傅,这是教学获利的理想选择。
到国际上去寻找。这就是教育的国际合作。从当前合作的例子上看是五花八门的,有引进课程与师资的合作、有引进资本项目的合作、有进行培训颁证的合作、有进行出国预备教育的合作,也有从国外企业争取定单培养的合作。在我国留学热渐冷,海归变海待渐突出的当前,这些“与国际沾边”的合作都不具有持久性。因为,即使国际名牌大学在我国办分校,而在其文凭上又都署了分校名,形如“诺丁汉大学(宁波)”,这样的文凭价值至多是张“购物券”,无法跟“诺丁汉大学”文凭一样进行流通。有一种合作模式,就是直接把国外的大学移植过来,入了这样的学校,就拥有在这所大学的学籍,同时拥有出国签证,享受该大学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的权力,毕业后直接颁发该大学的文凭。咋看起来是不容易做到的,但若透过某种管道应该说是可以办得到的。如能实现这样的合作,其前景无疑是非常广阔的。
作者简介:戴国忠,男,1964年9月生,南邮吴江学院教师。近阶段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已发表教育研究论文70多篇。
第四篇: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高技能人才建设
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高技能人才建设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的一线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人员。为走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困境,我区认真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劳动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共同督促检查,公开考核结果,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结合企业日常生产和产品情况,充分发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加强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培养,完善高技能人才企业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让每一个企业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机制,规范考核鉴定,确保评价质量。探索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模式,强化考核的质量监管,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师评价。同时,实行标准化、程序式的鉴定模式,以信息化推进规范化,评选表彰高技能人才优秀典型;
四、大力开展技能竞赛。技能竞赛作为政府组织、倡导的一种培养选拔技能人才的方式,是以提高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交流、现场比拼等方式,为一大批有经验、有技能的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技能人才,弥补了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按部就班晋升职业资格等级的不足,是对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是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我区建立了一个集培训、储备和调配人才功能为一体的基层人才库。近三年来,我区已培养高技能人才923人,技能人才4200人,为我区建立了一个基层人才库。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才服务中心
2011年11月23日
第五篇:定稿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思想表述
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 思想的表述
一、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到2015年,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育人质量明显提高,形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
办学类型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型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注重发展特色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
办学规模定位:规模稳定,内涵提高,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巩固文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工科类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建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若干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
办学特色定位:培育“一 二 三”办学特色。即一个保持,两个强化,三个围绕。
一个保持:保持教师教育传统办学优势;
两个强化:强化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强化专业的应用性,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三个围绕:围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具有鲁西南崇实尚义特质的毕业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政合作教育,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菏泽、服务山东、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实用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出基地。
二、办学定位概述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
应用型是指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
地方性不仅指菏泽学院属性是地方性高校,还指学校应密切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实现校地互动、合作共赢。
开放式是指菏泽学院办学方式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包括校内开放、市内开放、省内开放、国内开放、国际开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校校、校地、校企、学校与行业合作培养人才、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
意志坚就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代表菏泽学院人精神和固有品质;基础实就是知识实在、实用;口径宽是指学生一专多能,群体性出口宽,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方向课、专业提高课确保学生分类培养,个性化发展;素质高是指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非常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教育教学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凝炼发展方向,加强产学研合作,走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坚持教学中心,科研助教。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服从服务教学。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内涵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注重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错位发展,培育特色。
五、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校训:修德 笃学 求是 创新
校风:崇实尚义 励学图强
教风:敦教敬业
学风:学以致用